《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练习02.docx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3.2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名师精编同步练习(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3.2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名师精编同步练习(人民版选修1)

3.2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同步练习(人民版选修1)1.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D.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2.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

对材料“天下变局”理解准确的是A.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C.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D.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3.《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加剧了土地兼并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5.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7.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解析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

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相同之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或汉化、封建化亦可)。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巩固方案一级目标1、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科举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2、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迁都③统治者尊儒崇经④仿效汉族礼乐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均田制②迁都③改籍贯④尊崇儒家思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7、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农民也特别注意耕作的功效,当时有“顷不比亩善”的谚语,其意是指A、多多益善B、不求甚解C、宁少勿滥D、不思进取8、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9、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北方民族的融合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10、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的农业化C、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1、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二级目标12、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勋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1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2022_2022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6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人民版选修120221115116

2022_2022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6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人民版选修120221115116

课时分层作业(六)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建议用时:35分钟)[根底达标练]1.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B.民族融合的加深C.中央集权的加强D.社会风俗的变化A [均田制的推行,使百姓耕有其田,人们纷纷重归故土。

]2.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胜)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开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开展④丝织业比拟兴旺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A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正确,“钱绢……不可较(胜)数〞说明③④正确,应选A项。

]3.?魏书·食货志?记载:“魏初至大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对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鲜卑族从高祖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开展C.商业由萎缩而至渐趋活泼D.南北方商品经济开展缓慢C [由材料中从北魏初的“钱货无所周流〞到高祖的“诏天下用(钱)焉〞,说明商业由萎缩至渐趋活泼。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从经济开展的角度看,这说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B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它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开展。

从经济开展的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实质是农业化的过程。

从社会开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那么是封建化的过程。

]5.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A [①②③都是当时时代开展的潮流,故①②③都是正确的,符合题目的要求。

人民版选修1课时同步练习:(6)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课时同步练习:(6)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六)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右图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的文物图片,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有()A.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B.货币交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C.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D.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商业活动日趋活跃,A、B、C均是对北魏商业发展的描述。

D项不符合史实,北魏统治者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旧多奉法”,这是因为()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选C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3.“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④是孝文帝改革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一项措施,与题干内容无关。

4.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解析:选B出发点是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右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6.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8-2019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由于孝文帝改革,汉族官员可以在北魏政权中任职,但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鲜卑贵族不可能成为汉族政权的官员,当时南朝政权并未进行相应的改革,排除④。

2.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尊儒崇经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制度D.学说汉话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思考,可知应选B项。

3.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说明③④。

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选A。

根据“5世纪”这一信息,可排除B、C两项;同时注意到题干中的“视洛阳为荒土”“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等信息,可以判断洛阳的繁荣与孝文帝迁都有关。

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2:(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2013-2014高中历史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

2013-2014高中历史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

课时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北魏时期手工业生产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盛D.我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出现了自两汉以来多年不见的繁荣局面。

“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历史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材料体现不出我国南北经济格局变迁的相关信息。

答案 D2.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结果表现生产、财政、手工业、商业发展,因此选A。

答案 A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 )。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解析均田制使农民有了一定土地,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同时确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保证了国家赋税和徭役。

答案 D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 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 D5.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

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同步练习: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同步练习: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选择题1.《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下列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3.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

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这一措施(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D.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4.《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改。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朝廷中不说汉话的官员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说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6.如下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A.均田制的影响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7.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8.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2018-2019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A.伯里克利改革B.商鞅变法C.梭伦改革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把握关键词“森林民族”“中原文化”。

据此可知本题中的改革是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的改革。

A、C两项是雅典民主改革,且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可排除。

B 项商鞅变法时的秦国不是森林民族,也可排除,故选D。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解析:选D。

四个城市只有洛阳处在北魏统治之下,其他三个城市均在南方。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汉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据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2)结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对孝文帝改革进行简要的评价。

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应一分为二地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第(2)问,注意问题中限制答题的角度:民族融合。

答案:(1)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历史结论的不同。

前者站在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后者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封建化;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潮流;为中国新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每课一练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每课一练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每课一练(时间:25分钟总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②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③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④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改革及经济作物种植等几个方面,④不符合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的状况。

答案:A2、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制度D、学说汉话解析: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乐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两项表述有误。

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

答案:C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旧多奉法”,这是因为()A、推行均田制B、重新修订官制礼仪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答案:C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右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表达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C6、以下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早在孝文帝改革之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实现统一,故③不符合史实;①②④均是改革的成果。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习题: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习题: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

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C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借汉化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唐蕃联盟D.清军入关解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其内容不包含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进行的一场汉化运动,故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汉藏两族人民的一场政治联盟运动,体现的是汉藏两族关系的友好,故C 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满洲军事集团进入中原地区的开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人民版历史选修1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word同步测试

人民版历史选修1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word同步测试

专题3 2(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A.均田制的推行B.吏治的改善C.负担的调整D.迁都洛阳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限定语“主要原因”,二是注意其他选项与题目的关系。

答案: A2.(2011·青岛高二检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

“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

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的发展,因此不能体现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B3.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

这主要说明了()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③商业活跃④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题干描述的现象与此时的商业发展、贸易有关,而商业发展活跃说明了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

④与题干无关。

答案: A4.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解析:A项是前提;C项是其作用;D是其内容之一,但不是根本的。

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并在交往中逐步消除之间的隔阂,融为一体。

答案: B5.观察下面两幅图,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落后的民族必然被代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解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到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东西,是汉族和鲜卑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知能演练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知能演练

历史ⅰ人民版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知能演练1、(2018·常州高二模块测试)“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A、梭伦改革B、商鞅变法C、李悝变法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指的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应选D项。

2、(2018·苏州高二检测)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的农业化C、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解析:选D。

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各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增加了交流,减少了隔阂,有利于大一统局面出现,故D项最正确。

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说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解析:选B。

题干中的关键限制信息是“经济发展角度”。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解析:选B。

社会进程主要指社会制度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包含量变和质变两个层次。

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关键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

5、阅读材料:材料1: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齐民要术·耕田第一》材料2:西晋初年与北魏末年户口数比较请回答:(1)从材料1、2中可得出怎样的信息?(2)分析材料3中北魏末年户口数增加的有利因素。

答案:(1)材料1反映出当时人们重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材料2户口数增加说明北魏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游牧民族生活逐步农耕化。

(2)黄河流域的统一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均田制的推行、农民负担的调整;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出现。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由于孝文帝改革,汉族官员可以在北魏政权中任职,但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鲜卑贵族不可能成为汉族政权的官员,当时南朝政权并未进行相应的改革,排除④。

2.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制度D.学说汉话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思考,可知应选B项。

3.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说明③④。

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选A。

根据“5世纪”这一信息,可排除B、C两项;同时注意到题干中的“视洛阳为荒土”“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等信息,可以判断洛阳的繁荣与孝文帝迁都有关。

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2:(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提能演练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提能演练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提能演练1、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其原因不.包括()A、均田制的施行B、吏治的改革C、负担的调整D、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纳贡解析:选D。

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均田制的施行、吏治的改革、农民负担的调整,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胡商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解析:选D。

从材料中的“百国”“胡商”可判断。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选C。

此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是孝文帝改革下,民族融合在艺术方面的表现。

4、以下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不.相符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

此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B、C、D三项都为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A项,北方统一在孝文帝改革前不符合题意。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巩固统治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北魏统治者进行了改革。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北魏的改革以太和十四年(490年)为界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在冯太后主政时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的改革;后一个阶段是孝文帝主政时期独立进行的改革。

材料2: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3:以下图片反映了鲜卑族服装的变化(1)在改革的第一阶段,北魏政府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何意义?(2)导致材料2中陈庆之所说洛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孝文帝和其侍从的服饰与哪一个俑的服饰较为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进步意义?解析:第(1)问注意明确孝文帝改革的两个阶段划分,从而概括第一个阶段的内容。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讲义:专题三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讲义:专题三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清单一孝文帝经济改革的成就错误!农业生产的发展错误!(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2)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3)犁和牛耕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

2.表现政府收入大增。

3.作用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使北魏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清单二孝文帝迁都的影响错误!繁盛的洛阳错误!1。

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1)洛阳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2)洛阳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3)洛阳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错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清单三孝文帝改革深远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融合错误!1.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3.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错误!民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各民族互相学习的过程;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和汉族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点一北方经济的发展[史料探究]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了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答案]均田制的推行;整顿吏治;农民负担的调整;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 )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

因此,C项符合题意。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政治化的过程,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3.“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反映了北魏统治下的哪一座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只有洛阳在北魏的统治下。

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减缓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使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5.(图文探究)《折杨柳歌辞》是北朝时广泛流行的民歌:“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趶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北魏壁画探究:(1)《折杨柳歌辞》和北魏壁画反映出鲜卑人怎样的民族性格?(2)孝文帝改革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英健强悍、豪迈尚武的民族性格。

(2)鲜卑人逐渐汉化,汉族人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的主体。

二、能力提升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 )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3.北魏孝文帝时期,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A.伯里克利改革B.商鞅变法C.梭伦改革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把握关键词“森林民族”“中原文化”。

据此可知本题中的改革是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的改革。

A、C两项是雅典民主改革,且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可排除。

B项商鞅变法时的秦国不是森林民族,也可排除,故选D。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解析:选D。

四个城市只有洛阳处在北魏统治之下,其他三个城市均在南方。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汉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据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2)结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对孝文帝改革进行简要的评价。

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应一分为二地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第(2)问,注意问题中限制答题的角度:民族融合。

答案:(1)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历史结论的不同。

前者站在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后者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封建化;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潮流;为中国新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高中历史 专题3 8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训练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3 8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训练 人民版选修1

训练8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选择题1.“(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③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④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3.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

这主要说明了(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③商业活跃④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5.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6.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牛耕图(魏晋墓葬壁画) 北魏《采桑图》材料二孝文帝时太和五铢北魏都城洛阳材料三(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给北魏带来了什么影响?(2)孝文帝改革是如何调整生产关系的?(3)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8.阅读下列材料: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同步练习
[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清单
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⑴原因
①______ 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②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推广。

⑵表现: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2.繁盛的洛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和宫殿。

⑵表现
①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_______ 中心。

②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③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

④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专设_______ 方便外商。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
1 •表现
(1)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_____________ O
(2)汉语作为“_______ ”被确定下来,屮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与屮原文化融合后,成为屮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
民族融合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点训练
知识点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1.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A.均出制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革除旧俗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4.观察《北魏洛阳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洛阳()
①布局严整,气势宏伟②是一座繁华的都市③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④已成为全国的政治屮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知识点二北方民族大融合
5.迁都洛阳后,一位入仕于孝文帝的42岁鲜卑族贺氏的男子,下列史实可信的是()
①他上朝时仍使用鲜卑话②此人娶了位汉族女子为妻③他原来的姓氏是贺赖氏④他死后安葬在了平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6.下图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的现彖属于哪一方面的改革结果()
明文规定,禁止穿胡服,必须穿汉人统一服装
C.社会习俗改革
D.发展洛阳经济
7.读下图,从中能获知的信息有()
汉人胡食画像砖
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④ 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综合提升
9.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楼,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稅收的官吏。

市场上的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

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是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

馆内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

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

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请完成:
(1)根据材料指出北魏时期洛阳商业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

(2)北魏贵族高官显宦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10.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3)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1)①均田制③耕作技术2. (1)洛阳城(2)①商业④四通市
二、1.(1)生活区域(2)正音
对点训练
1. A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后,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


2. B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
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实质是农业化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则是封建化的过程。


3. C
4. A 「图中的景象只能通过洛阳城的布局和规模反映出它的繁华,无法体现它是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


5. B [变法规定官员死后应葬在洛阳,故④不正确。


6. C [图中属于服饰改革。


7. D [一定时期的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汉人胡食” 反映出汉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与民族矛盾无关。


8. A [任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综合提升
9.(1)表现: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中外贸易频繁。

成因: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洛阳商业的繁荣。

(2)—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0.(1)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2)表现:①北方各族生活习惯的汉化。

鲜卑族劳动者成为农民,最终脫离了游牧生活,完成了封建化过程,鲜卑贵族变成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 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②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屮,鲜卑族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汉人屮得到传播, 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影响。

在服饰、食物等方面也显示出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3)实质: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请你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内容,谈谈口己的想法。

提示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实行革新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文化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应该给予肯定。

孝文帝改革是屮国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地主合作而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反映了当时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新发展。

【自我测评】
1.自孝文帝起,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提示孝文帝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全方位的汉化。

礼乐教化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直接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上。

孝文帝为顺应汉化人潮,必须推行汉族礼乐教化。

“孝” 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道德准则。

孝文帝制礼,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

2.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提示给学生以合理的启发引导,注意观察生活屮的细小事物,如饮食、音乐、体育运动、春节习俗等,可各抒己见。

【材料阅读与思考】
看了材料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联系现实生活,看看身边还有没有这种现象?
提示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交流融合,己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汉族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和多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但在彼此交往过程屮,汉族也向其他民族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东西。

华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