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下《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选点说明】《我爱这土地》是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首诗。

诗人化身成一只鸟,形象地抒发了“我”对祖国深沉的爱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习这首诗歌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写下的一首悲愤深沉的诗,它是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第一节,诗人把思想情感寄托在“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上,间接抒情,是情感的蓄积;第二节,诗人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我对这土地(祖国)爱得深沉”的心声,直接抒情,是情感的迸发、升华,从而,让情感水到渠成地轰然而出,让诗意层层递进。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首现代诗歌。

一般的,诗歌是通过具体描写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本诗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象征:这样,学习本诗就不能不提到“意象”和“象征”。

专家告诫我们,语文课上要少提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本不懂得它们,因而,在课堂上用最巧妙的方法和最短的时间让七年级的同学们初步认识它们是必要的。

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根据本单元要求“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取向:【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主旨,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2、初识诗歌意象,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领会诗歌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难点:初识诗歌意象,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策略说明】本节课的学习设想是板块行进,以读代讲、以读促赏。

所谓“板块行进”,就是教学环节采用初读、研读、仿写三个步骤,让学生的情感经历点燃、燃烧、升华三个阶段,使课堂成为熏陶的熔炉。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方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我爱这土地》这首诗。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 感悟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 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 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

- 准备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诗人,他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细读诗歌,深入理解1.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如“土地”、“鸟”、“河流”等,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2.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自己的观点。

- 教师指导学生从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1. 教师播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音乐或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我爱这土地》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祖国的美丽。

2. 朗读诗文: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讲解诗文: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热爱之情。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体会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爱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九、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十、教学反思1. 反思课堂教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十一、单元总结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回顾并总结《我爱这土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学方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方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斗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感悟诗歌中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其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语言特点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当你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时,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接着引出课题《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艾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讲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创作这首诗的原因和心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

(四)精读诗歌,赏析意象1、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黎明”等。

2、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3、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的“嘶哑”一词。

2、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学会珍惜和保护环境,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如形式、内容、意象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情怀,用诗歌表达情感。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爱国主题的诗歌或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增强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我爱这土地》教案

七年级《我爱这土地》教案

七年级《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我爱这土地》,理解诗歌内容。

(2)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我爱这土地》,查阅生字词。

(2)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歌《我爱这土地》。

(2)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诗歌相关的资料。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家园、祖国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诗歌《我爱这土地》,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收集其他艾青的诗歌,进行阅读欣赏。

六、教学拓展1.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我爱这土地》的创作风格,创作一首关于家乡或祖国的诗歌。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爱恋故乡的心弦。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这首以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和表达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艾青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3.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作文或诗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表现以及诗歌创作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的深度。

3. 创作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创作中的表现,关注其创意、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的准确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

(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2、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我爱这土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作者及背景,认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法,表达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平,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人文、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感。

(2)引导学生谈论对祖国、家乡的情感。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理解课文(1)学生阐述对课文画面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表达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5. 拓展延伸(1)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2)教师总结,强调珍惜和平、感恩生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3)观察周围环境,拍摄一张体现家乡美的照片,附上简短说明。

2. 课后拓展:(1)收集其他描写祖国、家乡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进行欣赏。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

2. 分享各地的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自然美景。

2. 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展示一组祖国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让其他学生了解并欣赏。

3. 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第二章:诗歌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的诗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章:故事分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培养学生学习榜样,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二、教学内容:1. 分享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四、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敬佩。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讨论如何向榜样学习,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初中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初中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2. 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掌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3)学生背诵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理解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课文的情感表达。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学会品味文学作品。

5. 拓展与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七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七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七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朗读、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同学们齐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

2.提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结构a.请同学们划分诗歌的层次。

b.讨论各层次的主题。

2.分析诗歌表现手法a.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b.分析这些意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3.诗歌欣赏a.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b.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诗歌主题探讨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土地的理解。

2.:播放《我爱这土地》的朗诵视频,感受诗人的情感。

3.分组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土地的哪些热爱之情?(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2.背诵并默写《我爱这土地》。

四、教学反思1.亮点:a.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较为深刻,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

b.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

2.不足:a.部分同学对诗歌的朗读感情表达不够到位。

b.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课堂小结较为仓促。

五、教学延伸1.组织同学们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朗读水平。

2.邀请家长参加诗歌欣赏活动,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

3.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我爱这片土地”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土地的美好。

六、教学资源1.《我爱这土地》诗歌原文及朗诵视频。

2.相关诗歌鉴赏文章。

3.土地保护宣传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朗读水平。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同学们的读后感和背诵默写情况。

3.诗歌欣赏能力: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歌中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解析象征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 教学道具: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实物等教学道具。

3. 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以便于课堂讨论。

六、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自然过渡。

2. 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堂讲解1. 讲解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2. 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之间的联系。

3. 详细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土地、河流、风等。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和解读。

3. 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爱护和珍惜。

九、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有关土地保护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十、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成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 探讨如何将爱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音频《我爱这土地》,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书写。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解读课文: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意图。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热爱土地的短文。

教师指导并批改学生的作文。

7.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珍惜土地。

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朗读比赛、写作展示等。

8.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9. 板书设计:课文《我爱这土地》主题:热爱祖国,珍惜土地作者情感:对土地的敬畏之情10.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音频、图片等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2.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诗文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 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c. 教师讲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d. 学生齐读诗文,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感悟情感a.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诗文的理解。

c.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4. 朗读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5. 小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家乡、关注土地,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朗读展示。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朗读展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掌握。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

2. 对于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于学生在诗歌理解上的障碍,可以增加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九、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儿——生死眷恋土地(象征)
诗意递进
“我”——对土地深沉的爱(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自主预习

交流疑难

记录疑难
汇报展示
↓解疑Βιβλιοθήκη 疑↓目标任务策略方法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朗读训练:
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诗。
(1)录音示范读。
(2)在音乐中,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指定学生朗读。
(4)师生就音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共同评议。
(5)齐读。
四、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诗人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汇报预习内容。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回归目标
拓展训练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课题:我爱这土地(第一课时)编号: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李晓涵
时间
2016.5.13
学习目标
1.知道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5.投入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
白板出示预习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质疑
质疑再探
五、汇报展示
六、精讲质疑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竭尽全力用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学习重点
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难点预设
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故土故园频入梦,思乡思亲梦无痕。故国,故乡,故园,故亲,人之所恋。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让我们随着“土地歌者”——艾青,一道去吟唱对祖国、对家乡深情柔美的恋歌。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3、“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学生自己先朗读体会,然后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朗读指导:
1.注意感情基调
2.注意语速
3.注意节奏
4.注意重音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对照目标
归纳小结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