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0f6f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f.png)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水、土壤、大气等各种环境。
以下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点总结。
首先,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非常广泛的分布,可以在各个环境中找到它们的存在,如水、土壤、空气等。
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特征,揭示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微生物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参与到物质的循环过程中,如有机物的降解、氮循环等。
微生物还能够参与到环境的修复和净化中,如土壤的重金属去除、水体的藻华抑制等。
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可以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再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和调控,如温度、湿度、pH值等。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对环境因素产生影响,如微生物对土壤结构的调节、微生物对大气气候的影响等。
研究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揭示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生态功能。
最后,环境微生物学还涉及到微生物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等。
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研究有助于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结起来,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重点包括微生物的分布规律、生态功能、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应用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4045dc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5.png)
环境微生物学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体内等等。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微生物的分布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
一般来说,土壤和水体是微生物最常见的栖息地。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很高,一个茶匙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以达到数十亿。
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沉积生物的形式存在。
环境微生物的功能环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较小的分子,从而释放出有机碳和其他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有效地供应给其他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
其次,在环境修复中,微生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毒物质和污染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反应,微生物可以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且参与了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环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环境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丰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共生、拮抗和竞争等。
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益。
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根瘤菌能够固定氮,提供给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拮抗是指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拮抗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非常重要。
竞争是指微生物之间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微生物往往会竞争生存,较强的竞争者将占据优势位置。
这种竞争关系影响着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管理中。
环境微生物学 复习资料
![环境微生物学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d2b977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d.png)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群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现代环境科学中,环境微生物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角色,还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物技术等领域。
一、微生物的分布与种群结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植物表面等。
它们以极高的密度存在,形成了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pH值等。
同时,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共生和共存等关系。
二、微生物的功能与代谢微生物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参与物质循环,如氮循环、碳循环和硫循环等。
微生物还可以分解有机废弃物,降解污染物,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具有产生抗生素、酶和其他有用化合物的能力。
三、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一方面,污染物的存在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死亡或减少,破坏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一些微生物具有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可以用于生物修复。
因此,了解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领域。
例如,通过研究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可以开发出高效的生物修复技术,用于处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如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乙醇和生物氢等。
五、环境微生物学的挑战与前景尽管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科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复杂性,需要开发更加精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此外,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环境微生物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dbd66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d.png)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2.掌握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3.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其数量和种类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情况,通过微生物培养和计数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
常规培养法是将环境样品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利用生物学方法检测微生物生长情况。
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结合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种类。
计数法主要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菌液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使用带标度的计数室进行计数;间接计数法是通过培养方法将微生物增殖得到可计数范围。
三、实验步骤1.取得环境样品,如泥土、水样等;2.将样品分别取适量于含有富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接种;3.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所接种的细菌液,一定时间后进行观察;4.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并计数样品中的细菌数量;5.将菌落分离培养,制备单菌种;6.通过显微镜观察单菌种的形态特征。
四、实验结果1.根据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不同,样品中培养的细菌数量和种类可能不同;2.样品中可能存在不同形态和颜色的菌落,通过计数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主要菌属;3.单菌种观察结果可以进一步判断细菌种类。
五、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只观察了一部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才能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我对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有了初步了解。
实验中掌握了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并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只观察到了部分菌落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sy环境微生物学综述
![sy环境微生物学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9857042f5335a8102d220cb.png)
江苏自考环境工程大纲-环境微生物学河海大学编 (高纲号 0727)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四篇,第一篇是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包括特点、任务、分类、生长与代谢、遗传与变异、分布及其相关关系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二篇是介绍了微生物治理环境,包括降解与转化、污水的生物处理、废渣与废气的生物处理、生物修复、开发应用和资源化。
第三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污染,包括致病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和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第四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监测,包括指示微生物、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污染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2、理解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作用;3、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方法和技术;4、熟练掌握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
这三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同时为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第1章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的特点。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3e1ff5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2.png)
环境微生物学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
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大气等,对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成为环境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代谢功能,可以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土壤中,微生物可以促进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养分,维持土壤健康;在水体中,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并净化水质。
环境微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研究表明,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稳定性和功能密切相关。
微生物参与着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着系统的平衡。
因此,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除了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外,环境微生物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环境微生物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人体内部微生物组成,并对一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结语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生态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运行机制,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希望未来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多有意义的成果,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46fce45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7.png)
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微生物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中以及与人类和动物共生的环境中。
它们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角色。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微生物栖息在各种环境中,它们可以适应不同的温度、酸碱度、湿度和营养条件。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非常丰富,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水体中的微生物也很多样化,包括藻类、细菌和浮游动物等。
此外,大气中也存在着微生物,它们以微粒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对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中发挥着多种功能。
首先,它们参与着有机物的降解和循环。
许多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参与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促进养分的再利用。
其次,微生物在土壤中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它们通过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营养物质和促进植物免疫系统的发展。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抵抗有害的生物入侵,保护植物的健康。
最后,微生物在水体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抑制蓝藻的生长、分解有毒物质,并维持水质的稳定。
三、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产物、产生酶和生物胶等方式与环境进行交互。
它们能够促进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质地和水质的特性。
同时,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和功能。
温度、酸碱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环境微生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的使用和大气污染都会改变微生物的分布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四、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实际应用。
首先,它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评估环境质量,并提供相关的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57c83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6.png)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二)课程基本理念《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2、具体目标1、理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优化相衔接。
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学科)
![环境微生物学(学科)](https://img.taocdn.com/s3/m/fd3f69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6.png)
学科
01 研究内容
03 学科关系 05 研究意义
目录
02 研究目的 04 学科历史 06 学科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是重点研究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 要分支,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以微生物学本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研究有关环境 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与其他学科如土壤微生物学,水及污水处理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 工程学等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环境微生物学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 研究微生物对不同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以及能量变迁的作用与机理,进而考察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许多环境污染物或微生物转化某些污染物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对人体和生态平衡危害极大,有些污染物或 它们的代谢中间产物甚至可以导致人体细胞癌变,所以开展污染生态中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途径、降解程度和降 解速率的研究,可以给环境医学和环境保护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3.自然界有许多微生物是人、动物和植物的病原菌,有些微生物在自然界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毒物 或改变局部的自然条件,结果不利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和生存,象这样的微生物我们应当设法控制它们的生长和扩 散。
学科教材
内容简介
章节目录
本书共分11章,阐述了有关环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环境微生物的生理和 代谢、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环境微生物的生态规律和多样性、涉及环境微生物的技术方法、环境微生物学 最新进展等。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高度,揭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以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摒 弃“先污染后治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陈旧思维,全面树立以“绿色生态”打造“可持续发展”这种环境生态新 理念。鉴于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性,我们尽量多介绍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分章节详细介绍它们 和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渗透与融合。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在生命和环境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力求做到既全面详尽, 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鉴于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力求 综合这些重要学科,以不同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为例加以重点介绍。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66d7f42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61.png)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的微生物的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以及外界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它的研究重点是解析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如何影响环境,从而有助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关于微生物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其生物多样性及其关系。
环境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生态,这包括微生物的培育、多样性和结构及其编织在环境中的关系。
它们的行为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
对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进行系统研究,如果能实现合理的预测,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生态系统。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测量学等学科,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如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其在复杂环境中的演化、结构、行为及其与其他生物体的关系。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提高我们使用的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改善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微生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作为诊断和监测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
例如,可以用来预测污染、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变化及其影响,监测病原物的传播,预测生态系统的健康等。
尽管这些研究将涉及其他生物学领域,但其中的重点仍在于环境微生物学,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其他生物学领域的问题。
环境微生物学不仅可以洞察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而且也可以为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dbdaf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f.png)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学、进化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以及环境微生物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总结。
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和相互作用。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生物体内等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其多样性极为丰富。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多种类型,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类微生物。
微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种类上,还体现在基因组的多样性上。
微生物的多样性对于环境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三、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中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
首先,微生物参与了物质的循环过程,如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其次,微生物参与了环境的修复和净化过程,如土壤的去污、水体的净化等。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对于维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环境微生物的应用环境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还有很多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和评估,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其次,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对于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环境修复工作的实施。
此外,环境微生物还可以应用于农业、食品工业、能源开发等领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笔记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5f28b1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8.png)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与范围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极其微小的生物体,它们个体微小,通常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包括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微小形态,以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和类病毒等。
2. 微生物的范围:(1)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生菌,它们没有细胞核和其他膜结构的细胞器。
(2)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原生动物、藻类,它们具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3)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它们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
二、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等。
(3)真核微生物的结构: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2.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1)微生物的营养需求: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等。
(2)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
(3)微生物的代谢调节:酶的诱导与阻遏、反馈抑制等。
3.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遗传物质:DNA、RNA。
(2)遗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等。
(3)基因突变: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4.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水体、空气、极端环境等。
(2)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
5. 微生物的应用:(1)微生物发酵:酿酒、制酱、抗生素生产等。
(2)微生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
(3)微生物环境保护:生物降解、生物修复、废水处理等。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1. 微生物学的启蒙时期(17世纪- 19世纪中期):(1)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2)拉扎罗·斯帕兰扎尼(Lazzaro Spallanzani):证明了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
2. 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19世纪中期- 20世纪初):(1)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证明微生物是引起发酵和疾病的原因,发明巴氏消毒法。
环境微生物学3篇
![环境微生物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cac35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e.png)
环境微生物学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学简介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演化、功能及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重视有关,也是应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环境修复和污水处理的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包括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古菌等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物种识别、生态位分析等。
它还涉及到微生物群落与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
在微生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微生物肥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丰富多样,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因素和环境条件。
大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于地表或海洋释放的微粒,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大。
此外,环境中的微生物还与生物资源、物质循环、污染物处理等过程息息相关。
环境微生物的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PCR、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了保证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进程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避免人为干扰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推动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篇: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及意义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较为广泛。
在环境污染监测、生态修复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环境微生物学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方面,环境微生物学可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通过培养和筛选适应性强的菌株,结合生物反应器等技术手段,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实现污染物的生物修复,使之转化为对环境影响低的物质。
例如,在土壤中添加适当的微生物肥料,可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促进土壤中有机物、无机物的分解过程,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的生长。
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环境微生物学可用于定量评价环境质量。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环境因素敏感,部分微生物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具有特定的响应,因此可通过分析环境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来评价环境质量的好坏。
sy环境微生物学详解
![sy环境微生物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982f9a1c77da26925c5b061.png)
江苏自考环境工程大纲-环境微生物学河海大学编 (高纲号 0727)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四篇,第一篇是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包括特点、任务、分类、生长与代谢、遗传与变异、分布及其相关关系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二篇是介绍了微生物治理环境,包括降解与转化、污水的生物处理、废渣与废气的生物处理、生物修复、开发应用和资源化。
第三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污染,包括致病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和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第四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监测,包括指示微生物、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污染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2、理解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作用;3、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方法和技术;4、熟练掌握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
这三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同时为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第1章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的特点。
环境微生物学课件4(附加条款版)
![环境微生物学课件4(附加条款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9a3b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9.png)
环境微生物学课件4一、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生理功能、生态作用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其在环境过程中的作用。
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2.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生理功能、生态作用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3.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是指微生物在物种、基因和功能上的多样性。
微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4.微生物生态位:微生物生态位是指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和作用。
微生物生态位多样性是微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5.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种微生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三、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微生物分离与纯化: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从环境中分离出目标微生物,并进行纯化培养。
2.微生物鉴定: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鉴定。
3.微生物计数: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平板计数、最大可能数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4.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包括PCR、DGGE、T-RFLP、宏基因组学等,用于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基因和代谢途径。
5.生物信息学: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进行数据分析,揭示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和生态作用。
四、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其在环境过程中的作用1.细菌:细菌在环境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参与氮、硫、铁等元素的循环。
2.真菌:真菌在分解有机物质、生物固氮、生物降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真菌也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微生物资源。
3.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类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
放线菌在抗生素产生、生物降解、生物固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be7d8e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0.png)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种类、数量、代谢等生态学特征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以下是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
1. 微生物:指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等在内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应用价值。
2. 生物群落:指生命周期相对独立、相互依赖构成的具有可比性的微生物种群,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3. 生物多样性:指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要素的多样性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4. 微生物生态系统:指微生物在一个生态环境中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境及其中所完成的一系列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5. 生态位: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包括资源利用和生境要求等生态学特征,不同生物在生态位上的分布和竞争关系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6. 生物降解:指由微生物介导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包括生化分解、异化和脱氮脱磷等环节,对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平衡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7. 倍增时间:指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繁殖倍增所需的时间,是评估微生物繁殖速度的常用指标。
8. 生物指标:指基于生态学原理和微生物生态特征,评估和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指标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名词和方法较为复杂繁琐,需要结合具体背景和领域知识进行综合理解和应用。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7844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b.png)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和活动的微生物的学科。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微生物的种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是一类以显微镜观察才能看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
细菌按照形状和结构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形菌等。
真菌是一类以丝状真菌和酵母菌为代表的微生物,常见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复制。
除了这些常见的微生物外,还有一类被称为古细菌的微生物,它们具有特殊的生存能力,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高盐和酸碱环境等。
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许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
在碳循环中,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了有机物和无机碳的相互转化。
在氮循环中,微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并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在硫循环中,微生物能够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参与了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成。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途径适应和改变环境条件。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氧气,使环境中的有机物降解得更快。
另外,微生物还能够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如石油、农药等,从而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能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通过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氮源。
而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的物质又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微生物可以用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等。
2024(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2024(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4d21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c.png)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绪论•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目录•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微生物的代谢与生长•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01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任务揭示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岩石等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等人工环境中的微生物。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功能、代谢途径、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发展历史经历了从描述性到实验性,再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历程。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现状当前,环境微生物学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其中,野外调查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模拟可以揭示微生物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则可以对复杂的环境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02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基本结构。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一类具有分枝状菌丝体的原核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水中。
又称蓝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自考环境工程大纲-环境微生物学河海大学编 (高纲号 0727)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四篇,第一篇是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包括特点、任务、分类、生长与代谢、遗传与变异、分布及其相关关系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二篇是介绍了微生物治理环境,包括降解与转化、污水的生物处理、废渣与废气的生物处理、生物修复、开发应用和资源化。
第三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污染,包括致病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和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第四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监测,包括指示微生物、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污染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2、理解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作用;3、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方法和技术;4、熟练掌握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
这三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同时为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第1章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的特点。
2、掌握:环境微生物的任务。
3、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定义。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与环境一、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是众多肉眼不可见、个体微小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1种类繁多、分布极广 1微生物物种丰富多样2微生物代谢类型丰富多样3微生物生态型丰富多样2繁殖迅速、数量巨大3个体微小,容易变异二、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任务环境微生物学可简明定义为,研究保护环境的微生物学。
研究任务如下:a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基本状况与活动规律B微生物对化学污染物的防治及其他有利影响C微生物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D环境监测涨的微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第2章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特征和分布。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的特征和分布。
2、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
3、熟练掌握: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第二章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类群与生物三域一、微生物及其类群二、生物三域特征第二节真细菌一、细菌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1细菌的形态细菌以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大形态为主球形简称球菌,有单个,成对,长链,四联,八叠,葡萄状之分。
杆形简称杆菌,有单个,长链之分螺形简称螺菌,除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外,还有一些并不多见的特殊形态2细菌的大小Um。
球菌的大小用菌体直径,杆菌和螺旋菌则以其宽度*直径表示。
球菌0.5-1.0.杆菌0.4-1.0二)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三)细菌的繁殖及其群体特征四)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第3章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营养类型、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影响因素。
2、掌握: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营养和营养类型。
3、熟练掌握: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过程以及相关基本知识。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与营养类型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与营养物质1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钠铁等大量元素外,还有微量元素zn,cu,mn,钼钴等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与水等五大类,大部分以无机或有机物的形式为微生物所利用,也有一些以分子态气体方式供给3 培养基:合成天然培养基,固体半固体液体,基础加富选择鉴别培养基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体内含有光合色素,可以利用光作为能源,利用co2作为碳源,以无机物作为电子供给使co2还原并合成菌体细胞有机物。
光能异样型:微生物利用光作为能源,以有机质作为电子供体,碳源来自有机物,也可利用co2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生长需要无机物,在氧化无机物的过程中获取能源,同时,无机物又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有机碳化物化能异养型:是微生物最普遍的代谢方式。
这类微生物的碳源与能源均来自有机物,它们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能量,利用其中一部分供给自己合成作用之需。
三、营养物质的摄取1、影响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因素:1细胞壁与细胞膜的结构2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3微生物生活的环境2、营养物质的运输机制:1单纯扩散2促进扩散3主动运输4基团转位第二节微生物的代谢一、酶1酶的性质与作用特征:1酶是蛋白质2 酶的专一性3 酶促作用的可逆性4酶的作用条件2酶的种类:1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2结构酶与诱导酶3胞内酶和胞外酶4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和转移酶和同分异构酶和裂解酶和合成酶二、微生物能量生成与转换A底物水平磷酸化B氧化磷酸化C光合磷酸化三、微生物呼吸作用类型1有氧呼吸2无氧呼吸3发酵作用四、微生物的同化作用1co2的同化 a异氧微生物的co2的同化b自养微生物的co2的同化2氮素的同化a氨的同化b硝酸盐的同化c分子氮的同化3硫酸盐的同化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生长繁殖的概念微生物细胞质量的增加和个体体积加大称为生长,即细胞组分与结构在量方面的增加。
当单个细胞个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一个亲代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形状与亲代细胞相似的子代细胞,使得个体数目增加,称为单细胞微生物的繁殖。
在多细胞微生物中,菌丝的延长、分裂,产生同类细胞的过程仍属生长,,而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孢子脱离母体菌丝再萌发产生子代菌体,使得个体数目增加才称为繁殖。
三、三分批培养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定期取样进行菌数测定,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曲线图,称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分析细菌的生长曲线大致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连续培养分批培养时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不断累积,使微生物不能长久的保持对数生长速率。
如果在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以一定的速度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同时以同样的速度排出培养物(包括菌体和代谢产物),就可以延长对数生长期,这种培养方法称为连续培养。
该方法有恒化培养和恒浊培养两种方式。
第四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2温度3水及其可供给性a水的活度;水的可供给性与水的活度有关,水的活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中的蒸汽压与纯水蒸气压之比。
b渗透压c干燥4氢离子浓度5辐射a可见光b紫外辐射c电离辐射d微波6超声波7压力a液体静压力b机械压力c气体压力:氧气,二氧化氮,氮气8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对微生物影响可分为灭菌,消毒,防腐作用等,灭菌作用是指杀死一切微生物及其孢子,作用最为彻底,消毒作用是指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而难以灭火芽孢和孢子,是不完全的灭菌。
在医学上常用以杀死一般的病原微生物;防腐作用是一种抑菌二非杀灭作用4 第5章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2、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3、熟练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每种相互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1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环境 1养分2水分及渗透压3空气 4pH 5温度2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1大气水 2江河水 3湖泊与池塘水 4地下水 5海水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1粮食2肉类3鱼类4乳类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1嗜热微生物2嗜冷微生物3嗜酸微生物4嗜碱5嗜盐f嗜压微生物第二节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互生关系是一种微生物的生活(主要是代谢产物)创造或改善了另一种微生物的生活条件,这种有利作用可以是单方面的偏利共生,或是双方面的互惠共生二、共生关系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在形态上形成了特殊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分工,互相有利,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时便难以独立生存三、寄生关系是一种对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微生物体内,以另一种微生物为生活基质,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并对后者带来或强或弱的危害作用四、拮抗关系是一种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其他条件,从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是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现象。
它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寄生关系和非特异性拮抗关系与特异性拮抗关系。
5 第6章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碳素生物循环和其它无机元素的生物循环与转化。
2、掌握: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一般途径。
3.熟练掌握:氮素生物循环中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作用。
第六章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一节碳素生物循环一、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一般途径1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2简单有机物的有氧分解1完全氧化2不完全氧化3简单有机物的无氧分解及甲烷的生成1简单有机物的无氧分解2甲烷的生成a甲烷产生菌b甲烷生成的基质c甲烷生成的机制4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总图式二、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三、分解半纤维素四、分解果胶类物质五、分解淀粉六、分解脂质物质七、分解木素及芳香族物质八、分解烃类第二节氮素生物循环氮素是核酸和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生物体的必需元素。
一、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一般途径:自然界的氮素以3种主要形态存在:分子态氮,无机态氮,有机态氮。
上述3种形态的氮素物质,在自然界中因生物的作用,不断地相互转化,进行着氮素循环。
其转化的一般途径如下:1绿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使无态氮同化为有机态氮2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体中的有机氮化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无机质化为氨态氮3氨态氮在有氧条件下,经硝化细菌的作用氧化成硝态氮4硝酸盐由于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还原为分子态氮,逸散到大气中5空气中的分子态氮,通过固氮微生物的作用,还原为氨,进而合成有机氮化物二、氨化作用有机氮化物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中释放出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A蛋白质的分解蛋白质分子的氨化过程,首先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生成多肽和二肽,然后由肽酶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