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版七下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版七下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b27773d583c4bb4cf6ecd1c5.png)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 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 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 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 称。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 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 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 《火灾》《线下》《城中》《 未厌集》等。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
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 特别重视“简洁”。
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 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 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 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第一部分(1) 写作缘由:除夕逝世,“我”心 悲哀。
第二部分(2)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过人。
第三部分(3-8) 详尽地叙述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第一层(3——5)待人厚 第二层(6——8)律己严
第四部分(9) 总结全文:追怀业绩,学习效仿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写文章来纪念他, 希望自己和其他拿笔写作的人,能够像叶 圣陶先生一样以身立德并践行他的文学主 张。
• 照应开头,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高 敬意与深切怀念。
2、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而力有未 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 品析:“偏偏”一词,表示事实与常理相 反,通过对比,突出了先生“躬行君 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 德。
• 3、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 “简洁”。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562f22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7.png)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一、背景与主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二、人物形象叶圣陶先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他具有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品质和风范。
作者通过几件小事的记叙,如茶水招待、听差送客、稿费退还、校对稿件等,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叶圣陶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始终坚持“待人厚,律己严”的原则,深受作者的敬重和缅怀。
三、写作手法1.回忆性叙述:本文采用回忆性叙述的方式,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形象。
这种叙述方式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2.细节描写: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他讲完一段,轻轻说一声‘完了’,不拘泥于形式”、“我知道他这是讥刺我,于是回答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也不是来要菜的,是来要用的。
’”等,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文章更生动有趣,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3.侧面烘托: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衬托叶圣陶先生的品质和修养,进一步突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四、情感表达1.敬重之情: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之情。
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种敬重之情贯穿全文。
2.缅怀之情: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缅怀之情。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一些细节,表达了对这位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
五、启示与思考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严谨自律、待人宽厚地做人处事。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与身边朋友的交往,从他们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58张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58张](https://img.taocdn.com/s3/m/174281d5a1c7aa00b52acb5d.png)
(
颠沛流离
)
(6)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拖沓 )
助词(一)
• • • • • • • • 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 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例如: (1)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 工。(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朱自清《春》) (4)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杨绛《老王》) (5)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杨绛《老 王》) “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明确”“ 牧童”“ 极其郑 重”“ 嘹亮”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如 “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 者说明情况相似。例如: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 响……(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 4、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语出《论语· 述而》。意思是,做一个身体 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 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语出《论语· 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 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 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13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b541e31816fc700abb68fc93.png)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 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二十世纪末未 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 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
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
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地
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曾经学过他
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就
是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积累语言。 2.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的小事。 3.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 语文观点。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8)
3.如何理解第一段末尾“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 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双层的悲哀”。
4.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 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 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 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 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 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 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10263dca5a8102d277a22f3c.png)
(2)“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 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了上 文叶老为人宽厚的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于律己的另一方面, 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3)“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 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 深重的苦心。”叶老虽然不在了,但他对写话风格的严格,对 文风简洁的要求,对写作的监督执行,以及对这种主张贯彻坚 持的苦心,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示例:(1)“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 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 竟越来越少了。”通过叶老给“我”回信这件事,“我” 明白了十年的浩劫改变了很多人,但叶老始终坚守自己高 尚的道德情操,在黑暗的日子里依旧保持着为人宽厚的一 面。
(2)“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 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 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在当时文风应简偏繁的现实中 ,叶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希望大家做到文风简洁, 规范写话等,其实是反对浮夸的文风。
(二)深层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 此文以示纪念。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 体现? 【交流点拨】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 )复信; 律己严:(第6段)写话风格;(第7段)文风简洁;(第 8段)重视语文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激趣导入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当前大多教育者追求的一 个终极目标。这句话是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他影响了无 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f9afcc8c6c85ec3a86c2c525.png)
著作等身: 沾溉: 不耻下问:
高文典册:
8
叙述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作者的感受。 叙述了写作缘由,引出下文对叶圣陶先生的回忆。
9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
待人厚 1、描文章标点 2、修润文章
10
送客 给我写回信。
末节的事 东四八条 打拱
11
待人厚(3~5段) 宽的一面
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 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 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宽容)。
7
搀和(chān huo): 东四八条: 冗长(rǒng cháng):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搀和
冗长
沾溉
不耻下问
5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 多少呢?”(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到, 当然他其实做得很好。)
4、第五自然段中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案】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 活处境感到伤感,
23
张中行
24
【答案】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 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3、第四自然段中“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 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 别时的真诚、热情,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特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61bb0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65.png)
【导语】《叶圣陶先⽣⼆三事》是张中⾏回忆叶圣陶的⽂章。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交往中的⼏件⼩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律、待⼈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3课《叶圣陶先⽣⼆三事》课⽂原⽂ 叶圣陶先⽣于1988年2⽉16⽇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晚上得知这消息,外⾯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响亮的声⾳也把他送⾛了,⼼⾥⽴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则说说⾃⼰的⼼情,⼆则作为纪念。
可是⼀拖延就三个⽉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是他业绩多,成就⼤,写不胜写;⼆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平》的⽂本,⼀⽣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为⼈,以及⽂学、教育、语⽂等⽅⾯,⾜以沾溉后⼈的,都明摆着,⽤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是写与我有关的,⼆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典册的。
我第⼀次见到叶圣陶先⽣,是五⼗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量读新⽂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如与鲁迅、郁达夫相⽐,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只是平实规矩⽽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位的是⽴德。
在这⽅⾯,就我熟悉的⼀些前辈说,叶圣陶先⽣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是儒⽽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儒⽽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则不搀合,⽽是单⼀的儒,思想是这样,⾏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处是:“躬⾏君⼦,则吾未之有得。
”⼀处是:“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夫⼦认为虽⼼向往之⽽⼒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却偏偏做到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f5d82e02768e9950e73850.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ecfc971bbed5b9f3f80f1c04.png)
生疏 累赘
商酌 别扭
恳切
tà
譬如
tiē
méng lóng léi zhui biè niu
拖沓
妥帖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 别扭
修改润色 不熟悉 仔细地商量、推敲。 形容态度诚恳, 心情急切的样子。 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 月光不明;看不清。 léi zhui拖累,麻烦。 biè niu1.彼此意见不投合。亦指争执之事。 2.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利。 拖沓 形容做事拖拉。 妥帖 tiē稳当;合适。
地方是荒凉地带。
• 一、待人厚,事例: • 1.让“我”帮他修改文章,叫“我”不必客气, 可是他却对“我”很客气; • 2.送客一定送到大门外; • 3.给“我”回信为不得见而深表悔恨、从“我” 的地址推测“我”的境遇而感悲伤。 • 二、律己严,事例: • 1.主张写话; • 2.还特别重视简洁; • 3.对“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问题的处理
•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 diān pèi zuò • 颠 沛流离 以身作则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 人请教。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 榜样。
huì
chǐ
课文主要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过人品 性?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第1段:作者说“心里立即罩上 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 哀”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得知叶老逝世时恰在除夕夜,外面正响着 鞭炮声,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 “双层的悲哀”。
• 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 作者通过回忆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 表现了 叶老宽厚待人、严谨自律的风范和节操, 流露出作者的 追思和景仰 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bc8cb71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69.png)
问题·探究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 作则,鞠躬尽瘁
问题·探究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 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 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叶圣陶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 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 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 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 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 严格要求自己。
字·词·音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 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 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字·词·音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 我还没有做到。
整体·感知
●本文从结构层次上看,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
人之处。 ●第三部分(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
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 ●第四部分(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 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 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 德的思考。
写法·指导
●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 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 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 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 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846d252e67ec102de2bd8949.png)
三、字词检测
丁卯( mǎo ) 草率(shuài ) 修润( )
rùn
zhǔ
生疏( shū )
打供( gǒng )
商酌( zhuó )
譬( pì )如
遵嘱( 别扭(
) )
朦胧( méng lóng )
累赘( zhuì )
妥帖(tuǒ tiē )
拖沓( tà )
biè niǔ
颠沛流离( diān pèi liú lí )
二、作者简介
张中行( 1909-2006 ),原名张璇,河北香河 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 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 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第四部分(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课文梳理
1、文章开头写“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怎么理解?
“双层的悲哀”一方面源于叶圣陶先生的去世本就予人无限哀惋;另 一方面,除夕本应是亲友团圆的美好时光,而此时此刻热闹喜庆的过年氛 围更为叶老去世平添一分悲凉,以乐写哀,伤感愈浓。
课外拓展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 表达方式。(什么 干 什么) 例: 我有一张桌子,一条凳子。 每一天,我都坐在课桌旁。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 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什么 是 什么) 例: 我的课桌有一张桌面、四条腿。
课外拓展
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第一段交代写作原因,点明主要人物,“双层的悲哀”更是 奠定了全文无限追思、怀念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起全文。
部编七下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七下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b493cc317fd5360cba1adb76.png)
哪些过人的品行?
以小见大,
待人厚
律己严
通过小事看 出大节。
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 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2-8) 列举具体事例,赞扬叶圣陶先生的 品德:待人厚、律己严。
第三部分(9) 作者谈对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 的思考。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作者的写作原因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
错过了作者的拜访时间而感到懊悔。
为人宽厚,不摆架子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 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 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 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 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的“悲伤”和“我”的“悲伤” 是否相同?
2.重视“简洁”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 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 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一是偏 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 不该繁。
简洁程度:可简就绝不该繁。
3.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
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必 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酌:商量斟酌。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泛指零星片段的事情。
快速读课文(5分钟内读完),说说
从这些小事情中,你看出了叶圣陶先生有
核心是什么?
此二者是我们每
“写话”与“简洁” 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fe3be629998fcc22bcd10dd9.png)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120. 12.11Fr iday, December 11,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8:0 3:3308: 03:3308 :0312/ 11/2020 8:03:33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108:03: 3308:0 3Dec-20 11-Dec-20
叶 圣 陶 先 生张 二中 三行 事
精彩开篇词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 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 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怀着对 一代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 翻开叶老的文集,跃入眼帘的诗一个个鲜 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看到的是他 精深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博大的爱。
成语积累
• 颠沛流离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 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
的人请教, 也不感到羞耻。
整体感知
• 1.本主要从哪两方面来写叶圣陶先生?找 出这 两方面过渡衔接的句子。
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 么?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 哀,写此文以示纪念。
反馈指导
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了叶 圣陶先生 的 好品德?
• 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
段)复信; • 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
走近作者
•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 璇,河北省香河县 人,著名 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 要从事语 文、古典文学及思 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 《汉语课本》、《古代散文 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 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 编著有《文言常识》、《佛 教 与中国文学》、《负暄琐 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清华 大学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 三老‛。季羡林 先生称赞他为‚ 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87874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b.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素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素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90daf68e804d2b160a4ec0c1.png)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拓展资源:叶圣陶:教育为人生俞水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
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
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
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
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
《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
他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
当时很多国文教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极其缺乏。
叶圣陶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此外,当时的教材偏重于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这与叶圣陶“为人生的理念背道而驰。
他将儿童文学编入国文课本,使儿童乐于阅读,以此唤起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此后,叶圣陶又陆续与夏丐尊、吕叔湘、朱自清等人共同编写出版了多套国文教材,对我国国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拟就了新中国中小学生所学语文课本的总纲目。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的语文教学体系,便由叶圣陶主持设计。
建国后,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重任,同时领导着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
编写教材之余,叶圣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
1978年《教育研究》杂志连载了叶圣陶给语文教师的36封书信,总题为《语文教育书简》,凝聚了其语文教育经验,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
尽管事务繁多,但叶圣陶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为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解析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2d448977232f60dccca118.png)
此段应放在哪个位置,并写出自己的 理由。
? 应放在文中第5段之后,
? 从内容上看,这一段讲的是叶圣陶先生“待人 厚”的事例,
? 而第一句中写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 次表现得更为突出”,“还有”可见这一段是 承接上文写的,在此之前已经列举了事例, “更为突出”可见这一 事件比前面的事件表现 其“待人厚”的程度都要深。
? 2.初读 课文,叶圣陶先生 给 你 留 下 了 怎 样的印象?
? 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待人厚,无论是在 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对待他人都谦虚恳切、 彬彬有礼、尊重有加;他律己严,在文字 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以身作 则、鞠躬尽瘁。
? 1.概括文中写了哪些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待? (1)叶先生不耻下问,请“我”帮他修润课本的文字。
听课文朗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2)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8) 详尽地叙述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第四部分(9)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写文章来纪念他,希 望自己和其他拿笔写作的人,能够像叶圣陶先 生一样以身立德并践行他的文学主张。
?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 《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 《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 编》;编著有《文言常识》、 《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 学》、《负暄琐话》等。
?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 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 “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 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 1894年-1988年),原名 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 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曾当过 10 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 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 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 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 央主席。叶圣陶于 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 逝世,享年 94岁。 主要作品: 我国第 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1923年),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 之》( 1929 年),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2年)、《火灾》( 1923年)、 《线下》( 1925年)、《城中》( 1926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00508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8.png)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张中行通过记叙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首先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即“待人厚,律己严”。
接下来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
这些事例包
括:第一件是关于茶水的事,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体贴周到;第二件是关于听差送客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格,严谨认真;第三件是关于稿费退还的事,同样展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甚严、严于律己的品质;第四件是关于校对稿件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这些小故事通过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在写作上,本文采用了平实自然的语言,朴素无华地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几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让人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
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如“他讲完一段,轻轻说一声‘完了’,不拘泥于形式”、“我知道他这是讥刺我,于是回答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也不是来要菜的,是来要用的。
’”等,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总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中的佳作,通过对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手法运用得当,让人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7bce142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6.png)
•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 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 己严。
• 第五部分(第9段):怀念叶圣陶先 生,提出向他学习的语文主张。
•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 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 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 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 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 题”。
•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 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 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 言”)
梳理内容
• 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
• 1、 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 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 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 汇、标点等。
体会情感
• 1、 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 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
•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 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 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 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 第一位。
理解积累典雅的双音节词
繁碎 ——繁密细碎 修润——修改润色 • 商酌——商量斟酌 • 遵嘱——遵照嘱咐 • 违理——违背情理 商讨——商量讨论
• 3、 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 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 耳。”
•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 常想到他的业绩。”
•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 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班级姓名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1909—2019),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解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非常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其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都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本文作者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列举自己与叶圣陶先生接触和交往的一些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过人品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阅读时,应认真通读全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春宴琐谭»等。
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丁卯.(mǎo)教诲.(huǐ)儒.学(rú)B、商酌.(zhuó) 慎.重(shèn) 恳.切(hěn)C、感慨.(kài) 强.调(qiánɡ) 累.赘(léi)D、别.扭(biè) 拖沓.(tà) 譬.如(pì)【解析】A项,教诲.(huì);B项,恳.切(kěn);C项,感慨.(kǎi)。
2.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D)A、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惯之,宽厚待人。
B、告别,他躹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C、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肺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D、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解析】A项,一以贯之;B项,鞠躬;C项,颠沛流离。
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B、朱主任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能不耻..下问..,向上级领导请教。
C、叶圣陶先生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D、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着力点,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使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
【解析】B项,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4.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B)A、心理学家指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
B、特朗普总统访华是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中方接待的第一起国事访问。
C、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外卖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D、从出游距离看,自由行游客大部分以中短途自驾为主,城市周边乡村休闲度假游更受青睐。
【解析】A项,搭配不当,〝提高〞应改成〝增强〞;C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而且〞改为〝又〞;D项,成分赘余,应将〝大部分〞删去。
5.将以下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②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③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④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⑤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A、⑤②③①④B、⑤①②④③C、③④①⑤②D、①②⑤③④6.参照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答案】__(例如)妈妈既是菩萨心肠,又很善解人意,贤惠淑德,所以确是我的慈母。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而叶先生那么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
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
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7.画线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答案】__这两句话承上启下。
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
第二句引出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8.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答案】__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
一旦写得不像〝话〞,就坚决改。
9.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答案】__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
10.课文选取了叶老让〝我〞修改文章、写文章要明白如说话、写文章要简洁等多个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地刻画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形象。
请你也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写一个片段,表现人物的特点。
200字左右。
【答案】__(例如)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
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
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
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11.综合性学习。
学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后,班级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感知汉字】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分析后写出你的结论。
(不超过30个字)【材料一】〝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
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
【材料二】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项选择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
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材料三】国内某网站做了〝我国汉字应用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答案】__结论:全球(世界各地)〝汉语热〞迅速升温,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却在下降。
(2)【趣解汉字】汉字是最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文字,它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无穷智慧,以及丰富的人生哲理。
很多汉字,从它的字形就可以看出人生真谛。
请仿照例如,从下面四个汉字中任选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它蕴含的深刻道理。
舒道夸[例如]〝路〞——就在各自的足下〝路〞字的左边是一个〝足〞,右边是一个〝各〞——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自的〝足〞下,所以,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人生之路来,但要自己走,不能指望别人。
【答案】__(例如一)舒——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舒〞字,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就是舍得给予的意思。
所谓〝舒心〞,就是〝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例如二)道——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
〝道〞字,由一个〝走〞字底和一个首要的〝首〞字组成——这告诉我们,要走出一条人生之〝道〞来,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
理想很重要,信念很重要,毅力很重要,坚持很重要,机会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迈开脚去走,不去行动,这一切都将等于零。
(例如三)夸——自大的人,最终要吃大亏。
〝夸〞字,上面是个〝大〞,下面是个〝亏〞——一个自大的人,最终是要吃大亏的。
一个不知道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而是用自大去掩饰的人,只能永远无知无能下去,最终必定会在不断地膨胀和越来越莽撞中,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