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谭嗣同的评价

合集下载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

摘要 : 梁 启 超 是 谭 嗣 同 生死 相托 之人 , 梁 启 超 将 谭 嗣 同 称 为 自己 “ 讲学最契之友” 。 由此 可 见 , 两 人 关
系非 同一 般 。 在谭 嗣 同 死 后 , 梁 启 超 最 早 对 谭 嗣 同 的思 想 予 以 宣 传 和 阐 发 , 并 在 自己 主 编 的 报 纸 上 刊 发 谭 嗣同的代表作《 仁学 》 。梁 启 超 在 介 绍谭 嗣 同 的 过 程 中 , 既 肯 定 自 己与 谭 嗣 同思 想 的 契合 , 又 将 谭 嗣 同


到 梁启 超 对 谭 嗣 同的 推崇 . 又 可 以 领悟 谭 嗣 同 与 梁启 超 思想 的异 同 。
梁 启 超 是最 早 对 谭 嗣 同的 思 想予 以宣 传 、 推 崇 和 刊发 的思 想家 。他 对 谭嗣 同 的评价 是 : “ 谭浏
本 刊网址・ 在 线杂志 : w w w . j h l t . n e t . C r l
14616这段话与上段相比更为突出康有为对于前清思想的变革之功同时肯定康有为对谭嗣同思想的引领甚至将谭嗣同的仁学说成是对康有为思想的发挥一一尽发之而无鉴于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密切关系梁启超在直接让康有为谭嗣同两人共同担纲一派第四期的同时还从其他角度凸显两人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冰
魏 义 霞
( 黑龙 江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了学术 研 究 视野 。此 外 , 梁启 超 在论 及 中国 近代 的学术 思 想 或在 其 他论 作 中时常 提 到谭 嗣 同 . 在 彰 显谭 嗣 同人格 魅 力 的 同时 , 多 维 度地 展 示 了谭
嗣 同思 想 的 理论 来 源 、 封 信 。在 这 7封 信 中 , 有 4封 是 写 给汪 康 年 和 梁启 超 两人 的 , 只有 3封 是专 门写 给 梁启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

袁佯为应允。

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政变遂起。

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

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历史上谭嗣同是谁

历史上谭嗣同是谁

历史上谭嗣同是谁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著名的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

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谭嗣同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谭嗣同的简介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故居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谭嗣同的生平简介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

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

袁佯为应允。

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政变遂起。

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

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物评价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物评价 导语:古今中外均出现过不少叫世⼈难忘的「⼤⼈物」,他们各⼈成就俱不同,在国家社会上的、在科学上的、在军事上的、在⾳乐上的,甚⾄在精神层⾯上的,他们有以其⾼度著名的、有以其天分著名的、有以其领袖特质著名的。

下⾯是yuwenmi⼩编为⼤家整理的中国历代⼗⼤著名辩⼠,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李⽩:你,从页页诗篇⾛来,酒⼊豪肠,三分剑⽓,七分⽉光;你,向历史深处⾛去,秀⼝⼀吐,半个盛唐。

仙⾻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

你轻⾈⼀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字,刺痛了⼀双双习惯⿊暗的眼睛。

——佚名 2.屈原:世⼈皆醉,惟你独醒。

尘世昏暗,万马齐喑,⽽君秉持⾼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争光。

于是,孤独成为⼀种伟⼤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种惟美的跨越。

⾃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和正⽓升腾了千年。

——佚名 3.孙膑:围魏救赵、⽥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

你是⼀⾸⽆声的歌,流传千年仍⽓镇风云;你是⼀部⽆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传说。

——佚名 4.武则天:⼀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提起脊梁,⼀双娇弱素⼿击碎了男⼈政治的法则。

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折道绕⾏。

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佚名 5.李时珍:⼀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

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部医书。

怀揣着执著上路,⾛进⼤⼭,风⾬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

⽽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起,刻⼊历史的记忆中。

——佚名 6.项⽻:滚滚乌江东逝,汇成⼀段历史。

公元前202年,⼀头雄狮在这⾥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路奔跑。

⼈杰⿁雄,英名千秋难慰⼀腔热⾎;拔⼭盖世,壮歌⼀曲尽抒万丈悲情。

昔⽇霸王,英雄⽓未敛,本该东⼭再起,何⾔⽆⾯?——佚名 7.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古有之,然为了理想⽽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引言谭嗣同(1890-1927),字怀民,山西武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革命家和诗人,被誉为“近代革命诗人之翘楚”。

谭嗣同的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谭嗣同的诗句进行评价和探讨。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境界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他在《感怀》中写道:“聊将今日讽旧雠/还似天灾复凶堡”,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革命的热爱。

2.谭嗣同的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例如他在《清都天眼观逛中望/音律辛未二月二日率属德伦仪门友畅游蔚州,反眺中望台山诗乃成》这首诗中写道:“宇宙常轮轴/天地若遵时”,表达了他对宇宙法则和人生规律的理解。

谭嗣同的诗句展示了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的爱和思念。

例如他在《哭外祖父》这首诗中写道:“生时祇见爱如山/死后追随泪沾巾”,表达了他对外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2.谭嗣同的诗句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牵挂。

例如他在《五十吟》这首诗中写道:“日夕献忠良善求,犹忧春忍薄满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寄托和对民众的期盼。

谭嗣同的诗句展现了出色的艺术语言和形象描写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表现力。

例如他在《寓意则》这首诗中写道:“诗又纯情比粉光,平生学写凤舟行”,形象地描绘了诗歌的浪漫之美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2.谭嗣同的诗句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他在《遥看左家峡而有感》中写道:“真山艳水顾蓉裳,醉舞江河展鹭翎”,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和翩跹起舞的白鹭。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英雄气概1.谭嗣同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革命意志。

例如他在《龙泉山别母》这首诗中写道:“脚力长随英烈共,胆血同爲犬不惊”,表达了对革命同志和母亲牵挂之情。

2.谭嗣同的诗句中也体现了英雄气概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有力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认识谭嗣同,留意谭嗣同,是因为他这句铿锵有力的名句!其中所包含的激愤与大气,那种视死如归,以身证道证法的精神另我钦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那维新变法的灰暗年代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康有为,不是梁启超,而是他,谭嗣同!一个顶天立地,刚作敢当的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待妻柔情似水的男人。

认识他,是从他的那句有名的诗句开始,那句中所蕴含的饱满情感令我深深震撼!之后,便不可抑制的去查阅他的信息,想要了解的他的一切.终于,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我崇拜钦佩他,但并不盲目,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腾起的国家的青年,从小便在血淋淋的历史总结的经验中成长,让我对谭嗣同的革命行为有了更深刻批判意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崐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崐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崐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有人给予谭嗣同的评价是否定的,因为他的死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维新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不变的真理。

但我认为,对于谭嗣同,不能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片面的评论去否定,他的死,其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说,人活在世界上,难的不是死去,而是艰难的活着,活着,才代表一切希望,但是在黑暗的年代,必须要有先驱,有有志之士献出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才能唤醒人民麻木的心灵。

为了中国,为了万千炎黄子孙,为了这片土地得以继续延续,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毁灭.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难得可贵的,不是艰难的活着,而是为了别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慷慨从容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初中教材中评价谭嗣同的精神品质

初中教材中评价谭嗣同的精神品质

初中教材中评价谭嗣同的精神品质谭嗣同具有开明思想的爱国烈士,为旧社会的改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民族的醒悟。

从他一生的经历和处事态度来看,他的精神无疑是体现在他可以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对他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

当时,明明可以逃跑的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站上了断头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的人,他的这一爱国精神一直是值得中华儿女学习的。

其次,就是他的敢于变法和批判的精神。

这一精神理所当然的体现在近代时期发生的一重大事件,就是戊戌变法,当时,谭嗣同、梁启超等六人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毅然而然的发起了这一变法运动,而在这其中,谭嗣同对该运动的支持和影响是最大的,以致于他为了该运动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再有就是谭嗣同曾在湖南创建了一个学社,同时他也倡导兴办学校、学会以及一些报社方面的东西,而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很少有的,所以这也体现了他的敢于改革的精神。

最后是他在学术方面的精神也令人折服,谭嗣同接受了来自儒家的思想,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思想,这在当时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的,他能够在学习自己国家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敢于采纳外国思想,他的这一精神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其实,关于谭嗣同的精神还有很多很多,但总结成一句话,所有精神都和爱国分不开。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先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历史书上把他塑造为一个为了贫苦大众,敢于牺牲自己的人物。

尤其他那首绝命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人觉得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越来越显现出来,加上越来越多的进步思想涌入中国,诞生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就是其中一位,大家觉得对于清政府必须改革。

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朝廷,史称“公车上书”。

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反对和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提倡新学,苦心研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办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有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被别人骂作汉奸,民族的败类。

这要从1894年说起,谭嗣同在给自己的老师欧阳先生写信的时候曾经写道:“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

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

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大致意思是这样,当今的而中国,必须用割地来发展自己,求生存,把新疆卖给俄罗斯,把西藏卖给英国,用来偿还欠下的二万万两白银,这两个地方面积数万里,而且属于边疆捶地,中国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守住,放在手里也是累赘,卖给他们绝对不止二万万两,多余的钱可以拿来变法,还可以请他们保护中国。

听到这里大家可明白了吧,谭嗣同打算把土地割让给外国人,请他们来保护中国,多么愚蠢的想法。

如果谭嗣同成功了,结果又会怎样呢?谭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

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

早年博览群籍,游历长江、黄河流域和西北各省,考察风土民情。

1896年著《仁学》。

翌年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倡议南学会,创刊《湘报》等宣传变法。

1898年入京,参与新政。

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害。

临刑作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谭嗣同全集》。

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阐发和误读

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阐发和误读

第17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7No 42016年12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Dec.2016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㊀[收稿日期]㊀2016⁃10⁃06㊀[作者简介]㊀魏义霞(1965 ),女,安徽濉溪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㊂[摘㊀要]㊀梁启超是谭嗣同生死相托的人,也是最早对谭嗣同的思想予以宣称和阐发的人㊂在指出谭嗣同思想多变㊁庞杂的同时,梁启超肯定‘仁学“是其思想主旨,在关注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同时,对其宗教思想格外重视㊂此外,梁启超还凸显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并且关注其中的中学渊源㊂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阐发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的误读㊁误导同样不容忽视㊂[关键词]㊀梁启超;谭嗣同;阐发和误读[中图分类号]B2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60400908㊀㊀无论是与谭嗣同的特殊关系还是对谭嗣同人格的推崇都使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思想倍加关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谭嗣同及其思想㊂这使谭嗣同的思想在梁启超的视界中多角度㊁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从思想转变㊁理论特色㊁学术宗旨到主要内容一一得以呈现㊂梁启超尽管具有推介谭嗣同思想之功,并且作有‘谭嗣同传“,然而,总的说来,他并没有对谭嗣同的思想进行过系统㊁深入的研究㊂透过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阐发,既可以加深对谭嗣同思想的认识,又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误读和误导㊂一㊁思想的变化与庞杂中国近代哲学是中西和合的产物,梁启超称之为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㊂这意味着近代哲学在理论来源和思想构成上不可能是单一成份,谭嗣同的思想也不例外㊂颇具个性的是,谭嗣同思想的庞杂繁博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给谭嗣同以强烈刺激和极大震撼,1896年的北游访学更是直接促使其思想发生骤变㊂谭嗣同本人评价这种思想转变为 前后判若两人 : 三十以前旧学凡六种 三十以后,新学灑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㊂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㊂ [1]259梁启超注意到了谭嗣同思想的变化多端,在介绍时始终凸显其思想的无所不窥和日新宗旨㊂对于谭嗣同思想的这一特点,梁启超除了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有‘仁学“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的经典表述之外,最详细的介绍和表述则出自‘谭嗣同传“: 君资性绝特,于学无所不窥,而以日新为宗旨,故无所沾滞;善能舍己从人,故其学日进㊂每十日不相见,则议论学识必有增长㊂少年曾为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之学,亦好谈中国古兵法;三十岁以后,悉弃去,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又究心教宗㊂当君之与余初相见也,极推崇耶氏兼爱之教,而不知有佛,不知有孔子;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穷大同太平之条理,体乾元统天之精意,则大服;又闻‘华严“性海之说,而悟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住,无垢无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闻相宗识浪之说,而悟众生根器无量,故说法无量,种种差别,与圆性无碍之理,则益大服㊂自是豁然贯通,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无所挂碍,而任事之勇猛亦益加㊂作官金陵之一年,日夜冥搜孔佛之书㊂金陵有居士杨文会者,博览教乘,熟于佛故,以流通经典为己任㊂. All Rights Reserved.1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君时时与之游,因得遍窥三藏,所得日益精深㊂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㊂ [2]233依据这个介绍,谭嗣同的思想包罗万象,融合古今,正应了那句 无所不窥 ㊂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启超的视界中,谭嗣同的各种学说之间不是并列的,也不是由浅入深的,而是不同时期出于不同兴趣而进行的不同思考和研究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的介绍既展示了谭嗣同思想的内容,又勾勒了其思想的转变㊂在肯定谭嗣同的思想内容庞杂㊁变化多端的基础上,梁启超对其中的递嬗轨迹进行勾勒,将之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嗣同幼好为骈体文,缘是以窥 今文学 ,其诗有 汪(中)魏(源)龚(自珍)王(闿运)始是才 之语,可见其向往所自㊂又好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㊂自交梁启超后,其学一变㊂自从杨文会闻佛法,其学又一变㊂ [3]3102梁启超在这里所讲的 一变 相当于学界用以划分谭嗣同思想前后期的北游访学时期, 又一变 则是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轨迹的独特看法㊂这一看法既突出了佛教对谭嗣同思想的影响以及佛教在谭嗣同思想中的比重,又与梁启超对谭嗣同宗教思想的彰显相印证㊂二㊁‘仁学“及仁学思想在介绍㊁审视谭嗣同的思想时,梁启超既肯定谭嗣同的思想变化多端㊁无所不窥,又看到了其中一以贯之的主线㊂在这方面,他将‘仁学“视为谭嗣同的代表作,肯定 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 ㊂基于这一判断和评价,梁启超始终彰显‘仁学“对于谭嗣同思想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介绍或援引谭嗣同的思想时首推此书㊂下仅举其一斑: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㊂先生曰: 以群为体,以变为用㊂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之天下可已㊂ 启超既略述所闻,作‘变法通议“㊂又思发明群义,则理奥例赜,苦不克达,既乃得侯官严君复之治功‘天演论“,浏阳谭君嗣同之‘仁学“,读之犁然有当于其心㊂悼天下有志之士,希得闻南海之绪论,见二君子宏著,或闻矣见矣,而莫之解,莫之信㊂乃内演师说,外依两书,发以浅言,证以实事,作‘说群“十篇㊂[4]93自甲午战事后 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 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谒先生,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㊂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 需次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㊂[2]231⁃232前一段引文写于1896年,后一段引文写于1898年,相隔时间并不长,均出于梁启超思想嬗变之前㊂尽管如此,他关于‘仁学“的说法出入很大:第一段引文将‘仁学“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起作为与康有为师传对立的 外书 ,第二段引文则强调‘仁学“演绎康有为思想的宗旨而来㊂正如梁启超本人所言,自己所执往往前后矛盾,他在这里对谭嗣同‘仁学“与康有为思想关系的说法正是所执前后矛盾的注脚㊂始终如一的是,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研究很少提及谭嗣同前期的著作或观点,而是在将谭嗣同思想的宗旨归结为‘仁学“一书的前提下,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研究始终以‘仁学“为主㊂其实,早在戊戌政变之前,梁启超就提及谭嗣同和‘仁学“,并且评价甚高㊂在写给严复的信中,梁启超如是说: 见有浏阳谭君复生者,其慧不让穗卿,而力过之,真异才也㊂著‘仁学“三卷,仅见其上卷,已为中国旧学所无矣㊂此君前年在都与穗卿同识之,彼时觉无以异于常人;近则深有得于佛学,一日千里,不可量也㊂ [5]73从‘仁学“一开始就引起梁启超的极大兴趣,梁启超一直对‘仁学“予以关注㊂在谭嗣同牺牲后,梁启超立即为‘仁学“作序阐发其要义,并在自己主办的‘清议报“上隆重刊发㊂在解读‘仁学“的过程中,梁启超凸显该书的两大特征:第一,在内容上,强调‘仁学“内容丰富㊁庞杂,对‘仁学“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的概括和定性更是令人耳熟能详㊂梁启超不仅指出谭嗣同在‘仁学“中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而且具体揭示了科学㊁哲学和宗教对于谭嗣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仁学“中的具体表现㊂他写道: ‘仁学“之作,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而更使适于人生之用,真可谓极大胆极辽远之一种计划 嗣同幼治算学,颇深造,亦尝尽读所谓 格致 类之译书,将当时所能有之科学知识,尽量应用㊂又治佛教之 唯识宗 ㊁ 华严宗 ,用以为思想之基础,而通之以科学㊂又用今文学家 太平 ㊁ 大同 之义,以为 世法 之极轨,而通之于.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魏义霞㊀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11㊀佛教㊂ [3]3102第二,在宗旨上,突出‘仁学“普度众生的救世初衷和作用㊂对于‘仁学“的缘起,谭嗣同本人将之归结为对于从前 所学皆虚 所愿皆虚 的反省,在醒悟到 惟一心是实 的前提下 以心挽劫 的结果㊂梁启超则从大乘佛教入手将之解读成为了普度众生而作,既突出了‘仁学“的宗教(佛教)意蕴,又凭借‘仁学“将谭嗣同其人其学联为一体㊂透过梁启超的介绍,如果说‘仁学“集中反映了谭嗣同仁学思想的话,那么,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内容和主旨则是和合佛教华严宗㊁唯识宗以普度众生的救世思想㊂这就是说,仁学既是一种 极大胆辽远 的哲学,也是一种普度众生的宗教㊂三、宗教思想梁启超历来对谭嗣同的宗教思想非常重视乃至津津乐道,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第一,梁启超本人由早年听康有为讲佛学时无动于衷转而嗜佛㊁好佛得益于谭嗣同的 鞭策 ,谭嗣同的佛教情结影响了梁启超的一生㊂第二,梁启超敬重谭嗣同的人品,并且认定谭嗣同的英雄壮举受益于宗教的鼓动㊂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宗教是使常人成就大业的原料,凡能成大业轰轰一世者,有宗教思想之人多㊂谭嗣同之所以能够大义凛然,蹈死如饴,主要得益于其宗教思想㊂循着这个逻辑,梁启超写道: 其在日本,维新前诸人物如大盐㊁中斋㊁横井㊁小楠之流,皆得力于禅学者也,西乡隆盛其尤著也㊂其所以蹈白刃而不悔,前者仆后者继者,宗教思想为之也㊂其在我国,则近世哲学与宗教两者皆销沉极焉㊂然若康南海,若谭浏阳,皆有得于佛学之人也㊂两先生之哲学固未尝不戛戛独造,渊渊入微,至其所以能震撼宇宙,唤起全社会之风潮,则不恃哲学,而仍恃宗教思想之为之也㊂若是乎宗教思想之力,果如此其伟大而雄厚也㊂ [6]762在这里,梁启超不仅断言宗教思想造就了谭嗣同的英雄人格和壮举,而且明确肯定谭嗣同所凭借的宗教是佛教㊂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所讲的谭嗣同的宗教思想并不包括孔教,除了偶尔提及基督教之外,主要指佛教思想㊂事实上,梁启超不仅对谭嗣同的佛教思想兴趣盎然,而且多次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和阐发㊂对谭嗣同佛学思想饶有兴趣的梁启超不止一次地探究谭嗣同佛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构成成分,并为其找到了两个传承系统:第一,与龚自珍(龚定庵)有关㊂对此,梁启超写道: 自龚定庵好言佛,而近今学界代表之数君子,大率与定庵有渊源,故亦皆治佛学,如南海㊁壮飞及钱塘夏穗卿曾佑其人也㊂ [7]619依据这个说法,谭嗣同佛学思想的来源与康有为㊁夏曾佑(夏穗卿)一样受龚自珍影响,或者说与龚自珍的佛教相关㊂第二,与杨文会(杨仁山)有关㊂梁启超不仅认为谭嗣同的佛学受杨文会的影响,而且强调相对于龚自珍来说,杨文会对谭嗣同佛学思想的影响更大更深㊂‘仁学“中的佛学思想主要源于此,梁启超也将在杨文会的影响下思想为之一变作为划分谭嗣同思想分期的标志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梁启超反复声称:文会深通 法相 ㊁ 华严 两宗,而以 净土 教学者,学者渐敬信之㊂谭嗣同从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学“㊂[3]3105谭浏阳之有得于佛学,知浏阳者皆能言之㊂然浏阳之学佛,实自金陵杨仁山居士㊂[8]5303在梁启超的视界中,如果说‘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的话,那么,谭嗣同最重要的思想便是佛学㊂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可以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仁学“就是发挥佛法普度众生之作㊂对于这一点,梁启超在为‘仁学“作序时有过专门论述: 此(指‘仁学“ 引者注)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亡友浏阳谭君之遗著也㊂烈士之烈,人人知之,烈士之学,则罕有知之者㊂亦有自谓知之,而其实未能知者 呜呼!烈士之可以千古,尚有出乎烈士之外者,余今不言,来者曷述焉㊂乃叙曰:‘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也㊂南海之教学者曰: 以求仁为宗旨,以大同为条理,以救中国为下手,以杀身破家为究竟㊂ ‘仁学“者即发挥此语之书也,而烈士者即实行此语之人也㊂今夫众生之大蔽,莫甚乎有我之见存,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挂碍而生恐怖㊂驯至一事不敢办,一言不敢发,充其极也,乃至见孺子入井而不怵惕,闻邻榻呻吟而不动心,视同胞国民之糜烂而不加怜,任同体众生之痛痒而不知觉㊂于是乎大不仁之事起焉㊂故孔子绝四,终以无我,佛说曰:无我相㊂今夫世界乃至恒河沙数之星界,如此其广大;我之一身,如此其藐小㊂自地球初有人类,初有生物,乃至前此无量劫,后此无量劫,如此其长;我之一身,数十寒暑,如此其短㊂世界物. All Rights Reserved.1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质,如此其复杂;我之一身,分合七十三原质中之各质组织而成,如此其虚幻㊂然则我之一身,何可私之有?何可爱之有?既无可私,既无可爱,则毋宁舍其身以为众生之牺牲,以行吾心之所安㊂盖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顾婆罗门及其他旧教,往往有以身饲蛇虎,或断食,或卧车下辙下求死㊂而孔佛不尔者,则以吾固有不忍人之心,既曰不忍矣㊂而洁其身而不思救之,是亦忍也㊂固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㊂ 古之神圣哲人,无不现身于五浊恶世,经历千辛万苦者㊂此又佛所谓乘本愿而出,孔子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也㊂烈士发为众生流血之大愿也久矣㊂虽然,或为救全世界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种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国之人而流血焉,乃至或为救一人而流血焉,其大小之界,至不同也㊂然自仁者视之,无不同也㊂何也?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拣择法也㊂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此烈士所以先众人而流血也㊂况有‘仁学“一书,以公于天下,为法之灯,为众生之眼,则烈士亦可以无慊于全世界也夫,亦可以无慊于全世界也夫㊂ [9]170依据梁启超的解读,‘仁学“之所以成为救全世界之众生 之作,是因为书中的佛学思想㊂在这个前提下,梁启超沿着儒家的不忍人之心与佛教的无我说两条线索挖掘‘仁学“的内容,将自己理解的佛教注入‘仁学“之中㊂‘ 仁学⓪序“作于谭嗣同牺牲后第十九日㊂在后来回忆戊戌政变的‘戊戌政变记“收录的‘谭嗣同传“中,梁启超一如既往地彰显谭嗣同的行为与佛教的密切相关以及谭嗣同思想的佛学要旨㊂他写道: 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论其所学㊂自唐宋以后呫毕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堕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㊂以为佛法皆清净而已,寂灭而已㊂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必仁且智之义,如两爪之相印㊂惟智也,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㊂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㊂佛说: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孔子曰: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㊂ 故即智即仁焉㊂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㊂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无他事也㊂‘华严“之菩萨行也,所谓誓不成佛也㊂‘春秋“三世之义,救过去之众生与救现在之众生,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此土之众生与救彼土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全世界之众生与救一国之众生,救一人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此相宗之唯识也㊂因众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说法不同,而实法无不同也㊂既无净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挂碍,无所恐怖㊂夫净土与我且不爱矣,复何有利害毁誉称讥苦乐之可以动其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焉㊂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㊂ [2]233⁃234在这里,梁启超进一步揭示了谭嗣同所信佛教乃普度众生的大乘圣义,尤以华严宗和唯识宗为旨归;谭嗣同以佛学救世的具体做法是,将华严宗㊁唯识宗与‘春秋“三世思想相和合,旨在悲智双修,普救众生㊂谭嗣同顶礼膜拜的华严宗㊁唯识宗属于大乘法,由于悟彻到了 即世间即出世间 即人即我 ,故而能够勇猛无畏, 舍身以救众生 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传“在突出谭嗣同思想以佛学为主上与‘ 仁学⓪序“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对谭嗣同佛学思想的彰显更进了一步:如果说‘ 仁学⓪序“只是表明‘仁学“一书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话,那么,‘谭嗣同传“则突出佛学对于谭嗣同全部思想的至关重要㊂与此相联系,尽管梁启超在‘谭嗣同传“的开头指出谭嗣同思想以变化日新为宗旨,然而,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却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仁学“上,并且只对‘仁学“或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予以阐发而不提其他㊂四、启蒙性及中学渊源谭嗣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大胆而激烈,所以历来被视为维新派中最激进的一员㊂梁启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介绍和评价谭嗣同的思想时,对其振聋发聩的启蒙精神予以充分肯定,甚至将‘仁学“对于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解放作用比作牛顿提出 打破偶像 开启近代科学的新时代: ‘仁学“内容之精神,大略如是㊂英奈端倡 打破偶像 之论,遂启近代科学㊂嗣同之 冲决网罗 ,正其义也 嗣同之书,盖取资于此三部分,而组织之以立己之意见,其驳杂幼稚之论甚多,固无庸讳,其尽脱旧思想之束缚,戛戛独造,则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㊂ [3]3102为了彰显谭嗣同思想 戛戛独造 的.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魏义霞㊀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13㊀启蒙性,梁启超使用了诸如 思想解放 革命性等词语,这在梁启超评价他人的思想时是不多见的㊂对于梁启超来说,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和革命性自不待言㊂在介绍这方面思想的时候,他特意强调两点,对于人们认识谭嗣同的思想具有启迪意义:第一,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与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尤其是社会契约论并无直接联系,因为谭嗣同在写‘仁学“时甚至不知道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民约论“)为何物: ‘仁学“下篇,多政治谈㊂其篇首论国家起原及民治主义(文不具引),实当时谭㊁梁一派之根本信条,以殉教的精神力图传播者也㊂由今观之,其论亦至平庸,至疏阔㊂然彼辈当时,并卢骚‘民约论“之名亦未梦见,而理想多与暗合,盖非思想解放之效不及此㊂ [3]3103现有资料表明,谭嗣同读过严复写于1895年最初发表在天津‘直报“㊁后被‘时务报“转载的‘辟韩“一文㊂最直接的证据是,谭嗣同写给汪康年的信中确凿无疑地提到了此文,并且评价甚高㊂他在信中写道: ‘时务报“二十三册‘辟韩“一首,好极好极!究系何人所受作?自署观我生室主人,意者其为严又陵乎?望示悉㊂ [10]499‘辟韩“中被辟之韩指唐代的韩愈,严复批判韩愈的武器则是作为西方启蒙思想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㊂问题的关键是,谭嗣同在读到‘辟韩“之后,是否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运用到‘仁学“中当属一问题㊂谭嗣同的思想以中学为主是不争的事实㊂对于‘仁学“,谭嗣同将其理论来源和思想内容分为佛学㊁西学和中学三个方面,其中的西学主要指基督教(耶教)和格致之学(自然科学),并非指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启蒙思想㊂尽管谭嗣同在 界说 中声称‘仁学“ 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㊁格致㊁社会学之书 [11]293,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社会学之书 在之后的内容中并无下文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及‘仁学“的思想来源界定深中肯綮㊂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倡平等,把矛头指向君主专制,作为鼓吹专制思想的代表而成为批判靶子的有荀子,也有韩愈㊂不用深究即可发现,谭嗣同批判韩愈和君主专制的主要武器是庄子㊁黄宗羲㊁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而非西方的政治学说或启蒙思想㊂因此,谭嗣同的启蒙思想在理论来源上与严复不可同日而语㊂第二,梁启超一面否认谭嗣同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直接相关,一面彰显其与中国本土启蒙思想的内在关联,尤其突出谭嗣同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 黄宗羲㊁王夫之思想的一脉相承㊂关于谭嗣同对黄宗羲启蒙思想的继承,梁启超如是说: 嗣同㊁才常等又窃印‘明夷待访录“㊁‘扬州十日记“等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㊂ [3]3100在肯定谭嗣同与黄宗羲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梁启超对谭嗣同与王夫之思想的内在联系更为关注,故而一而再㊁再而三地宣称:船山最崇拜横渠,谓 (其学)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 惜其门人未有殆庶者;又以布衣贞隐之故,当时巨公,如文㊁富㊁司马,无繇资其羽翼,故其道之行,不逮周㊁邵 ㊂吾今于船山之学,亦云然矣㊂‘正蒙注“㊁‘思问录“两书,本隐之显,原始要终㊂浏阳谭氏谓五百年来学者,真能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非过言也㊂[7]607夫之著书极多 皆不落 习气 ,不 守一先生之言 ㊂其‘读通鉴论“㊁‘宋论“,往往有新解,为近代学子所喜诵习㊂尤能为深沉之思以禫绎名理,其‘张子正蒙注“㊁‘老子衍“㊁‘庄子解“,皆覃精之作,盖欲自创一派哲学而未成也㊂其言 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现 (‘正蒙注“),可谓发宋元以来所未发 其乡后学谭嗣同之思想,受其影响最多,尝曰: 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㊂ [3]3075⁃3076嗣同方治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谈经济㊂[3]3099梁启超誉王夫之为乾㊁嘉以后 新学派之一导师 ,同时坦言王夫之的思想和影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这一点上,王夫之与其所推崇的张载的命运相似㊂在这个前提下,发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并对之加以阐发便显得难能可贵,而发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并且深受影响的则非王夫之的同乡 谭嗣同莫属㊂具体地说,谭嗣同喜言名理,热衷于形而上学,便是受王夫之的影响㊂当然,谭嗣同崇尚实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样承袭了王夫之的衣钵㊂如此说来,谭嗣同在梁启超的眼中不啻王夫之思想在近代的正宗传人,无论是对王夫之思想的推崇还是阐发均功不可没㊂五、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误读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推崇以及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对于扩大谭嗣同思想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 All Rights Reserved.。

如何评价谭嗣同此人?与谭嗣同有关的故事

如何评价谭嗣同此人?与谭嗣同有关的故事

如何评价谭嗣同此人?与谭嗣同有关的故事鲁迅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虽然是写给刘和珍的,但是用此句来形容谭嗣同也同样十分贴切。

鲁迅的这一句话,哀切而壮烈,哀切指的是刘和珍的结局,壮烈说的是他的牺牲精神。

而这些和谭嗣同本人的经历,可谓十足相似。

同样的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付出了生命的人,同样是在黑暗的天空中划下一刀之人。

谭嗣同出生官宦世家,自小受到了系统的教育,但是早熟的谭嗣同看到了八股取士的不堪,因此他敢于创新,吸取各方知识,以丰富己身。

谭嗣同是一位富有开创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人。

生于官宦世家的人,通常读书就是为了取仕,获取功名大抵是每一位学者的志向。

但是谭嗣同却一反常态,虽然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但是他的目光显然不仅仅只局限于参加科举。

所以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相比,在研读古代典籍的同时,也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后来更是收罗天下藏书,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

史书上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开始游历中国各地。

既然说是离家出走,那么自然不属于游学一列。

而他为什么会离家出走,想来也知道,定然是他没有如他父亲所想,潜心学习,科举考试吧!谭嗣同是一位爱国忠君之人,拥有崇高的理想。

虽然谭嗣同此人内心叛逆,但是因为幼时受到了正统的儒家教育,所以忠君为国的儒家思想,仍然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清朝末年,国家积弊,现有的体制已经不能解决当时的困难了,所以谭嗣同力求革新。

当中日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谭嗣同更是积极筹谋,宣传革新思想,以希图变法。

谭嗣同是有着大勇气之辈,具有崇高的牺牲精神。

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谭嗣同能牺牲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当初听闻梁启超与千人举人联合上书(史称公车上书),便立马动身北上,积极参与进变法维新的事业当中来。

后来维新变法遭到顽固守旧派的强烈反扑,光绪帝被囚禁,变法失败。

谭嗣同

谭嗣同

• 是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也被杀。但 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 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 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 敬仰。 • 他就像梅,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 ,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悠悠冷香,随风 袭人。
谢谢大家!
•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 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 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 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 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 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9月18 日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支援,杀荣禄、囚慈禧, 不料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英勇就义,同时被害 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 并称“戊戌六君子”。
文学贡献
• 谭嗣同还曾写过一篇巨著《仁学》。 • 书中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 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 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 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他肯定了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 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 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 度的政治理想。
谭嗣同
41张帆 56何佳炜
目录 个人简介 生平 文学贡献 评价
个人简介
•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汉 族湖南浏阳人,近代政治家、 思想家。他于1865年3月10日 出生,1898年9月28日牺牲。 他擅长文章,喜好任侠,善于 剑术。他是著名的维新派人物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的死到底值不值得

谭嗣同的死到底值不值得

谭嗣同的死到底值不值得作者:黄宗标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20期听过一节历史学科的生本教育实验课。

教师在教授戊戌变法中的“戊戌六君子”内容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各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纷纷发表观点:“他为变法牺牲的做法值得肯定。

因为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帝国主义也不希望中国通过变法走上富强的道路,变法之路十分艰辛,他想用自己的热血洒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的流血不值得肯定,他的死是逃避责任的表现,不值得赞同。

”全班同学的眼睛一齐射向了发言的同学。

教师引导:“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谭嗣同被处死刑时,群众用菜帮子丢他,说明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他死也是白死。

而此时要继续走变法之路,很多工作需要他去做,故他有逃避嫌疑。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可贵,所以我们要珍惜。

谭嗣同选择放弃美丽的生命,我们不提倡,丢下没有完成的使命,我们要反对。

”铃声响了,但全班同学还意犹未尽。

评课时,部分老师主要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给这节课较高的评价,而我则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并得到了听课教师们的认可。

我主要是从“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方面发言。

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人物谭嗣同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当时的中国受尽列强的掠夺,人民受尽侵略者的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当时中华民族的头等任务,故谭嗣同的流血牺牲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它感召和引领中华民族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谭嗣同不愧是时代的弄潮儿。

今天中国人民生活在民族独立、生活日益改善、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追求生活和生命的质量是历史的进步,所以学生的观点也没有错,而问题的症结在于:能不能拿现在的观点去苛求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二、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人为地添加色彩。

谭嗣同有子女吗_谭嗣同有没有后代

谭嗣同有子女吗_谭嗣同有没有后代

谭嗣同有子女吗_谭嗣同有没有后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为戊戌变法而死,也是六君子中唯一一个慷慨赴死的,年仅33岁。

至于谭嗣同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呢?下面就随本人一起来了解下吧!谭嗣同有子女吗“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为戊戌变法而死,也是六君子中唯一一个慷慨赴死的,年仅33岁。

谭嗣同的夫人名叫李闰,二人曾经有一个儿子,但是早夭,因谭嗣同的侄儿过继给他了,所以他只有一个养子。

谭嗣同的夫人:李闰(1865 — 1925),清朝户部主事李篁仙之女,李闰在谭嗣同就义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

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兰生早年夭折,所以谭嗣同没有子女了。

谭嗣同的父亲、时任湖北巡抚的谭继洵提意将谭嗣同二哥谭嗣襄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

“其实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过继,就是‘一子二祧’,因为谭嗣襄家也只有一个儿子。

”谭嗣同的玄孙谭士恺说,不过因为谭嗣同遇难后,谭传炜几乎是谭嗣同夫人李闰带大的,所以视同嫡出。

谭嗣同后人为其自豪但不炫耀今年57岁的谭士恺如今居住在岳阳,原来在一家国有企业当工程师,10多年前下海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

其父亲谭志浩原来也是一位工程师,2009年去世。

“我祖母刘氏原来是李闰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通国学,会英文,经常跟我们讲谭嗣同的事情。

”谭士恺说,从父亲、他以及下一代,都继承了祖辈留下的谦逊低调、注重教育的家风。

谭士恺表示,父亲手上收藏了谭嗣同用过的砚台、墨盒和印泥盒三件遗物,“这是迄今发现的谭嗣同留在大陆后代中的惟一遗物。

”作为谭嗣同的后人,谭志浩十分低调,谭士恺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为人谦逊,淡泊名利。

他说,自己两个女儿,一个从海外留学归来在上海工作,一个正在长沙理工大学念书。

“她们读书时,上历史课看到谭嗣同的内容,都觉得特别自豪,可和我们一样,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的后人。

”谭嗣同的人物评价梁启超评谭嗣同:晚清思想界的彗星晚清思想界有一彗星,曰浏阳谭嗣同。

嗣同幼好为骈体文,缘是以窥“今文学”,其诗有“汪(中)魏(源)龚(自珍)王(闿运)始是才”之语,可见其向往所自。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他 对 “ 国变法 无 不从 流 血 而成 . 日中 国未 闻有 因 变法 外 今 而 流 血 者 , 国 之 所 以 不 昌 也 。有 之 , 自嗣 同 始 ” ] 观 此 请 『的 2 点 , 至 今 日 , 较 多 的 学 者 和 网 友 予 以 批 驳 。 主 要 的 反 时 有
的 评价 , 有 意义论 和 无 意 义论 。事 实上, 嗣 同的 慷慨 即 谭
对 于 以 毛 泽 东 、 昌 济 、 才 常 等 为 代 表 的 不 同社 会 阶 层 杨 唐 的 万 千 仁 人 志 士 所 带 来 的 精 神 影 响 。 他 的 牺 牲 对 中 国 从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的社会 性 质 向新 的社会 性 质 变革起 到 了
精 神 上 的 引 领 作 用
知名 人 士 。
( ) 泽 东 , 润 之 , 国 革 命 家 、 略 家 、 论 家 一 毛 字 中 战 理
虐 ” 但 生 于 官 宦 之 家 , 锦 衣 玉 食 未 尝 不 可 , 其 父 也 , 得 况
就 义为后 人 留 下的 不仅 是 一种 无 畏 的 气概 .更 重要 的是
对 观 点 包 括 对 其 继 续 生 存 而 为 革 命 奔 走 的 意 义 更 为 重 大 的角 度 进 行 假设 , 通 过 鲁 迅 的《 》 篇 小 说 作 为 重要 并 药 这
的引 证进 行 论述 。 对 此 ,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的 黄 征 学 先 生 对 此 观
蚁 尚 且 偷 生 , 就 不 能 存 下 自 己 的 性 命 待 来 日东 山 再 起 么 , 且 这 种 牺 牲 有 用 么 , 迅 的 《 》 强 烈 讽 刺 了 这 而 鲁 药 就
点 , 昧 的 人 用 烈 士 的 血 当 药 引 , 笑 可 叹 。 所 以 我 个 愚 可 人 不 同 意 ! ”4 l 二 、 嗣 同 就 义 对 于 革 命 者 的 直 接 与 间 接 影 响 谭 谭 嗣 同 的 牺 牲 对 后 世 具 有 强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对 中 国

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评价

三一文库()〔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评价〕导语:古今中外均出现过不少叫世人难忘的「大人物」,他们各人成就俱不同,在国家社会上的、在科学上的、在军事上的、在音乐上的,甚至在精神层面上的,他们有以其高度著名的、有以其天分著名的、有以其领袖特质著名的。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十大著名辩士,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1.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

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

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佚名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

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

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

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佚名3.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

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

——佚名4.武则天: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

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而折道绕行。

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佚名5.李时珍:一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

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

怀揣着执著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

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中。

——佚名6.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

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

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佚名7.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评价之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也许是同为浏阳人吧!又或许因为我现在身处异乡吧!当听到谭嗣同的名字时,我心里一阵波动。

他是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后来变法失败,他本可以逃走,可是他放弃了自己逃走的机会,并力劝梁启超逃往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意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谭嗣同并非为他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他要用自己的性命来唤醒中国人的良知,他所走的路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男儿。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责。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

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

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此时的他不得不为国之未来、民族之未来所哭泣,写下了如此的诗句。

谭嗣同苦苦的思索:中国要走的是一条多么难走的路?该往哪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安危,是否能够拯救?单靠自己的力量会有多大的影响?又能否成功呢?最后,他认为,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才是出路。

这样一个国家若再不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法律理念,亡国灭种是那样的难以避免,到时候神州大地不免沦为外国列强分割之地,四万万之同胞将为人奴役,成为亡国奴。

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人物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本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但现在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却是,以往基本受到否定的封建统治者都被大加赞扬,而原本被肯定的历史人物则受到批评和责难,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人认为,西太后不是顽固的守旧派。

她渴望着中国的繁荣与昌盛。

她同情、支持有利于中国富强与发展的改革。

而戊戌变法的失败,根本原因也不是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扼杀,而是因为维新派的过激。

谭嗣同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激进主义的始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还有人称赞西太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是足可称为文化精英的杰出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曾被认为是近代军阀的鼻祖,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妥协媚外的卖国贼。

但现在有的文章又把他赞为“一代伟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他的对外妥协,被视为不顾个人屈辱而为国宣劳的爱国情怀;他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是阻止了中国向黑暗中世纪的倒退;在他及湘军将领身上,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人格美。

相反,洪秀全及其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则被指责为背离了民族的利益,造成了文化的断裂。

对于袁世凯的新评价,也是前所未有的。

有人认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其积极作用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

其就任总统和所实行的内外政策,也都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的。

甚至对于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和复辟帝制,也有学者表示了理解。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受到研究者的种种批评,认为孙中山的主张根本不合国情,其活动导致了民初的社会动荡、高潮迭起。

对于历史人物评价中出现的这一趋势,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进行全面翻案,是不科学的。

纠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片面性是必要的,但要防止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

建国后,史学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近代封建统治者的罪行进行了批判,其间固然有某些把握不准和过火的地方,但大方向基本上是正确的。

其次,应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谭嗣同的评价
有力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认识谭嗣同,留意谭嗣同,是因为他这句铿锵有力的名句!
其中所包含的激愤与大气,那种视死如归,以身证道证法的精神另我钦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那维新变法的灰暗年代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康有为,不是梁启超,而是他,谭嗣同!一个顶天立地,刚作敢当的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待妻柔情似水的男人。

认识他,是从他的那句有名的诗句开始,那句中所蕴含的饱满情感令我深深震撼!之后,便不可抑制的去查阅他的信息,想要了解的他的一切。

终于,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我崇拜钦佩他,但并不盲目,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腾起的国家的青年,从小便在血淋淋的历史总结的经验中成长,让我对谭嗣同的革命行为有了更深刻批判意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崐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崐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崐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有人给予谭嗣同的评价是否定的,因为他的死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维新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不变的真理。

但我认为,对于谭嗣同,不能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片面的评论去否定,他的死,其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说,人活在世界上,难的不是死去,而是艰难的活着,活着,才代表一切希望,但是在黑暗的年代,必须要有先驱,有有志之士献出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才能唤醒人民麻木的心灵。

为了中国,为了万千炎黄子孙,为了这片土地得以继续延续,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毁灭。

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难得可贵的,不是艰难的活着,而是为了别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慷慨从容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是何等气势!这是多么悲壮!
有人所他愚忠,但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且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极限性,当然那个时代的人也都有着自己的极限性,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那黑暗的时代中,谭嗣同能作为有识之士的先驱,敢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去革命,已是难能可贵,我们又何必鸡蛋里挑骨头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这是谭嗣同的话。

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壮哉,谭嗣同!伟哉,谭嗣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