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谭嗣同的评价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
愿以颈血刷污政
方将愚民,变法则民智;方将贫民,变法则民富;方将弱民,变法则民强;方将死民,变法则民生。——《仁学》
谭嗣同,字复士,又号壮飞,又号东海赛冥氏,廖天一阁主,华相众生,通眉生,湖南浏阳人。性任侠,善文章,甲午战后,力倡西学,捐为江苏知府,戊戌变法时为四品军机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六人称为六君子,清朝戊戌变法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通过撰写《仁学》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中国社会挣脱旧传统的束缚吹响了号角。
1897年春,谭嗣同著成《仁学》一书。以大无畏的精神,阐明微言大义,以期挽世运而救众生,该书共两卷五十篇。
在书中,他思想尖锐,以批判的眼光检讨历史,审视现实,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和伦理纲常的阴暗和残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力主顺时应人,改革时弊,荡涤污政,实行维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两天之后,时任江苏候补知府的谭嗣同被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荐。在长沙动身进京前,谭嗣同致函夫人表示,自己“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
到了北京后谭嗣同抱病入觐光绪帝,奏对称旨,被擢为四品钦衔军机章京,与刘光第等人同参新政。在这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人士处境极为险恶。谭嗣同怀着以颈血洗刷污政的必死决心,谢绝了友人请他暂往日本避难的劝告,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谭嗣同简介资料
谭嗣同简介资料
谭嗣同(1864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谭嗣同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4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谭嗣同生平事迹
早年生活
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著作《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1]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离家求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上书创刊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康有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
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引言
谭嗣同(1890-1927),字怀民,山西武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革命家
和诗人,被誉为“近代革命诗人之翘楚”。谭嗣同的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广受赞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谭嗣同的诗句进行评价和探讨。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境界
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反思。例如他在
《感怀》中写道:“聊将今日讽旧雠/还似天灾复凶堡”,表达了他对封建
社会的不满和对革命的热爱。
2.谭嗣同的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例如他在《清都天眼观逛中望/音律辛未二月二日率属德伦仪门友畅游蔚州,反眺中望台山诗乃成》这首诗中写道:“宇宙常轮轴/天地若遵时”,表达
了他对宇宙法则和人生规律的理解。
谭嗣同的诗句展示了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的爱和思念。例如他在《哭外
祖父》这首诗中写道:“生时祇见爱如山/死后追随泪沾巾”,表达了他对
外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2.谭嗣同的诗句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牵挂。例如他在《五十吟》这
首诗中写道:“日夕献忠良善求,犹忧春忍薄满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寄
托和对民众的期盼。
谭嗣同的诗句展现了出色的艺术语言和形象描写能力
1.谭嗣同的诗句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表现力。例如他在《寓意则》这
首诗中写道:“诗又纯情比粉光,平生学写凤舟行”,形象地描绘了诗歌的
浪漫之美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2.谭嗣同的诗句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他在《遥看左家峡而有感》中写道:“真山艳水顾蓉裳,醉舞江河展鹭
赞美君子谭嗣同的文章
赞美君子谭嗣同的文章
赞美君子谭嗣同的文章——我心中最崇拜的一位仁人志士谭嗣同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维新志士们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却坚决抵制,为使变法不触犯自己利益,下令将光绪帝幽禁于瀛台,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就是其中之一。
但在屠刀面前,他没有丝毫畏惧,面不改色,毅然决然地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震撼天地的16个字,宁愿为中国变法流血第一人。这不仅令我深深感动。如今,在这浮躁不堪的社会,已然很少有人会为正义而同恶势力斗争,甚至付出生命。
许多人都为了自身的利益向恶势力屈服。谭嗣同,这位仁人志士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精神,也是现在这个时代所缺少的可贵品质。同时也是我深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才能使祖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谭嗣同的思想
谭嗣同的思想
一、生平介绍
谭嗣同(1865.3.10~1898.9.2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维新人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产、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生母徐氏出生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谭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复制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1876年其母病故,此后常为“父妾所虐”,“遍遭纲伦之厄”,遂对封建主义萌发了叛逆思想。
1877年谭嗣同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涉足江南塞北,黄河上下,行程八万余里。沿途中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并且受到了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
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初中教材中评价谭嗣同的精神品质
初中教材中评价谭嗣同的精神品质谭嗣同具有开明思想的爱国烈士,为旧社会的改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民族的醒悟。
从他一生的经历和处事态度来看,他的精神无疑是体现在他可以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对他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当时,明明可以逃跑的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站上了断头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的人,他的这一爱国精神一直是值得中华儿女学习的。
其次,就是他的敢于变法和批判的精神。这一精神理所当然的体现在近代时期发生的一重大事件,就是戊戌变法,当时,谭嗣同、梁启超等六人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毅然而然的发起了这一变法运动,而在这其中,谭嗣同对该运动的支持和影响是最大的,以致于他为了该运动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再有就是谭嗣同曾在湖南创建了一个学社,同时他也倡导兴办学校、学会以及一些报社方面的东西,而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很少有的,所以这也体现了他的敢于改革的精神。
最后是他在学术方面的精神也令人折服,谭嗣同接受了来自儒家的思想,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思想,这在当时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的,他能够在学习自己国家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敢于采纳外国思想,他的这一精神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其实,关于谭嗣同的精神还有很多很多,但总结成一句话,所有精神都和爱国分不开。
赞颂谭嗣同的句子
赞颂谭嗣同的句子
1. 谭嗣同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载史册。
2.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 谭嗣同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伟大的革命先驱。
4. 谭嗣同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和高尚情操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
5. 谭嗣同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6.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者之一,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
7. 谭嗣同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和独立自主,成为了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
8. 谭嗣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中国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9. 谭嗣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10.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之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11. 谭嗣同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证明了革命者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2.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勇敢、最具有牺牲精神的英雄之一,他将永远被人们怀念和敬仰。
13. 谭嗣同是中国民族英雄,他用自己鲜血染红了中国革命事业的道路。
14. 谭嗣同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5. 谭嗣同用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畏勇气,为中国革命事业树立了榜样。
16. 谭嗣同在历史上留下了宝贵遗产,他的革命精神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17.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者之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先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历史书上把他塑造为一个为了贫苦大众,敢于牺牲自己的人物。尤其他那首绝命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人觉得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越来越显现出来,加上越来越多的进步思想涌入中国,诞生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就是其中一位,大家觉得对于清政府必须改革。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朝廷,史称“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反对和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提倡新学,苦心研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办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有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被别人骂作汉奸,民族的败类。这要从1894年说起,谭嗣同在给自己的老师欧阳先生写信的时候曾经写道:“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
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大致意思是这样,当今的而中国,必须用割地来发展自己,求生存,把新疆卖给俄罗斯,把西藏卖给英国,用来偿还欠下的二万万两白银,这两个地方面积数万里,而且属于边疆捶地,中国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守住,放在手里也是累赘,卖给他们绝对不止二万万两,多余的钱可以拿来变法,还可以请他们保护中国。听到这里大家可明白了吧,谭嗣同打算把土地割让给外国人,请他们来保护中国,多么愚蠢的想法。如果谭嗣同成功了,结果又会怎样呢?
赞美谭嗣同的语句
赞美谭嗣同的语句
1. 谭嗣同先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先驱者和英雄人物,他的励志精神和爱国情怀永载史册。
2. 作为国家民族的先声,谭嗣同先生不仅为中国独立自主、民族复兴鼓舞了人心,更为后来者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3. 谭嗣同先生所倡导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令每个国人都为之动容,他为国家和人民的奋斗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尊敬。
4. 在谭嗣同先生的光辉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他的精神力量和作为均会激励和启迪着我们。
5. 谭嗣同先生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中华民族的永恒光辉,他的战士自信和革命理想,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谭嗣同读后感
谭嗣同读后感
谭嗣同,清末民初著名的爱国者和革命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也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读完谭嗣同的故事,我深受触动,感慨万分。
谭嗣同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成年之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外国列强入侵,国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让谭嗣同深感痛心。他毅然决定投身革命,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谭嗣同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家,他深知革命之路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这条道路上。他多次参与革命活动,积极组织起义,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努力奋斗。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努力,为了这个共同的信仰,他付出了一切。
读谭嗣同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他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幻的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
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谭嗣同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民族的命运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谭嗣同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我们也应该为了这个共同的信仰,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谭嗣同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国家才能够更加强大,民族才能够更加振兴。
如何评价谭嗣同此人?与谭嗣同有关的故事
如何评价谭嗣同此人?与谭嗣同有关的故
事
鲁迅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虽然是写给刘和珍的,但是用此句来形容谭嗣同也同样十分贴切。
鲁迅的这一句话,哀切而壮烈,哀切指的是刘和珍的结局,壮烈说的是他的牺牲精神。而这些和谭嗣同本人的经历,可谓十足相似。同样的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付出了生命的人,同样是在黑暗的天空中划下一刀之人。
谭嗣同出生官宦世家,自小受到了系统的教育,但是早熟的谭嗣同看到了八股取士的不堪,因此他敢于创新,吸取各方知识,以丰富己身。
谭嗣同是一位富有开创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人。生于官宦世家的人,通常读书就是为了取仕,获取功名大抵是每一位学者的志向。但是谭嗣同却一反常态,虽然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但是他的目光显然不仅仅只局限于参加科举。所以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相比,在研读古代典籍的同时,也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后来更是收罗天下藏书,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
史书上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开始游历中国各地。既
然说是离家出走,那么自然不属于游学一列。而他为什么会离家出走,想来也知道,定然是他没有如他父亲所想,潜心学习,科举考试吧!
谭嗣同是一位爱国忠君之人,拥有崇高的理想。虽然谭嗣同此人内心叛逆,但是因为幼时受到了正统的儒家教育,所以忠君为国的儒家思想,仍然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清朝末年,国家积弊,现有的体制已经不能解决当时的困难了,所以谭嗣同力求革新。当中日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谭嗣同更是积极筹谋,宣传革新思想,以希图变法。
舍生取义人物谭嗣同
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高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真是荡气回肠,可歌可叹!
杀身成仁的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而损害仁义道德的,但有为了成就仁义道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舍生取义的原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生命,是我想保存的;正义,也是我想保存的。在二者不可同时保全的情况下,那么,我就舍弃生命保全正义。因为生命虽然宝贵,是我所愿意保存的东西,但是我不能不顾及原则,仅仅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讨厌的东西,这时候,我就不逃避危险,而宁可选择死亡。
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谭嗣同
评价
• • • • • 还记得诗酒仙的《破阵子 题谭嗣同》: 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 纵马风尘磨侠骨,对策朝堂砺铁肩。兴亡谈笑间。 碧血染红青史,丹心照亮郊原。 但得兆民醒百世,何憾人生三十三。名随星火传。
• 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在狱中,谭嗣同泰然 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 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即著名的《狱中题壁》。 •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临刑之前抒发的绝 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 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 生如昆仑,死如昆仑。黄浚的《花随人圣庵摭忆 》中也写到:谭公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 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 :作诗耳。
•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 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 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 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 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 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9月18 日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支援,杀荣禄、囚慈禧, 不料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英勇就义,同时被害 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 并称“戊戌六君子”。
赞扬谭嗣同的句子
赞扬谭嗣同的句子
1. 谭嗣同是一个勇敢的中国爱国者,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2. 谭嗣同的革命思想深刻、理论坚实,是中国革命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3. 谭嗣同从年轻时就具备了超凡的领袖素质,为反对封建统治潮流而奋斗了一生。
4. 谭嗣同的崇高精神和牺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
5. 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是历史的典范,值得我们一生学习。
6. 谭嗣同不惧权势,坚定信念,通过自我牺牲的道路,最终把革命精神传世。
7. 谭嗣同是一个充满情感,坚定信念,献身革命的人。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
8. 谭嗣同是一位崇高无私的爱国者,其执着追求和努力为后人传承了爱国精神的光荣传统。
9. 谭嗣同的永不言败的决心和理想信念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精神。
10. 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独立的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国家的繁荣昌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谭嗣同的评价
有力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认识谭嗣同,留意谭嗣同,是因为他这句铿锵有力的名句!
其中所包含的激愤与大气,那种视死如归,以身证道证法的精神另我钦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那维新变法的灰暗年代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康有为,不是梁启超,而是他,谭嗣同!一个顶天立地,刚作敢当的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待妻柔情似水的男人。
认识他,是从他的那句有名的诗句开始,那句中所蕴含的饱满情感令我深深震撼!之后,便不可抑制的去查阅他的信息,想要了解的他的一切。
终于,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我崇拜钦佩他,但并不盲目,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腾起的国家的青年,从小便在血淋淋的历史总结的经验中成长,让我对谭嗣同的革命行为有了更深刻批判意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崐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崐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崐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有人给予谭嗣同的评价是否定的,因为他的死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维新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不变的真理。
但我认为,对于谭嗣同,不能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片面的评论去否定,他的死,其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说,人活在世界上,难的不是死去,而是艰难的活着,活着,才代表一切希望,但是在黑暗的年代,必须要有先驱,有有志之士献出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才能唤醒人民麻木的心灵。
为了中国,为了万千炎黄子孙,为了这片土地得以继续延续,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毁灭。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难得可贵的,不是艰难的活着,而是为了别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慷慨从容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是何等气势!这是多么悲壮!
有人所他愚忠,但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且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极限性,当然那个时代的人也都有着自己的极限性,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那黑暗的时代中,谭嗣同能作为有识之士的先驱,敢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去革命,已是难能可贵,我们又何必鸡蛋里挑骨头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这是谭嗣同的话。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壮哉,谭嗣同!伟哉,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