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辛亥革命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
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
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
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
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
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
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同时引起
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
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
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
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
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
中山的视频剪辑。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出示图片,提问:为什么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世界”?带着疑问,一起就进入第九课的学习,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前发动了哪些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广州起义(黄花山岗
起义)
2.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这些起义的概况。
(1)萍浏醴起义
项目内容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读孙中山《序》回答问题: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奋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序》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这次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合作探究: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领导者起义结果
19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失败
1907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失败
1907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失败
1911黄兴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回答: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板块二:武昌起义
1.通过短视频结合课本图文史料完成些列问题。
①武昌起义的时间:
②武昌起义的地点: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签订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签订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在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辛亥革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
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
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
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3.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
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预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了解中华民国的创建和国旗、国徽等象征。
3.掌握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局和经济状况。
4.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
二、知识要点
1.辛亥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中华民国的创建和国旗、国徽等象征。
3.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局和经济状况。
三、教学准备
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黑板、粘贴纸、笔。
【课堂】
一、核心教学环节
1.引入
(1)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铺垫,领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发生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3)教师提出:“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革命,它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2.讲授
(1)教师介绍中华民国的创建和国旗、国徽等象征的含义以及发展变化。
(2)教师分析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强调:“要认真学习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为我们追求和平、繁荣、和谐的未来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3.梳理
(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梳理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近代中国史的发展历程。
(2)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华民国的创建以及其带来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巩固】
1.检测
(1)教师出题考察学生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相关知识,包括理论题、解答题、分析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
(2)教师批改学生的试卷,并讲解一些易错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辛亥革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 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 领导广西起义,袭起镇南 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 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孙中山一生之中唯一一次 亲临现场指挥的武装起义。
影响
夺取镇南关 黄兴绝命书
一、辛亥革命
2.革命志士的奋斗武装起义:
名称
萍浏醴起义
时间 领导
1906
结果
安庆起义
1907
镇南关起义
材料一
愈挫愈勇的革命起义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1911
黄兴
黄花岗起义
Leabharlann Baidu
—革命志士的奋斗
合作 探究
结果
失败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
失败
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
失败
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黄花岗起义
1907
1911 孙中山 黄 兴
失败
影响
极大鼓舞斗志
与 妻 书 》
林 觉 民 的 《
黄 兴 绝 命 书
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 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 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 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墙逃走。革命党 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在这次起义中,喻 培伦、林觉民等86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 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后来, 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虽 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 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辛亥革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及影响;
2、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总结归纳其历史意义;
3、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4、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本课重点
1、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情景导入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通过学习第九课,让我们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四、新课讲授
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通过阅读课本,说一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
总结归纳:
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林觉民先生及革命志士“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衰落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但他们可能对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影响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
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
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析其对中国历
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
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材料。
2.历史图片、音乐等相关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清朝衰落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辛亥革命?
2.呈现(10分钟)
展示PPT,呈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如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等。同时,介绍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萍浏醴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叙述武昌起义的经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辛亥革命。
【新课导入】
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孙中山是为缔造中华民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过渡:同盟会成立后,在三民主义旗帜的指引下,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高潮——武昌起义的到来。让我们通过学习一起感受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讲述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的具体过程,并把四次起义归纳如下: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辛亥革命》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
发生、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文字描述和数据资料,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成果。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
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
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辛亥革命的
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
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化,使学生更
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教案标题: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和影响。
2. 辛亥革命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
3.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教学难点:
1. 理解辛亥革命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学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清朝晚期的社会和政治状况,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包括中国社会的内外压力、列强的侵略和清朝
政府的腐败等因素。
2. 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成
立等重要事件。
3. 阐述辛亥革命的结果,包括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国政治形势的
变化。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并列举
具体例子。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四、拓展活动(15分钟)
1. 观看视频:播放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该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2. 课堂辩论:将学生分为“革命派”和“保守派”,就辛亥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辩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包括事件的背景、过程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2.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3.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
1. 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进行集体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并展示给全班;
3. 观看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
五、研究资源
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
2. 辛亥革命的相关书籍和文献;
3. 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社会的动荡和中国人民的觉醒;
2. 学生们从小组合作中收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并进行集体汇报和讨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1. 教师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触发事
件(如武昌起义);
2.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时间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并准备展示;
3. 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
程及其影响。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1. 教师介绍辛亥革命的结果,特别是建立的中华民国;
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辛亥革命结果和意义的理解;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
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和主要人物,
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
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
大革命,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人物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
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
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史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等。
4.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
革
13.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袁世凯窃取革命果 13.感性认识袁世
命
实的过程。讨论:孙中山的退位是不是“一 凯的窃取革命果实
的
个历史的错误”?为什么?
的过程。讨论,以
历
体会革命的曲折性
史
和资产阶级的阶级
意
局限性。
义
14.讨论:目前,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目前 14.结合学生收集
史学界的争论很多:有辛亥革命失败说、胜 的资料进行讨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 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末革
这些组织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有必 级基础和组织基础。
资命
然关系?
产的
5.强调同盟会纲领,即三民主义,分组讨论,5.积极参加讨论,
阶背
突出“三民主义”的分析。问:革命党人的 代表发言,以认识
级景
理想社会是什么?与太平天国有和何区别? 三民主义的内容、
革
手段、积极性和局
命
限性。
运
6.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
小结 练习 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委曲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辛起步进程中的严重环节。它推翻了统泊中国几千年的开放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学情: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但对孙中山通过影视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刻,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创意:①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②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课后记: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严重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开放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xx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宏伟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
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胜利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漠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xx的成立:
1、xx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开放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2分钟)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宏伟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练习】:(8分钟)
一、每课一得:
了解“共和制”的概念,说出“共和制”的特点,并能举出现在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共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