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孝·御纂孝经集注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孝经》权威完整大字注音打印版(原文附翻译)

国学经典《孝经》权威完整大字注音打印版(原文附翻译)

yǐ shùn tiān xià
mín
德 要 道 ,以 顺 天 下 ,民
yòng hé mù
shàng xià wú yuàn

用 和 睦 , 上 下 无 怨 。汝
zhī zhī hū
知 之 乎 ?”
zēng zǐ bì xí yuē
shēn
曾 子 避 席 曰 :“ 参
bù mǐn
hé zú yǐ zhī zhī
fú xiào shǐ yú shì qīn zhōng yú shì
夫 孝 ,始 于 事 亲, 忠 于 事
jūn zhōng yú lì shēn
dà yǎ yún
君 ,终 于 立 身 。《大 雅》云:
wú niàn ěr zǔ yù xiū jué dé
‘无 念 尔 祖,聿 修 厥 德。’”
-2-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xiào jīng
《孝 经》
kāi zōng míng yì zhāng dì yī
开 宗 明 义 章 第一
zhòng ní jū
zēng zǐ shì
仲 尼 居 , 曾 子 侍。
zǐ yuē
xiān wáng yǒu zhì
子 曰 :“ 先 王 有 至
dé yào dào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tiān zǐ zhāng dì èr
天 子 章 第二
天子章第二
zǐ yuē
ài qīn zhě
子曰:“爱亲者,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
bù gǎn wù yú rén jìng qīn zhě bù
不 敢 恶 于 人 ;敬 亲 者 ,不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孝经》全文(注音)开k āi 宗z ōng 明m íng 义y ì章zh āng 第d ì一y ī仲zh òng 尼n í居j ū,曾c éng 子z ǐ持ch í。

子z ǐ曰yu ē:“先xi ān 王w áng 有y ǒu 至zh ì德d é要y ào 道d ào ,以y ǐ顺sh ùn 天ti ān 下xi à,民m ín 用y òng 和h é睦m ù,上sh àng 下xi à无w ú怨yu àn 。

汝r ǔ知zh ī之zh ī乎h ū?”曾c éng 子z ǐ避b ì席x í曰yu ē:“参c ān 不b ù敏m ǐn ,何h é足z ú以y ǐ知zh ī之zh ī?”子z ǐ曰yu ē:“夫f ū孝xi ào ,德d é之zh ī本b ěn 也y ě,教ji ào 之zh ī所su ǒ由y óu 生sh ēng 也y ě。

复f ù坐zu ò,吾w ú语y ǔ汝r ǔ。

” “身体sh ēnt ǐ发f ā肤f ū,受sh òu 之zh ī父母f ùm ǔ,不b ù敢g ǎn 毁hu ǐ伤sh āng ,孝xi ào 之zh ī始sh ǐ也y ě。

立l ì身sh ēn 行h áng 道d ào ,扬y áng 名m íng 于y ú后h òu 世sh ì,以y ǐ显xi ǎn 父f ù母m ǔ,孝xi ào 之zh ī终zh ōng 也y ě。

《孝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

《孝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

《孝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重视孝道,《论语》、《孟子》以及其他儒家经典,都有大量的篇幅论及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一本专门陈述孝道的伦理类经典著作,东汉时被立于学官。

和《论语》一样,《孝经》是童蒙的经典,从帝王到百姓,人人必读。

1.《孝经》的作者传统认为《孝经》是孔子所作。

后世有多种说法。

有说是曾子的,有说是子思的,还有说是孟子及其门人的。

据考证,《孝经》应该成书于秦汉之际,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是孔子“七十子之徒遗言”。

2.《孝经》的内容《孝经》在“十三经”中字数最少,但内容周全(共有十八章,一千七百九十九字)。

它以孝为中心,从各个方面阐明孝的本质、意义、方式、方法,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并将之推及社会政治,使之规范化、伦理化。

首先,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和作用,明确孝是上天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要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要以孝立身扬名、保持禄位。

把家庭的孝亲与忠君报国联系在一起,认为忠是孝的延伸和扩展。

对孝进行了绝对化、神秘化的渲染:“孝悌之至”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其次,对实行孝的方式方法作了系统的规范,提出了孝在社会人生中的贯穿过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根据人的等级差别,《孝经》还规定了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忠顺事上,永保爵禄”;庶人之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孝·御定孝经注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孝·御定孝经注

国学知识文库·经部·孝:御定孝经注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御定孝经注》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御定孝经注字数:13542 御制孝经序 朕惟孝者首百行而为五伦之本天地所以成化圣人所以立教通之乎万世而无斁放之于四海而皆准至矣哉诚无以加矣然其广大虽包乎无外而其渊源实本于因心遡厥初生咸知孺慕虽在颛蒙即备天良故位无尊卑人无贤愚皆可以与知而与能是知孝者乃生人之庸徳无甚竒抑固有之秉彛非由外铄诚贵乎笃行而非语言之间所得而尽也虽然降衷之理固根于凡民之心而觉世之功必赖夫圣人之训苟非著书立说以迪天性自然之善抒人子难已之情使天下之人晓然于日用之恒行即为大经大法之所存而敦行不怠以全其本始夫亦孰由知孝之要尽孝之详以无忝所生也哉此孔子孝经之书所由作也朕万几之暇时加三复自开宗明义迄于终篇见其言近而指逺理约而该博本之立身以行道推之移风而易俗爱敬所着公卿士庶皆得循分以承欢感应所通东西南北 罔不渐被而思服诚万世不刋之懿矩百圣不易之格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不可一日阙者夫子所谓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良有以也自汉以来去圣日逺诠释滋多厥防寖晦孔安国尚古文郑主今文互有异同各矜识解魏晋而降诸儒羣兴析疑阐奥代不乏人源流攸分不无繁芜迨及开元更立注疏亦既萃一代之菁英垂表章于奕世矣而详畧或殊讵云至当宋之邢昺元之呉澄辈标新领异间有发挥然揆之美善或未尽焉至于明季著述纷纭或拾前贤之绪余文其谫陋或摘古人之纰缪肆彼讥弹不知天怀既薄问学复疎因心之理未明空文之多奚补其于作经之意均未当耳夫亲恩罔极髙厚难酬徳至圣人犹虞未尽同为人子孰不佩至教而兴永锡之感乎然则训诂未确渐摩弗力欲其相观而善厥路无由朕为此虑爰集古今之注更互考订其得中而窽綮者采辑之其妄逞而臆说者删除之譬诸沙砾既披美镠始出稂莠尽剪嘉禾乃登至若流览之余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蕴者辄为増入聊备参观总以孝之为道甚大而平故不必旁求隠怪用益髙深夸示繁缛徒滋复赘惟以布帛菽粟之言昭广大中正之理虽未知于作者之防能尽脗合可无枘凿与否然而前代诸儒之书瑕瑜难掩与夫近代羣言之失淆乱不稽者于兹正之庶几发蒙启锢四方亿兆咸知效法而允迪共底于大顺之休焉夫如是将见至徳要道由此而广和睦无怨由此而成矣顺治丙申仲春朢日序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六 御定孝经注 孝经类 提要 【臣】等谨案孝经注一卷顺治十三年大学士蒋赫徳恭纂仰邀 钦定 御制序文冠首孝经词近而防逺等而次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推而广之自闺门可放诸四海专而致之即愚夫愚妇可通于神明故语其平近则人人可知可行语其精微则 圣人亦覃思于阐绎是编 御定注一万余言用石台本不用孔安国本息今古文门户之争也亦不用朱子刋误本杜改经之渐也义必精粹而词无深隠期家喻户晓也考歴代帝王注是经者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总明馆孝经讲义梁武帝有孝 经义疏今皆不存惟唐宗御注列十三经注疏中流传于世司马光范祖禹以下悉不能出其范围今更得 圣制表章使孔曽遗训无一义之不彰无一人之不喻回视宗所注度而越之不啻万倍矣乾隆四十六年八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孝经注 大学士蒋赫徳恭纂 开宗明义章第一【开一经之宗本明五孝之义理】 仲尼居曾子侍【仲尼孔子字居谓闲居曽子孔子弟子侍谓侍坐】子曰先王有至徳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古者称师为子先王谓先代圣王也徳者人生所得于天之性至徳谓尽性之羙造其极而无加也道者人所共由事物当然之理要道谓穷理之至举其一而该众也顺天下谓顺天下之人心因其固有而无所强也上下谓自天子至于庶人也孔子言古先圣王有至极之徳切要之道以顺天下而天下之民亦皆各得其心相亲相睦上下尊卑无所怨尤此极隆之治也汝知之乎盖孔子欲明孝道之大而先发端以问之也】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曾子名礼师有问则避席起答曾子闻孔子之言甚大且深故瞿然起敬避席立对言参不通敏何足以知此义乎】子曰夫孝徳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因曾子之对遂告之以至徳要道非他即孝是也孝乃仁之本原仁乃心之全徳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爱亲故曰徳之本本立则道生自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举天下之大无一物不在吾仁之中无一事不自吾孝中出故曰教之所由生可见行仁必自孝始而教化由此生焉所以为至徳要道也】复坐吾语汝身体髪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 始也【曾子起对故使复坐以孝道甚大将详以告之也始谓孝之根基也人子爱亲必自爱身始盖一身之四肢髪肤皆父母之与我父母全而生之子当全而归之朝乾夕惕不敢毁伤是为孝之根基故曰始也】立身行道掦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终谓孝之完备也言不敢毁伤祗是不亏其体必湏成立此身力行此道使善名掦于后代后之人称其善而推本其父母之贤是光显其父母也而后孝乃完备故曰终】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本爱亲故以事亲为始移孝可以作忠故以事君为中忠孝道立方谓之掦名显亲故以立身为终】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徳【大雅诗文王之篇周公追述文王之徳以告成王者夫子引此以见为人子孙当念其宗而聿修其徳则孝之道始可尽也】 天子章第二【此章言天子之孝天子至尊故居五孝之首】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者仁之端敬者礼之端恶者爱之反慢者敬之反孔子首言天子之孝以为天子以天下事亲全在以兢业之心尽爱敬之道爱亲者必能博爱不敢恶于人敬亲者必能广敬不敢慢于人推是以行则我所以爱人敬人者各得其宜而人之爱我敬我者亦无所不至矣】爱敬尽于事亲而徳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爱亲以及人之亲则天下之人爱我而皆爱吾亲矣敬亲以及人之亲则天下之人敬我而皆敬吾亲矣爱以天下爱之至也敬以天下敬之至也岂非爱敬尽于事亲乎天子者天下之表也上行则下效君好则民从我之爱既尽则人亦兴于仁而各爱其亲我之敬既尽则人亦兴于礼而各敬其亲矣如是则百姓之众四海之大同归于孝矣此天子之孝所以为大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頼之【甫刑即书经吕刑篇一人谓天子兆民谓百姓四海孔子引吕刑之言谓一人有爱敬之善则兆民皆仰頼之以见天子念天下之孝以为孝也】 诸侯章第三【此章言诸侯之孝兼公侯伯子男】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在上在一国臣民之上也费用约俭谓之制节慎行礼法谓之谨度诸侯谓一国之君其位高矣高者易危若能不以尊自骄位虽高不至于危享一国之赋其财满矣满则易溢若能制节以谨守侯度财虽满不至于溢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自生诸侯固当戒之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居高位而不危则不以陵傲召祸而致卑替其位可长居矣财充满而不溢则不以僣侈费财而致虚耗其富可长有矣盖言不危不溢其道行之可乆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社土神稷谷神列国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诸侯之社稷民人皆祖宗受之于天子而传之子孙者故上承天子下抚国人必小心虑患长守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守社稷而民人和悦此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氷【诗小雅小旻之篇引此以见为诸侯者常湏戒惧如临渊恐坠履水恐防方能不危不溢以尽其孝道也】 卿大夫章第四【此章言卿大夫之孝卿与大夫不同而合言之者其行同也】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徳行不敢行【法服谓先王所制章服各有品秩也法言谓礼法之言徳行谓道徳之行卿大夫事君从政承上接下服饰言行须遵礼典非法服而服之是僣服非法言而道之是妄言非徳行而行之是伪行三者皆于孝道有亏故敬慎守之而不敢违也】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是故其不敢之心不言则已言必守法不行则已行必遵道口之所言身之所行皆遵道法故无可择言之多虽满天下既有礼法自无有率口之过失行之多虽满天下既有道徳自不招人之怨恶矣盖三者之中言行犹为切要故重言以明之也】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三者即服言行是也礼卿大夫立三庙以祀先祖必三者无亏然后能保守宗祀卿大夫之孝当如是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诗大雅蒸民之篇一人谓君也引此以明为卿大夫者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则戒惧之心常存自无三者之失也】 士章第五【此章言士之孝】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士始升公朝离亲入仕家修而廷献之故言取于事父之行以事母则爱母与爱父同取于事父之行以事君则敬君与敬父同子未尝不敬母也而爱先之母以鞠育而爱厚也然充其爱母之心承欢色养不敢少违母意非敬乎臣未尝不爱君也而敬先之君以尊高而敬生也然揆其敬君之心奔走服勤不忍少负君恩非爱乎总之爱敬皆出于诚心其自然之性情有如此者 故分言以明其真摰之极而其理未尝不兼具也】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此言事父之道兼爱敬也为臣子者于君于父母其爱敬之心原无分别惟亲至则敬不极盖言情亲而礼节仪文之恭自少非谓不敬也尊至则爱不极盖言心敬而左右依恋之时不多非谓不爱也惟父则得朝夕奉养与母同奉教秉命与君同故云事父之道兼爱敬者正以明爱敬之真心俱有其极无少虚伪之义】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士初离膝下方登仕籍或未尽知事君事长之道然而爱敬父母者所谓孝也以此孝道事吾君则不忍欺君之心即爱亲之孝也不敢慢君之心即敬亲之孝也为人臣而至于不忍欺不敢慢者不谓之忠也可乎长谓卿大夫也以事父兄之敬用之事长则此心常存谨畏自不至有骄陵之心悖慢之行而同寅恊恭以为师法可谓顺矣究之忠顺皆本于事亲之孝也】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上兼君长而言士亦得立宗庙祀其先祖言能合忠与顺而不失其道以事君与长则君谅其忠卿相乐其顺然后能保其俸廪之禄官爵之位而永守祖先之祭祀盖士无田则不祭故禄位与祭祀相关而士之孝当如是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诗小雅小宛之篇所生谓父母引此以见为士者当小心勉力早起夜眠求无辱其父母而无辱之道则在于忠顺不失也】 庻人章第六【此章言庻人之孝】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庻人服田力穯举农亩之事顺四时之气春气发生则当耕种夏气长养则当芸苗秋气收敛则当割获冬气闭塞则当盖藏推之凡事而必顺时此用天道也分别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五土之高下随其地之宜产者而播种之此分地利也不顺天道则先时后时而物无以生不辨地利则终日勤动而物终不成二者皆得则生植成遂衣食自然充裕矣】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庻人之孝也【衣食既足仰足以事父母而父母安之即俯足以育妻子而乐我妻孥父母之心亦用慰也然凡人之情稍充裕则多生事尤必谨身守法不敢放纵以逺耻辱罪戾而不遗父母之忧且财有余则易耗费又当省俭用度不敢奢侈公赋既完私用不窘以无阙二亲之奉如此养其父母不徒口体之养即谓之养志亦可庻人之孝诚当如是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上自天子下至于庻人虽有尊卑之分其根于一本之天性则一也孝虽有五等之别其所以各尽其道以抒其不能自己之情则一也若心欲行孝则随所处而皆可以自尽盖自有身以后无日非为人子之日则无日非常尽此孝道之时岂有乆暂之殊姑待之日而以力不及为患者此必无之理也为人子者贵贱贫富皆当自勉不可以所遇不同而生怠缓之心也】 三才章第七【此章言孝道之大及本孝立教之义天地人谓之三才】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曽子平日以保身为孝不知孝之通于天下无限尊卑故闻夫子之言始知孝道之大遂叹美之而夫子遂言民性之孝原于天地天之三光有度而以生物覆帱为常故曰经地之五土有性而以承顺利物为宜故曰义得天之性为慈爱得地之性为恭顺是即孝也孝为百行之首人所当常行者故曰民行由是观之孝合三才以为大在天为经在地为义在民为行其实一理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凡民生于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性天地既具此经常之理人法天地亦当以此为常行也夫民自初生以来皆知爱亲爱亲之心即孝也然此爱亲之心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穷之而无原执之而无体用之而无尽广大而无际岂非天地之经乎但民不能自法天地全頼圣人倡之圣人则天之明承三光纪四时而民皆出作入息始知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因地之利辨五土播百谷而民皆耕田凿井始得晨羞夕膳敬养无违是统因夫天地自然之道以顺天下人民孝养爱敬之心而立之政教实圣人之事也惟其政教既顺于人心是以人皆乐从教则不待肃戒而自成政则不待威严而自治其化之神有如此者是益知孝者天性之自然人心所固有圣人之政教所以云顺天下也】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徳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政教皆可以化民而本孝之教其化尤神先王知此教本于天地易于化民也是故以身先之人君爱其亲而推此爱亲之心以博爱其民民皆法则之施由亲始无有遗弃其亲者矣陈説德义之羙以感动民心民皆兴起于躬行而无有甘于自弃者矣又身行敬譲以率先天下而民皆让路让畔无有陵竞之行矣复导民以礼正其身而节其行导民以乐平其心而怡其情礼乐兼备内外交养民皆和顺亲睦而无乖戾之心矣又示之以善之当好恶之当恶好则有庆赏恶则有刑威民遂知有禁令而不敢犯矣凡此者皆因天地以顺天下之事而教化之捷应如此又何疑于孝治之大也】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小雅节南山之篇师尹周太师尹氏也引此谓师尹不过大臣尚且为民瞻望况有天下者以身行教化又何难于化民成俗乎由是而知教明于上化行于下观感兴起之益良匪浅也】 孝治章第八【此章言由孝而治之义】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此言天子之孝治也昔者明哲之王以孝道而治理天下也推其爱敬之心至于附庸小国之臣尚不敢遗忘以阙其礼况于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君乎以此之故举天下万国之众而皆得其懽悦之心尊君亲上同然无问人心和而王业盛社稷灵长而宗庙奠安以此奉事其先王则孝道至矣夫子所以首称明王而言其不敢者盖即不敢恶慢于人之心也明王聨天下为一身大国小国之君臣是吾四肢百体也亿兆之民是吾髪肤也鳏寡防独颠连无告者是吾肤理之痌瘝而不宁者也明王不敢遗小国之臣即不敢忽邱民侮鳏寡虐无告何也所以敬吾身也敬吾身所以敬吾亲矣故天下之人莫不尊亲所谓以天下尊养者也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然以钦明温恭开万国治道之源可见孝道即治道统不外此一敬尔】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此言诸侯之孝治也诸侯法天子而以爱敬治其国尚不敢慢于无妻之鳏无夫之寡况知礼义之士与効力之民乎以此之故所以得百姓之欢心而和其民人保其社稷矣以此而事其先君岂非孝道之大者乎盖不敢侮鳏寡即不骄不溢之极得百姓之欢心即长守富贵之本也】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此言卿大夫之孝治士庶亦可推而知也卿大夫以孝治其家者推其爱敬之心下及于臣妾之疎贱者尚不敢少失其心而况于妻子之亲且贵乎以此之故无贵无几无亲无疎皆得其欢心而可以事其父母矣盖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莫大乎顺亲故仁人孝子欲顺乎亲必先于妻子不失其好兄弟不失其和以至一门之内上下尊卑秩然雍睦然后可养父母之志而无违也治家者可不慎乎】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天子诸侯卿大夫以孝治天下国家而皆得其欢心以事其亲诚如是也亲生而存则安其养而心志康泰非徒甘防之具也亲归而鬼则享其祭而神明咸格自觉神气之易感也总由于心志之素安所以神气之易感也是以普天之下和气洋溢荡荡平平无乖戾之气则水旱疾疫之灾害自然不生无陵悖之行则盗贼干戈之祸乱自然不作盖以天子身率于上诸侯以下化而行之人人尽孝则心和气和而天地之和应之也明王之躬行爱敬而神人上下靡不咸悦神效如此岂非孝治之极隆者乎】诗云有觉徳行四国顺之【诗大雅抑之篇引此言天子有明大之徳行则四方之国皆顺从之盖天子以至徳要道顺天下四方皆感之而无不顺乃理势之必然孝治之所以易于化民也】 圣治章第九【此章言圣人治世之要道】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徳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曽子既闻孝治之大极至之效以为政教之隆皆本于徳故问圣人之徳果无以加于孝乎夫子以为天以阳生万物地以隂成万物天地之生成万物者虽以隂阳之气然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人与物均得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物得气之偏其质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是以人能全其性则以天地参为三才而物不能也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而以人之行言之则莫大于孝何也人之所以贵者以此性也性之徳为仁仁为人心之全徳主于爱而爱莫切于爱亲故人之百行以孝为先能孝即仁人仁者必孝此所以行莫大于孝也】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孝之大无所不至而莫大于尊敬其父尊敬之礼无所不至而莫大于以父配享上天惟天为大至尊无对而以已之父配之则尊敬之者至矣仁人孝子爱亲之心虽则无穷而立经陈纪制礼之节原自有限谓父为天古今所同求其尽孝之大而得自遂其心行以父配天之礼者则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盖自武王有天下之后周公始制此礼以尊其父文王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徳又何以加于孝乎【郊园丘祭天也后稷周之始祖也宗祀谓别立一庙为百世不祧之宗也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其制后为室前为堂室幽暗堂显明享人鬼尚幽故于室祀天神尚明故于堂上帝即天也郊则尊之而曰天以形体言也堂则亲之而曰上帝以主宰言也配天谓冬至祀天于圜丘以始祖后稷配享也配上帝谓季秋于明堂祀上帝以文王配享也周公辅成王制礼作乐以万物本乎天文武之功本乎后稷因祭天于郊乃尊始祖后稷以配天万物成形于帝人成形于父因祭上帝于明堂乃尊父文王以配上帝此报本反始之礼所以为治天下之大经也周公之尊其祖父者如此是以徳教刑于四海之内为诸侯者各以职分所当然咸来助祭敬供郊庙之事矣孝徳之感人至此之极由是观之圣人之徳诚无以加于孝也】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此承上言圣人之徳无加于孝而圣人之教人以孝亦非有所强拂也凡人亲爱之心生于童防当嬉戯于父母膝下之时便知亲爱父母比及稍长渐知礼义则其奉养父母也日加尊严于一日此人之本性良知良能也而圣人之敬因其日严之心而教之以敬恐其狎恩恃爱而易失于不敬也因其亲之心而教之以爱恐其尊敬过恭而至于踈也夫爱敬无所待教而此言教爱敬者乐记曰礼者为异乐者为同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是爱深而敬薄也礼胜则离是严多而爱少也不教敬则不严不和亲则忘爱爱敬虽人性所同具圣人恐其溺欲而防本故教之也然亦不过啓其良心因其本性非有所待于外也故其教则不待肃而自成其政不待严而自治以其所因者爱敬之本心天性之因有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父子之道其亲也天性然也虽有强暴之人见子则怜至于襁褓之儿见父则笑果何为而然哉此父子之道所以为天性而不可觧也父慈子孝乃天性之本然加以日严又有君臣之义然亦天分之自然也夫人子之身气始于父形成于母其体本相连续从此一气而世世接续为亲之枝上以承祖考下以传子孙人伦之道至亲之续孰大于此惟其至亲也所以至尊易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既为我之亲又为我之君而临乎其上则恩义之厚孰重于此此爱敬之心所以不能自己也】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徳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防徳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徳主爱礼主敬爱敬之心原于一本故必爱敬其亲而后推以爱敬他人者则于徳礼不悖而谓之顺若不爱敬其亲而先爱敬他人则于徳礼也悖矣悖则谓之逆立教者将以顺示则而先以应顺者而逆行之民又何所取法乎夫顺则为善而吉逆则为不居于善而皆居于防徳舍爱敬之善行就悖逆之防徳虽或得志而为民上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徳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徳教而行其政令【君子则顺而不逆所贵者推爱敬其亲之心以及他人则。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及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及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及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孝·孝经刋误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孝·孝经刋误

国学知识文库·经部·孝:孝经刋误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孝经刋误》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孝经刋误字数:4691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六 孝经刋误 孝经类 提要 【臣】等谨按孝经刋误一卷宋朱子撰书成于淳熙十三年朱子年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时作也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説【案胡宏高宗时为礼部侍郎居衡州故曰衡山所着有五峯论语指南一卷】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案可久程迥之字也】程答书曰顷见王山汪端明【案汪应辰孝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亦以此书多出后人附防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己及此窃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云云今以朱子语録考之黄防记云孝经除了后人所添前面子曰及后面引诗便有首尾又云顺则逆民无则焉是季文子之词言斯可道行斯可乐一段是北宫文子论令尹之威仪在左传中自有首尾载入孝经都不接续全无意思又叶贺孙记云古文孝经有不似今文顺者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又着一个子曰字方説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徳此本是一段以子曰分为二恐不是又辅广记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岂不害理如此则湏是如武王周公方能尽孝道寻常人都无分岂不啓人僣乱之心是朱子诋毁此书已非一日特不欲自居于改经故托之胡宏汪应辰耳欧阳修诗本义曰删诗云者非止全篇删去也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引唐棣君子偕老节南山三诗为证朱子盖阴用是例也陈振孙书録解题载此书注其下曰抱遗经于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及此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斯言允矣南宋以后作注者多用此本故今特着于録见诸儒渊源之所自与门戸之所以分焉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孝经刋误【古今文有不同者别见考异】 宋 朱子 编 仲尼闲居曾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頼之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氷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以事一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爵禄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子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庻人之孝也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庻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此一节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氏门人之所记也疑所谓孝经者其本文止如此其下则或者杂引传记以释经文乃孝经之传也窃尝考之传文固多傅防而经文亦不免有离析增加之失顾自汉以来诸儒传诵莫觉其非至或以为孔子之所自着则又可笑之尤者盖经之首统论孝之终始中乃敷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庻人之孝而其末结之曰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其首尾相应次第相承文势连属脉络通贯同是一时之言无可疑者而后人妄分以为六七章【今文作六章古文作七章】又增子曰及引诗书之文以杂乎其间使其文意分断间隔而读者不复得见圣言全体大义为害不细故今定此六七章者合为一章而删去子曰者二引书者一引诗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复经文之旧其传文之失又别论之如左方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此以下皆传文而此一节盖释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之三章而今失其次矣但自其章首以至因地之义皆是春秋左氏传所载子太叔为赵简子道子产之言惟易礼字为孝字而文势反不若彼之通贯条目反不若彼之完备明此袭彼非彼取此无疑也【子产曰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其下便陈天明地性之目与其所以则之因之之实然后简子賛之曰甚哉礼之大也首尾通贯节目详备与此不同】其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又与上文不相属故温公改教为孝乃得粗通而下文所谓德义敬让礼乐好恶者却不相应疑亦裂取他书之成文而强加装缀以为孔子曾子之问答但未见其所出耳然其前段文虽非是而理犹可通存之无害至于后段则文既可疑而谓圣人见孝可以化民而后以身先之于理又已悖矣况先之以博爱亦非立爱惟亲之序若之何而能使民不遗其亲耶其所引诗亦不亲切今定先王见教以下凡六十九字并删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此一节释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之意为传之四章其言虽善而亦非经文之正意盖经以孝而和此以和而孝也引诗亦无甚失且其下文语已更端无所隔碍故今且得仍旧耳【后不言合删改者放此】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其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此一节释孝德之本之意传之五章也但严父配天本因论武王周公之事而赞美其孝之词非谓凡为孝者皆欲如此也又况孝之所以为大者本自有亲切处而非此之谓乎若必如此而后为孝则是使为人臣子者皆有今将之心而反陷于大不孝矣作传者但见其论孝之大即以附此而不知其非所以为天下之通训读者详之不以文害意焉可也其曰故亲生之膝下以下意郤亲切但与上文不属而与下章相近故今文连下二章为一章但下章之首语己更端意亦重复不当通为一章此语当依古文且附上章或自别为一章可也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徳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君子则不然言斯可道行斯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一节释教之所由生之意传之六章也古文析不爱其亲以下别为一章而各冠以子曰今文则合之而又通上章为一章无此二子曰字而于不爱其亲之上加故字今详此章之首语实更端当以古文为正不爱其亲语意正与上文相续当以今文为正至君臣之义之下则又当有断简焉今不能知其为何字也悖礼以上皆格言但以顺则逆以下则又杂取左传所载季文子北宫文子之言与此上文既不相应而彼此得失又如前章所论子产之语今删去凡九十字【季文子曰以训则昏民无则焉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凶德是以去之北宫文子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此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此一节释始于事亲及不敢毁伤之意乃传之七章亦格言也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此一节因上文不孝之云而系于此乃传之八章亦格言也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 此一节释要道之意当为传之二章但经所谓要道当自已而推之与此亦不同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此一节释至德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之首章然所论至德语意亦疎如上章之失云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防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至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一节释天子之孝有格言焉当为传之十章【或云宜为十二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故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此一节释立身扬名及士之孝传之十一章也【或云宜为九章】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此一节因上章三可移而言传之十二章也严父孝也严兄悌也妻子臣妾官也【或云宜为十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此不觧经而别一义宜为传之十三章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此一节释中于事君之意当为传之九章【或云宜为十一章】因上章争臣而误属于此耳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亦左传所载士贞子语然于文理无害引诗亦足以明移孝事君之意今并存之 子曰孝子之丧亲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防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传之十四章亦不觧经而别一义其语尤精约也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説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傅防于是乃知前軰读书精审其论固己及又窃窃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书之言可此经之防者别为外传【如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之类即附始于事亲之传】顾未敢耳淳熈丙午八月十二日记 孔丛子亦伪书而多用左氏语者但孝经相传已久盖出于汉初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为之也孔丛子叙事至东汉然其词气甚卑近亦非东汉人作所载孔臧兄弟徃还书疏正类西京杂记中伪造汉人文章【西京杂记之缪匡衡传注中顔氏已辨之可考】皆甚可笑所言不肯为三公等事以前书考之亦无其实而通鉴皆误信之其他此类不一欲作一书论之而未暇也姑记于此云 孝经刋误。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孝经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

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

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

《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

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

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

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

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

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品。

”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忠,而以立品行道为终极的方针。

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倒是同等的,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

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的。

《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爱护保重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惜君王,以致爱惜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

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建立为教育政策,儒家头脑成为教育系统的主导。

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研究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近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头脑普遍深入民间。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学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孝经全文及译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孝经雍正皇帝注

孝经雍正皇帝注

钦定四库全书会要世宗宪皇帝御制孝经序孝经者,圣人所以彰明彜训,觉悟生民。

溯天地之性,则知人为万物之灵;敘家国之伦,则知孝为百行之始。

人能孝于其亲,处称惇实之士,出成忠顺之臣。

下以此为立身之要,上以此为立教之原。

故谓之:至德要道。

自昔圣帝哲王,宰世经物,未有不以孝治为先务者也。

恭惟圣祖仁皇帝缵述、世祖章皇帝遗绪,诏命儒臣编辑《孝经衍义》一百卷,刋行海内,垂示永久,顾以篇帙繁多,虑读书者未能周徧,朕乃命专译经文,以便诵习。

夫《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

诚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徒,口讽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

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为庶人者,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

家庭务敦于本行,闾里胥嚮于淳风。

如此则亲逊成化,和气薰蒸,跻比户可封之俗,是朕之所厚望也夫。

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三日御纂孝经集注提要臣等谨案:《孝经集注》一卷,世宗宪皇帝御纂。

雍正五年制序,颁行我朝。

列圣相承敷孝理故,于是经阐发尤备。

世祖章皇帝既为之注,复有衍义之辑。

而圣祖仁皇帝缵成之,本末条贯,义无遗蕴。

世宗宪皇帝虑其篇帙浩富,或示能家喻户晓,乃命约为此注,专释经文。

以便诵习。

而词旨显畅,俾读者贤愚共晓,其体例悉仿朱子四书章句集注。

为之洵万古、说经教,孝之至极矣。

乾隆四十二年十五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钦定四库全书会要卷二千七百八十四经部〃御纂孝经集注开宗明义章第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

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以开宗明义名章。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女知之乎?曾子辟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女。

女音汝,下同。

辟音避,夫音扶,语去声。

○仲尼,孔子字,名丘。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居燕。

居,间暇之时。

侍,侍坐也。

至者,至善之义。

要者,简约之名。

道也、德也,一也。

自其得于心,而言曰:德;自其行于身,而言曰:道。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之欧阳体创编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之欧阳体创编

孝经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

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

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

《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

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

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

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

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

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的目标。

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的,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

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的。

《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

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的主导。

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

《孝经》全文十八章和译文

《孝经》全文十八章和译文

《孝经》全文十八章和译文《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品读]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孝经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孝经类

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孝经类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审微篇》亦引《孝经·诸侯章》,则其来古矣。

然授受无绪,故陈 癸、汪应辰皆疑其伪。

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

使河间献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则亦《礼记》之一篇,与《儒行》、《缁衣》转从其类。

惟其各出别行,称孔子所作,传录者又分章标目,自名一经。

後儒遂以不类《系辞》、《论语》绳之,亦有由矣。

中间孔、郑两本,互相胜负。

始以开元《御注》用今文,遵制者从郑;後以朱子《刊误》用古文,讲学者又转而从孔。

要其文句小异,义理不殊,当以黄震之言为定论(语见黄氏《日钞》)。

故今之所录,惟取其词达理明,有裨来学,不复以今文、古文区分门户,徒酿水火之争。

盖注经者明道之事,非分朋角胜之事也。

△《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一卷(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

据卷末乾隆丙申歙县鲍廷博《新刊跋》,称其友汪翼沧附市舶至日本,得於彼国之长崎澳。

核其纪岁干支,乃康熙十一年所刊。

前有太宰纯《序》,称“古书亡於中夏、存於日本者颇多。

昔僧{大周}然适宋,献郑注《孝经》一本。

今去其世七百馀年,古书之散逸者亦不少,而孔传《古文孝经》全然尚存。

惟是经国人相传之久,不知历几人书写,是以文字讹谬,鱼鲁不辨。

纯既以数本校雠,且旁采他书所引。

苟有足徵者,莫不参考。

十更裘葛,乃成定本。

其《经》文与宋人所谓古文者亦不全同,今不敢从彼改此。

《传》中间有不成语,虽疑其有误,然诸本皆同,无所取正,故姑传疑以俟君子。

今文唐陆元朗尝音之,古文则否。

今因依陆氏音例,并音《经》、《传》,庶乎令读者不误其音”云云。

考世传海外之本,别有所谓《七经孟子考文》者亦日本人所刊,称“西条掌书记山井鼎辑,东都讲官物观补遗”。

中有《古文孝经》一卷,亦云古文《孔传》,中华所不传,而其邦独存。

又云“其真伪不可辨,末学微浅,不敢辄议”云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知识文库·经部·孝:御纂孝经集注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御纂孝经集注》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御纂孝经集注字数:11236 御纂孝经集注序 孝经者圣人所以彰明训觉悟生民溯天地之性则知人为万物之灵叙家国之伦则知孝为百行之始人能孝于其亲处称惇实之士出成忠顺之臣下以此为立身之要上以此为立教之原故谓之至徳要道自昔圣帝哲王宰世经物未有不以孝治为先务者也恭惟圣祖仁皇帝缵述 世祖章皇帝遗绪 诏命儒臣编辑孝经衍义一百卷刋行海内垂示永久顾以篇帙繁多虑读者未能周徧朕乃命专译经文以便诵习夫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诚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其徒口讽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名显亲为庶人者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家庭务敦于本行闾里胥向于淳风如此则亲逊成化和气薫蒸跻比户可封之俗是朕之所厚望也夫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六 御纂孝经集注 孝经类 提要 【臣】等谨案孝经集注一卷 世宗宪皇帝御纂雍正五年 制序颁行我 朝 列圣相承宏敷孝理故于是经阐尤备 世祖章皇帝既为之注复有衍义之辑而 圣祖仁皇帝缵成之本末条贯义无遗蕴 世宗宪皇帝虑其篇帙浩富或未能家喻户晓乃命约为此注专释经文以便诵习而词防显畅俾读者贤愚共晓其体例悉仿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为之洵万古説经教孝之至极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孝经集注 开宗明义章第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以开宗明义名章】 ○仲尼居曽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徳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女知之乎曽子辟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徳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女【女音汝下同辟音避夫音扶语去声 仲尼孔子字名丘曽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居燕居闲暇之时侍侍坐也至者至善之义要者简约之名道也徳也一也自其得于心而言曰徳自其行于身而言曰道徳之至即所以为道之要顺者谓先王以此至美之徳要约之道顺天下人心而教化之故天下之人被服其教自相和协而亲睦上下尊卑举无所怨也辟席者离坐席而起对也礼师有问则辟席起对敏达也孝即所谓至徳要道也人之百行如章中所言忠顺敬让之类凡得于心者无徃非徳然一孝立而百善从是孝为百行之根基故曰徳之本至于君子尽孝于亲而所以教家教国教天下者又靡不自此推之举天下之大事事皆从吾孝中出故曰教之所由生也命之复坐者以孝之义甚大非立谈所能尽故使复位而坐详以告之也】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音扶 身谓一身体谓四体髪毛发肤肌肤也凡人之身举其大而言则一身四体举】 【其细而言则毛发肌肤此皆受之于父母者为人子者爱吾父母因以爱吾父母所遗之身常须战兢戒慎不敢少有毁伤此行孝之始也又须以道修身卓然自立大行于天下流声于万世使万世而下贤其子因推本其所生之自而以光显其父母此行孝之终也故夫所谓孝者始于聚百顺以事亲中于尽一心以事君而终于敦百行以立身葢孝以事亲犹为人子之常必其得君而事能以亲之身广亲之志移孝以为忠乃全事亲之道然一行未敦而身有不立则即为忠孝之亏故其终尤在能立其身斯为宇宙之完人而称孝道之极也】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徳【聿以律切同遹 诗有风雅颂之三经大雅小雅其二也无念二语见大雅文王篇无念念也聿述也引诗之意言凡为人子者当常念尔之先祖常述修其功徳而勉于行孝也】 天子章第二【前章虽通贵贱言之其迹未着此章至下庶人章凡五章谓之五孝各説行孝奉亲之事而立教焉天子至尊故标居其首】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徳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恶去声 亲谓父母也恶憎恶也为爱之反慢敖慢也为敬之反徳教谓至徳之教刑仪刑也天子之身乃徳教之所自出故为天子而爱其亲者必其于人无所不爱而不敢有所恶于人敬其亲者必其于人无所不敬而不敢有所慢于人夫惟不敢恶人而以无所不爱之心爱其亲不敢慢人而以无所不敬之心敬其亲然后爱敬为尽于事亲而天子以此至徳要道之教行于一人加于百姓则四海之大皆知有所视效仪刑趋爱趋敬而同归于孝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此乃天子之孝当为如是而非诸侯卿大夫之可比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甫音辅 甫刑尚书作吕刑一人谓天子庆善也言天子一人有善则兆庶皆倚赖之善则爱敬是也二语所以通结上文之义】 诸侯章第三【次天子之贵者诸侯也故次及于诸侯】 ○在上不骄髙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髙而不危所以常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离去声在上在一国臣民之上骄矜肆也危倾危也制节制财用之节限谨度谨守法度也溢奢侈泛溢也社土神稷谷神国之主也言诸侯在一国臣民之上其位髙矣若能不敢自为矜肆则身虽居髙而不至于倾危积一国之赋税其财充满矣若能制立节限谨守法度则财虽充满而不至于泛溢又言居髙位而不危则不失其位之尊显而贵是所以长守此贵也处充满而不溢则不失其财之盈足而富是所以长守此富也夫惟富贵长乆如此乎不离其身然后方能保有其社稷而和调其民人谓社稷以此安而一国之民亦用和睦上下亦为无怨也此则诸侯之孝当如是也】诗云战战兢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之篇引之重以戒勉诸侯也葢诸侯如不念先世积累之艰勒而一或骄溢以至失其富贵而不能保其社稷人民则辱及其亲而不孝为大矣战战恐惧兢兢戒谨临渊恐坠履氷恐陷也】 卿大夫章第四【次诸侯之贵者卿大夫也故次及于卿大夫 按王朝侯国其卿大夫之位分虽不同然章中乃统论其当行之孝不必泥引诗以事一人之词而谓专示王国之卿大夫也】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徳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葢卿大夫之孝也【德行择行行满之行并去声恶去声 法服礼法之服法言礼法之言德行道徳之行先王葢古之以孝治天下者故其服爲法服其言爲法言其行爲徳行也无择谓言行皆与道法相合而无可选择也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惟恐服之不衷爲身之灾也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惟恐言轻而招辜也非先王之徳行不敢行惟恐行轻而招辱也以此之故非法则不言言则必合于法非道则不行行则必中于道出于口者无可择之言行于身者无可择之行是以言之多至于徧满天下而无口过行之多至于徧满天下而无怨恶也服法服道法言行徳行三者旣全备矣斯能长守其宗庙以奉其先祖之祭祀此则卿大夫之孝当如是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诗大雅蒸民篇夙早也匪犹不也懈惰也一人天子也引诗之意葢言卿大夫当早起夜寐以事天子而不得懈惰也此乃深致其劝勉之意】 士章第五【古有上士中士下士之三等然其位总居卿大夫之下故以士名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葢士之孝也【长上声 资取也长谓卿大夫上则兼长与君言之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谓取事父之道以事母而爱母同于爱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谓取事父之道以事君而敬君同于敬父也母取其爱君取其敬者葢母主于恩而君主于义故事母虽未尝不敬而专取其爱事君虽未尝不爱而专取其敬合爱与敬而兼之者则惟父然也爲士者移事父之孝以事君则爲忠移事父之敬以事长则爲顺守其忠顺而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长保其禄位永守其祭祀此则爲士之孝当如是也 诸侯言社稷卿大夫言宗庙士言祭祀各以其所事爲重也若下文庶人则荐而不祭又非士之比矣】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忝音腆 诗小雅宛之篇忝辱也所生谓父母也引诗以深惕爲士者当早起夜寐以行孝无致禄位不保而祭祀不守以辱其父母也】 庶人章第六【庶人泛指众人学爲士而未受命与农工商贾之属皆是也一云兼府史胥徒言之】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养去声 天之道谓春生夏长秋敛冬闭四时之天运也地之利谓土地之高下燥湿生植农桑之利也谨身者谨修其身不妄爲也节用者省节饮食衣服丧祭之财用不妄费也庶人未受命爲士旣不得以事君所事者惟父母而已故以能养父母爲孝其用天之道而耕耘收获一顺乎时令分地之利而禾黍菽麦一任乎土宜又必谨守其身而不敢放纵省节其用而不敢奢侈以此爲事奉养其父母则不徒能养父母之口体而养志亦无不足矣此则庶人之孝所当然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上节与前四章分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当行之孝此则总言以结之言上自天子以下至庶人其尊卑虽殊而事亲之孝当无终始之异若或有始无终而自患己身不能及于孝者未有此理也葢爲决言以勉人之力于行孝】 三才章第七【天地人谓之三才孔子陈説五等之孝旣毕而曽子叹孝道之大因言天经地义民行之事可教化于人故以三才名章次五孝之后】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夫音扶行去声 经常也天以生覆爲常故曰经义宜也地以承顺利物爲宜故曰义则法也因凭也依也肃戒肃也严威严也曽子因夫子陈说五孝而深叹其大故夫子以弥大之义告之言孝之爲道虽出于人心然天爲干父不能外之以爲生覆之经地爲坤母不能外之以爲承顺利物之义民生天地之间不能外之以爲慈爱敬顺之行是孝乃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夫以孝爲天地经常之理而民于此取法而爲行则孝本天下人心之所本然固有者故圣人上法天道之常明下因地道之义利惟顺乎天下本然爱敬之孝而导之是以敷之爲教则不待戒肃而自成发之爲政则不假威严而自治也】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徳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行去声好恶并去声 先王泛指古先帝王见教之可以化民承上因天地之常经而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来遗犹弃也兴起也睦和之至也言先王身行博爱之道以率先斯民则人知爱亲而无有遗弃其亲者陈説徳义之美以教诲斯民则人爲兴起而未有不勉于行者先之以恭敬谦让而爲斯民之倡则人相敬让而不争导之以五礼六乐而施陶淑之教则人皆秩然有礼雍然顺适而和睦又示之以爲善者之必好爲不善者之必恶则人知国禁而不犯总见先王之顺天下以化民而民之速化如此以结上文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之义也】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小雅节南山之篇赫赫明盛貎师尹周太师尹氏也引诗之意葢言先王之在上者能教以化民而爲民所瞻仰故民爲之速化也此借师尹以深赞夫先王也】 孝治章第八【前章明先王因天地之常经顺天下以爲教此章则言明王以孝而治天下也故卽以孝治名章次三才之后】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昔者谓先代明王明哲之君遗忽忘也小国之臣谓土地褊小如附庸之君之类公侯之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乃国之大者万国极言其多先王卽行孝明王之祖考也夫子言昔者明王之以孝道而治理天下也推其爱敬之心至于附庸小国之臣尚不敢有所遗忽而况于公侯伯子男大国之臣乎以此之故所以合天下大小万国之众而皆得其懽悦之心以此事奉其先王则尊养之至而明王能以孝道倡其化于上矣】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鳏姑顽切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二者所谓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侮慢忽也一命以上爲士诸侯皆有卿大夫止言士者举小以见大耳百姓谓百官族姓先君始受命爲国君者也夫子言诸侯分治一国者也当体明王孝治天下之心而亦以孝治其国推其爱敬之心以及于国人卽至于鳏寡之微亦不敢侮慢之而况于士民乎以此之故所以合国中百官族姓之众无不得其懽悦之心以此事奉其先君则可谓能体明王孝治之心以爲心而成其化于国矣】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臣妾婢仆也贱而疎者妻子贵而亲者亲谓父母也夫子又言卿大夫各治一家者也亦当体明王孝治天下之心而以孝治其家推其爱敬之心卽下及于臣妾曾不敢少失其心彼疎贱者尚如此而况于妻子之亲贵者乎以此之故所以合一家之众无贵无贱无亲无疎而皆得其懽悦之心以此事其父母则可谓能体明王孝治之心以爲心而成其化于家矣】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夫音扶 生谓父母存时祭谓没后奉祀安者其心无忧享者其魂来格也人死曰鬼气屈而归也灾害如水旱疾疫之类生于天者祸乱如贼君弑父之类作于人者上文旣言天子诸侯卿大夫皆以孝治天下国家而得人之懽心以事其先王先公与亲此又总承上文而言夫惟如此故其生而养则亲安之没而祭则鬼享之是以普天之下和睦太平和则无乖戾之气而灾害不生平则无悖逆之争而祸乱不作总由明王身爲率行孝道于上而诸侯以下化而行之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有如此之美也】诗云有觉徳行四国顺之【行去声 诗大雅抑之篇觉大也义取天子有大徳行则四方之国顺而行之以赞美明王之孝治也】 圣治章第九【曾子闻明王孝治以致和平因问圣人之徳更有大于孝否孔子因问而説圣人之治故以名章次孝治之后】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徳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行去声 圣人以在位者言之严尊敬也配合也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食采于周位居三公故称周公前章夫子陈説明王之孝治天下能致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是言徳行之大故曾子有推广之思而爲此问天地之性人爲贵者谓天地生人与物皆有一副当然之理是之谓性然人得其全物得其偏是人爲天地之心而万物之灵故云然也人之百行多端而以孝爲本故曰人之行莫大于孝承之以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者言人子之孝其亲者无所不至而莫大于尊敬其父尊敬其父者亦无所不至而莫大于配享上天也葢上天之尊尊无与对而能以已之父与之配享则所以尊敬其父者至矣极矣不可以复加矣然仁人孝子爱亲之心虽无穷而立经陈纪制礼之节则有限自古及今惟周公辅佐成王始行配天之礼故曰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徳又何以加于孝乎【郊祀祭天也祭天于南郊故曰郊宗祀谓宗庙之祭也后稷名弃周之始祖舜尝命爲稷正使教民播种百谷始封于邰爲诸侯以君其国故称曰后稷也文王名昌武王之父明堂王者出政布治之堂也天以形体言上帝以主宰言天也帝也一也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谓郊祀祭天则以后稷配祭而尊后稷犹乎天宗祀祭上帝则以文王配祭而尊文王犹夫上帝也周公之所以尊敬其祖父者如此是以徳教刑于四海而四海之内爲诸侯者各以其职之所当然皆来助祭敬供郊庙之事夫以孝推之至于配天而又尽得四表之懽心以事其亲孝之大也诚可谓至极矣则夫圣人之徳又有何者可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夫子答曾子之问书矣此复申言圣人教人以孝之故也亲亲爱也膝下谓孩笑之时也言人子亲爱父母之情已生于膝下孩笑之时以此至情而养其父母然随其年之渐长则日加尊敬而尊卑之际又自有一定不可忽之分在焉此人子良心之发最爲眞切人皆有之不待学而能者圣人之立教亦惟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循其人性之固然而不加矫强故其教不待戒肃而自成其政不待威严而自治民之大顺有不期然而然者葢孝爲徳之本而圣人之因严教敬因亲教爱总因之以立教焉是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此承上文所因者本也句而发明人子爱敬之情所以当尽之故父子之道爲天性谓父子之爱原于天率于性而本于所固有然子之事父犹臣之事君其尊卑之分又自有截然不可忽者是父子之间又有君臣之义也续者继先传后之谓也续莫大者父母生子子以生孙人伦继续于此微父母则吾何所托生而人类几乎灭矣然则人伦之大孰有大于父母者乎厚莫重者以父之亲等君之尊而临乎人子则恩义之防极与天同高与地同厚莫有重焉者矣此可见人子爱敬之当先所以莫有甚于父母也】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徳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徳虽得之君子不贵也【此反説爲上者爱敬之失而悖徳悖礼之事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谓君自不爱其亲而令他人爱亲自不敬其亲而令他人敬亲也悖徳悖礼云者徳主于爱礼主于敬故也夫人君惟身能爱敬而后以政教及人斯顺天下之人心今则自逆不行而翻使天下之人法行于逆道故人无所取法而爲准则斯乃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徳如此之君虽曰得志于民上乃古先哲王圣人君子之所不贵也在谓心之所在凶谓害于徳礼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徳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徳教而行其政令【行去声乐音洛 此承君子不贵句而表明君子之不然君子泛指圣帝明王道行也作爲也容主动止主静言思可道谓必其言之可行于民者而后言行思可乐谓必其行之爲民所懽悦者而后行徳义可尊谓立徳行义不违正道而可爲民之尊崇作事可法谓制作事业动得物宜而可爲民之式法容止可观谓威仪容貎合于规矩而可爲民之观瞻进退可度谓周旋动静不越绳尺而可爲民之轨度君子之谨其言行慎其动止举措如此由是以其身而临莅斯民则民畏其威而敬如神明爱其徳而亲如父母会极归极如众星之共北长无不法则而象效之故徳教以此而成政令以比而行也】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忒音特 诗曹风鸤鸠篇淑善也忒差也诗言原美善人君子盛徳之威仪此则借以赞美君子之能顺人心而成其徳教】 纪孝行章第十【前数章俱统论乎孝道孝治此章则详述乎孝子当行之事也故以纪孝行名章次于圣治之后】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居谓平居致者推之而致其极也病谓疾之甚也孝子之事亲当无一时无一事而不念及于亲者其必平居则礼仪只肃尽其恭敬而不敢忽奉养则承顔顺志尽其欢乐而不敢违病则行止语嘿何所不致其忧丧则哭泣擗踊何所不致其哀祭则洁俎豆肃骏奔何所不致其严持此五者以事亲而生存死没咸备其道庶几尽志于亲而无媿于子矣故曰能事亲也 此节乃纪孝子当行之善以示勉也】事亲者居上不骄爲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爲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爲不孝也【丑等类也三牲牛羊豕也居上则当庄敬以临下而不可骄矜爲下则当恭谨以事上而不可悖乱在丑则当和顺以处众而不可争竞此论人子保身以事亲之常居上而骄则失道而取亡爲下而乱则犯分而致刑在丑而争则启衅而召兵此论人子危身以及亲之祸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者谓骄乱争三者之不能除则危亡之祸必至虽日具牛羊豕三牲之养以进于亲亲得安坐而食乎故曰犹为不孝也 此节又纪不善之行以示戒也】 五刑章第十一【圣王之教虽不肃而成其政虽不严而治然世有骄乱忿争而自罹于罪恶者刑辟亦不可不加也故以五刑名章次于纪孝行之后】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要平声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也三千合五刑条例之总数也吕刑曰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夫子之言葢本于此要胁也无上无君也非诋毁也无法谓弁髦法度也无亲谓蔑视其亲也葢君者臣之所禀令也而敢于要胁之是爲无上圣人者法之所从出也而敢于非诋之是爲无法人莫不有父母之当孝也而敢以孝道爲非是爲无亲此三者乃大乱之道而总爲不孝刑辟之加葢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