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沂水春风》精品复习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十三 沂水春风》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十三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兰溪市第三中学俞笑笑

[教学目标]

1、掌握方、如、勇、与等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句式。

2、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理解人物志向,提高学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语句和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

3、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来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精神对学生立志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分析孔子为何“与点”,理解点描绘的图景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和老师彼此陌生,除了在分班前有教到过的两三个学生,并且学生也刚分班后一个月,互相也不熟悉。因此学生没有学过《选读》,通过课前沟通,他们对《论语》和孔子知之甚少,只是知道有这样一部书,对孔子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仁爱”“儒家”这样表面的字眼上,其经历及具体的思想几乎不知,甚至对传统文化有畏难情绪和觉得较枯燥的成见。因为是理科班学生,尤其弱于表达感受,很少能主动发言。

[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情况,我做了以下设计:

(1)学生从小被问志,但少有人观察过他人之志,当下有一个很流行的节目《中国梦想秀》,其中设立“梦想观察员”来观察点评他人之志,我利用这个导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换个角度,也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口—评志。

(2)本课先从理清“各人言何志”入手,这样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也可以降低文言文带来的阅读难度,更可以疏通文言字词句式,先“言”后“文”,“文”“言”结合。

(3)既然是几人言志,所以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凸显其区别,发掘其特点。

(4)在分析“子与点的问题”的问题上,鉴于学生知识储备,适当引用资料,但还是立足文本,从点描绘的图景来解读

《沂水春风》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

《沂水春风》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及重点句式。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

3、在对文本进行反复朗读体会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讨与研习。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5、体会四子之志的内涵,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内心世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何“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场著名的对话、这场对话成为

了一个永远经典的情境,成为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场景。

二、关注曾点的志向

1、有哪几位学生跟老师进行了这场对话?

子路(由)、冉有(求)、公西华(赤)、曾

《沂水春风》教案:现代青年对文学的思考与认识

《沂水春风》教案:现代青年对文学的思考与认识

《沂水春风》教案:现代青年对文学的思考与认识现代青年对

文学的思考与认识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文化的珍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和广泛化。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将以教材《沂水春风》为例,从现代青年的视角探讨文学的思考和认识。

一、文学是人类精神的永恒宝藏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形象化的表达和细腻的描绘,抒发人类情感和思想,反映人类社会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艺术形式。文学是人类精神的永恒宝藏,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也传递了现实,揭示了人类的生命内在。教材《沂水春风》以山东沂水县为背景,描写了这个英雄的神话和感人的历史。故事中的人民群众,英雄军队,勇敢的女战士等,无一不是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深深的民族情感。文学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性的表达,成为了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是人类情感的音符

文学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瑰宝,也传递了人类的情感与思想,是我们情感的音符。教材《沂水春风》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具有极强个性化和感染力的,他们的遭遇和命运,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到痛苦和

悲哀。文学描绘的情感和人物形象,越是真实和深刻,越能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和共情。而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也构成文学的重要内容。现代青年通过与文学的互动,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情感状态及价值观,从而锤炼内心,增强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

三、文学是思想的启蒙之光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启迪的媒介。文学中的思想概念和人物形象都是具有思想性的。教材《沂水春风》所呈现出来的奋斗精神、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等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理念。当代青年需要通过文学的阅读,认真思考文学中的思想内涵,进一步认识社会风貌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这种思想启迪的过程,为青年人思考和行动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沂水春风》教案设计

《沂水春风》教案设计

《沂水春风》教案设计《沂水春风》教案设计「篇一」

春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北国春风豪放壮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感知北国春风的雄壮美。了解描写景物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析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

同学们,现在,我们北方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季。虽然只是初冬,大自然已经显示了他的威力。能不能说说你对冬天的感受?冬天虽然寒冷,但我们同样热爱冬天。因为冬天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会产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想象;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动人诗句。今天呀,咱们就提前走进春天,一起来学习林斤澜的散文《春风》。

(从生活中导入,拉近师生间以及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

二、检查预习:(3分)

1、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说说你所了解到林斤澜。

2、现在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写错。

提醒学生:

着(zhuó)重刮折(shé)嘎(gā)地一声冰碴(chá)吹号(háo)冰砚(yàn)乍(zha)暖还寒粗犷(guǎng)冰溜(liū)

三、整体感知:(理线索,品情味)(12分)

沂水春风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也称沂水舞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沂水春风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沂水春风》教案

一、基本要求

1、背诵17.4、9.11、“‘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居”、“如”、“方”、“作”、“撰”、“伤”、“与”等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4、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教学风格以及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5、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斐然成章訚訚如也行行如也暴虎冯河

好谋而成侃侃如也乘桴浮于海子哭之恸

自牖执其手莞尔而笑卓尔不群千乘之国

喟然饥谨铿尔冠者哂之

俟撰浴乎沂舞雩祓濯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归与!归与⑵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⑶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⑷莫春者,春服既成

《沂水春风》说课稿

一、教材

《沂水春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类《<论语>选读》中的第十三课。《<论语>选读》不像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那样,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本教科书分为十五

篇,没有单元的划分,而且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沂水春风》主要是描述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论语>选读》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问志、述志和评志。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我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把孔子对三子的评价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说,是将三子和曾皙做了一个比较。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所以,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并讲后两者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突破。

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也称沂水舞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沂水春风》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哂俟甫相铿莫冠沂雩喟

2.句读:由也 / 为之赤也 / 为之小

《沂水春风》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说了。你们平时总是说:‘世上没人了解我呀!’(现在,)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侵略,国内又发生了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人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听了,对他笑了一笑。

(接着,)孔子问(冉求)道:“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来,但至于礼乐教化,(我的才能不够)只能等待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实行了。”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教案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教案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沂水春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朗读与解析: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2. 分析作品主题:探讨课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课文的文学手法和艺术风格。

4. 文学常识讲解: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沂水春风》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文学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介绍文学常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沂水春风》的兴趣。

2. 课文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3. 分析作品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探讨其主题思想。

4.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课文的文学手法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其文学美。

5. 文学常识讲解: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教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教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说课稿

《论语》是经典的儒家文化论著,据说“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这个学期,我又一次带着崇仰的心情与学生一起感受大师风采,聆听圣人教诲。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就是来自于《论语选读》的《沂水春风》。这里有一群鲜活的学生,有一场经典的对话,有一个永恒的话题。下面就为大家展示一下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高中语文《十三沂水春风》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十三沂水春风》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节课,在和煦的春风里,伴着美妙的琴声,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曾皙,来到沂水河边,一起领略沂水春风的盎然生趣,走进课文《沂水春风》(板书《沂水春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根据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问志

弟子(

)志:

孔子(

)志:

明确: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2.课文除了曾皙言志之外,还有哪些人言志?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

三、研读课文,赏析三子的志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8自然段,找一找并划出三位弟子的志向。

PPT出示: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相互讨论,完成表格。

弟子

治理对象

期望结果

子路

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有勇,知方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民足

礼乐俟君子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

明确:

子路的志向:以勇强国

冉有的志向:以粮富国

公西华的志向:以礼治国

3.孔子如何看待三子的志向?

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补充: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

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3、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因声求气

先由老师读一二两段,接着学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同桌互译,左边同学翻译到“愿为小相焉”,右边同学接下去翻译。

2、遇到双方讨论仍翻译不了的句子做好标记,留着集体解决。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谈志”

五、问题探究

切入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问题一:夫子为何“吾与点也”?

问题二:夫子为何“喟然叹”?

六、拓展

孔子之志现在实现了吗?

七、结束语

八、作业布置

1、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亲友听。

2、选做下面题目

(1)孔子的礼乐治国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写篇研究性小论文。

(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仔细研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并写出讨论纪要。

(3)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再查阅一些资料,制作几张人物短评的小卡片。

《沂水春风》教案2

《沂水春风》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沂水春风》教案。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3、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教学难点】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教案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教案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沂水春风》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描绘手法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课文《沂水春风》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描绘手法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从课文中所表现的美好情感,引发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介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沂水春风》,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布置的思考题: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描绘手法等。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美好情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2)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5. 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 复习课文《沂水春风》,巩固所学知识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美好情感的理解。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3.13《沂水春风》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论语》选读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3.13《沂水春风》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论语》选读

3.13《沂水春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

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难点:

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并介绍《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今天学习《沂水春风》

二、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侯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礼记·礼运》所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是孔子“礼”的内容及其作用。“为国以礼”,即用礼来治理国家,是儒家为政的核心。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西周时代,以《周礼》为张本所形成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是系统而完备的。有所谓“大礼三百,小礼三千”的说法。从吉庆、祭祀、迎宾、乡饮和军事、外交大礼到日用起居,莫不讲究礼仪。其规则乃是“亲亲”、“尊尊”。“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三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三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含答案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江西省某中学发生了一起命案,在该地引起了 不小的轰动。该校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班主任孙老师 的严格管理,产生积怨,在办公室将其杀死。该中学

是江西名校,以“高考神话”知名。一直以来,当地主

打教育牌,通过“高考神话"带动当地经济。 这又是一起因教育引发的悲剧,学生残杀班主任, 老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犯罪学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老

师和家属很痛心,学校其他学生也很痛心,整个社会也很

痛心。到底是老师错了,还是学生错了,还是教育体制出了

问题?

学生不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更多的是学会如何做人。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强调理想人格的教育。今天,就

我们通过学习《沂水春风》,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寻 求革除当前教育弊端的良药.

错误! [课标要求] 1.背诵“点!尔何如?……吾

与点也”部分。 2.掌握“居”、“如”、 “方”、

1.曾点前576-前475,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曾点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曾点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沂水春风》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沂水春风》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

⑴鼓瑟希,铿尔(“希”同“稀”)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

⑶唯求则非邦也与(“与”同“欤”)实词(一词多义)

1、居则曰……(闲居,平常)

2、千乘之国(一车四马拉)

3、摄乎大国之间(夹)

4、加之以师旅(叠加,引申侵犯)

5、由也为之(治理)

6、且知方也(义)

7、夫子哂之(微笑)

8、方六七十(方圆)

9、以俟君子(等待)

10、可使足民(使……富足)

11、愿为小相焉(主持礼仪的人,司仪)

12、舍瑟而作(放下)

13、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14、何伤乎?(妨碍)

15、赤也为之小(国家的小司仪)

16、吾与点也(赞同)

17、曾皙后(落在后面)

18、其言不让(谦让)

19、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

20、孰能为之大(做)

21、风乎舞雩(吹风)

实词(古今同义)

1、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的样子)

2、比及三年(等到)

3、夫子喟然叹曰(深深地感叹)

4、加之以师旅(军队)

5、因之以饥馑(饥荒)

虚词

1、因之以饥馑(加)

2、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3、以吾一日长乎尔(因)

4、如或知尔(假如)

5、子路率尔对曰(……的样子)

6、如其礼乐(至于)

7、愿学焉(兼词,于之)

8、舍瑟而作(顺承关系)

9、何伤乎(呢)

10、浴乎沂(相当“于”,在)

11、咏而归(表修饰,地)

12、安见方六七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么)

固定结构

1、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特殊句式

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吾)可使(之)有勇)

⑵不吾知也(宾语前置,不知吾)

⑶则何以哉(宾语前置,以何)

⑷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以师旅加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水春风》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哂俟甫相铿莫冠

沂雩喟

2.句读:由也 / 为之赤也 / 为之小

二、把握全文线索

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

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探究文本(一)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字词、句式点拨:

1.字词解释:侍坐、居、如、或、以

2.句式(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

诱人”,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知”与“不知”?

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明确: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

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

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

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jiā)豚”。(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

(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志”——“以礼治国”)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假定这样一个背景,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乱世英雄,力挽狂澜才够气魄——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为何要强调“有勇”和“知方”?

“有勇”——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

《礼记·礼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礼记·经解》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