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质背景

合集下载

汶川地震的发生机制

汶川地震的发生机制

通常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和影
响程度,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震级每高1级,地震 波能量就增加33倍,8.0级的汶川地震,其能量约等于 33个7.0级地震。地震的破坏和影响程度就是地震烈度。 这次汶川地震震级为8.0级,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即烈 度可达10~11度。烈度达到4度,就可使睡梦中的人们 惊醒,以及在室内的人跑到室外,6度以上就会造成 房屋损坏,8度以上就会造成地面破坏。
①龙门山主边界断裂:通常称江油-都江堰断裂,北东起于陕西宁强、
②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通常称映秀-北川断裂,西南始于泸定附近,向
③龙门山后山断裂:通常称汶川-茂县断裂,其西南端在泸定附近,向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
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 挤压亚欧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 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 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 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 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天然地震分为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其中,90%以上的天然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汶川地震就属 于构造地震。它的发生是由于地质构造活动中地下岩层受 地应力作用,岩层强度不能承受,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 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 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震动。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研究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512”汶川大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

布规律的影响。我们将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首先回顾“512”汶川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受灾范围等,以此为基础,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我们将重点关注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探讨这些灾害在地震后的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点以及形成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将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分析,以揭示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总结地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以期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提供有

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核心区域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地——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考虑到地震波的传播和地质灾害的连锁效应,研究范围适当扩大,涵盖了地震烈度达到Ⅵ度及以上的区域,包括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多样,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地震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及其下属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等关键信息。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震后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等数据。这些数据由研究团队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多次现场调查收集。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规模达0级的地震。这场地震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震惊。作为一场超级地震,汶川地震的破坏力极大,引发了众多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

在汶川地震中,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极为常见。崩塌是指山体或土石由于地震震动而突然崩裂、滑落的现象。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山体因地震而崩塌,堵塞了河流,毁坏了道路,甚至掩埋了附近的村庄。滑坡是指土壤、岩体或其他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移动的现象。这次地震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或地震等原因导致山体滑坡,泥沙、石头等物质在流动中裹挟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流动体的现象。在汶川地震中,泥石流掩埋了许多建筑物和道路,给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这些地质灾害,抢险救援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针对崩塌和滑坡,救援人员采取了紧急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在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及时疏散群众,避免发生次生灾害。同时,工程治理方面也加大了力

度,实施了边坡加固、排水沟建设等工程,以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等现象。针对泥石流,救援部门则采取了水土保持、排水沟疏通等措施,以减少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尤其是地质灾害方面,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和了解灾害应对知识至关重要。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们需要及时采取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需要加强在抗震救援和重建方面的工作,为受灾地区的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

例如,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工程设 计水平和施工质量,增强桥梁的抗震性能;加强桥梁的养护和维护,及时更新老 化和损坏的构件。
从汶川地震中山区公路桥梁震害的启示来看,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 工作:一是重视地震灾害预警,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地震 信息的掌握和应对能力;二是提高工程抗震能力,通过优化工程设计、加强施工 管理、增强结构安全性等措施,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三是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 设,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遥感技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震害调查与评估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通过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快速获取了灾区的受灾情况,为救灾和 重建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遥感技术还为灾区的资源调查和规划提供了支持,为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帮助。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地震灾 害的预防、应急和恢复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引言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本次演示旨在分析汶川大地震的震害特点以及其成因。
二、汶川大地震Leabharlann Baidu震害特点
1、波及范围广:汶川大地震波及了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广大地区,影 响范围极广。
2、伤亡人数多:由于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四川盆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其中包括数万名儿童和青少年。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但 是通 过实地的调查 以及具体 的研究可 以得知 , 将地质灾害 的强 发 育区归纳入 断层上盘 的 7千米 以内 ;并且通过研 究还可 以发 现, 发震 断层 控制着大 型滑坡 的分 布 , 大型滑坡触发 的决定 因素 就是地震 波对破 体的强烈 冲击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也受到与发 震 断层 距离远近 的影 响 , 离发震 断层 越远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 就越小 , 这样触发大 型滑坡 的机率 。 拐 点及错列 部位效应 :通 过一系列 的资料研究 以及 野外调 查, 我们可 以发现地震 区的所有转折和错列部位都属于地震地质 灾 害的强发育区。这主要 是因为 , 断裂 的转折 和错列部位在断层 整体错 动的作用下 , 会发 生更深 的剪 断和破裂 的现象 , 从 而将更 多 的能量 释放 出来 ,甚至局部还会 出现一些强烈 的震 动等现象 , 这样就形成 了次级震 源 , 在这个部位也容易发生一些地质灾害。 方 向效应 : 地形条件也往往控制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的滑 动方 向 , 以龙 门山为例 , 龙 门山两侧 的水 系是垂直龙 门山走 向以 及龙 门山断裂带 发育 , 所 以, 在一般 情况下 , 滑坡应该是平行于龙 门山走 向和断层走 向方 向滑动 , 也就是东北到西南走 向。根据相 关 的研究表 明 , 滑坡的滑动方 向不仅仅是受到地形条件的控制作 用, 还受到强震地 震波在垂 直断层方 向的传播 的控制作 用 ; 因为 地震波 在垂 直断层方 向有 着很大 的强度 , 因此 , 坡体 的震 裂和抛 出就会沿着这个方 向 ; 同时 , 还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地震波和

汶川地质背景

汶川地质背景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 km,南北长105 km,总面积 8 820 km²,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 325 m,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 km、州府马尔康 246 km,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虒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是2 000 m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 d,雨量528.7~1 332.2 mm,日照1 693.9~1042.2 h,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 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 002种;野生动物2 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

阿坝州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成都市仅70 km,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512汶川地震

512汶川地震

截 至 2 0 11 年 5 月 6 日 1 2 时 0 0 分 共 记 录 到 余 震 总 数 为 8 6 4 0 3 个 。 其 中 6 . 0 ~ 6 . 9 级 地 震 8 个 , 5 . 0 ~ 5 . 9 级 地 震 4 0 个,4.0~4.9级地震274个,3.0~3.9级地震1375个。
根据日本气象厅测定的数据,5·12汶川地震的地震波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 。
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强度很大,波及范围很广,地震波传播至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区的自由场地 时 峰 值 加 速 度 仍 大 于 1 0 厘 米 / 秒 ², 远 至 福 建 、 山 东 、 江 苏 、 上 海 等 地 区 的 多 个 台 站 仍 记 录 到 了 加 速 度 时 程 波 形 。 在 中 国 数 字 强 震 动 观 测 网 络 的 4 7 8 个 台 站 的 加 速 度 记 录 中 , 最 大 水 平 向 峰 值 加 速 度 为 9 5 7 . 7 厘 米 / 秒 ², 最 大 竖 向 峰 值加速度为948.1厘米/秒²;单分量峰值加速度大于90厘米/秒²的有127条,大于10厘米/秒²的有375条 。
X度区(10度):面积约3144平方千米,呈北东向狭长展布,长轴约224千米,短轴约28千米,东北端达青 川县,西南端达汶川县 。
Ⅸ度区(9度):面积约为7738平方千米,呈北东向狭长展布,长轴约318千米,短轴约45千米,......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武汉大学通识课《地震减灾漫谈》结课论文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摘要: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轻灾难发生的重要途径。本文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类型;特征;预防措施

0 引言

汶川8.0级大地震不仅在四川省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在邻省市也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还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据统计近7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36万人受伤,1500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累计受灾人数达到4550万人,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威胁更甚于地震;因此,对其有效预防是灾后重建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仅从灾区的地质结构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出发,浅谈如何进行震灾预防。

1汶川地质条件的分析

汶川大地震发生于龙门山地震带。对龙门山的地质结构、地震活动起到控制作用的,是与龙门山脉走向平行的3条大断裂。这3条大断裂把龙门山分成两个条带,自川西平原向西依次是:江油一都江堰大断裂,前龙门山,北川一映秀大断裂,后龙门山,茂县一汶川大断裂。江油~都江堰大断裂是四川I盆地与龙门山区的天然分界线,又称龙门山的主边界断裂或主前缘断裂,其东侧由一系列的冲积扇发育成广阔的山前扇形平原;前龙门山山势较和缓,山体主要由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至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自垩系)的地层构成;北川一映秀大断裂是前龙门山与后龙门山的天然分界,为龙门山的主中央断裂;后龙门山主要是中山和高山,山势高峻陡峭,海拔多在3500m以上,山体主要由前武系的花岗岩类岩石以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及岩石构成;茂县一汶川大断裂是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或后缘边界,又称龙门山主后缘断裂,是龙门山与邛崃山、岷山的分界。汶川大地震的震中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即北川一映秀大断裂的断层上。这个断层的运动特征,是上盘岩体向上运动,下盘岩体向下运动,即逆冲运动,同时还伴有水平方向上的顺时针滑动。地震由震中的断层发生突然破裂开始,并使破裂沿着龙门山主中央断裂的界面迅速扩展,同时也使两侧的龙门山主边界断裂和主后缘断裂加速运动和变形,断层破裂的长度达到300k m左右,破裂延伸扩展的平均速度高达每秒3.1k m,从而造成极大的破坏程度和破坏范围。

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初步分析

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初步分析

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初步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在中国西部地区,地质灾害也屡见不鲜,其中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溃坝型泥

石流为代表的地质灾害更是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

财产造成的危害,对于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的起动临界条件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1. 地质背景

牛圈沟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地处横断山地、第三纪构造活跃带的北部。该地区

冰碛沟壑层的分布较广,冰碛体承蓄着海拔较高地区的雪水,以及局地暴雨,之后向下迅

速泻注,往往形成瞬间巨大的泥石流,给周边居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 地形地貌特征

牛圈沟流域坡度较大,流域内消落带极少;地区松散质砂岩和泥岩居多,其风化状况

较严重,易致坍塌和崩塌;河床松散层深厚,易发生侵蚀,在泥石流洪水冲刷的作用下,

地表易形成气孔和积聚泥沙,形成巨大的泥石流。

3. 气候条件

映秀镇地处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汇处,季节性强降雨多集中在6-9月,而在夏秋

之际的极端降雨更是成为了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的常客。

4. 地质条件

该地区构造活跃,以右旋花岗质双锁增生构造为主,构造破碎带和构造隐蔽伤带发育,地层间接触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较好的堆积条件,使得泥石流易于溃坝而形成。

5. 地震活动

映秀镇地处川滇地震带,地震频繁,随着地球地壳运动,流域内的地层不稳定性也增

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的起动临界条件主要包括地质、地形、地貌、气候、地震等多个

方面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该地区泥石流易发的条件。

5·12汶川地震地质构成与后期防范

5·12汶川地震地质构成与后期防范

断裂 带 继续 向 北 东方 向传播

到达 龙 门 山断裂带 的北 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系列活 动 性 断 裂带
的 同时 活动
汶 川 所在 的龙 门 山 脉

位 于 四 川 盆地 西 北 边 缘




条高 耸 的带状 山脉


北 起 川 甘 陕交 界

南接 大 渡 河边 的 泸




全长约 5 0 0 千 米
在龙 门 山脉 里 分 布 着 3 条 巨 大 的

断 裂带

全都 是 很 深 的活动 性 断 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1浏 I ・2 I 地震

成 与后期 防范
次 些 拿零售 令持咎 长 段, 地 能 荃 霉 连 当 的阶 有感 震可 持续两 三个月 过 的 会产 破坏 响 视 “ 板” 原理, 羊 。 ’ ~’震奁 一。 生 竺 拿重 跷跷 反弹 零辱 壅 性影 亡 。 … 一 外, ’ 莸未为晚; 示 补牢 奈
地震 ,来 势非常凶猛 。几乎在 同一个 时刻 ,龙 门山 中的青
川 、平武 、江 油 、北Jl 1 、绵竹汉旺 、什邡莹华 、彭州银厂

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成因分析

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成因分析

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成因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东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附近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巴颜喀喇地块和中国东部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和构造。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灌县-江油断裂(前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中央断裂)和汶川-茂县(后山断裂)及其相关褶皱之上,这次8级强震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之上,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和2)。

图1 龙门山断裂带及强震分布

映秀-北川断裂全新世(10000年)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其长期地质滑动速率小于每年1毫米。GPS观测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的现今构造变形也是以逆冲和右旋剪切为特征,但变形速度不大(图2)。因而,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内部断裂属于地震活动频度低但具有发生超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的特殊断裂。

图2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地壳运动速度场

汶川地震的发生及龙门山向东南方向推覆的动力来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挤,这一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大规模的构造变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图3)。由于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得应力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高度积累,以至于沿映秀-北川断裂突然发生错动,产生8.0级强烈地震(图3)。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四川汶川8级强烈地震的同震位移一览表
观测点
右旋走滑位移
垂直位移
总位移
映秀
虹口 北川 平通
6.1m
2.7m 5.7m 3.2m
4.6m
4.6m 3.4m 3.0m
7.6m
5.3m 6.6m 4.4m
南坝
关庄
1.8m
1.7m
1.0m
2.5m
1.0m
映 秀 镇 变 成 一 片 废 墟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映秀地震鼓包
北川县城地震鼓包
长。
汶川地震及其余震(截至8.21 25270 次)
●三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
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km——20km,
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多部 门先后派遣多批专家赴汶川8级地震灾区,对同震位移这一重 要地震参数进行考察和测量。
1.活动断裂与地震破裂
2.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3.滑坡及地质灾害
4.崩塌及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震响应
6.几点思考
由于汶川地震发生于四川西部山区,地震触发了大规 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地区滑坡造 成的灾害强度超过了地震灾害。
主要原因是:
●第一是地震强度大,震源比较浅(15KM左右),发震时间长(80秒),

汶川大地震介绍

汶川大地震介绍
2008/05/12 四川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
地震后
Baidu Nhomakorabea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附近地表移动分布
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局
破裂时间80秒 破裂长度216km 倾角为32度。
汶川大地震主震及余震央位置统计图
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局
汶川大地震余震分布图(截至5月21日止)
图片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图片来源:中国新华社
四川龙门山断层附近GPS测量之位移量
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后发生地震统计图
生死一线间
地震来时要躲在哪里?
生死一线间— 地震来时要躲在哪里?
921地震灾害现场一
921地震灾害现场二
921地震灾害现场三
921地震灾害现场四
921地震灾害现场五
921地震灾害现场六
汶川大地震震度分布图
P波传播时间理论图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
龙门山断层带
图片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近年来中国西部GPS测量地表移动结果
龙门山断层带(为逆断层)
汶川 地震规模8.0 震源深度约12公里
龙门山
汶川-茂汶断层 北川-映秀断层
图片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安县-灌县断层
断层也有水平向移动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

预防

摘要: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广、密度大、明显的成群成带性、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且崩塌远多于滑坡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的特点。通过简要分析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大致范围,提出了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策略,并对汶川大

地震的灾后重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特点,预防,重建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5. 12汶川大地震是继1976年唐山发生7. 6级大地震以来,在我国大地上发生的灾情最为严重,伤亡最为巨大,社会经济影响最为强烈的一次大地震。它给千万的炎黄子孙带来了巨大的磨难,也使国家蒙受了惨痛的代价。根据全国地震台网的资料以及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和四川省地震台网的资料可知,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其发震准确时间是2008年阳历5月12日(阴历四月初八)14点27分57秒,震中位置是北纬31.01°N,东经103.40°。震源的深度是15 km,属于浅源地震。震级用面波来衡量的话,面波的震级是里氏8. 0级,如果用地震器衡量的话,地震器的震级是7. 9级。

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进一步加重了震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乃至改变了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威胁更甚于地震;因此,对其有效预防是灾后重建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仅从灾区的地质结构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供灾区重建过程中参考。

【精品】汶川地质背景

【精品】汶川地质背景

【精品】汶川地质背景

汶川位于四川及甘肃省的交界处,是四川构造带之一,是地质调查的研究区域。汶川

省被四川盆地、秦岭两大大地构造体系所夹缘,形成大规模的变质岩体带,受到高原北侧

的隆升应力、余弧作用和热压力的影响,尤其在汶川地区出现了多次变质和宽大的断层活动,地质构造活动更是剧烈。

汶川省的地质发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印支构造期。那时,汶川省尚处于过渡阶段,该地

区受到多种构造活动的共同影响,使得大陆板块在此处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并形成现今

的水平和垂直变形。

随着构造作用的演化,我国上地壳受到风化剥蚀,经历了中生界三期三室—深成古造

山期,中晚古生界洋相期和早新生界古碎屑期。从此,汶川省晚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演变

及形成地质背景完毕,受到许多褶皱与巨断层的重塑,构造活动异常活跃复杂,地质背景

多变紧张。

汶川省属于西南大陆边缘激进弹性软碰撞,大型构造带上传递后陆缘地质震动,形成

一系列巨大的巨断层,以及盆地带和高山带;它也是高原隆升地构造体系,由东西帯构造

的丰富体系构成,其中含有变质岩涩、元古火山岩、断层岩和叠合复层岩等多种岩石成分,引发了带型构造体系变化的多样性;同时,由于数次大规模的地壳变形活动,汶川地区的

褶皱带和断层活动更加复杂和活跃,各类构造活动也更加多元,地质研究受益良多。

汶川省处在西南大陆地块边缘,处在复杂构造带和中国生物圈陆脉环境中,因此特殊

的地质背景给予了汶川地区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汶川省多发生变质

作用,因此对各类岩石成分有着深入的研究,也将影响到研究中的其他方面,使汶川省的

地质研究变得更加复杂。

汶川地震地质背景

汶川地震地质背景

汶川地震地质背景

中国地处环太平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存在发生频繁地震的复杂地质条件。青藏高原南部地震区属欧亚地震带,其活动与印度板块俯冲欧亚板块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它的东部是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陆地板块,西面则是青藏高原隆起板块。

汶川(震中)

龙门山断裂带,它长约400公里,宽达60公里,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近百年来,龙门山地震带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而板块间的挤压、俯冲早已积聚了巨大的能量。这都为汶川地震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有数据显示,汶

川地震发生时,龙

门山断裂带以每秒

3公里的速度向东北

方开裂,从汶川到

广元用了整整100秒

时间。而北川、什

邡、德阳等重灾区

恰恰位于龙门断裂

带东北方。

汶川地震发生时,龙门山断裂带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方开裂,从汶川到广元用了整整100秒时间。

地震发生在平原和高山交汇处,呈西南-东北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一致,余震排列也沿着这个走向。

汶川(震中)

截止8月4日07时,汶川震区共发生余震22077次。其中:5.0~5.9级30次,6.0~6.4级7次。

下图为余震系列图。

汶川(仪器震中)

北川(宏观震中)

青川

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

青川

北川(宏观震中)

汶川(仪器震中)

绵竹清平EW-824gal

安县塔水NS-289gal

茂县南薪EW-421gal

汶川卧龙EW-957ga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 km,南北长105 km,总面积 8 820 km²,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 325 m,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 km、州府马尔康 246 km,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虒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是2 000 m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 d,雨量528.7~1 332.2 mm,日照1 693.9~1042.2 h,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 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 002种;野生动物2 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

阿坝州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成都市仅70 km,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汶川不仅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 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 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 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 605.54

万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

2.2 交通状况

“5.12”特大地震之前,汶川县交通较为便利,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通过县境的国道有G213,省道有303,以及正在建设的都汶高速公路等。对外,北通茂县、北川等县,西达马尔康、大、小金川,南往都江堰、成都;对内,汽车可进出全县4镇8乡。

震后,汶川县交通受到极大损毁,出入汶川县的南线、西线及北线公路及出入卧龙特区的S303线全部中断;境内大部分道路已损毁破坏,内、外交通通行困难。目前,随着都汶路的通车,全县的道路交通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个别乡镇的道路仍较差。

2.3 地形地貌

汶川县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高山耸峙、峰峦叠嶂、河谷深邃、悬崖壁立,北有岷山、南有龙门山、西有邛崃山诸山脉,有“峭峰插汉多阴谷”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海拔多在4 000 m左右。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 230 m,东部土门河下游谷底海拔890 m为境内最低点。见图3-1。汶川县县境主要山脉可以分两大体系:东部龙门山体系及西和西南部邛崃山体系。龙门山系县境延长段为茶坪山脉,主要高峰有磨刀石梁子,最高海拔4 300 m,光光山,最高海拔4 632 m,尖尖山,最高海拔3 488 m,向东北紧靠着有龙门山余脉,最高峰三尖山3 922和4 140 m。邛崃山系的支系,延伸县境西和西南部。其中高峰有:雪隆包5 314 m;小雪隆包4 947 m;卡乓乓山5 666 m;马刀子山5 456 m(其东面有雪原冰川高原高达5 629 m~5 706 m),四姑娘山6 250 m,巴朗山有最高峰为5 040 m,马鞍桥山4 062 m等高峰,终年积雪。

山脉是研究区地形的主要骨架。按不同的高程,大体可分为三级阶梯,一级阶梯:海拔3 500 m至5 000 m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多由花岗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细碧角斑岩等构成,相对高差在1 500 m左右,分布在龙溪、雁门、绵

虒、银杏、草坡、耿达、卧龙、三江等乡镇区域,面积3 004.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3.5%;二级阶梯:海拔2 000m至3 500m为中高山、高山,多由大理岩、千枚岩、灰岩、页岩等组成,相对高差在1 000m以上,分布在龙溪、雁门、威州、绵虒、银杏、草坡、映秀、耿达、卧龙、三江等乡镇的中高山区域,面积约660 km²,占全县总面积16%;三级阶梯:海拔2 000 m以下为中山、低山及河谷,相对高差在800 m左右,多由千枚岩、片岩、砂岩、泥岩等组成,分布在威州、绵虒、银杏、草坡、映秀、耿达、卧龙、漩口、水磨、三江等乡镇,即沿杂谷脑河、岷江、草坡河、二河、正河、寿江、皮条河、巴朗河、中河、西河等河溪沟两岸河谷阶地区域,面积约42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0%。县内山脉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 250 m,河谷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m。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5 000 m 以上。县北以龙溪乡久雾顶为最高;县西南以玉龙乡雪隆包为最高点,县西以耿达乡四姑娘山,卧龙镇巴朗山最高,县东以雁门乡光光山、银杏乡尖尖山最高;县南河谷漩口镇为低点,县境四面环山,群山耸立,沿江河溪沟地势逐步降低,形成河谷槽地。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因汶水得名,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地图坐标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西宽84 km,南北长105 km。县域面积8820 km²;人口110 118人(2000年),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周边相邻县级政区,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

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2.4 气象水文条件

2.4.1 气象条件

汶川盛夏受太平洋暖流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北高原冷气流的影响,分为两个明显的自然气候区:银杏乡苏坡店以南的映秀、漩口区河谷地带,属山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苏坡店以北的绵虒、威州镇河谷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形地势差异悬殊,汶川县从东南向西北呈比较完整的气候垂直分带,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汶川县气候主要特点是垂直分带明显,南涝北旱分明,光、温、水、湿时空分布不均,县南漩口年降水量1 285.1 mm,县北威州年降水量526.3 mm,西南部卧龙年降水量925.1 mm,漩口年降水量是威州年降水量的2.4倍。雨季(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