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笔记整理
花开与敦煌读书思维笔记
![花开与敦煌读书思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9fac02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1.png)
花开与敦煌读书思维笔记一、引言《花开与敦煌》是一本关于敦煌文化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在阅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思维笔记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我在阅读《花开与敦煌》时所采用的思维笔记方法,并分享一些阅读心得。
二、思维笔记方法1. 思维导图在阅读《花开与敦煌》时,我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将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2. 关键句笔记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书中的一些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整个段落或章节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在笔记本上记录了这些关键句子,以便在复习时能够快速回忆起书中的内容。
3. 批注笔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在书中留下批注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批注笔记可以是对某个知识点的补充说明,也可以是对某个观点的质疑或反驳。
通过批注笔记,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阅读心得1. 深入理解在阅读《花开与敦煌》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深入理解的重要性。
只有对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够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和内涵。
因此,我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思考和感悟,努力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知识点。
2. 跨学科思考《花开与敦煌》涉及到了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文化、艺术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注重跨学科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书中的内容。
这种跨学科思考的方式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加深了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3. 独立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注重独立思考,尝试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书中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独立思考的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这种独立思考的方式也让我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结语通过阅读《花开与敦煌》并采用多种思维笔记方法,我深刻体会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思维笔记对于提高阅读效果的作用。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精品5篇)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de70d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b.png)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精品5篇)散文的读书心得600字篇1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没错,读书给人带来欢乐,给人带来启发。
总之,读书有许许多多的好处。
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几乎每一篇散文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
读了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想,下头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篇散文因为主题不一样,所以,给我留下的启发、感想也不一样。
《软枝杨桃》这篇散文让我明白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外表的好坏,不重视内在的美丑时,真正清净的生活就不可能实现。
《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则让我明白在美丽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因为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心也是完美的。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又让我明白,虽然一秒钟的混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清净,但只要我们一向坚持迈向更高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留一只眼睛看自我》让我明白,仅有留一只眼睛看自我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谛,如果心执着停滞了,就仅有死路一条。
是啊,一本书给我带来了这么多启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觉得太好看了,结果妈妈叫了好几次都没听见。
这本书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许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
让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书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十分耐人寻味。
整本书写的十分好,还让我明白了许多新鲜事物。
偶尔,我看到精彩、好笑之处,都会不由自主的笑一笑。
每当我看见林清玄写的书时,都会拿起来读一读。
因为,每当我拿起来阅读时,都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散文的读书心得600字篇2拿起这本书,一本书名为《我的人生笔记》的散文集,我便即将开始了解作家毕淑敏的内心世界了。
本以为一个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里,奋笔疾书,一天到晚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但毕淑敏与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
她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她年轻时曾在藏北高原当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岭之间,她曾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跋涉在藏北无人区,她曾在寒冰之上,铺张雨布席地而眠,她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样有家庭、儿子、友爱,小时候也害怕见教师。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 针灸卷》读书笔记模板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 针灸卷》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77e0b2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5.png)
第八章敦煌针灸文献 的理论研究
第九章敦煌医学文献 中针灸疗法研究
第十章敦煌针灸疗法 的现代应用与研究
第十一章敦煌针灸医 学的学术特点与学术 价值
第一节经络理论研究 第二节取穴法研究 第三节腧穴研究
第一节灸法 第二节针刺法 第三节拔罐疗法 第四节刺血疗法 第五节贴敷疗法 第六节导引法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敦煌针灸各疗法的现代研究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针灸卷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医学
中医
研究
甘肃省
学科
疗法
针灸疗法
大成
医学
敦煌 敦煌
现代
针灸
针灸
图
文献
五脏
医学
灸法
内容摘要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与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整理、研究与应用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及其他敦煌文物中涉 及医药史料的一门学科。其与“中医”“西医”不是等同概念,与“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等命名相呼应。敦 煌医学卷目前公布的有一百三十余种,其内容包括医理、诊法、本草、医方、针灸等方面。本套敦煌医学丛书出 版的《诊法卷》《本草卷》《医方卷》《医方络药理学卷》《针灸卷》《本草卷》《养生与杂论卷》 《藏医卷》 《形象医学卷》《教学卷》《专著与人物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是最具权威性的敦煌医学研 究系列专著。作者简介:李金田为伤寒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 作。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中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333科技人 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荣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教学名师奖等称号。兼任中华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仲 景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一届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 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政协甘肃省九届、十届委员会常委等职。创办了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点。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https://img.taocdn.com/s3/m/9829dcc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6.png)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longzizhai 的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我暂别敦煌资料的整理已经半月了,今天又重新拾起来半月前的提纲,收集了一些资料。
可惜我的时间太有限,当时列提纲时将网撒的太开了,竟然有些收不住了。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体部分,其线条、色彩、技法、表现内容等都很值得结合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仔细研究,但是我无奈之余却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零散的收集了些资料。
以后有时间会一个窟一个窟的仔细收集资料,看得多了,自己的观点也就孕育胸中了。
以下的所有文字我甚至没有仔细读过。
先作为背景知识列出吧。
-----------------------------------------------------------------------------------------------------------------------------------------5 敦煌艺术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敦煌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
![敦煌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94524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d.png)
敦煌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一、敦煌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敦煌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的前秦时期。
这段时期,敦煌地区正处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上,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
随着西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敦煌艺术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二、敦煌壁画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多以佛教题材为主题,内容涉及佛教经典、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壁画采用了色彩丰富的绘画技法,以及构图精巧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同时,壁画还以其丰富的细节描绘和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三、敦煌文献的重要性与研究价值敦煌除了壁画之外,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被誉为“东方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这些文献内容包括佛经、诗文、文史著作等,涉及宗教、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和历史的继续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敦煌壁画与文献的保护与修复问题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敦煌壁画和文献的保存状况面临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科学家们采取了各种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修复、保护性展示等,来保护和传承敦煌的文化遗产。
五、敦煌艺术的影响与传承敦煌艺术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发。
同时,敦煌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西方艺术家们慕名前来,带回了敦煌壁画的艺术元素,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六、敦煌艺术在高考历史考试中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敦煌艺术在高考历史考试中经常被提及。
作为考生,我们需要了解敦煌艺术的起源、特点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还应了解如何保护敦煌的文化遗产,以及敦煌艺术对世界艺术史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历史考试的分数。
敦煌学十八讲笔记
![敦煌学十八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f42314cfe4733687e21aa64.png)
《敦煌学十八讲》 , 第26页唐朝的“会灭昌法”(844—845)《敦煌学十八讲》 , 第27页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土豪张议潮率众起义。
赶走吐蕃守将节儿、夺取沙、瓜二州,并迅速向东西方向扩展,又遣使分几路往唐朝长安告捷。
五年(851),敦煌使者抵达长安,唐朝设立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兼沙、瓜、甘、肃、伊、西、鄯、河、兰、岷、廓等十一州观察使“。
敦煌从此开始了延续近二百年的归义军时期。
《敦煌学十八讲》 , 第29页甲戊年(9t4),曹议金(名仁贵)取代张承奉,废金山国,去王号,仍称归义军节度使。
《敦煌学十八讲》 , 第31页1036年.西夏占领沙洲,归义军政权基本结束。
到1227年3月,敦煌终于为蒙古汗国占领。
《敦煌学十八讲》 , 第32页1372年,明将冯胜经略河西,取得初步胜利,但敦煌仍为元朝残部所守。
为防蒙古东进,冯胜在肃州西七十里处建嘉峪关,成为明朝西部的边关,敦煌被弃置关外。
《敦煌学十八讲》 , 第34页汉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东面始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咸阳,一条路沿泾河面上,经固原、景泰进人河西走廊;另一条路沿渭水西行,经陇西、金城(今兰州)进入走廊。
沿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
由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四行.经渠犁(今库尔勒)、焉耆、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都善(今若羌).经且木、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硫勒。
从疏勒两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敦煌学十八讲》 , 第35页西行可至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康居、奄蔡、安息(今伊朗),最远可达大泰(罗马帝国)的犁 (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戈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敦煌学的名词解释
![敦煌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46975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2.png)
敦煌学的名词解释敦煌学,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科,其名词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学习和研究敦煌的艺术遗产的方法和意义。
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敦煌学的名词解释,探讨其历史、研究对象、方法和学术价值。
敦煌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西方学者史坦因(Aurel Stein)等人对敦煌莫高窟的发掘和收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随着中国学者的参与和研究,敦煌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以研究敦煌墓葬中的壁画、文书、经卷等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
首先,敦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以及敦煌文书、经卷、织锦等各种文物。
其中,莫高窟的壁画是敦煌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主题和优秀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同时,敦煌文书、经卷等文物也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物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了解唐代敦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
艺术史主要从美学、艺术风格和技艺等方面,对敦煌壁画进行分类和研究,揭示其艺术内涵和历史地位。
考古学通过对文物的挖掘和发现,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结构。
历史学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探索敦煌在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文献学通过对敦煌的文书和经卷的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些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敦煌学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和理解。
最后,敦煌学在学术价值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敦煌文书和经卷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制度、经济形式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次,敦煌学研究不仅仅关注敦煌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更涉及了丝绸之路、唐代文化交流等广阔的研究领域。
通过敦煌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总结起来,敦煌学是一个研究敦煌艺术和文化遗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文书、经卷等各种文物。
《敦煌莫高窟》复习要点归纳
![《敦煌莫高窟》复习要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99d3b0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e.png)
《敦煌莫高窟》复习要点归纳敦煌莫高窟复要点归纳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自敦煌市东北约25公里处的莫高河两岸而得名。
以下是对敦煌莫高窟的复要点归纳:
1. 历史背景
- 敦煌莫高窟建立于4世纪,经历了辽、西夏、元、明等多个朝代的建设和保护。
- 莫高窟为艺术的宝库,是传播和研究的重要遗址之一。
2. 窟洞数量与分类
- 敦煌莫高窟共有735窟,壁画数量超过四万平方米。
- 窟洞分为壁画窟、彩塑窟和石刻窟三个主要类型。
3. 壁画艺术
-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种类繁多,题材广泛,涵盖了、、儒教、历史、音乐等方面。
- 壁画表现形态多样,有线刻、塑刻、彩绘等不同技法。
色彩
鲜艳,很好地展示了古代艺术的风采。
4. 彩塑艺术
- 彩塑是敦煌莫高窟的独特之处,代表了中国古代彩塑艺术的
高度成就。
- 彩塑窟内的彩塑佛像精细逼真,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艺术
家的精湛技艺。
5. 保护与研究
-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重视。
- 为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保护区、修复壁画和彩塑、开展考古和研究等。
以上是对敦煌莫高窟的复习要点归纳,希望对你复习敦煌莫高
窟有所帮助。
《敦煌莫高窟中国石窟》记录
![《敦煌莫高窟中国石窟》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720e65b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9.png)
《敦煌莫高窟中国石窟》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简述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 (3)2. 介绍本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3)二、莫高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5)1. 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6)2. 莫高窟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变迁 (7)三、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8)1. 壁画风格与绘画技法 (9)2. 佛教故事与寓言传说 (10)3. 雕塑艺术与宗教信仰 (12)4. 社会风俗与历史人物 (13)四、莫高窟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14)1. 莫高窟与中原文化的影响 (15)2. 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16)3. 莫高窟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18)五、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现状 (19)1. 莫高窟的保护历程与现状 (20)2. 莫高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争议 (21)3. 莫高窟的未来发展与保护策略 (22)六、结语 (23)1. 总结莫高窟的艺术成就与历史意义 (24)2. 对莫高窟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许 (26)一、内容概述《敦煌莫高窟中国石窟》一书是一部深入探索敦煌莫高窟及其背后文化的专著。
本书以莫高窟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书中首先对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梳理,从公元366年始建,到明清时期的逐渐衰落,莫高窟见证了中原王朝的兴衰更替和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
作者将视线转向莫高窟内部的壁画和雕塑,通过大量的细节描述和艺术分析,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无穷创意。
本书还从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美术艺术等多个角度对莫高窟进行了深入剖析。
它揭示了莫高窟如何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汇点,如何承载并传播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通过对莫高窟佛教壁画题材的研究,本书进一步阐释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演变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探讨莫高窟文化的同时,也关注了其现代价值。
莫高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利用,莫高窟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审美体验。
敦煌学笔记整理
![敦煌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47a3d54b84ae45c3b358cac.png)
敦煌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第一节敦煌学的基本概念①音译词少数民族语言②敦,大。
煌,盛。
1. 敦煌学的崛起1900年,以敦煌藏经洞17窟的发现为契机2. 敦煌学的提出陈寅恪1930年最先提出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首次“遗书”江亮夫 1983年《敦煌学之文书研究》研究范围包括石窟艺术、剪辑及周围的历史遗迹3. 敦煌学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课题上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4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还包括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第二节敦煌文献的数量和收藏1. 文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①英国藏品由斯坦因由1907、1914两次从莫高窟劫来,总数约13300件左右,包括12种文字。
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②法国伯希和1908年劫来巴黎国家图书馆约6000件③俄罗斯奥登堡1914年劫来约19000件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约350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④日本 1912年大谷光瑞探险队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 633件⑤中国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国家图书馆馆藏约16000件中国收藏敦煌卷式文书总计约19000件,有吐蕃文9648页⑥美国不少于25件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馆收藏16件⑧德国3件2. 其它相关研究资料①吐鲁番文书总计约42400件,另有碑帖276块②塔里木盆地文书约6300件左右③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所出简纸文书约89129余枚、件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敦煌第一节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一、史前时期的敦煌汉武帝统一河西之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带。
二、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以汉使节的身份率团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为了将匈奴彻底击溃)。
三、汉代对敦煌、河西的开拓经营1. 郡县设置设置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统治匈奴,通西域2. 主要经营措施①移民实边、增加人口②积极在河西、敦煌地区实行屯田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历史状况和军事建制①公元227年??慈出任敦煌太守②西晋在河西设凉州刺史部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政权统辖③ 442年,归属北魏统辖④孝昌元年(525),北魏派元荣任瓜州刺史,在其治理敦煌的近20年中,团结豪强大家、发展当地经济、并大修佛窟⑤北周时,仍设瓜州,任命于义继任瓜州刺史,大兴修窟造像第二节佛教活动的兴盛早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经由西域传入祖国内地,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前64年)佛教传入中国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佛教以译经与讲经为主,同时石窟寺的开拓也兴盛起来。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记录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e263735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c.png)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3)(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4)1. 西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历史变迁 (5)2. 古代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6)(二)民族与宗教的多元性 (8)1. 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色 (9)2. 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10)三、敦煌艺术的瑰丽宝库 (11)(一)敦煌艺术的历史沿革 (12)1. 敦煌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4)2. 不同时期敦煌艺术的特点与风格 (15)(二)壁画与雕塑的艺术价值 (17)1.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18)2. 敦煌雕塑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19)四、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的相互影响 (20)(一)文化交融与艺术互动 (21)1. 西域文化对敦煌艺术的影响 (23)2. 敦煌艺术对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4)(二)艺术表现手法的比较与分析 (25)1. 艺术手法的异同点 (26)2. 艺术手法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28)五、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29)(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0)1. 敦煌艺术遗产的保护现状 (31)2. 文化遗产传承的现代化路径 (32)(二)文化创新与发展前景 (34)1. 文化创新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35)2.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的发展前景展望 (36)六、结论与思考 (38)(一)对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的总结 (39)(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40)一、内容概览《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是一本关于西域文化和敦煌艺术的专业著作,作者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揭示了西域文化在敦煌艺术中的丰富内涵。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西域地理与历史文化、敦煌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敦煌壁画的题材与内容以及敦煌艺术的现代价值。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与敦煌艺术的关系。
通过对西域地理的详细描述,使读者对西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敦煌学十八讲_记录
![敦煌学十八讲_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3cc405a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4.png)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目录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 (2)1.1 敦煌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3)1.2 敦煌学的发展历程 (4)1.3 敦煌学的学术体系与研究方法 (5)2. 第二章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7)2.1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 (9)2.2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 (10)2.3 敦煌壁画的构图与色彩 (11)3. 第三章敦煌文献的研究与整理 (13)3.1 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收藏 (15)3.2 敦煌文献的整理与修复 (16)3.3 敦煌文献的数字化与研究 (17)4. 第四章佛教艺术史研究 (19)4.1 佛教艺术史的理论体系 (20)4.2 佛教艺术史在中国的发展 (21)4.3 佛教艺术史与敦煌壁画的关系 (23)5. 第五章敦煌文化研究 (24)5.1 敦煌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5)5.2 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6)5.3 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传承 (27)6. 第六章敦煌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9)6.1 敦煌学的国际影响与地位 (30)6.2 敦煌学的国际合作项目与成果 (31)6.3 敦煌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32)7. 第七章敦煌学的前沿领域与问题探讨 (33)7.1 数字敦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34)7.2 敦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6)7.3 敦煌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37)8. 第八章敦煌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38)8.1 敦煌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39)8.2 敦煌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40)8.3 敦煌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模式 (42)9. 第九章敦煌学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43)9.1 敦煌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44)9.2 敦煌学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 (45)9.3 敦煌学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7)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自汉代起便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作为一门研究敦煌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内容的学科,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便不断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
01敦煌学概论
![01敦煌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d0de9dfed630b1c58eeb5dc.png)
中、英、日、俄所藏卷子的佛教卷子比例低得多
。这些国家通常约占85%--95%左右。
2.其所藏卷子中有年月的卷子较多,伯希和
原编的2700号草目中,标有年月的卷子有515件,
占19%,近1/5。英藏卷子有年月的占4.3%,北图
所藏卷子有年月的仅占0.58%,俄藏占1.36%。
、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国
立历史博物馆等,但大都数
量有限。
47
敦煌博物馆
48
台湾中央图书馆
49
50
51
出版情况:
1.《敦煌宝藏》,台湾出版;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江
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3.《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
出版社出版;
4.《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碎片32件,分为两包,各为一个编号。其中
有题记年号者,计北魏兴安三年五月十日谭
胜写弥勒经,北魏太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写
佛说灌顶章句拔除罪过生死得度经,北魏和
平二年十一月六日唐丰国写孝经残页等三种。
此外,还有六朝职官名册残页。
64
常书鸿
65
4、国外敦煌文献的收藏
巴黎的国立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和英联邦事务部图书馆,1973年
5.《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52
6.《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
东京柳原书店与上海教育出版社合作
出版;
7.《甘肃藏敦煌文献》,甘肃人民出
版社 ;
8.《天津文物公司藏敦煌写经》,文
物出版社 ;
9.《浙藏敦煌文献》,浙江教育出版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6ef888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d.png)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关于敦煌学的著作,作者是敦煌学专家李学勤。
敦煌学是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和敦煌文化的学科。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本书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背景和历史。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丝绸之路节点,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敦煌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作者详细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和学术团队,让读者对敦煌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敦煌遗书的分类和研究。
敦煌遗书是指在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的文献遗存,包括经、史、子、集、诗、赋、传、记、表、谱等多种文体。
作者对敦煌遗书的内容、形式、年代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这些遗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三,本书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研究。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作者对敦煌壁画的内容、风格、技法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深入剖析了壁画所反映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读者了解到敦煌壁画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敦煌文化的其他方面,如敦煌音乐、敦煌建筑等。
作者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对敦煌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书通过对敦煌学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深入了解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同时,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资料,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敦煌文化的艺术魅力。
不仅如此,本书还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对于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敦煌学十八讲》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敦煌学名词解释
![敦煌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f0010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9.png)
敦煌学名词解释
1. 千年图:指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故事性图画,包括全景图、独轴、多轴图,它们的内容多为佛教经典绘制的神话故事。
2. 藏经:指源于元代的佛教经典出版物,其中包含北宋藏经师所整理的《大藏经》和其他一些较小的经典,也有其它宗教文献。
3. 随笔:指⼈们对敦煌佛教文化进⼈的研究和总结,是在古籍资料基础上参加出来的独⼈历史文献。
4. 法帖:指壁画上面佛像坐像上面,连续纹样构成的装饰性图案,一般是圆柱形收束、边缘偏斜,其中幅度细小的叫小法帖,其中幅度大的叫大法帖。
五年级语文《莫高窟》知识点【DOC范文整理】
![五年级语文《莫高窟》知识点【DOC范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0c51b3f61fb7360a4c6514.png)
五年级语文《莫高窟》知识点【原文】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
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字词学习】字:窟、尊、啧、悬、藏、壁词:蜂窝、瑰丽、描摹、腐败、翩翩起舞、惟妙惟肖、威风凛凛【重点句子】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唐耕耦敦煌学论集_笔记
![唐耕耦敦煌学论集_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b8cbf9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2.png)
《唐耕耦敦煌学论集》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意义 (3)二、敦煌学概述 (4)2.1 敦煌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6)2.2 敦煌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 (7)三、唐耕耦及其敦煌学研究 (8)3.1 唐耕耦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10)3.2 唐耕耦在敦煌学领域的贡献 (11)四、唐耕耦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2)4.1 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 (13)4.1.1 《唐五代敦煌文献编年》 (15)4.1.2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16)4.2 敦煌壁画研究 (17)4.2.1 《敦煌壁画中的社会生活》 (18)4.2.2 《敦煌壁画中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19)4.3 敦煌学理论与方法探讨 (21)4.3.1 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22)4.3.2 敦煌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23)五、唐耕耦敦煌学研究的特色与价值 (25)5.1 独特的学术视角与方法 (26)5.2 对敦煌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7)5.3 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与启示 (28)六、结语 (29)6.1 对唐耕耦敦煌学研究的总结 (30)6.2 对未来敦煌学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概括敦煌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概况:作者对敦煌学的起源、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敦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本书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文献的分类、编目、鉴定等方面,同时介绍了对敦煌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敦煌艺术的研究:作者通过对敦煌壁画、雕塑、石刻等艺术形式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探讨了敦煌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敦煌历史文化的探究:本书通过对敦煌历史文化的探究,揭示了敦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包括敦煌的地理、民族、宗教、经济等方面,同时分析了敦煌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敦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作者还探讨了敦煌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如历史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展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敦煌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敦煌历史文化知识
![敦煌历史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8b81113f61fb7360a4c6560.png)
敦煌历史文化知识(总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敦煌历史文化知识1、敦煌历史沿革“敦,大也;煌,盛也”。
盛大辉煌的敦煌承载了4000多年文明史,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
远古时期敦煌属三危地域。
距今四五千年,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是有史记载敦煌地区最早的先民。
夏、商、周时期,敦煌属古瓜州地,三苗族的后裔羌戎在这里游牧定居,属玉门火烧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月氏和乌孙民族相继驻牧敦煌,后月氏将乌孙驱逐异乡,称雄河西。
秦汉时期秦末汉初,匈奴赶走大月氏独占敦煌及河西地区。
汉武帝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统一了河西,并派张骞“凿空”西域,通过“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移民屯田,保证了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从而揭开了敦煌辉煌历史的崭新一页。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敦煌郡,派将军赵破奴调集酒泉、张掖等郡人工筑敦煌城,至后元元年(前88年)敦煌郡陆续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6县。
敦煌建郡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代大宛,赵破奴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
东汉丝绸之路“三通三绝”,敦煌伴随丝路的兴衰而兴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仓慈、皇甫隆先后任敦煌太守,他们抵制豪强,保护西域商旅,改进农耕技术,使百姓蒙惠。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地区“五胡乱华”,战火烽起,但敦煌地区则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教振兴。
从公元317至437年,敦煌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北凉等割据政权统辖。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由沙门乐僔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后迁往酒泉,这是历史上敦煌第一次作为封建割据政权国都。
421年,北凉灭西凉,敦煌归北凉。
《敦煌莫高窟知识点归纳》
![《敦煌莫高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93515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8.png)
《敦煌莫高窟知识点归纳》敦煌莫高窟知识点归纳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以下是对敦煌莫高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位置和概况
-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 莫高窟是由小小的数百个石窟组成,保存了丰富的壁画、彩塑等文物。
2. 艺术特点
-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
- 壁画运用了鲜艳的颜色和精细的线条,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技巧。
- 彩塑是莫高窟的另一大特色,它们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雕塑艺术造诣。
3. 文化价值
- 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宝藏中的瑰宝。
- 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等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敦煌莫高窟也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4. 保护与传承
- 由于长期劣化和人为盗窃破坏,敦煌莫高窟文物面临严重的保护挑战。
-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莫高窟,包括修复壁画、加强监管和开展研究等。
- 同时,加强文物保护教育,传承和发扬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精神也非常重要。
以上是对敦煌莫高窟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希望能够帮助您了解这一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敦煌学整理笔记
![敦煌学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594d5d484254b35eefd349a.png)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敦煌遗书】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被西方探险家将大批文书珍品捆载而去。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敦煌遗书的年代考订,可从纸质、尺幅、书法、题记、内容等方面确定,北朝写本书法带有隶意,南朝及隋唐写本为楷书,间有行书草书。
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有木笔书写的卷子,九世纪后期出现了经折装及册子本。
从内容上可分为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书等类。
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
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
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张议潮】(?—872年),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
张氏世为州将,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
张议潮曾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西汉金山国】,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于公元910年(一说是公元906年)在瓜沙地区(今甘肃敦煌、瓜州一带)建立,自称“白衣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第一节敦煌学的基本概念①音译词少数民族语言②敦,大。
煌,盛。
1. 敦煌学的崛起1900 年,以敦煌藏经洞17 窟的发现为契机2. 敦煌学的提出陈寅恪1930 年最先提出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首次“遗书”江亮夫1983 年《敦煌学之文书研究》研究范围包括石窟艺术、剪辑及周围的历史遗迹3. 敦煌学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课题上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 4 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还包括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第二节敦煌文献的数量和收藏1. 文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①英国藏品由斯坦因由1907、1914 两次从莫高窟劫来,总数约 13300 件左右,包括 12 种文字。
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②法国伯希和 1908 年劫来巴黎国家图书馆约 6000 件③俄罗斯奥登堡 1914 年劫来约 19000 件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约 350 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④日本 1912 年大谷光瑞探险队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633 件⑤中国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国家图书馆馆藏约16000 件中国收藏敦煌卷式文书总计约19000 件,有吐蕃文9648 页⑥美国不少于25 件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馆收藏16 件⑧德国 3件2. 其它相关研究资料①吐鲁番文书总计约 42400 件,另有碑帖276 块②塔里木盆地文书约 6300 件左右③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所出简纸文书约89129 余枚、件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敦煌第一节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一、史前时期的敦煌汉武帝统一河西之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带。
二、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建元三年(前 138 年),张骞以汉使节的身份率团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 119 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为了将匈奴彻底击溃)。
三、汉代对敦煌、河西的开拓经营1. 郡县设置设置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统治匈奴,通西域2. 主要经营措施①移民实边、增加人口②积极在河西、敦煌地区实行屯田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历史状况和军事建制①公元 227 年??慈出任敦煌太守② 西晋在河西设凉州刺史部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政权统辖③442 年,归属北魏统辖④孝昌元年( 525),北魏派元荣任瓜州刺史,在其治理敦煌的近 20 年中,团结豪强大家、发展当地经济、并大修佛窟⑤ 北周时,仍设瓜州,任命于义继任瓜州刺史,大兴修窟造像第二节佛教活动的兴盛早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经由西域传入祖国内地,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前 64 年)佛教传入中国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佛教以译经与讲经为主,同时石窟寺的开拓也兴盛起来。
被称为“敦煌菩萨”的竺法护,自晋武帝时游历西域诸国,之后的鸠摩罗什和昙无亦是著名译经大师。
河西地区现存石窟寺之多,许多始建于十六国时期,莫高窟就是在十六国时期建造的。
公元366 年第三节莫高窟的早期建造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可分为建筑、雕塑和壁画三方面石窟建筑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僧房、庙塔和佛殿北魏、西魏的彩塑和绘画代表早期敦煌的最高成就,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有佛、菩萨像。
佛像一般都有侍从菩萨,形成一佛二菩萨的形式,北周时增加了佛弟子,除少量纯装饰的题材外,主要题材包括具有情节型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生股市(九色鹿)、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伎乐人药叉等形象。
249 窟西魏天官伎乐285 窟菩萨群像西魏据段文杰先生研究,早期塑造大多造型朴拙,色彩淳厚,人物比例适度,面相丰圆略长。
北魏晚期人物造像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北周则出现了面短而艳的风格,人物高鼻深目,具有西域民族某些特征绘画技法上,十六国及北魏前期躲采用凹凸晕染法并多使用土红地色,北魏晚期突破了土红地色所形成的浓重淳厚的基调,形成明朗的中国风格第四节隋唐时期的敦煌一、敦煌艺术的辉煌成就隋朝一佛二菩萨立像成为洞窟的主体,并继承了北周的群像形式,形成三至七身为一铺的结合隋代的敦煌艺术发展史上体现变革精神的活跃时期,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唐代敦煌彩塑艺术集中体现了大唐帝国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壁画题材繁多,场面宏伟、金碧辉煌,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李泽厚《美的历程》“维摩诘”由六朝“清嬴示病之容”,变而为健壮的老头,且题材和主题本身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终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净土变”,那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衣襟飘飘的舞蹈美替代了动作强烈的运动美,丰满圆润的女使代替了瘦削超脱的士大夫,绚烂华丽代替了粗犷狂放。
如果说北魏壁画是对悲惨现实和苦痛牺牲的描述来求得心灵的喘息和神的恩宠,那么在隋唐则是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的,决定它们的归根结底仍是现实生活,相对稳定的和平年代、统一王朝。
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有所变化,于是对于佛国的向往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
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吓人的残酷苦难,而以表面诱人的幸福生活更为容易进行麻痹。
第五届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一、吐蕃对敦煌及河陇地区的占领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年)为吐蕃占领二、军政建置及有关经济政治状况①统治形式的变化:设置一套完整的宜蕃宜汉的制度②田赋制度的变化:均田制→ 记口受田制③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第六节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张议潮起义, 848 年发动起义, 861 年收复河西,故地重归唐王朝851 年 11 月,唐于沙州建立归义军。
张氏归义军( 848~907)张议潮、张维深、张维鼎、张承奉手宝甲戌年( 914 年)曹议军取代张承奉曹氏归义军( 914~1036)曹议军、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156窟,晚唐张议潮出行图(在横幅长卷式壁画上)开创了莫高窟在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颂德壁画的先例第七节元明清时的敦煌1. 西夏政权对敦煌、河西的占领景佑三年( 1036),元昊带兵占领,统治瓜洲、河西长达190 年,是敦煌建郡以来被少数民族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2. 西夏时期敦煌的社会经济状况结束政权林立、战争不断的局面,提供安定的政治环境农业:①迁徙人口,增加劳动力② 农田水利的兴盛③ 耕地的开垦与先进农业工具的使用畜牧业3. 蒙元时期经济措施:①甘肃行省及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②劳动力资源的补充和增加③兴修水利,发展屯田随着南宋建都杭州,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敦煌逐渐失去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逐渐走向衰落4. 夏元时期敦煌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①商业(丝绸、瓷器、茶叶、牲畜和毛皮)与内地交流形式主要有贡赐贸易及民间贸易等②手工业5. 明代的敦煌1524 年,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大漠。
1539 年,二闭嘉峪关,从此瓜、沙二州旷无建置近二百年。
明代有国的14~17 世纪是敦煌历史上的全面衰落时期6. 清代敦煌移民垦荒,开设沙州7. 敦煌和莫高窟艺术的衰落1227 年,蒙古占领沙州后,在莫高窟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西藏式密教艺术,元代的密宗壁画,既有西夏传下来的汉密系统,又有风格迥异的金刚藏密画派作品元代以后,莫高窟的营建就逐渐告停密教: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相对于“显教”而言,唐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中国。
第三章敦煌藏经洞的原状、封闭原因及被发现一、藏经洞的发现王道士其人号圆箓1900 年发现藏经洞延栋叶昌炽端方汪栗庵开凿在鸣沙山东崖上的莫高窟,窟室大体可分为三层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叶昌炽收藏《水月观音像》苏子培旧藏道经写卷、佛经写卷端方旧藏《观音菩萨像》(北宋开宝八年)陆季良旧藏《药师琉璃光如来像》绢本三、敦煌宝藏的命运1907 年 3 月英国斯坦因1908 年 2 月法国伯希和选择标准时背面有非汉文的卷子,带有写经题记的卷记,估计未入佛藏的卷子和非佛教的典籍与文书1911~1912 年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1914~1915 年俄国奥登堡考察队1914 年斯坦因再次到敦煌1923 年 ~1924 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华尔纳来到敦煌四、藏经洞的封闭原因①废弃说斯坦因根据他在洞中收藏一些包裹皮中发现的一批相当数量的汉文碎纸片、带有木轴的残经尾、木轴、丝带、布包皮、丝织片做的还原物、绢画残片、画幡木网架等等,认为这些东西是从敦煌寺院中搜集来的“神圣废弃物”,藏经洞就是堆放它们的处所,他还根据所见写本和绢画题记最晚者为十世纪末的情况,推测洞窟的封闭是在十一世纪初叶(不可靠)方广昌博士也主张“废弃说”②避难说伯希和根据洞中无西夏文书,而藏、汉文本及绢画、壁衣、佛像、石碑杂沓堆置,因而认为是 1035 西夏入侵敦煌时为避外寇而仓皇封闭的(不可靠)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的正式考古报告《西域考古图记》所记录的情形,应是讨论藏经洞封闭原因的出发点。
“废弃说”难以为人接受的原因之一,是藏经洞作为这样一种??????③伊斯兰宗教的入侵第四章敦煌遗书的内容与学术价值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的总数大约为五万卷(号),其中,时代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卷子是前秦甘露元年( 359),最晚的是北宋景德三年( 1006)1.宗教文献敦煌是我国中古时期西北地区的佛教圣地( 1)一些已经被历代大藏所收录的佛经,由于其抄写年代较早,可用来对传世本的佛经进行校勘( 2)一些未被历代大藏所收的经卷,不仅可以补充宋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的经典和佛教是的研究打开了门户( 3)中国僧人的疏释类著作,真实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各宗各派的主要资料(4)有关早期禅宗历史以及禅宗北宗情况的资料,对于禅宗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5)寺院文书。
包括寺院财产数目,僧尼名籍,法事记录以及施物疏等集中反映了敦煌地区的佛教活动。
敦煌艺术中的道教经卷约有 500 号左右,主要是初唐至盛唐的写本,其中包括老子《道德经》及其不同注本,所出道教经卷有两个特点:一是纸质优良,多用染黄,而且墨色字迹都很好;第二,许多卷子的背面又写了佛经,这些佛经书写的时代绝大部分是吐蕃和归义军统治敦煌的时期2.儒家经典总数达百卷以上,其中,又以《尚书》《论语》《诗经》为主3.史记与地志①现存史书的残卷、校勘如裴姻《史记集解》②未收入历代史书目录《开天辟地以来帝王纪》③早已亡佚的的史书如孔衍《春秋后语》邓粲《晋纪》④地方史资料⑤唐代的地方志4.公私文书上行文书官府文书表:上于天子之书官府文书状:上于近臣之书法制档案启、箴:上于太子之书牒:九品官员上行之书往来公文表状牒辞:普通人(庶人)上行之书私人文书各种符籍下行文书:制、敕、册:天子下行之书令:皇太子下行之书(教)放:公主、亲王下行之书符:尚书省下达州,州下达县,县下达乡5.文化教育资料主要包括各种童蒙课本、书仪及字书等,此外,书法、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也可以归属这一类中① 敦煌的童蒙读物多为唐五代民间流行的一些识字课本,按性质可大致分为四类:A.单纯供识字用的,其特点是文字互不连贯,有的是按声韵编排,有的是以字义编排《俗务要名林》B.一些语句连贯、押韵,并表明一定意义的识字课本,如《千字文》C.姓氏识字课本,伯希和《姓氏书》2995D.对学生进行修身处事等道德伦理教育的课本,如《太公家教》② 书仪,就是书信的程式和范本,供人模仿和套用,大致分为三种:A.朋友书仪,即友人往来书信的范本B.吉凶书仪,即一般来往和婚礼庆贺、丧礼吊唁的书信范本,为唐代书仪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