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诱导的内毒素释放作用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 可分为天然品与半合成品两类。天然品有 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半合成品有 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
编辑ppt
21
七、氯霉素类
+ 氯霉素是治疗眼部感染的首选药。 + 不良反应: + 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包括可逆性血细胞减
少和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 2.灰婴综合征
编辑ppt
22
人工合成抗菌素
+ 喹诺酮类 + 磺胺类 + 其他合成抗菌药: + 1.甲氧苄啶(TMP),又名磺胺增效剂。 + 2.硝基呋喃类 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3.
硝基咪唑类 如:甲硝唑、替硝唑。
编辑ppt
23
八、喹诺酮类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阻碍DNA 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 组织浓度高,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 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点。
编辑ppt
26
抗菌药物主要作用机制
主要作用机制
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细菌DNA的合成 影响细菌RNA的合成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影响细菌叶酸的合成
代表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 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 喹诺酮类 利福平 多粘霉素B及E、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新生霉素 磺胺类、TMP(又名磺胺增效剂)

抗菌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菌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菌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菌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

1977年Rawlins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A、B两类型,近年来虽有新的ADR分类,但Rawlins分类在我国仍被广泛应用。

A型不良反应(Augmented)是药物对人体呈剂量相关的反应属剂量相关型(Dose-related),有些是药物的药理作用的加强或延长,但抗菌药A型ADR多与药理作用无关。抗菌药物的常见A型ADR主要是毒性反应。继发反应(有的分类称为B型,Bugs)、化学刺激反应(有的分类称为C类,Chemical等)。A型不良反应一般可以预测,而且发生后有时可以经过停药或减量的措施,部分或完全消失。在使用A型ADR的抗菌药物时,要注意相互作用。

B型不良反应是异常反应(Bizarre),是人体对药物的异常反应,属剂量无关型(non-dose-related),一般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抗菌药物的常见B型ADR主要是变态反应(有的分类称为过敏反应类,H类Hypersensitivity)。B型ADR难以预测,发生后要立即停药,

从此禁止使用。

毒性反应(T oxiic effect)

抗菌药的毒性反应一般是指药物对人体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害,一般与抗菌药的剂量和疗程有相关性,毒性反应是抗菌的不良反应中最多见的一类,一般可以预测,其个体差异较B型不良反应少,少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停药得以清除。

毒性反应的种类较多,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血液毒性、心脏毒性、凝血机制异常和胃肠道反应等。

1.肾毒性反应

肾脏是大多数抗菌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药物可在肾皮质有较高浓度的积聚,因此肾毒性相常见、引起肾毒性的抗菌药物主要有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及两性霉素B等。

头孢他啶诱导大肠埃希菌内毒素释放及常用中药注射剂抗内毒素作用的体外研究

头孢他啶诱导大肠埃希菌内毒素释放及常用中药注射剂抗内毒素作用的体外研究

头孢他啶诱导大肠埃希菌内毒素释放及常用中药注射剂抗内毒素作用

的体外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头孢他啶对不同浓度大肠埃希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及常用清热解毒中药注射剂体外抗内毒素活性。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并确定清开灵、双黄连和喜炎平注射剂临床常用剂量对MIC的影响;50×MIC 头孢他啶对处于对数生长期不同浓度大肠埃希菌内毒素产生的影响;清开灵、双黄连和喜炎平注射剂与头孢他啶联合应用时抗内毒素作用的研究。结果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μg/ml,清开灵、喜炎平注射剂对头孢他啶的MIC无影响,双黄连注射剂可显着提高头孢他啶MIC;头孢他啶于高菌液浓度时可诱导内毒素释放,在低菌液浓度时抑制内毒素释放;中药注射剂与头孢他啶联合应用时,加药顺序对内毒素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当清开灵、喜炎平注射剂在头孢

他啶之后应用时,可显着降低内毒素含量,喜炎平的效果优于清开灵注射液。结论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与

菌液浓度有关。清开灵、喜炎平注射剂具有抗内毒素作用,与头孢他啶联用时,用药顺序对内毒素的消除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头孢他啶;内毒素;大肠埃希菌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ndotoxin release induced by ceftazidime in different Escherichia coli concentrations, and to

3 kinds of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namely Qingkailing injection, Shuanghuanglian injection and Xiyanping

抗菌药物诱导细菌内毒素释放的研究概况

抗菌药物诱导细菌内毒素释放的研究概况
1 不 同种 类抗 菌药 物诱 导细 菌 内毒素 释放 的对 比
的 能力 有保 护作 用 。 B一内酰胺 类 抗 生 素 还作 用 于 菌
壁黏肽 合 成 第 3步 的 内 肽 酶 和 糖 苷 酶 两 种 水 解 ,j 细胞 分裂 受 阻 , 菌 体仍 但 在 抗 菌 药 物 的作 用 下 , 菌 可 以 大量 释放 L S 酶 m 。前者 的活性 受抑 制 , G一 P。 在体 内 生 理 条 件 下 , 内毒 素 因 含 有 P 而 带 负 电。 可 延 长 , 成丝 状 ; 者受 抑制 则形 成球 状 体 。 日本学 O 形 后 由于 L S的结 构 不 同 , P 使得 抗 菌药物 对不 同 G一 敏感 者 H r 菌 oiT等 用亚胺 培 南 、 尼培 南 、 罗 培南 和 比 i 帕 美 的程度 不 同 , 正 电 的多肽 类 物 质 可 以 中和 带 负 电 的 阿培南 作用 于 细菌 , 现 L S释放 的过 程 及 数量 与菌 带 发 P L S减 少 细菌 表 面 释 放 的 L S 作 用 最 明显 的是 多 黏 体 形态 学 的改变 有关 系 。美罗 培南 和 比 阿培南 在 细胞 P, P, 菌 素 B J从 理 论上讲 , , 多黏 菌素 B是 治疗 大量 G一 感 的溶解 和胞 壁 的 瓦解 期 使 细 胞 形态 变 长 , 以显 著 的 可 染 的最有 效 的药 物 。 引起 L S的 释 放 , 二 者 没 有 这 种 变 化 几 乎 不 引 起 P 另 11 B~内酰胺 类抗 生 素诱 导 G一 释 放 L S的结果 释 放 。 . 菌 P 与机制 B 一内酰胺环与细菌细胞壁上 的青霉素结合 12 氨基 糖 苷类抗 生 素诱导 G一 . 菌释放 L S的结 果 与 P 蛋 白( B s结合 , P P) 妨碍细胞壁 黏肽的合成 , 之不 能 机制 此类药物 主要是抑制细菌蛋 白质合成 , 使 同时抑 交联 而 造成 细胞 壁 的缺 损 , 菌 破 裂 而亡 。 影 响 细 菌 制 内毒素的合成 , 细 因而其对 L S的释放是缓慢而少量 P 的生长、 形状或溶解的 P P 中, B s 主要有 P P 、B 的。王顺宾 也曾总结过庆大霉素、 B —lP P一 阿米卡星 、 妥布

抗菌药物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抗菌药物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抗菌药物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摘要】抗菌药物大多通过口服或注射全身用药,除了针对感染部位的局部治疗

作用外,对用药个体的身体机能各方面都有长久和广泛的负面影响。这一情况往

往被随意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和患者怱视。本文通过汇总抗菌药物对人体抗感染

之外的各种作用,从各个角度展现抗菌药物对人体机能的负面影响,提高对滥用

抗菌药物危害性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069-03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日向全球发出呼吁:“抵御耐药性——今天不

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籍此,卫生部在全国进行了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活动,制定了严厉的措施,并对医师布置了大量的宣传教育。

但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教育培训往往集中在重症、复杂感染或耐药菌的

治疗方法上,强调这类状况下‘无药可用’。实际上大部分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在

普通感染,甚至预防感染。普通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才是竭制抗菌滥用的第

一线。

抗菌药物大多通过口服或注射全身用药,除了针对感染部位的局部治疗作用外,对用药个体的身体机能各方面都有长久和广泛的负面影响。这一情况往往被

随意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和患者怱视。本文通过汇总抗菌药物对人体抗感染之外

的各种作用,从各个角度展现抗菌药物对人体机能的负面影响,提高对滥用抗菌

药物危害性的认识。

1.抗菌药物的非抗菌作用

许多抗菌药物,除抗菌作用外,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非抗菌作用,如抗肿瘤

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病毒、基因治疗作用等等。[1]但是综合来看,这些非抗

菌作用,对于原发感染的治疗帮助有限,对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作用多为辅助作用,一般不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因此抗菌药物的非抗菌作用有益的一面,仅作为一些

抗菌药对细菌LPS释放及LPS水平与MODS的关系

抗菌药对细菌LPS释放及LPS水平与MODS的关系

病菌,可有人呼吸道及泌尿道标本检出。的主要致病物质,其毒力随量的增加而增我科从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株抗坏血酸克吕大。内毒素在细菌代谢过程中和菌体裂解沃氏菌,报道如下:时释放。可引起机体的巨噬细胞释放肿瘤l-临床资料:患者男性,农民。在劳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等炎症细动时右拇趾被铁钯刺伤,伤口流血。在当胞因子,促使炎症、毒性休克、MODS的发地医院予草药包扎,半天后出现伤口渗液,生和发展。近几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右足背肿胀,遂求诊县医院。入院时抗菌药诱发细菌LPS的释放问题作了大量T39.I。C,WBC23.6×109/L,NO.93,LO.058,研究,发现不同的抗菌药物诱导细菌LPSESRlOOmm/h,诊断为:右拇趾伤口感染,连释放的潜能不同。本文着重综述不同抗菌续2次分泌物培养,培养出抗坏血酸克吕药对GNBLPS释放及LPS水平与MODS的关沃氏菌。予头孢曲松治疗症状减轻,患者系。主动出院。一、LPs的结构与释放2.细菌鉴定:分离初代培养,血平板1、LPS的结构特点:LPS存在于GNB24h菌落凸起、湿润涂片为革兰氏阴性小细胞壁外膜外叶中,由三部分组成:(1)杆菌。氧化酶(一),触酶+,硝酸盐还原阳O一特异性链;(2)核心多糖:(3)类脂A。性,发酵分解糖产酸产气,能产生大量a0一特异性链由20”-40个重复单位组成,每一酮戊二酸,Z+、躲+、VP_、c+、H2S一、个重复单位由3~7个糖分子组成。它是细U一、苯丙一、赖+、鸟+、精水一、蔗+、甘露菌细胞表面的主要抗原,决定型的特异性。醇+、卫一、侧一、肌醇一、山一、阿糖+、棉核心多糖在同一菌属中结构相同,在LPs子糖+、鼠李糖+、麦芽糖、+木糖+、七叶结构中起着连接O—特异性链与类脂A作苷+、阿醇+、NOPG+、均符合抗坏血酸克吕用。类脂A由2个葡萄糖脂、磷酸盐和一沃氏菌的特性。定量的脂肪酸组成,在LPS分子结构中位3.药敏试验:该菌对阿米卡星、氨于内层,是最稳定的部分,各类G一菌均相曲南、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同,它是LPS的主要毒性成分。LPS的共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呋同抗原常被O一特异链遮盖而处于隐蔽状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哌态。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妥布霉素、2、LPs自发释放:GNB在自然生长繁复方新诺明敏感。殖过程中会不断地自发释放出一定量的LPS,已经在许多实验中得到证实。其中从抗菌药对细菌LPS释放及LPS王顺宾等的实验可以发现,细菌在未加抗水平与MODS的关系生素的普通肉汤培养液中生长时,随培养广西南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时间的延长,细菌菌量增加的同时,释放龚坚彭雯530021的LPS浓度也逐渐升高。以往认为,只有当GNB死亡裂解时,才有LPS释放。近来,内毒素(LPS)是革兰阴性杆菌(GNB)用更敏感的研究方法发现,无明显细菌死亡时,也有LPS释放,这可能是由于LPSPo|},故多肽类抗生素具有中和LPS的能合成相对过多或部分细菌死亡裂解造成力。实验证实多粘菌素B作用于G一菌后,的。仅引起低而缓和的LPS释放,并能够中和二、抗菌药对细菌LPS的释放。体外细菌释放出的LPS。氨基糖苷类也能结合研究发现,在用敏感抗生素处理的培养基LPS分子,但作用远不如多粘菌素B。中,细菌记数降低,同时伴有游离LPS水3、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类抗生平的升高,甚至呈100倍升高。动物实验素。这类抗生素都含有一个13一内酰胺环,表明,实验性菌血症动物抗生素治疗后血与细菌N-Z

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霉素也不宜联用,主要原因是对肾脏的毒 性。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
• 细菌耐药性从医院内向医院外扩散 • 不仅引起医院内感染,而且引起社区
• 原因???
感染,如耐青霉素肺炎球菌,MRSA等
细菌耐药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客观存在 • MRS MRSA MRSE • VRE • VRS VRSA VRSE • MDR-TB • 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
九、磺胺类
• 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
长繁殖。抗菌谱广,但不良反应较多,常 见有:恶心、呕吐、皮疹、发热、溶血性 贫血、粒细胞减少、肝脏损害、肾损害等, 为防止肾损害,应在服药期间多饮水,同 服等量碳酸氢钠。此类包含如:磺胺嘧啶 (SD),磺胺甲噁唑(SMZ),柳氮磺吡 啶(SASP),磺胺嘧啶银(SD-Ag)等。
头孢地尼。口服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致 各系统的中度感染。 • 第四代:头孢皮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 用于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或对 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引起的各系统严重 感染
• 其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抑制药(例
如克拉维酸,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 可明显增强抗菌作用);
二、大环内酯类
• 此类药共同特点为: • 1.作用机制相同,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起 • • •
快速抑菌作用,有些在高浓度下也有杀菌作用。 2.抗菌谱窄,主要用于大多数需氧革兰阳性菌和 阴性球菌、厌氧菌等感染。对衣原体、支原体、 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也具有良好作用。 3.目前除阿奇霉素外均在肝代谢。 4.毒性低微,口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静 注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偶见皮疹,瘙痒。

碳青霉烯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
2. 本类药物所致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多发生在原 有癫痫史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及肾功能减退患者未 减量用药者,因此原有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避免应用本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有指征 应用美罗培南或帕尼培南时,仍需严密观察抽搐等严 重不良反应。
3.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 度减量用药。
而当超剂量使用时可出现神经系统毒性,如头痛、耳 鸣、听觉暂时丧失、肌肉痉挛、神经错乱、癫痫等, 尤其是肾功能不全伴癫痫者;所以一旦出现震颤、肌 肉痉挛或癫痫,应立即减量或停药。
同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导致皮疹、瘙痒、发热、 休克等过敏反应;因此对过敏体质者慎用。
2019/9/30
注意事项
1. 本类药物不宜用于治疗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 用药。
2019/9/30
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主要使用于以下三类病人: 1.重症 感染包括院内获得性肺炎、败血症、腹膜炎以及中性 粒细胞减少的发热病人,在病原体明确前,为了尽量 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常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病原明确后可继续使用,也可“降阶梯治疗”。 2.多 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如产ESBLs菌株、产AmpC酶菌 株或同时产ESBLs及AmpC酶菌株的感染。 3.第三、 四代头孢菌素及复合制剂疗效不理想的细菌引起的腹 膜炎、肺炎、败血症等。
2019/9/30
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碳青霉烯类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因其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见图);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β-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主要品种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多尼

培南。

[开发上市时间及开发公司]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在1979年研制成功。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是日本三共株式会社研制的品种,1994年3月上市。2002年在中国上市。

3 美罗培南是由日本住友制药公司与英国I-CI 制药公司开发,1994年在意大利上市。1999年进入我国市场,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4 厄他培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发的新型长效注射用培南类,商品名:怡万之。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

5 比阿培南是由Wyeth-lederle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于2002年11月在日本上市。2008年先声药业在中国首家上市,商品名:安信,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作用特点

抗菌活性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

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美罗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

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细菌毒素(Bacterial Toxin)是由细菌分泌的一种含有特定成分的化学物质,可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平。本文将就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细菌毒素的种类

细菌毒素一般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类。其中,内毒素是细菌生长繁殖时释放出的,当细菌细胞死亡或分裂时也会释放出大量内毒素。外毒素则涉及到一些具有定向攻击性的特殊酶或激素。

依据细菌种类不同,毒素亦可分为中毒肉毒杆菌毒素、痢疾杆菌毒素等。

二、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

(一)外毒素作用机制

外毒素主要通过进入细胞内部,影响蛋白质信号途径来实现具

体的毒性。例如草菌杆菌毒素在穿过细胞膜后能与Ras-GTP结合,从而引发肿瘤细胞的增殖;白喉杆菌毒素能与细胞内重要的信使

蛋白结合,并破坏其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细胞毒性反应。

(二)内毒素作用机制

内毒素主要通过细菌在人体内的生长繁殖时把毒素释放出来,

击垮宿主免疫系统,损害各种细胞和组织的功能。例如葡萄球菌

内毒素是严重的毒性分子,会引发多种疾病并导致多个系统失衡;肺炎克雷伯氏菌内毒素作用后可导致肺泡出血等严重后果。

三、细菌毒素在医学中的应用

细菌毒素因其独特的毒性和作用机制,在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应

用价值。举例来说,生产毒素疫苗是有效预防细菌感染的应用方

面的实际体现。比如,在补充良好的维生素和营养饮食之后注射

百日咳疫苗以预防感染。

另外,则是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上,细菌毒素被广泛用于研究细胞的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例如,研究癌细胞的信号通路时常用毒素来模拟细菌和其他病原体,从而了解生命规律和发展过程等的核心机制。

内毒素释放与抗生素

内毒素释放与抗生素

2小时
6小时
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诱导伤寒沙门氏杆菌内毒素的释放
Petra van Langevelde, et 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April 1998, p. 739-743, Vol. 42, No. 4
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杆菌内毒素诱导释放作用:亚胺培南与其他抗生素的对比研究
4. 适时足量的使用亚胺培南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 有力措施。
THANKS!
PBP-3 形成细丝状(丝状体)细菌
抗生素对PBPs的选择性亲和力--内毒素/细胞因子的释放
亚胺培南 vs 美罗培南
选择性PBPs 亲和力
1A 1B
2
3
4
5
6
Imipenem Meropenem
大肠杆菌活性
铜绿假单胞菌活性
亚胺培南:内毒素释放量低
亚胺培南诱导内毒素释放的
能力比美罗培南低3-4倍
亚胺培南与妥布霉素联用时伴有内毒素早期快速、 小量释放, 培养1h 上清液中内毒素含量增加1. 8 倍。 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分别与阿米卡星联用后, 对临床 分离的流感嗜血菌(血清型B) 抗菌能力均增强, 在细菌破 坏溶解的同时不伴有内毒素释放量的增加。
•内毒素的释放与细菌的种类
对大肠杆菌和肺炎杆菌,头孢他定与氨曲南、 氯霉素诱导内毒素释放的能力大大超过亚胺培南; 而对绿脓杆菌,头孢他定与亚胺培南诱导内毒 素释放的能力则几乎相等。 同种抗生素治疗不同种细菌感染的体内研究显 示:尽管使用的抗生素相同,但不同细菌释放内毒 素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化瘀法对抗生素诱导内毒素释放所致免疫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

化瘀法对抗生素诱导内毒素释放所致免疫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
治 疗 导 致 G一 菌 释 放 内毒 素脂 多糖 ( L P S , 简 称 内毒 3 0次/ mi n ; ( 2 ) P a O 2 / F i O 2 < 2 5 0 ; ( 3 ) 病 变 累及 双肺 或 多 素) 以及 L P S的生物 学效应 有关 。目前 , 对 抗生 素诱 肺 叶 ; ( 4 ) 收缩)  ̄< 9 0 m mH g ( 1 m mH g = 0 . 1 3 3 k P a ) ; ( 5 )
积分 ( 1 7 . 2 7 + _ 5 . 1 1 ) 分。 对 照组 3 0例 : 男2 l 例, 女 9例 ; 滴注 , 1日 2次 。
平 均年龄 ( 6 6 . O ± 7 . 0 ) 岁; A P A C HE I I 平均 积分 ( 1 6 . 1 3 ± 2 . 2 治 疗组 在对 照组 治 疗 基础 上 加 用 大 黄 丹 参
免 疫 功 能 障 碍 具 有保 护作 用 。
关 键 词 重 症 肺 炎
中图 分 类 号
化 瘀 大黄 丹 参 煎 剂 中 西 医结 合 疗 法 内毒 素 免 疫 功 能 免疫 相 关细 胞 因子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4 ) 0 3 — 0 0 3 6 — 0 2
| ¨

蠢 蓦

㈠ 强 曩

抗微生物药物:碳青霉烯类

抗微生物药物:碳青霉烯类

[概述]

碳青霉烯类抗⽣素是抗菌谱最⼴,抗菌活性的β-内酰胺抗⽣素,因其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

碳青霉烯类抗⽣素是由青霉素结构改造⽽成的⼀类新型β-内酰胺类抗⽣素,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β-内酰胺酶⾼度的稳定性。

[主要品种]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

[作⽤特点]

⼀、抗菌活性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对⼤多数⾰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菌考试⼤收集整理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美洛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帕尼培南对G+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则逊于亚胺培南。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碳青霉烯类对质粒介导的超⼴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染⾊体及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均具有⾼度稳定性。但可被⾦属β-内酰胺酶⽔解灭活,造成碳青酶烯类抗⽣素耐药。

(7)内毒素作用机理

(7)内毒素作用机理

(7)内毒素作用机理

(7)内毒素作用机理

一内毒素与机体的作用方式、特异性结合与非特异性结合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通过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极其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从分子水平看,这些作用都是通过内毒素和其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或者和细胞膜上的活性成分非特异性结合来介导的。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致今为止,只有红细胞膜上的内毒素受体被纯化和分析过。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内毒素受体是否存在仍然是一个问题。所以,一般讲,现在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以非特异性结合为主。

内毒素和细胞膜的非特异性结合可以通过许多细胞膜的活性成分来实现。这些活性成分包括糖蛋白、糖磷脂和磷脂。而其中以膜磷脂为主。至于内毒素和宿主细胞磷脂的结合,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主动和被动的结合两种。所谓主动的作用,是指磷脂和LPS结合以后,双方调整结构形成一种新的内毒素-磷脂复合物。所谓被动结合,是指内毒素通过表面张力和/或疏水作用,而吸附到细胞膜的磷脂颗粒上。无论哪种结合,都能改变特定的磷脂颗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膜电压、膜完整性和流动性)通过信号的转膜传递,影响细胞的状态和功能。

LPS与红细胞的结合:早在50 年代,人们就发现,如果将内毒素加入绵羊红细胞中能使红细胞被动致敏,产生凝集,并在外源性同种内毒素抗体存在下,产生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反应。在红细胞膜肯定

存在一种能识别内毒素并能与之结合的活性物质,现在我们知道,红细胞对内毒素识别作用不仅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内毒素受体)而且可以通过非特异的结合来完成。致今为止,只有红细胞膜上的内毒素受体进行过完整的结构理化分析。红细胞膜上的内毒素受体是一种糖脂蛋白,提纯的受体能和内毒素发生特异结合。

抗菌药物诱导大肠杆菌内毒素释放的研究

抗菌药物诱导大肠杆菌内毒素释放的研究

抗菌药物诱导大肠杆菌内毒素释放的研究

吴朝晖;张扣兴;唐英春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年(卷),期】1999(020)00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释放细菌内毒素潜能和速率的不同。方法:选择5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大肠杆菌,比较4h期间游离内毒素,同时作菌落计数和细菌形态学检查。结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杀菌作用和释放内毒素最快,但释放内毒素量较少;头孢他啶释放内毒素较快,量较多;环丙沙星释放缓慢,量中等;阿米卡星释放缓慢,量最小;头孢曲松致细菌丝状体形成,杀菌并释放内毒素最慢但量最大;阿米卡星和头孢曲松联合用药有协同抗菌作用,且明显减少头孢曲松释放内毒素的量,与单独使用阿米卡星释放内毒素的量近似。结论: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诱导细菌内毒素释放的量和速率不同。

【总页数】1页(P194)

【作者】吴朝晖;张扣兴;唐英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氨苄西林诱导大肠杆菌内毒素释放体外研究实验 [J], 张玲;李俐;缪晓丽;张桂荣;王丽华

2.抗菌药物诱导细菌内毒素释放的研究概况 [J], 王晓阁

3.抗菌药物诱导内毒素释放及抗内毒素药物研究进展 [J], 盛杰;张福琴;魏萍;张彩

4.4种抗菌药物诱导肺炎克雷伯菌释放内毒素特性的研究 [J], 廖广仁;罗宇芬;赖伟华

5.抗菌药物诱导细菌内毒素释放的研究进展 [J], 李宝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 抗菌药内毒素青霉素结合蛋白

论文摘要: 一些实验研究及临床资料证明,有些抗菌药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有诱导大量内毒素释放的副作用,在临床上可能引起或加重内毒素血症。不同类型抗菌药诱导内毒素释放的程度与其对不同类型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亲和性有关,抗菌药与pbp3或pbp2结合所造成的内毒素释放的量较高。因此在抗菌药的研究设计中,除了要考虑其杀菌效力外,还应考虑可能诱导内毒素释放的问题。在败血症治疗中也应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以防止或减轻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内毒素对机体造成双重影响:少量内毒素刺激机体时,能增强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力,诱导产生干扰素等;而大量内毒素进入机体循环时,可造成广泛而强烈的病理反应,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休克等。内毒素在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中起着关键作用[1-3]。对于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病人,有些广谱抗菌药能有效地控制菌血症,但是临床资料证明病人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其原因可能与抗菌药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有关[4,5]。由于在抗菌药治疗的过程中,随着细菌的裂解,内毒素从细菌的细胞壁外膜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因而可能加重内毒素血症,从而促进一系列的炎症反应,造成机体严重而广泛的病理损伤。

1 抗菌药诱导的内毒素释放

在体外细菌培养系统中,已发现多种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6~8]、氨基糖苷类[9]、氟喹诺酮类药物[10]等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内毒素释放,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等)能诱导多种细菌包括野生菌和突变菌(如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6~8],肺炎克雷伯氏菌[11],流感嗜血菌[12]等)释放大量的内毒素,在这些抗菌药处理的细菌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到内毒素含量比无抗菌药处理者高几倍甚至几十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的内毒素释放常常与其造成的细菌溶解伴随发生,并与细菌溶解程度有一定关系。内毒素-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所造成的全身炎症过程是发生内毒素休克的重要环节。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后,由于细菌裂解及伴随的内毒素释放到培养上清液中,其上清液可刺激巨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6(il-6)[13~15],这些炎性因子的大量产生可促进内毒素休克的发生。

有些动物体内实验可观察到与体外实验一致的结果。给大肠埃希氏菌性腹膜炎家兔注射庆大霉素后,动物血液中细菌数量急剧减少,但血浆中内毒素含量较未治疗者明显增高[9]。用氨苄西林治疗幼年大鼠流感嗜血菌性腹膜炎,造成较多的内毒素释放入血液循环[12]。烧伤后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败血症小鼠,经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培南治疗后,小鼠血液中内毒素含量明显增高,同时内毒素激活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il-6[16]。大肠埃希氏菌性脑膜炎家兔,经美罗培南和头孢噻肟治疗后,在脑脊液中可检测到高含量的内毒素,同时脑脊液中tnf 浓度也增高[17]。不同类型的抗菌药所诱导的内毒素释放水平有所不同,如拉氧头孢对菌血症的清除作用与庆大霉素相似,但其诱导内毒素释放的量比庆大霉素高20倍[18]。用d-半乳糖胺处理小鼠后,再造成大肠埃希氏菌性腹膜炎模型,发现用头孢他啶治疗比用亚胺培南治疗引起更多的小鼠死亡,推测头孢他啶诱导更多的内毒素释放[19]。

虽然动物体内的研究结果不能外推到人,但这些研究证据提示了抗菌药促进内毒素释放,加重内毒素血症的可能性。有些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患者在接受抗菌药治疗后,尽管血液中细菌数减少或消失,但大部分病人呈现血浆中游离及总内毒素含量增高(游离内毒素含量升高2~50倍)[5,20]。流感嗜血菌感染的脑膜炎患儿,在接受头孢他啶治疗后,所有患儿脑脊液中游

离内毒素含量均增高,同时脑脊液中乳酸盐及乳酸脱氢酶增高及葡萄糖下降,提示内毒素增高导致炎症加重[21]。用抗菌药治疗泌尿系感染后,尿液培养显示细菌数下降,但尿中内毒素含量却明显增高。内毒素释放的程度与所用的抗菌药种类有关,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

造成的内毒素增高更为明显[22]。这些临床资料表明,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患者经有些抗菌药治疗后,病人的菌血症减轻,但内毒素血症改善不明显或反而加重,这可能是病人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

2 青霉素结合蛋白与抗菌药诱导的内毒素释放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浆膜外周间隙中的一类酶蛋白质。有些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抑菌作用机制就在于与pbp结合,使其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引起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受阻及细菌内溶解酶的激活,因而造成菌体裂解和死亡。但与此同时,细胞壁外膜上的内毒素可能被释放出来[23,24]。不同类型的抗菌药诱导内毒素释放的能力与其对不同pbp的亲和力有关。抗菌药与pbp1结合可造成细菌快速溶解;而抑制pbp2则使杆菌生长成球形体;抑制pbp3则使细菌生长成长丝状。

主要结合于pbp2和pbp1的抗菌药(如亚胺培南)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后,能很快引起内毒素释放(与细菌作用后1-2h);而主要结合于pbp3的抗菌药(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等)诱导内毒素的释放较晚(作用后4h左右)[7]。实验证明pbp3抑制剂比pbp2抑制剂所造成的内毒素释放量要高得多[6],这是由于与pbp3结合抑制了细菌隔膜的形成,从而使细菌生长成长丝状,因此细菌的质量变大及内毒素的合成不断增高[8]。一般来说,每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仅仅作用于一种pbp,与何种pbp结合与所用剂量有关。例如,所谓的pbp3抑制剂(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在较低浓度(≤最低抑菌浓度)时,主要与pbp3结合,诱导细菌长丝形成;而在较高浓度时,则对pbp1有较高的亲和力,因而造成细菌快速溶解。主要作用于pbp3的抗菌药在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仍能诱导大量的内毒素释放而不伴有明显的细菌溶解,此时内毒素的释放产生于长丝形成时非溶解性细胞壁损伤[7]。

3 防止抗菌药诱导的内毒素释放

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是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两大致死状态。除了要用强力、高效抗菌药控制菌血症外,防止治疗过程中的内毒素释放是降低病人死亡率的重要一环。研究表明,抗菌药引起的细菌裂解与其诱导的内毒素释放有明显的关系,由于释放出的可溶性内毒素的活性比其固着于菌体时的活性要高得多,一旦大量的内毒素从菌体释放到血液或体液中,将会产生强烈的毒性反应。有些杀菌性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就是通过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造成细胞壁缺陷,随之导致细菌裂解而实现的。因此,对于这些抗菌药来说,清除菌血症和可能诱导的内毒素血症成为治疗败血症过程中的矛盾。只有将这对矛盾合理地解决,才能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内毒素是具有多价阴离子特性的大分子物质,有些阳离子多肽能与之结合,并降低其毒性[25~27]。近年的研究发现,在传统中药中有着药用历史的鸡蛋清中含有一种多肽——蛋清溶菌酶,是一种富含阳离子的白质,这种蛋白质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于大肠埃希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等细菌培养时,可明显阻止抗菌药诱导的细菌溶解,并使释放到培养上清液中的内毒素含量明显降低,且同时对抗菌药的杀菌效力无明显影响。细菌经蛋清溶菌酶与抗菌药共同作用后,其培养上清液对动物的致炎活性明显减弱,在动物体内诱导的tnfα和il-6生成明显减少。蛋清溶菌酶与抗菌药联合治疗粒细胞减少症合并大肠埃希氏菌j5腹膜感染的小鼠,动物存活率较单独用抗菌药治疗时增高[26,27]。这种杀菌与溶菌及内毒素释放明显分离的作用,对于败血症的治疗有益处。内毒素的生物活性广泛而强烈,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由于不同的抗菌药诱导内毒素释放的量不同,因此在抗菌药的研究设计中除了考虑到杀菌效力外,还应考虑到可能诱导内毒素释放的问题。对于败血症病人,由于菌血症也是一个致死因素,抗菌药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因此,在治疗中应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以防止或减轻内毒素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