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中文语言相对论是学术性话题,通常涉及“语言变异”以及“方言多样性”等研究
内容,它主要以比较、对比、分析的方式,深入研究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异同。
中文语言相对论的基础是汉语的多元性,即汉语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方言,这些方言又可以根据特定地域和文化分为不同的类型。
在中文语言相对论中,方言变异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研究者一般会比较不同方言的不同体现,如发音差异、语法构成、固定短语等,结合大量文本、现象,从中发现更多深层次差异,同时也能够发现不同方言间的联系性和相似性。
此外,中文语言相对论还会研究语言变异的原因和背景,这些原因可以分为文化原因、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等。
比如,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汉语方言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地理原因导致的发音也是一大特点。
另外,中文语言相对论还研究了汉语的发展及其与其他语言的关系,如哪些词汇来源于汉語,及它们与汉语的差异等。
总而言之,中文语言相对论主要以比较、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异同。
它主要研究方言变异以及语言变异原因,还会研究汉语的发展及其与其他语言的关系等,它在汉语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萨皮尔
萨皮尔-沃夫假说一、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 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后人以其名字和假说命名其理论, 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弱式即语言影响思维, 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只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思想。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
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分析世界的方法。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和看法也不相同。
1. 语言决定论(强式)语言决定论即人的思维完全受自己的母语影响,因为人只能通过自己语言中的范畴和区别特征来认识世界。
语言不仅仅指称独立于语言而获得经验,而是实际上决定着我们的经验。
如:汉语词汇的对称性特征反应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的对称性特点。
2. 语言相对论(弱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语言相对论的关键是,一种语言系统里的范畴和区别特征对这一语言系统来说是独特的,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容。
形成思想的过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种独特的语法,在不同程度上因语言不同而不同。
语言相对论的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
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只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思维之间具有相关性。
(翻译工作很难做)二、我们的看法(一)思维先于语言1、从历史的角度:在人类产生之初,是先有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在这之中生存的生物最终进化为人类。
那个时候人类是没有语言的,但却能够靠肢体进行各种交流,并能有钻木取火等行动,所以说那个时候是没有语言,但是有思维的。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沃尔夫假说是指语言对于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影响,类似于相对论对于物理学的影响。
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以下是沃尔夫假说的一些例子:1. 语言对于时间的理解:不同的语言对于时间的理解方式不同。
例如,英语中时间是线性的,过去、现在、未来是分开的,而一些印度语言中时间是循环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 语言对于颜色的认知:不同的语言对于颜色的分类方式不同。
例如,一些语言将蓝色和绿色视为同一种颜色,而将红色和粉色视为同一种颜色。
这种不同的颜色分类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颜色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3. 语言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一些语言中,男性和女性的称谓和用语不同,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4. 语言对于文化观念的塑造: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5. 语言对于思维方式的塑造:语言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动作的完成,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动作的进行。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6. 语言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同语言的文学创作方式和风格不同,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7. 语言对于教育的影响:语言中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记忆和背诵,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理解和创造。
8. 语言对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语言中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等级制度和权威,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平等和民主。
9. 语言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障碍不同,这种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方式。
语言相对论
语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假设,称为语言相对论,也称为Sapir Whorf假设,这大致意味着一个人说的语言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观察受到他们使用的语言的影响。
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语言是否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它是否对语言产生反应并塑造语言,还有待证明。
尽管该假设的强假设被证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语言系统必定会对他的世界认知产生影响。
例如,作为南方人,我在指挥和指挥时习惯于向左,向右和向右转。
但是,当我第一次去山东时,我热情的叔叔告诉我,您要先向南走几米,然后再向东走,最后您的目的地将在您的北边(十年前手机地图并不普及)一万匹草泥马穿过我的心。
即使我试图回顾自己的小学教科书知识并找到一种根据太阳判断方向的方法,我仍然需要几分钟来进行分析和确认。
后来,我意识到北方的许多朋友可以迅速反思东方,西方,北方和南方的方向。
为什么?因为在我的语言系统中,东,西,北和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我的语言系统使用相对坐标(围绕前后,左右),而北方语言系统使用绝对坐标(东南,西北,西北),因此北方人可以轻松地区分绝对方向,但是我只有相对方向在我脑海里。
这反映了一个人接受的语言系统对其认知世界的影响。
再举一个外语的例子。
在俄语中,有两个非常不同的词来形容蓝色。
Goluboy大致对应于浅蓝色,siniy大致对应于深蓝色。
用英语,只有一种概念是蓝色,即蓝色。
即使您要区分浅蓝色/浅蓝色/深蓝色/深蓝色等,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蓝色。
在一项认知语言学实验中,当英语为母语的母语人士和俄语的俄语母语人士显示不同的蓝色阴影时,俄语的母语人士的大脑反应在质量上与英语母语的人士不同,因为他们的大脑存在概念上的转换,而英语为英语母语使用者的观念一直都是忧郁的。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是2016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国辉。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章。
上卷第一章整理和讨论本书作者在自己这个系统中使用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简述;介绍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对世界、语言和人的相关性研究的概况及本书作者对相关观点和思想的评论;第二章是对语言相对论思想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这是作者研究语言相对论并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下卷是作者自己建立的语言相对论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在传统的和当前热门的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相应观察事实和实验数据基础上,全面地论述了语言相对论思想。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大概是最受语言学家欢迎也最让语言学家厌恶的一个研究话题之一。
如果你碰巧研究语言学的小伙伴聊天,然后碰巧和他聊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他们要不非常热情和你侃侃而谈(如果对方是马普所的学者),要不挥手表示厌恶(其他学者们,至少我们系是这样的)。
在语言相对论中,有较为完整地理论叙述的大概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人的语言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体来说影响着人如何编码,呈现,回忆关
于世界的信息。
语言相对论中比较极端地说法是,语言决定了思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思考某些东西,这个观点基本上已经被否认了(也就是电影里《降临》里所呈现的观点)。
身边的语言学小伙伴是怎么打趣这个观点的呢,有同学说,我们应该教人们没有重音的语言(stress,英语里也有压力的意思),这样人们就会不再感受到压力了。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英语:linguistic relativity),也称为萨丕尔-沃夫假说(英语:Sapir–Whorf hypothesis),由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 Lee Whorf(英语:Benjamin Lee Whorf))所提出,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心理学、语言学假说。
这项学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项学说引起了一些争议,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现今有一些人造语言的发明因应而生,如逻辑语、道本语等。
语言相对性原理(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
这个“语言结构影响语者认知结构”的说法涉及到人类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科学、语言人类学、语言社会学、语言哲学等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被广泛学习。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思考模式,不同语系的语言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也就呈现了各种语言彼此间的相对性,所以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文化和生活环境的需要而成长和改变inguistic relativism
我倒觉得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个有趣的方向,刘颖说少有学者将这个当正业,但是此话题中的研究却格外多,就好象教授大牛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研究烦了。
沃尔夫语言相对论 -回复
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回复什么是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首次由德国语言学家恩斯特·沃尔夫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它主要关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语言是一种反映社会文化特征的工具,并且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方式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什么是沃尔夫语言相对论以及其核心概念和意义。
第一步: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起源和背景沃尔夫语言相对论起源于对20世纪初语言学的挑战和思考。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语法规则和语音等方面,忽视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
恩斯特·沃尔夫认为,语言无法孤立地存在,它是人类共同活动和交流的产物,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二步: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概念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语言相对性"和"语言不完备性"。
语言相对性指的是不同语言对世界的描述方式和观念会不同,语言的结构和词汇会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不完备性指的是语言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所有概念和思想,有时会存在一些无法翻译或解释的现象。
第三步: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实证研究为了验证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观点,许多实证研究被进行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沃尔夫和斯皮尔伯格的"颜色实验"。
他们发现不同语言的词汇和分类方式会影响人类对颜色的辨别和感知。
比如,一些语言只有两个基本颜色词汇,而另一些语言则有多个。
这些不同的词汇系统会影响人们对颜色进行分类和理解的方式。
第四步: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意义和启示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研究语言时需要考虑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它告诉我们,不同的语言背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描述方式会有所不同。
这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第五步:批评和争议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并非没有争议的。
萨丕尔 沃夫假说
萨丕尔沃夫假说一、什么是萨丕尔沃夫假说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相对性原理,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班杰明·沃夫(Benjamin Whorf)提出的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
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和语言中的词汇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文化认知。
二、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2.1 语言塑造我们的世界观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之一,它不仅用于交流,更是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分类。
例如,在一些语言中,存在着对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有些语言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有些语言则将时间分为更细致的阶段。
这种语言对时间的划分方式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认知,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行为。
2.2 语言对文化认知的影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承载着文化的精髓。
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方式。
例如,英语中有很多形容词来表达颜色,而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则常常使用自然景物来表达颜色的美感。
这种语言中的文化色彩会影响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他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2.3 语言对思维方式的限制和启发语言不仅仅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限制和启发。
不同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一些语言中的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另一些语言则更强调主动表达。
这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理解和思考方式。
同时,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也会启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语言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3.1 语言的多样性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实际上, 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 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 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Harry Hoijer 在1954 年提出的〔Koerner 2002:2。
①后来的学者, 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1976 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1994:4 。
前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彻底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
但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允许极端的语言决定论。
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的术语, 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者惟一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
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思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的外部理念, 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竭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
"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与它自身进行的无声的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
""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的声音之流称作言谈。
"②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暗地里是普遍的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
词语无非是这种深层精华的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的"标签",是体验世界的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的作用。
_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_解析
第30卷第8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0, No.8 2010年8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ugust. 2010, 097~098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解析莫 琼(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内容提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它所涉及的语言和思维、文化关系问题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之后,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人类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学科所共同关心的课题。
“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强式即语言决定论,主张语言结构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并主导着感知行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
弱式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模塑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思想的作用。
[关键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语言决定论[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8-0097-021.引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简称“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是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划分自然与确定范畴,即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影响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所涉及的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之后,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哲学、人类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甚至是信息科学、病理学等等学科所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
“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强式也称作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弱式也叫作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语言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
“假说”中语言决定论观点受到了多数学者的反驳和批评,而语言相对论观点则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
语言的相对论与家族相似性比较分析
语言相对论与家族相似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王雪鉴夏侯富生摘要:在语言学界,有些学者认为萨皮尔-沃尔夫的理论含糊其词,自相矛盾,先是提到语言决定思维和文化,又同时认为语言只是影响思维和文化,笔者认为,这只是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这种理论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极为相似,为后人在跨文化交际的途径上提供了很好的哲学理论基础;语言本体论的确立与超越历来是跨文化交际的热点论题,也为当今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指南。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家族相似性跨文化交际19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皮尔提出著名然而颇有争议的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即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两者被共同称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同一时代德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的“家族相似性”。
语言决定论(后来学者称之为“强势假说”)实质是主张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和思维,不同语言之间是不可翻译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是无法达到彼此理解的;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恰恰相反,他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实质是主张不同语言之间是有共性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能够通过语言的共性达到彼此的相互理解。
一萨皮尔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方法分析仔细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告诉我们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Bogardus1930年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集团过去和现在做事和思考问题方式的总和他是传统(传承下来的信仰)和风俗(传承下来的程序)的总和。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1999 33),根据这种定义,结合语言相对论,操不同语言的人拥有不同的做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语言的人群拥有不同的传统和风俗。
那么,在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他国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尊重彼此的生活风俗习惯,互相取长补短,认真学习对方的文化的优势,从而才能更好第发展自己的文化。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假设)”,又称为“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语言学(特别是北美印第安语言)和心理人类学先驱;他在艺术和美学方面的兴趣为人文主义人类学(Humanistic Anthropology)替代了基础。
萨皮尔1884年出生于普鲁士犹太教家庭,5岁随家迁居美国。
青年时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日尔曼语,印欧语,后受到博厄斯影响转向人类学。
1909年,25岁的萨皮尔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
1910〜1925年,萨皮尔在渥太华担任加拿大民族博物馆地质调查部人类学组主任。
在那里,他在印第安语研究基础上提出把北美印第安语划分为六个基本支脉的思想(Sapir,1990〜1991),同时,他还试图对历史学和民族学理论进行整合(Sapir,1916)。
1921年,萨皮尔发表其代表作一《语言论》,提出语言是思想的符号表达,同时强调语言对思维有深刻影响,“语言与我们的思维习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换言之,它们是一回事”。
1925~1939年,萨皮尔分别执教于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在此期间,他的研究重点由语言学转向心理学。
他试图探索博厄斯“文化”概念的心理学维度,使它成为可以进行具体研究的对象。
虽然萨皮尔的工作计划最终没有得到实现,但是他经由论文(Sapir,1949)所传达的思想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参加讲座的学生而言。
他被视为文化人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萨皮尔在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使他发展了许多重要议题:譬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他与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可能是他最著名的理论贡献。
这一假说主要认为语言的习惯化形式制约思维模式,所以“真实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Sapir,1929) 。
萨皮尔倡导内部语言研究,这一假说被认为是语言学领域的文化相对论。
浅析语言相对论视野下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萨丕尔( E S a p i r ) 一 沃尔夫( B . Wo i 0  ̄ R说包括 两个 基本观 点, 一是 语言决定论, 即一个人的思维 完全由母语决定, 因为一个 人只能 根据其母语 中 编码设定的范畴和 区别定义来认 识世界, 语言决 定思维 、 信念、 态度等, 语言不同 的民族, 其思维方
等号。文化大干语言 。 然而这种包容 关系也 只是 语言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 方面。 文化大系 统不可能独 立存在与语言系统之外 ,反之亦然。 认知语言 学被定义为一个 以人们对世界 的经验
以及人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 、 策
学家长期 以来争 论不休 而至今仍 众说纷纭 的问 题。认知人类学也具有 自己的特征, 在语言 、 文化 和 民族 志的研究之下关注人类心 智的认知 发展 过程。 虽然认知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及其分支之
绘 的世界 图景 , 完全 是一种认 为的划分 , 是人们 对星空的感性认识的条理化。 其实 , 古希腊人、 故 曰耳曼人和 古中国人所看到 的星空大致是 相同 的, 但是却划分 为不同的星座 , 表现 为不 同的世 界图景。 这种现 象可 以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切
问的界限并不是十分 明确 ,但 2 O世 纪中期 以来
度等 。语言相对 论对人类 认知的影响, 认知科 学
对人 类心智的探索也 指导 了认知 人类学理论 发 展的新方 向。 1 . 语言与认 知
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
语言 的认知 性取 决于人类所 具备的一般感 知机 制、 有限 的记忆 和加工能力 , 取 决于人们试 图利 用有限的手段去理解世界 的现实状态 , 取决于人
证 明, 世界上 的语言不 同, 使用不同语 言的人群对世界 的经验理 解也 不相 同。作为研 究人类文化与思维关 系的交叉学科, 认知人 类学经过半个 多世 纪的发展,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作者蒋国辉)简介1,学科类属:语言学哲学研究。
上、下两卷近90万字。
2,读者:大专院校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其导师。
3,学术价值:自从上世纪90年代对语言相对论的研究重新兴起以来,在这个领域里至今仍旧只有散见的论文和少量试验报告,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著述。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一书是世界范围内这个学术领域内第一部系统的理论著述,其价值在于,此前中国语言学界从未有过自己建立的理论系统,所有的学术研究仅限于评论和介绍欧美的学术思想。
如果作者构建的这个理论体系被国内学术界接受,可以使得中国理论语言学在这个领域里领先欧美学术界,使它成为由中国人建立并主导的一个语言学理论研究领域。
4,新的学术思想(理论部分)4.1 明确定义了语言相对论思想并划定了它的解释范围:语言相对论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哲学问题,属于哲学认识论范围;语言相对论研究语言在普通人认识世界的心智行为中有什么作用。
语言相对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指每个人的母语)为人构建了一个语言中间世界,人只能透过这个语言中间世界观察、认识和描述真实世界,这是语言塑造的普通人的世界观。
人能够认识到的真实世界是语言为他构建的语言世界图景。
在语言的制约下,普通人在正常的言语-思维状况下并不能区分感知觉信息和语言世界图景。
语言相对论并不涉及对感知觉神经系统的神经生物-生理学研究,比如不能用语言是否引导感知觉来批评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也不涉及人类精神领域的活动,比如不能以说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思考共同的哲学、政治、文学或艺术问题,来批评思想只能在语言中形成的语言相对论观点。
4.2 否定了被学术界在提及语言相对论时普遍认同的立场,即将语言相对论分为“强势vs.弱势”、或者“语言相对论vs.语言决定论”的对立,或者如近年国外的一些新提法比如“强势语言相对论= 语言能力”vs.“弱势语言相对论=语言表现”。
语言相对论在我的体系中是一个完整的思想;Whorf的思想也不能被解读为“强势vs.弱势”,因为他倡导的语言相对论思想是基于对所谓“自然逻辑”的批评。
费希特 语言相对论
费希特语言相对论费希特语言相对论是一种关于语言及其相对性的理论,它由语言学家费希特提出。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但不同的语言可以给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将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简单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忽略了其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结构的差异。
在费希特语言相对论中,费希特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语言相对性和语言中介。
语言相对性指的是不同语言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例如,某些语言可能有更多的词汇来描述颜色,而其他语言可能更注重动作和动词的使用。
这种差异使得人们在使用不同语言时,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和描述会有所不同。
而语言中介则是指人们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所使用的工具或方法。
这些工具或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沟通和理解。
然而,由于语言的相对性,翻译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换,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原始语言的意思和情感。
费希特语言相对论的研究也引发了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是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因此,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是一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个人角度来看,费希特语言相对论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我开始意识到,每一种语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我不仅要学习语法和词汇,还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
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理解和传达这门语言所蕴含的意义。
费希特语言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意识到语言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通过深入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这也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让我们一起探索语言的奥秘,感受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无尽乐趣和启迪。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主要内容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是这个领域里至今为止最具争议的理论。
沃尔夫首先提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语言决定思维,这就是语言决定论这一强假设。
由于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尔夫还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也就是说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有关,这就是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 stems from a ques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about whether one's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way one thinks. This question has given birth to a wide array of research with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especially anthropology, cognitive science,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Among the most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theories in this area of scholarly work is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also known a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n often cited "strong version" of the claim, first given by Lenneberg in 1953 propos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our language in some way determines the way we perceive the world. A weaker version of this claim posits that language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world view adopted by the speakers of a given language, but does not determine it.[1]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这种强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学习者也不可能学会另一种文化区的语言,除非他抛弃了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习得说目的语的本族语者的思维模式。
语言相对论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沃尔夫假说并不存在明确的定义。
这主要是由于沃尔夫在表述自己观点时语言不明确。
这又是由于沃尔夫英年早逝,没出过专著(论文集为后人整理)。
生前没来得及对表现出来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取舍,系统地归纳梳理自己的理论。
所以,关于该假说的确切定义并不存在。
国内学者对沃尔夫假说的理解大致为三种:其一,语言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其二,语言影响人的世界观;其三,语言影响人的思维③。
Brown (1967:25) 提出了沃尔夫假设三段论:
1) “语言结构差异论”(语言A 的结构不同于语言B 的结构)
2) “语言文化相关论”(文化A 与文化B 的行为结构差异同语言A 与语言B 的结构差异有关联)
3) “语言决定论”(语言A 的结构决定文化A 的行为结构)
有关沃尔夫假说的研究涉及许多不同学科。
时至今日,社会学、人类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甚至于神经语言学等都对假说进行研究,换言之,假说中的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是许多学科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正如桂诗春(2000)所言“不同学科的语言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取向和认识。
”人们对此假说进行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学科的研究,得
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有的相互抵触,有的相互联系,互相支持,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和跨学科性研究有助于探索假说的纵横发展。
语言相对论
“Sapir –Whorf假设”,也称为“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
换句话说,不同文化中不同语言的结构,含义和使用上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思维方式。
语言学(尤其是北美印第安语言)和心理人类学方面的先驱;他对艺术和美学的兴趣为人文人类学奠定了基础。
萨皮尔(Sapir)于1884年出生于普鲁士犹太教家庭,5岁时移居美国。
在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日耳曼语和印度欧洲语言。
后来,在蟒蛇的影响下,他转向了人类学。
1909年,Sapir 获得博士学位。
萨比尔(Sapir)在25岁时就从事人类学研究。
1910年至1925年,萨皮尔(Sapir)担任渥太华加拿大民族博物馆地质调查部人类学部主任。
在那里,他提出了在印度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将北美印第安语言分为六个基本分支的想法(Sapir,1990-1991)。
同时,他还试图整合历史和民族学理论(Sapir,1916)。
萨皮尔(Sapir)在1921年发表了他关于语言的杰作,提出语言是思想的象征性表达,并强调语言对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语言和我们的思维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它们是一回事。
”从1925年到1939年,萨皮尔分别在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
在此期间,他的研究重点从语言学转向心理学。
他试图探索蟒蛇“文化”概念的心理维度,并使其成为具体研究的对象。
尽管最后没有实现萨皮尔的工作计划,但他在论文中传达的想法(萨皮尔,1949年)引起了巨大反响,特别是对于参加讲座的学生。
他被认为是文化个性学校的创始人之一。
Sapir在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使他开发了许多重要的主题,例如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和他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萨菲尔·沃尔夫假说”可能是他最著名的理论贡献。
这种假设认为,语言的习惯形式限制了思维方式,因此“现实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群体的语言习惯”(Sapir,1929)。
Sapir提倡内部语言的研究,这被视为语言学领域的文化相对性。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一直以来,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普遍关注思维、语言、文化中的相关性问题。
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共性论的争论始终没有停休,由于不同时期的流行思潮有所不同,因此两种观点也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交替占据主要位置。
Sapir-Whorf是语言相对论的代表人物,他对语言机思维的相互关系提出假设。
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将对思维惯性产生直接影响,思维是“概念思维”或者“语言思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内容与表达方式。
一、语言相对论概述在Whorf的语言相对论中,表达方式往往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因此很多学者在理解相关观点时产生一定疑问。
有关他对语言、思维、文化关系的研究,被统称为“沃尔夫假说”。
沃尔夫假说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极端语言决定论;二是温和语言相对论。
一方面,语言决定论中,认为语言形式决定了思维方式,对于现实的感知不能独立于语言之外;另一方面,语言相对论中,语言产生了某些认知中的偏差,引导更多人们关注这方面问题,因此说语言的差别体现了思维的差别。
一直以来,诸多学者批判语言决定论,认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Whorf将无法获知霍皮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Whorf的本族语言为英语,因此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在英语基础上,那么就无法关注到霍皮语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Whorf表达的观点与理论仅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是他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极端思想产生的矛盾逻辑。
更多时候,他表达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通过语言引发了几种认知偏差,语言模式并没有绝对性限制,而是与其他文化模式相融合,将人类的思维与感知推向习惯性渠道;②语言引导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③每种语言都可以表达概念,但是表达的程度有所不同;④语言对事物的范畴化方式,将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Whorf认为,在一种语言中将词汇划分为动词与名词,将会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影响。
例如波浪、烟雾、闪电等,并没有更多地倾向于实物物体,但是在英语中属于名词;但是在霍尔语中,却将这些自然现象定义为动词,因此可以说霍尔语主要通过不同方式来看待这些现象。
沃尔夫语言相对论 -回复
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回复题目: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引言】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是由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
该理论主张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世界观,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本文将从定义、实质、影响力和实证研究等方面一步一步深入解析沃尔夫语言相对论。
【正文】一、定义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又称“相对语言学”或“语言相对论”,是一种在语言学领域探讨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它决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知觉观念,并在文化和社会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实质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实质是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探讨语言如何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种塑造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1. 语义相对性:不同语言对于某些概念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思考方式也不同。
例如,英语中的“time”可以用单个词来表示,而沃尔夫拥有多个词来表达时间的不同概念,如“早先的时间”、“中间时间”、“恰到好处的时间”等。
这种语义相对性会对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产生影响。
2. 句法结构:语言的句法结构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一些语言中,是主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在另一些语言中则可能是宾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这种不同的句法结构会对人们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三、影响力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文化多样性: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提醒人们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世界观,因此,不同的语言背后也代表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使得人们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2. 思维方式: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联系。
不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会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研究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不同语言对于思维的影响,也促进了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相对论
洪堡(1999) 认为“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范畴划分,这些迥异的方式限定了我们大脑组织知识的方式。
”这个早期相对论观点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语词的概括度和语法化、构词形态学范畴对于不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起到决定作用。
洪堡1999:297认为语言是有优劣的:
“我们在前面讨论句子构造的时候,除开不具备任何语法形式的汉语以外,还区分了三种可能的语言形式,即屈折形式、黏着形式和复综形式。
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中的一种或不止一种形式,要评判各种语言相对而言的优点,关键在于弄清语言如何在自己的具体形式中体现出上述三种抽象的形式,或确切地说,语言是以什么样的原则来实现或溶合抽象的形式?我想,一旦人们认识到了抽象的、可能的语言形式与现实存在的具体语言形式之间的这种差别,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有些语言是唯一完善的语言,其他语言则是不太完善的语言。
在以上三种抽象形式中,屈折形式可以被称为唯一恰当的形式,这一点恐怕是无可辩驳的。
然后,称其他语言不甚完善,这个判断并非也同样符合实际存在的语言的情况,因为在这些具体的语言里,绝不是只有某一种形式起着绝对地统治作用,相反,一种语言始终积极地倾向于靠拢恰当的形式。
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作更细致的探讨。
”
有人认为洪堡是美国语言相对论的源头,Miller 1968:11说:‘语言相对论可能是由德裔美国人类学家佛朗兹·博厄斯Franz Boaz带到美国去的,由他学生萨丕尔清楚地加以陈述而为人熟知,然后由后者
的学生沃尔夫著文强烈辩护。
’这看法在欧洲大陆较流行,不过在英美还未得到认可。
我在澳大读书时有位老师波兰人安娜·维茨别卡Anna Wierzbicka,被认为是世界十大形式语义学家之一。
她所探索的语义因子semantic primes,据信类似于莱布尼茨的‘人类思维字母alphabet of human thought’。
近年来又被认为是英语著作中最出名的、真正从洪堡视角来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