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
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
口腔生物学总结2024
引言概述:口腔生物学是研究与口腔相关的生物学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生物学不仅涉及到口腔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与口腔健康、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三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口腔生物学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口腔解剖学1.口腔结构:牙齿、牙龈、舌、颌骨等。
2.口腔腔隙:颌骨、颞颌关节等。
3.口腔粘膜:种类、结构、功能。
二、口腔组织学1.牙齿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等。
2.牙周组织:牙龈、牙槽骨、根膜等。
3.口腔黏膜:结构、功能、分类。
三、口腔生理学1.咀嚼与吞咽:口腔肌肉、涎液分泌等。
2.唾液:成分、分泌机制、功能。
3.酸碱平衡:口腔pH值调节机制。
4.牙本质过敏: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口腔微生物学1.口腔微生物群落:定植菌群、变态菌群等。
2.口腔菌群的平衡与失衡:口腔健康与疾病关系。
3.龋齿的微生物学机制:龋齿菌的种类、生物膜的形成等。
4.牙周疾病的微生物学机制:牙周炎、牙周病菌群等。
五、口腔健康与疾病1.龋齿:龋斑、龋洞的形成机制,预防和治疗。
2.牙周疾病:牙周炎、牙周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口腔癌: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结: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口腔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结构、组织和生理功能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口腔健康和疾病的机制,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失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内容涵盖了龋齿、牙周疾病和口腔癌等常见口腔疾病。
希望通过对口腔生物学的学习,能够加深对口腔健康的认识,提高口腔健康的意识,做好口腔健康管理。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1 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2 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3 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 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口腔生物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口腔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六 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七 唾液钙和磷含量的测定 实验八 唾液分泌情况的测定
内容目录
第三节 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方法:
菌斑 采集 和处 理
染色
漱口、隔湿→ 刮取牙面菌斑
可摘式取菌器或灭菌纸尖 吸取龈沟或牙周袋菌斑
立即置转送液中密闭
震荡、分散菌斑团块
涂片
革兰负性染色
观察
观察细菌形态
分类
分类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①龈沟内采集法
②牙周袋内采集法
龈沟或牙周袋的龈下菌斑采集法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红色+、浅黄色-
红色+、黄色-
黄色+、无色-
桔黄色+、浅黄色-
黑色+、无色-
浅黄色+、紫蓝色碳粒沉于管底+, 碳粒和明胶混合褐色絮状沉淀+,无沉淀或沉 淀易溶解黑色+、不变色生明显气泡+,无气泡或产生 少量气泡2min内出现蓝色+,不变色-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实验:
利用细菌产生的预成酶(胞外酶),在37℃普通孵箱中与生化试剂基质产 生特异的酶反应,通过各种指示剂或特殊的显色产物即可在4小时~24小 时观察到结果。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实验的生化鉴定系统包括30个生化实 验基质与相关指示剂、磷酸盐缓冲液(PBS)、细菌标准浊度管以及8个鉴 定系列,可根据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及耐氧实验结果选择不同的系列生化 基质进行鉴定。这8个鉴定系列是: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介绍口腔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口腔生物学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口腔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口腔生物学在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1.理解口腔生物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掌握口腔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3.了解口腔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4.了解口腔生物学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5.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口腔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8学时)•口腔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口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口腔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2. 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2学时)•口腔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口腔微生物的采集和培养技术;•口腔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方法;•口腔微生物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
3. 口腔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6学时)•口腔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重点;•口腔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展;•口腔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4. 口腔生物学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10学时)•口腔生物学与龋病的关系;•口腔生物学与牙周病的关系;•口腔生物学与口腔癌的关系;•口腔生物学在口腔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5. 科研实践与案例分析(14学时)•科研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口腔生物学的案例分析;•学生科研实践项目报告。
四、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 《口腔学》(第11版),作者:黄继光,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钱庆华,《口腔生物学》,2010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 David A. Spratt (Editor), Gunther Holbrook (Editor), Brian Angus (Editor), J. Michael Spratt (Editor),《Periodontal Microbiology Made Easy》,2019, CRC Press. 3. Philip D. Marsh, Philip D. Marsh (Editor),《Dental Microbiology》,2009, Wiley-Blackwell.六、考核方式及标准1.平时表现: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20%);2.作业: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30%);3.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4.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学生对全部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30%)。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科学,它涵盖了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口腔微生物学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正常口腔内有数百种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组成了口腔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对于口腔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有害微生物可能会获得优势,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糖与口腔微生物密不可分。
口腔内的病原菌,例如蛀牙菌,可以利用糖类作为其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当我们进食含糖食物时,口腔中的糖浓度会增加,从而为有害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有害微生物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导致蛀牙的形成。
因此,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对于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糖外,口腔卫生也与口腔微生物的平衡有密切关系。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牙菌斑的堆积,进而破坏口腔微生物的平衡。
牙菌斑是一种透明的黏性细菌聚集物,它可以在牙齿表面形成,并吸附有害微生物,对牙齿和牙龈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清除牙菌斑,维持良好的口腔微生物平衡,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牙齿编码也是口腔微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分析演化树和微生物群体的遗传学差异,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这种了解有助于开发新的口腔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为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口腔微生物学是一个生动且全面的学科,它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进行牙齿编码分析都是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口腔微生物学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口腔健康的指导。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微生物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乳牙列时期(5-24月) 乳牙列为微生物的定植增加了新生境,厌氧菌明 显增加:韦荣氏菌、放线菌、乳酸菌、罗斯菌等, 可以分离到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放线杆菌。 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开始定植牙面。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窗口感染期(19-36月) 变异链球菌最易定植在牙面
口腔正常菌群-分类
• 原则 只确定属名,未确定种名的某一株细菌,其拉丁 学名可在属名之后加sp.(species)(正体字), 如果同属未定种名的若干菌株,则用spp.取代sp.; 如果是新种,在新种的拉丁文学名之后还要加上 “sp. nov.”,nov是novel的缩写。
口腔正常菌群-分类
• 原则 属: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他属有明 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16SrRNA序列有较大的 差异,应大于5-7%。 种: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以认为是 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 异,根据16S核糖体RNA序列的异同可以作为定种 的依据,凡是16SrRNA序列同源性大于97%的两 株细菌,即可确定为同一种。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 口腔内微生物获得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是有选择 性的定植在特定的生境,并受局部微环境影响。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无牙时期 定植于粘膜的先驱菌(pioneer species)是唾液链 球菌、轻缓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等; 三个月后口腔内可有一些专性厌氧菌,普氏产黑 色素菌、具核梭杆菌、韦荣氏菌等。
例子
细菌
Bacteria
细菌
Bacteria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杆菌
Bacilli
乳酸菌目 Lactobacillales
口腔医学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
口腔医学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中存在的微生物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其与口腔疾病的关系的科学领域。
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对于口腔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口腔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细菌培养和鉴定、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细菌培养和鉴定是一种最早的、使用最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
它通过将患者样本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等方法来鉴定患者样本中存在的细菌种类。
然而,传统的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培养时间长、效率低、检测灵敏度低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口腔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多克隆位点DNA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DNA芯片、(PCR-DGGE)等。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口腔中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
PCR技术是一种基于DNA扩增的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增出微生物的DNA片段,并通过检测扩增产物来确定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PCR技术的一种改进,它可以实时检测扩增产物的数量,从而准确测定微生物在样本中的含量。
DNA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在同一实验中同时检测上百种微生物。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微生物的种类,还可以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来研究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PCR-DGGE是一种结合了PCR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GGE)的方法,可以借助DGGE的分离能力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灵敏性对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除了分子生物学方法之外,近年来还有一些新兴的口腔微生物检测技术得到了研究和应用。
比如基于质谱的检测方法(MALDI-TOFMS)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的蛋白质质谱图谱来快速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被应用于口腔微生物学领域,比如纳米流体技术、纳米传感器等,这些方法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高灵敏、高速度的检测。
微生物学支原体(口腔)
(二)、致病性
致病性 通过以下机制引起细胞损伤: ①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固醇作为养料; ②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 ③溶脲脲原体能粘附精子,影响精子的运动, 且与人类精子膜有共同抗原,可因免疫损伤导 致不育; ④穿透支原体能粘附并侵入CD4+T淋巴细胞引 起免疫损伤。
(一)、肺炎支原体
经空气飞沫传播,引起人类支原体肺炎,症 状较轻,仅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肺 炎支原体的诊断方法依靠分离培养和血清学 检查。
支原体的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一般加入 10~20%血清。最适生长PH值为6.0~6.5,兼性 厌氧,生长缓慢,在含1.4%琼脂的固体培养基 上培养2~3d后出现菌落,典型菌落为荷包蛋样 (核心较厚,向下长入培养基,周边为一层薄 薄的透明颗粒区)。
荷包蛋样菌落
细菌L型与支原体的比较
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1.分离培养 取标本接种在含血清和酵母浸
膏的培养基中,由于支原体生长缓慢,分离 需较长时间,菌落呈典型荷包蛋样。
2.血清学检查 冷凝集试验 非特异性
3.分子生物学检测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主要有溶脲 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都 为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
支原体的顶端结构在泌尿生殖道的感染中 起重要的粘附作用,生殖道的支原体感染 对自然流产、出生缺陷、死胎和不孕(育) 有一定关系。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um滤菌器,呈二分裂 繁殖,含DNA与RNA。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 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一、 概 述
支原体属Mycoplasma
支原体科
支原体
脲原体属Ureaplasma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①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②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③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o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医学分类
口腔医学分类口腔医学是一门研究口腔健康和口腔疾病的医学科学。
它涉及口腔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预防、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保护口腔健康。
一、口腔解剖学口腔解剖学是研究口腔内部结构的学科。
它包括口腔的外部形态、内部组织和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变化等内容。
了解口腔解剖学对于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口腔生理学口腔生理学是研究口腔器官的功能和生理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口腔内的唾液分泌、咀嚼、吞咽、言语、味觉等多个方面。
口腔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口腔的正常功能,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
三、口腔病理学口腔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学科。
口腔疾病包括口腔黏膜病变、牙齿病变、颌骨病变等多种类型。
口腔病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为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四、口腔微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微生物及其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
口腔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与人体口腔的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口腔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口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功能,并探索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五、口腔药理学口腔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口腔内的作用和应用的学科。
口腔药理学研究口腔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口腔组织的作用机制。
了解口腔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合理选择口腔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总结起来,口腔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口腔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口腔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口腔医学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保护口腔健康。
口腔医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口腔健康水平,让人们拥有更健康的口腔。
口腔学微生物重点复习归纳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1.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
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
2.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
3.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4.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5.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6.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7.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8.龈上菌斑: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
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
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9.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特征\菌斑龈上菌斑龈下菌斑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宿主防卫机制唾液Ig 血清Ig10.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变形链球菌群
一般生物学特性: G+球菌,直径0.6-1.0um,链状
排列。在MS琼脂平板(轻唾琼脂培养基)上菌落
呈淡蓝色,嵌入琼脂,质硬,菌落表面粗糙。
致病性:是公认的主要致龋菌。 机制:
⑴ 变链菌的胞壁表面物质在细菌黏附、聚集和对牙
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
⑵ 变链菌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糖代谢的
3、脂磷壁酸对G+菌和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桥接作用: 脂磷壁酸对G+菌和葡萄糖基转移酶均有亲和 力,促进了细菌之间的黏附和细菌的糖代谢。 4、血链菌为牙表面最早的定植者,属于口腔链球菌 群微生物。(先锋菌)
细菌粘附烤磁体早期的免疫荧光照片,蓝色的为放线菌,红 色的为链球菌
晚期的免疫荧光照片,绿色的为放线菌,红色的为链球菌
第一章 口腔微生 物学
山西医科大学
杨芳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1.基本概念★
2.口腔生态系 组成 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
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利用细胞水平研究技术或分子 水平的研究技术,对生态学的内容进行研究,该学科体 系即为微生态学。
细菌附着 起作用的分子为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具 体机制有三:
1、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细菌利用本身的 表面蛋白与牙表面的获得性膜的唾液蛋白相结合, 实现细菌在牙表面的定植。
2、多糖可引起多种细菌在牙表面上的聚集: 由变链菌胞外葡糖基转移酶合成的两种葡聚糖, 合成的葡聚糖两种:含ɑ-1,6糖苷键的水溶性葡聚糖 含ɑ-1,3糖苷键的不溶水葡聚糖 前者可促进细菌的彼此聚集,诱导细菌合成并分 泌ɑ-1,3糖苷键葡聚糖,后者不溶于水,但可促进细 菌彼此的黏附。
宿主因素: 口腔粘膜表面的光滑程度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口腔内
正常菌群的构成不同
宿主唾液和龈沟液中不同的物质组成
a、抗体:SIgA和IgG
SIgA:分泌型抗体,是唾液中的主要抗体
IgG:由血清中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是龈沟液中的
主要抗体,能保持龈下菌丛的稳定。
b、唾液中的其他蛋白组份 唾液粘蛋白:对口腔细菌的生长具有选择性,维持 口腔正常菌群的相对恒定。 溶菌酶、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对多种菌有非特 异性溶菌作用。 唾液素:碱性四肽物质,含量很少。
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此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
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培育出来。 应用:无菌动物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实
验动物。
现状:现在无菌动物的品种: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等小 动物。 其中的小鼠、大鼠、豚鼠,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能大量生 产,并比较方便地应用于日常研究中了。
第二节
附注:成熟牙菌斑的细菌分类 成熟牙菌斑的细菌比例是: 兼性厌氧链球菌 兼性类白喉杆菌 厌氧类白喉杆菌 胨链球菌 韦永氏菌 拟杆菌 梭状菌 奈瑟氏菌 弧菌 27% 23% 18% 13% 6% 4% 4% 3% 2%
熟牙菌斑中致龋菌为:
变形链球菌
放射菌
血型链球菌
乳杆菌
4、牙菌斑的分类★ 按照牙菌斑所在的部位分类: a、龈上菌斑:附着在牙表面或修复体冠部的菌斑, 以G+ 菌为主,主要为微需氧菌和需氧菌。 光滑牙面菌斑:以链球菌为主(轻链菌、血链菌、 变链菌、唾链菌) 点隙裂沟菌斑:以G+球菌为主(变链菌、乳杆菌)
溶血圈,生脓链球菌属此型,又称为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在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口腔内
少有此菌,又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
β -溶血链球菌菌落形态
-溶血链球菌菌落形态
生脓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G+球菌,直径0.6-1.0um,在血琼脂上 生长良好。
形态:
★致病性:可产生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疾病,包括
其他(无机物等)
30%左右
第三节 口腔正常菌丛
1.概念 2.口腔正常菌丛的形成 3.菌丛的类型 4.口腔正常菌丛成员菌
5.其他微生物群
一、概念★
口腔正常菌丛是指健康人口腔中由暂居菌群、常
居菌群、固有菌群所形成的复杂菌丛。
二、正常菌丛的形成
与宿主的年龄、饮食习惯、咀嚼器官的健全有密切
的关系;
刚出生的婴儿口腔内无菌,出生后6h有少量的细
菌斑成熟 植于牙菌斑并开始生长;
1、附着黏附细菌种类和数量的增加,纤毛菌开始定
2、纤毛菌逐渐替代链球菌的主导地位,形成与牙面 垂直排列的栅栏样结构,这是菌斑成熟的标志; (约出现在菌斑成熟的5-6天,并可看到谷穗样的结 构)
3、成熟菌斑的光镜结构:★
①基底层是获得性膜:无细胞,HE染色为粉红色。
珠菌生长)
占据空间(轻链菌的生长抑制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的生长) 减低口腔PH值
引起肌体产生天然抗体
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刺激
正常菌群有助于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发育(例:无
菌动物的盲肠占体重的2-3%,恢复正常喂
养,盲肠可占体重的15-40%)
营养功能(肠道菌群可提供Vk、B6、B2和生物
素等)
损害作用:
蔗糖酶 蔗糖葡萄糖+果糖
葡聚糖酶(右旋糖苷酶)
葡聚糖葡萄糖+异麦牙糖
⑶变链菌群的产酸能力和 耐酸性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 矿中起作用。
(一)链球菌属 分布: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内,多为口腔正常 菌丛; 一般生物学特性:G+球菌,直径0.7-0.9um,链状或 成对排列; 分类:根据血琼脂板上的生长情况分三类。
链球菌电镜结构
-溶血性链球菌:在菌落周围有一狭窄的草绿色溶 血圈,又称草绿色链球菌,口腔内链球菌多为此型。
-溶血性链球菌:在菌落周围有一宽的透明的完全
二、牙菌斑的生物学作用★
保护牙菌斑菌丛细菌抵制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
在口腔环境中正常生长;—遮风挡雨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和网络作用,控制基质 中营养成分的移动;—营养仓库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他元素,滞留从 菌体内遗漏出的营养物质;—营养鱼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膜内的蛋白分子中的巯基可综合氧自由基,保护
1.基本概念
牙菌斑和生物膜
2.牙菌斑的生物学作用 3.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4.牙菌斑的分类 5.牙菌斑的成分
一、基本概念
牙菌斑(plaque):堆积在牙表面或修复体表面, 不能被中等速度的水冲去的细菌团块。
生物膜(biofilm):由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需氧
菌、兼性厌氧菌或绝对厌氧菌等)嵌入多糖、
牙周袋
·
氧张力为16.4% 适于需氧菌生长
氧张力为0% 适于厌氧菌生长
b、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度不同分为: 绝对需氧菌 绝对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耐氧厌氧菌
微嗜氧菌
pH a、口腔pH的特点:口腔可提供给微生物相对恒定的 pH环境(5.0-8.0) b、影响口腔pH的因素: 外源性物质:饮料、食物等; 细菌发酵: 唾液缓冲:碳酸盐是刺激唾液重要的缓冲系统
b、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的菌斑(龈沟和牙周袋 内),以兼性厌氧菌为主。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面上,以G+球菌、轻链 菌、血链菌为主。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上,确与 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接触,以G-厌氧菌为, 其代谢产物可引起牙周组织炎症。
5、牙菌斑的成分 a、细胞和非细胞成分:细胞成分主要为各种细菌和 蛋白质;非细胞成分为食物残渣和细菌代谢产 物等。 b、水分和固体成分: 水分:占80% 固体:占20% 蛋白质 45% 糖 脂肪 15% 12%
细菌免受氧化作用的损伤。—免受伤害
三、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过程)
★分三个阶段:牙表面获得性膜的形成
细菌附着 菌斑成熟
牙表面获得性膜的形成
形成:唾液中的粘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 蛋白在牙表面上形成一层结构均匀无细胞的薄 膜,厚约1-10µm,龈缘区的膜较厚而牙尖区较薄。 作用:该薄膜在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黏附中起受体的 作用,并对细菌的附着有选择性吸附作用。
②中间层:主要为细菌,有球菌、杆菌、丝状菌
等,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牙面垂直呈栅
栏状。
③表层:为散在的球菌、杆菌、脱落的上皮、食物
残渣及衰亡的细胞。
光滑修复体表面细菌(×5000,1月) 非光滑修复体表面细菌(×5000,1月)
光滑修复体表面细菌(×5000,×10000,3月)
非光滑修复体表面细菌(×10000,3月)
牙菌斑的清除方法:
少,因此我们必须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并掌
1.刷牙 如果刷牙得当,就可以使牙齿表面的牙菌斑量大为减
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2.牙线 能有效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菌斑,减少邻面龋的发生; 3.牙签 在牙龈萎缩、牙与牙之间出现间隙的情况下,可借助横 断面呈三角形牙签来清除邻接面的牙菌斑; 4.牙间刷 牙间刷也适用于牙齿之间出现间隙的情况,能有效 的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菌斑; 5.冲洗器 冲洗器的高压水柱可将牙面及牙间隙的食物残渣和 细菌冲洗干净。
细菌因素: a、抵抗宿主防御系统的能力大小 b、对所附着的粘性表面或牙体表面的亲和力大小 c、细菌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d、对口腔内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不同导致菌群的 不同分布
宿主的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口腔卫生
附注:无菌动物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
菌,6-10h口腔内细菌快速增多;
老年人咀嚼器官老化,牙齿脱落后口腔内血链菌 和变链菌的数量明显减少,无牙颌中检不到这两 种细菌;(是与牙有亲和力的细菌) 老年人戴义齿后口腔内菌群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