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抗敌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3.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三、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2.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背后,是全民族的英勇抗战和巨大牺牲。
2.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原因、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典型战役和英雄人物。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4. 影像资料展示法:播放相关纪录片、电影片段等,增强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教案内容:一、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 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2. 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3. 我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二、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1. 卢沟桥事变2. 淞沪会战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4. 百团大战5.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 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2.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3.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四、抗日战争的启示1. 民族团结是战胜外敌侵略的关键2. 英勇斗争、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六、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续)4. 日本侵华的步骤和策略a. 事变前的侵华活动b. 侵华战争的组织和实施c. 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罪行5. 抗日战争的国际背景a.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 各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c. 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六、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续)6. 武汉会战a. 会战背景和战略意义b. 战斗过程和重要战役c. 英雄事迹和著名将领7. 长沙会战a. 会战背景和战略意义b. 战斗过程和重要战役c. 英雄事迹和著名将领8. 抗日战争中的民间抗争a. 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众动员b.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七、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续)9. 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和因素a.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b.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作用c.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10.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 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象征b. 民族复兴的起点c.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八、抗日战争的启示(续)11. 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训a. 国家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b. 民族团结和民族自尊的重要性c. 国防建设和军事实力的必要性12. 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a. 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c. 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九、抗日战争的纪念与传承13. 抗日战争纪念活动及其意义a. 纪念日的设立和纪念活动b. 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的建设c. 抗日战争研究的推进和成果展示14. 抗日战争教育与传承a. 国民教育的推广和抗日战争历史教育b. 抗日战争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传承c. 抗日战争精神的弘扬和时代价值十、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5. 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a. 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b.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c. 抗日战争的历史反思和经验总结十一、抗日战争中的文化抗争1.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a. 文学作品中的抗战主题b. 电影、戏剧中的抗战表现c. 音乐、美术中的抗战精神2.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事业a. 抗战士兵的教育活动b. 后方学校的坚守与传承c. 教育在抗战胜利中的作用十一、抗日战争中的文化抗争(续)3.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a. 抗战新闻报道与宣传策略b. 抗战时期的媒体作用c. 抗战舆论的形成与影响4.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动员a. 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b. 妇女、青年在抗战中的角色c. 抗战时期的民族团结十二、抗日战争的遗留问题与和平发展5.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遗留问题a. 战争受害者的赔偿与纪念b. 战争罪行的清算与历史正义c. 抗日战争记忆的传承与保护6. 抗日战争与和平发展的关系a. 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训与和平理念b.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秩序c. 抗日战争对现代和平的意义十三、抗日战争的比较研究7. 中日战争与其他二战战争的比较a. 战争背景与战略目标的差异b. 战争过程与战斗形式的对比c. 战争后果与历史影响的评估8. 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a. 中国战场在世界战争中的地位b. 抗日战争与盟国战场的互动c. 抗日战争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十四、抗日战争的多元视角研究9. 抗日战争的经济学视角a. 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b. 抗战时期的经济建设与支援c. 战争结束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0. 抗日战争的社会学视角a. 战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b. 抗战时期的社会变迁c. 战争与社会的重建十五、抗日战争的总结与展望11. 抗日战争的史学总结a. 抗日战争研究的历程与成果b. 抗日战争史观的探讨c. 抗日战争研究的未来方向12. 抗日战争的纪念与研究a. 抗日战争纪念活动的新意义b. 抗日战争史料的整理与研究c. 抗日战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3. 抗日战争与民族复兴a. 抗日战争对民族复兴的启示b. 抗日战争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c.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通过这些章节的教案,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一段痛苦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程。
伟大的抗日争教学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与能力】掌握侵华日军的罪行,归纳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通过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来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四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原则的学习方法,学生搜集和研究大量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对抗战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道理。
学会一人为本,善待生命。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的课。
教学内容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及其危害;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包括抗日救亡和全民抗战两个阶段,理解抗日范围变化的原因以及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武装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这一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人类战争史的奇观,它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规模空前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抗战,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的认识,充分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所具有的特别突出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有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待历史课,虽然不重视,但是在第一学期刚刚进入一中不久,他们还是很会配合老师的。
只是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对历史知识进行理性分析思考。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让那些深层的东西表象化,从形象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思考的紧张,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案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课型] 新授[第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⑴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和许多大屠杀惨案。
⑵了解和掌握中国军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奋起还击,并逐步团结起来,建立起坚固而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浴血奋战,直到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事实。
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过程与方法⑴提问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有关历史知识的学习,你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了解多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学习和理解未知知识的知识迁移方法。
⑵要求学生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三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⑶引导学生从《侵华日军的罪行》一目中列举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残暴本质的事实,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侵华日军罪行史实的掌握,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
⑵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⑶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原因、表现及其结果;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三、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侵华背景(1) (根本原因)(2)力图转嫁的影响。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
伟大的抗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重要事件。
分析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反对战争和侵略。
二、教学内容2.1 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日本侵华的原因和动机。
分析中国当时的国情和军事实力。
2.2 抗日战争的过程讲述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和战斗。
介绍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2.3 抗日战争的胜利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影响和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和战役。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2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的深入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和报告。
4.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历史资料和文献:提供给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报告评价:学生的小组报告和成果。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步骤6.1 引入抗日战争主题通过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6.2 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日本侵华的原因和动机,如满洲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
分析中国当时的国情和军事实力,以及面临的困境。
6.3 讲述抗日战争的过程讲述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和战斗,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
介绍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八路军等。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战役。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案最全版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案教学目标:㈠内容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㈡知识与能力了解并归纳日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抗日斗争在抗日救亡和全民抗战两个阶段的重要事件: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探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㈢过程和方法这段内容容量比较大,课时紧;但学生比较熟悉,而且今年又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媒体介绍很多,所以运用问题教学法既可提高课时效率,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客观、及时地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形成、表现及其结果;阐述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侵华日军的罪行学习思考:日军为何侵华?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危害?中国军民的反映?(简析:日军侵华的原因从四方面:既定国策、东方会议、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中国国内内战来述。
滔天罪行从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一系列事变、制造惨案、细菌战毒气战)和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制华扶植傀儡、经济上掠夺和思想上奴化)两方面述。
危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中国军民的反映:中国军民奋起抗日。
让学生了解认识到日军的残暴本质。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的局部抗战)学习思考:抗日救亡运动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将领、各阶层人民如何抗日救亡斗争的(史实)、影响。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我国中小学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所展现的顽强抗争精神和伟大牺牲精神。
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教育部编写的《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是一本权威的历史教材。
根据教材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 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 掌握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3. 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英雄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视频或者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和巨大牺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量。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抗日战争的起因通过讲解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和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如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等。
2.2 抗日战争的经过介绍抗日战争的主要历程,如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武汉会战、淮海战役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抗争过程。
2.3 抗日战争的结果讲解抗日战争的结果,包括中国人民取得的胜利、中国政府的成立以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可以选择一些英雄人物或者抗战事件,如焦裕禄、黄继光、八百壮士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和精神。
4. 讨论与展示(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进行交流和分享。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全班进行互动。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通过学生的总结和评价,引导他们对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与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与展示的环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英雄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最全版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最全版《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的:①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了解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所犯下的罪行,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其危害。
认识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基本过程;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及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指导学生从多种历史资料中汲取有效信息,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本节历史无论是在近代民主斗争中,还是在整个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在国际政治发展史是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彻底反帝斗争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体现及其结果;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②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学生的思维较活跃,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能有所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选自歌曲《松花江上》在2005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胜利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艺晚会》。
2.3伟大的抗日战[教案]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吴虹2.3伟大的抗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侵华日军的罪行,归纳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通过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来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综合比较中国近代发生的几次列强侵华战争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四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原则的学习方法,研究教师展示的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学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三.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教师讲述法、学生讨论法相结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老师投影出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大规模阅兵式的一张新闻图,引导学生回答“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课学习设下悬念,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老师投影出与“大陆政策”、“东方会议”、《田中奏折》、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及1927年以后中国国内形势相关的一系列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出:根本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蓄谋已久,是其既定国策。
(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现实原因: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日本侵略的野心;有利时机: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
伟大的抗日战 争教案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
掌握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如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抗战精神,珍惜和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日本侵华的罪行。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形成过程。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抗日战争的视频片段,如《南京!南京!》中的片段,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日本侵华罪行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北军不战而溃,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七七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 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 29 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攻陷南京。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 6 周的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30 万人以上。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
伟大的抗日战争第一章: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1.1 中国近代史的背景1.2 日本的侵华野心1.3 卢沟桥事变1.4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第二章:抗日战争的进程2.1 淞沪会战2.2 南京大屠杀2.3 战时体制的建立2.4 百团大战2.5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第三章: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3.1 平型关大捷3.2 武汉会战3.3 长沙会战3.4 滇缅公路战役3.5 兰封战役第四章: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4.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4.2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4.3 抗日战争中的民主运动4.5 国际援华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五章: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影响5.1 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5.2 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5.3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5.4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5.5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六章: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6.1 国民政府军的战略方针6.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战略6.3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术6.4 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与技术6.5 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训练与兵员动员第七章:抗日战争中的民间抗战活动7.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7.2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7.3 抗日战争中的妇女抗战活动7.4 抗日战争中的青少年抗战活动7.5 抗日战争中的海外华人抗战贡献第八章:抗日战争中的文化与宣传8.1 抗日战争中的文学创作8.3 抗日战争中的宣传与舆论战8.4 抗日战争中的教育与普及活动8.5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培育第九章: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关系9.1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9.2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9.3 抗日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9.4 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9.5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战后的国际地位第十章: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传承10.1 抗日战争纪念馆与纪念活动10.2 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10.3 抗日战争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0.4 抗日战争的传承与未来发展10.5 抗日战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第十一章: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牺牲与英雄人物11.1 抗日战争中的重大牺牲11.2 民族英雄的事迹与精神11.3 抗日战争中的英勇群体11.4 抗日战争中的传奇人物11.5 抗日战争中的平民英雄第十二章: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工业与经济斗争12.1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12.2 抗日战争中的经济战12.3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12.4 抗日战争中的金融斗争12.5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经济重建第十三章:抗日战争中的科技与医疗贡献13.1 抗日战争中的科技研发13.2 抗日战争中的医疗救护13.3 抗日战争中的医药贡献13.4 抗日战争中的医疗队与志愿者13.5 抗日战争中的卫生防疫第十四章:抗日战争中的教育与文化保护14.1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14.2 抗日战争中的教育迁移14.3 抗日战争中的文化保护14.4 抗日战争中的知识分子作用14.5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教育重建第十五章: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5.1 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15.2 抗日战争的历史反思15.3 抗日战争的教训与启示15.4 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塑造15.5 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包括中国近代史的背景、日本的侵华野心以及卢沟桥事变等,这是理解整个抗日战争的基础。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2. 使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3. 帮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日本侵略中国的动机和中国的抵抗。
2.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
3. 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等。
4. 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中国的民族解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役和事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具体战役和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教材或相关书籍。
2. 图片: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和地图。
3. 视频: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2. 作业和测验: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和测验成绩。
3.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抗日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背景和起因:介绍日本侵略中国的动机和中国抵抗的原因。
3. 分析主要战役:讲述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战役的经过和影响。
4. 探讨重要事件:讲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等重要事件的发生和意义。
5. 总结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七、课堂活动:1. 观看抗日战争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3. 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他们对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八、作业布置:2. 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测试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记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一、说教材《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我国中小学历史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该教材主要环绕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展开,其中《伟大的抗日战争》是其中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释抗日战争的意义。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深刻体味到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释抗日战争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抗日战争期间的惨烈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量,激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探索欲望。
2. 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文献等材料,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重点讲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难点斗争以及最终的胜利。
3. 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思量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拓展(15分钟)通过展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和模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可以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细节。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六、说教学手段和资源1. 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教学内容。
2. 文献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用于讲解和分析抗日战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起因、经过及意义,掌握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大事件、重要战役和杰出人物。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胜利原因,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3.通过对战争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识记、概括和比较能力。
3.课堂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讨论过程中的争议和疑问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基本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及胜利原因。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谈谈对民族精神的认识。
2.难点: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胜利原因的分析,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精神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b.结合课本内容,设计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胜利意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c.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分享对抗日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针对难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及胜利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b.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字数在400字左右。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2021年14期┆125随笔《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杜其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然而,即使时光已经流逝70多个年头,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的灾难,至今无法忘却: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高达3500多万人,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600多亿美元,回眸那场浩劫之中一个个惨不忍睹的瞬间,我们期望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国人能懂得胜利来之不易,居安思危……那么,如今我们中学生对“抗战”这段历史的熟知程度如何呢?我们在课前对部分高中学生进行了采访,我们一起来看看。
(展示采访视频)此外,我们通过对大量同学进行调查问卷的方式也了解到,对于这段历史,将近15%的同学已完全遗忘,高达45%的同学也只是表示了解。
因此,通过调查发现我们青年学生当中部分同学对待这段历史的认识逐渐淡忘。
另一方面,除了学生之外我们社会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逐渐发生偏离,我们来看两则新闻。
从校园观察到社会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当今社会上人们对待抗战这段历史的认识在逐渐发生偏离,这是不应该的,我相信这些事件也会让在座的同学感到伤痛。
所以,我们要学好历史,尤其是“抗战”这段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那场浩劫,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展示目录)生:回顾对抗战这段历史,展示课前调查成果。
二、教学过程(一)勿忘国耻,侵略之痛1.勿忘国耻,侵略之痛(播放视频)。
学生思考日本侵华日军侵华罪行及分析侵华原因。
日军侵华罪行。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榨取中国资财;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合作探究一:回顾历史,结合材料,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提示:导学案上材料进行分析)2.日本侵华原因。
历史原因,侵略中国是日本大陆政策既定国策和延续;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际原因,英法等国绥靖政策。
伟大的抗日战 争教案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解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估方式方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抗日战争的主要历史事件、时间线和重要人物,掌握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能够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献、观看影像资料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让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抗日战争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①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并分析、概括其严重危害。
②理解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渗透“研究性学习”精神,通过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等手段突出主体学习,用联系、比较、问题探究等方法体验和学习历史,促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牢记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②培养坚强的个人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抗日战争如何激发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难点:抗日战争为何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三、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列强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
"这一民族凝聚力,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外在形象,改变了近代中国屡战屡败、每况愈下的历史走向,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强盛的强大动力。
所以我以提出问题:“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的多次战争均以失败而告终,日本在历次对华入侵中屡屡得手。
1937年,日本发动了有史以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最大的侵略战争,但最后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
其结果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做引子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活动:出示两段话。
一段是19世纪初,拿破仑在欧洲面向东方所发出的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如果醒来世界要为之震颤。
另一段是1942年底,在取得北非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后,英国首相丘吉尔那句名言:在阿拉曼之前,我们没有一次胜利;在阿拉曼之后,我们没有一次失败。
人民版必修1《伟大的抗日战争》word教案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导入新课】 提问:中共诞生前,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 过哪些可歌可泣的抗争,结局怎样?中共诞生后,中 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出现了怎样的高潮?由 此导入新课——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学过程】——【重难点释疑】 知识点 1 侵华日军的罪行 ※阅读思考: 你认为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行? (最好 进行分类) 提示: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可从军事 侵略和殖民统治这两方面去考虑。 在军事侵略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中国人 民;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试验并实施细菌战 和毒气战;等等。 在殖民统治过程中: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 夺、奴化教育等。 知识点 2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指导方 案:学 生根据 学案掌 握本课 基础知 识,理 清本课 基本线 索。并 掌握课 标要求 的重点 知识。 对学案 抗日救 中设置 亡运动 的思考 兴起 题形成 自己的 认识。 教师检 亡运动 查学生 的高潮 自主学 习的效 果。 教师点 拨 引 领,对 本节课 整体知 识框架 和需要 注意的 问题进 行简单 点拨。
1935 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抗日救 召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 1936 年西安事变。
知识点 3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 阅读思考: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全民族 的抗战? 提示: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日本侵略的形势,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抗日; ③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努力。 知识点 4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写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中国抗日战争最后阶 段大事记。 提示:①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②中国共产 党召开“七大”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③中、 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促令日本投降;④美国 在广岛 、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⑤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 式签署投降书。⑥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湾光复。 阅读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提示:从国内和国 际两方面分析归纳。 ) 提示:①国内: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 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 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25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通过归纳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掌握分析和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3)意义:
国内: 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材料一: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3)敌后战场逐渐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
(4)两个战场的关系:
在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条件;
在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抗日。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原因:
①根本原因:
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相互配合
③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材料四、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DOC范文整理】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三、伟大的抗日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进一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其危害:再次严重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认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包括抗日救亡和全民抗战两个阶段,理解抗日范围变化的原因以及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极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日两条线索的内容。
学习时要将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中,去探究两条线索中所涉及的问题。
在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过程中,注意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慎重思考他人意见,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多样教学手段、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及时、客观、激励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讨论等解决相关问题;运用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史为鉴,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二、教材要点侵华日军的罪行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中国内战的局势给日本造成了可乘之机。
日本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失踪,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很快,平津沦陷。
日军向华东和华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版)教学设计邯郸四中张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和许多大屠杀惨案。
2了解和掌握中国军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奋起还击,并逐步团结起来,建立起坚固而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浴血奋战,直到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事实。
3通过引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使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4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讨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什么只能是持久战?抗战中哪种力量为主导,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为什么?使思辨能力有所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1要求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三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2从《侵华日军的罪行》一目中列举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残暴本质的事实,培养论从史出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侵华日军罪行史实的掌握,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
2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初中时已涉及,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学习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同时注意应到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
三教学重点: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事变,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过程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和各自的积极作用的正确理解。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知识结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日本侵华的原因日本侵华的步骤日本侵华的暴行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胜利的原因胜利的意义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近期的钓鱼岛事件何以引发社会热议?(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涉及到了中日关系——从地理上说,日本是离中国最近的邻邦之一,“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然而,在很多中国人心里,日本却是地球上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它是近代对中国最为凶狠的一个国家。
表现之一,就是三十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
我们倡导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然而钓鱼岛事件表明,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的警惕。
日本政府美化侵华,歪曲历史,拒不承认侵华历史,诸如:对华战争是为了帮助中国,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是友邦;日本爱好和平,是中国先挑衅,日本才被迫应战,对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损失那也是中国咎由自取;日本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强于中国,如果是蓄谋已久,凭借日本的实力又怎么会败给中国呢?所以,中国在说谎!。
我们怎样辩驳日本的谎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七十年前的这场民族战争,用历史的真相揭露日本的罪行!新课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浏览“课前提示”及课文子目,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日军侵华、中国军民抗日的两方面内容及相关的两个阶段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193119371945年局部侵华全面侵华(一)侵华日军的罪行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及插图:1、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2、日军军事侵略的进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日军在中国沦陷区是如何进行殖民统治的?4、你认为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行?使用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视频音像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并发学生的兴趣。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1、原因:①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根本原因);②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直接原因);③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提供了可乘之机;④西方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 、进程: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②1935年,日本为分离和蚕食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③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日军向华东和华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④1937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11月攻陷上海,12月占领南京;⑤1937年,占领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⑥1938年,进犯徐州。
10月,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大片领土。
启发学生,日军长驱直入的原因?结论:⑴主要是日本蓄谋已久;⑵敌强我弱;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攘外必先安内”、片面抗战路线的结果;(4)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
3、殖民统治:①政治上,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②经济上,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掠夺劳动力。
③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4、罪行:教师进行分类归纳,并投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具体有:军事侵略与占领;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1931-1937)的内容。
解释概念:(1)关内关外:通常所说的关内,关外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关外指的基本是现在的东北三省;关内就是相对关外来说,山海关以南都叫关外,明末,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也是指的山海关。
(2)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日的内容。
它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自发起来,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
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它包括前方中国军民抗日和后方人民救亡两方面内容。
学生预读课文并思考:1、抗日救亡运动的背景?2、全国人民如何进行抗日救亡运动?3、抗日救亡运动有何特点?影响?师生共同解决问题:1、背景: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空前严重。
②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一味妥协退让,压制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③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宣传与领导。
2、表现:①中共表明态度: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东北军民(关外抗日武装):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③国民党爱国官兵(关内抗日武装):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长城抗战——爱德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④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⑤爱国民主人士:1932年,民权保障同盟等。
⑥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根本原因: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逼张、杨剿共并亲赴西安督战,是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日本的侵华加剧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并积极参与谈判。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
◇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特点:①广泛性(区域和阶层):区域广,波及东北、华北、上海、福建等地,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②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反蒋)③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影响:①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和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③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④促使中国政局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1937-1945)的内容。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及插图:1、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到全民族抗战?2、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的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4、全民族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又是什么?师生共同学习:1、原因:决定因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主导作用:中共的倡导和促成。
2、进程:①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新进攻。
④1937年,中共中央向蒋介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表现:①抗战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抗战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
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③参战人员:全国各阶级、各阶层。
④党派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基础上团结一致。
⑤军队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主要表现:国共合作抗日。
教师分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期间,国民政府还组织了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938年春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国共间虽有摩擦,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的进攻。
1940年5月,枣宜会战,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