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合集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针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类阅读,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掌握若干基本的阅读知识点及其答题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并达到良好的阅读理解效果。

一、阅读知识点1、借助前后文、联想等方法开展上下文对比,围绕中心词展开文意探索,抓住文章中心思想。

2、注意文章语言本身:文章中有哪些生词、词组、句式;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段;文章中的句子是不是都能正确理解;文章中的段落是不是都能得到正确的衔接;文章的主题句是不是能够清楚、明确地在文中体现出来等。

3、注意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主体结构,总结文章的框架:围绕什么开展论述,支持论点的具体证据有哪些等。

4、注意文章的指代,学习正确理解作者对某一事物的9指代,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语义,并能更准确、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内涵。

二、答题技巧1、着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关注文章核心词语及其相关表达,有效印证文章的主题思想。

2、用通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弄清文章的展开方式,认真研究文章的衔接手段,提升自己对文章的把握能力。

3、把握文章的指代关系,根据上文提到的“it” 、“them”等指代词,推断文章中指代的是什么意义,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义,掌握文章中表达的思想。

4、根据前文和后文来解决空缺,拓展文章的阅读理解,以补充文章的不足部分。

5、注意细节信息,由于细节信息提供的是文章的补充和证据,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需要仔细理解,以把握文章的全貌。

综上所述,掌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知识点及其答题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并达到良好的阅读理解效果。

当然,这一切也只是一个起点,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练习,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方能在阅读大致、回答细节等方面都有一定进步。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必备学问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当是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确定或否认的推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表达的一段经受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终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牢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顾论点)。

(4)推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1)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谈论;③比照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方论证(比方--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方)(2)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构造,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开产生误会)。

(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谈论文)的构造(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驳论文的阅读(1)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是怎样进展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3)由此,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学问2常见考点(一)谈论文的论点考点1.分清所谈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 的论证方法。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回顾旧知:检查对上节课的把握——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
习论证方法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反对党八股》为例)
①对比论证:列举党八股第一 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说明了文章长而空的后 果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然后以 斯大林的演说进行正面说明, 一贬一褒,从反正两方面说明 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 的文章。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 会存在”到“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 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 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 过程。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三 层,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 构。第一层(从“人们的 社会存在”到“……物 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 神的辩证关系;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 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意思准确鲜明。 2. 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
收束全文; 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 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整理(1)

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整理(1)

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整理(1)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考点概述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考查“重要概念”常常以理解某个词语的含义的形式考查,常见的“重要概念”包括: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反映文章深层意义的词语;③代表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关键作用的词语;⑤内涵丰富或者容易混淆的词语;⑥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2.考查形式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

3.考查着力点善于把握概念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

设题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考查科学术语或说明对象的内容特征。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考点概述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含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②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某种新意、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句子;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须要认真品味的句子;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⑨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该句子的形式、内容及在文中的位置。

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2.考查形式近几年新课标卷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在论述类文本中频率不是很高。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中某句话含意的理解。

3.考查着力点此考点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语境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高考论述类文本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知识点高考论述类文本在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展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高考论述类文本知识点展开讨论,帮助同学们了解文本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并提供一些写作技巧。

第一部分: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对事物进行阐述、解释的文本形式。

通常包括背景介绍、重点阐述和总结归纳几个环节,使读者对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在高考中,说明文的题材多种多样,可能涉及科学知识、社会问题、生活常识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注意首先理解题目要求,确定说明文的对象,并提炼出主要内容。

随后,可依次进行各个环节的表述,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第二部分:议论文议论文是表达观点、阐述真理或反驳错误的文本形式。

高考中的议论文常常要求我们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

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在于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和组织有序。

给定议论题目后,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立场,并带着这个立场去思考问题和收集相关信息。

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观点,对每一个论据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使文章的论证具有说服力。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很重要,要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并通过适当的连接词和段落的过渡进行衔接。

第三部分:讨论类文本讨论类文本是对一个问题或话题进行辩论、分析和讨论的文本形式。

它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在解答讨论类文本时,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立场,并列举出各个角度的观点和论据。

可以从历史、现实、道德、实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展示自己的深度思考。

此外,要注重辩证的思维方式,具备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论证能力,做到全面客观。

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第四部分:叙事类文本叙事类文本是以叙述事件或事情的经过为主要内容的文本类型。

它要求考生掌握叙事的技巧,包括事情的先后顺序、细节描写和感情的表达。

在写叙事类文本时,要注意故事的起承转合。

首先,要明确故事的背景和主题,确定叙述的重点与目的。

论述类文本知识点总结

论述类文本知识点总结

论述类文本知识点总结《考试大纲》对本部分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涉及此要求的共有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指的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考试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

六个考点具体要求如下: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常见考法从近年来各类语文试题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设置题目大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根据试卷变短的要求,阅读题多是三四道。

从题目情况看,命题人所遵循的命题思路一直是“解释语意--筛选信息--信息加工”。

一般,论述类文章篇幅不会太长,内容也不会太深奥,主要立足于文化视角,又特别关注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极具时代色彩。

从题型来看,保持了稳定性。

误区提醒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作答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

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

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

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科学文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

“定位对比”,相互印证。

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从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

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题型基本固定。

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

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

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高三论述类文本资料知识点

高三论述类文本资料知识点

高三论述类文本资料知识点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论述类文本资料是十分重要和常见的。

由于其特殊性,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技巧来应对。

本文将针对高三论述类文本资料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同学们提高论述类文本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理解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是一种用来阐述观点、阐明事理或者讨论问题的文本。

在高三阶段,我们将会接触到大量的论述类文本,如议论文、评论、社论等。

理解这些文本的核心观点及论据是理解和分析的基础。

1. 把握论点:论述文本的核心在于阐明一个明确的观点,我们需通过仔细阅读,找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常见的论点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文章开头、结尾或者中间段落的关键句来得到。

2. 理解论据:论述类文本通常会采用一些论据来支持论点。

论据主要通过事实、例证、权威引用等方式来论证。

我们需要仔细分析论文中的论据,看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论点。

二、分析论述类文本结构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能够更好地进行写作。

不同类型的论述类文本会有不同的结构,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用来引出论述的主题,并在此部分中通常会出现论点。

引言部分的写作需要简洁明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续的论述铺垫。

2. 论证部分:论证部分是整个文章最为重要的部分,主要用于展开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在此部分中,我们需要清晰地提出论据,并通过一些逻辑推理和实例来支持论点。

3. 反驳部分:一些论述类文本可能会涉及到反驳其他观点的部分。

在这个部分,我们需要通过横向对比、逻辑分析等方式来说明其他观点的不足,并强调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4. 结论部分:结论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概括。

在这个部分,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并总结论点,并给出一定的建议或者展望。

三、运用论述类文本的技巧除了理解论述类文本的核心观点以及分析结构之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以提高我们的论述能力。

1. 逻辑严密:论述类文本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我们需要确保文章的论述链条不断,并能够合理地进行推理和引申。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点与论据:论点,就是作者的主张、观点。

通常情况下,论点是一个肯定的陈述性语句。

有时候作者会用一个关键性的句子明确地将其揭示出来,有时候将其隐含在对材料的引用分析之中。

论据,是作者用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数据等,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等。

二、论证方法:三、论证结构(一)论证的篇章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正反的结构模式。

驳论文,一般会采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模式。

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即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方法,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二)基本行文脉络: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论题、论点)—得出结论。

(三)论证过程的两种基本结构:横向、纵向。

横向(并列式)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并列的关系;纵向(层进式)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层层深入的关系。

四、读文方法步骤一:关注文章的标题边读边标关键词:1、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2、表时间、结果的关键词;3、某些指代词;4、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5、提示信息的词;6、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步骤二:读完每段理关系:1、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义;2、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系。

)(1)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中的衔接关联句,段末的总括句);(2)依据关键词概括;(3)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词句间的关系。

附:【常见敏感词总结】表数量或范围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凡、全、都、所有、部分、一切、一些、有些、几乎、左右、只、仅等。

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十分、非常、稍微、很、极其、最、一般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时态的词: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正、了等表可能与必然的词:可能、大概、大约、也许、一定、肯定、必、必然、估计、未必等表条件关系的词:只有、只要、无论等表因果的词:因为、所以、之所以、由于等指代词:这、那、其等表否定的词:一重否定:忌、防止、难以、忘记、忽视、放弃、拒绝、杜绝、无非、妨碍双重否定:“不无”“不无”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分析逻辑推理的判断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传记、报告等文体特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图表的解读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结构的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主题的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情感的表达与主旨的把握语言特色的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式的判断文言文的翻译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概括与分析2. 古代诗歌阅读诗歌的形象(人物、景物、事物)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诗歌的思想情感3. 名句名篇默写初中和高中规定背诵的篇目三、语言文字运用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近义词的辨析成语的运用2. 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3.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长句与短句的变换整句与散句的变换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变换4.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5.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四、写作1. 审题立意材料作文的审题命题作文的立意2. 文体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散文3. 结构布局开头与结尾的设计段落的划分与过渡4. 素材运用素材的积累素材的选取与加工5. 语言表达文采的提升避免语病。

2024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2024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C [“自觉自愿”于文无据。原文第4段论述了“孝”以孔子的“仁学”为哲理 根据,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并未论述选项所述 观点;且“历史实践”证明,“孝”并非“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第二遍:精读--分析题目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仔细阅读试题,弄清题目要求, 带着题目返回原文,标画选文。 1、标注敏感点:选项中可能作为设误点出现的词语,表条件、 因果、转折、顺承关系的词语,文本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等,都 可以作为敏感点标注出来。 2、找准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语句,筛选信 息类题目要注意选项是否改变原文意思,理解分析类题目的选 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落实设误点:根据内容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内容错误的选项 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需要理解分析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 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 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 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 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
第二段先提出观点,然后以孔子的话作为佐证,接着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阐 述“孝”的重大意义。
①提出观点。 ②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是为了阐释“孝”是常规、通则与规矩,从而佐证 “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③指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 ④“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肯定了“孝”的普遍意义,也指出了这种伦理规范 的制约性。 [提示] 信息①③有助于第1题B项的判断。信息④有助于第2题D项和第3题C项 的判断。
将题干或选项中的关键语句(圈出来的)带入文章中,由 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在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此类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观点阐述以及辩证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

一、文章结构分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文章的结构。

常见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论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一般用于引出文章的话题,论述主体是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述,结论则是对论述主体进行总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引言是否能够准确地引出文章的主题,论述主体是否能够围绕主题有条理地展开,并且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观点,结论是否能够简明扼要地总结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

二、观点阐述技巧在论述类文章中,作者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据来支持这些观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也需要学会分辨观点的合理性和支持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可信。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特别是在阅读辩论性质的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中立性,是否能够多方面地考虑问题。

另外,作者在陈述观点时是否充分解释了背后的原因和因果关系。

对于支持观点的论据,我们需要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否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专家的研究成果。

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观点,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三、辩证思维的运用在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时,我们应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时,能够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的能力。

当我们阅读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尝试将观点、论据以及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还可以思考作者是否考虑到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作者使用的论据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否排除了反对意见。

通过辩证思维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扩展我们的思维边界。

总结:通过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对论述类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论述类文本阅读学好语文,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要学好语文,必须掌握语文的知识点。

语文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和要点。

本文将从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修辞手法、篇章结构、文学常识等方面,全面阐述高中语文的知识点和相关技巧。

一、词语解释1.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与运用: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而近义词是指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词语。

学生需要学会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场景,并在写作中运用得当。

2. 词义辨析:学生需要了解多义词、歧义词的不同词义,明确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使用错误的词义。

3. 词语搭配:学生需要注意词语搭配的规范,例如形容词与名词、动词与副词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不合常规的搭配。

二、句子分析1. 句子成分的判断和分析:学生需要了解中文句子的基本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并能准确判断和分析句子成分。

2. 句式和结构的运用:学生需要掌握不同句式和结构的使用方法,例如倒装句、省略句、比喻句等,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3. 修饰成分的选择和搭配:学生需要注意修饰成分的选择和搭配,例如名词前的限定词、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等,以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

三、修辞手法1. 比喻和拟人: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和形象化描写。

2. 夸张和反问:学生需要善于运用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强调或引起思考的目的。

3. 排比和对仗:学生需要掌握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和韵律更加和谐,增加文采和艺术效果。

四、篇章结构1. 主题句的确定和表达:学生需要明确文章主题,在开头或段落之初确定主题句,并通过段落中的具体句子和论述来表达主题。

2. 段落的衔接和过渡:学生需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文章逻辑清晰,条理有序。

3. 结尾段的总结和发散:学生需要在结尾段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可以发散思路,留下深入思考的余地。

五、文学常识1. 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特点:学生需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包括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也是很多学生比较头疼的考试内容,因此了解其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一、论述文的基本要素论述文的基本要素主要由题目、中心思想、论据和结论四部分组成。

题目是论述文的标题,是文本话题和讨论的中心;中心思想是论述文的核心,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论据是对主题进行探讨和说明的依据;结论是作者对主题做出的判断或总结,也是整篇文章的归宿。

二、论述文的写作方法1.逻辑关系的使用论述文的正确撰写需要严谨的逻辑关系。

一般有2种逻辑关系,即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

因果关系指的是事件之间的因、果、条件、结果、措施等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比关系指的是在文章中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互补关系,从而达到更直观、更生动的表达。

2.说理的启发思维论述文的写作是一种说理的过程。

在表达观点时需要充分说明问题,通过有要有据有理的方式进行分析,让读者了解观点的真伪。

在说理的过程中需要启发读者的思维,引领读者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3.点线结合的表达方式点线结合是一种比喻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观点用形象生动、幽默的比喻进行表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更好地将观点进行传递。

三、文本修辞手法的运用1.比喻比喻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论述文中的修辞手法,即用一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突出两种事物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增强表达的效果。

通过比喻可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揭示文章的隐藏含义。

2.排比排比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重复使用同种语法结构,让作者的观点更加明晰,增强语言的力度。

排比的语言效果可以使文章显得华丽而有力,增强阅读的体验感。

3.对比对比是一种表达手法,并不是只有比喻才有对比,对比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异同从而突出文章的论点。

对比的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和表达的深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点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 论点: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通常在文章开头、结尾或中间段落的开头部分。

要注意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具体事例、统计数据等)和理论论据(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

分析论据是如何支撑论点的。

-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进行论证,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 对比论证:将两种相反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对比,突出论点。

- 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式来阐述道理,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

- 论证结构:常见的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2.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人物形象:- 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来展现人物形象。

- 情节:- 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 情节的作用包括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等。

-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 社会环境描写:展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暗示主题等。

- 主题: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的综合分析来把握小说的主题,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

3.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散文类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 形散神聚:“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聚”指散文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所有的材料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 语言特色:- 优美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富有哲理: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 情感表达:散文常常表达作者对生活、自然、人生等的感悟和情感,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备知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备知识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必备知识1.重要概念: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论证层次、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等2.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3.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4.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5.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反驳法、归谬法等6.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先立后驳、先驳后立、驳中有立等)论证方式也通常是论证角度。

一、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的灵魂、统帅。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数据、确切的史实等。

理论论据,可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警句、谚语、原理、定律,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三、论证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严密地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论证角度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论述文的论述角度可分为“立”与“破”两大类。

“立”就是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破”就是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证明对方的论点荒谬(或反动),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正确。

(二)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是指论述文的行文思路和语言材料的组织形式,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

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本论就是主体,应选用论证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模式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类别阐释总分式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总分式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中心。

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分说的各项一般会是并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

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题型基本固定。

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

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

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5年安徽卷第1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考查两点:一是把握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既包括字面意思,也包括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意义及言外之意;二是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释义 类别“重要句子”通常是指那些传递重要信息,对理解全文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从作用上说,是指那些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从语句特点上说,是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即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从内容上说,是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从表达上说,是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从结构上说,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示例一:(2013年福建卷第11题)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

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二:(2013年安徽卷第1题)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3年湖北卷第6题)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指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这也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进行理解的过程。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集中,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重新组合或总结概述。

释义 类别“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和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相关材料(特别是有关特点、原因、表现等的信息)。

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文章的标题和文后的注释等。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天津卷第7题)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5年广东卷第14题)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文本回答。

(四)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指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分析文章结构”是要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归纳文章的整体内容,或把其中某一部分用几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需要运用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的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做合理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述或概括。

类别 释义文章结构 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归纳内 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二是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三是对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续表)类别 释义概括中 心意思有两层含义:一是概括文章的中心;二是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示例一:(2013年安徽卷第2题)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福建卷第12题)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

示例三:(2015年江苏卷第16题)请简要概述第1段的论述层次。

示例四:(2013年重庆卷第6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真正原因的理解,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示例五:(2015年重庆卷第5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一项是( )。

(五)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本考点是2017年全国卷的新增考点。

本考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和主张,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文章在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上的精妙之处。

释义 类别“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要求提纲挈领,把握全文,对文章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据与论证过程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

对文章中心论点、分论点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

对论据与论点(分论点)关系的分析是否恰当。

对论证过程的分析是否正确。

示例:(2017年全国Ⅱ卷第2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针对这一考点的试题选项往往是对文中观点态度的转述,而考生要做的是判断这些转述与原文是否吻合,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释义 类别“分析”是指对具体的文字内容与结构层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概括”是指对有关内容加以分类、提炼,使之类别化、简约化的综合能力。

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

梳理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

分析比较引用的他人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间的异同。

示例一:(2013年安徽卷第3题)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江西卷第9题)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5年广东卷第15题)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二 论述类文本常见的八大设题陷阱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陷阱。

陷阱一: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来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使得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选项内容(2017年山东卷)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原文信息 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设题陷阱 偷换概念判断依据 原文是说令人(审美主体)感到愉快、获得审美享受的是“自我的情感”。

而选项说成了“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陷阱二: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把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

选项内容(2016年全国Ⅰ卷)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原文信息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设题陷阱 张冠李戴判断依据 原文是“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所以证明的是“《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基本可靠,但这并不代表《史记·殷本纪》其他内容也是真实的。

陷阱三: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依据。

选项内容(2017年全国Ⅱ卷)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原文信息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设题陷阱无中生有判断依据从原文看,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后,海外时尚与本土时尚“融为一体”,选项中的“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是无中生有。

陷阱四:答非所问答非所问是指选项内容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所答非所问。

题干信息(2014年重庆卷)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内容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原文信息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