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第一课时
小麦 甜菜
水稻 甘蔗 油菜
花生、大豆
黄河与长江流域、新疆南部
小结
• 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因素主要是:气温、 降水、地形等
课堂检测
• • • • • • • • 1、我国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是( B )。 A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 5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我国可以种三季水稻的地区是(D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华北平原 C 洞庭湖平原 D 海南岛东部平原地区 3、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B )。 A 水稻 B 甜菜 C 棉花 D 甘蔗
农业分布差异
• 1.农业东西部差异。
农业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东部平原、丘陵 山地 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内蒙古、新疆、西藏、 青海等西部内陆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界线 牧业
2.农业南北方差异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以北
秦岭——淮河
旱地
以南
水田
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到三熟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第 一课时
瞿道峰
导入 :
• 1 请同学们想一想,农业这个话题我们很 熟悉,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样子?请 举例 说明。 • 2 请大家判断下面活动中,哪些是农业: 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 并说明理由。
小结
• 1 什么是农业?(利用动、植物生长规律, 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部门。) • 农业分哪几个部门?(林业、渔业、畜牧 业、种植业等。)
• • • • • • • • • • • • • • • •
4、我国南北方地区耕作制度不同,主要是因为( C ) A、土地条件的差异; B、降水多少的不同 C、热量条件的差异; D、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 5、在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景观应该是( A ) A、牧场 B、林场 C、水田 D、鱼塘 6、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D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中下游 7、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林区是( A ) A、东北林区 B、东南林区 C、西南林区 D、“三北”防护林 8、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的地区为( C ) A、半湿润、半干旱的平原地区 B、干旱、半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平原地区 C、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D、湿润、半湿润的丘陵地区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抚顺市三十中学王伟20XX年11月23日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设计思想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公民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理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
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所以充分利用农业分布图并进行列表比较,让学生知道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是主要部门以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学会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的知识,说明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习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理解我国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运用资料和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教师承转] 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出示课件] 视频资料:主要农业部门。
[学生讨论] (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概念与分类。
3.了解农业生产在中国的地位。
4.能够运用地图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通过P101活动1、2的分析,明确东西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抓住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含义,理解南北方在气温和降水方面的差异,因而影响农业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家乡的农业部门,认识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农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重点】1.农业部门的组成。
2.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难点】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来了解农业部门及与我们的关系。
运用列表比较法并联系地形、气候知识结合中国农业分布图掌握我们农业的分布。
【教学准备】各种农业部门类型图,中国地形、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农业分布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学导达标学习任务一:农业与我们学习任务二:农业的地区分布三、归纳总结四、迁移提升五、智能测评1.我们日常生活中粮食、蔬菜、棉花、油料等来源于()A.种植业B.林业C.牧业D.渔业2.我国东部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A.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B.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C.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地区D.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3.我国淡水鱼最发达的地区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B.青藏高原湖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淮河流域4.关于各地农作物熟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珠江三角洲一年一熟B.三江平原一年两熟C.江汉平原两年三熟D.海南岛一年三熟5.某羊毛衫加工厂需要购进一批优质羊毛,从原料来源考虑,他应该去下列省份中的()A.湖南、四川B.内蒙古、新疆C.西藏、安徽D.青海、广西6.下列属于粮食作物的是()A.花生、油菜B.甜菜、芝麻C.茶叶、大豆D.玉米、高粱7.下列不属于我国三大产棉区的是()A.东北平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新疆南部8.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八年级地理上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八年级地理上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农业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地理条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的实践能力。本教学案例以该课程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当地农业发展优势与不足的能力,学会根据地理条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引导学生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农业发展战略思维。
4.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5.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农业的影响。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不同地区,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农作物和农业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第一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我国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农业作为基础的重要性,熟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教学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探究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思考:你能说说歌词中提到了哪几种农业生产类型?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听完这首歌,谁来回答问题。
同学发言,导入今天学习的内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二、新课学习(一)什么是农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农业的一些部门,其实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畜牧业。
什么是农业呢?多媒体展示:出示农业的概念师: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规律,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这个问题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谁来说一下?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多媒体分别展示四组图片,每出现一组学生说出属于哪个农业部门。
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我们靠海部分的渔业是海洋渔业,畜牧业。
师:下面来做个练习看看你是否理解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技术。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和意义。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相关技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好处有哪些?2. 概念讲解(15分钟)解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农作物适应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农业种植方式、养殖方式以及农作物品种,以达到最大化农业生产的目的。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好处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保护了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方法介绍(30分钟)介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一些常用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 土壤改良:根据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状况等,采取施肥、翻耕、改良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 水利设施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合理规划灌溉系统,保障农作物的水分需求。
- 智能农业技术应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无人机、大数据分析等,对农作物生长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实现精准农业。
- 农业科研创新:通过农业科研,培育适应不同地区的新品种、新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技术训练(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农业技术的实践训练,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
- 按照所学方法,分组设计一块土地的种植方案,包括土壤改良、灌溉方式、品种选择等。
- 在模拟的农田中实施设计方案,并进行实地观察和数据记录。
- 分析实践结果,讨论改进方案,总结经验。
5. 总结反思(10分钟)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 - 你觉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式有哪些不足之处? - 你认为如何进一步推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研究和应用?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农因地制宜发展业第1课时精品文档6页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第1课时农业与我们设计思想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们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理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农业建设的方向。
“农业与我们”标题的学习,如何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设计的最终归宿。
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采用讨论法和指导探究法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特色,力图创造和谐愉快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是主要部门以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的“三农”问题,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难点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三农”问题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出示课件、提问]“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资料展示]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开放提问]你能通过分析我国的国情,找到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吗?(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难点:1. 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地图。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农业发展差异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的。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讨论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 课堂小测: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2. 调查周围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实践,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总结农业发展规律。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一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查访问,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农业发展知识。
(6)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合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举例说明你家乡的农业特点及优势。
(2)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指出其区位因素。
(3)谈谈你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2.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4.学生的合作能力:初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培养他们关注农业、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农业地域差异及其原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的简单分类,认识到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2、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
重点: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东西、南北)
难点:同上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学习新课
总结提升
检测练习
板书设计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1.问题多而具体,有助于深入理解
2.达到课标要求
对农业地区分布差异有一个
完整认识和提升
二、农业的地域差异
1、东西差异(季风界线)
2、南北差异(秦—淮)
阅读课本P98插图
归纳总结农业定义
提问: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学生回答
(补充举例:粮油、果蔬和花卉、木材、核桃、橄榄油、板栗、枣、橡胶、咖啡、禽畜、水产品、烟叶、茶、棉、麻、丝、皮革、绒毛、干调、中草药、饮料、食品、服装、家具等)
提问:举例说明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紧密关系
补充举例:棉(麻/毛)纺、榨油(大豆/籽菜/花生)、饮料、食品、家俱、农具、化肥、农药等
小组合作交流:(读图分析)
①界线、
②类型
③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热、水、土条件配合、人口、农业发展历史)
④西部农业类型主要是什么?
在降水稀少的西部,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小结后点出: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西,在东部和西部又分为南北差异,东部以秦淮为界,西部以祁连山为界(下册四大区域祥述),而且农业差异不仅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也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即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变化出现的差异
练习册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八年级地理上册 4-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1课时)教案 商务星球版
4-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1课时)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知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能说出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地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生产部门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分类。
(重点)2、知道我国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耕作制度的南北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点、难点)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际说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说出我国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及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能理解我国耕作制度的南北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教材中丰富的图文资料,结合生活实际,联系农业的分布情况,了解我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说出我国种植业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理解我国耕作制度的南北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独立完成地理助学中的学习过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读图、填图法、提示点拨法、综合归纳法、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过程:新:培养坦、土壤耕地、读我国油料、糖料作物分布_____m m为反思这节课是中国经济与文化中的第一课,通过认真备课思考并结合学生的课堂情况,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比较清晰、紧凑,讲练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功能,注重对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能放手给学生,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加以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并结合实际,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感受地理进而应用地理。
以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适时地利用好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来吸引更多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的关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改进。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一、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PPT,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三、小组讨论1.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first class of "developi ng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1课时农业与我们设计思想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们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理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农业建设的方向。
“农业与我们”标题的学习,如何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的最终归宿。
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采用讨论法和指导探究法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特色,力图创造和谐愉快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是主要部门以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的“三农”问题,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难点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三农”问题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出示课件、提问]“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八年级地理上册4.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
【教学目标】1.通过“农业与生活的联系”的活动,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农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2. 运用地图等资料说出我国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这首歌反映了怎样的景象?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类型能否互换?为什么?板书课题: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4)牛羊(牧业)。
朗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难点启迪思维探求新知一.农业与我们活动一:尝试说明以下物品和农业有什么联系?活动二:总结农业的概念:依次出示牛奶(面包)——奶牛(小麦)——人,通过牛奶(面包)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农业的概念。
活动三:农业生产部门展示不同农业生产部门的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够说出:袜子是棉花制成的,各种水果都是农业产品,面包是小麦制成的,牛奶也是牛生产的,桌子所有的木材是从森林里获取的。
部分程度较好的同学还能发现:水果下面的桌布也是棉花制成的,茶壶里的茶叶也是一种农产品。
并总结出:农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分析牛奶、面包两种食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来源分析,学生能够自己意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
图片材料1、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向学生出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概念,并给出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由学生进行区分: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甘蔗、花生、大豆、棉花、油菜等。
2、常见农作物的分布给学生留出2~3分钟时间,在“中国主要种植区及农作物分布示意图”中找出小麦、水稻、甘蔗、棉花的主要分布地区,并在黑板上指图说出。
3、探究:为什么在干旱的西北地区以及高寒的青藏高原上也有种植业的分布,这些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由学生结合课本图及前面能够将E点和D点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土壤的肥力对种植业发展的影响。
初二地理教案示范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1.能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有关农业的资料卡片等。
●课时安排共三课时第一课时农业与我们和农业的地区分布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第三课时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对中国人来说,2001年12月1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加入了WTO。
但前任总理朱镕基曾说了这样一段话:“入世大家都开心,就我一个人不开心,因为外国的农业是现代化的生产,他们的成本低,价格也比我们低得多。
如果他们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的话,将会造成中国农民收入的减少,这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情况到底如何呢?从今天我们就来关注我国的农业,看到底有哪些原因使朱总理产生这样的担心,这种担心最终能否消除。
(板书)一、农业与我们1.概念[讲授新课](自由发言)同学们虽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农业这两个字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农产品打交道。
大家不妨把自己印象中的农业描述一下。
(学生谈自己接触过或听说过的农业活动,或自己认为是农业活动的有哪些?)(引导总结)同学们在谈的过程中有无留心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是什么?(动物或植物)像这种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学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农业发展,珍惜粮食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2.难点: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学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发展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制作课件,展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农业发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吗?2.呈现(10分钟)展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 4.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1课时)教案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
【教学目标】1.通过“农业与生活的联系”的活动,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农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2. 运用地图等资料说出我国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农村的景观图片,并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提出问题:这首歌反映了怎样的景象?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类型能否互换?为什么?板书课题: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学生欣赏,感受画面中反应的农村景象。
能够回答出,这首歌所反应的是不同地区的农业蓬勃发展的景象。
认真听歌回答:听到了以下内容:(1)小麦、高粱(种植业);(2)果香(林业);(3)荷塘(渔业);(4)牛羊(牧业)。
朗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难点运用多媒体素材,声形并茂,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并导入今天的新课。
启迪思维探求新知一.农业与我们活动一:尝试说明以下物品和农业有什么联系?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够说出:袜子是棉花制成的,各种水果都是农业产品,面包是小麦制成的,牛奶也是牛生产的,桌子所有的木材是从森林里获取的。
部分程度较好的同学还能发现:水果下面的桌布也是棉花制成的,茶壶里的茶叶也是一种农产品。
并总结出:农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分析牛奶、面包两种食品的来源:农民饲养奶牛,奶牛生产牛奶;农民种植小麦,小麦生产面包。
从而总结出农业的概念: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动物、植物来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来源分析,学生能够自己意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概念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的合理性和创造性。
d.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b. 收集相关农业发展案例资料。
c.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2. 学生准备:a. 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b. 关注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了解一些实际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
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
讲授新课: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
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吃
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
渔业能提供的食物
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
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
因为降水稀少,农区小而分散,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
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东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
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
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阅读] 读图“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认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活动] 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
请你在教材图“山地垂直气候景观”中的适当部位填上如下四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该地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
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
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一熟;
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
[结论] 山区的农业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有规律的分布的。
[小结]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生产和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