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周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周测(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2、《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
子皆死于虎。
夫子问其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A.仁政,仁者爱人B.非攻,仁者先难而后获C.仁,为政以德D.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孟子对梁惠王说: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提出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4、日本学者儿岛献吉朗在《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
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
……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5、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7、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
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8、“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10、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仁政”
1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12、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罢黜百家②表彰六经③兴办太学④天下郡国皆设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14、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
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15、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
不知自
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17、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18、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
他提出了
A.“大一统”思想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 “三纲五常”
19、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0、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21、朱熹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以下对新儒学的表达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B.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C.“存天理,灭人欲”
D.主张心外无物
22、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
A.李翱
B.周敦颐
C.张载
D.程颢
2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在气先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24、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
A.本质上是相同的
B.内容上是相同的
C.观点上是一致的的
D.存在时间是相同的
25、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A.韩愈
B.周敦颐
C.张载
D.朱熹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材料四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
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
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
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
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
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材料五针对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10分)
(2)董仲舒的主张为何得到汉武帝的采纳?(4分)
(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有哪些?(6分)
高二历史周测(一)参考答案
1-5 DCCCC 6-10 BBCDC 11-15 DDCAB 16-20 BDACD 21-25 DADAA
26、(1)①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②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④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事标准,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2)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
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3)以儒学为基础,阴阳无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外儒内法;具有神
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高二历史周测(一)参考答案
1-5 DCCCC 6-10 BBCDC 11-15 DDCAB 16-20 BDACD 21-25 DADAA
26、(1)①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②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④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事标准,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2)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
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3)以儒学为基础,阴阳无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外儒内法;具有神
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高二历史周测(一)参考答案
1-5 DCCCC 6-10 BBCDC 11-15 DDCAB 16-20 BDACD 21-25 DADAA
26、(1)①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②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④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事标准,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2)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
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3)以儒学为基础,阴阳无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外儒内法;具有神
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高二历史周测(一)参考答案
1-5 DCCCC 6-10 BBCDC 11-15 DDCAB 16-20 BDACD 21-25 DADAA
26、(1)①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②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④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事标准,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2)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
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3)以儒学为基础,阴阳无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外儒内法;具有神
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高二历史周测(一)参考答案
1-5 DCCCC 6-10 BBCDC 11-15 DDCAB 16-20 BDACD 21-25 DADAA
26、(1)①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②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④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事标准,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2)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
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3)以儒学为基础,阴阳无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外儒内法;具有神
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