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9.3 物体的浮与沉

【课程标准】

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标解读】

1.探究物体的浮沉现象,说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密度计、潜水艇、盐水选种、热气球的原理。

【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沉条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其中,浮沉条件是基础,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它,才能领会"应用"这一部分。为此教材安排: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故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教材除了通过表格的方式展示了上浮以及下沉两种实验方法中的观察要求与受力分析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去寻找方法实现“悬浮”状态,进而得出物体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的条件。意在让学生完全彻底地理解掌握浮沉条件。

应该说,物体的浮沉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感性认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出现不同情况的

原因,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而对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在认识各种工具、机械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原理;尤其是通过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浮力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在浮沉条件的应用这一部分,特别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孔明灯和热气球,从而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

本节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学生半数是外来务工子弟,相对来说知识面较窄,知识信息不丰富,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教学中应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地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而且学生的认知却仅仅停留在现象表面上,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上浮的物体所受浮力大,下沉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小。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

手体验,教师演示,讨论分析等环节自然而然地归纳得出:物体的浮沉不是完全取决于浮力大小,而是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还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这一能力。

从认知规律上来看,学生在充分了解了浮力的诸多知识之后,必然渴望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从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入手注意展开,把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习目标】

1.通过物体浮沉现象的实验探究,知道并能说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了解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盐水选种的原理。

4.通过大量的实验活动,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2. 难点:用力的知识分析和解释物体的浮沉问题;密度计的原理。【教学准备】

信息化资源:《物体的浮与沉》教学PPT、视频、Flash动画

演示实验器材:盛液筒、三个外形相同的乒乓球(内注入不同的水)、

浮沉子(口服液瓶、矿泉水瓶)、潜水艇模型。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外包气球的玻璃球、带盖小玻璃瓶、小红果、烧杯、盐,细线、水、搅拌棒、浮沉子(口服液瓶、矿泉水瓶)、简易潜水艇模型、密度计、量筒、清水、盐水。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一)观察物体的浮与沉(引入新课)

演示:三个外形一样的乒乓球在浸没在液体中,一个上浮,

一个悬浮,一个下沉。

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只乒乓球完全浸没于水中时,为什么会一只上浮,一只下沉,一只悬浮?

教师及时、自然地引导学生由观察浮沉现象进

行理论思维—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由于物体的

受力情况决定的。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乒乓球竟然能在水中下沉和悬浮非常惊诧和好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本节新课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体验物体的浮与沉

同学们自己体验物体的浮与沉。提供的实验物品:橡皮泥,包着气球的玻璃球,细线,小红果,小玻璃瓶,盐,烧杯,水,搅拌棒。将包着气球的玻璃球、小红果,小玻璃瓶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体沉底?哪些物

体漂浮?

学生上台汇报展示。

追问: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下沉到底取决于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实施有目的的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物体的浮与沉。为后面的改变浮力做下铺垫。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索取知识的科学思维和参与探究过程的体验,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上台展示汇报的同学,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1.把玻璃瓶浸没在水中后放手,观察玻璃瓶的运动状态。

2.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让玻璃瓶下沉和悬浮吗?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归纳总结: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主要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F浮>G,物体上浮;最终物体漂浮F浮=G

当F浮=G,物体悬浮

当F浮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学生经历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进而逐步摒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和片面认识(上浮的物体所受浮力大,下沉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小)。自然而然地归纳得出:物体的浮沉不是完全取决于浮力大小(三球浮力一样大),而是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