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弹的发展历程
穿甲弹的攻击原理
穿甲弹的攻击原理
穿甲弹的攻击原理是利用高速运动的子弹穿透目标物体。
穿甲弹通常采用硬质材料(如钢)制作,通过子弹在撞击目标时的高速运动和材料的硬度来实现穿透。
其攻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子弹飞行:当发射穿甲弹时,火药引起的爆炸将子弹推向目标,使其以高速飞行。
2. 撞击目标:穿甲弹撞击目标时,由于其速度较高,产生的动能较大。
3. 材料变形:在撞击过程中,子弹的高速运动和硬质材料的特性会导致目标物体表面的材料发生塑性和弹性变形,以及产生破碎和裂纹。
4. 穿透目标:由于子弹具有较高的速度和硬质材料的穿透力,它们能够穿透目标物体,并继续保持一定的速度与运动能量。
总结而言,穿甲弹的攻击原理是依靠高速运动和硬质材料的特性,在撞击目标物体时产生破坏力,从而实现穿透目标的能力。
穿甲弹的发展历程
法国 “箭”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3.2.1 杆式穿甲弹的一般结构
杆式穿甲弹的内部典型结构如图所示,全弹由弹丸和装药部分组成, 其中弹丸由飞行部分和脱落部分组成,飞行部分一般包括风帽、穿甲 头部、弹体、尾翼、曳光管等,脱落部分一般包括弹托、弹带、密封 件、紧固件等; 装药部分一般包括发射药、药筒、点传火管、尾翼药 包(筒)、缓蚀衬里、紧塞具等。
11尖头穿甲弹早期穿甲弹弹头的外型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形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且尖头穿甲弹侵彻装甲时头部阻力较小对硬度较低的韧性装甲有较高的穿甲能力但侵彻硬度较高的装甲时头部易破碎对倾斜的装甲易跳飞
“最强的矛”
——穿甲弹的发展历程
学号: 姓名:
LOGO
矛与盾,炮弹与装甲,永恒的敌手。
2.1 结构特点
次口径穿甲弹按外形可分为线轴形和流线 型两种。线轴形结构是把弹体的上、下定 心部之间的金属部分尽量挖去,使弹体形 如线轴,目的在于减轻弹重,在近距离 ( 500 ~ 600 m )上能显示穿甲能力较高的 优点,但远距离时速度衰减很快。流线型 结构的弹形较好,但比动能受到限制。流 线型结构目前用在小口径炮弹上,一般采 用轻金属( 铝) 和塑料做弹体来减轻弹重。
穿甲弹是在装甲与反装甲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的,它出现于19世纪60 年代,最初主要用 来对付有防护装甲的工事和舰艇。第一次世 界大战出现了坦克以后,穿甲弹在与坦克的 斗争中迅速发展了起来。
1 普通穿甲弹(AP)
早期穿甲弹设计思路较简单,即通过采用高强度合金钢 做弹体,采用不同的结构形状和硬度分布强化弹头并增大 炮弹初速,从而依靠更强的弹体和更大的动能达到破坏装 甲的效果。 普通穿甲弹,结构特点是弹壁较厚( t = d/5 ~ d/3) , 装填系数较小( α = 0 ~ 3. 0%) ,普通穿甲弹所采用的 弹体材料均为高强度、高硬度的合金钢,例如 35CrMnSiA、Cr3NiMo 或 60SiMn2MoVA 等,并采用一 定规范的热处理。普通穿甲弹常用的弹药有钝化黑索金、 钝黑铝 等炸药,一般采用块装填法装 填,把压制好的药 柱( 一节或几节) 用石蜡、地蜡混合物黏固于药室中。根据 头部形状的不同,普通穿甲弹又可分为尖头穿甲弹、钝 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
二战日本海军的九一式穿甲弹(二)
二战日本海军的九一式穿甲弹(二)海战时,炮弹击中水线下、装甲带下的位置可以对舰体内部造成很大的损害。
战前日本海军花了相当多人力、物力秘密地发展出信管延发时间特别长、“水下弹道优化“的“九一”式穿甲弹。
在1924年6月进行的测试中,没有“水下弹道优化”的三式410mm 穿甲弹从20,000m 外发射。
炮弹离目标大约25m 、离海面17度落入海中之后贯穿入目标装甲带以下的位置,进入机房才爆发。
后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平头的穿甲弹离海面25度射入海中可以维持水下弹道稳定行走200个弹径。
(410mm 弹径就相当于82m)。
相对来说,“尖头”弹只能维持水下弹道稳定大约一半的距离。
海战时如果可以这样方目标的“有效宽度”提高80米,那么命中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不过,问题是,这样延长水下弹道究竟有多少是“用得着”。
战列舰最大吃水大约是11米,也就是大约27个 410mm 炮弹的弹径(27 x 410mm = 11,070mm)。
如果在水下行走60个弹径之后就已经钻到目标下面,那么在可以跑120个弹径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即使定时信管可以这么巧合在目标底下引爆炮弹,“九一”式的装药量这么小(410mm 弹只有14.89kg 、大和使用的 46cm 弹也只有33.85kg),是不会有多大效果。
二战的实战经验显示,日本战列舰的“九一”式和后来改良的“一”式水下弹道优化穿甲弹没有达到任何水线下的命中弹。
巡洋舰使用“九一”式则有三次、四枚水线下命中弹的战绩。
国外非常专业的海军史论坛的讨论中,只提到日军“九一”式的战绩,就是1942年10月12日凌晨在瓜达康纳岛“希望角” Cape Esperance 海战中“衣笠”号重巡用20.3cm "九一”式弹重创美军轻巡“博埃斯”号(USS Boise CL-47)。
Boise 号是在夜战中用探照灯照射正在撤退的日军巡洋舰时被击中的。
当时,日军第6战队三艘重巡“青叶”、“古鹰”和“衣笠”由两艘驱逐舰护航之下利用夜暗迫近瓜达康纳岛。
穿甲弹的发展历程页PPT文档
3.1 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
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采用脱壳结构,减少了空气阻力,使 飞行部分在外弹道上的速度衰减减慢。同时又使用密度小 的铝合金弹托减轻了弹丸质量,使弹丸初速得到提高,从 而提高了远距离的穿甲能力。但是,弹体长径比受飞行稳 定性的限制,威力难以进一步提高, 不能对付现代坦克 的大法向角大厚度装甲、复合装甲等现代装甲。
前苏联 122 mm BR-471B 钝头穿甲弹
1.3 被帽穿甲弹
被帽穿甲弹的结构特点是在尖锐的头部钎焊了钝形被帽。被帽的作用是尽可 能避免倾斜穿甲时产生跳弹和保护弹头部在碰击目标时不破碎。被帽较弹体 的硬度低而韧性好,为了便于开坑,被帽顶端采用表面淬火,以提高硬度。 碰击装甲时,通过被帽传到弹体头部的应力大为减小,从而保护了弹头部。 碰击时被帽和装甲表面被破坏,而尖头弹体本身受较小的阻力继续侵彻,且
。 在倾斜碰击时不易跳飞,因此,穿甲能力得到提高
德国 Pzgr.40 被帽穿甲弹
1.4 半穿甲弹
半穿甲弹又称穿甲爆破弹,结构特点是有较大的 药室,装填炸药量较多,利用穿甲弹本身的动能, 使战斗部钻入目标内部再爆炸,靠冲击波、破片 和射弹破坏目标。
2 次口径超速穿甲弹
二战中出现的重型装甲厚度达150 ~200 mm,普 通穿甲弹已无能为力。为了击穿这类厚装甲,反 坦克火炮增大了口径和初速,并发展了一种装有 高密度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穿甲弹。由于碳化钨 弹芯密度大、硬度高且直径小,因而比动能大, 提高了穿甲威力。
脱壳穿甲弹由飞行部分(弹体)和脱落部分(弹托、弹带等) 组成。按稳定方式可将脱壳穿甲弹分为旋转稳定脱壳穿甲 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体为 长杆形,故又称为杆式穿甲弹。由于杆式穿甲弹威力大, 不仅配用于火炮、导弹,而且还发展了配用于单兵火箭发 射的攻坚弹。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弹药,它具有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尾翼设计,并且能够有效地穿透目标并爆炸。
这种弹药通常被用于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防御,以及破坏建筑物和其他硬目标。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设计和工作原理使其能够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
它通常由一个主要的发射药筒和一个带有尾翼的装甲穿透弹头组成。
当弹药被发射出去时,发射药筒产生的高压气体将弹头推向目标。
弹头上的尾翼有助于稳定飞行,使弹药能够以预定的轨迹飞行。
这种设计保证了在飞行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甲能力非常强大。
弹头通常由坚固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钢或钨合金。
这使得弹头能够以高速穿透装甲,击穿敌方的防御。
一旦弹头击中目标,它会爆炸并引起毁灭性的伤害。
这种弹药的破坏力通常可以摧毁敌方的装甲车辆,甚至是建筑物。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军事行动中被广泛使用。
它是坦克的主要武器之一,可对敌方装甲单位造成巨大威胁。
此外,它也可以被用于破坏建筑物和其他硬目标。
这使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成为军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成功在于它的设计和工程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尾翼的稳定设计,弹药可以以高速和准确地飞行到目标。
弹头的材料和设计能够具备强大的穿透力,从而有效地摧毁敌方防御。
这些因素使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成为战争中重要的武器之一。
然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的射程相对较短,通常为几千米。
其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穿越空气时会受到阻力,这可能会影响其飞行轨迹和准确性。
此外,由于弹药爆炸的威力较大,使用者需要确保在使用时周围没有无辜的人员或财产。
总的来说,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弹药,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设计和工作原理使其能够保持飞行稳定并具备强大的穿甲能力。
然而,它也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注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性能和效果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第四章穿甲弹
3)要求一定的密集度。
2.穿甲弹侵彻靶板的破坏形式 穿甲弹是靠弹丸的碰击作用穿透装甲,并利用残余弹体
的动能、钢甲的破片或炸药的爆炸作用毁伤装甲后面的有生 力量或器材。 有效穿透距离,是指穿透给定装甲的最大距 离。也就是说,在有效穿透距离内,命中目标的动能穿甲弹 均能穿透给定的装甲靶板。
T-72C坦克上的反应式装甲很显眼,共有168块。其中,3 型反应式装甲149块(车体36块,侧裙板50块,炮塔63块),4型 19块(车体12块,炮塔7块)。这些反应式装甲可在作战或训练 时临时由乘员装上去,非常方便。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T-72C坦克首上装甲处的复合装甲示意图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其次,除了一些小口径穿甲弹是实心结构外(图4-7),相 当一部分穿甲弹都具有药室,内装少量炸药,使弹丸穿透装甲 后爆炸,发挥二次效应——杀爆作用。
对于这种装有炸药的,且装填系数可达4~5%的穿甲弹,常 称为半穿甲或穿甲爆破弹(图4-8)。
4.2 普通穿甲弹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
(a)
(b)
(c)
(d)
(e)
图4-3 装甲板破坏形式 (a)韧性破坏;(b)冲塞破坏; (c)花瓣型破坏;(d)破碎型破坏;(e)层裂型破坏
4.2 普通穿甲弹
普通穿甲弹,是指适于口径的旋转稳定穿甲弹,即穿甲弹 体的直径与火炮口径一致的旋转稳定穿甲弹。
普通穿甲弹的结构形式很多,其主要差别是在头部结构上, 有带风帽的钝头穿甲弹(图4-4)、尖头穿甲弹(图4-5)和带风 帽的被帽穿甲弹(图4-6) 。
尾翼外径从同口径并承担膛内定心的大尾翼,发展到不起 定心作用的小尾翼,材料也由钢改为铝合金,再加上对弹型的 优化,使气动力性能大大改善,提高了终点比动能1.穿甲弹的战 Nhomakorabea性能要求
穿甲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_王迎春
武器系统本文2012-04-26收到,王迎春、王洁分别系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博士生、教授穿甲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王迎春王洁管维乐图1普通穿甲弹的结构摘要穿甲弹是各国反装甲及反坚固目标的一种主要武器。
介绍了国外穿甲弹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详细叙述了几种典型穿甲弹的结构功能及在战斗部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穿甲弹装甲贫铀合金钨合金战斗部引言穿甲弹是在装甲与反装甲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用来对付有防护装甲的工事和舰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坦克以后,穿甲弹在与坦克的斗争中发展迅速。
普通穿甲弹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做弹体,头部采用不同的结构形状和硬度分布,对轻型装甲有较好的毁伤效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重型坦克,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超速穿甲弹也脱颖而出,由于减轻弹重,提高初速,增加了着靶比动能,穿甲威力也得到了提高。
按照穿甲弹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介绍了穿甲弹的种类、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以及国外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1普通穿甲弹普通穿甲弹是早期出现的适口径旋转稳定穿甲弹,其结构特点是弹壁较厚(t =d /5 d /3),装填系数较小(α=0 3.0%),图1为普通穿甲弹的典型结构,由风帽、弹体、炸药、弹带、引信、曳光管、引信缓冲垫和密封件等组成。
普通穿甲弹所采用的弹体材料均为高强度、高硬度的合金钢,例如35CrMnSiA 、Cr3NiMo 或60SiMn2MoVA 等,并采用一定规范的热处理。
普通穿甲弹常用的弹药有钝化黑索金、钝黑铝等炸药,一般采用块装填法装填,把压制好的药柱(一节或几节)用石蜡、地蜡混合物黏固于药室中。
根据头部形状的不同,普通穿甲弹又可分为尖头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
1.1尖头穿甲弹图2所示为老式尖头穿甲弹,其弹头弧形部母线半径为1.5d 2d 。
图3为37mm 高射炮尖头穿甲弹,改善了气动外形,穿甲威力得到提高。
尖头穿甲弹侵彻装甲时头部阻力较小,对硬度较低的韧性装甲有较高的穿甲能力,但侵彻硬度较高的装甲时,头部易破碎,对倾斜的装甲易跳飞。
坦克穿甲弹发展历程
坦克穿甲弹发展历程(部分)年代平台种类名称装备时间弹芯材质2000米均质靶穿深(mm)使用情况备注垂直65°倾角60年代115滑膛APFSDS-T 3VBM-3 3bm-3 1962 钢芯270 装备T62 125mm滑膛APFSDS-T 3VBM-6 3BM-12 1968 碳化钨280 110-150 装备T6470年代125mm滑膛APFSDS-T 3VBM-7 3BM-15 1972 碳化钨310 120-150 大量装备自用T64、T72 125mm滑膛APFSDS-T 3VBM-8 3BM-17 1972 钢芯330 110-150 仅出口外贸T72105mm线膛APDS-T M728 1972 钨合金300+ 装备M60、AMX-30、豹1 125mm滑膛APFSDS-T 3VBM-9 3BM-22 1976 碳化钨380 160-170 大量装备T64、T72、T80 105mm线膛APFSDS-T M735 1978 钨合金410 大量装备M60、AMX-30、豹1 120mm滑膛APFSDS-T DM-13 1978 钨合金380 装备豹1A5、豹1改105mm线膛APFSDS-T M111 1978 钨合金410+ 大量生产M48改、M60改、豹1改、萨布拉、梅卡瓦80年代105mm线膛APFSDS-T M774 1981 贫铀合金430 装备M60、AMX-30、豹1 105mm线膛APFSDS-T M833 1979-1991 贫铀合金440+ 装备M60、AMX-30、豹1 125mm滑膛APFSDS-T 3VBM-11 3BM-26 1983 钨合金380/410 200 少量生产T64、T72、T80 120mm滑膛APFSDS-T DM-23 1984 钨合金510 少量生产豹2、梅卡瓦125mm滑膛APFSDS-T 3VBM-13 3BM-32 1985 贫铀合金500 250 少量生产T72、T80、T90 125mm滑膛APFSDS-T 3VBM17 3BM-42 1986 钨合金450 230 最多生产T72、T80、T90 120mm滑膛APFSDS-T M829 1979-1991 贫铀合金530 少量生产M190年代120mm滑膛APFSDS-T M829A1 1991 贫铀合金610+ 大量装备M1105mm线膛APFSDS-T M413 1991 钨合金未知装备M48改、M60改、萨布拉、梅卡瓦125mm滑膛APFSDS-T 3VBM20 3BM-46/48 1991 贫铀合金660-650 300 少量生产自用T90 120mm滑膛APFSDS-T M829A2 1991-1993 贫铀合金650-800 少量生产M1125mm滑膛APFSDS-T 3VBM17M 3BM-42M 1994 钨合金未知大量装备自用T90 120mm滑膛APFSDS-T DM-33 90年代钨合金550 大量生产豹2、梅卡瓦、90式20世纪120mm滑膛APFSDS-T M829A3 1993-2000 贫铀合金750-1000 大量装备M1120mm滑膛APFSDS-T DM-53 2000 钨合金650/680-900 大量生产豹2、梅卡瓦、K2、90式120mm滑膛APFSDS-T DM-63 2006 钨合金650/680-900 装备豹2、梅卡瓦21世纪120mm滑膛APFSDS-T 10式2014 钨合金未知装备10式120mm滑膛APFSDS-T K279 2014 钨合金680+ 装备K2、阿尔泰120mm滑膛APFSDS-T M829A4 2015 钨合金未知装备M1 120mm滑膛APFSDS-T M829A4 2015 贫铀合金未知装备M1125mm滑膛APFSDS-T 3VBM22 3BM59 2002-?贫铀合金未知装备T90 125mm滑膛APFSDS-T 3VBM23 3BM60 2002-?钨合金未知装备T90 125mm滑膛APFSDS-T Vacuum-1 未知2005-?贫铀合金未知未装备T14 125mm滑膛APFSDS-T Vacuum-2 未知2005-?钨合金未知未装备T14。
【科技评论】国外高效毁伤技术发展及趋势
【科技评论】国外高效毁伤技术发展及趋势提要:近年来,国外高效毁伤技术在含能材料、先进战斗部以及引信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武器装备打击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含能材料正从梯恩梯(TNT)、黑索金(RDX)和奥克托今(HMX)三大单质炸药为代表的传统炸药向以CL-20、富氮化合物、金属氢为代表的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发展,注重高能化、能量利用率最优化等;战斗部研究方向从传统的子母式、杀爆型面毁伤、聚能侵彻转向反深层硬目标高速侵彻、反城区目标威力可调整/效应可选择等战斗部技术领域;在先进起爆技术方式方面,正从单一机械作用模式向可编程、多选择方向发展。
高效毁伤技术是指针对不同目标类型,在一定环境与约束条件下,通过对毁伤能量释放方式和方向的控制,实现对目标最佳毁伤效果的技术。
高效毁伤技术正处在不断变革和飞跃发展阶段,发展重点主要围绕高能含能材料研究与制备、先进战斗部结构与毁伤机理、先进起爆控制技术等方面,强调突破提高含能材料能量、可控毁伤、金属基活性材料毁伤、抗高过载高速动能侵彻、自适应定向毁伤、高效能低附带毁伤、不敏感弹药等高效毁伤技术。
一、国外高效毁伤技术发展历程针对国外高效毁伤技术领域,无论是含能材料、战斗部还是起爆控制技术都历经了多年的发展,而每一子技术子领域的技术成熟都积极推动了高效毁伤的巨大发展。
(一)含能材料技术历经四代发展第一代含能材料以1863年合成的梯恩梯(TNT)为标志,1891年实现了TNT的工业化生产,20世纪初作为炮弹装药;第二代含能材料以1899年合成的黑索今(RDX)和1941年合成的奥克托今(HMX)为标志,能量约为TNT的1.4~1.6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以黑索今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炸药。
20世纪50年代,奥克托今进入实用阶段,制得了熔铸炸药奥克托今和多种塑料黏接炸药,广泛用于导弹、反坦克武器战斗部中;第三代含能材料以1987年合成成功的CL-20为标志,能量又比奥克托今提高6%~8%,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应用研究阶段;第四代含能材料从1998年合成成功的N5+离子型全氮化合物开始,能量可达TNT的2~10倍,标志着含能材料的发展已突破传统的化合物分子组成体系(由碳、氢、氮、氧构成),进入了提高含能材料能量水平的新时代。
穿甲三杰:漫谈反装甲弹药的发展
穿甲三杰:漫谈反装甲弹药的发展2010-08-03 15:01:45来源: 新华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甲瞬间。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投入战场开始,兵器设计师们一直致力于开发各种有效的反装甲武器。
在反装甲武器的发展史中,反坦克枪、反坦克炮、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反坦克导弹等先后出场,上演了一幕幕“甲—弹”争风的活剧。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武器,而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配角——反装甲弹药。
不少初入门的军事爱好者对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等弹种的原理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根据技术发展的轨迹,介绍上述三种反装甲弹药的发展史。
长盛不衰——穿甲弹在各种反装甲弹药中,穿甲弹无疑是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反装甲弹药。
它的原理说起来很简单,就和普通的枪弹一样,利用弹丸的动能破坏目标。
其特殊的弹头结构加上特别大的动能,使它有能力击穿装甲钢板。
在穿甲弹家族中,最早出现的是尖头穿甲弹。
其弹头是由淬过火的钢材制作而成的,头部呈尖型,利用巨大的动能撞击目标造成穿透。
为了提高击穿装甲的杀伤后效,不少型号在弹丸底部设有一个小的空腔,内部装少量炸药,可以在击穿装甲后爆炸杀伤车内成员(见图1)。
这种穿甲弹使用了较长时间,但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它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当击中倾斜的装甲时,弹头非常容易发生跳弹和弹头破碎的现象。
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使用者和设计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们发明了它的进化版本——钝头穿甲弹。
这种穿甲弹头部不再是尖锐的,而是平钝的形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跳弹。
因为弹头变成了钝形,增加了飞行中的空气阻力,所以设计师在其头部增加了一个轻金属制作的尖头风帽,可以在飞行中减小空气阻力。
当击中目标后,风帽粉碎,不会影响弹头正常穿甲。
1为全口径穿甲弹,2为次口径穿甲弹,3为M735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4为DM3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但是,钝头穿甲弹防止跳弹的性能仍旧不理想,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继续改进,研制出了新一代弹药——被帽穿甲弹。
坦克穿甲哪家强?中国穿甲弹可穿1米厚钢板
坦克穿甲哪家强?中国穿甲弹可穿1米厚钢板2014年,在珠海航展期间,我国VT-4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冯益柏在接受《现代兵器》杂志专访时透露,国产125毫米坦克炮发射的新型穿甲弹已经能够击穿1000毫米的钢装甲,同时暗示我国已经开展电化学炮、电磁炮等新概念火炮的研制工作,无独有偶,我国坦克专家——臧克茂院士在2013年《兵器知识》杂的访谈中称:“现在(我国)125毫米贫铀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1050毫米的均质装甲。
”中国的坦克穿甲弹到底有没有这么牛?世界上到底谁是坦克穿甲弹之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坦克穿甲弹是一种典型的动能弹,依靠弹丸强度、重量和速度穿透装甲的炮弹,现代穿甲弹弹头很尖,弹体细长,采用钨合金、贫铀合金等制成,强度极高。
军事专家称,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自主生产高性能坦克穿甲弹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中、美、德三国研制的坦克穿甲弹最具代表性,性能也在其他国家之上。
美国研制贫铀穿甲弹性能很“残暴” M829曾一炮将T-72撕碎讲到坦克穿甲弹就不得不提到世界上独立无二的美军贫铀穿甲弹,由于贫铀弹的穿透效果好,美军上世纪70年代开始并大力研制高性能贫铀穿甲弹,根据美军的使用经验,同样长度和直径的贫铀弹和钨合金弹对比,贫铀弹3000米上的贯穿性和钨合金弹2000米的贯穿性相同,上世纪90年代的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坦克M1坦克曾1炮将伊军T-72坦克撕碎,足见其威力惊人。
目前,美国最先进的坦克穿甲弹是120毫米口径的M829A3贫铀弹,该弹由美国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研制并生产,M829A3可配用M1A1/A2 “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全弹重22.3千克,长892毫米,弹丸重10千克,采用8.1千克RPD-380 棒状发射药,炮口初速高达1555米/秒。
它的弹芯材料为贫铀,弹托由复合材料制成,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水平最高的穿甲弹。
为了确保美国装甲部队的战场霸权,摧毁以加挂爆炸反应装甲为特征的改进型俄式坦克,M829A3利用了美国穿甲体、复合材料弹托、发射药等方面的最新技术。
简述穿甲弹
简述穿甲弹1208060110 张琦祺有盾就会有矛。
同样,当装甲武器出现后,穿甲弹的诞生也是自然而然的啦。
最初的穿甲弹出现在十九世纪,它主要用来应对当时的铁甲战船和坚固工事,使用并不普及。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坦克的出现,才让穿甲弹在和坦克的斗争中发展了起来。
早期穿甲弹设计思路较简单,即通过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做弹体,采用不同的结构形状和硬度分布强化弹头并增大炮弹初速,从而依靠更强的弹体和更大的动能达到破坏装甲的效果。
普通穿甲弹,结构特点是弹壁较厚,装填系数较小,普通穿甲弹所采用的弹体材料均为高强度、高硬度的合金钢,并采用一定规范的热处理。
普通穿甲弹常用的弹药有钝化黑索金、顿黑铝等炸药,一般采用块装填法装填,把压制好的药柱用石蜡、地蜡混合物黏固于药室中。
根据头部形状的不同,普通穿甲弹又可以分为尖头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披帽穿甲弹。
尖头穿甲弹的弹头外形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型,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且尖头穿甲弹侵彻装甲时头部阻力较小,对硬度较低的韧性装甲有较高的穿甲能力,但侵彻硬度较高的装甲时,头部易破碎,对倾斜的装甲易跳飞。
钝头穿甲弹则规避了这个缺点。
由于钝头穿甲弹碰击装甲时,接触面积大,弹头部不易破碎,而且改善了着靶时的受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跳弹。
钝头部便于破坏装甲表面,易产生剪切冲塞破坏。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高速倾斜碰撞的情况下,钝头穿甲弹穿甲能力高于尖头穿甲弹,可用来对付硬度较高的均质装甲和非均质装甲。
披帽穿甲弹的结构特点是在尖锐的头部钎焊了钝形披帽。
披帽的作用是尽可能避免倾斜穿甲时产生跳弹和保护弹头部在碰击目标时不破碎。
披帽较弹体的硬度低而韧性好,为了便于开坑,披帽顶端采用表面淬火,以提高硬度。
碰击装甲时,通过披帽传到弹体头部的应力大为减小,从而保护了弹头部。
碰击时披帽和装甲表面被破坏,而尖头弹体本身受较小的阻力继续侵彻,且在倾斜碰击时不易跳飞。
因此,穿甲能力得到提高。
各种弹药的介绍
穿甲弹(2张)穿甲弹又称动能弹,主要用于攻击对方的装甲目标,其穿甲效能主要取决于弹丸本身的质量、硬度、密度和速度。
穿甲弹经过了全口径尖头穿甲弹、全口径钝头穿甲弹、全口径被帽穿甲弹、次口径超速穿甲弹等阶段,发展到了目前的长杆式尾翼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其弹芯材料从最初的高碳钢合金发展到钨合金乃至贫铀合金,其初速由最初的仅800多米/秒到提高目前的超过1800米/秒,其穿甲厚度由最初的几十毫米发展到目前的200-800毫米,已成为被世界公认为对付复合装甲的最有效的炮弹。
破甲弹破甲弹(4张)破甲弹是利用“聚能效应”(又称门罗效应或空心效应)原理制成的弹药,主要由弹体、空心装药、金属药形罩和起爆装置组成,大多采用电发引信。
其破甲过程为:当弹药击中目标诱发装药爆炸时,炸药所产生的高能量集中在金属药罩上,并在瞬间将其融化成为一股细长(直径3-5毫米,长达数十厘米)、高速度(高达8-10千米/秒)、高压力(100-200万个大气压)、高温度(1000℃以上)的金属射流,这种具有强大能量金属射流的在顷刻间穿透装甲后,继续高速前进,加上它所产生的喷溅作用,就会破坏坦克内的设备,杀伤乘员,并极易引燃油料及诱爆弹药,产生“二次杀伤效应”。
破甲弹的优点:一是其破甲威力与弹丸的速度及飞行的距离无关;二是在遇到具有很大倾斜角的装甲时也能有效地破甲。
其缺点:一是穿透装甲的孔径较小,对坦克的毁伤不如穿甲弹厉害;二是对复合装甲、反作用装甲、屏蔽装甲等特殊装甲,其威力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在现代坦克炮的弹药中,破甲弹的配备率已经下降,如T-72坦克弹药基数为39发,但只配备5发破甲弹。
碎甲弹(3张)碎甲弹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英国研制成功的一种反坦克弹种。
其结构特征为:较薄的弹体内包裹着较多的塑性炸药,短延期引信位于弹体的尾部,只能用线膛炮发射。
其杀伤原理为:当碎甲弹命中目标时,受撞击力的作用,弹壳破碎后就会象膏药一样紧贴在装甲表面上,当引信引爆炸药后,所产生的冲击波以每平方厘米数十吨的应力作用于装甲上,从而会在装甲的内壁崩落一块数千克的破片和数十片小破片,这些高速崩落的破片,可杀伤车内乘员,损坏车内设备,从而达到使目标失去战斗能力。
关于穿甲仿真的报告
钨合金动能穿甲弹穿甲仿真报告做仿真一定要懂相关的理论基础,最低的要求是“基本概念清晰”。
2014.12.16目录目录 (1)一,发展状况 (2)1.穿甲弹发展状况 (2)2.装甲发展状况 (2)3.侵彻问题仿真技术发展状况 (3)二,理论基础 (4)1.固体中的应力波 (4)2.材料的动态性能测试与应变率效应 (5)3.金属材料的应变率响应 (5)4.弹体侵彻金属靶板过程的描述 (6)三,穿甲弹穿甲仿真发展状况 (7)1.现状 (7)2.展望 (7)四,有限元计算流程 (8)1.LS-DYNA简介 (8)2.DYNA仿真的一般流程 (9)3.Johnson-Cook模型简介 (9)4.Johnson-Cook模型参数识别 (10)1)逐步识别法 (10)2)优化识别法 (11)5.仿真实例流程 (13)1)设置单元类型与实常数 (13)2)设置材料属性 (13)3)模型的建立 (15)4)划分网格 (16)5)定义接触 (16)6)定义边界条件 (16)7)其他参数的设置 (17)8)求解 (17)五,收获............................................................................................................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发展状况1. 穿甲弹发展状况穿甲弹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最初用于对付有防护装甲的工事和舰艇,后来在对付坦克装甲中获得了极大地发展。
穿甲弹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历程:脱壳穿甲弹由弹体和脱落部分组成,脱壳结构使得炮弹在出膛之前具有较小的质量和较大的直径,容易被加速,使得炮弹具有较高的初速度;出膛之后脱落部分脱落,炮弹具有较小的体积和较高的密度,再飞行过程中速度损失小。
所以这种炮弹具有初速度高(1500-2000m/s ),和较高的着靶比动能,穿甲能力很强。
第4章穿甲弹
4.1.3 对穿甲弹的性能要求和穿甲作用
1.穿甲弹的战术性能要求
N 1) 有效穿透距离 : 穿透给定装甲的最大距离;
2)直射距离:
2m道高的最大射程;
3)密集度:
V
α
靶板
弹着点散布精度;
图4-2 着角
弹药学第四章 穿甲弹 4.1.3 对穿甲弹的性能要求和穿甲作用
2.穿甲弹侵彻靶板的破坏形式
( a)
弹药学第四章 穿甲弹4.1.1 装甲目标和对反装甲弹药的要求
1 2 3 4 5
最厚部位
12
11
10
9
8
7
6
图4-1 坦克装甲示意图 1-车长;2-炮长;3-炮塔;4-车体;5-火炮;6-履带;7-驾驶员; 8-负重轮;9-装填手;10-弹药;11-发动机;12-变速箱
弹药学第四章 穿甲弹4.1.1 装甲目标和对反装甲弹药的要求
电热装甲: 是利用电热原理进行防护的装甲。 电热装甲的组成与自动激活电磁装甲类 似,区别在于主装甲前的两块薄金属板 之间的间隔较小,且有一层绝缘材料。 当射流或动能弹弹芯穿经两块薄金属板 时,电容器会放电,使绝缘材料迅速受 热膨胀,向两边推压薄金属板,干扰射 流或弹芯。
弹药学第四章 穿甲弹4.1.1 装甲目标和对反装甲弹药的要求
弹药学第四章 穿甲弹4.1.1 装甲目标和对反装甲弹药的要求
5)装甲目标的攻击弱点 空间小、有弹药仓、燃料箱,被击中很容 易发生燃烧和爆炸;携带的弹药较少;顶 甲和底甲的防护较弱;不便于观察。
弹药学第四章 穿甲弹4.1.1 装甲目标和对反装甲弹药的要求
弹药学第四章 穿甲弹4.1.1 装甲目标和对反装甲弹药的要求
弹药学
第四章 穿甲弹4.6 穿甲弹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2 杆式穿甲弹的穿甲作用特点
由于杆式穿甲弹弹体细长,着速高,杆式穿甲弹穿甲过程 与其它类型的穿甲弹不尽相同,其特点是弹体边破碎边穿 甲,称 “破碎穿甲”,可归纳如下: 1)整个穿甲过程可分为开坑、反挤侵彻和冲塞三个阶段; 2)弹体在穿甲过程中几乎全部破碎,最后只剩下一小段尾 部弹体,长度约1~1.5倍直径; 3)弹坑直径大于弹体直径, 约为1.5倍直径,坑壁不光滑; 4)大法向角穿甲时,弹孔有明显的向内折转现象,法向角 越大,沿着速方向的入口尺寸越大; 5)穿透装甲的着速越高,装甲出口越大,弹孔越平直,否 则弹孔出现弯曲。
前苏联 122 mm BR-471B 钝头穿甲弹
1.3 被帽穿甲弹
被帽穿甲弹的结构特点是在尖锐的头部钎焊了钝形被帽。被帽的作用是尽可 能避免倾斜穿甲时产生跳弹和保护弹头部在碰击目标时不破碎。被帽较弹体 的硬度低而韧性好,为了便于开坑,被帽顶端采用表面淬火,以提高硬度。 碰击装甲时,通过被帽传到弹体头部的应力大为减小,从而保护了弹头部。 碰击时被帽和装甲表面被破坏,而尖头弹体本身受较小的阻力继续侵彻,且 在倾斜碰击时不易跳飞,因此,穿甲能力得到提高。
2.3 弹体
弹体的作用是支撑弹芯、固定弹带并使弹丸达到旋转稳定 的作用,弹体材料一般为软刚或铝合金。当弹丸撞击装甲 时,风帽和弹体发生破坏而留在装甲外面,在碰撞瞬间, 弹体的部分动能传给弹芯,使其实现穿甲。 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存在以下问题: 1)弹形不好,断面质量密度小,弹丸速度衰减很快,在远 距离处穿甲无优越性。垂直或小法向角(或小着弹角)穿甲 时,弹丸威力较好,但大法向角时,弹芯易受弯矩而折断 或跳飞。 2)弹芯穿出装甲后要破碎, 故不能对付屏蔽装甲或间隔装 甲。 3)碳化钨弹芯烧结成型后不易切削加工,工艺性较差。 4)使用软刚弹带,且初速高,火炮发射时对炮膛磨损严重。
“最强的矛”
——穿甲弹的发展历程
学号: 姓名:
LOGO
矛与盾,炮弹与装甲,永恒的敌手。
穿甲弹是在装甲与反装甲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的,它出现于19世纪60 年代,最初主要用 来对付有防护装甲的工事和舰艇。第一次世 界大战出现了坦克以后,穿甲弹在与坦克的 斗争中迅速发展了起来。
1 普通穿甲弹(AP)
早期穿甲弹设计思路较简单,即通过采用高强度合金钢 做弹体,采用不同的结构形状和硬度分布强化弹头并增大 炮弹初速,从而依靠更强的弹体和更大的动能达到破坏装 甲的效果。 普通穿甲弹,结构特点是弹壁较厚( t = d/5 ~ d/3) , 装填系数较小( α = 0 ~ 3. 0%) ,普通穿甲弹所采用的 弹体材料均为高强度、高硬度的合金钢,例如 35CrMnSiA、Cr3NiMo 或 60SiMn2MoVA 等,并采用一 定规范的热处理。普通穿甲弹常用的弹药有钝化黑索金、 钝黑铝 等炸药,一般采用块装填法装 填,把压制好的药 柱( 一节或几节) 用石蜡、地蜡混合物黏固于药室中。根据 头部形状的不同,普通穿甲弹又可分为尖头穿甲弹、钝 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
3 脱壳穿甲弹(APDS)
脱壳穿甲弹由飞行部分(弹体)和脱落部分(弹托、弹带等) 组成。按稳定方式可将脱壳穿甲弹分为旋转稳定脱壳穿甲 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体为 长杆形,故又称为杆式穿甲弹。由于杆式穿甲弹威力大, 不仅配用于火炮、导弹,而且还发展了配用于单兵火箭发 射的攻坚弹。
LOGO
以上即是我所整理制作关于穿甲弹的发展历程的PPT。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内容来自
王迎春,王洁,管维乐等.穿甲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飞航导弹,2013,(1):48-52。
美国 M791 脱壳穿甲弹
3.1 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
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采用脱壳结构,减少了空气阻力,使 飞行部分在外弹道上的速度衰减减慢。同时又使用密度小 的铝合金弹托减轻了弹丸质量,使弹丸初速得到提高,从 而提高了远距离的穿甲能力。但是,弹体长径比受飞行稳 定性的限制,威力难以进一步提高, 不能对付现代坦克 的大法向角大厚度装甲、复合装甲等现代装甲。
1.1 尖头穿甲弹
早期穿甲弹弹头的外型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形,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 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且尖头穿甲弹侵彻装甲时头部阻力较 小,对硬度较低的韧性装甲有较高的穿甲能力,但侵彻硬度较高的装甲时, 头部易破碎,对倾斜的装甲易跳飞。
1.2 钝头穿甲弹
钝头穿甲弹碰击装甲时,接触面积大,弹头部不易破碎, 而且改善了着靶时的受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跳 弹。钝头部便于破坏装甲表面,易产生剪切冲塞破坏。因 此,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高速倾斜碰撞的情况下,钝头 穿甲弹穿甲能力高于尖头穿甲弹,可用来对付硬度较高的 均质装甲和非均质装甲。
2.1 结构特点
次口径穿甲弹按外形可分为线轴形和流线 型两种。线轴形结构是把弹体的上、下定 心部之间的金属部分尽量挖去,使弹体形 如线轴,目的在于减轻弹重,在近距离 ( 500 ~ 600 m )上能显示穿甲能力较高的 优点,但远距离时速度衰减很快。流线型 结构的弹形较好,但比动能受到限制。流 线型结构目前用在小口径炮弹上,一般采 用轻金属( 铝) 和塑料做弹体来减轻弹重。
3.2.3 杆式穿甲弹的发展趋势
3)发展对抗第二代反应装甲,并兼顾其它装甲目标的穿甲 弹结 构:如何对付目前出现的反应装甲是杆式穿甲弹发展的重点方 向。其重要突破是在结构设计方面,采用两级穿甲的结构,先 由第一级小弹丸将反应装甲或主动装甲引爆或穿出一通道,再 使第二级主弹丸顺利穿透主装甲,这种结构可称为穿-穿复合弹。 另外,还可以设计成穿甲弹与破甲弹的复合形式,先由穿甲弹 破坏掉反应装甲或主动装甲的爆炸装置,再由破甲弹破坏主装 甲,这种结构成为穿-破复合弹。 4)发展动能导弹:动能导弹已经成为杆式穿甲弹发展最活跃的 方向之一,它具有杆式穿甲弹的巨大穿甲威力,而且具有与一 般导弹相同的命中率。 5) 发展超高速杆式穿甲弹:随着火药、装药技术、动能 导弹、 电磁炮、电热轻气炮及火箭增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杆式穿甲 弹的速度将越来越高,有可能超过2 000 m/s。
德国 Pzgr.40 被帽穿甲弹
1.4 半穿甲弹 半穿甲弹又称穿甲爆破弹,结构特点是有较大的 药室,装填炸药量较多,利用穿甲弹本身的动能, 使战斗部钻入目标内部再爆炸,靠冲击波、破片 和射弹破坏目标。
2 次口径超速穿甲弹 二战中出现的重型装甲厚度达150 ~200 mm,普 通穿甲弹已无能为力。为了击穿这类厚装甲,反 坦克火炮增大了口径和初速,并发展了一种装有 高密度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穿甲弹。由于碳化钨 弹芯密度大、硬度高且直径小,因而比动能大, 提高了穿甲威力。
2.2 弹芯
弹芯是穿甲弹的主体部分,材料成分为碳化物,含少量镍、钴或铁等 金属,还可以采用高碳工具钢和贫铀合金等。弹芯的形状均为尖头, 其穿甲阻力小,着靶比动能高,弹芯穿透装甲后破碎成很多碎块,这 些碎片的温度可达900 ℃,在坦克内部具有杀伤和引燃作用。
图示德国MBB公司研制的次口径破/穿型战斗部,采用贫铀合金弹体,材料强 度高、易切削。弹芯密度大( 18.6 g/m3) ,初速为988 m/s,弹体长径比较大, 使比动能增大。该弹可穿透 坦克的顶装甲,贫铀合金在穿甲过程中燃烧放热 而产生高温,有灼热碎块飞向靶后,后效作用显著提高。
法国 “箭”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3.2.1 杆式穿甲弹的一般结构
杆式穿甲弹的内部典型结构如图所示,全弹由弹丸和装药部分组成, 其中弹丸由飞行部分和脱落部分组成,飞行部分一般包括风帽、穿甲 头部、弹体、尾翼、曳光管等,脱落部分一般包括弹托、弹带、密封 件、紧固件等; 装药部分一般包括发射药、药筒、点传火管、尾翼药 包(筒)、缓蚀衬里、紧塞具等。
3.2.3 杆式穿甲弹的发展趋势
1)提高弹丸着靶比动能:提高弹丸初速、减少外弹道上的 速度损失、增大弹体的长径比是提高着靶比动能的重要技 术 途径。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改进弹托结构,采用高强 度、低密度的复合材料弹托,以减少质量;提高火药能量, 改进装药结构,加大火炮口径、增加火炮身管长度、提高 火炮膛压等,以提高初速; 提高弹体材料强度及其综合 性能,改进弹体结构,以增大长径比。 2)采用新的高性能弹体:材料与工艺试验表明,在火炮速 度范围内具有较高机械性能的弹体材料可以提高穿甲威力。 提高弹体材料的密度金后,大幅度提高了穿甲威力,并且贫铀合 金比钨合金有更好的穿甲性能。
实验用 120mm 脱壳穿甲弹
3.2 尾翼稳定脱壳(杆式)穿甲弹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通常称为杆式穿甲弹,其特点是穿甲部分的弹体 细长,直径较小。长径比目前可达30左右,仍有向更大长径比发展的 趋势,如加刚性套筒的高密度合金弹芯的长径比可达到40,甚至60以 上。弹丸初速为1500~2000m/s。杆式穿甲弹的存速能力强,着靶比 动能大,与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穿甲威力大幅度提高。
3.2.3 杆式穿甲弹的发展趋势
杆式穿甲弹的出现是穿甲弹设计思想的 一次飞跃。与传统的穿甲弹相比,其显 著特点是大幅度地提高了断面能量密度 ( 即比动能) ,高密度材料钨、贫铀合金 用于弹体及高强度、低密度的超硬铝合 金用于弹托,又使得比动能大幅度提高。 为此,杆式穿甲弹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