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
国民收入核算中为什么会有名义量和实际量的差别?二者的一般关系?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国民需求来影响经济的。
局限性:1、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
2、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起作用,经济萧条时财政政策作用更大,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作用更大。
3、有政策时滞。
4、货币政策会受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LM曲线的三个区域及其政策含义。
水平状态的区域“凯恩斯区域”,也称为“萧条区域”,在此区域时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LM曲线呈垂直状的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
当利率很高时,货币投机需求量都是零,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中间的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
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影响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财政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如果LM越陡峭或IS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原因:LM曲线较平坦时,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敏感,若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幅度小,对投资影响小,“挤出效应”小,从而国民收入增加较多,财政政策效越大。
当IS曲线较陡峭时,投资的利率系数(d)小,即投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若一项扩张的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投资下降会很少,即“挤出效应”小,从而国民收入增加较多,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反之,如果LM越陡峭或IS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货币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果LM越陡峭或IS越平坦,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宏观经济复习 高鸿业
2、什么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二者的区别:摩擦性失业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是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的。
结构性失业性质上是长期的,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比如技术更新或者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
3.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3、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5、什么是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6、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这就是斟酌食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认为总需求要求非常高,及出现通货膨胀是,政府应当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7、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主要和什么相关?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各章复习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 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你3、名义GDP与实际GDP(1)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4、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的计算遵循国民原则。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生产法:又叫增值法,采用对每个生产过程新增价值加总的方法计算GDP。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各章知识点分析第12章国民收⼊核算⼀、了解与识记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法:即均衡国民收⼊理论和总量分析⽅法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计⼊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3、核算国民收⼊的三种⽅法(⽀出法、收⼊法、增殖法需要了解)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5、GDP折算数⼆、理解与分析1、国民收⼊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第13章简单国民收⼊核算理论⼀、了解与识记1、简单国民收⼊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3、凯恩斯的绝对收⼊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4、其他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的决定及变动(重点)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般均衡(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2、IS曲线的含义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5、LM曲线的含义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解与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的政策效应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2、财政政策、政策⼯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事”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级市场,⼆级市场,主板市场,⼆板市场)(可以略看)⼆、理解与分析1、经济政策的⽬标及相互关系⽬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平衡关系:四个⽬标是⽭盾统⼀的。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期末复习资料说课讲解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①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 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
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即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
②实际GDP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不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③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
失业者或者没有适合的技能,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④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即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它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
⑤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用来描述实际GDP短期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它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极为重要的联系。
根据奥肯定律,可以通过失业率的变动推测或估计GDP的变动,也可以通过GDP的变动预测失业率的波动。
⑥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的坐标系中。
它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低时,失业率高。
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⑦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
⑧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项业务活动,其目的一是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目录•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01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总量进行综合考察,来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整体性体现在它考察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性体现在它揭示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等阶段。
流派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主张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及流派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1 2 3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需求。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综合学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是必要的,主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加速原理03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工资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汇编
第十二章1. 宏观经济学特点,微观与宏观的区别?研究对象:总体行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解决问题:资源充分利用;核心理论:收入决定.基本假设:存在市场失灵,且政府有干预能力.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6)主要目标不同:一个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一个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2. GDP 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高鸿业版)
2017宏观经济学期末重点整理---YH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一.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和理解1.定义: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效劳〕的市场价值。
2.理解: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测量的是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置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③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④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注: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⑤GDP和GNP的区别:GDP是一个地域概念〔国界〕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国籍〕:*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⑥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庭劳务、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3.三面等值原则: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GDP =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1.NDP=GDP-折旧2.NI=NDP-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 + 补贴=工资+利息+租金+利润3.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 政府转移支付4.DPI=PI-个人所得税四.国民收入根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家庭+厂商〕〔产品市场〕的投资-储蓄恒等式C+I=C+S即I=S2.三部门经济〔家庭+厂商+政府〕〔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投资-储蓄恒等式C+I+G=C+S+T即I+G=S+T即I=S+(T-G)2.四部门经济〔家庭+厂商+政府+国外〕的投资-储蓄恒等式C+I+G+(*-M)=C+S+T+Kr即I=S+(T-G)+(M-*+Kr)五.名义GDP和实际GDP1.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是用*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国民收入,GDP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由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指数包括(CPI、PPI、GDP)GDP的增长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决定了总需求曲线劳动市场决定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短期的国民收入的变动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某国的GNP>GDP,说明该国公民在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产出-总产出(新增的价值)=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企业经营者的收入GDP核算支出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算收入法: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算支出法:GDP=C+I+G+(某—M)C: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消费和劳务支出。
I:投资,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多余出来的存货价值),固定资产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
G:政府购买支出,包括购买物品和劳务。
(某—M):净出口=出口—进口,就是卖给外国自己获得收入,然后在本国消费自己的产品,进口则是购买外国产品,自己消费外国产品,肯定这一部分要减掉。
收入法: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GDP—折旧=GNP(国内生产净值)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国民收入)NI—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保险费+政府转移支付=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两部门经济(只有消费者+企业)的收入构成S—I恒等式GDP=NDP=Y=NI从支出看:Y=C+I(即总需求)从收入:Y=C+S(收入一个用来消费,剩下的用来储蓄)(即总供给)三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政府)从支出:Y=C+I+G从收入:Y=C+S+T(其中T是政府净税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复习重点
实际GDP、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乘数、货币创造乘数、自动稳定器、公开市场业务、流动性陷阱、挤出效应、自然失业率、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实际汇率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05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
LM
LM ’
E
r1
r2
IS Y1 Y2 Y
25
货币政策的一般效应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M L
r1 r2 I Y1 Y2
货币政策效应 : ΔY Y 2 Y1
26
5.3.2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 (1)IS相同,LM不同
• (2)IS不同,LM相同
27
(1) IS相同,LM不同
9
5.1.2 货币政策
• 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 动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 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 • 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10
5.1.3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策种类 减少税收 增加支出 投资津贴 货币增加 r 上升 上升 上升 下降 C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I 减少 减少 增加 增加 Y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 •
r1
IS ’
IS Y
15
Y1
Y2
财政政策效果最大,无挤出的情况
r
r1
LM
LM ’
IS
L
0 Y1 Y2
16
5.2.3 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
• (1)LM相同,IS不同
• (2)LM不同,IS相同
1 1 Y (a I 0 bT0 bR G NX) dr 1 b bt 1 b bt Y KA0 Kdr 纵轴截距A0/d,横轴截距KA0 ,斜率1/Kd
• 5.4.1 LM曲线三个区域的财政政策效果
• 5.4.2 IS不变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 5.4.3 IS垂直时货币政策效果 • 5.4.4 两种极端的情况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考试点( w w w k a o s h i d i a n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6 8 8 5- 3 6 5
重点章节与重要考点
从大的结构上说, 重点章节一般分布在前述中的第二与第三部分, 即宏观分析的短期与长期 模型。 从历年相关院校的试题中, 我们发现具体的考点主要分布如下:I S - L M 模型、 蒙代尔 - 弗莱明模 型、 总供给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模型、 宏观政策效应与政策争论。
第十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 9 3 ) 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 9 5 ) 第一节 消费 ( 9 5 ) 第二节 投资 ( 9 8 ) 第三节 货币需求 ( 1 0 0 )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 1 0 4 ) 第一节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 1 0 4 )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 1 0 4 ) 第三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1 0 7 )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 A D- A S 模型 ( 1 0 7 )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 1 1 0 ) 第六节 名义粘性 ( 1 1 1 )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 A D- A S 模型 ( 1 1 2 )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 1 1 4 ) 第九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 1 1 4 ) 第二十三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 1 1 7 )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科学吗? ( 1 1 7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 ( 1 1 7 ) 第三节 在应用时应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 1 1 8 ) 第四节 科学主义 ( 1 1 8 ) 第五节 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 ( 1 1 9 ) 第六节 当前金融危机对现行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 ( 1 1 9 )
宏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高鸿业)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12.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各章复习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名义GDP 实际GDP区分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3、个人收入(PI):PI=NI-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转移支付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个人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四、储蓄投资恒等式(一)两部门经济:I=S,投资=储蓄1、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
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Y=C+I;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I=S(二)三部门经济:I=S+(T-G),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1、政府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I+G=S+T(三)四部门经济:I=S+(T-G)+(M-X+Kr),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1、三部门经济加进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
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Y=C+I+G+(X-M);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本国对外国转移支付,即Y=C+S+T+Kr;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X-M)=C+S+T+Kr,即I+G+(X-M)=S+T+Kr第1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均衡产出1、含义:均衡产出即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储蓄3、i=s而i=s 指的是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同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1、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
这里c 表示消费函数,y 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2、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 表示。
ΔC 表示消费增量,Δy 表示收入增量,则MPC =△c/△y(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 表示。
c 表示消费支出,y 表示收入水平,则APC =c/y(3)线性消费函数:c=ɑ+βy其中,ɑ为必不可少的自主消费,β为MPC ,y 为可支配收入,c 为消费支出,βy 是随收入引致的消费。
【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i=s ,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 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a )图形上,MPC 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b )0<MPC<1c )MPC 递减规律:随着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
【平均消费倾向的特征】a )APC 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b )APC 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c )APC>MPC ,且随着收入的增加,APC 逐渐趋近于MPC1、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
可表示为s =s(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2、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1)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 =s/yAPS 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2)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以MPS 表示。
Δs 表示储蓄增量,ΔY 表示收入增量,则MPS =△s/△y MPS 为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3)从消费函数C =α+βy 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y-c=-ɑ+(1-β)y(三)两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 1、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2、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3、乘数论: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K= ——— = ——注:(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 =1(2)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 =1y=c+i=ɑ+βy+iβα-+=1iyy=c+ic =ɑ+βy其中i 、ɑ、β均为常数11-MPC 1 1-β(四)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2、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3、三部门经济各乘数d y =y-t+r t这里略去r t(1)投资乘数:β-=∆∆=11i y k i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β-=∆∆=11g y k g ;g i k k = (3)税收乘数:ββ--=∆∆=1t y k t(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t t r t k k t y k r r-=-=∆∆=;1ββ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投资函数1、决定投资的因素包括: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i=i(r)=e-dr二、IS曲线1、IS曲线表示的是在产品市场上,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2、IS曲线的推导3、IS曲线的斜率(1) IS曲线的斜率:dr/dY=-(1-b+bt)/h=-[1-(1-t)b]/h <0(2)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b和hb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Y对r的反应越灵敏;b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h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I对r的变化越灵敏,Y对r的反应越灵敏;h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I对r的变化越不灵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4、IS曲线的移动(1)投资的影响: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反之,若投资需求减少,IS曲线就向左移动。
(2)储蓄的影响:储蓄增加,IS曲线就会向左方移动;反之,若储蓄减少,IS 曲线向右移动。
(3)政府购买的影响(政府购买与投资等价):政府购买增加,IS曲线就会向右移动;反之,若政府购买减少,IS曲线向左移动。
(4)税收的影响:税收增加,IS曲线向左移动;反之,若税收减少,IS曲线向右移动。
(5)政府转移支付的影响:政府转移支付增加,IS曲线右移;反之,政府转移支付减少,则左移。
二、利率的决定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
2、货币需求动机(流动性偏好)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或者支付。
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
第二,谨慎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一般认为: L1 = 交易需求量+预防需求量= L1(y)= k y这一动机基础上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在手边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L2=L2(r)=-hr3、货币需求函数L = L1 + L2 = L1(y) + L2(r) = ky - hr4、货币供给(1)货币供给量——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和,或企业、个人及外国所持有的现金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的总和。
(2)货币供给量主要指狭义的货币M1,即现金+活期存款。
(3)简单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由国家用货币政策调节,是一个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5、名义货币供给量与实际货币供给量(1)名义货币供给量:指不问货币的购买力而仅以面值计算的货币供给量。
用 M 表示。
(2)实际货币供给量:指按照货币实际购买力计算的货币供给量。
用 m 表示。
(3)m=M/P6、利率的决定当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等于实际货币量L = m时,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
三、LM曲线1、LM曲线反映货币市场上,L=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2、LM曲线的推导m=ky-hr,或y=hr/k+m/k或r=ky/h-m/h3、LM曲线的斜率4、LM曲线的三个区域第一,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凯恩斯区域是一条水平线,斜率为零,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