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数学文化素养
初中数学专题讲解2《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
1
13
13
小正方形内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
答案
第
27
页
【文化背景】——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由刘徽于三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所撰,本为《九
章算术注》之第十卷,题为《重差》.全书共9题,所有问题都是利
用两次或多次测望所得的数据,来推算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的高、
深、广、远,因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而得名.此卷书被收集于明
在《方程》一章中,不仅阐发和增补了方程诸术,并且为这一理论
奠定了基础.盈不足术通过两次“假设检验”将一般数学问题化
为特定的盈亏类问题模式,而“方程”也是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
试验考核而得到的数学模式.
第
6
页
【对接考题】
3.(2019 大同二模)《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
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记载:“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
2
2
) ].现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
1,2, 5,则△ABC 的面积为
1
.
答案
第
24
页
【文化背景】——赵爽弦图
勾股定理是刻画直角三角形特征的一条重要定理,它的发现、验证、
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
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证明.最早
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汉代数学家赵爽,他以“弦图”为基本
算术》(1261年)一书中用如图的三角形解释二项和的乘方规律.
杨辉三角
第
16
页
【对接考题】
8.我们知道,很多数学知识相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图,图一是“杨
辉三角”数阵,其规律是从第三行起,每行两端的数都是“1”,其
初中数学自身素养教案
初中数学自身素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学习。
2. 数学解题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3.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 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讲解:讲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示范:通过示例,展示数学解题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4.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学题目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小组合作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学生考试成绩:定期进行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数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改革 [ M] . 北京 :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 2 0 1 0 . 圈圈
初 中 版 中。 毒 i : ・ ? l 《
教 育 纵 横
岂不是对 牛弹琴. 基本 功一般 指 的是 由概念 、 定理 、 公 式 等基础知识组成 ,以常见的基 本运算 和基本 技能为基础
7
2 0 1 4 年1 月
元二次方程 的应用环节体现 了这一思想 ,让学生用数
学 的思维去解决实 际问题 ,并用宣传 画的形式展示这一 思维 的过程. 我 国对“ 问题解决 ” 的研究也有 新的进展 , 从 分 析和解决 问题 ,到标准2 0 1 l 提 出的从数学 的角度 去发
4 . 聂必凯 . 郑庭 曜 , 孙伟 , 蔡 金 法. 美国现 代数 学教、 育
2 0 1 4 年1 月
教 育 纵 横
初中数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⑧ 江 苏 省 如 皋 市 磨 头 镇 初 级 中学 钱 怀 莲
想的结合 、 数学文化 的渗透等不 同的数学专题角度分析 ,
来提高初 中数学教学 的有效性.
一
、
问题 的提 出
何 为数学 素养 ? 这是一 个非常广 泛和深 奥的问题 , 也
考试压力 的影 响 , 先进 的理念未必 能很好 的落实 , 但教 师
应站 在民族 发展 和培养人 的角度 , 更多地关注学生 “ 问题
压力等因素而在课堂上采用“ 轻两头 、 烧 中段 ” 的做法 , 即
忽略知识 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和创新 意识的培养 , 让学生在 日常 的教 学 中感 知 、 领悟并 形成数 学的精 神 、 思想 和研究方法.
最终达 到课程 目标所 要求 的程度 ,是新课 改赋予我们教 师急需思考 的. 新课改实施 以来 , 笔者所在学校 以课程理
中考备考数学文化与核心素养
中考备考数学文化与核心素养前言中考是每个初中生需要面对的重要关卡,数学作为其中重要的考试科目,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备考过程中,除了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培养核心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文化素养1.学习数学的历史文化数学起源于古代,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例如埃及的勾股定理、中国的九章算术等。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其中的历史文化方面,深入理解数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2.探究数学与文化的联系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纯粹的学科,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3.学习数学名人和奇闻趣事了解数学界的名人和他们的贡献,有助于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也可以了解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趣闻,如整数猜想、藏在π中的奇异数字等,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
核心素养1.解题能力解题能力是数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解题能力不仅包括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多做各种类型的题目,将解题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2.创新能力数学的本质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数学原理的发现和创新。
培养创新精神和方法对于提高数学学习水平至关重要。
在中考备考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自己设计或者改编一些数学题目,或者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培养创新能力。
3.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想要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加突出的成果,就需要在知识学习外开拓实践能力。
可以利用各种数学建模、编程等机会,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总结备考中考需要不仅注重知识点的掌握,也要注意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和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数学的历史文化、探究数学与文化的联系和了解数学名人和趣事,可以提高数学文化素养;而建立解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提高核心素养。
中考数学总复习讲义课件:核心素养专题九 数学文化
B.160
256 C. 3
D.64
【解析】 作出几何体的直观图如答图所示:
跟踪训练 3 答图 沿上棱两端向底面作垂面,且使垂面与上棱垂直, 则将几何体分成两个四棱锥和 1 个直三棱柱, 则三棱柱的体积 V1=12×4×4×4=32, 四棱锥的体积 V2=13×2×4×4×1=332, 由三视图可知两个四棱锥大小相等, ∴V=V1+2V2=1630.
跟踪训练 1.[2018·孝义期末]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种观点,
即“万物皆数”,一切量都可以用整数或整数比(分数)表示,后来,当这一学派中
的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整数或整数的比表示
时,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惊恐不安,由此,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这儿“不能
3.[2019·汉阳区模拟]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记载:刍甍者,下有袤有广, 而上有袤无丈.刍,草也;甍,屋盖也.翻译为:底面有长有宽为矩形,顶部只 有长没有宽为一条棱.刍甍字面意思为茅草屋顶.图 6 为一刍甍的三视图,其中 正视图为等腰梯形,侧视图为等腰三角形.则它的体积为( A )
图6
160 A. 3
类型一 以科技或数学时事为题材 典例 [2019·广元]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用“牟合方盖”找到了球体体积的计算方 法.“牟合方盖”是由两个圆柱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嵌入一个正方体时两圆柱公 共部分形成的几何体.如图 1 所示的几何体是可以形成“牟合方盖”的一种模型, 它的俯视图是( A )
跟踪训练 1.[2019·宜昌]古希腊几何学家海伦和我国宋代数学家秦九韶都曾提出利
用整数或整数的比表示的数”指的是( B )
A.有理数
B.无理数
C.合数
D.质数
中考数学试题中的数学文化
第一章 数与式第四节 整式及因式分解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一、杨辉三角【文化背景】杨辉三角形,又称贾宪三角形、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在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1261年)一书中用三角形解释二项和的乘方规律,比欧洲的相同发现要早三百多年.【中考对接】1.(2019烟台)南宋数学家杨辉在其著作《详解九章算法》中揭示了(a +b )n (n为非负整数)展开式的项数及各项系数的有关规律如下,后人也将下表称为“杨辉三角”. (a +b )0=1(a +b )1=a +b(a +b )2=a 2+2ab +b 2(a +b )3=a 3+3a 2b +3ab 2+b 3(a +b )4=a 4+4a 3b +6a 2b 2+4ab 3+b 4 第1题图 (a +b )5=a 5+5a 4b +10a 3b 2+10a 2b 3+5ab 4+b 5…则(a +b )9展开式中所有项的系数和是( )A. 128B. 256C. 512D. 1024二、《庄子·天下篇》——极限思想【文化背景】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已知道数学极限的原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根一尺的木棍,第1天开始每天去掉一半,第n 天还剩下12n ,当n 趋于无穷大时,12n 趋于0,但永远不为0,也就是永远取不完.【中考对接】2.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命题,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可理解为:设一尺长的木棍,第一天折断一半,其长为12尺,第二天再折断一半,其长为14尺,…,第2020天折断一半后剩下的木棍长应为________尺.参考答案 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1. C2. (12)2020。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考数学试题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考数学试题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核心素养与数学教育 (5)1.3 中考数学试题命制现状 (7)二、核心素养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的体现 (8)2.1 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 (9)2.1.1 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10)2.1.2 数学命题的探究与证明 (11)2.2 数学建模与数据处理 (11)2.2.1 模型建立的过程与方法 (13)2.2.2 数据处理与概率统计的应用 (13)2.3 数学运算与问题解决 (15)2.3.1 运算规律的掌握与运用 (17)2.3.2 多样化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18)2.4 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19)2.4.1 分析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20)2.4.2 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2)三、中考数学试题命制趋势分析 (23)3.1 题目结构的调整 (24)3.2 难度与梯度的变化 (25)3.3 实验与探究题型的增加 (27)3.4 思想方法与数学文化的融入 (28)四、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考数学试题命制策略 (29)4.1 明确试题立意与目标 (31)4.2 优化试题内容与形式 (32)4.3 关注试题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33)4.4 强化试题的区分度与选拔功能 (34)五、案例分析 (35)5.1 试题命制的实践案例 (36)5.1.1 选择题的设计与命制 (37)5.1.2 非选择题的命制要点 (39)5.2 试题命制的成效评估 (40)5.2.1 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影响 (41)5.2.2 对学生学习成绩与思维能力的影响 (42)六、结论与建议 (43)6.1 研究结论总结 (45)6.2 对中考数学试题命制的建议 (46)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7)一、内容概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中考作为选拔和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其试题也日益与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结合。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目标怎么写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目标怎么写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描述:
1. 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技能,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
数的相互转换和运算,能够准确运用四则运算规则和求解简单的方程、不等式。
2. 发展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进行
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
运用几何知识测量和计算物体的体积、面积等。
4.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反思学
习过程并改进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5.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能够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准确表达数学思想。
6. 培养数学思维的思辨性和探究性,学会提出问题、构建问题、解决
问题的步骤,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7. 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家的贡献,培养对数学科学的兴趣和好
奇心,为深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下基础。
请注意,以上描述仅供参考,实际写作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
改进。
数学文化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的应用——以2019-2022年重庆、天津、北京三地区为例
数学文化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的应用——以2019-2022年重庆、天津、北京三地区为例摘要:数学文化具有深刻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试题是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解答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通过梳理重庆、天津、北京三地区近四年中考数学试题中有关数学文化的内容,并选取具体题目进行赏析,为今后数学中考数学文化类题目的命题提出如下建议:善用数学史料,展现数学本质魅力;重视学科融合,体悟数学文化内涵;命制新意试题,凸显数学创新发展;注重关键能力,立足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文化;中考试题;核心素养1数学文化的发展与理解数学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
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极力倡导数学教育改革,使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根植于人们心中。
1953年,美国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家M·克莱因()出版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标志着“数学文化”正式兴起。
北京大学的孙小礼是我国最早研究“数学文化”的学者。
1992年,她和邓东皋等人合作编写了《数学与文化》[01]。
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数学文化”。
不同的学者对“数学文化”有不同的见解,因此,至今没有统一界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数学文化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02]。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试题命制中提出:应当关注情境的真实性,创设合理情境,包括生活情境、数学情境和科学情境,并依据考察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适当引入数学文化[03]。
2中考中数学文化试题分析2.1试题特征分析本文以年重庆、天津、北京,三地区的中考数学试卷为研究对象,将数学文化分为数学与生活、数学与人文、数学与艺术、数学与科技和数学史五类[04],对数学文化试题进行赏析。
重视数学文化 渗透核心素养——2020年湖州市中考数学试卷评析与启示
理科考试研究•数学版2021年5月10日• 8 •C .水中捞月D .缘木求鱼评析此题是以成语为背景,将语文知识与数学 试题进行完美地结合,体现了学科的融合性,很有创 意,是一道好题.3结束语总之,命制试题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艺术活. 数学试题要体现其应有的功能,充满数学味道[2].命 题教师在命制数学试题时,一定要规避上面所说的问题,坚持以学生为本,运用恰当的、简洁的、人性的和 有效的试题背景,命制出一些好的试题来.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单塒.数学课应当讲数学[J ].中学数学研究(高中版),2006( 11 ):30 -31.(收稿日期:2020-11 -20)重视教学文化参連核心素养—2020年湖州市中考数学试卷评析与启示王心宇(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2020年湖州市中考数学试卷特色鲜明,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试卷命题立足基础,重视应用,从实际生 活和传统文化中选取优质素材,贯彻P 丨SA 考试的先进理念,既强调了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传统特色,又突出了对数学 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具有较好的教学导向.关键词:中考试卷;数学文化;核心素养湖州市中考数学试卷的命题在课标的指导下,强 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基础,重视应用,从 实际生活和传统文化中选取优质素材,贯彻PISA 理 念,突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试卷的整体设计体现了 基础性、科学性、公平性、导向性和梯度性,有助于教 师甄别学生的思维层次,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文化价 值,提高数学素养.笔者通过对2020年卷进行分析,剖析其试题特色,并归纳其命题特征,为中考复习提 供建议.1试题的特色与亮点1. 1贴近社会时事无数教育实践表明,将时事热点融入数学学习可 以拉近数学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展现数学的教育形态.湖州中考数学卷的命题贯彻这一理念,从2018至 2020年无一不紧随社会时事,聚焦热点,相继以“两 山理论” “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网课满意度”作 为命题背景,在考查考生数学理论知识与数学操作能 力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在中考命 题领域,无疑是成功的经验,是一种很好的命题方向基金项目:湖州师范学院教改项目资助“ HPM 视角下的初中代数教学案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YJGX 20011). 作者简介:王心宇(1997 -),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示范.例题1 (2020年湖州中考第20题)为了解对网上在线学习效果的满意度,某校设置了:非常满意、满 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选项,随机抽查了部分学 生,要求每名学生都只选其中的一项,并将抽查结果 绘制成如图1的统计图(不完整).被抽査的学生网上在线学习被抽査的学生网上在线学习效果满意度条形统计图效果满意度扇形统计图图1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求被抽查的学生人数,并补全条形统计图;2021年5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数学版• 9 •(2) 求扇形统计图中表示“满意”的扇形的圆心 角度数;(3)若该校共有1000名学生参与网上在线学习, 根据抽查结果,试估计该校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是 “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学生共有多少人.评析本题采取传统的双图互补呈现方式,着重 考查学生分析数据、获取信息的基本知识技能;同时 结合学生的切身经历,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融入其 中,引发其对线上学习这类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体 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1.2 关注传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 见》中明确强调要从多处落脚,切实开展传统美德传 承的教育活动.近年来,湖州中考数学试卷将古代数 学成就作为必备命题元素,同时与西方数学智慧有机 结合,形成兼具育人导向和能力导向的命题风格.例题2 (2020年湖州中考第10题)七巧板是我国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流行于世界各地.由边长为2 的正方形可以制作一幅中国七巧板或一幅日本七巧 板,如图2所示.分别用这两幅七巧板试拼如图3中 的平行四边形或矩形,则这两个图形中,中国七巧板 和曰本七巧板能拼成的个数分别是().A . 1 和 1B . 1 和2C .2 和 1D . 2 和2评析七巧板是中国传统益智玩具,源于唐代的 “燕几”,融入了等积和出人相补原理,由基本平面图 形构成,看似简单却变化万千,既让各层次的学生都 有尝试之力,又可与不同知识点相结合而形成具备一 定思维和操作高度的题目.本题选取七巧板为主要素材,将中华传统智慧和爱国主义情怀渗透到数学学科 考查中,达成手脑相融的效果.试题要求学生根据目 标图形轮廓进行拼图,利用特殊的45°角和边长,结合 七巧板的基本特征,灵活选择方法,对动手操作能力 和数学活动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又需要学生有灵 活的创新性思维.1.3 融合PISA 理念,考查数学建模近五年来,湖州中考卷的试题情境与数学知识的 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情境创设水平逐渐提高.其中,2020年卷在考查学生“四基”时,充分结合了社会情境(如第2、20题)、科学情境(如第10、19题)和职业情境(如第22题).可见,随着PISA 理念的影响日益深入,湖州中考卷基于抓牢数学应用能力的原则,更 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例题3 (2020年湖州中考第19题)有一种升降熨烫台如图4所示,其原理是通过改变两根支撑杆夹 角的度数来调整熨烫台的高度.图5是这种升降樊烫 台的平面示意图.和CD 是两根相同长度的活动支撑杆,点〇 烫的高度.A C图4 图5(1) 如图 5,若 /IB = CD = 110cm ,乙/10C = 120。
2020届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核心素养专题九 数学文化 (共25张PPT)
8.我国古代名著《九章算术》中有一题“今有凫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
日至南海.今凫雁俱起,问何日相逢?”(凫:野鸭)利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可以计算出 63
野鸭与大雁经过_1_6__天相遇.
V≈316L2h,它实际上是将圆锥体积公式中的圆周率 π 近似取为 3,那么,近似公式 V≈725
L2h 相当于将圆锥体积公式中的 π 近似取为( B )
22
25
A. 7
B. 8
C.15507
D.311535
【解析】 316×3=725π,∴π=285.
3.[2019·长沙]《孙子算经》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重要著作,其中有一道题,原文是:“今
有木,不知长短,引绳度之,余绳四尺五寸;屈绳量之,不足一尺.木长几何?”意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用一根绳子去量一根木头的长、绳子还剩余 4.5 尺;将绳子对折再量木头,则木头
还剩余 1 尺,问木头长多少尺?可设木头长为 x 尺,绳子长为 y 尺,则所列方程组正确
的是( A )
y=x+4.5, A.0.5y=x-1
解:设共有 x 人, 根据题意得x3+2=x-2 9, 去分母得 2x+12=3x-27, 解得 x=39,∴39-2 9=15. 答:共有 39 人,15 辆车.
12.(8 分)[2020·中考预测]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所撰写的《算学启蒙》中有这样一道 题:“良马日行二百四十里,驽马日行一百五十里,驽马先行一十二日,问良马几何追 及之.” 译文:良马平均每天能跑 240 里,驽马平均每天能跑 150 里.现驽马出发 12 天后良马 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路线追它,问良马多少天能够追上驽马?
解读2020年河北中考数学考试说明之“数学素养”
解读2020年河北中考数学考试说明之“数学素养”2020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公布啦!中考说明对于中考命题和教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今年的中考数学考试说明较2019年相比大体一致,只是在考试内容、考试性质、考试要求方面有些许变动。
首先考试内容新增“平行线的判定”和“数学核心素养”,删除“三角形的重心”和“黄金分割”,“函数图象”全部改成“函数图像”。
其次考试性质指导思想中“促进高中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变为“促进高级中等学校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整体提高”。
然后考试要求新增“要通过主干知识及核心能力的考察,让考生体会数学的味道和本质,选取的试题素材似曾相识,而角度新颖,易入手却不易答出满分,以检验考生的数学素养”一句话。
此次中考考试说明中强调了“数学素养”,说明这是考生需要体现出来的重要能力,更是指出了我省教育总体发展方向。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
具体来说,考生需要具备三个特点才能体现出“数学素养”:1、在读题时要明确考察的知识点,强调课本上的定义,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2、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方程、函数)关系,在局部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全局性的考虑;3、在认识和回答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如方程、不等式、函数、随机等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
“数学素养”这个题目很大,解决它很困难。
一位名家曾说:“真正的数学教师应能把他的东西讲给任何人听得懂,因为数学形式再复杂,总有它简单的思想实质,因而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总是容易的”。
而我们现在一线的数学老师就很缺乏这种数学素养,尤其是模式化的老师,不过我省中考考试说明中强调了“数学素养”已经是一个积极地信号。
若要想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课改”。
2023成都中考数学新课标
2023成都中考数学新课标一、课程性质与定位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体现育人为本;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需要;重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勤于思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思路:基于数学学科本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体设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内容编排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主线,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内容要求、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尊重数学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充分考虑城乡不同地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总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数学学科上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学段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规律确定的各学段应达到的阶段性目标。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勇于探究、善于合作。
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数学学科特点,整体规划各学段学习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要求。
设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
初中数学思想文化素养教案
初中数学思想文化素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分类、归纳等。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数学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2. 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数学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吗?有哪些著名的数学家和著作?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分类、归纳等。
2.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思想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数学思想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有什么作用呢?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学科或生活中。
2.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情况。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在我国古代发展历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数学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数学在我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还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新中考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新中考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核心素养纳入课程目标已经近10年时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科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对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即是通过初中数学的知识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最终掌握初中数学的本质,使数学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重要工具。
关键字: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部于2014年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在这时候明确提出的,并明确指出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新使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高端学科,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际应用能力都是数学学科需要不断培养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文化是其核心的诉求。
一、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认知关于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有的学者认为: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目标上,是以培养具有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首要目标;二是在特征上,必须具有数学基本特征、必须掌握初中阶段相应的数学核心知识;三是在内容上,应该包括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思维与数学态度的培养、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等;有的学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包括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以外,更要促使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想,运用合理的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是核心素养;还有的学者认为:初中数学其核心素养就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相关研究学者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认为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即是通过初中数学的知识学习与运用,数学能力的锻炼,最终掌握初中数学的本质,使数学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重要工具。
2023中考数学试题中思政元素
2023中考数学试题中思政元素
中考数学试题中的思政元素,通常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比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中可能会直接引用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数学文化:试题可能会涉及数学历史、数学美学、数学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4. 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学科,试题中可能会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5. 科学精神:数学试题可能会强调科学精神和方法论,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培养科学精神,比如严谨的思维方式、实验验证的方法等。
总之,中考数学试题中的思政元素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数学教育中,引导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在思想上得到提升和成长。
初中数学——中考常考数学文化知识集锦
初中数学——中考常考数学文化知识集锦一.刘徽与《海岛算经》刘徽,公元3世纪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数学遗产.《海岛算经》由刘徽于三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所撰,本为《九章算术注》之第十卷,题为《重差》.唐初开始单行,体例亦是以应用问题集的形式.研究的对象全是有关高与距离的测量,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利用垂直关系所连接起来的测竿与横棒.有人说是实用三角法的启蒙,不过其内容并未涉及三角学中的正余弦概念.所有问题都是利用两次或多次测望所得的数据,来推算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的高、深、广、远.此卷书被收集于明成祖时编修的永乐大典中,现保存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刘徽也曾对《九章算术》重编并加以注释.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海岛算经》最早富裕《九章算术注》之后,唐初开始单行.刘徽在该书中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都是利用存量的方法来计算高、深。
广、远问题的,因此得名.《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专著,也是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地图学的数学基础.《海岛算经》第一个问题的大意是:如图4—29,要测量海岛上一座山峰A的高度AH,立两根高3丈的标杆BC和DE,两竿之间的距BD=1000步,D、B、H成一线,从B处退行123步到F,人的眼睛贴着地面观察A点,A、C、F三点成一线;从D处退行127步到G,从G观察A点,A、E、G三点也成一线.试计算山峰的高度AH及HB的长.(这里1步=6尺,1丈=10尺,结果用丈表示)怎样利用相似三角形求得线段AH及HB的长呢?请你试一试!二.《算法统宗》程大位(1533-1606年),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今属屯溪区)人.少年时代就喜爱数学.20岁左右随父经商,有感于筹算方法的不便,决心编撰一部简明实用的数学书以助世人之用.《算法统宗》就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他搜集了许多书籍,遍访名师,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公元1592年六十岁的他终于写成了《直指算法统宗》一书.《算法统宗》全称《新编直指算法统宗》,是中国古代数学名著,程大位著.《算法统宗》17卷,卷1、卷2介绍数学名词、大数、小数和度量衡单位以及珠算盘式图、珠算各种算法口诀等,并举例说明具体用法;卷3至卷12按“九章”次序列举各种应用题及解法;卷13到卷16为"难题"解法汇编;卷17“杂法”,为不能归入前面各类的算法,并列有14个纵横图.书后附录“算经源流”一篇,著录了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以来的数字书目51种.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刊行.《算法统宗》是一部应用数学书,是以珠算为主要的计算工具,列有595个应用题的数字计算,都不用筹算方法,而是用珠算演算.评述了珠算规则,完善了珠算口诀,确立了算盘用法,完成了由筹算到珠算的彻底转变.《算法统宗》从初版至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翻刻本、改编本,民间还有各种抄本流传,对我国民间普及珠算和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先河.清初,该书又传入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在中国古代数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来看,《算法统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从流传的长久,广泛和深入程度来讲,是任何一部数学著作不能与其相比的.三.《孙子算经》“鸡兔同笼”作为《孙子算经》中的经典问题,多次出现在中考考生的视野中.下面是“鸡兔同笼”问题的四种基本公式.(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或(每只兔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免的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3)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或(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4)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之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兔数.四.斐波那契数列中世纪最有才华的数学家斐波那契(1175年~1259年)出生在意大利比萨市的一个商人家庭.因父亲在阿尔及利亚经商,因此幼年在阿尔及利亚学习,学到不少时尚未流传到欧洲的阿拉伯数学.成年以后,他继承父业从事商业,走遍了埃及、希腊、叙利亚、印度、法国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斐波那契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并且特别擅长于数学研究.他发现当时阿拉伯数学要比欧洲大陆发达,因此有利于推动欧洲大数学的发展.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经商的同时,特别注意搜集当地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资料.回国后,便将这些资料加以研究和整理,编成《算经》(1202年,或叫《算盘书》).《算经》的出版,使他成为一个闻名欧洲的数学家.《算经》在当时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这是一部由阿拉伯文和希腊文的材料编译成拉丁文的数学著作,当时被认为是欧洲人写的一部伟大的数学著作,在两个多世纪中一直被奉为经典著作.在里面,记载着大量的代数问题及其解答,对于各种解法都进行了严格的证明.斐波那契发现了一组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神奇数字.这组数字为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1597, 2584, 4181, 6765, 10946,…这组数字存在着许多神奇而有趣的规律,其中的规律直到今天还在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规律如下:①从第三个数字开始,后一个数字都等于前两个数字之和.如2+3=5,3+5=8,34+55=89…②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每一个数字与后一个数字的比值无限接近于0.618.如≈320.666,≈850.625,≈34210.6176,≈55340.6181,≈89550.6179.五.《九章算术》—方程“方程”史话:我们研究许多数学问题时,可以发现其中的未知数不是孤立的,它们与一些已知数之间有确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常常表现为一定的相等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数学形式写出来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种等式的数学专有名称是方程.人们对方程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很早以前,公园820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写过一本名叫《对消与还原》的书,重点讨论方程的解法,这本书对后来数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方程没有专门的表达形式,而是使用一般的语言文字来叙述它们,17世纪时,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提出用x,y,z这样的字母表示未知数,把这样的字母与普通数字同样看待,用运算符合和等号将字母与数字连接起来,就形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后来经过不断的简化改进,方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表达形式,例如543,04,16752=+=-=+yxxx等.中国人对方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汉语中“方程”一词最初源于讨论多个未知数的问题.著名中国古代著作《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00~前50年,其中有专门以“方程”命名的一章,其中以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为例,给出了列由几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题方法.中国古代数学家表示方程时,只用算筹表示各未知数的系数,而没有使用专门的记法来表示未知数,按照这样的表示法,方程组被排列成长方形的数字阵,这与现在代数学中的矩阵非常接近,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创立了“天元术”,用“天元”表示未知数进而建立方程,这种方法的代表作是“立天元一”相当于现在的“设未知数x”.1859年,中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翻译外国数学著作时,开始讲equation(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一词译为方程,即将含有未知数的一个等式称为方程,而将含有未知数的多个等式的组合称为方程组,至今一直这样沿用.随着数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充,方程被普遍使用,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初等数学中的简单代数方程,到高等数学中的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方程的类型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发展.但是,无论方程的类型如何变化,形形色色的方程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都表述涉及未知数的相等关系;解方程的基本思想都是依据相等关系使未知数逐步化归为用已知数表达的形式.这正是方程的本质所在.《九章算术》方程:《九章算术》方程章中所谓“方程”是专指多元一次方程组而言,与现在“方程”的含义并不相同.《九章算术》中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是将它们的系数和常数项用算筹摆成“方阵”(所以称之谓“方程”).消元的过程相当于现代大学课程高等代数中的线性变换.方程章第一题:“今有上禾(指上等稻子)三秉(指捆)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指谷子)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这一题若按现代的记法.设x、y、z依次为上、中、下禾各一秉的谷子数,则上述问题是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26323432323zyxzyxzyx其他国家或民族给出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比中国晚不少年,如在印度最早出现在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598-660)的著作《婆罗摩修正体系》之中;而欧洲最早提出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者是法国数学家布丢(J.Buteo,1485-1572).《九章算术》方程章中共计18道题目,其中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8题,三元的6题,四元、五元的各2题皆是用直除法求解,该演算法是我国古代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方法,其理论上和现在加减消元法基本一致.如第2、10题就是典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今有上禾七秉,损实一斗,益之下禾二秉,而实一十斗;下禾八秉,益实一斗与上禾二秉,而实一十斗.问上、下禾实一秉各几何?这里的“损实”就是减去,“益实”就是加上,故而“益实”和“损实”是一对互为相反意义的正负概念.同时在“术”中还给出移项的概念.解按术计算有:设上禾每捆打谷斗,下禾每捆打谷斗.据题意可得方程组(71)2102(81)10x yx y-+=⎧⎨++=⎩,解得35264152xy⎧=⎪⎪⎨⎪=⎪⎩.今有甲乙二人持钱不知其数.甲得乙半而钱五十,乙得甲太半而钱亦五十.问甲、乙持钱各几何?据题意可得15022503x yy x⎧+=⎪⎪⎨⎪+=⎪⎩,解得37.525xy=⎧⎨=⎩.六.阿基米德折弦定理阿基米德(Archimedes ,公元前287~公元前212年,古希腊)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与牛顿、高斯并称为三大数学王子.如果以他们三人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他甚至被人尊称为“数学之神”.阿拉伯Al-Biruni(973年~1050年)的译文中保存了阿基米德折弦定理的内容,苏联在1964年根据Al-Biruni 本出版了俄文版《阿基米德全集》,第一题就是阿基米德折弦定理.阿基米德折弦定理:AB 和BC 是⊙O 的两条弦(即ABC 是圆的一条折弦),BC >AB ,M 是弧ABC 的中点,则从M 向BC 所作垂线之垂足D 是折弦ABC 的中点,即CD=AB+BD.从圆周上任一点出发的两条弦,所组成的折线,我们称之为该图的一条折弦. 阿基米德折弦定理3种证明方法 【方法1】补短法如图,延长DB 至F ,使BF=BA,∵M 是弧ABC 的中点,∴∠MCA=∠MAC=∠MBC , ∵M 、B 、A 、C 、四点共圆, ∴∠MCA+∠MBA=180°.∵∠MBC+∠MBF=180°,∴∠MBA=∠MBF. ∵MB=MB,BF=BA,∴△MBF ≌△MBA. ∴∠F=∠MAB=∠MCB,∴MF=MC, ∵MD ⊥CF,∴CD=DF=DB+BF=AB+BD. 【方法2】截长法如图,在CD 上截取DG=DB ,∵MD ⊥BG ,∴MB=MG ,∠MGB=∠MBC=∠MAC. ∵M 是弧ABC 的中点,∴∠MAC=∠MCA=∠MGB,即∠MGB=∠MCB+∠BCA=∠MCB+∠BMA. 又∵∠MGB=∠MCB+∠GMC, ∴∠BMA=∠GMC. ∵MA=MC,∴△MBA ≌△MGC,∴AB=GC, ∴CD=CG+GD=AB+BD 【方法3】垂线法如图,作MH ⊥射线AB ,垂足为H ,∵M 是弧ABC 的中点, ∴MA=MC , ∵MD ⊥BC ,∴∠MDC=90°=∠H. ∵∠MAB=∠MCB , ∴△MHA ≌△MDC , ∴AH=CD ,MH=MD. 又∵MB=MB ,∴Rt △MHB ≌Rt △MDB , ∴HB=BD ,∴CD=AH=AB+BH=AB+BD.【推论1】设M 是弧AC 的中点,在弧AM 上取一点B ,连接AB 、MB 、MC 、BC ,那么MC ²-MB ²=BC ·AB.【推论2】设M 是弧AC 的中点,B 在圆上,且在弧AMC 外.连接AB 、AC 、MB 、MC ,那么MB ²-MC ²=AB ·BC.七.割圆术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圜,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只有一个中心,圆周上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墨经》上就已经给出了圆的这个定义,而公元前11世纪,我国西周时期数学家商高也曾与周公讨论过圆与方的关系.认识了圆,人们也就开始了有关于圆的种种计算,特别是计算圆的面积.我国古代数学经典《九章算术》在第一章“方田”章中写到“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公式.为了证明这个公式,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于公元263年撰写《九章算术注》,在这一公式后面写了一篇1800余字的注记,这篇注记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割圆术”.利用圆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求圆周率近似值的方法,其原理是当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时,它的边长和逐渐逼近圆周.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安蒂丰为了研究化圆为方问题就设计一种方法:先作一个圆内接正四边形,以此为基础作一个圆内接正八边形,再逐次加倍其边数,得到正16边形、正32边形等等,直至正多边形的边长小到恰与它们各自所在的圆周部分重合,他认为就可以完成化圆为方问题.到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论球和圆柱》一书中利用穷竭法建立起这样的命题:只要边数足够多,圆外切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之差可以任意小.阿基米德又在《圆的度量》一书中利用正多边形割圆的方法得到圆周率的值小于三又七分之一而大于三又七十分之十,还说圆面积与外切正方形面积之比为11:14,即取圆周率等于22/7.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割圆”之说,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每次把边数加倍,直至圆内接正96边形,算得圆周率为3.14或157/50,后人称之为徽率.书中还记载了圆周率更精确的值3927/1250(等于3.1416).刘徽断言“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其思想与古希腊穷竭法不谋而合.割圆术在圆周率计算史上曾长期使用.1610年德国数学家柯伦用2^62边形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35位.1630年格林贝尔格利用改进的方法计算到小数点后39位,成为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最好结果.分析方法发明后逐渐取代了割圆术,但割圆术作为计算圆周率最早的科学方法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八.漏壶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间的计量就是一个例子.普通钟表的指针转动的角度是所用时间的一次函数.在古代,许多民族与地区使用水钟来计时,其中容器泄水的流量也是时间的一次函数.水钟在中国古代叫“漏刻”或“漏壶”.图4—2是一种原始漏刻的示意图:水从上面的贮水壶慢慢漏入下方的受水壶中,受水壶中的浮子上竖直放置一根标尺(称为“漏箭”).假设漏水量是均匀的,受水壶中的浮子就会均匀升高,也就是说浮子升高的高度h与所经历的时间t 称正比:h=kt(k为比例常数).利用这一关系,在漏箭上标上适当的刻度,就可以用来计时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常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当然,古人注意到随着贮水壶中水的减少,漏水速度会变慢,因此就出现了设置多个贮水壶(所谓补偿壶)的多级型漏壶,使水逐级下漏,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图4—3为唐代制造的一种四级漏刻).另外,水流速度还受到四季温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古人涉及漏刻时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和计时的准确性.九.田亩比类乘除捷法田亩比类乘除捷法《杨辉算法》中的一种.二卷,宋杨辉撰,成书于1275年.卷上列出了各种形状的田地求积公式及例题,并结合当时实际需要的问题进行比类.卷下择取了刘益《议古根源》中的二十二个典型问题.“详注图草”,介绍刘益求二次方程正根的“益积术”和“减从术”,还引用了《议古根源》中的一个益隅四次方程用增乘开方法求其正根.古希腊的几何学家海伦(Heron ,约公元50年),在数学史上以解决几何测量问题而闻名.在他的著作《度量》一书中,给出了公式①和它的证明,这一公式称为海伦公式.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约1202—约1261),曾提出利用三角形的三边求面积的秦九韶公式下面我们对公式②进行变形:这说明海伦公式与秦九韶实质上是同一个公式,所以我们也称① 为海伦—秦九韶公式.证明过程①海伦公式的证明证明:如图,在△ABC 中,过A 作高AD 交BC于D,设BD = x ,那么DC = a-x,由于AD 是△ABD 、△ACD 的公共边,则h2=c 2-x 2=b 2-(a-x )2,②由海伦公式推导秦九韶公式推导过程:.十一.将军饮马问题唐朝诗人李颀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个问题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了,传说亚历山大城有一位精通数学和物理的学者,名叫海伦.一天,一位罗马将军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每天从军营A 出发,先到河边饮马,然后再去河岸同侧的B 地开会,应该怎样走才能使路程最短?从此,这个被称为“将军饮马”的问题广泛流传.“将军饮马”问题实际是平面几何里的线段问题,平面几何中涉及最值问题的相关定理或公理有:①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并由此得到三角形三边关系;② 垂线段的性质: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各点所连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模型1】一定直线、异侧两定点直线l 和l 的异侧两点A 、B ,在直线l 上求作一点P ,使PA+PB 最小.【模型2】一定直线、同侧两定点直线l 和l 的同侧两点A 、B ,在直线l 上求作一点P ,使PA+PB 最小.【模型3】一定直线、一定点一动点已知直线l 和定点A ,在直线k 上找一点B (点A 、B 在直线l 同侧),在直线l 上找点P ,使得AP+PB 最小.【模型4】一定点、两定直线点P 是∠MON 内的一点,分别在OM ,ON 上作点A ,B ,使△PAB 的周长最小.【模型5】两定点、两定直线点P ,Q 为∠MON 内的两点,分别在OM ,ON 上作点A ,B ,使四边形PAQB 的周长最小.十二.婆罗摩笈多定理婆罗摩笈多定理若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则垂直于一边且过对角线交点的直线将平分对. 婆罗摩笈多定理的逆定理若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则一边中点与对角线交点的连线垂直于对边.如图,在圆的内接四边形ABCD中,AC⊥BD,P是垂足.N是CD中点,则MN⊥AB.证明:∵PC⊥PD,N是CD中点,∴PN=NC,∴∠NPC=∠NCP.∵∠ACD=∠ABD,∠NPC=∠APM,∴∠ABD=∠APM.∵∠CPN+∠DPN=∠DPC=90°,∠DPN=∠MPB,∴∠MPB+∠APM=90°,∴MN⊥AB.十三.泰勒斯—全等泰勒斯在数学方面划时代的贡献是引入了命题证明的思想.它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这在数学史上是一次不寻常的飞跃.在数学中引入逻辑证明,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保证了命题的正确性;揭示各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数学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使数学命题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令人深信不疑.他曾发现了不少平面几何学的定理,诸如:“直径平分圆周”、“三角形两等边对等角”、“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三角形两角及其夹边已知,此三角形完全确定”、“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这些定理虽然简单,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人也许早已知道,但是,泰勒斯把它们整理成一般性的命题,论证了它们的严格性,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据说他可以利用一根标杆,测量、推算出金字塔的高度.据说,一年春天,泰勒斯来到埃及,人们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就问他是否能解决这个难题.泰勒斯很有把握地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法老必须在场.第二天,法老如约而至,金字塔周围也聚集了不少围观的老百姓.泰勒斯来到金字塔前,阳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每过一会儿,他就让别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测量值与他的身高完全吻合时,他立刻将大金字塔在地面的投影处作一记号,然后在丈量金字塔底到投影尖顶的距离.这样,他就报出了金字塔确切的高度.在法老的请求下,他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从“影长等于身长”推到“塔影等于塔高”的原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相似三角形定理.在科学上,他倡导理性,不满足于直观的感性的特殊的认识,崇尚抽象的理性的一般的知识.譬如,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并不是指我们所能画出的、个别的等腰三角形,而应该是指“所有的”等腰三角形.这就需要论证、推理,才能确保数学命题的正确性,才能使数学具有理论上的严密性和应用上的广泛性.泰勒斯的积极倡导,为毕达哥拉斯创立理性的数学奠定了基础.作为“科学之父”的泰勒斯,他提出并证明了下列几何学基本命题:①圆被它的任一直径所平分;②半圆的圆周角是直角;③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④相似三角形的各对应边成比例;⑤若两三角形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则两三角形全等.杨辉,字谦光,汉族,钱塘(今杭州)人,南宋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生平履历不详.由现存文献可推知,杨辉担任过南宋地方行政官员,为政清廉,足迹遍及苏杭一带,他署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杨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1261年)一书中用如图的三角形解释二项和的乘方规律.完全平方公式为:(a+b)2=a 2+2ab+b 2.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a+b)3,(a+b)4,(a+b)5,…的展开式是什么.根据多项式乘法,我们把(a+b)n(n=0,1,2,…)的展开式及其系数写成下面的形式:在展开式中,a 是按其幂指数由高到低排列的,b 是按其幂指数由低到高排列的;首项a 的次数与末项b 的次数相同,都等于二项式乘方的次数;各项中a ,b的指数和也等于二项式乘方的次数;展开式中的项数比二项式乘方的次数多1.展开式各项的系数的规律:每一行首末两项系数都是1,中间各项系数等于它上一行相邻的两个系数之和,第n 行系数的和等于2n-1.按照这个规律,可以把(a+b)n(n=6,7,…)的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直接写出来.例如,(a+b)6的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分别为1,6,15,20,15,6,1.上面这个三角形系数表叫做杨辉三角形,又称为贾宪三角形,在国外被称为帕斯卡三角形.拓展杨辉三角形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除了书本叙述的规律外,杨辉三角形还有如下规律:。
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研究
2020 年 22 期117New Generation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注重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符号意识、空间理念、模型理念、推理能力、创新意识、运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内容。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感受隐含的数学文化价值、进而强化、完善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提高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一)讲述数学历史,增强知识背景在讲述每一章节内容时都有对应的数学史,比如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讲述古希腊的“配方法”和中国的“开带从平方法”及法兰西斯·韦达发现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内容有比较深入的影响,并且介绍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三次方程通解的探索过程,每一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都有它独特的悠久历史与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与探索中来。
(二)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活”起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改掉以前“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合作交流能力,教师起到辅助及引导的作用让初中数学课堂慢慢“活”起来,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慢慢渗透进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就是“数”与“形”完美结合的学科,平面直角坐标系开启了初中数学数形结合的篇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函数与不等式的结合,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用图像表示出来,在图像上又可以借助方程或不等式解决,也体现了代数与几何的统一。
灵活的数形结合及互相转化的思想可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高度,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提出问题、扩展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放到生活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和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思考问题,达到一题多解、互相交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改变生活,从中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数与式第1课时实数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九章算术》——正负术【文化背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正负数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这里的“名”就是“号”,“益”就是“加”,“除”就是“减”,“相益”、“相除”就是两数的绝对值“相加”、“相减”,“无”就是“零”.题图【中考对接】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正负术”的注文中指出,可将算筹(小棍形状的记数工具)正放表示正数,斜放表示负数.如图,根据刘徽的这种表示法,观察图①,可推算图②中所得的数值为()A. -2B. +2C. -6D. +6A【解析】∵正放表示正数,斜放表示负数,∴图②中所得的数值为(+2)+(-4)=-2.斐波那契数列【中考对接】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n个数可以用15[(1+52)n-(1-52)n]表示(其中,n≥1).这是用无理数表示有理数的一个范例.根据以上材料,可求出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1个数为________;第2个数为________.第3课时整式及因式分解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杨辉三角【文化背景】杨辉三角,又称贾宪三角形、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在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一书中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解释二项和的乘方规律,比欧洲的相同发现要早三百多年.【中考对接】1. (2019烟台)南宋数学家杨辉在其著作《详解九章算法》中揭示了(a+b)n(n为非负整数)展开式的项数及各项系数的有关规律如下,后人也将下表称为“杨辉三角”.(a+b)0=1(a+b)1=a+b(a+b)2=a2+2ab+b2(a+b)3=a3+3a2b+3ab2+b3(a+b)4=a4+4a3b+6a2b2+4ab3+b4(a+b)5=a5+5a4b+10a3b2+10a2b3+5ab4+b5…则(a+b)9展开式中所有项的系数和是()A. 128B. 256C. 512D. 1024《易经》——结绳记数【文化背景】“结绳记数”是远古时期的人最常用的记数方法,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阿拉伯数字,人们在记数的时候,就只能借助外物的帮助.所谓“结绳记数”就是用打绳结的办法来记录物体的数量.传说中,古代的国王们出去打仗的时候,因为没有日历,就采取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计算天数,绳子上所有的结都被打开的时候,也就是战争该结束的时候.第2题图【中考对接】2. (2018恩施州)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记载,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记录数量,即“结绳记数”.如图,一位妇女在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绳子上打结,满六进一,用来记录采集到的野果数量,由图可知,她一共采集到的野果数量为________个.1. C【解析】取a=1,b=1,则可以计算(a+b)9展开式中所有项的系数和是29=512.2. 1838【解析】由题意,野果的数量满六进一,可得该图示为六进制数,化为十进制数为1×64+2×63+3×62+0×61+2×60=1838.她一共采集到的野果数量为1838个.第二单元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 第5课时 一次方程与一次方程组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增删算法统宗》【中考对接】1. (2019福建)《增删算法统宗》记载:“有个学生资性好,一部孟子三日了,每日增添一倍多,问君每日读多少?”其大意是:“有个学生天资聪慧,三天读完一部《孟子》,每天阅读的字数是前一天的两倍,问他每天各读多少个字?”已知《孟子》一书共有34685个字,设他第一天读x 个字,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x +2x +4x =34685B .x +2x +3x =34685C .x +2x +2x =34685D .x +12x +14x =34685《九章算术》——百僧分百馍【中考对接】2.程大位是我国明朝商人,珠算发明家,他60岁时完成的《直指算法统宗》是东方古代数学名著,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书中有如下问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个馒头,如果大和尚1人分3个,小和尚3人分1个,正好分完,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下列求解结果正确的是()A. 大和尚25人,小和尚75人B. 大和尚75人,小和尚25人C. 大和尚50人,小和尚50人D. 大、小和尚各100人《孙子算经》——绳度木长【中考对接】3.(2019长沙)《孙子算经》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重要著作,其中有一道题,原文是:“今有木,不知长短,引绳度之,余绳四尺五寸;屈绳量之,不足一尺,木长几何?”意思是:用一根绳子去量一根木头的长,绳子还剩余4.5尺;将绳子对折再量木头,则木头还剩余1尺,问木头长多少尺?可设木头长为x尺,绳子长为y尺,则所列方程组正确的是()A. ⎩⎨⎧y =x +4.50.5y =x -1B. ⎩⎨⎧y =x +4.5y =2x -1C. ⎩⎨⎧y =x -4.50.5y =x +1D. ⎩⎨⎧y =x -4.5y =2x +1第6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几何原本》——一元二次方程的图解法【中考对接】第1题图1. (2018嘉兴)欧几里得的《原本》记载,形如x 2+ax =b 2的方程的图解法是:画Rt △ABC ,使∠ACB =90°,BC =a 2,AC =b ,再在斜边AB 上截取BD =a 2,则该方程的一个正根是( ) A. AC 的长 B. AD 的长 C. BC 的长 D. CD 的长《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中考对接】2. (2019张家界)《田亩比类乘除捷法》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的著作,其中有一个数学问题:“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长阔共六十步,问长多阔几何”.意思是:一块矩形田地的面积为864平方步,只知道它的长与宽共60步,问它的长比宽多多少步?根据题意得,长比宽多________步.3. 1. B 【解析】∵x 2+ax =b 2,∴x 2+ax +(a 2)2=b 2+(a 2)2,即(x +a 2)2=b 2+(a 2)2,又∵∠ACB=90°,BC=a2,AC=b,∴AB2=b2+(a2)2,即(x+a2)2=AB2,∴x+a2=AB,∵BD=a2,∴x=AB-BD=AD.2. 12【解析】设宽为x步,则长为(60-x)步.∵矩形田地的面积为864平方步,∴x(60-x)=864.解得x1=36,x2=24.当长x=36时,宽为60-x=24,此时长比宽多36-24=12(步);当长x=24时,宽为60-x=36,此时长比宽多24-36=-12(步),不符合题意,舍去.综上,长比宽多12步.第四单元三角形第16课时三角形及其性质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海伦——秦九韶公式【文化背景】古希腊的几何学家海伦,在他的著作《度量》一书中,给出了如下公式: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记p=12(a+b+c),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为:S=p(p-a)(p-b)(p-c)(海伦公式).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秦九韶于1274年在《数书九章》给出了如下公式:S=14[a2b2-(a2+b2-c22)2],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三边长,S为三角形的面积.海伦公式和秦九韶公式实质上是同一个公式,所以我们一般也称此公式为海伦——秦九韶公式.【中考对接】题图(2019宜昌)古希腊几何学家海伦和我国南宋数学家秦九韶都曾提出利用三角形的三边求面积的公式,称为海伦—秦九韶公式: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a,b,c,记p=a+b+c2,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为S=p(p-a)(p-b)(p-c).如图,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5,b=6,c=7,则△ABC的面积为()A. 66B. 63C. 18D. 19 2A【解析】∵a=5,b=6,c=7,∴p=a+b+c2=5+6+72=9,∴S△ABC=p(p-a)(p-b)(p-c)=9×(9-5)×(9-6)×(9-7)=6 6.第17课时特殊三角形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数书九章》【中考对接】1.(2018长沙)我国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里记载有这样一道题目:“问有沙田一块,有三斜,其中小斜五里,中斜十二里,大斜十三里,欲知为田几何?”这道题讲的是:有一块三角形沙田,三条边长分别为5里,12里,13里,问这块沙田面积有多大?题中的“里”是我国市制长度单位,1里=500米,则该沙田的面积为( )A. 7.5平方千米B. 15平方千米C. 75平方千米D. 750平方千米《九章算术》——折竹抵地【中考对接】2. (2019德阳改编)《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数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一个“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其意思是:有一根与地面垂直且高一丈的竹子(1丈=10尺),现被大风折断成两截,尖端落在地面上,竹尖与竹根的距离为三尺,问折断处离地面的距离为________尺.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1. A 【解析】∵52+122=132,∴该沙田为直角三角形沙田,又∵5里=5×500米=2500米=2.5千米,12里=12×500=6000米=6千米,该沙田的面积为=12×6×2.5=7.5平方千米.2. B 【解析】设折断处离地面的距离为x 尺,则折断处离尖端的距离为(10-x )尺,根据题意可得x 2+32=(10-x )2,解得x =4.55.第五单元 四边形第23课时 矩形、菱形、正方形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赵爽弦图【文化背景】赵爽,三国吴人,是三国到南宋时期三百多年间中国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注解《周髀算经》中给出的“赵爽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的准确性,如图所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围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中间空的是一个小正方形.通过对这个图形的切割、拼接、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如下:设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中较短的直角边为a,另一直角边为b,斜边为c,朱实面积=2ab,黄实面积=(b-a)2=b2-2ab+a2,朱实面积+黄实面积=a2+b2=大正方形面积=c2.【中考对接】(2019邵阳)公元3世纪初,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注《周髀算经》时,创造了“赵爽弦图”.如图,设勾a=6,弦c=10,则小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__.4【解析】∵勾a=6,弦c=10,∴股b=8,∴AD=8-6=2,∴小正方形的面积是4.第六单元圆第24课时圆的基本性质《九章算术》——圆材埋壁【中考对接】1.(201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章算术》作为古代中国乃至东方的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数学专著,与古希腊的《几何原本》并称现代数学的两大源泉.在《九章算术》中记载有一问题“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小辉同学根据原文题意,画出圆材截面图如图所示,已知:锯口深为1寸,锯道AB=1尺(1尺=10寸),则该圆材的直径为________寸.第1题图割圆术【文化背景】 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中考对接】2. (2019孝感)刘徽是我国魏晋时期卓越的数学家,他在《九章算术》中提出了“割圆术”,利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逐步逼近圆来近似计算圆的面积.如图,若用圆的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S 1来近似估计⊙O 的面积S ,设⊙O 的半径为1,则S -S 1=______.(π取3.14)第2题图1. 26 【解析】如解图,作DE ⊥AB 于点H ,连接OA ,∴AH =BH =12AB =5寸.设OH =x 寸,∴OD =OA =(x +1)寸,∴(x +1)2=x 2+52,解得x =12,∴OA =OD =13寸,∴DE =2OD =26寸,即圆材的直径为26寸..第1题解图2. 0.14 【解析】如解图,过点A 作AD ⊥OB 于点D .S =πr 2=π,∠AOB =360°12=30°.∵OA =1,∴AD =12OA =12,S 1=12S △OAB =12×12·OB ·AD =12×12×1×12=3.∴S -S1≈0.14. 第2题解图第七单元图形的变化第28课时视图与投影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牟合方盖【中考对接】我国古代数学家利用“牟合方盖”找到了球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牟合方盖”是由两个圆柱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嵌入一个正方体时两圆柱公共部分形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可以形成“牟合方盖”的一种模型,它的主视图是()题图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