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中医诊法
通过四诊的不同诊察方法, 通过四诊的不同诊察方法,可以从不 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 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为辨证 提供可靠依据。 提供可靠依据。 四者不可相互取代,而应当“ 四者不可相互取代,而应当“四诊合 参”,方可诊断有据,辨证无误。在具体 方可诊断有据,辨证无误。 应 用时,应当重视局部与整体、 用时,应当重视局部与整体、内与外的统 一,强调四诊综合运用,对疾病的发展作 强调四诊综合运用, 动态观察, 动态观察,还应当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个体 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2.望色 望色 望色是指通过观察面色和身体其他 部位皮肤色泽的变化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部位皮肤色泽的变化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根据五行学说和脏象理论, 根据五行学说和脏象理论,五色变化反 映相应脏腑的功能和亏盈。 素问·脉要 映相应脏腑的功能和亏盈。《素问 脉要 精微论》有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 精微论》有云: 夫精明五色者, 此外, 也。”。此外,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 也能通过面部以及其他肌肤的色泽而有 所反映。望色以面部气色为主, 所反映。望色以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肤 目睛、爪甲等部位, 色、目睛、爪甲等部位,还应当包括对 二便、经带等各种排出物颜色的观察。 痰、二便、经带等各种排出物颜色的观察。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 来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善恶,中医有谓“ 来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善恶,中医有谓“得神 者 失神者亡” 望神包括望气色和眼神。 昌,失神者亡”。望神包括望气色和眼神。 得神 面色红润,目有精彩,顾盼灵活,神 面色红润,目有精彩,顾盼灵活, 情安和,语言清亮,思维有序,反应灵敏, 情安和,语言清亮,思维有序,反应灵敏,体 态自然,气息平稳,大小便调匀。 态自然,气息平稳,大小便调匀。提示正气充 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足,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动作迟缓, 少神 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动作迟缓,饮 食不佳,多为正气轻度损伤,或体质虚弱。 食不佳,多为正气轻度损伤,或体质虚弱。
【中医精髓 基础+四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整体审查
(1)人体的整体观
脏腑——中心
相互联系,受
通过 经络
生活环境、社
皮、肉、筋、脉、骨 会、自然环境
影响
局部病变 表现
全身病变
精神病变
气机
形体 变化
脏腑病变
气血阴阳失调 精神活动改变
(2)疾病的整体观——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注意社会环境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患有的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中诊、中药、方剂); (3)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过渡性桥
梁课程。
返回
绪论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望诊— 察看病体的外观(神、色、形、态、舌象)及分 泌物、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
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 闻诊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
2.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全面客观,去伪存真。
3.病证结合
病的演变规律决定证的变化,相同的证在不同病中症状
主次有差别。
返回
绪论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奠基于《内经》时期; 2.发展于汉唐宋金元时期; 3.成形于明清时期; 4.飞跃于近现代。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掌握 中诊基本理论
绪论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第八章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节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
6.中医四诊1
望舌态:
正常舌,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强 硬、震颤、歪斜等重病的变化。
如:歪斜舌:舌体不正,伸舌时偏斜于一侧。多为 中风或中风先兆。
望舌苔:望苔质+望苔色
望苔质:察舌苔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苔等的变化。
薄厚苔: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见舌体
为厚苔。薄苔表示邪气轻,厚苔为邪气较重。
闻诊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 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嗅口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
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尿毒
症);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问诊
一、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现住址等。
问诊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如: 腰痛3天。腰痛3年再发1周。
由于主诉通常是病人的主要痛苦 、就诊的主要原因,往往也是疾病的主 要矛盾所在。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询问主诉注意三点: 1.要把主诉抓准,病人的陈述可能是零乱而主次 不分的,而主诉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三个,因此,医生要善于抓其中的主 要症结。 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询问清楚, 不能笼统、含糊。 3.主诉不等于疾病的病名。
中医基础理论之四诊ppt
THANKS
感谢观看
问诊的注意事项
保护患者隐私
注意语言通俗易懂
问诊时应尊重患者的隐私,避免泄露 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情。
Baidu Nhomakorabea
问诊时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 使用专业术语,以免影响沟通效果。
避免误导和诱导患者
问诊时应客观、真实地询问患者情况 ,避免误导和诱导患者做出不准确的 描述。
02
CATALOGUE
望诊
望诊的定义与重要性
切诊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切诊时,医生需要注意手部清洁和温暖,以免对患者 造成不适。同时,医生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询问 患者的感觉,以便更准确地了解病情。
切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学 习和实践,提高切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医生还需要 结合其他三诊(望、闻、问)的结果,综合判断病情,以便 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状况。
切诊的方法与技巧
切诊的方法包括脉诊、触诊和按诊等 。脉诊是最为重要的切诊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触摸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 化,从而判断病情。触诊则是医生用 手触摸患者肌肤,感知温度、湿度、 疼痛等反应。按诊则是医生按压患者 特定部位,了解疼痛反应和其他异常 情况。
VS
切诊的技巧包括轻触、重压和感觉反 馈等。轻触可以感知患者肌肤的温度 和湿度,重压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反 应和肌肉紧张程度,感觉反馈则是医 生根据触摸的感觉进行判断和分析。
9.中医基础理论--四诊(1学时)
医学
22人民卫生出版
(四)望动态
1.动静 • 多动—多为阳 证,热证,实 证 • 少动—多为阴 证,寒证,虚 证
医学
(四)望动态
2.咳喘 • 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 •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3.抽搐:主肝风内动 4.偏瘫:中风偏枯证 5.痿痹 • 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 • 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医学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医学
三、问疼痛
(1) 疼痛的性质 • • • •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虚证。 胀痛,痛处不定——气滞。 刺痛,痛处固定——瘀血。
医学
二、嗅气味
1.口气
2.汗气
3.痰涕气味 4.二便气味 5.经带气味 一般而言,各种排泄 物与分泌物,凡有恶臭者 多属实证、热证;凡带腥 味者多属虚证、寒证。
医学
第三节 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 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 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 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 察疾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
面色观察
面色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可以 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性 质。医生应观察患者面色的变化 ,如苍白、潮红、萎黄、晦暗等
,以判断病情。
神态观察
神态是患者精神状态的体现,可 以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医生应 观察患者的眼神、表情、语言、
气息等,以了解其精神状态。
形态观察
形态是患者体形的外在表现,可 以反映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 。医生应观察患者的形体胖瘦、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 诊合参
目 录
• 四诊合参概述 • 望诊技巧与要点 • 闻诊技巧与要点 • 问诊技巧与要点 • 切诊技巧与要点 • 四诊合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01
四诊合参概述
四诊合参定义与意义
四诊合参是指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综合判断病情的 方法。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整体观念和动态观察,有助于准确 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触诊内容
包括腹部皮肤温度、湿度,肌肉紧张度,脏腑大小、形态、 位置及压痛等。
穴位按压检查方法
常用穴位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敏感性的穴位,如 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进行按压 检查。
按压方法
用适当力度按压穴位,观察患者反应 ,如疼痛、酸胀等感觉,以判断脏腑 经络状况。
辅助诊断方法介绍
望诊
观察患者神色、形态、皮 肤等,为切诊提供辅助信 息。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地十单元
第十单元 诊法(四诊)细目一:望诊要点一: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1、青色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肝病。2、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3、黄色主脾虚、湿证。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5、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血瘀证。要点二:正常舌象的特征以及舌色变化(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舌形变化(老嫩、胖瘦、齿痕、裂纹、芒刺)、苔色变化(白、黄、灰、黑)、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的临床意义1、正常舌象: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I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2、舌色变化:淡白舌主气血两虚。红舌主热证。绛舌主内热深重或阴虚火旺。青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3、舌形变化:老嫩:舌体坚敛苍老之老舌,多为实证,舌体浮胖娇嫩之嫩舌多属虚证。胖瘦:胖大舌多因水饮痰湿阴滞所致,肿胀舌多因热毒,酒毒致气血上涌所致。瘦薄舌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齿痕: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或水湿内盛。裂纹:裂纹舌主热盛津伤或血虚不润。芒刺:芒刺舌多因邪热亢盛所致,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4、苔色变化:白苔一般主表证、寒证。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灰黑苔主邪热炽盛或阴寒内盛,灰黑而润主寒,灰黑而润主寒,灰黑而燥主热。5、苔质变化:厚薄: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胃气未伤,舌苔多薄。病邪传里或胃肠内有宿食,痰浊停滞,病情较重,舌苔多厚。舌苔由薄而增厚,提示邪气渐盛,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舌苔由厚变薄或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胜帽邪退或内邪消散外达,多属病退。润燥: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润苔提示津液未伤,常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或血瘀。滑苔是水湿内停的征象,常见于感觉脾阳不振,痰饮水湿内停。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或湿邪内阻津液不能上承,常见于热盛津伤,津液亏耗或阳虚气不化津。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为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说明病情好转。腐腻:腐苔多为邪热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所致,常见于食积,痰浊,亦见于内痈。腻苔多因湿浊内蕴,阳气被歇,湿浊上泛舌面形成,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剥落:舌苔有无,消长及剥落变化,不仅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亦可反映邪正盛衰,剪不断疾病的预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第八章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节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
中医学基础及应用
19
基础 理论之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二 案例一
刘某,女,71岁。1981年11月7日诊。自觉口咸已两月余,
曾经县医院多次治疗,未见疗效。近半月来,终日如盐含口中,
食物不觉香甜。伴头昏、腰酸腿软乏力、手脚冷、便溏、尿频
而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肾阳虚、脾虚不健运,
越婢加术汤法。
处方:麻黄15克 白术9克 杏仁泥15克 石膏18克
桂枝9克 炙甘草3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
次诊:处方:生石膏24克 麻黄9克 生姜3片 炙甘草6克
杏仁泥15克 桂枝6克 大枣2枚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汗出至足为度,又不可使汗淋漓。
三诊:水气由头面肿至足下,及越婢法,上身之肿,已消其半,
CCTV-4 中华医药
本案是脾主运化理论在临来自百度文库上灵活应用的成功案例
25
病案四:
陆某 男 26岁
病因:素有咳嗽,复感寒邪。
证候:初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加剧,痰多欲呕,
日甚一日,终至气喘不能平卧。六脉沉紧,舌苔白滑。
诊断:寒邪袭肺,肺气不宣,致成咳喘.
疗法:温散寒邪,宣通肺气,以小青龙汤加减主之。
西医查无明显指征,仅血压稍偏高,经常服用镇痛、安眠剂,无明显效果。
中医四诊
• 2、食欲与食量 • 食欲与食量反映脾胃功能的盛衰。
• • • • • •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脾胃虚弱、脾湿不运; 厌食,食积、湿热、妊娠; 消谷善饥,胃火亢盛,腐熟太过;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胃强脾弱;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反而暴食),脾胃之 气将绝,病危。
中医基础理论
诊 法
中山大学药学院 黄河清
1
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四诊:望、闻、问、切。 • 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 • • • 二、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2
四诊
• 一、望诊 • 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 部情况, 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 情的方法。 • (一)望神: •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即 “神志”。 • 广义—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即“神气”。
23
• 4、呃逆与嗳气(噫):均为胃气上逆。依 临床表现,有虚实、寒热、积食、气郁的 不同。
• (二)、嗅气味 • 1、口气 • 2、排泄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 等。秽臭者多为热证,有腥味的多属寒, 奇臭者多为积食。
24
• 三、问诊 • (一)问寒热:询问有无怕冷或发热感。 “寒”有恶寒、畏寒之分;“热”,体温升 高,或体温不高,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 1、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外感表证。外邪性 质的不同,寒热有轻重之别。(1)恶寒重发 热轻为风寒表证;(2)发热重恶寒轻为风热 表证。 • 2、但寒不热:只感寒冷而不发热,里寒证特 征。寒邪致病,或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生。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 八纲 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八纲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四诊第七章:八纲
一、单项选择题
1.得神的表现是A两目晦滞,目光乏神;B面色少华,暗
淡不荣;
C两目晦暗,目无光形;D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2.下列哪一项是神气不足的表现?A两目晦滞,目光乏神;B面色无华;
C意识模糊;D骨枯肉脱。
3.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A气虚证;B血虚证;C阳虚水泛;D血郁。
4.面色恍白虚浮,则属A气虚证;B血虚证;C阳虚水泛;D阳虚证。
5.面色萎黄者多属A阴寒内盛;B湿热为患;C脾虚湿蕴;D脾胃气虚。
6.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胸闷痛,则多为A肝郁脾虚;B热闷心神;
C心肾不交;D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7.皮肤粘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斑块,平铺与皮肤,抚之
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此为A疹;
B斑;C痈;D湿疹。
8.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
碍手,压之退色,此为A疹;
B斑;C疖;D湿疹。
9.正常的舌象是A淡红舌,薄白苔;B淡白舌,薄白苔;
C红舌,薄黄苔;D绛舌,薄黄苔。
10.心火亢盛可见A舌尖红,或有糜烂;B舌边红;
C舌红,中间有黄厚苔;D舌根红绛。
11.阴虚火旺可见A舌红少苔少津;B舌红苔黄燥;
C舌红,中间有黄厚苔;D舌红苔黄腻。
12.恶寒重发热轻多见于A表热证;B表寒证;C里热证;D里寒证。
13.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有少气.自汗的是A血虚发热;
B气虚发热;C阴虚发热;D气郁发热。
14.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A太阳病;B阳明经证;C阳
明腑实证;D少阳病。
15.自汗多见于A气虚证;B阴虚证;C阳盛实证;D湿热证。
中医基础理论之四诊
谢谢!
二、望 色
望色主要是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 不同的颜色反映着不同的病证, 光泽主要反映机体精气盛衰。
我国健康人的面色是: 微黄透红,明润光泽,称为“常色”。
在疾病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称为“病色”。 病色可分青、赤、黄、白、黑五种。
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主肝病。
赤色: 主热证。
黄色: 主脾虚、湿证。
望舌内容
3. 望舌态:
(1)强硬舌: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屈伸不便, 或不能转动,语言謇涩,为强硬舌。若见于外感 热病——热入心包;见于内伤杂病时,多为中风 征兆。
(2)歪斜舌:伸舌时,舌体斜偏于一侧,称为歪 斜舌。多为中风或中风之先兆。 (3)短缩舌:若舌淡短缩或青而湿润短缩者—— 寒凝经脉;舌胖苔腻而短缩者——痰湿内阻;舌 红绛而短缩——热病津伤。
问诊内容:问寒热、问汗、问头身胸腹、问饮食 口味、问二便、问睡眠、问经带胎产、问小儿。 历代医家将其总结为“十问”,并编成歌诀。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切诊,是医生用手在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进 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 法,包括脉诊和按诊。 切诊包括 两部分,以脉诊为重 点,学习时应抓住诊脉的方法、脉象与主病这 一主要内容。
中医四诊
望形
形是形体。通过望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可知内脏、气血阴阳的盛
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
胖:肥胖并非健壮。体型特点为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宽短
圆、腹大、身体偏矮,多后仰。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胖而食少,肌肉
松弛,精神不振,多为脾胃虚。胖人形肥气虚,水湿难以循行,所以湿
多,若郁滞生痰,则易患中风证。“肥人多痰”
震颤:动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肝风内动等。
望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望舌是通过察看舌质和舌态的形态、色 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测知病情变化的一种 独具特色的诊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 位。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质(舌体) 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舌与五脏的联系
望舌质:从舌质外观,测知脏腑病变。 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 舌两边——肝胆 舌根——肾。
(4)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见
青紫色斑块、瘀点为青紫舌。多为寒证、瘀血证。舌淡紫而
润,多为阴寒内盛。舌色暗紫,舌青紫为血瘀较重;局部舌
紫斑、瘀点为血瘀较轻。
望舌形:
舌形多指舌的形状。正常舌体大小适中。异常舌 分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芒刺 舌、齿痕舌。 (1)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 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主水肿、痰饮。 (2)裂纹舌:舌面有明显的裂痕、可呈现人、一、 川字等不同形状。由精血亏虚所致,主血虚证(先 天裂纹舌者除外)。 (3)齿痕舌: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为齿痕舌。舌 体肿大,出现齿痕。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中医四诊(面诊十二句口诀)
中医四诊(面诊十二句口诀)
此篇文章来源于吕丽【中医望诊】
“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
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望:有望整体(体型、发肤),面诊、手诊等。闻:听喘息及闻体味等。问最痛苦的地方,详见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望闻问切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诊法。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
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古称“诊法”。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中医四诊八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四诊是在诊疗疾病过程中望、闻、问、切四种诊疗手段,中医治疗八法是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
中医的望闻问切一、望诊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
中医上的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 其意思指的是:望指的是:观察气息;闻指的是:闻其气味;问指的是:询问病情;切指的是:把脉。
问二便:尿黄多热,便烂脾虚经常小便很黄,说明体内多热;喝了水就要去厕所,夜尿又多,这是阳虚;每遇精神紧张则小便频数或经常因为要不要小便而心神不安,常见.
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西医有视,触,叩,听,嗅.
望闻问切,看,听,询问,手摸
中医四诊PPT课件
1
▪ 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 望闻问切——四诊 • 望诊:视觉——观察神、色、形、态、舌象等……… • 闻诊:听觉、嗅觉——听病人声音、嗅病人气味……… • 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 • 切诊:触觉——触、摸、按压病人脉或肌肤等………
▪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 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 特点:以表知里
▪ 要求:四诊合参
3
望舌与养生
中医大夫是怎样诊治疾病的呢?
中医的两大特色:
1、整体观 天、地、人
自然、社会、人
2、辨证论治 ①同病异治:
“证”
如失眠可用枣仁安神口服液、朱砂安神丸。
②异病同治:
15
白色——主虚、主寒证、主失血
• 面色淡白无华——血虚、失血证 • 面色晄白虚浮——阳虚 • 面色苍白——阴寒内盛或阳气暴脱
16
望舌与养生
病色主病
▪ 黄色:主脾虚、湿盛。 ▪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的,多为湿热阳黄,可见于急性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黄而晦暗 如烟熏色的,为寒湿阴黄,多见于慢性黄疸型肝炎、 肝癌、胆汁型肝硬化等;淡黄、萎黄为脾虚、血虚, 脾虚多由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血虚则可能是疟疾、 钩虫病所致。
(3)“病”,是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出现机能或形态等方 面异常变化的全过程。每个具体的病,都有具体的病因、 病机,因而也有具体的症状和证,以及相应的治则方药, 并有一定的预后可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和食量 2.口渴和饮水 3.口味
67
五、问睡眠
失眠 实证:邪气内扰,气机失 调,痰热食滞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嗜睡
虚证:阳虚阴盛、气血不足 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
68
六、问二便
⒈ 问小便 • 小便色黄而短少者——热证。 • 尿白而清长——寒证。
69
六、问二便
⒉ 问大便
兆。
57
二、嗅气味
1.口气 2.汗气 3.痰涕气味 4.二便气味 5.经带气味
一般而言,各种排泄 物与分泌物,凡有恶臭者 多属实证、热证;凡带腥
味者多属虚证、寒证。
58
第三节 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 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 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 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 察疾病的方法。
• 少动—多为阴
证,寒证,虚
证
24
(四)望动态
2.咳喘 • 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 •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3.抽搐:主肝风内动 4.偏瘫:中风偏枯证 5.痿痹 • 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 • 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25
二、局部望诊
毛发 眼-神色态 鼻 口唇 齿龈 喉
30
五、望舌
• 舌质:即舌体,舌 的肌肉脉络组织。
• 舌苔:舌面上附着 的苔状物,由胃气 熏蒸而成。
• 望舌注意事项:光 线;自然伸舌;顺 序:舌 尖→舌中→ 舌根→ 两侧; 舌苔 → 舌质。
• 注意辨别染苔。
31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肾 肝胆
舌边
舌根 舌中
舌尖
脾胃 心肺
32
正常舌象
• 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淡红明润, 胖瘦适中,柔软 灵活;舌苔淡白 均匀,干湿适中, 不粘不腻,揩之 不去。
或久咳音哑,多为虚证。 • 外感病多咳声重浊; • 小儿咳嗽阵发,连声不绝,终止时作
鹭鸶叫声,为百日咳; • 小儿咳声嘶哑,如犬吠,可见于白喉。
55
一、听声音
⒌ 呕吐
• 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徐缓,呕声低微 无力;
• 实证或热证,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
56
一、听声音
⒍ 呃逆
• 虚寒者,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 • 实热者,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 • 新病呃逆,声响有力,多因邪客于胃; • 久病呃逆不绝,声低气怯,多为胃气衰败征
津脱 • 腹部青筋暴露——肝郁血瘀
27
二、局部望诊
(四)望皮肤 1.外形:水肿、鼓胀、皮肤干瘪枯槁、疳积、皮 肤甲错 2.斑: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手
消失后不脱皮。 3.疹: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
消失后脱皮。 4.痈毒疔疖:丹毒、湿毒、痈、疽、疔、疖
(五)望毛发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颧红赤(虚热证)
19
一、全身望诊
(3)黄:主脾虚、湿
• 萎黄:脾胃气虚 • 黄肿: 脾虚湿盛
阳黄:湿热证
阴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湿证 20
一、全身望诊
(4)白色:主虚、寒
• 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 • 面色晃白: 属阳虚 • 面色苍白: 亡 阳、脱血夺气或 阴寒内盛。
21
一、全身望诊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59
•
科皆尤再辩六头一 ,可必兼,胸身问 天见问服九腹四寒
十 花 。 经 药 问 , 问 热 问 麻 再 期 参 旧 七 便 二 歌 疹 添 , 机 病 聋 , 问
全片迟变十八五汗 占语速。问渴问, 验告闭妇因倶饮三 。儿崩女,当食问
60
一、问寒热
• 寒—恶寒和畏寒。 恶寒:自觉怕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
终生不变的色泽。
黄种人正常面色: 微黄透红,明润光泽。11
客色:
• 指受季节气候、生 活和工作环境、情 绪及运动等不同因 素影响所致气色的 短暂性改变,非疾 病所致。
12
五色诊(病色):根据面部五色
的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
青(属木):寒证、痛证、惊风、血瘀
赤 (属火):热证 黄(属土):湿证、虚证、黄疸
大家好
1
中医基础理论
之
四诊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2
主要内容——望、闻、问、切
3
四诊的定义
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资料的基本 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 四种运 用医生感官诊察疾病的手段
4
四诊合参
从整体出发,灵活运用望、闻、问、切 四种诊法,详细收集各种临床资料,抓住 临床特征,结合疾病的本质,准确地诊断 疾病,预测预后。
润燥苔
润苔:津液未伤
燥苔—津液亏耗、 热盛伤津 46
五、望舌
腐腻苔
腐苔—主食积胃肠,
痰浊内蕴
腻苔—主湿浊、痰饮、 湿温
47
五、望舌
(2)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 ◎苔薄白为病邪在表; ◎苔白而厚,主湿浊内盛,或
寒湿痰饮; ◎苔白滑黏腻多主痰湿; ◎苔白厚燥裂,可见于湿温病邪热炽盛,暴伤
津液。
48
39
五、望舌
胖舌:主虚、湿
• 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 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
• 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 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
• 舌赤肿胀而苔黄,乃热毒壅 盛,心脾有热;
40
瘦舌
五、望舌
舌瘦瘪淡红而嫩: 心脾 两虚 气血不足
舌瘦薄绛干: 热盛伤阴 阴虚火旺。
41
五、望舌 芒刺:主热证
• 舌尖—心火亢盛 • 舌中—胃肠热甚 • 舌边—肝胆火盛
• 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
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37
五、望舌 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
38
五、望舌
(2) 舌形 • 老舌:实证、热证 • 嫩舌:虚证、寒证
• 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 表现来判断病情。有得神、失 神、少神 、假神四种情况。
8
一、全身望诊
望
神有 的神
失 神
四
种少
假
情神
神
况
9
一、全身望诊
(二)望色
⒈ 常色
正常面色: 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 终生不变的色泽。
10
(二)望色一、全身望诊
⒈ 常色 •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
62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63
三、问疼痛
(1) 疼痛的性质 •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实证。 •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虚证。 • 胀痛,痛处不定——气滞。 • 刺痛,痛处固定——瘀血。 • 冷痛——寒 • 灼痛——热 • 重痛——湿 • 游走痛——风 • 酸痛——湿阻或肾虚
71
七、问小儿及妇女
⒈ 问小儿 2.问妇女
⑴ 月经 ⑵ 带下
72
第四节 切诊
73
• 用手和指端触觉对 病人体表某些部位 进行触摸按压的检 查方法。
• 切脉(桡动脉)
• 按诊
74
(一)影响脉象的外源性因素
•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 • 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
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 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
黑箱——(表象----本质)
望、闻 问、切 获临床 信息
诊断 辨证
5
目录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6
第一节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 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 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7
一、全身望诊
(一)望神 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
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64
三、问疼痛
(2)疼痛部位
头痛
• 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 • 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 •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 •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 •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
65
三、问疼痛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 游走痛—风胜(行痹); •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 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 •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33
五、望舌
病舌及主病
1. 舌质
• 舌色: 淡白、红、绛、紫
• 舌形: 老嫩、胖瘦、裂纹、齿痕
34
五、望舌
(1) 舌色
• 淡白:主虚证、寒证。
舌色淡白(气血不足证) 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
淡白而胖嫩(虚寒证)
35
五、望舌
红舌:主热证
• 舌红苔黄(实热证)
舌红少苔(虚热证)36
五、望舌
绛舌: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 面色淡暗: 肾阳虚 • 面黑干焦: 肾阴虚 • 眼眶周围色黑: 肾虚水饮或
寒湿带下。 •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多为
瘀血久停所致。
22
一、全身望诊
(三)望形体
1.肥胖—痰湿体质 干瘦— 多火体质
2.浮肿 水肿证 臌胀证 3.瘦瘪 恶病质 疳积证
23
(四)望动态
1.动静
• 多动—多为阳
证,热证,实 证
仍 觉寒冷者。
畏寒:久病体弱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
暖,可以缓解者。
• 热—实热和虚热。
实热:机体受外邪侵袭,体温升高者。
虚热:患者阴阳、气血不足引起发热,
兼见其他虚证症。
61
一、问寒热
• 恶寒发热 • 但寒不热
表证(表寒 表热) 里寒证(实寒 虚寒)
• 但热不寒
里热证(实热 虚热)
• 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证
五、望舌
黄苔:主热证
• 薄黄苔常为风热在表;
• 苔黄黏腻,为湿热或痰热食滞;
• 焦黄干裂或有芒剌,为里热盛极,
耗伤气阴。
49
望舌的意义
Ø判断正气盛衰 Ø分辨病位深浅 Ø区别病邪性质 Ø推断病情进退
舌质
正气
舌苔
邪气
50
第二节闻诊(听、嗅)
51
一、听声音
1.声音 • 实证、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
•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 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 塞,呼吸不利。
•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 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 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
17
• 面色青黄(苍黄) 者,可见肝郁脾虚, 肝脉瘀阻。
• 小儿眉间、鼻柱、 唇周见青色,为小 儿惊风。
18
一、全身望诊
(2)赤:主热证
头 面
耳
躯干 皮肤
26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 头过大、头过小——先天不足。 • 口眼歪斜——中风 (二)望五官 • 眼、耳、鼻、口唇、齿龈、咽
喉 (三)望颈项躯体 • 瘿瘤——肝气郁结,气结痰凝 • 羸疬——痰凝或血瘀 • 项强——经气不利或热极生风 • 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 腹部深陷——久病虚弱,新病
烦躁多言 • 虚证、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
默懒言 • 新病—声音重浊、嘶哑 • 久病—声音轻清、体弱
52
一、听声音
2.语言
•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 热扰心神
• 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 心气大伤,精神错乱
• 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 心气不足,痰气郁结
42
五、望舌
齿印:主脾虚湿盛
• 舌质淡嫩,边有齿痕, 多为脾虚;
• 舌体胖大,舌质淡白, 苔白湿润而有齿痕,常 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
43
五、望舌 2.舌苔
• 苔色:白、黄、灰、黑 • 苔质:厚薄、腐腻、润燥
44
五、望舌
(1)苔质 厚苔:主里证, 外邪入 里
薄苔:主表证, 疾病轻浅
45
五、望舌
白(属金):虚证、寒证、失血 黑(属水):肾虚、水饮、血瘀 13
肺 心 肝
肾 脾
14
15
⒉ 病色 一、全身望诊
善色:明润光泽而 含蓄,表示病情 较轻,预后较好;
• 恶色:晦暗枯槁 而显露,表示病 情较重,预后欠 佳。
16
一、全身望诊
(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 剧。
28
三、望排出物
1.望痰涎涕唾 2.望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清稀、腥味
黄稠、恶臭
寒证、虚证 实证、热证
29
四、望小儿指纹
•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 风关之内。
•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 浮沉三个方面。
• 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
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 轻重。
• 便秘 久病、老人、孕妇或产后便秘多属
虚证。 新病便秘、腹胀、发热多见于实热
证。
70
• 泄泻 大便清稀如水或兼有恶寒发热者,为
外感寒湿。 大便黄褐、热臭、肛门灼热为湿热。 大便酸臭为食滞 。 久泻不止,腹胀纳呆,面色萎黄为脾
虚。 黎明前腹泻为脾肾阳虚。 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为肝郁犯脾。 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痢疾。
• 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痰火扰心 • 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中风证
53
一、听声音
⒊ 呼吸
• 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 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
• 喘: 实—病邪壅塞肺气 虚—肾虚不纳气或肺气虚衰。
• 哮:有冷热之别。
54
一、听声音
⒋ 咳嗽 • 暴咳声哑为肺实;咳声低弱而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