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案例研读
英美法律文化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即“辛普森杀妻案”。
案发后,凶手被指控为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奥伦·辛普森。
然而,在经过长达数月的审理后,辛普森被判无罪释放。
这一结果引发了公众的广泛争议,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英美法律文化的关注。
二、案件经过1. 案发经过1994年6月12日,美国洛杉矶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残忍杀害。
警方在现场发现了凶手的血迹和凶器,并在附近找到了一辆被丢弃的汽车,汽车的车主为奥伦·辛普森。
随后,辛普森被警方逮捕。
2. 审判过程辛普森案件在洛杉矶高等法院审理。
在审判过程中,控方提出了大量证据,包括凶器、血迹、目击证人等,力证辛普森为凶手。
然而,辛普森的辩护律师团队则从证据链的薄弱环节入手,质疑证据的真实性,并试图证明辛普森在案发时不在犯罪现场。
在长达数月的审理过程中,法庭上出现了大量争议。
辩护律师团队运用英美法律文化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即“疑罪从无”,成功地将辛普森的无罪判决推向了高潮。
3. 最终判决1995年10月3日,洛杉矶高等法院宣布辛普森无罪。
这一判决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和抗议。
尽管辛普森被判无罪,但他在此之后一直受到公众的谴责和抵制。
三、案例分析1. 英美法律文化中的无罪推定原则英美法律文化中,无罪推定原则是核心原则之一。
该原则强调,在未经法庭审理之前,任何人都应被视为无罪。
在辛普森案件中,辩护律师团队充分利用了这一原则,从证据链的薄弱环节入手,成功地将辛普森的无罪判决推向了高潮。
2. 英美法律文化中的证据标准英美法律文化中,证据标准较高。
在刑事案件中,控方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以证明被告人有罪。
在辛普森案件中,尽管控方提出了大量证据,但辩护律师团队通过质疑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法庭对证据产生了怀疑。
3. 英美法律文化中的陪审团制度英美法律文化中的陪审团制度在辛普森案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他们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对案件进行审理。
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
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引言:英美法案例研读是法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读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原理和司法解释,提高法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文将就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提供一些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案例研究。
一、选择合适的案例1.关注最新案例:选择最新的案例可以了解最新的法律动向和司法解释,对于跟进法律发展非常有帮助。
2.选择有争议的案例:争议案例往往有不同的观点和判决结果,可以让读者思考和分析不同的法律解释和逻辑。
二、案例阅读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基本背景:阅读案例前,了解相关的法律背景和相关的法律条款,可以更好地理解案件的含义和法律适用。
2.阅读案例摘要:先阅读案例的摘要,了解案件的基本事实和争议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案件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三、案例阅读的技巧和方法1.分段阅读:将案例分成段落,逐段阅读,有助于理清案件的逻辑和论证过程。
2.标记关键信息:在案例中标记关键的法律条款、法庭意见和判决结果等重要信息,方便后续的分析和总结。
3.理解法律推理:案例中的法律推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仔细理解法官的论证过程和判决理由,从中学习和借鉴法律推理的方法和思路。
4.分析不同观点:案例中常常有不同观点的法官意见,可以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和论证逻辑,加深对法律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5.总结案例要点:阅读完案例后,总结案件的要点和争议问题,可以通过写笔记的方式进行总结,有助于加深对案例的理解和记忆。
四、案例分析和讨论1.讨论争议问题:针对案例中的争议问题,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拓宽思路和视野。
2.分析判决结果:分析案件的判决结果对于理解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非常重要,可以分析判决结果的合理性和对法律发展的影响。
3.参考其他案例:可以参考其他相关的案例,比较不同案例的判决结果和法律逻辑,加深对法律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五、撰写案例评论或分析报告1.准确表达观点:在撰写案例评论或分析报告时,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用法律理论和案例事实进行支持和论证。
英美法律经典案例(3篇)
第1篇The case of R v. Dudley and Stephens (1884) is a classic English legal case that addresses the principles of salvage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rights in the face of dire necessity. This case is significant becauseit sets a precedent for the concept of the "necessity defense" in maritime law and raises important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s in extreme survival situations.Background of the CaseOn December 17, 1884, the yacht玛丽·塞尔达号(Mary Seldes)在前往巴西的途中遭遇了严重的风暴。
由于风暴的破坏,船上的食物和水几乎耗尽,船员们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在这种极端的生存挑战下,船长詹姆斯·杜德利(James Dudley)和船员托马斯·斯蒂芬斯(Thomas Stephens)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决定。
The IncidentDesperate for survival, Dudley and Stephens killed the sole surviving passenger, Richard Parker, and consumed his body to stay alive. They justified their actions by claiming that they had no choice but to do so to save their own lives. When the yacht eventually reached land, the surviving crew members reported the incident to the authorities.The TrialThe case of Dudley and Stephens was tried at the Old Bailey in London. The prosecution argued that the defendants had committed murder, as they had intentionally taken the life of an innocent man. The defense, however, claimed that the necessity of the situation justified their actions.The JudgmentThe jury found Dudley and Stephens guilty of murder, but the judge, Sir Alexander Cockburn, granted them a conditional pardon. He ruled that the necessity of the situation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mitigating factor. However, he emphasized that this was an exceptional case and that the principle of necessity could not be used to justify the taking of a life in all circumstances.Legal PrecedentThe case of R v. Dudley and Stephens established a legal precedent that would later influence maritime law and the concept of the "necessity defense." The judgment clarified that necessity could be a valid defense in certain situations, but it was not a license to kill without consequences.Ethical ImplicationsThe case raises profound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s in extreme survival situations. On one hand, it highlights the natural instinct for self-preservation and the desperate measures people may take to survive. On the other hand, it emphasizes the moral imperative to respect the rights and lives of others, even in the face of dire circumstances.Legacy of the CaseThe case of R v. Dudley and Stephens remains a significant legal and ethical precedent. It has been cited in various subsequent cases, bothin England and in other countries, to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survival and necessity. The case also continues to spark debates about the balance between self-preserv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In conclusion, the case of R v. Dudley and Stephens is a classic English legal case that addresses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survival instincts, moral principles, and the law.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rights and lives of others, even when faced with the most extreme circumstances.第2篇The Case of John Peter Zenger i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cases in American legal history, serving as a corner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case, which took placein colonial New York, involved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the right to publish information without fear of government censorship.BackgroundJohn Peter Zenger was a printer and publisher in New York City during the early 18th century. He owned a newspaper called the New York Weekly Journal, which was critical of the colonial governor, William Cosby. Zenger's newspaper published a series of articles that accused Cosby of corruption, tyranny, and abuse of power. As a result, Cosby had Zenger arrested and charged with seditious libel.The Charge and the TrialZenger was tried in 1735 for libeling the colonial governor. The charge of libel in colonial America was defined broadly, and it was common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sue critics for libel to suppress dissent. The case against Zenger was based on a serie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his newspaper that were critical of Cosby's administration.During the trial, Zenger's lawyer, Andrew Hamilton, argued that thetruth of the statements made in the newspaper was a defense against the charge of libel. Hamilton presented evidence to the jury that supported the truth of the allegations made against Cosby. He argued that the press had a right to publish the truth, even if it was critical of the government.The VerdictThe jury, influenced by Hamilton's defense, returned a verdict of not guilty. This was a significant victory for freedom of the press, as it established the precedent that truth could be used as a defense against libel charges. The jury's decision sent a powerful message that the press had a right to criticize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sh information without fear of punishment.The ImpactThe Case of John Peter Zenger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cases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that the press could not be censored by the government. This principle was enshrined in the First Amend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which guarantees freedom of speech, press, assembly, and religion.The Case of John Peter Zenger also set a precedent for the role of the press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It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ss serves asa check on government power by holding officials accountable and informing the public about issues of public importance.ConclusionThe Case of John Peter Zenger is a classic example of how the law can be used to protect individual rights and promote the public interest. It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the press to hold government accountable and ensure transparency. The case remain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continues to be studied and celebrated for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valuesin the United States.Additional Notes- The Case of John Peter Zenger is often compared to the trial of the journalist John Wilkes in England, which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ss freedom in that country.- The case is also notable for the role played by Andrew Hamilton, who went on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lawyers in America.- The case had a lasting impact on the legal system, as i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malice" standard in defamation cases, which requires the plaintiff to prove that the defendant published false statements with knowledge that they were false or with recklessdisregard for the truth.第3篇一、案件背景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了一起具有历史意义的案件——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
英美法律制度期末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城联邦大楼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导致168人死亡,680多人受伤。
这起事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之一。
案件的凶手是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和蒂莫西·纳达尔(Terry Nichols),他们因为对联邦政府的仇恨和对美国法律的不满而策划并实施了这起爆炸案。
二、案件调查1. 现场勘查:联邦调查局(FBI)和当地警方迅速对爆炸现场进行了勘查,收集了大量的物证,包括爆炸装置的残骸、弹片等。
2. 证人调查:警方对目击者进行了询问,并收集了目击者的证词。
3. 监控录像分析:警方调取了附近监控录像,试图找到凶手的踪迹。
4. 技术分析:FBI的技术专家对收集到的物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爆炸物的成分和制造方法。
三、法律处理1. 逮捕与起诉:在案件调查过程中,麦克维和纳达尔被逮捕。
他们被控以谋杀、爆炸和非法使用武器等多项罪名。
2. 审判程序:麦克维和纳达尔在美国联邦法院接受了审判。
审判过程严格遵守了美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包括被告的权利、证据的合法性、陪审团的选定等。
3. 证据展示:在审判过程中,检方出示了大量的证据,包括现场勘查报告、证人证词、监控录像、技术分析报告等。
4. 辩护策略:麦克维和纳达尔的辩护律师提出了各种辩护策略,包括精神状态辩护、非法证据排除等。
5. 判决结果:经过长时间的审判,麦克维和纳达尔分别被判处死刑和终身监禁。
麦克维在2001年被执行死刑,而纳达尔则被判处终身监禁,无假释。
四、案例分析1. 英美法律体系的特点:美国法律体系属于普通法系,强调法律原则和案例先例。
在“奥克拉荷马城爆炸案”中,审判过程严格遵守了法律程序,体现了英美法律体系的特点。
2. 被告权利的保护:在审判过程中,麦克维和纳达尔的权利得到了充分保护。
他们有权获得律师辩护、提出证据、进行交叉审问等。
3. 证据的合法性:在审判中,证据的合法性至关重要。
英美法系十大经典案例
英美法系十大经典案例1.Palsgrafv.LongIslandRailroadCo.(1928):这是一个纽约地铁站的案件,一个乘客试图上车,但是她手中的包被一个工作人员推到了地上。
包里面装有烟花,烟花爆炸后导致站台上的天花板掉落,伤害了一个站台上的乘客。
法院最终裁定,工作人员的行为不会导致这样的后果,因此铁路公司不应该对这个乘客的伤害负责。
2.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1954):这是一起在美国堪萨斯州的案件,黑人学生布朗在当地一所学校被拒绝入学,原因是该学校只招收白人学生。
最高法院在1954年的判决中,裁定种族隔离违反了宪法的平等保护条款,这个判决成为了美国民权运动的里程碑。
3. Marbury v. Madison (1803):这是美国宪法法律学上的一起重要案件,由于美国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审查立法机构通过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最高法院在这个案件中创立了宪法相关的司法原则,即司法复核权。
4. Roe v. Wade (1973):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案件之一,涉及妇女的堕胎权。
最高法院裁定,妇女有权在怀孕前三个月内选择堕胎,这个判决引发了激烈的反堕胎运动。
5. Miranda v. Arizona (1966):这个案件涉及警方如何对嫌疑人进行询问。
最高法院裁定,嫌疑人必须被告知自己有权保持沉默,并且有权请律师代表自己。
这个判决成为了美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法律原则。
6. Brown v. Entertainment Merchants Association (2011):这个案件涉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制定的一项法律,禁止销售暴力视频游戏给未满18岁的儿童。
最高法院裁定,这项法律违反了第一修正案,即言论自由原则。
7. Scott v. Sandford (1857):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案件之一,涉及奴隶制度。
最高法院裁定,奴隶不是美国公民,没有权利起诉,也没有权利获得自由。
英美法律制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1990年代初,微软公司凭借其操作系统的强大功能和广泛的市场份额,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然而,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微软的垄断地位逐渐显现,引发了美国司法部对其垄断行为的调查。
二、案件概述1998年,美国司法部以微软公司垄断市场、限制竞争为由,向其提起诉讼。
该案历时数年,最终以美国联邦法院的判决而告终。
三、案件焦点1. 微软是否构成垄断?2. 微软的垄断行为是否损害了消费者利益?3. 如何解除微软的垄断地位?四、案件分析1. 微软是否构成垄断?根据美国反垄断法,垄断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或市场中拥有绝对的控制力,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限制竞争的行为。
在微软垄断案中,司法部认为微软通过以下方式构成了垄断:(1)在操作系统市场,微软凭借Windows操作系统的强大功能和广泛的市场份额,对竞争对手形成了压制。
(2)微软利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通过捆绑销售其他软件产品,如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3)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对竞争对手进行了打压,如限制竞争对手的软件兼容性、提高进入门槛等。
2. 微软的垄断行为是否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司法部认为,微软的垄断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限制了消费者选择,消费者被迫使用微软的产品。
(2)降低了软件行业的创新速度,竞争对手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3)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
3. 如何解除微软的垄断地位?针对微软的垄断行为,美国联邦法院判决如下:(1)微软必须将其Windows操作系统的内核代码与第三方软件分离,允许竞争对手的软件产品与Windows系统兼容。
(2)微软不得将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捆绑销售,消费者有权选择其他浏览器。
(3)微软不得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压,如限制软件兼容性、提高进入门槛等。
五、案件影响1. 微软垄断案的判决,对美国反垄断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美法律案例的研讨(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00年,美国纽约州对微软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微软公司垄断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此案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反垄断法领域的典型案例。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微软公司是否构成垄断?2. 如果微软公司构成垄断,其垄断行为是否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3. 如何界定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的相关市场?三、案件审理过程1. 地区法院审理纽约州地方法院于2001年11月作出判决,认为微软公司构成垄断,并对其处以巨额罚款。
微软公司不服,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2.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审理2004年6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作出判决,撤销了地区法院的判决,认为微软公司没有构成垄断。
然而,法院同时指出,微软公司的捆绑销售行为可能违反了反垄断法。
3. 美国最高法院审理微软公司不服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2007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认为微软公司的捆绑销售行为没有违反反垄断法。
四、案件判决结果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认定,微软公司的捆绑销售行为没有违反反垄断法。
此案成为美国反垄断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案例研讨1. 微软公司是否构成垄断?微软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其市场份额一度达到90%以上。
从市场份额的角度来看,微软公司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垄断企业。
然而,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认为,市场份额本身并不足以证明垄断。
2. 捆绑销售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微软公司的捆绑销售行为没有违反反垄断法。
这是因为,微软公司并没有强制消费者购买捆绑产品,消费者有权选择购买或不购买。
此外,微软公司的捆绑销售行为也没有对市场竞争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3. 案件对反垄断法的影响纽约州诉微软公司案对美国反垄断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此案明确了市场份额并非垄断的唯一判断标准,反垄断法应关注企业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其次,此案强调了反垄断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促进市场竞争方面的作用。
英美解释法律创设案例(3篇)
第1篇背景:R. v. Kable 是一个在英国法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案例,涉及法律创设与解释的问题。
该案例涉及一位精神错乱的妇女,她的丈夫因谋杀罪被判处终身监禁。
在丈夫服刑期间,妻子提出了离婚申请,但随后又撤回了申请。
根据英国当时的法律,离婚申请一旦撤回,妻子就不能再次提出离婚申请,除非法院认为有特殊情况。
这个案例引发了关于法律创设和解释的广泛讨论。
案件事实:凯布尔(Kable)女士是一位精神错乱的妇女,她的丈夫詹姆斯·凯布尔(James Kable)因谋杀罪被判处终身监禁。
在服刑期间,凯布尔女士提出了离婚申请,但后来又撤回了。
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一旦离婚申请被撤回,妻子就不能再次提出离婚申请,除非法院认为有特殊情况。
凯布尔女士撤回离婚申请后,再次向法院提出了离婚申请。
然而,法院以“没有特殊情况”为由驳回了她的申请。
凯布尔女士不服,向高等法院上诉。
法律创设与解释:这个案例涉及了法律创设和解释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案件中的关键点:1. 法律创设:当时的英国法律规定,一旦离婚申请被撤回,妻子就不能再次提出离婚申请,除非法院认为有特殊情况。
这个规定在法律上创设了一个障碍,使得凯布尔女士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结束她的婚姻。
2. 法律解释:在这个案例中,法院需要解释上述法律规定。
凯布尔女士的上诉主要基于以下两点:a. 特殊情况的解释:凯布尔女士认为,她的精神状况是一个特殊情况,应该允许她再次提出离婚申请。
b. 法律的公正性:凯布尔女士认为,法律的规定违反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人道主义原则。
3. 法律创设与解释的平衡:法院在审理这个案件时,需要在法律创设和解释之间找到平衡。
一方面,法院需要遵守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法院也需要考虑法律的公正性和人道主义原则。
法院判决:高等法院最终支持了凯布尔女士的上诉,认为她的精神状况是一个特殊情况,允许她再次提出离婚申请。
法院认为,法律的规定不能机械地执行,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国外法律案例研读(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1994年6月12日,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奥詹纳德·辛普森的前妻妮可·布朗·辛普森和她的朋友罗纳德·戈德曼在洛杉矶被杀害。
辛普森被指控为凶手,引起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关注。
经过漫长的审理过程,1995年10月3日,辛普森被陪审团宣判无罪。
这一判决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成为了美国法律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二、案例焦点1. 辛普森是否为凶手?2. 陪审团是否公正?3. 美国刑事司法制度是否存在缺陷?三、案例分析1. 辛普森是否为凶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警方收集了大量证据,包括现场血迹、指纹、DNA等,都指向辛普森。
然而,在法庭上,辩方律师团队通过一系列策略,成功地对证据提出了质疑。
他们指出,现场血迹可能被污染,指纹可能被他人留下,DNA证据可能存在误差。
此外,辩方还提出了所谓的“梦游杀人”理论,试图证明辛普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害了布朗和戈德曼。
尽管证据存在争议,但许多专家和民众仍然坚信辛普森是凶手。
他们认为,辩方律师团队过于依赖技术证据的瑕疵,忽视了现场证据的整体性。
此外,辩方律师团队在法庭上的表现也引发了质疑,有人认为他们过于追求无罪判决,甚至不惜歪曲事实。
2. 陪审团是否公正?辛普森案中,陪审团由12名普通公民组成,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背景和职业。
在审理过程中,陪审团面临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一些专家和民众认为,陪审团可能受到了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影响,导致判决不公。
然而,美国法律体系强调陪审团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在辛普森案中,陪审团经过长达数月的审理,最终作出了无罪判决。
虽然这一判决引发了争议,但陪审团的公正性得到了法律体系的认可。
3. 美国刑事司法制度是否存在缺陷?辛普森案暴露了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一些缺陷。
首先,证据的收集和审查过程可能存在瑕疵。
在本案中,辩方律师团队成功地对证据提出了质疑,使得部分证据失去了证明力。
其次,刑事司法制度可能过于依赖技术证据。
英美法律案例法(3篇)
第1篇案例背景:普莱斯诉约翰逊案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律案例之一,它涉及到了合同法、侵权法以及个人责任等多个法律领域。
此案发生在19世纪末的美国,具体时间是1892年。
原告普莱斯是一名农民,被告约翰逊是一名医生。
普莱斯因为约翰逊的诊疗失误而遭受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于是将约翰逊告上法庭。
案情简介:普莱斯在约翰逊的诊所接受了治疗,由于约翰逊的误诊,普莱斯被错误地诊断为患有肺结核。
根据当时的医学知识,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因此普莱斯被迫隔离治疗。
然而,普莱斯实际上并不患有肺结核,这种隔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普莱斯在治疗期间,身体和精神状况均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他失去了部分劳动能力。
普莱斯在治疗结束后,向约翰逊提出了索赔,要求赔偿其因误诊而遭受的损失。
约翰逊拒绝赔偿,理由是普莱斯并未直接遭受财产损失。
普莱斯随后将约翰逊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约翰逊赔偿其因误诊而遭受的精神损害和身体伤害。
法院判决:初审法院审理了此案,并做出了对普莱斯不利的判决。
初审法院认为,普莱斯并未直接遭受财产损失,因此无法获得赔偿。
普莱斯不服判决,向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州最高法院审理了此案,并做出了有利于普莱斯的判决。
法院认为,虽然普莱斯并未直接遭受财产损失,但他遭受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伤害,这已经构成了对他个人权益的侵犯。
根据侵权法原则,被告约翰逊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院进一步指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约翰逊的误诊行为已经违反了这一义务,因此他应当对普莱斯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判决结果:州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赔偿普莱斯因误诊而遭受的精神损害和身体伤害。
此案成为美国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后来的合同法和侵权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意义:普莱斯诉约翰逊案在法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权益保护:此案强调了个人权益在法律中的重要性。
即使没有直接遭受财产损失,个人权益的侵害同样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西方著名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1994年6月12日,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O.J.辛普森的前妻妮可·布朗·辛普森(Nicole Brown Simpson)和她的朋友罗纳德·戈德曼(Ronald Goldman)在洛杉矶的贝弗利山家中被残忍杀害。
随后,警方迅速将嫌疑人锁定为O.J.辛普森。
经过长达一年的审理,1995年10月3日,陪审团宣布辛普森无罪,这一结果震惊了世界。
二、案件争议点1. DNA证据的争议在案件审理过程中,DNA证据被认为是决定性的证据。
警方在案发现场和辛普森的汽车上发现了妮可和戈德曼的血液,而在辛普森的身上也发现了妮可的血液。
然而,陪审团对DNA证据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警方在提取和保存DNA证据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失误。
2. 证人证言的争议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多名证人出庭作证。
其中,辛普森的前女友费罗·古德曼(Faye Resnick)和邻居汤姆·曼尼(Tom Groesbeck)提供了对辛普森不利的证言。
然而,陪审团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证人的证言可能受到情绪和利益的影响。
3. 警方执法和司法公正的争议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警方被指控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非法搜查等行为。
此外,部分媒体和公众对司法公正提出了质疑,认为辛普森的无罪释放可能是因为司法体系存在偏见。
三、案例分析1. DNA证据的局限性虽然DNA证据在案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DNA鉴定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有待提高。
此外,警方在提取和保存DNA证据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失误,导致DNA证据出现偏差。
2. 证人证言的不可靠性证人证言在案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可靠性和真实性往往受到质疑。
在本案中,证人证言可能受到情绪、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可信度降低。
3. 警方执法和司法公正问题警方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存在滥用职权、非法搜查等行为,这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公正性。
用英美法律分析一个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名员工John Doe因工作原因遭受精神损害,向其雇主XYZCorporation提起诉讼。
John Doe声称在任职期间,由于公司管理层的不当行为,导致其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了精神损害。
本案将在英美法律框架下进行分析。
二、英美法律概述1. 英国法律体系英国法律体系属于普通法系,其特点为判例法。
英国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参考以往相似案件的判决,形成先例,对后续案件具有约束力。
2. 美国法律体系美国法律体系同样属于普通法系,但其法律体系较为复杂,包括联邦法律和州法律。
美国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参考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以及州最高法院的判例。
三、案件分析1. 案件事实John Doe在XYZ Corporation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因工作原因与公司管理层产生了矛盾。
在公司内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John Doe向公司高层反映问题,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在此过程中,John Doe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其精神损害。
2. 英美法律分析(1)英国法律分析根据英国法律,雇主有责任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在本案中,John Doe声称其因工作原因遭受了精神损害,需要证明以下两点:a. 公司管理层的不当行为确实存在,并导致了John Doe的精神损害。
b. 公司管理层的不当行为违反了英国法律关于工作环境的规定。
如果John Doe能够证明以上两点,他可能获得胜诉。
英国法院会参考以往相似案件的判决,如1977年的Watts v. Filtronic Ltd. 一案,该案中法院判决雇主对员工因工作压力导致的精神损害负有责任。
(2)美国法律分析在美国,John Doe可能需要证明以下两点:a. 公司管理层的不当行为确实存在,并导致了John Doe的精神损害。
b. 公司管理层的不当行为违反了美国联邦或州法律关于工作环境的规定。
如果John Doe能够证明以上两点,他可能获得胜诉。
[法学]英美法案例研读
二、判例总结(Syllabus or Prefatory Statement)
参阅West出版公司为Cereghino v. Vershum案所提供的判 例总结 In an action to reform a trust deed, plaintiffs appealed from a decree of the Circuit Court, Multnomah County, William M. Dale, J., denying the relief requested. The Supreme Court held that reformation was correctly denied where there was no evidence to establish a mistake of the scrivener or mutual mistake. Here, the evidence showed only unilateral mistake on the part of the plaintiffs, unattended by fraud or other inequitable conduct on the part of defendants. Affirmed. Carter, J., concurred and assigned reasons.
主审法官(Presiding Judges)
Before CARTER, LANIER and LeBLANC, JJ. LeBLANC, Judge (or PER CURIAM) The issues presented in this personal injury case concern a requested jury instruction, the exclusion of certain testimony and quantum.
英法法律体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它规定了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渊源、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等基本问题。
英国和法国都是具有悠久法律传统的国家,它们分别代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本文通过对英国和法国法律体系的分析,探讨两种法律体系的异同,以期为我国法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二、英国法律体系1. 法律渊源英国法律体系属于英美法系,其法律渊源主要包括:(1)普通法:普通法是指法院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原则。
普通法主要通过判例法的形式体现,即先例原则。
(2)制定法:制定法是指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在英国,制定法包括议会法案、欧洲联盟法规和地方政府法规等。
(3)习惯法:习惯法是指长期形成的、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习惯和惯例。
在英国,习惯法主要适用于某些特定领域,如财产权和合同法。
2. 法律解释英国法律体系强调法官在法律解释中的重要作用。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遵循先例,还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法律进行解释。
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有助于法律的灵活适用。
3. 法律适用英国法律体系采用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负责审理案件的事实问题。
法官则负责法律的适用和判决。
三、法国法律体系1. 法律渊源法国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其法律渊源主要包括:(1)宪法:宪法是法国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体系。
(2)立法法:立法法是指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如民法典、商法典等。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 法律解释法国法律体系强调法律解释的严格性。
法官在解释法律时,必须遵循立法机关的意图,不能随意发挥。
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有助于法律的稳定实施。
3. 法律适用法国法律体系采用专业法官制度,法官由法学专业人才组成。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主要依据立法法进行判决。
四、两种法律体系的异同1. 法律渊源英国法律体系以判例法和制定法为主要渊源,而法国法律体系以立法法和行政法规为主要渊源。
英国美国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其用户数据被广泛收集、分析和利用。
然而,Facebook 在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过程中,存在侵犯用户隐私权的问题。
2018年,英国用户代表对其提起诉讼,要求Facebook赔偿因隐私权被侵犯而遭受的损失。
二、案情概述原告:英国用户代表被告:Facebook案件起因:Facebook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使用和分享用户数据,侵犯了用户隐私权。
案件经过:1. 原告收集证据,证明Facebook在2018年之前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和分享用户数据。
2. 原告向英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Facebook赔偿因隐私权被侵犯而遭受的损失。
3. 英国法院受理此案,并对Facebook的隐私保护措施进行调查。
4. 英国法院判决Facebook败诉,要求其赔偿原告损失。
三、法律分析1. 英国隐私权法律体系英国隐私权法律体系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为基础,旨在保护个人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收集、处理和传播。
根据GDPR,个人有权要求访问、更正、删除其数据,并有权反对数据处理。
2. Facebook侵犯隐私权的行为(1)未经用户同意收集数据:Facebook在用户注册过程中,未明确告知用户其数据将被用于广告、分析等目的,侵犯了用户知情权。
(2)未经用户同意使用数据:Facebook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用于广告、分析等目的,侵犯了用户自主决定权。
(3)未经用户同意分享数据:Facebook与第三方公司共享用户数据,未经用户同意,侵犯了用户隐私权。
3. 英国法院判决英国法院判决Facebook败诉,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Facebook在收集、使用和分享用户数据过程中,未充分尊重用户隐私权,违反了GDPR相关规定。
(2)Facebook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用户数据,导致用户隐私权受到侵犯。
英美法律漏洞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和个人在避税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税法体系日益复杂,然而,总有一些法律漏洞被一些人利用,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本文将分析一起典型的英美法律漏洞案例,以揭示其中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简介2008年,英国某跨国公司A通过在百慕大设立子公司B,将部分利润转移至百慕大,从而降低了在英国的税负。
子公司B在百慕大设立后,又通过在爱尔兰设立子公司C,将部分利润转移至爱尔兰,进一步降低了税负。
最终,这些利润通过在爱尔兰设立的子公司D,回到了英国。
在这个过程中,A公司利用了英美税法中的漏洞,实现了避税。
三、案例分析1. 百慕大避税百慕大是一个著名的避税天堂,其税率低、税制简单,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在此设立子公司。
A公司利用这一点,通过在百慕大设立子公司B,将部分利润转移至百慕大,降低了在英国的税负。
这一行为在法律上并未被禁止,因为百慕大并非英国领土,英国税法对其并无管辖权。
2. 爱尔兰避税爱尔兰也是一个著名的避税天堂,其企业所得税税率仅为12.5%,远低于英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A公司通过在爱尔兰设立子公司C,将部分利润转移至爱尔兰,进一步降低了税负。
然而,爱尔兰税法规定,爱尔兰居民企业在爱尔兰境外的利润,只有在爱尔兰境内产生的利息、股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才需要缴纳爱尔兰企业所得税。
A公司利用这一点,将利润转移至爱尔兰,使得其在爱尔兰的税负大大降低。
3. 法律漏洞在这起案例中,A公司利用了英美税法中的以下漏洞:(1)跨国公司设立子公司避税: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在避税天堂设立子公司,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国家,从而降低税负。
(2)税法管辖权问题:跨国公司设立子公司在避税天堂,使得东道国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税收管辖。
(3)税收协定漏洞:英美等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往往存在漏洞,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避税。
四、案例启示1. 完善税法体系:各国应加强税收立法,完善税法体系,堵塞法律漏洞,防止跨国公司和个人利用法律漏洞进行避税。
国外法律的冲突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贸易、投资和合作日益增多,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的冲突也随之凸显。
本文将以美国与英国合同法为例,分析国外法律冲突的典型案例,探讨如何解决法律冲突问题。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甲公司(美国)与乙公司(英国)签订了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合同约定货物从英国运往美国。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按照约定将货物发往美国,但甲公司以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拒绝付款。
双方就合同履行发生争议,甲公司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而乙公司则认为英国法院具有管辖权。
2. 案例分析(1)合同法律冲突本案涉及美国与英国合同法的冲突。
美国合同法遵循自由意思自治原则,强调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英国合同法则侧重于合同的形式和实质要件,强调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2)管辖权问题美国法院主张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行使管辖权。
英国法院则认为合同签订、履行地均在英国,英国法院具有管辖权。
(3)法律适用问题美国法院认为,合同适用美国合同法,因为合同签订地在美国。
英国法院则认为,合同适用英国合同法,因为合同履行地在英国。
三、法律冲突解决方法1. 国际私法原则(1)最密切联系原则:根据该原则,法院应考虑合同签订、履行、标的物所在地等因素,确定适用的法律。
(2)意思自治原则:合同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的法律,但不得违反强制性法律。
(3)分割论:将合同分为若干部分,分别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
2. 国际条约(1)国际合同法公约: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旨在统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
(2)国际民事管辖权公约:如《欧洲民事管辖权公约》等,旨在解决国际民事管辖权问题。
3. 司法协助(1)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各国法院可相互承认与执行对方国家的判决。
(2)法律咨询:各国法院可就法律问题相互咨询。
四、结论本案反映了国外法律冲突的复杂性。
在解决法律冲突时,应遵循国际私法原则、国际条约和司法协助等途径。
同时,合同当事人应充分了解各国法律,以降低法律风险。
关于英美法律制度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法律制度作为世界上最为成熟和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其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往往能反映出各自法律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以美国“辛普森杀妻案”和英国“辛普森案”为案例,对比分析英美法律制度在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方面的异同。
二、美国“辛普森杀妻案”1. 案件背景1994年6月12日,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奥伦·辛普森的前妻妮可·布朗·辛普森和她的朋友罗纳德·戈德曼在洛杉矶一家公寓前被枪杀。
洛杉矶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辛普森有重大作案嫌疑。
随后,辛普森被警方逮捕,并面临谋杀罪的指控。
2. 侦查与起诉在美国,侦查和起诉工作主要由检察官负责。
在辛普森案中,洛杉矶检方迅速对案件展开侦查,收集证据。
然而,在起诉阶段,检方却遇到了困难。
首先,警方在搜查辛普森住所时,发现了一些血迹,但未能确定其来源。
其次,警方在调查过程中,未能找到直接指向辛普森的证据。
此外,辛普森的律师团队对证据进行了大量质疑,使得检方难以将案件起诉至法院。
3. 审判1995年,辛普森案在洛杉矶刑事法庭开庭审理。
在审判过程中,辛普森的律师团队充分利用了美国法律制度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对检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质疑。
最终,陪审团经过长达13天的审议,裁定辛普森无罪。
4. 执行虽然陪审团裁定辛普森无罪,但他在此过程中被大量媒体曝光,形象受损。
此外,辛普森还因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法持有枪械等罪名被判刑。
三、英国“辛普森案”1. 案件背景英国“辛普森案”与美国“辛普森杀妻案”在时间上相隔近30年。
2012年,英国著名足球员安德鲁·辛普森的前妻雷切尔·乌伊苏帕尔在伦敦家中被勒死。
伦敦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辛普森有重大作案嫌疑,并将其逮捕。
2. 侦查与起诉在英国,侦查和起诉工作由警方和检方共同负责。
在辛普森案中,伦敦警方迅速对案件展开侦查,收集证据。
随后,检方以谋杀罪对辛普森提起公诉。
英美法律小故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艾伦诉约翰逊案是一起发生在英美国家的经典法律案例,涉及侵权责任和赔偿问题。
案件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案情如下:艾伦和约翰逊是邻居,两家住宅相邻。
约翰逊在自家的后院修建了一个游泳池,但未在游泳池周围设置任何安全设施。
艾伦的儿子在一次玩耍时不慎掉入游泳池,不幸身亡。
艾伦将约翰逊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约翰逊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以及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
1. 约翰逊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英美侵权法,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面: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
在本案中,约翰逊在自家的后院修建游泳池,未设置安全设施,导致艾伦的儿子不幸身亡,构成了违法行为。
同时,艾伦的儿子死亡的事实与约翰逊的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约翰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约翰逊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根据英美侵权法,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包括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恢复原状等。
在本案中,艾伦要求约翰逊赔偿其儿子的死亡损失。
那么,约翰逊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呢?三、法院判决1. 约翰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法院认为,约翰逊在自家的后院修建游泳池,未设置安全设施,对周围环境构成了安全隐患,给他人造成了损害。
根据侵权法的相关规定,约翰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约翰逊应当赔偿艾伦儿子的死亡损失。
法院认为,艾伦的儿子死亡是由于约翰逊的违法行为导致的,约翰逊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具体赔偿金额,法院根据以下因素进行判决:(1)艾伦儿子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个人因素;(2)艾伦家庭的实际损失,包括丧葬费、精神损害赔偿等;(3)约翰逊的经济能力,以及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四、案例分析艾伦诉约翰逊案是一起典型的英美侵权法案例,具有以下特点:1.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明确。
本案中,法院明确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
2. 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多样。
本案中,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约翰逊承担赔偿责任,包括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恢复原状等。
英美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1973年,英国一名男子名叫Kean,因涉嫌谋杀被起诉。
在审判过程中,Kean的律师提出了一个争议性极强的辩护策略,即“双重代理”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Kean 声称他在犯罪时处于一种“双重代理”的状态,即他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代表他的律师进行的一种模拟犯罪。
因此,他不应被认定为犯罪。
二、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对“双重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法官表示,根据英国法律,如果一个人能够证明他的行为是在模拟犯罪,即他实际上是在代表他人进行犯罪,那么他不应被认定为犯罪。
然而,陪审团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分歧。
三、判决结果最终,陪审团根据法官的指导,认定Kean的行为不属于模拟犯罪,而是真实犯罪。
因此,陪审团裁定Kean有罪,他被判处有期徒刑。
四、案例分析1. 双重代理理论的争议性“双重代理”理论在英国法律史上具有争议性。
一方面,该理论体现了英国法律对代理关系的严格规定,强调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应保持忠诚和诚实。
另一方面,该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导致滥用,为犯罪分子提供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
2. 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争议在审理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对“双重代理”理论产生了分歧。
法官认为,根据英国法律,只有当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确实是在代表他人进行犯罪时,才能认定其无罪。
然而,陪审团在讨论过程中,部分成员认为Kean的行为虽然具有争议性,但并非完全属于模拟犯罪,因此应判定其有罪。
3. 判决结果的合理性判决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法律的严谨性。
首先,判决结果表明英国法律对代理关系的严格规定,强调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应保持忠诚和诚实。
其次,判决结果避免了“双重代理”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滥用,维护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五、启示1. 法律的严谨性该案例表明,英国法律在审理案件时,注重法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在审理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对争议性极强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做出了合理的判决。
2. 代理关系的规范该案例提醒我们,代理关系在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法判例一般遵从以下结构和顺序: 1、案件的起诉和上诉历史(discussion of the procedural posture of the case) 2、事实概要(summary of the facts) 3、待决法律争议,有时还包括争议双方的法律意见(legal issues before the court, sometimes followed by the legal theories of each party) 4、法庭的判决结果(court‗s decision or the holding in the case) 5、判决理由(court‘s reasoning) 6、判决所产生的法律规则(rule emerging from the decision) 7、后续诉讼程序指示(procedural decision) 8、另类判决理由(concurring or dissenting opinion or both)
Legal Citation
• The Bluebook: 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 • The ALWD Citation Manual
INTRODUCTION TO THE ALWD CITATION MANUAL
lawyers, judges, law teachers, and law students need a citation manual that is easy to use, easy to teach from, and easy to learn from.
代理律师:
在Cereghino v. Vershum 案中紧接headnotes之后有以下这些 文字: Donald L. Alderton, Sullivan & Alderton, P. C., Portland, argued the cause and filed a brief for appellants. Francis F. Yunker, Cromwell & Hoffman, L.L.P., Portland, argued the cause and filed a brief for appellees. P.C. = Professional Corporation (专业服务公司) L.L.P.= 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 (有限责任合伙)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establish a ―mistake of the scrivener‖.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mutual mistake. There is evidence of a unilateral mistake on the part of plaintiffs,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attending fraud or inequitable conduct on the part of defendants. Webb v. Culver, 265 or. 467 , 509 P. 2d 1173 (1973). The record simply does not contain any evidence that would constitute grounds for reformation. Therefore the decree of the trial court is affirmed. Affirmed.
The Association of Legal Writing Directors created the ALWD Citation Manual because
THE ALWΒιβλιοθήκη CITATION MANUAL• • • • • • Divided into 7 parts. Part 1 – Introductory Materials. Part 2 – Citation Basics. Part 3 – Citing Specific Print Sources. Part 4 – Electronic Sources. Part 5 – Incorporating Citations into Documents. • Part 6 – Quotations. • Part 7 – Appendices.
分类标题 钥匙序号 分类标题 钥匙序号 Ambassadors and Consuls 26 Aliens 28 Citizens 77 Customs Duties 114 Domicile 135 Treaties 385 War and National Emergency 402 Trade Regulation 382 Admiralty 16 International law 221 Sources and Scope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221.13 International law 221.2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ribunals in General 221.10.45(1)
No. CA 75 1308 Supreme Court of Oregon, In Banc. Argued and Submitted July 10, 1975. Decided Aug. 7, 1975
二、判例总结(Syllabus or Prefatory Statement)
参阅West出版公司为Cereghino v. Vershum案所提供的判 例总结 In an action to reform a trust deed, plaintiffs appealed from a decree of the Circuit Court, Multnomah County, William M. Dale, J., denying the relief requested. The Supreme Court held that reformation was correctly denied where there was no evidence to establish a mistake of the scrivener or mutual mistake. Here, the evidence showed only unilateral mistake on the part of the plaintiffs, unattended by fraud or other inequitable conduct on the part of defendants. Affirmed. Carter, J., concurred and assigned reasons.
Case Study—Six Easy Steps
• Third Step--Formulating arguments for both sides of the legal issue • Fourth Step--Analyzing both majority and dissenting opinions of the court • Fifth Step--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he court‘s decision • Sixth Step--Solving language barriers
Read and Analyze Common Law Cases
英美法案例研读
Section 1: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ourt Opinions 案例的基本结构
一.判例的名称或抬头 Willie Louie CEREGHINO and Frances Mary Cereghino, Petitioners, v. Mary J. VERSHUM, Trustee, and Janet Coffyn, Respondents.
主审法官(Presiding Judges)
Before CARTER, LANIER and LeBLANC, JJ. LeBLANC, Judge (or PER CURIAM) The issues presented in this personal injury case concern a requested jury instruction, the exclusion of certain testimony and quantum.
Case Study—Six Easy Steps
First Step--Relevant and determinative facts What happened in this case? Who are the people involved? What motives could explain why the people involved acted as they did? How did the lower courts find for the case? Which facts are material or key facts? How did the court describe the key facts?
例如WEST公司为Cerechino v. Vershum 案提供了如 下法律摘要和相应分类标题: 1. Reformation of Instruments 390.57
2. Trial 388.182, 227.24, 230.133 3. Appeal and Error 1064.1(1)
Second Step-- Defining the legal issue
• Who was the actor? • Who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action? • What was the action that caused the controversy? • What law or specific part of the Constitution /Statute is invol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