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

合集下载

两宋山水画

两宋山水画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

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

希孟、赵伯驹等。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

画院。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

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

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创作和理论对于后世的山水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三远”论则是他山水画风格的核心要素,表现为“远山、远水、远树”,这是他山水画的特征之一。

首先,郭熙的“远山”特征表现在他对山的描绘上格外独特。郭熙的山不仅是山的形态,更是一种隐喻。他认为山是天地之间的纽带,同时也象征着人的精神追求。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山常常被描绘成高耸、陡峭的形态,同时也向着天空延伸,象征着人们追求卓越和高峰的精神。

其次,郭熙的“远水”特征则呈现在他对水的描绘上。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水常常被描绘得极为细腻,在向远方流淌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数的涟漪和波纹。同时,水也是他描绘空间深邃感的重要手段。郭熙常常利用水的横向阴影和水中反映的景象来渲染出空间的深度感,使山水画更具有立体感和距离感。

最后,郭熙的“远树”特征则体现在他对树的描绘上。在他的作品中,树不仅是天然景观中的一种元素,同时也是他描绘阳刚之美的手段。他将树描绘成坚毅、茂盛的形态,借此来表达自然之美和人自身的情感。而在远处的树,则被描绘得笔触粗略,形态简约,从而更好地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距离感。

综上所述,郭熙的“三远”论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树的描绘,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使得作品不仅有着艺术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思想。

宋代山水画中的叙事特征

宋代山水画中的叙事特征

经典

态引领着整个节奏,右手策杖,左手搔腮,真是憨态可掬;随行二人,后者拉着前者的腰带,随老者的节拍而动,后者低头沉浸在愉快的气氛中;前面回首的童子欢呼跳跃。他们和着泉声,踏歌而行,宛如一曲结构紧凑、节奏欢快的音乐。画面是马远典型的“边角式”构图,古柳、巨石与一行人相呼应,好似也在歌舞中摇摆;远处奇峰高耸,前后掩映,也如跳跃一般;那一抹霞光使得画面具有了时间性,同时可以看出马远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对自然山水微妙变化的生动性把握。而画面中的“留白”也成为绘画叙事的需要,有力地增强了“踏歌”的主题。这样鲜活生动的画面,已然分不清是单纯的山水作品,还是有故事情节的风俗绘画,使得作品具有更多的信息。相对于北宋时大山大水的满构图来说,此幅作品少了北宋的庙堂之气,多了田园世俗的生活之气。

图1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206.3cm×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 北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局部)111.4cm×56cm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三)宋代山水画中春山、秋山、寒林等季节类名称中叙事的隐含性

我们从《踏歌图》中的一抹霞光,已经看到了宋代山水画隐含在画面里的时间性,而大量的以季节为题的作品中则更是隐含了其多重情节。如对自然山水四时之景的巧妙叙事,就是把多重情节隐含在大的景象之下。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郭熙的《早春图》(图4)、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虽然题目中未包含叙事情节性,但是这些作品的层峦叠嶂、沟岭阡陌,或风或雨,或明或暗,就如同一首首诗,描述着丘壑四时之变。《林泉高致》描述丘壑四时如笑、如滴、如妆、如睡之变[3],这种对山水拟人化的整体观察可谓细致入微。郭熙《早春图》中景象正像乾隆所题诗句:“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借桃花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这个以山水为对象的叙述隐含着的是生命的现场感,是万物萌发的新鲜感,在作品背后融入了对个体生命甚至自然生命的关怀。画面这一系列的叙事情节成为画家的精神寄托。清代画家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画家的相思之情,是对自然的眷恋,是对苍茫的山川、潺潺溪流灵性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擅长用笔勾勒山水景色,以及运用水墨和色彩表现自

然风光,被誉为“郭林宗”。他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此论是指画家在表现山水

时要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从这个角度来浅析郭熙的山水画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绘画风格。

郭熙的山水画在透视上追求远近有致。他善于运用深淡的墨色和水墨的渗透性来表现

山水的远近关系,刻画出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溪流。在他的画作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浓淡、轻重和虚实来构成景物的远近,呈现出清晰的透视效果,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了远处的云雾和近处的流水。这种远近有致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显

得空灵深远,同时也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郭熙的山水画在气韵生动方面追求流畅自然。他擅长运用水墨的柔和和丰富来表现山

水的氛围和气韵。在他的画作中,山石的线条流畅自然,水流的波涛起伏,树木的枝叶繁茂,总是处处透露着生机和活力。他的笔墨流畅,富有变化,能够体现自然界万物的动态

变化,呈现出山水景色的生动和有活力的气息。这种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

水画更富有情趣和神韵,也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郭熙的山水画在神思光彩方面追求意境深邃。他擅长通过色彩和构图的协调来表现山

水的神秘和光彩。在他的画作中,色彩运用上轻重浓淡的对比鲜明,冷暖明暗的变化丰富

多彩,以及色彩运用的搭配和配比都显得非常得体。这些色彩的运用能够体现出山水景色

的神奇和神秘,使得观者在细细观赏之下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意境之美,也能够引发人们内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浅析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时期,艺术美学思想也逐渐发展成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审美精神内涵。宋代的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形神与构图的特点,因此出现了许多被后人称为“神品”的优秀山水画作品。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上,哈佛艺术馆展出了中国部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对中国宋代山水画发展与演变进行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审美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代传统绘画精神内涵山水画特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山水画,是以中国自然山川河流为主题的民族传统绘画艺术,而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山水画从最早的人物画的背景衬图发展到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科,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宋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里程碑,它秉承了传染绘画线条与水墨的优良传统,并且突出与提高了绘画中水墨的表现效果,让苍劲有力的绘画线条与多元的色彩将山水风景与宣纸实现高度融合。宋代艺术家提倡以形写神,通过自然风景的变化来反映出人文环境的变革,并且关注到人在山水中的位置,许多艺术家通过游乐、寻幽等形式来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思想上的独特追求。

一宋代山水画生成背景概述

中国山水绘画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期,中国著名艺术家顾恺之曾经在自己撰写的《画云台山记》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西去山,别详其远近……”这些文字内容完全是为山水画而设计的。紧接着,艺术家宗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这部作品主要谈到了传统山水画与“道”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引导了后朝传统绘画的方向,并且点出了中国画的特征。随后,艺术家王微写出了世界上第二篇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理论著作《叙画》,他认为山水绘画并不是绘制地形图,而是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这些成熟绘画理论的先后出现,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家们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都开始注意到对山水画创作的深入认识与表现效果。

浅析南宋四家的山水构图特点

浅析南宋四家的山水构图特点

浅析南宋四家的山水构图特点

作者:王玉洁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南宋时期战乱不断,百姓生活潦倒,无奈南迁,南北两宋的山水画风格也因此发生巨变。以李唐为首的南宋四大家是南宋山水构图变化的领军人物,在南迁路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不同的地理景观创造除了新的构图样式。后来的马远、夏圭更是在此基础大胆创新,构图大胆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形成自己鲜明的构图风格,更被后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开创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新局面,是对传统山水画的高度提炼。南山四家的影响深远对元、明、清及后世山水画的创作起到了启示性的作用,其形式新颖。

关键词:南宋四;山水画;构图;变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53-01

宋代在中国历代发展中被认为是一个转折,北宋的统一结束了各国的纷争,混乱的天下逐渐好转,经济复苏,画家的思想不再被战乱干扰,生活变得清闲野逸,北宋文化虽没有唐代的繁盛,但是多种文化的调和使其体现出清远淡泊的思想。北宋灭亡以后,社会动乱,百姓生活潦倒无奈之下南迁。画家们也当然经历了南迁的艰辛,国破家亡,将自己的情感寄情于山水画。南移的途中,画家们感受到南北方景象的不同,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首的南宋四家是南宋山水的代表人物。以简约大气的构图、景物外貌的颠覆,开辟了山水绘画的新世界。

一、李唐开创“边角式”布局

南宋山水画家,据古书记载,皆为画院画家。南宋时期,国土大片沦丧手金人统治,岌岌可危的半壁江山陷于风雨之中。靖康之变后,李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路从北方逃到南方,并且一路靠卖画为生,这使他缩减画幅尺度,取景从简,大笔作画才能加快作画速度。当来到秀丽的江南所见到的是平原丘陵、烟云朦胧的江湖水景,树木清幽以后所作画必然会有对于自然山水的关注和敏感度。战乱之后,经历一路砥砺的李唐对自己的绘画、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感悟,萌生了新的思路想法,开始尝试用一角式的样式去展现景象,采用简洁大胆的手法去表现江南景象,注重自己情感在画面的表达,开始了艺术风格的转变。

南宋四家的艺术特点简答题

南宋四家的艺术特点简答题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艺术特征
南宋政权稳定之后,绘画艺术开始受到重视,南宋特定 的社会环境和画家的艺术创作心态使得山水画从北宋法 度森严和浓重的复古精神中解脱出来,画家们更致力于 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 为空灵雅秀,出现了南宋院体山水的新风格,形成了号 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南宋 四家”的艺术特点表现为:
马远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 峭坚实的山石峰峦,其《踏歌图》即为一例。
2、题材多为小景或局部,追求诗意,“状难言之景列于 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传为马远的《寒江独钓》 表现浩渺大江中的一叶扁舟,即为典型代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截景式构图。以小见多,剪裁大胆,取舍得当,用空 白来衬托气氛。“马一角、夏半边”即为一例。马远、 夏圭擅长在章法上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 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凸显出景观,表现空间 和浓郁的诗意,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1、景物造型多大斧劈,笔力刚健,形象明确,对比强烈, 水墨淋漓,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以李唐为例,其山水严禁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 范,但造型与笔墨上均明显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 画之新风。就用笔而言,笔锋尖锐,惜墨如金,其蟹爪 式树枝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山石的皴法上可见范宽的痕迹,但更注重景物的剪裁, 山水形象也更鲜明突出,令人印象深刻。其在南宋时期 的创作《清溪渔隐幽》,以截景的章法,肆意的大斧劈 皴表现坡石,浓淡水墨染出远近空间和林荫光影,具有 鲜明的形象和诗韵意境,体现了李唐晚年对山水画技法 的创新。

宋代山水画中的叙事特征

宋代山水画中的叙事特征

. All Rights Reserved.

态引领着整个节奏,右手策杖,左手搔腮,真是憨态可掬;随行二人,后者拉着前者的腰带,随老者的节拍而动,后者低头沉浸在愉快的气氛中;前面回首的童子欢呼跳跃。他们和着泉声,踏歌而行,宛如一曲结构紧凑、节奏欢快的音乐。画面是马远典型的“边角式”构图,古柳、巨石与一行人相呼应,好似也在歌舞中摇摆;远处奇峰高耸,前后掩映,也如跳跃一般;那一抹霞光使得画面具有了时间性,同时可以看出马远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对自然山水微妙变化的生动性把握。而画面中的“留白”也成为绘画叙事的需要,有力地增强了“踏歌”的主题。这样鲜活生动的画面,已然分不清是单纯的山水作品,还是有故事情节的风俗绘画,使得作品具有更多的信息。相对于北宋时大山大水的满构图来说,此幅作品少了北宋的庙堂之气,多了田园世俗的生活之气。

图1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206.3cm×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 北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局部)111.4cm×56cm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三)宋代山水画中春山、秋山、寒林等季节类名称中叙事的隐含性

我们从《踏歌图》中的一抹霞光,已经看到了宋代山水画隐含在画面里的时间性,而大量的以季节为题的作品中则更是隐含了其多重情节。如对自然山水四时之景的巧妙叙事,就是把多重情节隐含在大的景象之下。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郭熙的《早春图》(图4)、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虽然题目中未包含叙事情节性,但是这些作品的层峦叠嶂、沟岭阡陌,或风或雨,或明或暗,就如同一首首诗,描述着丘壑四时之变。《林泉高致》描述丘壑四时如笑、如滴、如妆、如睡之变[3],这种对山水拟人化的整体观察可谓细致入微。郭熙《早春图》中景象正像乾隆所题诗句:“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借桃花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这个以山水为对象的叙述隐含着的是生命的现场感,是万物萌发的新鲜感,在作品背后融入了对个体生命甚至自然生命的关怀。画面这一系列的叙事情节成为画家的精神寄托。清代画家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画家的相思之情,是对自然的眷恋,是对苍茫的山川、潺潺溪流灵性

谈南宋山水画的诗情画意

谈南宋山水画的诗情画意

谈南宋山水画的诗情画意

作者:姜春红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南宋山水画也呈现出向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风格演化的趋势,这两个美术观念在西方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出现。宋朝的皇家画院常以唐人诗句为主题征集画稿,这使得画家刻意突出自然景色的诗情画意之处,助长了南宋画风本来已开始的向简略概括笔法发展的趋势。画面构图简略,色调朦胧,把暮色和夜色来临的那一交替时刻表现得极为突出。后来,宋宁宗皇帝在画上题诗:“山含秋色外,燕渡夕阳远”。

关键词:南宋;山水画;风格

19世纪的欧洲的表现主义的兴起是因为画家试图重新找回艺术作品的意义,将线条和色彩从纯粹表现景象的功能中解放出来。他们于是探讨线条和色彩的象征性价值,以及瞬间外观景象后面的“真实的”永恒结构。表现派画家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思想,以及他们所体验到的景象后面的某种本质特征,他们因此对如何逼真地再现自然场景不再感到特殊的兴趣。这同南宋画派的观念多少相似。

一.南宋山水画的印象主义风格特征

迁都到江南杭州后,北宋画家有着雄浑境界的巨幅山水画已不太适合在江南人文环境中形成的那种和自然山水较为亲和的绘画精神,画风开始转变,这可以从李唐的《奇峰万木图》中看到。从画风上讲,李唐属于范宽传统,喜欢画阴霾的峡谷、饱经风蚀的绝壁和灌木丛生的峻岭。李唐绘画中所用的“斧劈皴”是从范宽的“雨点皴”发展而来。李唐用较宽的卧笔代替范宽整洁的墨点,最后的质面效果很像用斧头砍下的木柴截面,“斧劈皴”因而得名。

李唐的这幅画,奇峰充满幽冷的气象,使人联想起南方的秀丽山林。李唐也创立了一种新的斜角线分割画面的构图,后来经常被南宋画家所采用。在画面的左上半通常有几座山峰,再逐渐降低到画面右半角的平川。到了李唐的追随者手中,山变得越益和缓。而在北方画风中,画的空间感多依赖幽壑深谷和高山峻岭来展现。在新的南宋风格中,空间广远感则是靠山岩和树林间的渺茫空白处和弥漫于河川山林间的朦胧烟雾来表现。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他的画作以牧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

自然,广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远”的特征,

即高远深远近远,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从郭熙的

“三远”论来浅析他山水画的特征。

我们需要了解“三远”是什么意思。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当中,“三远”是指画家在

作品中通过远近距离的处理,使画面中的空间有一个远、深、近距离的层次感。这种表现

手法通过透视、重叠等手法来表现出远、深、近的距离感,从而加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郭熙的山水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运用“三远”论来表现自然山水的壮美和广阔。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远景的时候善于利用远山、云雾等元素来增强远景的深远感。在他的画作中,远方的山峦常常被画成模糊的轮廓,云雾缭绕其间,给人以虚幻感,从而

表现出远处的深远感。这种处理手法使得画面的远景显得更加空旷、广阔,给人以宏伟壮

观之感。郭熙擅长利用水墨和淡彩来勾勒远山和云雾,使得远景在画面中起到了点睛之笔

的作用。

而在表现中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运用线条的远近变化和色彩的淡重对比来展现中景

的现实感。他常常利用清淡的墨色和淡雅的色彩来描绘中景的山石、树木等,这种处理手

法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显得清晰可辨,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他在画中常常留白处理,

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更加突出,产生一种凸显之效。

在表现近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利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浅不一的墨色来表现近景的质感

和立体感。他擅长通过勾勒近处的树木、花草等细节来增强近景的真实感,通过运用浓墨

从《千里江山图》管窥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征-最新文档

从《千里江山图》管窥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征-最新文档

从《千里江山图》管窥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征

2017年9月15日,大展“千里江山一一历代青绿山水画特

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展。北宋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人气爆棚。《千里江山图》纵51.5 厘米,横1191.5 厘米,据传是北宋王希孟所作,此画本身无款。通过蔡京的题字(政和三年题跋),可知希孟是北宋画院的学生,在十八岁时经过宋徽宗赵佶指点,进步神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画成此画。《千里江山图》是对前人青绿山水画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具有青绿山水画以下的主要特征。

一、对晋唐色彩的追忆一一金碧辉煌、艳丽超群

“从传世最早的山水画,如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和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来看,中国山水画从发轫之初就确立了以‘青绿'为主调的优雅风格。在这些画里面,石青和石绿罩染了大部分的天空和水面,那是青山魏峨、绿水扬波的景色,加上赭石和朱砂烘托出的林木山石及点缀其间的宫宇楼阁,更使画面显得一片精工富丽、碧玉青瑶。”《千里江山图》中,大片面积的深沉的蓝绿色江水压住了整个画面,与山峦的石青石绿赭石等色形成鲜明对比,石青石绿色像宝石镶嵌一样晶莹明亮,构成色彩旋律的主调。山峦、岸边的树木、建筑物以墨线勾勒,又以深墨绿点叶,造成画面重点色块,既调节江水与峰峦的色彩关系,又使石青石绿等颜色更加鲜亮、协调。在

蓝、绿等主色调中的对比中达到了“金碧辉映”“艳丽超群”的效果,较早期唐代山水画“以色貌色”的设色原则,多了几分灵动与生机,达到了“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的用色境界。

第十讲 宋代山水画赏析

第十讲  宋代山水画赏析

窠石平远图》 图17 [宋]郭 熙《窠石平远图》 宋郭
《寒林图》郭熙 北宋 寒林图》
郭熙《早春图》 郭熙《早春图》
同时,与郭熙画风相近的另一位画家王诜( 字晋卿, 同时,与郭熙画风相近的另一位画家王诜(1048-1104年),字晋卿,祖 年),字晋卿 籍太原,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之女为妻,封驸马都尉。 籍太原,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之女为妻,封驸马都尉。善书 富收藏,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书画家交往。 画,富收藏,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书画家交往。其山 水清润明快。水墨、丹青俱佳。流传作品有《渔村小雪图》 水清润明快。水墨、丹青俱佳。流传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 梦游瀛山图》 王诜《渔村小雪图》 图》、《梦游瀛山图》等。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关仝,生卒不详,长安人。后梁画家。 关仝,生卒不详,长安人。后梁画家。 师法荆浩, 出蓝”之誉, 师法荆浩,有“出蓝”之誉,故画史 荆关”并称。他活动于秦岭、 常“荆关”并称。他活动于秦岭、华 山一带,其画笔力雄劲,气势峭拔, 山一带,其画笔力雄劲,气势峭拔, 表现出山川奇伟的气质, 表现出山川奇伟的气质,是得之于对 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 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多写关陇一带 山川,全景式构图,山峰险峻, 山川,全景式构图,山峰险峻,石体 坚凝,杂木丰茂,有干无枝, 坚凝,杂木丰茂,有干无枝,显示出 北方阔叶树特有的粗放,人称“ 北方阔叶树特有的粗放,人称“关家 景致” 在北宋初,与李成、 景致”。在北宋初,与李成、范宽并 称山水三大家。今存作品主要有《 称山水三大家。今存作品主要有《山 溪待渡图》 关山行旅图》 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 山溪待渡图》 绢本,设色画。 《山溪待渡图》,绢本,设色画。现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关陇 华山一带)景色,全景式构图, (华山一带)景色,全景式构图,给 人以近在咫尺、迫自以寸之感。 人以近在咫尺、迫自以寸之感。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画作品大青绿、金碧山水1派的独具特色,展示了吴道子、王维、王洽及张璪创立的风格不同的水墨山水画派。五代画家深入自然,所画景物真实生动,北方画家的画风峰峦丛峙,雄浑壮美;南方画家的画风平淡天真、清丽秀美,南北方画家创立了全景式构图与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使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高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宋元山水画各流派特征审美特色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1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1

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

美特征。据《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所载统计,仅画家就有180余人。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3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着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

出1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1”。现存代表作品有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茂林远岫图》(辽宁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知陆藏)。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

北宋、南宋及元代山水画的表现有何不同

北宋、南宋及元代山水画的表现有何不同

北宋、南宋及元代山水画的表现有何不同

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莫测,一片莽莽苍苍。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画及杂画等。由于画风多样,题材众多,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山水画方面

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花鸟画方面,随着文同、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们以墨竹、墨梅(与南宋末的兰、明后的菊合称“四君子”)等专科绘画的流传,崇尚主观意趣、崇尚笔墨形式趣味的“士人画”开始兴起,如法常的水墨花鸟画《老松八哥图》等为后世水墨画的发展又开新路。徐熙开创了“野逸”风格的水墨形式与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创立的“没骨法”水墨花鸟在民间得以发展。当然,水墨画在宋代人物绘画上也有新的发展。如梁楷的“减笔”画《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画之一。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地影响。水墨画大体上是依着以赵雪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向前发展的。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重视画家主观意志、兴趣和思想感情抒发。赵雪松主张绘画的现实主义,强调绘画笔墨与书法的一致性,标榜复古、提倡书法笔墨的趣味。作为元四家(赵雪松、黄公望、王蒙、吴镇、后董其昌也用倪鲢替换他)之首,引导了元代水墨画的新一轮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他们用干笔皴擦代替湿笔晕染,逐渐用纸张代替绢素。他们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中国画的一次创造性发展,对明清绘画理论、创作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南宋的绘画艺术

南宋的绘画艺术

南宋的绘画艺术

南宋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南宋时期的画家们以静谧和空灵的笔墨风格闻名于世。在这个时期,由于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繁荣,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和作品。本文将从南宋画家的个人风格、画作题材、作品特点等方面,阐述南宋绘画艺术的成就。

一、南宋画家的个人风格

南宋画家个人风格鲜明,多为属于“文人画派”,倾向于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意境。其中,有四大家被誉为南宋绘画的代表人物:马远、夏圭、吴道子、李唐。他们的作品以其精致、深刻的气质和含蓄、稳重的风格备受推崇。

马远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其作品以写实而蕴含诗意的画面著称。作品中的山水、人物都以简单、淡雅的笔触勾勒出真实而又具有感染力的意境。夏圭则以善于描绘动植物和人物而闻名,在其作品中,人物通常以轻描淡写的笔法和层次分明的色块描绘出现。吴道子擅长绘制花鸟图,同时也是一位医生,赋予其作品更为娴淑雅致的气质。李唐则将诗词与绘画巧妙地融

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既具有生动的意境,也体现了文人的气质和

品味。

二、南宋画作主题

南宋时期,由于和平时期的持续和社会文化的繁荣,使画作主

题多元化。南宋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水画

南宋的山水画以“意境”为核心,追求的是自然景观与心灵相通。其中土山画派更是在南宋时期居于“主导地位”,主张本土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马远就是土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南宋的山水画

因为其形象丰富和情感厚重,影响深远,一直流传至今。

2.花鸟画

花鸟画是南宋的重要题材之一,由于宋代的花鸟画家多是文人,他们常借花鸟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雅趣和心情。南宋大量涌现的花

北宋和南宋山水画风格比较-

北宋和南宋山水画风格比较-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个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虽然山水画在两宋时期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不过在构图审美笔墨技法方面却趣味不一。

北宋在山水画中主要是层峦叠障、布置茂密的“以大观小”全景式。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的把握对象,较为直接、坦白,“以大观小”。首先,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画更是在山,树,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山石高大,行旅渺小,初此画,立即给人一种气势浩大山峰巍峨之感,山与人的对比更突出了北方山的特点。北宋山水画是一种全景山水,画作气氛庄重,山势雄浑、博大,且画卷尺幅宽,所画之物层次感强、节奏感强,,地域特色也比较强。北宋山水画地域特点强,状物高于达意。所以北宋以形象的深人刻画来丰富画面的构图变化,以景物的渐层、重复的节奏来形成画面的统一。而到了南宋则侧重于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有限场景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南宋秀丽、小巧、优雅,南宋是去其繁章,采其大要的“以小显大”截取式随着审美意识的发展,山水画的构图,则明显反映在“以小显大”的小景山水上。大体是“去其繁华、采其大要”截取式的特写镜头布局的方法。大景求全形象繁复;小景集中意象简括。如李唐的《清溪渔隐图卷》,构图上不是让出天地表现远景和全貌,而是“顶天立地”,采取近景的一角。他们的“一角”、“半边”构图似乎更接近于焦点透视的“凝神观照”,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在半边一角,开阔画面的空白,形成暗示的空间。其典型章法是,画面近景树木半截,“斧劈”一角;中景危崖半壁,云雾间挡;远景淡荡空朦,天高云阔,给人较直接、简练、明确的审美乐趣和满足。南宋山水多寓于片断景物的抒情达意,相对地减弱了地域特征。画面景物追求以少胜多,隐现参半,境界清旷,剪裁新巧,构图简洁明快,善于利用空白,这种艺术空灵化的格局,为其抒情达意的风格特点,赋予画面更多的感情色彩,而不以追求特定环境的真实性为满足。南宋山水形象组合是一种夸大手法,形象、线条、黑白、疏密、虚实,对比强烈富有刺激性。如马远《寒江独钓图》,以极洗练的手法形成烟水迷茫,江天空阔,寒意萧瑟的诗境。再如马远的这幅《梅石溪凫图》,取梅、石的一部作画,将其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

作者:尹晓辉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

摘要:南宋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院体画和文人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院体山水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是最有代表性的四位画家,其中李唐四四家之首,对南宋山水画的变革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用笔用墨方面,而马远则是在构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探索。

关键词: 南宋;山水画;特征;南宋四家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62-01

一、时代背景

我们在讲秦朝兵马俑的时候,一定会说到秦始皇;在讲到佛教美术时,一定会想起武则天;在讲到书法艺术时,一定会提到李世民;在讲到北宋美术时,一定会谈到宋徽宗。

公元1125年10月金人下诏攻宋,由于统治者软弱,军队节节败退,金人于1127年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南宋同样面对金人的侵扰,统治者对金求和,年年进贡,岁岁乞降。虽然在政治军事上比较的失败,但是却换来了长久的和平。加上北方的手工艺人大举南迁,极大速进了经济科技的发展,当时流传的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足以说明农业的发达,还有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南宋,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宋室南迁之后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处于偏安动荡的局面之下,但是绘画艺术的繁荣情况仍不亚于北宋,高宗自己喜欢工书作画,在位36年,“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展完摩拓不少息”。开设画院,招揽画工,临安画院之盛,不减汴梁。此时的南宋统治者怀着强烈的苟且偷安情感,安逸享乐的情绪异常高涨,高宗重建画院,此时的绘画艺术进入最后的全盛阶段。

南宋的院体山水画达到极盛一时,其中的美学思想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北宋文人画思想的继承。宋朝画论家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如苏轼《题王维吴道子画》一诗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所谓“得之于象外”,就是意境的创造。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用“远”这个概念来概括山水画的意境,他说“山有三远,在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远景”“远思”“远致”,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

境,远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从有限把握到无限,山水画具有这种“远”的意境,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三远说标志着山水画发展的成熟,对南宋的院体绘画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的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新的变化,山水画的发展变化尤为特殊,江浙一带的地理环境给予画家的创作灵感与中州一带是大相异趣的,同时山河的残破,家乡的沦陷,也使南宋的画家对山水草木有特殊的感受,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述,演化为南宋精巧简洁的诗意描写,画家追求情感和力感的外拓,从而开拓了“水墨苍劲”、“水汽淋漓”的一代新风。

南宋由于统治者的重视,院体绘画彻底取得了统治地位,压倒了文人画风,北宋的文人画传统中断了。从总的风格上来讲山水画有繁密走向简练,由浓重走向清淡,这在李唐的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李唐在北宋期间就是画原画家,一副竹林外高挂的酒字,巧妙的表现了“竹锁桥边卖酒家”。他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感的人,北宋的变故成就了他。《清溪渔隐图》描写了钱塘一带雨后的景色,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云是淡的,风是轻的。他应当画出名山秀水,但是由于国家的变故,在他的笔下发生了变化,不但没有名山秀水,甚至也没有雄奇险峻,而他北宋时期的《万壑松风图》表现了北方的雄壮的自然山川,山石险峻,飞瀑一泻千里。

二、南宋山水画的变化

北宋时期出现了米家山水,用简笔淡墨表现烟雨迷蒙的江南山水,而到南宋的刘松年这里用笔用墨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烟雨朦胧变为了大劈斧皴。他的《四景山水图》中的冬季描写,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远山近石,地面积雪,后庭一女子掀帘探望,好似怕风侵袭。我们细看他的山石,就能发现犹如刀削斧砍,棱角分明,好似有一股力量要发泄,这就是笔墨的变化。

北宋的山水是全景式构图,而南宋却发展出了“马一角,夏半边”,就是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构图而画边角之景,这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的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表现了南宋的偏安剩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在《踏歌图》、《溪山清远图》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明代的王世贞说:“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巨,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南宋山水画的变革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何延喆著.中国绘画史要[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