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地球内部圈层
一、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
一、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
(1)地震波的研究——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体)与横波(只能通过横波);
(2)两个界面——莫霍界面(地下33千米处)与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
(3)三个圈层——地壳(地表至莫霍界面)、地幔(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至地心);
(4)特点——地壳、地幔能通过纵波和横波,而地核只能通过纵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而地核的成分以铁镍为主。
二、地壳中的矿物、岩石和矿床。
三、地壳中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变运的实质是地壳本身与能量不断发生循环和转化,从而造成地壳的结构及表面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在自然界的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又称为建设作用,形成高山盆地,使地表变得崎岖;外力作用又称为破坏作用,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地壳的破坏作用和建设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构成地壳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产生的变化过程是地壳物质不断循环运动的过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循环过程,我们将课本第132-133面的文字和插图归纳成以下模式图和文字说明:
①岩浆经侵入或喷出,冷却凝固成岩浆岩。
②⑧⑩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崖在外力作用下,风化形成风化物。
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ppt课件)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存大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它主要分为地表水和 地下水。
34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 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百度约20千米。但是,生物的绝大部 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千米到水下200千米的范围内。
课堂检测
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3.受冰岛的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D)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地核
4.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课堂检测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 大气圈六个圈层。读下图“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地球内部圈层包括( A)
A.地核、地幔、地壳 B.大气圈、水圈、地壳 C.生物圈、地幔、水圈 D.地壳、大气圈、生物圈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D)
合作探究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一 侧,假如它成功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穿越地 心,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它记录其沿线地球的内部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3.就你的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这些圈层 (尤其是四大圈层)是什么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大气圈
生
物 圈A 水圈B
岩石C圈
3.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 成的示意图,回答:
图中的A、B、C分别 代表哪个圈层?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底部、 岩石圈上部、水圈全部。
外部圈 层
概念
组成
特征或重要性
大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 气体和悬浮物质,是地球自然环境
气 成的包围地球的复 主要成分是氮和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圈 杂系统
氧
水 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 地表水、地下水、水圈里的水处于
成的连续但不规 大气水、生物水 不间断的循环运
则的圈层 等
动之中
生物圈与大气圈、
生
地球表层生物 生物及其 水圈和岩石圈相
纵波(P波)
横波(S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 (P波)
当地震发生时,先感觉 是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左 右前后摇晃。
横波 (S波)
分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状态
纵波 横波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 固体
共同点: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2、内部圈层的划分
第六章 地震和地球的圈层-行星地球
第六章地震和地球的圈层构造
全界每年能被感觉到的地震超过30000次,每年仅有大约75次大地震发生在地球上,并且其中的许多地震还发生在偏远的地区。偶然也会有一些大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地震便是地球上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了。
地震会引起砂土地基的液化,给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当地震发生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电力和燃气输送线经常被破坏而造成大规模的火灾,如1906年San Francisco地震中,大多数的破坏是由于地震引起的火灾造成的;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造成了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这是目前为止是世界地震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1.地震的有关概念(Some terms of Earthquake)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引起的地球或地壳的快速颤动。地震的能量从震源(focus)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释放传遍整个地球。
震中(epicentre)——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叫。
震源深度(focus depth)——震中至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从震中到任何一个地震台站的距离。
2.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Earthquake Waves)
地震波是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震波分为:面波(surface waves)、体波(body waves)。
面波——围绕地球外层传播的波;体波(纵波、横波)——沿着一定传播路径穿过地球内部的波。
纵波( primary waves):通过介质的体积变化即挤压和拉伸传播的,在固、液、气态介质中均可传播,速度最快。
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图版(2019)必修一
成5~7题。
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
A .①
B.② C.③ D.④
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 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 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内地核
莫霍面 (17 km)
古登堡面 (2900 km)
P波和S波 的速度突 然增加
P波速度 突然下降, S波完全 消失
①由岩石组成的 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 洋部分薄,大陆 部分厚; ③可分为硅铝层 和硅镁层
上地幔顶部存在 一个软流层,这 里可能为岩浆的 主要发源地
①外地核可能呈 熔融状态,内地 核为固态; ②物质成分以铁 和镍为主; ③温度、压力、 密度均很大
(2)下列关于甲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机圈层②厚度最小的圈层③质量最大的圈层④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⑤存在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幔之间
A.①②⑤ C.③④⑤
B.②③④ D.①④
解析:(1)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与其他圈 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岩石圈位于各圈层的底部,水圈位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 (2)甲圈层(生物圈)是有机圈层,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
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
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
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
层的特征
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
知识点0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地震波
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第三章地球内部圈层
(2)地球内部重力值: 在地球内部,重力因深度而不同。由于 地球内部的惯性离心力变得更加微弱,故地 球内部的重力可简单地看成是引力。 利用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规律,便可求 出地球内部不同深部的重力值。 从地表到古登堡面,重力值大体上随深 度而增加,但变化不大,在2885km 处达到 极大值(约1069Gal)。 从2885km 到地心处,由于质量逐渐减 小为零,故重力也从极大值迅速减小为零。
低速带:或称低速层,低速带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 250km之间,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 未随深度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低速带的上、 下没有明显的界面,波速的变化是渐变的;同时,低速带的埋 深在横向上是起伏不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也有较大变化。横 波的低速带是全球性普遍发育的,纵波的低速带在某些地区可 以缺失或处于较深部位。低速带在地球中所构成的圈层被称为 软流圈。软流圈之上的地球部分被称为岩石圈。
第三章地球内部圈层
(二)压力
地内的压力又称为静压力或围压,按静 压力平衡公式可表示为ρ=hρh gh(即静压 力ρ等于某深度h和该深度以上的地球物质 平均密度ρh与平均重力加速度gh的乘积)。
因此,地内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 地增加的。例如,地壳的平均密度 2.75g/cm3,那么深度每增加1km,压力将增 加约27.5MPa。计算证明,压力值在莫霍面 处约1200MPa、古登堡面处约135200MPa、 地心处361700MPa。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地震波与地球圈层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
刘继龙 10210124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震源区的介质在这股能量的驱动下发生剧烈的振动和破裂,这种振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其表层各处传播出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震源施放出的能量沿振动波传播到地表,给地面的建筑物造成强烈的破坏。
按介质内质元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对波分类,最基本的有横波与纵波。波传播时,介质的每个体元均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若介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叫做横波。其中一种典型是具有剪切弹性的固体中的横波。若介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叫做纵波。这时,介质内诸体元时而靠近、时而疏远。纵波在具有拉伸压缩弹性或有膨胀压缩体变弹性的介质中传播。固体内部可以产生切应力和拉伸压缩应力,从而可传播横波和纵波。液体和气体具有体积压缩弹性,可以传播弹性纵波。在两种介质的表面上还可以传播表面波。例如水面波传播时,水的微团沿圆或椭圆轨道运动。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波,一种是表面波。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实体波能穿越地球内部。实体波在在地球内部传递,又分成P 波和S 波两种。 P 波为一种纵波,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前进速度最快,也最早抵达。P 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S 波前进速度仅次于P 波,粒子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是一种横波。S 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表面波又称L 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表面波有低频率、高震幅和低频散的特性,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根据对波动方程20tt xx u v u -=的分析可以得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由下式决定。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地核
里三圈,外三圈,中间夹着岩石圈。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 岩浆可能发源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过450km;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
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颠簸
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什么感觉?
答: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纵波
横波
分类
传播速度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2、高山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3、海拨高处厚,海拨低处薄——海拨差异
(2)地幔:上地幔和下地幔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900
下地幔
组成: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幔
2900
软 流 层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地核:外核(液态)和内核(固态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地球科学家使用地震的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构成。根据地球物理的研究,地球内部是一个非均质体,各层物质的密度、压力、温度、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存在着明显差异。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地震波不连续界面,由此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图5-3-3)。其中地壳及地幔顶部是由坚硬的岩石所组成的,厚度约为70千米~150千米,又称为岩石圈。
(1)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区平均厚度约35千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洋地区平均约7千米,最薄处仅4千米,地壳的体积为全地球体积1%,质量为全球质量的0.4%,密度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2,为2.7~2.9克/厘米3。危害极大的大陆浅源地震,就是发生在地壳这一层内。
(2)地幔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平均深度60~250千米处的上地幔上部有一层软流圈,它位于岩石圈之下,是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物质具有柔性。软流圈可能与地球表面的许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岩浆的源地、地震和火山现象的根源,造成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形成有用的矿藏。
(3)地核地核指地球核心部分,半径约3400千米,质量和体积分别为全球的31.5%和16%,密度极高,边缘区为9.7克/厘米3,地核中心则高13克/厘米3,温度也随深度而上升,地核边缘的温度是3700℃,地心达到5500—6000℃。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组成。地核也被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约
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
3400km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 质,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变慢, 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 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活动
(2)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上层:硅铝层,不连续,只存在于 大陆 上。 下层:硅镁层,连续,存在于 大陆 和 大洋 底部。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特别提醒: ①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 顶部(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 厚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 ②元素在地层中不同:地壳上 层成为硅铝层,下层称硅镁层 ;地幔含铁镁较多;地核含铁 镍较多。 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 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上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
大
供给生物生长必备的元素(氮、氧)。
地球内部圈层特征及其意义
固态 岩石 固态 软流层 固态 固态 液态
铁镁的硅 酸盐类物 质,由上 而下铁镁 含量逐渐 增加。 以铁镍为 主,并含 少量较轻 元素。
逐 渐 增 大
5000 固态
2 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
• 密度(克/立方厘米):地球平均5.5,花 岗岩2.6,玄武岩3.0,铁8。根据陨石 (铁、铁石、石)实测和深部地震波速 增加的事实,推断(计算):地表到地 心密度逐渐增高。 • 压力(围压):随深度逐渐增大。地心 是地表的350万倍。根据实验推断。 • 温度:随深度逐渐增大。地核达4000摄 氏度以上。由地热增温率实测、高温高 压实验和地震波测量结果推断。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2
第二节 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1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研究手段: • 地震波(最主要手段) • 岩石高温高压实验 • 陨石研究
2 地球内部层圈(壳、幔、核)的密 度、压力、温度特征。
(1)莫霍面与古登堡面
• • 莫霍面(M面): 全球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7.6km/s(玄武 岩的波速)突然增大到8.1km/s(橄榄岩的波 速),平均深度33km,被视为地壳与地幔的分 界。 • 古登堡面(G面): • 2900km深度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 13.6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消失,被视为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证实外核为液态。
(4)地幔的特征
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地震)
三、认真选一选: 1.地幔的下面是 B ,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A.地壳 B.地核 C.地心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是由 A 组成的。 A.岩石 B.沙子 C.土壤
地球的内部
为什么会有火山喷发? 为什么会有地震发生? 为什么会有地热温泉? 地球内部究竟长什么样?
地
球 地壳 的
内
地幔
部
地核 结 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速度变化等因素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物 质结构,从而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能在固体、 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 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在不同的介 质中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不同。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慢、地核三层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 组成了岩石圈。
软流层呈熔融状态,由炽热的岩浆组成, 由于岩浆的运动带动了与之相接触的岩 石圈的运动,从而导致了地壳的变动。
想一想: 地球表面的哪些现象还能证明地壳的变 动呢?
我们已知地壳无时无刻都在发 生变动,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 一种壮观的地壳变动形式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的圈层构造
划分 依据
纵 波
地震波
横 波
地壳
莫霍 界面 组成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圈 生物圈
1、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A、岩石圈以上的部分 B、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
D
)
D ) 2、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纵波(P波 )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横波(S波 )
异同点:
地震波
项
目
纵波(P波)
横波(S波)
不同点 速度
通过物质 相同点
较慢 固液气 固
较快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 的性质而变化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横波(S波) 纵波(P波) 地震波
3.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B) A.氮和氢 C.氢和氧 A.连续而规则 B.氧和氮 D.氧和碳 B.连续但不规则
4.水圈是________的圈层。(B )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5.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最活跃的圈层 C.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 D.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m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
莫霍面(M面): 全球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7.0km/s(玄武 岩的波速)突然增大到8.1km/s(橄榄岩的波速), 平均深度33km,被视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面(G面): 2900km深度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 13.6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消失,被视为地 幔与地核的分界,证实外核为液态。
第八章 地震和地球内部层圈
• 地震 • 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 地球内部层圈的运动
第一节 地震
• • • • • • 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监测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波 地震带 地震预报
地震发生的原因
• 地震:地球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 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是由于断层活动引 发的构造地震。 •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
• 密度(克/立方厘米):地球平均5.5,花 岗岩2.6,玄武岩3.0,铁8。根据陨石 (铁、铁石、石)实测和深部地震波速 增加的事实,推断(计算):地表到地 心密度逐渐增高。 • 压力(围压):随深度逐渐增大。地心 是地表的350万倍。根据实验推断。 • 温度:随深度逐渐增大。地核达4000摄 氏度以上。由地热增温率实测、高温高 压实验和地震波测量结果推断。
地核的特征
• • • • • • 厚度:3471km,体积是地球16.2%, 质量是地球的31.3%。 组成:铁、镍,少量氢、硫化物或 硅酸盐。(根据陨石、地震 波和实验推测) 结构: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地球内部层圈的运动
•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 地幔对流 • 内核与壳幔旋转速度差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断裂
震中 •地 震 波
•震 源
地震的破坏作用
地震造成的地裂
• 地震监测是通过设置在各地的地震台站中的地震仪对全 球地震进行监测。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 震级和烈度是表示地震强度的两种方法。 • 地震的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与地震波的振幅成正比,同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 • 地震的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 度。同一次地震,视距震中的距离不同 存在不同的烈度。分为12级。
地幔的特征
•
• • • • • • • • •
厚度: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2.3%,质 量是地球的 67.8%。 组成:固体岩石。铁、镁硅酸盐矿物(根 据陨石、深成岩、地震波和实验推 测)。 结构:分三层。B:上地幔33 — 400km橄 榄石结构(四面体);C:过度层 400 — 673km尖晶石结构(四面体+ 八面体);D:下地幔670—2900km 钙钛矿结构(八面体+立方体)。
地 球 内 部 压 力 变 化
地 球 内 部 温 度 变 化
地壳的特征
• • • • • • • • • 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 武岩。密度2.6 — 2.9,主要由硅 酸盐矿物组成。 构造: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摺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38亿年),洋壳新 (最老2亿年)。
• •
全球地震的分布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阿尔卑 斯——喜马拉雅和大洋中脊三个带上。
•
板块边界是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第二节 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 地球内部的研究手段: • 地震波(最主要手段) • 岩石高温高压实验 • 陨石研究 • 地球内部层圈(壳、幔、核)的密 度、压力、温度特征。
地球内部结构与波速的变化
岩石圈与软流圈
•
• • • • • • •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平均厚度75km,是固体地球的真正外壳, 组成岩石圈板块。 软流圈:岩石圈下部上地幔中的软层,地震 波低速带,在1400度高温下(接近岩石熔 点),岩石塑性增大,深度延伸到300km, 最软的部分位200km处。软流圈驮载着岩石 圈板块发生运动。
wenku.baidu.com
纵 波
横 波
地 震 震 中 位 置 的 确 定
0 20 40 60 弧度(距离) • 地震 时间/距离曲线图 :通过P波与S波传导时间差计算震中距离
•
• 地震波 的性质:
• 地震波 与光波 类似, 遇到不 同介质 界面发 生折射 和反射。
• 目前为 止:地 球内部 层圈结 构主要 是通过 地震波 了解到 的。称 为地震 成析成 像技术。
地震仪
地震波
• 地震波由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 (L波)组成。 • 纵波(P):一种疏密波,速度最快,称为首 波,8-9公里/秒,可以在任意介质中传播。 • 横波(S):一种摆动波,速度其次,称为次 波,4-5公里/秒,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 面波(L):沿地表面传播的一重摆动波,类 似波浪,速度最慢,也称长波,破坏性最大。
岩 石 圈 板 块 的 运 动 俯 冲
( )
岩 石 圈 板 块 的 运 动 海 底 扩 张
( )
地幔对流(A全对流,B浅对流)
大 洋 中 的 热 点 形 成 夏 威 夷 群 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