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地球内部圈层

合集下载

一、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

一、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

一、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

(1)地震波的研究——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体)与横波(只能通过横波);

(2)两个界面——莫霍界面(地下33千米处)与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

(3)三个圈层——地壳(地表至莫霍界面)、地幔(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至地心);

(4)特点——地壳、地幔能通过纵波和横波,而地核只能通过纵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而地核的成分以铁镍为主。

二、地壳中的矿物、岩石和矿床。

三、地壳中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变运的实质是地壳本身与能量不断发生循环和转化,从而造成地壳的结构及表面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在自然界的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又称为建设作用,形成高山盆地,使地表变得崎岖;外力作用又称为破坏作用,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地壳的破坏作用和建设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构成地壳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产生的变化过程是地壳物质不断循环运动的过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循环过程,我们将课本第132-133面的文字和插图归纳成以下模式图和文字说明:

①岩浆经侵入或喷出,冷却凝固成岩浆岩。

②⑧⑩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崖在外力作用下,风化形成风化物。

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ppt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ppt课件)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存大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它主要分为地表水和 地下水。
34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 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百度约20千米。但是,生物的绝大部 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千米到水下200千米的范围内。
课堂检测
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3.受冰岛的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D)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地核
4.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课堂检测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 大气圈六个圈层。读下图“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地球内部圈层包括( A)
A.地核、地幔、地壳 B.大气圈、水圈、地壳 C.生物圈、地幔、水圈 D.地壳、大气圈、生物圈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D)
合作探究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一 侧,假如它成功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穿越地 心,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它记录其沿线地球的内部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2.人类生活的空间与哪些圈层直接相关? 四大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就你的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这些圈层 (尤其是四大圈层)是什么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大气圈

物 圈A 水圈B
岩石C圈
3.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 成的示意图,回答:
图中的A、B、C分别 代表哪个圈层?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底部、 岩石圈上部、水圈全部。
外部圈 层
概念
组成
特征或重要性
大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 气体和悬浮物质,是地球自然环境
气 成的包围地球的复 主要成分是氮和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圈 杂系统

水 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 地表水、地下水、水圈里的水处于
成的连续但不规 大气水、生物水 不间断的循环运
则的圈层 等
动之中
生物圈与大气圈、

地球表层生物 生物及其 水圈和岩石圈相
纵波(P波)
横波(S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 (P波)
当地震发生时,先感觉 是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左 右前后摇晃。
横波 (S波)
分类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状态
纵波 横波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 固体
共同点: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2、内部圈层的划分

第六章 地震和地球的圈层-行星地球

第六章 地震和地球的圈层-行星地球

第六章地震和地球的圈层构造

全界每年能被感觉到的地震超过30000次,每年仅有大约75次大地震发生在地球上,并且其中的许多地震还发生在偏远的地区。偶然也会有一些大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地震便是地球上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了。

地震会引起砂土地基的液化,给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当地震发生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电力和燃气输送线经常被破坏而造成大规模的火灾,如1906年San Francisco地震中,大多数的破坏是由于地震引起的火灾造成的;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造成了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这是目前为止是世界地震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1.地震的有关概念(Some terms of Earthquake)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引起的地球或地壳的快速颤动。地震的能量从震源(focus)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释放传遍整个地球。

震中(epicentre)——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叫。

震源深度(focus depth)——震中至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从震中到任何一个地震台站的距离。

2.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Earthquake Waves)

地震波是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震波分为:面波(surface waves)、体波(body waves)。

面波——围绕地球外层传播的波;体波(纵波、横波)——沿着一定传播路径穿过地球内部的波。

纵波( primary waves):通过介质的体积变化即挤压和拉伸传播的,在固、液、气态介质中均可传播,速度最快。

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图版(2019)必修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图版(2019)必修一

成5~7题。
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
A .①
B.② C.③ D.④
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 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 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内地核
莫霍面 (17 km)
古登堡面 (2900 km)
P波和S波 的速度突 然增加
P波速度 突然下降, S波完全 消失
①由岩石组成的 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 洋部分薄,大陆 部分厚; ③可分为硅铝层 和硅镁层
上地幔顶部存在 一个软流层,这 里可能为岩浆的 主要发源地
①外地核可能呈 熔融状态,内地 核为固态; ②物质成分以铁 和镍为主; ③温度、压力、 密度均很大
(2)下列关于甲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机圈层②厚度最小的圈层③质量最大的圈层④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⑤存在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幔之间
A.①②⑤ C.③④⑤
B.②③④ D.①④
解析:(1)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与其他圈 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岩石圈位于各圈层的底部,水圈位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 (2)甲圈层(生物圈)是有机圈层,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

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

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

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

层的特征

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

知识点0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地震波

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第三章地球内部圈层

第三章地球内部圈层
赤道处重力值为978.0318Gal(伽)。 两极处重力值为983.2177Gal。 两极比赤道增第三加章地了球内部5圈.层1859Gal。
(2)地球内部重力值: 在地球内部,重力因深度而不同。由于 地球内部的惯性离心力变得更加微弱,故地 球内部的重力可简单地看成是引力。 利用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规律,便可求 出地球内部不同深部的重力值。 从地表到古登堡面,重力值大体上随深 度而增加,但变化不大,在2885km 处达到 极大值(约1069Gal)。 从2885km 到地心处,由于质量逐渐减 小为零,故重力也从极大值迅速减小为零。
低速带:或称低速层,低速带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 250km之间,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 未随深度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低速带的上、 下没有明显的界面,波速的变化是渐变的;同时,低速带的埋 深在横向上是起伏不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也有较大变化。横 波的低速带是全球性普遍发育的,纵波的低速带在某些地区可 以缺失或处于较深部位。低速带在地球中所构成的圈层被称为 软流圈。软流圈之上的地球部分被称为岩石圈。
第三章地球内部圈层
(二)压力
地内的压力又称为静压力或围压,按静 压力平衡公式可表示为ρ=hρh gh(即静压 力ρ等于某深度h和该深度以上的地球物质 平均密度ρh与平均重力加速度gh的乘积)。
因此,地内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 地增加的。例如,地壳的平均密度 2.75g/cm3,那么深度每增加1km,压力将增 加约27.5MPa。计算证明,压力值在莫霍面 处约1200MPa、古登堡面处约135200MPa、 地心处361700MPa。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地震波与地球圈层

地震波与地球圈层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

刘继龙 10210124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震源区的介质在这股能量的驱动下发生剧烈的振动和破裂,这种振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其表层各处传播出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震源施放出的能量沿振动波传播到地表,给地面的建筑物造成强烈的破坏。

按介质内质元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对波分类,最基本的有横波与纵波。波传播时,介质的每个体元均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若介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叫做横波。其中一种典型是具有剪切弹性的固体中的横波。若介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叫做纵波。这时,介质内诸体元时而靠近、时而疏远。纵波在具有拉伸压缩弹性或有膨胀压缩体变弹性的介质中传播。固体内部可以产生切应力和拉伸压缩应力,从而可传播横波和纵波。液体和气体具有体积压缩弹性,可以传播弹性纵波。在两种介质的表面上还可以传播表面波。例如水面波传播时,水的微团沿圆或椭圆轨道运动。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波,一种是表面波。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实体波能穿越地球内部。实体波在在地球内部传递,又分成P 波和S 波两种。 P 波为一种纵波,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前进速度最快,也最早抵达。P 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S 波前进速度仅次于P 波,粒子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是一种横波。S 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表面波又称L 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表面波有低频率、高震幅和低频散的特性,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根据对波动方程20tt xx u v u -=的分析可以得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由下式决定。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地核
里三圈,外三圈,中间夹着岩石圈。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 岩浆可能发源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过450km;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
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颠簸
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什么感觉?
答: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纵波
横波
分类
传播速度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2、高山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3、海拨高处厚,海拨低处薄——海拨差异
(2)地幔:上地幔和下地幔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900
下地幔
组成: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幔
2900
软 流 层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地核:外核(液态)和内核(固态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地球科学家使用地震的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构成。根据地球物理的研究,地球内部是一个非均质体,各层物质的密度、压力、温度、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存在着明显差异。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地震波不连续界面,由此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图5-3-3)。其中地壳及地幔顶部是由坚硬的岩石所组成的,厚度约为70千米~150千米,又称为岩石圈。

(1)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区平均厚度约35千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洋地区平均约7千米,最薄处仅4千米,地壳的体积为全地球体积1%,质量为全球质量的0.4%,密度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2,为2.7~2.9克/厘米3。危害极大的大陆浅源地震,就是发生在地壳这一层内。

(2)地幔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平均深度60~250千米处的上地幔上部有一层软流圈,它位于岩石圈之下,是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物质具有柔性。软流圈可能与地球表面的许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岩浆的源地、地震和火山现象的根源,造成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形成有用的矿藏。

(3)地核地核指地球核心部分,半径约3400千米,质量和体积分别为全球的31.5%和16%,密度极高,边缘区为9.7克/厘米3,地核中心则高13克/厘米3,温度也随深度而上升,地核边缘的温度是3700℃,地心达到5500—6000℃。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组成。地核也被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
3400km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 质,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变慢, 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 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活动
(2)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上层:硅铝层,不连续,只存在于 大陆 上。 下层:硅镁层,连续,存在于 大陆 和 大洋 底部。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特别提醒: ①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 顶部(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 厚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 ②元素在地层中不同:地壳上 层成为硅铝层,下层称硅镁层 ;地幔含铁镁较多;地核含铁 镍较多。 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 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上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

供给生物生长必备的元素(氮、氧)。

地球内部圈层特征及其意义

地球内部圈层特征及其意义

固态 岩石 固态 软流层 固态 固态 液态
铁镁的硅 酸盐类物 质,由上 而下铁镁 含量逐渐 增加。 以铁镍为 主,并含 少量较轻 元素。
逐 渐 增 大
5000 固态
2 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
• 密度(克/立方厘米):地球平均5.5,花 岗岩2.6,玄武岩3.0,铁8。根据陨石 (铁、铁石、石)实测和深部地震波速 增加的事实,推断(计算):地表到地 心密度逐渐增高。 • 压力(围压):随深度逐渐增大。地心 是地表的350万倍。根据实验推断。 • 温度:随深度逐渐增大。地核达4000摄 氏度以上。由地热增温率实测、高温高 压实验和地震波测量结果推断。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2
第二节 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1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研究手段: • 地震波(最主要手段) • 岩石高温高压实验 • 陨石研究
2 地球内部层圈(壳、幔、核)的密 度、压力、温度特征。
(1)莫霍面与古登堡面
• • 莫霍面(M面): 全球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7.6km/s(玄武 岩的波速)突然增大到8.1km/s(橄榄岩的波 速),平均深度33km,被视为地壳与地幔的分 界。 • 古登堡面(G面): • 2900km深度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 13.6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消失,被视为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证实外核为液态。
(4)地幔的特征

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地震)

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地震)
二.当好小法官: 1.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 2.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等,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 3.地幔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 ) 4.地幔和地核主要由铁构成,所以地球上的铁是取之不尽的。( ×)
三、认真选一选: 1.地幔的下面是 B ,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A.地壳 B.地核 C.地心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是由 A 组成的。 A.岩石 B.沙子 C.土壤
地球的内部
为什么会有火山喷发? 为什么会有地震发生? 为什么会有地热温泉? 地球内部究竟长什么样?

球 地壳 的

地幔

地核 结 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速度变化等因素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物 质结构,从而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能在固体、 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 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在不同的介 质中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不同。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慢、地核三层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 组成了岩石圈。
软流层呈熔融状态,由炽热的岩浆组成, 由于岩浆的运动带动了与之相接触的岩 石圈的运动,从而导致了地壳的变动。
想一想: 地球表面的哪些现象还能证明地壳的变 动呢?
我们已知地壳无时无刻都在发 生变动,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 一种壮观的地壳变动形式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构造

划分 依据
纵 波
地震波
横 波
地壳
莫霍 界面 组成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圈 生物圈
1、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A、岩石圈以上的部分 B、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
D

D ) 2、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纵波(P波 )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横波(S波 )
异同点:
地震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不同点 速度
通过物质 相同点
较慢 固液气 固
较快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 的性质而变化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横波(S波) 纵波(P波) 地震波
3.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B) A.氮和氢 C.氢和氧 A.连续而规则 B.氧和氮 D.氧和碳 B.连续但不规则
4.水圈是________的圈层。(B )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5.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最活跃的圈层 C.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 D.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m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
莫霍面(M面): 全球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7.0km/s(玄武 岩的波速)突然增大到8.1km/s(橄榄岩的波速), 平均深度33km,被视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面(G面): 2900km深度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 13.6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消失,被视为地 幔与地核的分界,证实外核为液态。
第八章 地震和地球内部层圈
• 地震 • 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 地球内部层圈的运动
第一节 地震
• • • • • • 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监测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波 地震带 地震预报
地震发生的原因
• 地震:地球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 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是由于断层活动引 发的构造地震。 •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
• 密度(克/立方厘米):地球平均5.5,花 岗岩2.6,玄武岩3.0,铁8。根据陨石 (铁、铁石、石)实测和深部地震波速 增加的事实,推断(计算):地表到地 心密度逐渐增高。 • 压力(围压):随深度逐渐增大。地心 是地表的350万倍。根据实验推断。 • 温度:随深度逐渐增大。地核达4000摄 氏度以上。由地热增温率实测、高温高 压实验和地震波测量结果推断。
地核的特征
• • • • • • 厚度:3471km,体积是地球16.2%, 质量是地球的31.3%。 组成:铁、镍,少量氢、硫化物或 硅酸盐。(根据陨石、地震 波和实验推测) 结构: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地球内部层圈的运动
•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 地幔对流 • 内核与壳幔旋转速度差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断裂
震中 •地 震 波
•震 源
地震的破坏作用
地震造成的地裂
• 地震监测是通过设置在各地的地震台站中的地震仪对全 球地震进行监测。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 震级和烈度是表示地震强度的两种方法。 • 地震的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与地震波的振幅成正比,同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 • 地震的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 度。同一次地震,视距震中的距离不同 存在不同的烈度。分为12级。
地幔的特征

• • • • • • • • •
厚度: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2.3%,质 量是地球的 67.8%。 组成:固体岩石。铁、镁硅酸盐矿物(根 据陨石、深成岩、地震波和实验推 测)。 结构:分三层。B:上地幔33 — 400km橄 榄石结构(四面体);C:过度层 400 — 673km尖晶石结构(四面体+ 八面体);D:下地幔670—2900km 钙钛矿结构(八面体+立方体)。
地 球 内 部 压 力 变 化
地 球 内 部 温 度 变 化
地壳的特征
• • • • • • • • • 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 武岩。密度2.6 — 2.9,主要由硅 酸盐矿物组成。 构造: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摺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38亿年),洋壳新 (最老2亿年)。
• •
全球地震的分布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阿尔卑 斯——喜马拉雅和大洋中脊三个带上。

板块边界是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第二节 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 地球内部的研究手段: • 地震波(最主要手段) • 岩石高温高压实验 • 陨石研究 • 地球内部层圈(壳、幔、核)的密 度、压力、温度特征。
地球内部结构与波速的变化
岩石圈与软流圈

• • • • • • •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平均厚度75km,是固体地球的真正外壳, 组成岩石圈板块。 软流圈:岩石圈下部上地幔中的软层,地震 波低速带,在1400度高温下(接近岩石熔 点),岩石塑性增大,深度延伸到300km, 最软的部分位200km处。软流圈驮载着岩石 圈板块发生运动。
wenku.baidu.com
纵 波
横 波
地 震 震 中 位 置 的 确 定
0 20 40 60 弧度(距离) • 地震 时间/距离曲线图 :通过P波与S波传导时间差计算震中距离

• 地震波 的性质:
• 地震波 与光波 类似, 遇到不 同介质 界面发 生折射 和反射。
• 目前为 止:地 球内部 层圈结 构主要 是通过 地震波 了解到 的。称 为地震 成析成 像技术。
地震仪
地震波
• 地震波由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 (L波)组成。 • 纵波(P):一种疏密波,速度最快,称为首 波,8-9公里/秒,可以在任意介质中传播。 • 横波(S):一种摆动波,速度其次,称为次 波,4-5公里/秒,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 面波(L):沿地表面传播的一重摆动波,类 似波浪,速度最慢,也称长波,破坏性最大。
岩 石 圈 板 块 的 运 动 俯 冲
( )
岩 石 圈 板 块 的 运 动 海 底 扩 张
( )
地幔对流(A全对流,B浅对流)
大 洋 中 的 热 点 形 成 夏 威 夷 群 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