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精选教学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学课件
水的高度和容器的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容器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水的高度随着容器的底面积变大而不断变小。
(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
(1)表中有哪两种量?
杯子的底面积
水的高度
反比例关系的图象是光滑的曲线。
由右面的图象,你能看出容器的底
面积分别是 40cm2、50cm2、55cm2
时,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吗?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
对象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变化趋势
同增同减
比值一定
判断方法
关系式
= (一定)
一种量增加,另一
如果总价一定,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单价与数量成
长与宽成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运输队要运一堆货物,每天运的质量和运货的天数之间
的关系如下:
每天运的吨数/t
运货的天数/天
300
1
150
2
100
3
75
六年级数反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反比例教案
【篇一: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的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
步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
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能力目标:学生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反比例关
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各种分析和设想,我将按照以下环节进行课堂教学:(一)故事导入,导课揭题:
讲《财主和帽子的故事》,引出新课。
如果总布量一定,每顶帽子用布量和帽子的数量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 (板书课题:反比例)(设计目的:以故事导入课题,让学生通过故事初步感受反比例的
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加法表”和“乘法表”,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
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初步感知理解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不同。
设疑:这两种量是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反比例呢?这个问题放在后
面再解答,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题目。
2.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请把下表填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第5课时 反比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5课时反比例(一)
一、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6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经历反比例的意义的建构过程,认识反比例。
2.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能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苹果图及单价)
师:大家喜欢吃苹果吗?星星超市的苹果的单价是每千克2元,如果我们手中有4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20千克)课件出示:如果苹果的单价越来越贵,买得就越();单价越来越便宜,买得就越()。(点名学生回答)师:这里的苹果的单价和数量两个量成正比例吗?(不成
正比例)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变化关系。(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教学反比例的意义。
(1)填写表格。
(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第1问)
组织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课件出示完整表格:
表1
表2
(2)
师:表1中有哪几个量?(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即长和宽)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它们的积一定,都是24,也就是长和宽的积是定值。
师:表2中有哪几个量?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反馈:有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即长和宽)两个量,
它们的和一定,都是12,也就是长和宽的和是定值。
师: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反馈:不相同,因为表1中的两个量是积相同,表
2中的两个量是和相同,
教师小结:观察表1、表2发现,这两个表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精选教学设计案例
因为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又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奠定基础 ,所以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精选教学设计案例,希翼能匡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精选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 24---26 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 12 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 12 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 12 ,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 12 ,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量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
2.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幻灯)
一种练习本的数量和总页数如下表:
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量?
(2)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表内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填空。(小黑板(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__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________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_关系。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
(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
(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
(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
可选其中一、二题,说一说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得很好。你们想一想,有正比例就一定有反比例。什么时候成反比例呢?今天我们就
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小黑板(二))
例4 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如下表:
(1)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幻灯出示)
①表中有哪种量?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的意义》教案及反思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的意义》教案及反
思
人教版《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第1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x-6-5-4-3123456
-1-1.2-1.5-26321.51.21
11.21.52-6-3-2-1.5-1.21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
一.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
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让学生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能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
1.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2.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
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
的概念。
2.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比
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提
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践活动素材,如图片、图表、道具等。
深度解析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教案:让数学变得简单易懂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教学大纲
引言
随着教育的进步,数学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尤其重要,因为它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学中,反比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将在小学的学习中发挥很大作用。本文将试图对小学六年级的反比例数学教学进行深度解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在教学反比例数学概念时,对六年级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学生需要理解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反比例的定义是:两个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它的性质是:当一个量增加时,另一个量会相应地减少。反之亦然。这个概念对学习六年级的数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反比例的应用: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应用反比例概念进行数值计算。这需要掌握反比例关系式的使用,并且能够运用到各种数学问题中。例如,在解决“一个大桶装满了8升水,每天向里面倒入2升
水,倒几天才能让桶装满?”的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到反比例关系。
3. 反比例的图示: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图形上表示反比例关系。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坐标系统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绘制反比例关系。
4. 反比例的实用性:学生需要了解反比例的实际应用。例如,反比例可以用于解决购买商品时的比价问题,也可以用于解决交通运输中的速度和时间等实际问题。
在教学反比例数学概念时,需要结合教材中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概念。在授课方面,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倒水问题”时,可以提出类比问题,如“如果一个油罐里有6升油,每一小时倒入4升油,油罐里几小时后油的容量为8升?”这样,学生可以更快、更准确地理解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反比例》说课稿
《反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时义务教育课程表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往后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和化学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全体同学总体基础较扎实,大多数同学都好学上进,但两极分化突出,尤其是新问题解决方面、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方面较为突出。其中的几名同学学习不主动、怕动手、怕动脑,这需要教师要善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立以下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一)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三)通过学习,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反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反比例的量的规律,还要他们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因此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概括出反比例的概念是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教育以上因素,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是本次课的重点,正确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是难点,也是教学的关键。正确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 》教学教案
第4单元 比例
第2课时 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③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一定每袋质量大米的袋数
大米总质量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数学教案 反比例-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第5课时反比例
【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
2.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
例
(1)每公顷小麦产量一定,
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
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
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
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
容。
1、说说什么是
正比例
2、说出每小时
加工零件数、加
工零件总数和加
工时间三者之间
的关系。
了解正比例
的意义,并知
道满足正比
例的条件
二、新授
教师提问:
1、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
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
化?
1、学生认真观察
表中数据的变化
1、通过学生
自己的探索,
来发现两个
变量的变化
2、(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
20=10×30=300
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团体操排队情境,在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中,运用迁移类推,正确用反比例关系分析解答问题,提高探究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2.对正反比例解决问题进行沟通和比较,总结方法,会用比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这类问题。
3. 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充分经历和体会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问题解决经验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用比例解决问题。
学校要选一些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选300人参加,能站20列,如果每列人数一样多,选225人参加能站多少列?
解:设选225人参加能站x列。
300:20=225:x,x=15。
答:选225人参加能站15列。
2.回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三列(设未知数x,根据判断列出正比例式子),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3.师:看来同学们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复习,回忆旧知,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6
一个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 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 千瓦时。原来5 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原来5 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我们能算一算?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反比
例》公开课教学设计
1中的关系是反比例,表2中的关系是正比例。
2)课件出示例2学生填表并小组讨
论后回答:
学生1]速度越快,所需时间越短。
学生2]表1中。
速度和时间的积相同,都是120.
学生2]表2中。
速度和时间的和相同,都是20.
师]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学生]不相同。表1中的关系是反比例,表2中的关系是正比例。
3、总结特征
师]通过验证和归纳,我们
发现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关系
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它们的积是一个定值。
师]非常好,还有呢?
学生]当其中一个量增大时。
另一个量会减小,反之亦然。师]非常好,这就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特征。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它们的关系:y=k/x(板书公式)
4、练巩固
课件出示练题,学生自
主完成并互相讨论。
5、拓展应用
师]同学们,反比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学生]比如说,两车相向而行。速度越快,相遇的时间越短。学生]还有,灯光照射范围。灯光越远,照射面积越小。师]非常好,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它。
6、反思总结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学生]研究了反比例的意义、变
化规律和特征,以及判断两种
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
法。
师]非常好,你们掌握得非常
好。但是,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的地方呢?
学生]我们需要更多的练,提
高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师]非常好,我们下节课继续
加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猜想激趣、验证归纳、总结特征、练巩固和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变化规律和特征,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同时,通过拓展应用,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但仍需继续加强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反比例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
《反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反比例》是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能运用学习正比例的学习方法学习反比例,从中感受学习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体会反比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能准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设计理念
本节课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情景教学,循序渐进学习新知。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归纳,掌握反比例含义,并能判断出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例举出生活中的反比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进一步掌握反比例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训练复习旧知
1、判断下面题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当一辆车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走的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
2、说一说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通过复习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已有知识和学习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五一要到了,老师要带领六年一班和二班60人去春游,你们想去吗?(生答)我们活动要分组进行。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每组人数(人)3 5 6 10
组数(组)20 12 10 4
提出问题:表格都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名师教案
《反比例》名师教案
长方形长和宽的积一定,相邻两边边长成反比例。
2、判断下表中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吗?x 1 2 3 4 6 8 10 y 11 10 9
3、教师小结:周长是24cm的长方形,1×11=11,2×10=20…不相等。1+11=2+10=…相邻两边的积不相等,但相邻两边的和相等。
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积不是一个确定
的值,相邻两边边长不成反比例。
4、说一说:
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师总结:判定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它们的积是不是一定的。
5、归纳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
三、试一试。
1、小组讨论:
1)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
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
2)小组讨论。
3)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 1 2 3 4 …
学生小
组讨论。
学生小
组讨论。
小组内
合作完成试
一试。
通过小组
合作学习,培养
学生的总结能
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让学生体
验合作学习的
愉悦。
剩下的页数79 78 77 …
思考: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说一说: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3、教师归纳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
2)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a和1 a
4)小明一家去旅游,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学生独
立完成巩固
练习。
通过练习,
巩固反比例的
概念和判定方
法,并能用反比
例解决问题。
2、选择题
1)圆柱体体积一定,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每次拿的支数
10
5
4
2
1
拿的次数
总支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2、通过今天的学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ຫໍສະໝຸດ Baidu后作业
练习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xx”P33第1题。
3、教材“xx”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精选教学设计案例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精选教学
设计案例
因为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又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精选教学设计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精选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一)活动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数学精选教学设计案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