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教学文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布置以下课后作业:
1.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阐述原始农耕生活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理解并分析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学会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来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
3.培养时空观念,认识史前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农耕文明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4.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共同探讨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问题。
展示一些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史前农耕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原始农耕生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历史事件排序、农耕工具识别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始农耕生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标教案远古的传说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标教案远古的传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1课《远古的传说》,内容包括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等,以及这些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2. 掌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主要神话传说及其历史背景。
3. 分析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主要神话传说的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难点:分析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理解神话传说与现实历史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史前时期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新课:(1)盘古开天辟地:介绍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内容,分析其反映的宇宙观念。
(2)女娲造人:讲述女娲造人的传说,探讨其对人类起源的想象。
(3)伏羲画卦:讲解伏羲画卦的传说,引导学生了解八卦的起源。
(1)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用了多少年开天辟地?(2)女娲造人是怎样创造人类的?(3)伏羲画卦的传说中,八卦代表了哪些自然现象?4. 例题讲解:以“盘古开天辟地”为例,分析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信息。
六、板书设计1. 远古的传说2. 内容:(1)盘古开天辟地(2)女娲造人(3)伏羲画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2)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人类起源的哪种观念?2. 答案:(1)盘古开天辟地:传说中,盘古在混沌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醒来后用斧头开天辟地,最终身化万物,创造了世界。
(2)女娲造人:传说中,女娲用黄土捏造人类,反映了古人对泥土造人的观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神话传说,引导学生了解史前时期的历史,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单元 史前时代与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修改版】

第1单元史前时代与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修改版】
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史前时代与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文明发展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史前时代的概念和特点
2. 夏朝的起源和发展
3. 商朝的兴衰和特点
4. 西周的兴起和影响
教学步骤
1. 知识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史前时代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史前文明的好奇和思考。
2. 研究史前时代:讲解史前时代的发展和相关遗址,培养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3. 研究夏朝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夏朝的典故和历史文献,让学生了解夏朝的起源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夏朝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4. 研究商朝的兴衰和特点: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和著名人物,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兴盛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商朝为何会衰落。
5. 研究西周的兴起和影响:介绍西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对西周时期的理解和认知,分析西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课堂纪律等方面的表现。
2. 知识测试:组织小测验或笔试,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3. 作业评定:评价学生在本单元作业中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史纲要》
2.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教学设计)新教材新变化:1.2024版七年级新教材在单元主题、课时标题、每课小标题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如第一单元主题变为《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标题变为《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第2课标题变为《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第3课标题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2.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一单元的标题页如下:3.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对部分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如第1课新增了郧县人、蓝田人的描述;第2课新增了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内容;第3课新增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两个栏目等;4.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1课引语旁配有《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第2课引语旁配有《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第3课引语旁配有《炎帝、黄帝雕像》等。
5.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三、大单元整合(思维导图)请同学们根据根据本单元所学,制作单元思维导图。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人类是从何而来的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属于古代神话传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属于近代科学印证。
金婷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中国人类的起源吧。
(二)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古人类的演进历程任务一:观察《中国境内主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教材,梳理远古人类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类。
学单导图学生回答:中国:造人西方:造人和夏娃)达尔文:生论(由化而来的)学视频:类来》中国境内主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明确:点拨:打制石器是指原始人类从坚硬的石块上,用其他石块打下的石块或石核,粗糙、笨重。
小学生史前教育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史前时代的概念,认识史前时期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性文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史前时代的概念和特征。
2. 史前时期的主要代表性文化。
教学难点:1. 史前时期的时间跨度。
2. 史前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图片、视频、历史书籍等。
2.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史前时代的资料,如书籍、图片、网络信息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幅史前时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期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史前时代,它是一个遥远的时期,有许多未解之谜。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史前时代的概念和特征,如:时间跨度、地理分布、文化特征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活动1. 教师展示史前时期代表性文化的图片,如: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个文化的特点,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史前时代的概念、特征和代表性文化。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史前时代,还记得史前时代的时间跨度、地理分布和文化特征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了解史前时期。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史前时期的时间跨度,如: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活动1. 教师播放史前时期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史前时代的风貌。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视频中的史前文化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史前时期的时间跨度和代表性文化。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1.学生可以阅读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书籍,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2.鼓励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通过视觉影像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增强学习体验。
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亲手触摸原始农耕工具,了解其使用方法和制作工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搜索更多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资料,如学术论文、历史事件介绍等,以拓宽知识面。
③农耕工具、农耕技术
①原始农耕生活:
-定义:史前时期,人类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形成稳定的生活模式。
-时间:约8000年前
-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②半坡人、河姆渡人:
-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陕西半坡村,最早种植粟的人类。
-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村,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
③农耕工具、农耕技术:
-工具:石刀、石斧、耒耜等
-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种子选育技术等
重点题型整理
1.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原始农耕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稳定:人类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形成稳定的生活模式。
-定居:农耕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开始定居,建立村落。
-分工:农业生产中出现简单的分工,如男女分工、老少分工。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原始农耕生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重点: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区分两个地区的住房结构和农作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导入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这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开始由采集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
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二、探究新知(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9页《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找一找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寻找信息并作标注,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黄河、长江等大河对原始农业的产生具有怎样的作用?提示:提供水源,便于农作物种植。
教师归纳: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2.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教材第8页内容,归纳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提示: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②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等流域;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③会使用耒耜等工具耕种。
④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3.教师提问:(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何意义?提示:(1)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2)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展示材料:材料一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材料二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qiā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早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教案(七年级新教材教案)

《第一单元综合》教案【复习反馈·温故知新】利用年代尺或思维导图,回忆上一课重点知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一单元为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完1-3课要形成一个大单元的整体概念。
【自主学习·梳理时空】【自主学习·思维导图】【自主学习·读图识史】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大汶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古人类遗址的位置【课堂练习·素养提升】(2023贵州贵阳)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
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
(填写图中字母即可)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推论图①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图②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图③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参考答案:(1)A B(2)①——3 ②——2 ③——1(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初中历史史前部分教案

初中历史史前部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史前时期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史前时期的主要文明和文化。
3. 能够描述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教学重点:
1. 史前时期的定义和特征。
2. 史前时期的主要文明和文化。
教学难点:
1. 描述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教学板书
2. 有关史前时期的图片或文物展示
3. 课堂小组讨论活动题目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史前时期的图片或文物,引导学生思考史前时期是什么时期,有什么特征。
二、展开(15分钟)
1. 介绍史前时期的定义和特征。
2. 讲解史前时期的主要文明和文化,例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
三、实践(20分钟)
1. 按小组讨论活动题目卡片分组,让学生讨论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讨论。
四、总结(10分钟)
1. 整理史前时期的主要内容,强调史前时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史前时期的文明和文化如何影响了后代文明的发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史前时期的短文,包括史前时期的定义、特征、主要文明和文化以及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复习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主要包括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以及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等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史前时期的理解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史前时期的时间线,明确各个早期人类和原始农耕文明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实识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以及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等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以及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等原始农耕文明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史前时期的时间线,各个早期人类和原始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各个知识点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3.准备好PPT,梳理好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况,以及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等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设计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知道在没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历史的。
面对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表格或归类整理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认识。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境内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生活年代及发现地点;了解北京人的发现、体质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思考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识读《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概括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
3.认识到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给孩子的人类简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给孩子的人类简史》,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预习检查1.观察《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概括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2.说说北京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
3.说说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无论是中国的女娲造人,还是其他地区的相关传说,都属于神话传说。
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思考,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收集、分析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和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更有兴趣了解中国的历史。
能力目标:分析有关材料,理解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体验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科学发现过程,由此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丰富考古知识。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人类的形成是以地球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命的出现与演化为前提的,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
三、教学方法: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导入设问法:人究竟是怎样产来的?我们的祖先是谁?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人类的起源。
新课一、站起来的祖先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有许多,你都知道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讲述课前收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
总结:各种神话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呼唤而出(埃及神话中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原本存在(北美神话人类藏于黑暗之处),动物变的(澳洲神话说有蜥蜴变的,希腊说是天鹅变的),植物变的日尔曼神话说树变的),泥土造的,还有流传很广的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或上帝造亚当、夏娃的传说。
师:但神话是否就是历史事实,就是科学结论呢?那么科学的人类起源的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师:经过科学证实,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人类又是怎样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呢?(出示图片“攀树的古猿想象图”)要求学生从图中描述一下古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呢?(学生回答)师:古猿生活的地方森林茂密、气候舒适,过着攀援、以采集果实为主的生活。
任务一 史前时期教案

任务一史前时期教案教案标题:任务一史前时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史前时期的概念和特征;2. 探索史前时期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发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史前时期的概念和特征;2. 视频素材:史前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3. 图片和插图:史前时期的社会组织和工具;4. 小组活动材料:学生合作探索史前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史前时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史前时期是什么时期?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社会组织是怎样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史前时期的概念和特征,包括时间跨度、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 结合图片和插图,具体说明史前时期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发展,例如狩猎、采集、原始农业、洞穴绘画等。
3. 小组合作探索(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小组活动材料。
-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通过观察和分析材料,探索史前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 引导全班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小组的发现,并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史前时期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以促进他们的反思和参与。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史前时期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报告。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考古遗址,亲身感受史前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
3. 跨学科整合:将史前时期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如地理、艺术、科学等)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中职《历史》课程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历史》课程教案15分其基础是宗法制。
在宗法制内分封者相对于被分封者是大宗,受封者为小宗。
在宗法制内还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和权利,其余各子则享受分封,通过血缘关系将整个社会控制在严格的等级秩序下。
(2)了解礼乐制的本质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根据宗法制行分封后,社会被明确的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强烈反抗。
国家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是通过暴力手段镇压,比如建立军队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制定刑法,严惩犯罪等;另一种则是通过礼仪教化,让百姓安守本份,从而形成了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即“礼乐制”。
举例说明礼乐制:大家耳熟能详的礼制就是用鼎。
只有天子能使用九鼎。
这也是成语“一言九鼎”的来源。
除了用鼎之外,周礼在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都界定着人们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使人各就本位。
(3)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道成为维护周朝稳定统治和周天子至咼无上地位的重要制度。
(三)甲骨文与青铜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引出祭祀、占卜对于早期国家的重要性。
战争靠军队,古代占卜靠祭祀。
随着考古的发现,人们知道古人用甲骨占卜:多用青铜器作为祭祀礼器。
2.理解甲骨通常指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这上边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知道甲骨文上的内容,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迷信,把--些不能解释的事情都归于鬼神,他们崇尚鬼神。
会祭祀各种鬼神,祖先。
所•以,在商朝,比如征战、打仗、狩猎、生病,甚至婚嫁等等大大小小的事都要占卜一下,问问吉凶。
但是,最后由商王解读占卜结果,因•此,商朝统治者遇事必卜,以彰显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加强自己的权威。
了解其制作方法。
通过识读十一生肖甲骨文,体会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它°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了,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种成系统的汉文字,奠定了汉字的基础。
•3.(1)青铜器多作为礼器: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第1课_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人刚生下来还不会行走,所以他两手在地爬着走,这不是四条腿吗,当人长大些学会了走路,不是两条腿吗,当人老年迈之时走路必须拄着拐杖,这不就是三条腿吗。
师:斯芬达克思被气得哑口无言,只得承认答对了,由于羞愧难当,他举手自尽了。从此这条路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这就是有名的“斯芬达克斯之谜”,那么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演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多媒体展示“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图片)
师: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师:最早的猿人是约1200万年前,生活在广袤非洲大地上的森林古猿,它们就像黑猩猩那样过着群体生活。
三百万年前,一只记载史册的非洲古猿降生,作为直立行走的第一猿,她可以说是我们全人类的祖奶奶了,考古学者们亲切地称她为Lucy。在Lucy之后的300多万年的时间里,Lucy的子孙后代陆续地离开了非洲,走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要想活命自然就得演化出相应的特质以适应当地的环境,这些在世界各地独立进化的Lucy的子孙们,主要有这四个重要人种,分别是匠人、佛洛勒斯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智人,也就是我们。
在动画片《疯狂原始人》里面,还能找到这些人种的影子。那个男主角的人设就是智人,克鲁德那一家子,就是劲特大但是傻呵呵的那一家子,就是尼安德特人。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单元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重点难点】重点:1.北京人的发现。
2.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与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传说,中国神话说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
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那么人类究竟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学生回答:古猿)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早期人类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早期的远古人类。
新课探究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问题探究】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指出在我国境内有哪些主要的古人类遗址?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如此分布?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是哪一古人类遗址?答案提示:主要遗址:元谋人遗址、郧县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等。
特点:远古人类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
原因: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远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元谋人遗址。
2.元谋人(1)【史料研读】材料(2)【具体解读】图一经过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元谋人的牙齿。
图二是元谋人使用的粗糙的石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郧县人和蓝田人(1)【史料研读】材料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110万年至80万,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
2022年5月18日,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陶器的发明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器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储存食物和水,改善了食物的保存条件。
2.陶器的发明促进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使用陶器煮食,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
3.陶器的发明和演变使得人类能够制造更加精细的工具和容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4.陶器的发明和演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题5:请列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中的三个共同点和三个不同点。
答案:共同点:
1.都过着定居生活,有一定的房屋居住。
2.种植粮食作物,饲养家畜。
3.会制作陶器等。
不同点:
1.半坡聚落种植的是粟,河姆渡聚落种植的是水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耒耜耕地的基本原理。
7.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8.评价量表:制定评价量表,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原始农耕生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农耕吗?”(举例说明:比如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原始农耕生活的奥秘。
专题0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历案+课件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
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在发散思维中,巩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特征。
三、【巩固案】
(教师小结并升华),通过对于本堂课的讲授,我们了解了且知道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元谋人、北京人、 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黄帝炎帝时期、尧舜禹时期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而我们同时也是中华儿女是华夏族的一员。我们又是“炎黄子孙”,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也请同学们记住,我们的民族的根是共同的。
教后反思
优点:1、通过对本堂课的授课,能够贴近课程标准中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
2、通过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语言组织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知到,历史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考古发掘是具有客观真实性。而神话传说只能作为参照,不具有科学性。
4、通过播放歌曲,能够升华爱国情怀,提升家国意识。
完成第三部分【巩固】的相关练习题(3分钟左右)
好,课程的最后让我们听一首歌《我的祖国》,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是炎黄子孙。这一节课我们就讲授完毕,下课……
学生随着教师,一同聆听教师总结
学生开始做题,并与教师一同对照解答
通过教师的小节,使学生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家国情怀,探寻出中华儿女共同的根。
通过对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对接中考,了解本单元在中考中的命题趋势和所占比重。
通过对该环节的设置,使得学生直观的了解本课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的放矢的结合中考的考纲来复习本课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学校:_ _________ 编制人:李步秋审核:郑璐
第一步:课前预习探新知要求及评价【复习目标】
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和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
2.掌握农耕时代的居民及生活特征。
3.了解远古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及禅让制。
重点:四种居民的生活状况。
难点:远古传说及禅让制。
【相关要求】
1、精神饱满、充满自信、自主复习、主动思考、大胆发言。
2、主持形式:单人主持人安排:课代表
【课前温习】
1.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居民有哪些?
2.使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居民分别是什么?
3.元谋人、北京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是什么?
4.远古传说著名人物有哪些?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哪些?认知复习目标时,注意把握重点。
1.课前自主预习,认真完成预习问题。
2.主持人引领指正答案。
第二步:课内探究深挖掘
具体探究活动要求及评
价
【网络结构】
【专题整合】一、阶段特征:教师引领学生归纳总结。
思考。
小组展示。
二、早期人类:
三、农耕社会:
四、史实与传说的区别:
1.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归纳概括,文中标记
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2.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合作探究】
1.说说元谋人有哪些生活特点?
2.思考:北京人有哪些生活特点?
3.想想: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住房样式有何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步:巩固拓展提能力
具体活动安排要求及评
价【课内练习】
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
()
A.北京周口店
B.云南元谋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
2.如果从特征上来判断是否是“北京人”,你判断的理由中不会有()
A.手脚已经分工
B.上肢基本具备现代人的特点
C.面貌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
D.保留猿类的一些体质特征
3.现代猿类的智商在动物中数一数二,在进化史上与人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有无语言
B.会不会劳动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是否群居
4.根据下列信息判断出的远古人类是()
信息一:上图是其头部复原图。
信息二:生活在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
信息三: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5.过惯了现代生活,人类似乎忘却了茹毛饮血时代。
而一批
美国现代人反其道而行之,钻进山林里过起了原始社会的日
子(见右图)。
那么,你知道几十万年前北京人摆脱“茹毛饮
血”生活的关键是什么吗()
A.使用打制石器
B.使用天然火
C.使用磨制石器
D.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结合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找出关键信息,完成练习。
结合教材内容及图片,找出关键信息,完成相关练习。
【达标测试】
1.下图是李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处应填写的标
题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
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3.下列远古人类,从其进化状况看,排列正确的是()
A.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B.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C.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D.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4.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
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
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
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5.如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
A.懂得爱美
B.知道定居生活
C.注意防寒
D.开始种植
6.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7.赵明同学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今年暑期他准备去考察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文化的典型遗址,你觉得他应该到()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C.陕西省半坡遗址
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8.河姆渡和半坡遗址都位于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战略位置重要
C.土地肥沃,适宜农业
D.便于生活用水
达标要求:
1.课内完
成。
2.在规定时
间5分钟内
完成巩固测
试。
3.组内核对
答案,解决
有困惑的题
目。
4.教师进行
适当补充、
归纳。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一、单词讲解:
1、guitar n. 吉他 → play the guitar 弹吉他
⑴ guitar, drum, piano, violin 为乐器 →
(名词前要加定冠词the )。
即:play the guitar, play the drums, play the piano, play the violin 。
⑵ chess 棋牌类游戏前不加定冠词the 。
→即:play chess, play cards 。
⑶
soccer, tennis, baseball, ping-pong, basketball, volleyball 等球类运动前也不加the 。
→即:play soccer, play tennis, play baseball, play ping-pong, play basketball, play volleyball 。
2、sing v. 唱歌 → I can sing well. singer n. 歌手
3、swim v. 游泳 swimmer n. 游泳者
swimming n./G. 游泳 → swimming club / be good at swimming / help me with swimming
4、dance v. 跳舞 n. 舞蹈 dancer n. 跳舞者
dancing n./G. 跳舞 → I am good at dancing. 5、draw v. 画画 → I can’t draw well.
drawing n. 画,图画 → Her drawings are very good. I like them. 6、chess n. 国际象棋 → play chess 下国际象棋 ① 说(某种语言);说话 → speak English /Chinese ② 演讲,发言 → She wants to speak in the class meeting.
① 说某种语言的人 → an English speaker = a speaker of English ② 演讲者,发言人
speaker n.
7、speak v.
8、join + 某个组织、俱乐部、社会团体、军队,党派等“加入……(成为其中的一员)”
→join the art club / join the army / join the Party / join the League
join + sb.“参加到某人的行列中,和某人一起”→Come and join us.
join (sb.) in + 活动“加入某人的活动中,加入做…,参加某个活动(比赛) ”→She
wants to join us in the game.
join in…=take part in +活动
n. →I’m good at English.
9、be good at + pron. →She isn’t good at it.
G. →They’re good at sin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