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设计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建设与应用解决方案
目 录
• 引言 •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概述 • 系统建设方案 • 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 实施与部署方案 • 效益评估与未来发展
01
引言
背景介绍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 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频发,对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信息化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应急指挥中心 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 了应急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
系统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重要性
在公共安全、重要的作用,能够减少灾 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消防、公安、医疗、气象 、地震、环保等部门,为应急指挥提 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当前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
市场概况
事故灾难
针对火灾、化学事故等各类事故灾难,系统能够迅速整合 救援力量和资源,优化救援方案,降低事故损失和人员伤 亡。
公共安全事件
在处理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公共安全事件中,系统为 指挥者提供了快速决策支持和高效调度能力,确保事件得 到及时控制和处理。
案例分析
以某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例,该中心在应对一次大规模洪涝 灾害中,通过系统快速调配救援物资和人员,有效协调各 部门工作,成功降低了灾害损失。
05
实施与部署方案
实施流程与计划
需求分析
明确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功能需求, 分析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制定实施 计划。
01
02
系统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系统架构、 数据库结构、界面布局等,确保系统 功能完备、易于使用。
03
系统开发
按照设计要求,开发应急指挥中心系 统,实现各项功能模块的开发和集成。
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建设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
局务会义室:
局务会义室长15.4米, 宽度6.2米,高度4米,共95 平方;采用长方形会议室, 共29个座位。
会商室:
会商室长11.55米,宽 度6.2米,高度4米,共71平 方;采用长方形会议室+排 排座,共39个座位。
党组会议室:
党组会议室长7.6米, 宽度7.1米,高度4米,共71 平方;采用长方形会议室+ 排排座,共39个座位。
前言 Introduction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转眼间2017年的工作又接近尾声。 回首过去一年的工作,经过全体领导及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经营业绩保持良好,行业地 位、社会形象日渐提升,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今年,面对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影响,公司上下团 结一致,奋力拼搏,打了一场漂亮的安全效益翻身仗。标志着公司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步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起点、新希望。站在2018年的起点,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优点,汲取 经验,摒弃不足,满怀信心,以更清醒的头脑、更旺盛的斗志、更奋发的姿态和更充沛的干劲 ,向我们的既定目标进发!
塑造世界一流品牌
该项目是重庆市防震减灾中心,会议场所类型有:应急指挥中心、地震网台中心、局务会议室、会商室、 学术报告厅、新闻发布厅、小会议室、党组会议室等。 ✓应急指挥中心需求: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视频会议以及录播系统。 ✓地震网台中心需求:显示系统、会议扩声系统、视频会议系统。 ✓局务会议室需求: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专业扩声系统、视频会议系统。 ✓会商室需求: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会、议扩声系统、中控系统。 ✓学术报告厅需求:矩阵系统、中控系统。 ✓一楼迎接大厅/新闻发布厅:显示系统、会议扩声系统。 ✓小会议室/党组会议室:显示系统。
2
二级标准:声压额定通带内≥98dB; 传声增益125~6300Hz的平均值≥-10db; 不均匀度1000Hz,4000Hz≤+8db
指挥中心系统设计方案
指挥中心系统设计方案一、系统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指挥中心的运行也需要采用最先进的系统设计思想。
因此,我们提出了模块化、开放式、集散分布式的设计方案,并将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作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应急指挥的要求,而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指挥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指挥调度,包括情报搜集、信息研判、参谋决策、调度指挥、指导打防控实战等。
因此,我们致力于将指挥中心建设成为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作风硬朗、严谨细致、精干权威的战斗实体。
我们的设计方案包括图像系统、监控功能、有/无线合一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移动指挥调度系统和视频指挥调度系统等多个功能模块。
通过控制网络连接,这些模块可以智能化地集成为一体,构成多种设备声像合一的效果,满足指挥中心的各种智能化要求,完成各项功能,使之成为使用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
二、客户需求指挥中心大厅的结构特点长为***米、宽为***米、高为***米,大厅环境照度为***。
用户提出以下要求:整个工程大体预算为***,设备选型以中档为标准;本大厅要能满足调度指挥、参谋决策、学术交流、信息研判等用途;能满足***人参加,其中***人发言、***人签到、***表决;配备***支无线话筒作为讲解人员使用;能提供录像带、DVD、有线电视、摄像头等***路视频输入及***路输出;能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路计算机视频输入及***路输出;多资源图像数据(最少4路)的调用显示及现场的指挥标注,可随时点击调用预存;大屏幕显示系统在有办公照明、舞台灯光等高亮度环境下能够正常显示;可配合硬盘录像系统实现对整个会议情况的实时记录;实现各种电子设备的集中控制、智能化管理及人性化操控使非专业人员也可非常容易的控制会议进程及会场模式的转换。
建议——我们建议甲方一定要考虑整个指挥中心大厅的声像处理、环境照度、电力接入、地线引入等方面的设计,以利扩声、显示设备效果的正常发挥。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导读:本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管理,实现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安全、正常运转,保障地震应急快速响应,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维护、应急处置、应急演练、对外服务、考核评比、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条件保障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机构、岗位与人员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应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指挥场所、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的管理等。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可根据各自实际设立地震指挥中心的应急工作岗位,可按照日常运行维护和地震应急的不同情况进行设置,包括运行管理岗、技术保障岗、应急值班岗、后勤保障岗、应急协同岗等。
第五条根据震时和平时工作需要,确定各岗位人员数量,人员配置可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岗位责任应明确到人。
第六条各岗位人员需定期接受中国地震局组织的专业培训。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应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到达岗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第三章日常运维第八条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7×24小时专职值班制度,暂不具备7×24小时专职值班条件的,可采取带岗值班制度。
各省级地震局应在当月25日前将应急指挥中心下月值班表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第九条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1)设备检查:每天定时检查大屏幕系统、数字会议系统、音视频信号输入输出、中央控制系统、服务器、磁盘阵列等设备是否工作正常。
(2)网络测试:每天定时检查内部网络各节点之间,以及与外部网络是否通畅。
(3)工作日志记录:记录指挥中心使用情况和设备工作状态。
(4)问题处理和过程记录:详细记录故障设备的处理过程,未解决问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建议处理方案。
(5)值班工作交接:值班完成后向下一位值班人员交接,应有交接记录。
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方案
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方案一、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设方案,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方案概述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方案是为了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和高效调度,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行动的组织体系。
该方案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指挥系统、资源调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三、组织结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中,应设立地震指挥部、地震救援队、医疗救援队、工程应急队等专业单位,以及与政府、军队、警察、消防等相关机构之间的紧密协作。
四、职责分工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和响应速度,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中各个单位应明确职责分工。
地震指挥部负责指挥和协调全面救援行动,地震救援队负责搜救被困人员,医疗救援队负责伤员救治,工程应急队负责紧急抢修等任务。
五、指挥系统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指挥系统。
在实践中,应采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如卫星通信、无线电通信等,以便快速传递信息和指令。
同时,应建立健全指挥体系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指挥员能够实时了解灾情和救援进展。
六、资源调配地震应急救援需要大量的物资和人力资源,因此,建立合理的资源调配机制至关重要。
通过完善的机制,可以实现各类资源的快速调配和统一管理,确保各方面救援力量和物资的高效利用。
七、培训与演练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设不仅依靠设备和制度,也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
培训和演练旨在提高人员的应急救援技能和反应能力,使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八、国际合作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国际合作对于应对地震应急救援至关重要。
建立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时,应加强与国际救援机构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提高抗震救灾的整体水平。
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XXX有限公司20XX年XX月XX日目录一需求分析 (2)二设计理念 (3)三设计依据 (3)四设计要素 (4)五总体设计 (6)5.1 链路性能 (6)5.2 工作区 (6)5.3 配线子系统 (7)5.4 干线子系统 (7)5.5 监控线缆的敷设 (8)5.6 管槽敷设 (8)六综合布线系统工艺 (9)6.1 施工工艺流程 (9)6.2 桥架、管道及线缆敷设施工工艺要求 (9)6.3 金属桥架的安装 (10)6.4 预埋管道施工工艺要求 (11)6.5 明敷管道施工工艺要求 (11)6.6 线缆敷设阶段工艺要求 (12)七综合布线机柜及设备安装 (12)7.1 安装前的设备检验 (12)7.2 机柜安装 (12)八布线系统安装规范及工艺要求 (13)8.1 设备间电源方案 (13)8.2 链路与设备必须的保护措施 (13)8.3 与强电电缆的最小间距 (13)8.4 其它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4)8.5 系统安装的工艺要求 (15)一需求分析指挥场所综合布线系统由机柜、线缆、模块、跳线、24口配线架、地插等组成。
所有线缆均须采用市场占有率前3位的6类屏蔽产品。
配线柜应设置A,B两个区,其中A区端接语音信息点和外网信息点,B区端接内网及备用线,所有配线间内线缆的端接全部采用统一的空白屏蔽配线架组合平口6类屏蔽模块方式实现,并在配线间侧进行单端接地。
为保证现场使用的整洁,所有端口需配有防尘盖,有彩色应用标识。
七楼指挥厅与一楼机房之间要有主干光纤线缆。
1、指挥厅信息点每组信息点包括:电源、内网、外网、、音频、备用线;指挥厅由指挥区、辅助指挥区、控制区三部分组织,设计信息点37个。
指挥厅设计坐席43个。
其中设计15个坐席作为指挥区,信息点15个;外围28个坐席为辅助指挥区域及控制区,共有信息点22个(包括7个墙面的信息点)。
2、指挥厅RGB及音频输入共需RGB及音频输入点6个,其中:指挥区3个,辅助指挥区3个。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管理,实现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安全、正常运转,保障地震应急快速响应,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维护、应急处置、应急演练、对外服务、考核评比、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条件保障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机构、岗位与人员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应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指挥场所、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的管理等。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可根据各自实际设立地震指挥中心的应急工作岗位,可按照日常运行维护和地震应急的不同情况进行设置,包括运行管理岗、技术保障岗、应急值班岗、后勤保障岗、应急协同岗等。
第五条根据震时和平时工作需要,确定各岗位人员数量,人员配置可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岗位责任应明确到人。
第六条各岗位人员需定期接受中国地震局组织的专业培训。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应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到达岗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第三章日常运维第八条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7×24小时专职值班制度,暂不具备7×24小时专职值班条件的,可采取带岗值班制度。
各省级地震局应在当月25日前将应急指挥中心下月值班表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第九条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1)设备检查:每天定时检查大屏幕系统、数字会议系统、音视频信号输入输出、中央控制系统、服务器、磁盘阵列等设备是否工作正常。
(2)网络测试:每天定时检查内部网络各节点之间,以及与外部网络是否通畅。
(3)工作日志记录:记录指挥中心使用情况和设备工作状态。
(4)问题处理和过程记录:详细记录故障设备的处理过程,未解决问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建议处理方案。
(5)值班工作交接:值班完成后向下一位值班人员交接,应有交接记录。
地震局指挥中心大数据信息化设计方案
地震局指挥中心信息化整体设计方案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信息化设计方案北京XX智能工程有限公司2019年X月目录目录 (2)第1章项目总论 (5)1.1 建设内容 (5)1.2 建设原则 (5)1.3 建设目标 (7)1.4 建设依据 (7)第2章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显示系统 (10)2.1 液晶拼接屏显示系统 (10)2.1.1 系统特点 (10)2.1.2 系统组成 (12)2.1.3 系统功能 (13)2.2 DLP大屏幕显示系统 (16)2.2.1 系统特点 (16)2.2.2 系统结构 (17)2.2.3 系统功能 (19)2.2.4 显示墙应用管理系统软件 (22)2.3 工程实施准备及环境设计 (22)2.3.1 供电设计 (22)2.3.2 空调设计 (23)2.3.3 温湿度设计 (25)2.3.4 灯光设计 (26)2.3.5 装修设计 (26)2.3.6 设备维修通道与地面设计 (27)2.3.7 承重设计 (27)2.3.8 防尘设计 (28)2.3.9 接地设计 (29)2.3.10 消防设计 (29)2.3.11 机械冲击和振动设计 (29)2.3.12 磁场设计 (29)2.3.13 综合布线设计 (29)2.3.14 墙体安装固定设计 (30)2.3.15 复合视频信号接口设计 (30)2.3.16 电脑信号接口设计 (30)2.3.17 设备数据配置 (31)2.4 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LED显示系统 (31)2.4.1 系统结构 (31)第3章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 (34)3.1 位置 (34)3.2 VCP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功能 (34)3.3 IBD交互数字平台 (35)3.3.1 专业大屏幕显示 (35)3.3.3 交互数字图板 (37)3.3.4 友好的人机界面 (38)3.3.5 多功能一体化 (38)3.3.6 网络投影 (39)3.3.7 会议纪要 (39)3.3.8 远程交互数据共享功能 (40)第4章网络基础建设 (46)4.1 中心网络基础 (46)4.1.1 概述 (46)4.1.2 建设原则 (46)4.1.3 系统架构描述 (48)4.1.4 计算机网络描述 (51)4.1.5 终端层设备描述 (51)4.1.6 应用层服务器描述 (51)4.1.7 数据库存储层服务器描述 (51)第5章可视化分布式综合管控平台 (53)5.1 本案项目需求和建设目标 (55)5.2 项目需求: (55)5.3 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建设目标: (55)5.4 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建设目标: (58)5.5 项目方案详细阐述 (65)5.6 用户操作界面 (75)5.7 选型产品详细资料 (79)5.8 调试及售后服务方案 (89)第6章消防系统建设 (93)第7章系统集成 (99)7.1 集成建设总体原则 (99)7.1.1 系统集成原则 (99)7.1.2 系统集成质量保证 (101)7.1.3 系统集成服务 (106)7.1.4 系统技术支持 (112)7.2 本期集成项目集成规划思路 (114)7.2.1 集成思路 (114)7.3 项目成果交付 (129)7.3.1 项目建设阶段成果交付 (129)7.3.2 项目维护阶段成果交付 (130)7.4 项目质量服务体系 (131)7.4.1 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131)7.4.2 进度管理 (131)7.4.3 人员管理 (131)7.4.4 质量管理 (132)7.4.5 客户满意度管理 (136)7.4.7 运维管理 (137)7.5 项目服务承诺 (138)7.5.1 服务内容 (139)7.5.2 服务流程 (140)第8章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装修 (144)8.1 总体装修设计 (144)8.1.1 装修原则 (144)8.2 供配电及UPS系统 (146)8.2.1 供配电建设总设计 (147)8.2.2 UPS (148)8.2.3 线路的布线方式 (149)8.2.4 照明系统 (149)8.3 空调系统及新风系统 (153)8.3.1 总体指标 (153)8.3.2 机房精密空调系统 (153)8.4 综合布线 (154)8.4.1 概述 (154)8.4.2 布线系统原则与依据 (154)8.4.3 工程内容 (157)8.5 防雷接地系统 (158)8.5.1 防雷系统 (158)8.5.2 接地系统 (158)8.6 机房环境监控子系统 (161)8.6.1 系统概述 (161)8.6.2 系统组成及功能 (161)8.6.3 系统结构 (165)8.7 消防子系统 (166)8.7.1 机房气体消防子系统 (166)8.8 指挥大厅等的桌椅 (169)8.9 其他相关建设考虑 (169)第9章施工组织设计 (170)9.1 工程概况 (170)9.2 劳动力计划、主要设备材料、构件的用量计划 (177)9.3 施工进度计划及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 (180)9.4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 (188)9.5 专项工程施工方案、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及技术措施 (202)9.6 安全、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280)9.7 项目管理班子配备 (296)9.8 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306)9.9 施工配合及施工界面的划分 (330)第1章项目总论1.1建设内容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建设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装修地震局应急减灾指挥中心装修包括天花、墙面及隔断、地面、门窗、供电及UPS系统、空调系统、新风系统、综合布线、消防等内容。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在很短时间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地震发生后的紧急情况,需要建立完善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
本文将介绍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架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是一个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应用以及人员组织的综合系统,通常由前端采集设备、信息处理系统、指挥调度系统、通讯联络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组成。
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1.前端采集设备:主要采集来自地震监测台站、传感器等设备的地震信号,并实时传送到信息处理系统,为后续进行地震预警、预报、震情分析等提供数据支撑。
2.信息处理系统:这是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地震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决策,包括地震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和输出等功能。
3.指挥调度系统:通过对地震现场进行全面了解,组织指导地震救援工作,调度各类人员和资源,协调各级领导进行指挥,提升救援效率。
4.通讯联络系统:主要是为各级领导、专家组、救援队伍之间提供通讯联络的手段和平台,包括语音、视频、数据传输和GPS定位等。
5.后勤保障系统:负责提供现场救援人员所需的设备、物资、食品、医疗保障等支持,确保救援和管理人员能够正常工作。
二、系统设计为了保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高效性和精度,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实时性: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灾害,需要快速响应,尽快完成救援任务。
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数据的实时性和精度,保证指挥决策能够及时反馈到现场救援行动中。
2.可靠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可靠性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指标,准确的数据和完善的设备保障能够有效提升救援效率,保障救援行动成功进行。
3.联网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联网性非常重要,各地方政府、专家组、救援队伍等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即时的信息共享和指挥协调。
4.智能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科技手段可以逐渐引入到系统设计中,从而实现自动化处理、预警、预报等重要功能。
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的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的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不可小觑。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灾害,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需要建设一套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该系统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准确预测、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地震灾害,确保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保护。
一、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的基本组成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应急预案与演练、指挥调度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等。
1. 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是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的核心。
该系统主要由地震监测设备、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以及预警系统软件组成。
通过设立地震监测站点,实时收集地震数据并进行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并向事业单位的指挥调度中心发送预警信息。
这样,事业单位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急准备和组织人员疏散。
2. 应急预案与演练应急预案是指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事业单位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方案进行应对的文件。
应急预案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和救援方案。
每个事业单位应该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指挥调度中心指挥调度中心是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的核心机构,负责指挥、调度和协调各个救援力量。
该中心需要配备先进的通信设备、指挥系统软件和监控设施,以便快速响应地震灾害,调配各类资源,有效进行指挥和控制。
4. 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是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队伍需要由专业救援人员组成,具备丰富的地震救援经验和相关技能。
此外,救援队伍还需要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物资,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救援工作。
5. 物资储备物资储备是为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而准备的重要资源。
其中包括食品、水源、应急医疗器械和药品等。
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储备物资数量,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
二、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对于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设计方案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设计方案
一、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概述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是指一套完整的多功能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以
及应急指挥部门联动系统。
它由人员、设备、规划、服务四个系统构成,
其重点任务是组织和管理地震预警、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和应急处置任务,努力为公众提供最全面高效的应急响应、抗震救灾保护服务。
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构成
1. 组织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机构搭建、任务分配、信息管理、预案制定、资源协调等工作。
它将地震应急
指挥中心的工作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任务,把应急处置的突发事件交给各
个部门机构处理,实现管理的高效、有序、务实。
2. 设备管理系统:该系统针对应急指挥中心的物资管理,设计出来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其中包括物品清单管理、库存中心管理、设
备保养、报警管理等,以及灾情实时监测系统,构建一个灾情自动追踪处
理及报警模式,弥补人力检测的短距离,实现灾情及时发现、地震应急指
挥快速反应,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3. 规划计划系统:规划计划系统是地震应急响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指挥中心解决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解决方案引言概述:应急指挥中心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机构,它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起到协调、指挥和决策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建立一个高效的应急指挥中心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设备配置、信息管理、指挥流程、培训和演练以及技术支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应急指挥中心的解决方案。
一、设备配置1.1 通信设备:应急指挥中心需要配备先进的通信设备,包括电话、对讲机、卫星通信等,以确保与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畅通沟通。
1.2 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全面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各个关键区域,提供重要信息和视频资料供指挥决策参考。
1.3 数据中心:配置强大的数据中心,用于存储和管理各类应急指挥相关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信息管理2.1 信息收集: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整合各类信息源,包括传感器、网络、社交媒体等,及时获取事件相关信息。
2.2 信息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2.3 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信息共享,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共识的形成。
三、指挥流程3.1 指挥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挥体系,明确各级指挥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指挥决策的高效执行。
3.2 信息传递: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指挥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沟通畅通。
3.3 协同配合: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指挥协同机制,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协同能力。
四、培训和演练4.1 培训计划: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包括指挥人员的基础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对能力。
4.2 演练方案:制定演练方案,模拟各类应急情况,测试指挥流程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3 经验总结:每次演练后进行经验总结和评估,及时修正和完善应急指挥中心的解决方案,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
五、技术支持5.1 系统维护:建立健全的技术支持团队,负责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维护和更新,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目标与意义
建设目标
构建一套高效、快速、准确的地 震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地震灾害 应急救援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建设意义
项目的建设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预期成果与效益
成果
建成一套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实用可靠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地震灾害 的快速响应和高效救援。
加密传输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访问控制
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相关数据。
数据备份
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因意外原因导致数据丢失。
数据存储策略及备份恢复机制
分布式存储
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扩展性。
数据压缩与归档
对历史数据进行压缩和归档处理,以节省存储空间并提高查询效率。
速部署和稳定运行。
数据库系统
部署高性能、高可用的数据库系统, 如Oracle、MySQL等。
安全防护
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等 安全设备,确保指挥平台网络安全。
平台测试、调试及验收标准
测试内容
验收标准
包括硬件性能测试、软件功能测试、 系统集成测试等,确保各项功能正常 运行。
制定严格的验收标准,包括功能完整 性、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确 保指挥平台满足应急指挥需求。
举办专题研讨会
针对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组织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寻求最佳解决方 案。
开展实战演练活动
模拟真实地震场景,组织相关部门和救援队伍开 展实战演练,检验应急指挥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 性。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智能化技术应用
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框架设计与应用
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框架设计与应用地震应急救灾指挥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应急响应系统应用软件(灾害评估、应急对策)开发、数据库(专家知识系统)、3S(GIS、GPS、RS)技术应用、网络、通讯、投影、声像、监控、系统总体集成和有关理论研究,以及基建、场地布局、消防、供电、环境(新风、温、湿度)控制、装饰装修等。
一个功能完善且实用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有利于在大震应急时在时间和空间上掌握震情和灾情,便于有效地抗震救灾,最低限度地减少损失。
文中对该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和技术框架,并就今后发展进行了讨论。
Key words:earthquake site;emergency command;system;design;application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
我国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及震源浅等特点,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历史上都曾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的袭击。
大地震突袭城市,往往会使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严重破坏和倒塌,城镇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大量毁坏或功能失效,造成社会混乱,使火灾、爆炸、溢毒、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频频发生,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地震已成为危害我国社会稳定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1]。
地震现场工作特点是:时效性强、协调性强、专业性强和社会化要求高。
地震现场工作开展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直接关系到灾民的安置和灾区社会的稳定,直接制约着抗震救灾的成效。
根据地震现场工作的特点,建立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能力,高效地调度和运用一切可能的救灾力量,是应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必将极大地提高地震现场工作的效率,使我国地震现场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取得显著的减灾效果。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数据采集设备配置
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数据采 集设备的参数,如采样频 率、数据精度等,以满足 预警系统的要求。
数据传输设备选型与部署
01
数据传输设备选型
选择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设备,能够将地震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
进行处理。
02
数据传输设备部署
在关键位置部署数据传输设备,确保地震数据能够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
02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算法,对地震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
,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03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
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意义
提高社会防抗灾害
能力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增强社 会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 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开发应基于地震 监测数据接收、数据预处理、数据传输、 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流程进行设计。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
包括数据接收、预处理(如噪声滤波、数 据格式转换等)、数据传输等步骤,为后 续分析提供高质量数据源。
基于地震学原理和数据处理技术,开发自 动分析和辅助分析算法,实现地震预警信 息的智能判别和快速响应。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测试目标明确
明确测试目的,如确保系统在特 定地震参数下的响应符合预期, 或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测试环境搭建
选择合适的场地,建立测试网络, 配置测试设备,确保测试过程中可 以模拟地震预警的实际情况。
测试用例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和预期响应,设计合 理的测试用例,包括正常情况下的 预警触发和异常情况下的预警失效 。
信息发布
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 途径将预警信息及时送达公众,并 具备多语言支持能力。
应急管理指挥中心设计方案(1)(1)
应急管理指挥中心设计方案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共计260m²,此次设计共分为7个区域,分别为:指挥大厅、会商室、办公室、值班室、机房、男女宿舍、机房。
1、指挥大厅指挥大厅室内面积61m²,设有可容纳22人工作座位,该项目是本次设计的关键核心所在。
顶面将用黑色聚酯纤维吸音板打底,起到吸音降噪的目的,使整体空间的声音传入到人的听觉系统中,不会产生回音,会缓冲减缓噪音的传递。
吊顶采用银灰色亚光铝单板做边吊,紧挨着边吊处,做3圈银灰色铝方通,(中间的3圈铝方通环形吊顶,也是为了起到减少噪音的传递,因为中间采用了镂空部位的空隙,用以吸附噪音在空间中的传递,从而降低刺耳的噪音)中间镶嵌长条形灯,为了保证光照的充足性,中间部位采用银灰色铝单板吊平,内置镶嵌圆形灯,使整个指挥中心的光照更加充足,视觉上更加明亮舒适。
地面的部位将采用灰色的地毯,与之顶部形成呼应。
大屏将采用65寸(3*3)LED无缝拼接大屏,大屏两侧和上面将以亚光灰色穿孔吸音板装饰,(穿孔吸音板主要起到吸音降噪的作用)大屏一侧做隐形门,是为了便于日后检修所用。
其余的三面墙将采用米白色聚酯纤维吸音板做装饰,(起到吸音降噪的目的,从而大大的减少内外的噪音和室内噪音的传递)。
“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等用这些标语来做主题文化墙,这些字体需要采用蓝色字体,更加体现出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的稳重和大气。
桌子选用哑光灰的材质,椅子采用加厚钢管,双层耐磨涤纶高密度网布,底部不仅防滑耐磨,还可以防止座椅后翻(无轮子移动)。
2、会商室室内面积为40m²的会议室,做成圆弧形的会议桌设计,顶面采用灯光柔和的软膜天花和石膏板吊顶,喷白色乳胶漆相结合的方式吊顶。
主背景墙是LED大屏,嵌入式音响,墙面材质墙采用亚光灰色铝单板装饰,其余三面墙将采用浅灰色和米白色,两种聚酯纤维吸音板材质相结合,拼接做成墙面装饰。
地面采用地毯,给人体重舒适庄重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目录第一章综述 (1)一、项目背景 (2)二、现状与需求分析 (3)1、兰州市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现状 (3)2、兰州市地震局现有的基础条件 (6)3、系统用户及业务需求分析 (10)三、参考的标准规范 (14)1、基础地理信息相关标准 (14)2、地震行业标准 (14)3、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 (15)4、信息系统安全标准 (15)5、地方法律法规 (16)第二章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16)一、建设目标 (17)1、总体目标 (17)2、业务目标 (17)3、技术目标 (18)二、总体建设原则 (18)1、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 (18)2、先进性与实用性原则 (18)3、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 (19)4、资源整合与利旧原则 (19)5、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原则 (19)6、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20)三、总体建设思路 (20)四、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 (21)1、总体建设任务 (21)2、本期建设内容 (23)五、系统整体业务架构 (23)六、系统整体逻辑架构 (24)七、系统整体物理架构 (25)第三章分项建设方案 (26)一、基础支撑系统建设 (27)1、应急指挥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完善 (27)2、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软硬件系统 (32)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 (34)1、信息资源规划及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 (34)2、地震专业数据 (35)3、灾情上报数据 (36)4、基础共享数据 (37)5、过程分析数据 (37)6、运维数据 (38)7、数据整理入库 (39)三、应急指挥应用系统 (42)1、地震应急资源整合系统 (42)2、地震灾情评估系统 (52)3、灾情获取和处理系统 (62)4、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68)5、地震应急数据交换系统 (82)6、应急处置联动系统 (84)7、运维管理系统 (88)四、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 (90)1、总体设计 (90)2、载车平台分系统 (91)3、电子信息分系统 (100)4、综合保障分系统 (103)第四章投资预算 (106)第一章综述一、项目背景公共安全是一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依赖和企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共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国家管理正常运行的最重要保障之一。
地震作为群害之首,具有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预警或应急准备的时间短(几乎为0),灾害重,影响范围大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也日益加强,在地震预报工作还处于研究阶段的今天,社会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兰州地区位于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活动地块东北缘,在南北地震带与祁连山地震带复合部位属于地震交汇区,具有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甘肃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兰州“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相关要求和国家地震局关于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应大力推进“五大系统”建设,即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预案系统、队伍系统、技术平台系统、法规和标准系统建设,要推进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救援队伍技能培训,实现“一专多能”的整体工作总思路及兰州市政府相关领导关于“发挥市级既有平台的综合处置作用和部门专业应急平台的专业性特长,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指示精神,建设兰州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作为兰州市综合应急指挥平台的一个节点,为兰州市应对地震突发事件创建一个良好的高科技应急处置专业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兰州市整体的防震减灾应急指挥能力,提升全市应对破坏性地震的紧急处置能力;为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提供灾情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平台;当好政府、社会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参谋助手,为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帮助。
二、现状与需求分析1、兰州市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现状1.1兰州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现状近年来,兰州市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数字兰州”的发展目标,以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相关规划、管理制度为基础,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以加强社会领域信息化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水平;以提升企业信息化和软件园水平为龙头,带动信息产业发展;以政务基础信息系统应用为核心;有序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全市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1)通过兰州市政务基础信息系统项目一期工程和延伸工程的建设,建成了“一网”、“一平台”即市电子政务网络、市级统一的办公系统平台;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上连国家、省电子政务骨干网络,横向连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市级党政机关各部门,下连各区县党委、政府,目前56家部门和8个县区已全部接入全市政务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统一了全市互联网出口,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全覆盖。
(2)在市级统一的办公系统平台中已建成了以市政府、三维中心为核心的兰州市党政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68家部门和8个县区,并实现与省政府视频会议系统对接;(3)通过兰州市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建成了“一中心”、“一平台”即市数据中心、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4)通过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平台项目建设,建成了“一号”、“一中心”、“一平台”即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5)在协同办公系统已经建成了短彩信平台,短彩信平台在应急处置、通知通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6)通过信息惠民工程,即将建成全市统一的CA认证中心。
全市采用统一的政府数字证书实现政务信息化的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保障政务信息化的应用安全;统一管理全市政务业务系统密钥,实现对政务内网应用系统的密钥管理,为政务外网提供在线认证和数据加密服务。
1.2兰州市地理信息系统现状兰州市政府建设的数字兰州地理框架建设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已经投入正式运行,空间地理信息库入库城市四区1:500基础地理数据、五区三县1:2000、1:10000、1:50000、1:250000基础地理数据、专题数据、影像数据等。
有空间地理信息城建坐标系、CGS2000坐标系两套坐标系,可实现数据的配图、切图、服务发布。
该项目已经为兰州市环保局、三维中心、视频综合管理和社会公众等提供服务。
1.3兰州市视频综合管理平台现状兰州市视频综合管理平台项目正在建设,该平台整合了兰州市公安、交警、城管、环保、三维、政法委及社会单位等已在公共场所、重要路口、乡镇等近20000万路的监控资源,并支持3G/4G智能终端的接入,该平台建设完成之后,将以“一张图”的方式为兰州市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监控视频共享服务。
1.4兰州市三维中心基本情况目前,三维中心已基本建设完毕,三维中心共分指挥大厅、应急会商室、呼叫中心、记者站、展示区域共五块功能区域,同时,部分信息资源已录入完毕或正在完善过程中。
具体情况如下:(一)指挥大厅指挥大厅面积约550平方米,有用于指挥调度面积约72平方米的LED显示屏一块,设接听坐席21个,领导坐席26个。
(二)应急会商室应急会商室面积约60平方米,有用于指挥调度面积约8平方米的DLP显示屏一块,设会议坐席18个,并配有翻转式电脑18台,根据会议人数需要,可以在主坐席周围设置旁听席位。
(三)呼叫中心呼叫中心面积约150平方米,设接听坐席44个,共有政府、市民、外语类三个接听种类。
(四)基本系统功能(1)数字化会议系统在指挥场所包括指挥大厅、会商室、控制室已经建成了视频显示系统、音频扩声系统、信号切换系统、中央控制系统、UPS 电源系统、基础网络系统、通信调度中心等,实现了与视频会议、应急通信指挥、图像监控等系统的互联互通。
(2)应急通信指挥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核心调度交换系统、多路传真系统、短信系统、会议资源服务器、业务应用服务器、视频会议接口、音频接口模块、短波/超短波特种接口、数字中继模块、一体化调度台等组成。
已建成的应急指挥系统可实现对辖区内语音、数据、视频等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接入运营商PSTN网络,满足政府应急管理日常工作联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话音、视频、数据等业务的传送需要。
通过数据中继模块实现了和外线用户、海事卫星电话的互联,和视频会议系统的音频互通,和已有短波/超短波电台的对接。
通过调度台可进行点呼、组呼、选呼、召开多场电话会议、实现短信群发、短信定时发送、多路传真并发等指挥调度功能。
(3)基础数据通过数字兰州地理框架建设示范项目建设,我市基础人口信息、部分房屋信息以及基础地理信息图层已基本录入完毕。
在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中,应急物资数据、应急专家数据、危险源与重点防护目标数据等尚在完善过程中。
2、兰州市地震局现有的基础条件2.1兰州市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兰州市地震局为兰州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负责管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
近年来,随着地震分析预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兰州市地震局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购置许多新型设备用于地震监测、分析预报,引进中国地震局“八五”、“九五”分析预报攻关软件,初步建立了兰州市前兆监测资料和测震学资料数据库,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分析预报水平。
目前,在全市进行了以地震宏观观测、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知识宣传为主的“三网一员”建设,“三网一员”人员已达到了1400余人,从而能及时收集掌握震前各种动、植物等宏观前兆异常。
2007年兰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兰州市防震减灾工作,成立了“兰州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成立后,相继完成了数字化测震台网、数字化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电磁波、地形变、气温、气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硬件系统:指挥大厅改造(大屏幕显示、会议扩音、视频会议、会议桌椅)。
2.2短信平台现状兰州市地震局现有一套部门内部的短信平台,可支持200用户的群发。
此平台目前处于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为地震快速响应提供支撑。
2.3已建立的业务应用系统及硬件配置情况➢建成了兰州市数字化地震台网兰州市数字地震台网于2008年建成,该台网由4个短周期数字化测震子台共同组成。
该台网的建成填补了兰州市无测震台网的空白,可在12分钟内准确地测定本区域发生有感及破坏性地震的参数(发震时间、地点、震级),实现了记录数据数字化、网络化和现代化。
➢建成了兰州市数字化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目前,兰州市地震局已建成7个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分布在兰州市三县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