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参考Word)
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
(6)胸片; (7)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内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 (2)淀粉酶; (3)血型; (4)腹部平片; (5)腹部 CT 平扫和/或增强,或腹部 MRI; (6)胃蛋白酶原、胃泌素 G17; (7)肿瘤标记物筛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质子泵抑制剂。 2.H2 受体拮抗剂。 3.Hp 检测阳性者行 Hp 根除治疗。 4.胃黏膜保护剂:铋剂、硫糖铝、米索前列醇、铝碳酸 镁、替普瑞酮、膜固思特等。 5.营养支持治疗。 (八)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除外其他疾病。 2.腹痛、反酸等症状缓解,可应用口服药物维持治疗。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溃疡并发症(出血、穿孔、梗阻等),需内镜下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住院号: 日 标准住院日:7-9 天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住院第 1 天
住院第 2–3 天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完成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 完成病历书写
若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提请相关
□ 安排入院常规检查 □ 病情评估,病情告知
止血等治疗,出径或进入相关路径。 2.检查后发现胃癌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出径或进入相
关路径。 3.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需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或转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
2013年,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组织了国内部分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共同讨论拟定了我国《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3年,深圳)》。近3年来,随着学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领域有了不少新进展,为使“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与时俱进,特对其进行补充和更新。
消化性溃疡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1.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的黏膜坏死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严重者可达固有肌层或更深。病变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麦克尔憩室内,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
2.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虽有下降趋势,但目前仍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本病在全世界均常见,一般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异。消化性溃疡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2〜5):1],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其中,H.pylori感染、NSAID和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是引起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损伤因素,胃酸和(或)胃蛋白酶引起黏膜自身消化亦是导致溃疡形成的损伤因素。
4.H.pylori感染为消化性渍疡重要的发病原因和复发因素之一。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
范》
2023-10-29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并发症处理
•预防与护理目
录
01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是否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
构、工作及心理压力情况。
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消化性溃
疡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皮质类固
醇药物史等。
进行腹部查体,注意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体征。
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是否有贫血、
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进行血清胃泌素测定,了解胃泌素水平是否升高。进行大便常规检查,了解是否有消化道出血。
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抗体检测等,以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02治疗方法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采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联合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
合,降低复发率。
抑酸治疗
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抗炎治疗
对于由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并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抑酸药
等联合治疗,缓解症状,促进
溃疡愈合。
药物治疗
通过切除大部分胃组织,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治愈溃疡。适用于严重并发症、顽固性溃疡、多发性溃疡等患者。
胃大部切除术
对于较小的消化性溃疡,可在内镜下采用高频电灼、激光、热凝等方法治疗,或在内镜下放置止血夹、缝合器等止血治疗。
内镜下治疗
手术治疗
饮食调理
消化性溃疡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
近年来微创手术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 术、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03
诊断与治疗流程建议
诊断流程
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基于患者症状、体格检查、病史等,对消化 性溃疡进行初步诊断。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等检查,以 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及是否存在出血、炎症等 情况。
其他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进 行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辅助检 查方法。
02
治疗方法与手段
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
01
抑酸治疗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降低胃内酸
度,缓解溃疡症状。
抗菌治疗
02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需要进行抗菌治疗,
以消除病因并预防复发。
保护胃黏膜治疗
03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增加消化系 统负担。
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蛋白质、糖分、脂肪和维生素的摄入, 保证营养均衡。
适度运动
散步
有助于促进消化和增强胃肠道蠕动,可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 。
有氧运动
如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
适量运动时间
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溃疡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
PU的诊断
NSAID-溃疡并发症预防建议〔2021年ACG〕:
风险等级
危险因素
预防建议
高风险
曾有特别是近期发生溃疡并 发症
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
停用NSAID和阿司匹林,不能停用则用选 择性COX2抑制剂+高剂量PPI
中风险
年龄大于65岁
(1-2个危险因素)
单独选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或非选择性 NSAID+PPI
PU的治疗
抑酸治疗 1、地位:是缓解病症、愈合溃疡的主要措施,首
选PPI 2、用法用量:标准剂量PPI,日1次,早餐前半小
时服 3、疗程:DU4周,GU6-8周,巨大溃疡、高危因
素者延长 4、HP阳性PU:抗HP结束后继续用PPI,直到疗程
结束
PU的治疗
铲除HP治疗
1、地位:应成为HP阳性PU的根本治疗
PU的诊断
检测HP:
常规行HP相关检查
RUT、组织学检测、13C-UBT 、14C-UBT、 粪便抗原检测
影响检测的因素:
1、近期用抗菌药物或有抗菌作用的中药、铋剂、抑酸剂 2、尿素酶依赖试验假阴性:活动性出血、严重萎缩性胃炎、胃恶性肿瘤 3、肠化生组织中HP检出率低 4、对策:不同时间,采用多种方法,依赖尿素酶+不依赖尿素酶的方法
PU的治疗
其他治疗
1、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
消化性溃疡 指南 共识 标准 规范
消化性溃疡指南共识标准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
2024/7/29
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 消化性溃疡病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 生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病变深达黏膜肌层,常发生 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其中以胃、十二指肠 为最常见
• 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虽有下降趋势,但目前 仍然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本病在全世界均常 见,一般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 性溃疡病。消化性溃疡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 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资料报道占国内胃镜检 查人群的10.3%~32.6%。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 以2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2~5:1),临床上 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 胃黏膜保护剂可增加前列腺素合成、去除并抑制自由基 作用,对NsAID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024/7/29
复发性溃疡的治疗
• 对复发性溃疡的治疗,应首先分析其原因,作出相应的处 理。
• 铲除Hp后,溃疡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用抑酸剂治疗组和未 铲除治疗组,提示Hp是导致溃疡复发的主要因素,这其 中包括未进行Hp铲除治疗和铲除治疗后Hp再次转为阳性, 后者包括再燃(recrudescence)和再感染(reinfection)两 种可能。近年来多个研究说明,再燃可能是Hp感染复发 的主要因素,应对Hp再次进行铲除治疗。
2024/7/29
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诊疗和治疗规范建议
建议
2023-11-06
contents •概述
•诊断与评估•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患者教育与随访•特殊情况处理
目录
01概述
定义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胃黏膜保护减弱等因素引起。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定义和诊断标准
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保护减弱等因素有
关。
病因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
首先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然后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组
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诊疗流程
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同时采取饮食调理和心理
疏导等综合治疗措施。原则
诊疗流程与原则
02诊断与评估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医生应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黑便等。
体格检查
医生应检查患者的腹部,特别是上腹部,以确定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体征。
医生会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隐血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是否有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胃镜、钡餐等影像学检查,以更直观地观察胃部和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VS
病情评估与分级
病情评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对病情进行评估。分级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溃疡。
03药物治疗
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有效减少胃酸分泌,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胃酸分泌,常用于轻中度患者。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一、概述:消化性溃疡是指暴露于酸和胃蛋白酶区域(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黏膜溃疡,有时可穿透黏膜肌层及浆膜层。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吐酸”、“胃疡”之远血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021 年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21 年〕。
主要病症:
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枯燥。
次要病症:
性急喜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
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 2 项加次证 1 项,或主证第一项加次证 2 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标准建议〔2021 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 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 期:
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 期:
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 期:
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 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 期:
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 期:
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 期:
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
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善太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返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012年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胃痛(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一、病名:中医病名:胃痛(ICD-10 编码为:K27.901)
西医病名:消化性溃疡(ICD-10 编码为:K25.901、K26.901、K27.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胃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消化性溃疡(ICD-10编码:K25.901,K26.901,K27.901)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疾病分期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黄山)
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1.定义: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病变深达黏膜肌层,常发生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其中以胃、十二指肠为最常见。2.近年发病率虽有下降趋势,但仍然常见。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病。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发病率有较大差异。在我国发病率尚无确切的资料,有报道占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2.6%。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2~5:1),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约3:1)。
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最常见病因是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和NSAID应用。
2.胃酸:胃酸对消化道黏膜的损害作用一般在正常黏膜防御和修复功能遭受破坏时才发生。许多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存在基础酸排量(BAO)、夜间酸分泌、五肽胃泌素刺激的最大酸排量(MAO)、十二指肠酸负荷等增高的情况。胃溃疡患者往往存在胃排空障碍,食物在胃内潴留促进胃窦部分泌胃泌素,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由于瘤体大量分泌胃泌素,导致高胃酸分泌状态,过多的胃酸成为溃疡形成的起始因素。
非HP、非NSAID消化性溃疡病与胃酸分泌的关系,尚需更多研究。
3.HP感染:其致病能力取决于引起组织损伤的毒力因子、宿主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已证实,消化性溃疡病患者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根除HP 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
HP的毒力包括空泡毒素(VacA)蛋白、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蛋白、鞭毛的动力、粘附因子、脂多糖、尿素酶、蛋白水解酶、磷脂酶A和过氧化氢酶等。HP 依靠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黏膜上皮定植,诱发局部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损害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同时也增强侵袭因素而致病。
不同部位的HP感染引起溃疡的机制有所不同。以胃窦部感染为主者,HP通过抑制D细胞活性,从而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同时,HP也可直接作用于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后者释放组胺引起壁细胞分泌增加。这种胃窦部的高酸状态易诱发十二指肠溃疡。以胃体部感染为主者,HP直接作用于泌酸细胞,引起胃酸分泌减少,过低的胃酸状态易诱发胃腺癌。HP感染者中仅15%发生消化性溃疡病,说明除细菌毒力外,遗传易感性也发挥一定的作用,一些细胞因子的遗传多态性与HP感染引发消化性溃疡病密切相关。
4.NsAID应用:且在上消化道出血中起重要作用。在服用NSAID的人群中,15~30%可患消化性溃疡病,其中胃溃疡发生率为12~30%,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为2~19%。NSAID使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4~6倍,而老年人中消化性溃疡病及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与NSAID有关。NSAID溃疡发生的危险性除与所服的NSAID种类、剂量大小、疗程长短有关外,还与患者年龄(大于60岁)、HP感染、吸烟及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凝剂、伴心血管疾病或肾病等因素有关。
5.药物:如激素、抗肿瘤药和抗凝药,也可诱发消化性溃疡病及上消化道出血。6.吸烟、饮食因素、遗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与心理因素等在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
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
1.典型症状:中上腹痛、反酸,腹痛发生与餐后时间的关系认为是鉴别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依据。胃溃疡的腹痛多发生在餐后半小时左右,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常发生在空腹时,由于抗酸剂、抑酸剂等药物的使用,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增多。NsAID有较强的镇痛作用,NSAID溃疡无症状者居多,部分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2.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目前后者已较少见。慢性胃溃疡恶变的观点至今尚有争议。
3.诊断方法: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镜对诊断、鉴别良恶性溃疡有重要价值,但溃疡的形态改变对病变性质的鉴别都没有绝对界限。因此,胃溃疡应常规行活检,对不典型或难愈合溃疡,要分析其原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或黏膜大块活检,以明确诊断。NSAID溃疡以胃部多见,分布在近幽门、胃窦和胃底部,溃疡形态多样,大小从0.2~3.0cm不等,呈多发、浅表性溃疡。
4.常规检测:尿素酶试验或核素标记C呼气等试验。
5.鉴别诊断:与癌症、克罗恩病、结核、淋巴瘤、巨细胞病毒等溃疡病变鉴别。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是自愈性疾病,在针对病因治疗同时,要注意一般治疗。活动期注意休息,避免刺激性饮食,但无需少量多餐,每日正餐即可。2.抑酸治疗:是缓解症状、愈合溃疡的最主要措施。PPI是首选药物。胃内酸度降低与溃疡愈合有直接的关系。如使胃内pH值升高≥3,维持18~20 h/d,则可使几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在4周内愈合。通常采用标准剂量的PPI,qd。疗程十二指肠溃疡为4周,胃溃疡为6~8周,溃疡愈合率在90%以上。胃泌索瘤的治疗,通常服用标准剂量的PPl,bid。若BAO>10 mmol/h,则还需增加剂量,直到理想的抑酸效果为止。对胃泌素瘤根治性手术患者,由于术前患者长期处于高胃泌素状态,术后仍需继续采用抑酸治疗,维持一段时间。
H2RA、中和胃酸药有助于缓解消化性溃疡病腹痛、反酸等症状,促进溃疡愈合。H2RA通常采用标准剂量,bid,疗程同PPI,但溃疡愈合率低于PPI,溃疡愈合率在65~85%。
3.抗HP治疗
根除HP为消化性溃疡病的基本治疗,它是溃疡愈合及预防复发的有效防治措施。 HP阳性的PU根除治疗组在肠溃疡愈合方面、预防溃疡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预防GU复发方面根除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
①首次根除:建议采用三联疗法,疗程10 d。
②二、三线方案治疗:首次根除失败者采用。常用四联疗法,可根据既往用药情况并联合药敏试验,选用PPI+铋剂+2种抗生素(喹喏酮类、呋喃唑酮、四环素等),疗程10或14 d。
③序贯疗法:具有疗效高、耐受性和依从性好等优点。推荐10 d疗法:前5 d,PPI+阿莫西林,后5 d,PPI+克拉霉素+替硝唑;或前5 d,PPI+克拉霉素,后5 d,PPI+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有效率达90%以上,且对耐药菌株根除率较其他方案为高。
4.其他药物治疗
①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可提高消化性溃疡病的愈合质量,有助于减少溃疡的复发率。对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病、巨大溃疡、复发性溃疡建议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