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中的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图画中的物体和数量关系。

2.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中的问题。

3. 学会通过列式计算解决图画中的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2. 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中的问题,并运用列式计算解决。

四、教学准备:1. 图画应用题素材。

2. 数学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画,引起学生对图画应用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图画应用题的概念和意义。

3. 教学例题:展示一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4. 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观察图画,找出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

5. 互动环节: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回家练习。

9.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图画应用题的掌握程度。

10.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法,展示图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数量关系。

2.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解决图画应用题。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展示一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物体和数量关系。

2. 第二步: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中的问题。

3. 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列式计算解决图画中的应用题。

4. 第四步:出示不同难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分层练习。

应用题教案10篇

应用题教案10篇

应用题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本文范文整理的10篇《应用题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应用题参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32-5=6.5-5=1.5(千米)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三)引新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小时)二、讲授新课(一)教学例1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2、学生尝试解答、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方法二:(千米)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4、练习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二)教学例2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第一次+第二次2、列式解答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方法二: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4、练习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三、巩固练习(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这部书稿有多少页?(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五、课后作业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吨、运来橘子多少吨?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六、板书设计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答:,乙每小时行千米、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教案点评: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中的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会从图画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2.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3. 学会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从图画中获取数学信息,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画素材:准备一些有关数量关系的图画,如: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

2. 学习用品: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出示图画:展示一幅含有数量关系的图画,让学生观察。

3. 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中的数量关系。

4. 引导学生通过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巩固:出示不同类型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的图画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量关系。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采用激励评价法,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步骤:1. 出示图画,引导学生观察。

2. 提问:图画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 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

4. 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八、课堂练习:1. 自主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练习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8 解决问题(一)》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8 解决问题(一)》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8 解决问题(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训练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数学题目的PPT或黑板上的示意图。

2.教具:数字卡片、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也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第二步:学习方法1.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使用图形表示、数学运算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选择方法、解决问题、检查答案。

第三步:示范练习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选择方法并解决。

第四步: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自主解决老师提供的问题,并相互讨论分享解题过程。

第五步: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各组解题过程,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总结出最佳解题方法。

第六步: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第七步: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行互评。

六、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各组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案,为下一堂课提供参考。

七、板书设计[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板书,包括问题示意图、解决步骤等内容]八、作业推荐1.完成课堂未完成的题目。

2.准备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同学们一起解答。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优秀2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优秀2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优秀2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3、充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应用知识做铺垫教学重、难点: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这类应用题的雏形,并能正确解决教学关键: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自然生动的生活情境师:今天老师可忙坏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学生:想!师:早晨,老师的闹钟罢工了,竟然没有响,害的我没有赶上接送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车站,再坐公共汽车过来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一共带了50元钱。

我先从家里出发,打面的到车站花了4元钱。

然后我又用了3元钱乘车到旧县。

(教师简要板书)二、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师:根据我提供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生:虞老师到旧县后还剩多少钱?生:虞老师打完面的后还剩多少钱?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生:坐公共汽车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钱?师:还有其他问题?(学生表示没有了)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一块儿解决不好办,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怎么样?师: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谁来解决?生:4-3=1(元)师:谁求出老师到达车站后还剩多少钱?生:50-4=46(元)师:谁能求出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了多少元?生:4+3=7(元)师:那么,老师到达旧县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挺难的,你会吗?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径1、第一次尝试师:请小朋友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搜集信息。

小组内交流讨论,为全班交流进行准备)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做法?生:我们先求出了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的钱数:4+3=7(元)。

又用总钱数减去了一共花的钱数:50-7=43(元)。

一年级上册应用题加减法教案

一年级上册应用题加减法教案

一年级上册应用题加减法教案教案标题:一年级上册应用题加减法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其应用。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册、计算器、实物物品(如水果、玩具等)。

2. 教具:白板、彩色粉笔、计数棒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使用教具(计数棒、实物物品等)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教科书或白板,向学生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通过示例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示范演练(15分钟):1. 在白板上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应用题,让学生观察题目并思考解决方法。

2. 选择几个学生上台解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辅助思考和提供帮助。

3. 鼓励学生通过口算或使用计算器等工具,解决应用题。

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

拓展延伸(10分钟):1. 出示一些较难的应用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解决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总结回顾(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延伸活动:1.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寻找身边的加法和减法应用场景。

2. 组织学生参与有趣的数学游戏,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解题能力。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检查他们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3. 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

一年级数学上册《巩固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巩固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巩固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一年级数学上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如数字的认识、简单计算、几何图形等。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加减法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讲解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教学过程:
(1)教师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2)教师讲解加减法运算的步骤,强调运算符号、数位对齐等注意事项。
(2)小刚买了1支铅笔花了5元,1本练习本花了3元,他还剩下20元。请问小刚原来有多少元?
3.实践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家庭中开展以下活动:
(1)与家长一起购物,记录购买物品的价格,计算总价,并体验付款过程。
(2)与家长共同完成一次家庭收支记账,了解家庭财务状况。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与数学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探秘》等,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3.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学生的合作能力:一年级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弱,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5.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小学一年级应用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应用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应用题教案学校一班级应用题教案1教学目标〔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同学更好地掌控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二〕初步培育同学的分析、推理技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预备1.口算.26+3027-940-437+10=60-4038+656+440+28=2.按要求摆圆.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同学经过思索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二〕学习新课出例如7.〔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2.解答第〔1〕题.〔1〕让同学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老师出示意图:②分析: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需要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当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同学操作完,请一名同学表达〕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师:用什么方法计算?生:用减法计算.③列式计算:〔老师板书〕9-6=3〔朵〕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3.解答第〔2〕题.①让同学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转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同学预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老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②分析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黄花少,红花多.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老师在同学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同学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老师依据同学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师:用什么方法计算?生:用减法计算.③列式计算:〔老师板书〕9-3=6〔朵〕口答:黄花有6朵.4.分组争论.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老师在同学表达的基础上加以概括:相同点: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③都是用减法计算.不同点: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第〔1〕题:9-3=6〔朵〕第〔2〕题:9-6=3〔朵〕〔三〕巩固反馈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1〕让同学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老师提示,同学思索.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3〕同桌同学相互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4〕做在书上,实时订正.2.依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3.课堂作业.〔四〕总结师:今日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留意分清晰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末解答.学校一班级应用题教案2教学内容:图画式应用题教学目的: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约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图画式应用题教学目的: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一、引入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1、加法[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呢?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美丽的蝴蝶可真漂亮啊,瞧,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是来捉蝴蝶标本的呢!课件分步出示:1、左边4人2、右边2人3、大括号和问号,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图意分组说图意,有4人小朋友在捕蝴蝶有2人在捉蛐蛐,一共有多少人?谁来说说图意,你知道怎样算吗?三、课中操四、减法图式那边的小朋友玩的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呢?出示葵花,看,这是什么?先出示颗葵花,再演示农民摘了3颗,再出示大括号和7个最后出示问号。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农民伯伯摘完了葵花还要摘石榴。

课件分步出示石榴图,自己说出图意后想一想怎样列式。

五、练习可自己适当调配P51:131415及思考题看图,先说出算式后写算式。

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案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引导学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初次接触数学应用题的阶段,因此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数学应用题教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案进行详细分析和设计,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能够:- 理解数学应用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学会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运用基本的加减法求解数学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 理解数学应用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运用基本的加减法求解数学应用题。

3. 教学难点- 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图片或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今天妈妈去菜市场买了苹果、香蕉和橙子,一共买了8个水果。

妈妈买了几个苹果?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数学应用题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题的定义和用途。

3. 实例演练提供一到两个应用题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和理解题目。

通过分析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加减法来解答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鼓励学生互相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练习巩固为学生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包括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数学应用题。

通过个别、小组或整体形式,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练习题,并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

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5. 拓展延伸对于部分学生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题目,包括多步骤的数学应用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数学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听取学生的思路和解答方法以及给予及时的反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

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应用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应用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应用题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一年级应用题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2.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应用题的题目要求;2. 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应用题;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2. 各种与应用题相关的教具和素材;3. 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加法、减法、数量比较等;2. 提出一个简单的应用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吃了1个,还剩下几个?”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

探究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应用题卡片;2.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3.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答问题,鼓励他们使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技巧;4.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拓展活动:1. 教师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应用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2.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新的小组,共同解决更复杂的应用题;3.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解题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总结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应用题解题的方法和技巧;2. 学生分享他们在解决应用题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解决更多的应用题;2.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应用题,与同学分享并解答。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解题能力;2. 评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 收集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个别评价和反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数数策略)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数数策略)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数数策略)——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数数策略的含义,能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数数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数数策略的含义,能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数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发现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数数策略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数数策略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数策略,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步骤来详细补充和说明数数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教室内的物品、学生的玩具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数数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习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材。

2.学生准备练习本和铅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如: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早上你们做了些
什么有趣的事情?
2. 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提出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小红有3个苹果,小明有
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3. 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逐步明白如何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4. 实践应用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生活问题,并分组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
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5. 总结反思
通过学生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体会,强调解决问
题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各种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
时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或者算出一天中玩耍的时间等等,让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案标题:解决问题(数数策略)——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数数的概念,掌握数数策略。

2. 能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数数的概念。

2. 灵活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计数器、小物品(如小石子、小珠子等)。

2. 课件: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器,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用来干什么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计数器,它是用来帮助我们计数的工具。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小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小物品有多少个吗?”2. 学生尝试数数,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数的策略,如: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

4.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的数数策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数数策略的区别吗?”5.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数数策略都是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数数的方法。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2. 学生尝试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先数出总共有多少个苹果,再数出有几个朋友,最后用总数除以朋友的数量。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更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数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中的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画观察:让学生观察图画,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2. 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中的数量关系。

3.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观察图画,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1. 图画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图画,如水果、动物等。

2. 数学工具:准备一些数学卡片,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教案范例:第一课时:认识图画中的数量关系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画,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2. 学生分享找到的数学信息,如数量、颜色等。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的数量关系。

2. 举例说明,让学生模仿练习。

3.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心得。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图画中的数量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或朋友,用数学语言描述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后续课时同理,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2. 运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画的数量关系。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应用题,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Introduction)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游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老师:小明今天去超市买了两个苹果,又买了一个橙子,他总共买了几个水果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老师,他买了3个水果。

二、教学重点(Key Points)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数学应用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重点包括:1. 加法应用题- 老师:小明家里有2只小猫,他又养了1只小狗,请问他一共养了几只宠物?-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老师,他一共养了3只宠物。

2. 减法应用题- 老师:小明有5个糖果,他吃了2个,请问他还剩几个糖果?-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老师,他还剩下3个糖果。

3. 综合应用题- 老师:小明爸爸给他买了7本绘本,他自己有3本,请问他一共有几本绘本?-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老师,他一共有10本绘本。

三、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s)1. 上机导入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一道数学应用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

2. 教师讲解通过示范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学生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道数学应用题,并互相交流解答。

4. 全班共享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目,向全班呈现并解答。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鼓励正确的回答,并纠正错误的解题方法。

四、拓展活动(Extension Activities)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扩展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五、作业布置(Homework Assignments)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给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指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图画应用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用图画表示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图画应用题,了解图画应用题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2. 学习通过观察图画,提取有用信息,列出算式求解。

3. 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图画应用题的表示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图画中提取有用信息,列出算式求解。

四、教学准备:1. 图画应用题素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画应用题,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图画应用题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从图画中提取有用信息,列出算式求解。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图画应用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图画应用题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将图画应用题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组织一些与图画应用题相关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图画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存在困难,如何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九、教学课件或黑板设计:1. 课件或黑板应有清晰的图画应用题示例,便于学生观察。

2. 课件或黑板应包含教学重点和难点,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4.综合练习与简单应用-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4.综合练习与简单应用-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4.综合练习与简单应用-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辨认和理解“进1”的含义。

2.能够通过进1来解决简单的加法问题。

3.能够通过进1的方法,在思考问题时增加灵活性和多样性。

4.能够应用进1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进1方法解决简单的加法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进1的方法,在思考问题时增加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练习册。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回顾上一节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进1”的含义。

讲授(15分钟)2.通过教学课件,简单地介绍进1的相关概念,并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进1对加法的影响。

3.通过讲解和例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进1方法在解决简单加法问题时的应用。

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进1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练习(25分钟)5.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进1方法进行计算,并讲解解决的方法和过程。

6.分发练习册,进行相关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解答学生的疑惑。

总结(5分钟)7.总结进1方法的应用场景,并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进1的相关题目。

2.自主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用到的与进1相关的问题。

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学中,通过课件和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对进1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对于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帮助学生更灵活地使用各类解题方法。

5.6 解决问题(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5.6 解决问题(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5.6 解决问题(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巩固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 解决具体问题,巩固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解决具体问题,巩固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用书、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数学知识。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改进。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改进。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合理,既要巩固所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开放性应用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人开放性应用题,能冲破传统应用题的封闭性。

开放题的灵活性、多变性、趣味
性、生活性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创新的舞台,使他们聪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
发挥。

一、开放性应用题,形式要开放
可以用故事、表格、对话、图形等形式来呈现数量间的关系。

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语言要形象,给
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同学们,我们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国家明令禁止中小学生抽烟。

可是空洞地说教对抽烟者来说
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下面我们就。

(1)(1)一个一般收入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元的“红塔山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元的“红塔山”香烟,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
①每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每年按12个月算,不算闰年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如果他手头有1890元,问他可以抽几个月?
(2)一个收入较高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25元的“小熊猫”香烟,那么:
①每月(按30天算)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每年(12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如果他手头有4500元,问他可以抽烟几个月?
④请同学们调查你周围的抽烟人的抽烟情况,劝他戒烟并自编一道数学题。

这一道题很有现实意义,把司空见惯的抽烟行为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很具有说服力。

二、开放性应用题从条件上开放
同学们经常接触到的应用题都是题中有充足条件来解答问题,长此下去,形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一旦遇到条件不足、条件多余、条件隐藏的问题,就倍感迷茫。

设计条件开放的题目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的思维。

例如
修一条1200米长的公路,单独修甲队10天修完,乙队15天修完,两队合修3天后,让乙队去修。

甲乙两队合修几天修完?
解法一:根据已知条件,甲队每天修1200÷10=120(米),乙队每天修1200÷15=80(米),两队每天修120+80=200(米),合修需1200÷200=6(天)修完。

合修3天是多余条件。

解法二:可以先两队合修,每天完成,合修需,从而发现,1200米、合修3天都是多余条件。

引导学生从多个已知条件中,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抓住解答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哪些条件来解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探索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性应用题从问题上开放
可以补充问题、选择问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问题的开放可以使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例如六年级一位同学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运货车的速度为35千米/
?(涂黑的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

这道题就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抽象的高度上驰骋。

(1)它可以填上,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几小时享誉?(2)摩托车先从甲地地开出10分钟,然后货车从乙地开出,几小时相遇?(3)两车
同时从甲地同向而行,5分钟后相距多远?只要学生们填上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根据所填问题的不同,反应出学生认知结构不同,让所有学生都会解答。

四、开放性应用题从策略上开放
开放性应用题与传统一题多解有联系,但也有本质的区别,使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星期六,小王到水库去钓鱼,他先后遇到了同事小张和小李,,一天下来他们共钓掉了21条鱼,如果按钓鱼时间长短来分鱼,小王分得总数的,小张得总数的,小利则应分得总数的,同学们,他们三人会怎么样来分呢?
第一种方法,按钓鱼时间的长短分:
三人的钓鱼时间比是:
小王分得的条数:
小张分得的条数;
小李分得的条数:
第二种方法:先称一下21条鱼的总质量,然后按10:6:5的比例来分。

第三种方法: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人是好朋友,谁也不在乎分的多少,所以他们三人把21条鱼平均,每人分地7条。

同学们你还有别的分法吗?
由于考虑问题角度不同,分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应用题会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五、开放性应用题,从结论上开放
传统应用题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学生满足于只要把答案找出来就行,不再进行深钻细研。

设计开放性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更深、更广的思考,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

例;六(一)班有48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占,该班的同学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兴趣小组的男同学有多少人?
全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如果女同学全部参加兴趣小组,则参加兴趣小组的男生有22人。

如果女同学有一人没参加则参加兴趣小组的男生有23人。

如果女同学有二人没参加则参加兴趣小组的男生有24人……如果女同学中有6人没参加,则男生参加兴趣小组有28人。

答案不是唯一的,但是结论有一个范围,也就是在不参加兴趣小组总人数中,男、女生人数有直接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希望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当今开放的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用数学的观点、方式来思考和解决生活中与数有关系的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