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1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1](https://img.taocdn.com/s3/m/12470b420066f5335b812109.png)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
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3d8ca5c910661ed9ac51f3a7.png)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者:李荣亮张维真来源:《求知》 2019年第1期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它作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九个必须坚持”之一加以概括。
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基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保证改革进程富有成效地开展,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在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要“全面掌握”“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运用辩证、矛盾观点分析三者的关系,改革就是求变,发展就是求新,稳定则要求在改革求变发展求新的过程中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保持一个秩序,能够正确处理秩序与进步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机遇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机遇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47b63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机遇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自觉实践的结果,它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推进。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机遇,这些机遇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源动力。
本文将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机遇展开讨论,并探究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机遇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嬗变重要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历史机遇的重要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改革开放的机遇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更加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实际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国际环境的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影响和机遇。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在国际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借助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国际合作等因素,积极学习借鉴有益的经验,借助外部力量推动国内改革和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好发展。
三、历史传承的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还得益于中国的历史传承。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历史,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得到合理继承和发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嬗变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四、科技进步的机遇科技进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和福利,这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也为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新的机遇。
五、发展经济的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机遇之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3263b3f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e.png)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20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20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203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04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是(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205如果“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一双皮鞋可以交换到:( )。
C、8件上衣206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 )。
C、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0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208以下关于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D、统治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20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D、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2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 )。
B、社会生产关系21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12“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 )。
D、形而上学观点2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14能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的是( )。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2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16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哲学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透视
![哲学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04d47aae770bf78a64295440.png)
哲学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透视作者:陈友放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20期◆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哲学视角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唯物论视角看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就要实事求是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和把握世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先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使计划经济逐渐松动。
党的富民政策出来后,乡镇企业起来了,外资进来了,农民实行承包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三年,农村的面貌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联产承包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民就开始搞商品生产,开始想着致富,就开始搞乡镇企业,并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发展。
从此,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2000年,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a2d1191d6c175f0e7cd1376d.png)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因而生产方式的客观物质性与自然物的客观物质性完全一样。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政治必背20题改革开放政策的评价汇总
![政治必背20题改革开放政策的评价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ec262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8.png)
重点题1: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联系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试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作出自己的评价(包括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的看法)。
【考点背景透析】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时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最重要的政策,也是今年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考生对这个问题应全面掌握,以便在出现这类问题时可以从容应对。
【相关材料精粹】相关材料一:改革开放的哲学启示1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而且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经历起伏曲折的道路。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不顾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固守已经过时的生产关系,或者离开生产力的状况,主观任意地改变生产关系,都是违背这一客观规律的,必然会受到惩罚。
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3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核心,运用矛盾的观点于思想方法,就形成了矛盾分析方法。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
一方面,它是有两点的重点论(全面观)。
【2017年整理】从哲学的角度看改革开放
![【2017年整理】从哲学的角度看改革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906869c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f.png)
从哲学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唯物论视角看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就要实事求是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和把握世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先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使计划经济逐渐松动。
党的富民政策出来后,乡镇企业起来了,外资进来了,农民实行承包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三年,农村的面貌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联产承包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民就开始搞商品生产,开始想着致富,就开始搞乡镇企业,并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发展。
从此,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2000年,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奥运会成为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236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而同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是3.3%。
马原:中国梦的哲学解读
![马原:中国梦的哲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d2e6e0da8114431b90dd83f.png)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的出发点。
哲学的特点就在于它对于自身的不断否定与批判,这就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否定自我。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理论工作者应该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结合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的进取。
哲学是思想的产物,归根到底是人脑力劳动的产物,因而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内容由现实的人的能动的历史活动构成。
哲学的开放性和反思性使得我们必须用世界眼光看待当今社会的发展,正确的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作为思想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当中,又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的发展变化。
它始终充满着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的精神,离时代最远的也是离时代最近的!习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定义了“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从历史任务的角度,中国最现实、最迫切的“中国梦”就是要完成两个100年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是一个伞型词,一个开放的集合概念,一个广泛适用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意义阐释空间。
如果一定要定义,可以说,中国梦是中国人所有合理欲求和美好意愿实现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及其每个个体憧憬的可实现的愿望的总和。
中国梦可分三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是人身安全、生存基本保障、健康、成功、生活幸福等。
第二层次是教育、就业、机会平等、名望荣誉等。
第三层次是人格尊严、自主选择、自由发展、人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更美好的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等。
中国梦的提出,就是要让人民捍卫梦想、充满希望、保持乐观主义,鼓励为梦想奋斗,同时为实现梦想提供条件和路径。
从哲学的角度讲,中国梦是中国人生哲学的重新调整,是积极的人生观,是希望的哲学。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密切关系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密切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1b681a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0.png)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密切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是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实现真理的途径,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政策,通过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性的,强调实践作为认识真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经济滞后、社会矛盾累积等问题,需要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深入观察和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倡导人民群众主动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成为实践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中,实践观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尝试新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模式,打破旧有的束缚和固化的观念,使人们更加自主地思考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再次,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评估和调整政策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摸索和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
改革开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确保改革开放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激励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实践观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勇于面对挑战,勇往直前,相信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反思错误,改正偏差,就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观念,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思想解放,为政策调整提供了标准,并激励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dab1bab0717fd5360cdc45.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b98fa0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9.png)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二很明显,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就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客观的国际环境的制约,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对外部联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担心与外部发生联系会损害自身的独立自主,这同样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须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孤立存在。
事实证明,一个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只有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关系,不断坚持内部的改革完善,同时实行对外的交流开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健康发展。
三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革开放对其来讲既有当然的合理性,也有天然的必要性,还有时代要求的紧迫性。
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改革开放,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不搞改革开放的所谓社会主义,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最根本经验_论把坚持马克_省略_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最根本经验_论把坚持马克_省略_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https://img.taocdn.com/s3/m/f127312aaaea998fcd220e06.png)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并进一步把“十个结合”定性为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今年初,胡锦涛在署名文章《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一文中又深入阐发了这“十个结合”。
本刊围绕“十个结合”分别组织了文章,以期探求其中的理论内涵,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增强坚持正确方向的自觉性。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最根本经验——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余品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江西南昌 330077)[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宝贵经验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
这一概括,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已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进到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现代化,即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这一宝贵经验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历史进程,而且也反映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鲜明特色;同时,鲜明地突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极端重要性,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05-0037-06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了大跨度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深刻论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目的和性质、进程和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作了高度科学评价。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517448d228ea81c758f578fd.png)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摘要]: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曾经论证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继李大钊之后,如今又大力号召中国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这既存在理论依据,即真正的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获得证明的,也存在历史依据,即这一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领悟到的真理。
不可否认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出了许多的成果,其中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实践成果包括新中国的成立和成立后的历史性飞跃发展。
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是时代发展赋予的重大课题,而不断增强结合,融合两者的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具体实际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理论依据历史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文: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引领其不断中国化的方向或者说指南针是整合中国的民族文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贯秉承的风格。
而深究其根本,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不断茁壮发展?不难发现,其之所以有如此的强大生命力是因为我们在贯彻,发展以及运用马克思原理及其理论的时候,都坚持从实践出发,主张在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即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在共性中寻求并发展个性。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必然性为什么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由其必然性所决定的,既是理论上的要求,同时也是现实的需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应中国的发展方向,才能指导中国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依据首先,理论是如何产生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那么,它就必然要回到实践当中去,要和实践相结合,换句话说,实践是理论的最终归宿。
改革开放的成功
![改革开放的成功](https://img.taocdn.com/s3/m/f8fea45333687e21af45a9c0.png)
改革开放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要进步和发展,改革是必经之路。
近代以来,第一次大型的改革应该是指工业革命。
整个世界发生剧烈变革的过程,是社会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这种变革,不仅指社会的某一方面,而是指社会整体,即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诸方面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
围绕着实现现代化这一主题,近代中国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每一次革命的结局尽管不同,但都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同程度地向前推动着。
由此,可以更加证明改革的必然性。
不得不提的重大改革应该是对现代生活影响最大的改革开放了。
从1978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一个尚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当时世界近1/5的贫困人口。
中国也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中国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民营经济产值在总量上已经超越了国有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重的重要拉动力量。
引进外资同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中国为全世界吸引外资金额最多的国家(港、澳、台资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资)。
一个一个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改革是中国社会一场深刻革命。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
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试述唯物辩证法各个部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概括其基本思想,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试述唯物辩证法各个部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概括其基本思想,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其方法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d9ff30279563c1ec5da7129.png)
试述唯物辩证法各个部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概括其基本思想,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答:⒈唯物辩证法各个部分内容及内在联系:⑴唯物辩证法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矛盾、联系与发展。
具体分为:①一个核心——矛盾(包括: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②两个基本特征——联系(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与要素辩证关系原理)和发展(包括: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原理,过程论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展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③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④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⑵唯物辩证法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①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中心内容;②联系与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③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
⒉概括基本思想,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创新的。
事物必然存在矛盾,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⑴核心——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
①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之我见
![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dd78178889eb172ded63b7a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之我见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彼此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普遍联系具有多样的形式。
各种形式的联系,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
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对外开放政策则是普遍联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二者是一致的.因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就世界的经济发展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已成为世界性的了,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经济,科学,生产等等世界性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它充分证明了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国际经济生活中,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只能导致停滞和落后。
正如邓小平提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邓小平敏锐观察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所做出的科学论断。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现阶段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上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贫富分布不均、知识相对贫瘠的国家,所以,对外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重要的发展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2a950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7.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将这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这一科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方法的危害:势必造成“教条主义”、“一刀切”“一风吹”。
我们应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普遍联系以及永恒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普遍联系以及永恒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07ca57dd88d0d232d46ab5.png)
例如,虽然地球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但二 者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由于太阳对地球有 巨大的吸引力,地球由于公转对太阳有巨大 的排斥力(离心力),二者的共同作用才使 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这 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 样地,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人才不可能随 心所欲地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投掷出去的石 块才不可能飞离地球,而总是要落在地球上。 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的普遍联 系以及永恒发展
别里科夫与赵武灵王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 :为了强化赵国,面对祖宗的 规矩,面对世俗的偏见,面对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 赵武灵王毅然公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要脱去那 标志着贵族身份的宽大衣服,要扔掉显示威武的庞 大战车,这且不说,还要穿上异邦小族的衣服,效 法胡人的军事,那还了得?岂不要给祖宗丢脸?于 是“别里科夫式”的大人物,开始以形形色色的“套子” 加以阻挠。赵武灵王不愧是位英雄,他不仅敢于向 最顽固的传统观念和保守势力宣战,而且击败了贵 族官僚们的反对,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宏愿,最终使 赵国进入了战国七雄之列。
马了一个帝国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的普遍联 系以及永恒发展
西方民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的普遍联 系以及永恒发展
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 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 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的普遍联 系以及永恒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二
很明显,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就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客观的国际环境的制约,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对外部联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担心与外部发生联系会损害自身的独立自主,这同样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须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孤立存在。
事实证明,一个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只有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关系,不断坚持内部的改革完善,同时实行对外的交流开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健康发展。
三
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革开放对其来讲既有当然的合理性,也有天然的必要性,还有时代要求的紧迫性。
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改革开放,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不搞改革开放的所谓社会主义,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而改革开放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违背初衷的,那这种改革开放就是失败的。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内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以实现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本着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破除了各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事实说明,如果不进行内
部改革,中国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就没有进步的动力,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也不会有什么光明的前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可能实现。
可以说,不改革,中国只有死路一条。
但这种改革,我们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取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好的东西。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扬长避短,放眼看世界,了解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综合国力大为提高,促进了自己的巨大发展。
中国的对外开放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积极地进入世界市场,更多地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分工,从而既发展了自己,也为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然,中国30年的改革史,同时也是30年的对外开放史,中国30年的改革和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并且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内部的改革,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对外开放,而没有实在的对外开放,也不可能促进内部改革的深化,事实上,把改革和开放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
因为任何一个事物,既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正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共同作用,才可能促进事物的整体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很好地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既处理好自己的内部联系,也同时处理好自己的外部联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四
中国近30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这一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恰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