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必考学习知识重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学、代谢、遗传学、发育、系统学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照是否有细胞核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照细胞形态可以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按照营养方式可以分为化能和光能微生物等。
2.细胞结构: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酸和细胞器等。
微生物的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重要结构;细胞壁可以提供细胞保护和形状维持的功能;细胞质是细胞内的基质,包含核酸、蛋白质和有机物等;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机器。
3.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主要包括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
微生物可以通过发酵、呼吸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将无机物或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或无机物。
4.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方式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传递。
5.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包括二分裂、芽生、分生孢子和性繁殖等。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
6.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同时,微生物也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7.微生物控制与利用:微生物的控制包括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消毒和灭菌等。
微生物的利用包括发酵工业、废物处理、环境修复和生物农药等。
8.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与环境相互作用。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对环境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微生物的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其中,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植物中。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两大类。
2.微生物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真菌由菌丝、子实体和分生孢子组成。
病毒包含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体。
寄生虫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3.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生长速度快。
真菌以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寄生虫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卵的产生和分裂。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疾病。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侵入宿主组织等方式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机械破坏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组织、摧毁宿主细胞、干扰宿主机体等方式引起疾病。
5.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常常依赖于细菌培养和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显微镜检查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通过培养基、温度、气体等条件来筛选和培养细菌。
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宿主体液中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是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放大技术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形态和结构。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区防控措施和医疗机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面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社区防控措施包括检疫、消毒、卫生教育和疫苗接种等。
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管理等。
7.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重点整理
1、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为单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放大干倍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才能肉眼可见的一类微小生物的统称。
2、微生物的特征:1)个体微小、2)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3)体积小、面积大、新陈代谢旺盛、生长繁殖速度快4)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3、按照有无细胞及细胞组成结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三种细胞类型: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原核生物,特点:1)单细胞组成,2)没有典型的核,无核仁、核膜,3)单个染色体,仅有裸露的DNA,不行有丝分裂,4)没有细胞器,70S核糖体游离在胞浆中,5)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蓝细菌、古细菌八类。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真菌、原虫、单细胞藻类。
6、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微生物属真核生物特点:1)大多数为多细胞,少数为单细胞,2)具有典型的细胞核结构,即有核膜和核仁,多个染色体由DNA与组蛋白组成,3)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分裂4)细胞壁由纤维素、几丁质构成。
7、3.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结构比原核生物更简单,即病毒。
特点:1)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基因组组成,且仅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2)病毒的酶系统不完全,自身不能进行生长繁殖,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以核酸复制方式增殖。
8、微生物的致病学说(Germ theory of diseases)-----科赫Koch定理(法则):①可以从患病原性疾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到病原性微生物,并能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并能传代;②将该纯培养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的疾病;③从实验感染动物体内可以分离到相同的病原性微生物,并能获得纯培养。
第二章1、单染色法--先将标本经涂片和干燥固定后,加上一种染料,如美蓝或石炭酸复红等染色,即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2、复染色法--此法一般经初染、脱色、复染等过程,需用两种染料,经染色后,由于细菌结构的不同而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使两种细菌区别开来,故又称鉴别染色法。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C/N比:所谓C/N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它具备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且其间比例合适。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化学物。
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十章、细菌学概论细菌(bacteria):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123-137)一)大小与形态1.大小:微米、光学显微镜2.基本形态(适宜条件、8-18h、主要有3种;观察选对数生长期最优)球菌Coccus 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杆菌Bacillus 各种杆菌差异较大,排列分散、无一定形式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一个弯曲、螺菌:数个弯曲3.多形性: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二)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1.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A.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a.肽聚糖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厚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经β-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而成。
肽聚糖支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而异。
b.磷壁酸(G+特有成分)酸性多糖,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甘油型)具重要生理功能:①.P-结合阳离子,Mg2+提高细胞表面酶活性②.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④.调节自溶素活力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含量低。
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a.肽聚糖b.外膜①.脂蛋白: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②.脂质双层:脂蛋白外侧,脂质双层结构。
含有外膜蛋白。
③.脂多糖(LPS):习惯称细菌内毒素,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含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docx
精品文档一.绪论1.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无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六界系统:占 4 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三域学说: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2.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1676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否定“自然发生”学、说证明微生物引起发酵、制备疫苗预防疾病、发明巴斯德消毒法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发明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病原菌、提出“科赫法则”、创立显微镜技术布赫纳: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从此将微生物学推到了生化研究的阶段。
3.微生物的特点:( 1 )形态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4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5)食谱广、易培养、起源早、休眠长二.原核微生物第一节:细菌1.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 细菌的大小:度量细菌细胞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369 um 。
1m=10 mm=10um=10nm.大肠杆菌可作为典型的细菌细胞大小的代表,平均长度约为2um ,宽0.5um 。
最小到最大: 50nm~0.75mm,相差一万倍。
3.细胞壁的功能:(几乎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1)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
(2)维持细胞特有的形状(3)屏障保护功能(4)提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着生、运动所必需的结构(5)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4.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精品文档精品文档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成分肽聚糖,磷酸壁肽聚糖,脂多糖肽聚糖层数,壁厚度20, 20~80nm2~3 , 10~15nm外膜无有周质空间窄宽孔蛋白无有5.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机制阳性:肽聚糖的含量与交联程度都比较高,肽聚糖层多,所以细胞壁较厚,壁上的间隙较小,媒染后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不易被洗脱出细胞壁,加上它本来就不含脂质,乙醇洗脱时细胞壁非但没有出现缝隙,反而使肽聚糖层的网孔因脱水而变得通透性更小,结果蓝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留在细胞内而使细胞呈蓝紫色。
微生物期末考试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独立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2.热原质:或称致热原。
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反应的物质,称为热原质。
3.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4.转导: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5.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6.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7.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8.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9.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于细菌学范畴10.包膜: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11.病毒吸附蛋白():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蛋白称为病毒吸附蛋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病毒感染的组织亲嗜性。
12.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13.细胞病变作用: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之细胞病变作用。
14.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微生物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科学。
三菌四体一病毒1.细菌、真菌、放线菌;2.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3.不具细胞结构的病毒;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可以分为三大类: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
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细菌是三种形态:球菌(用直径衡量大小)、杆菌(长宽衡量大小,宽写在前面,不加单位,长写在后面,写上单位)、螺旋菌(自然长度、螺旋数、螺距等衡量大小)长度单位均为微米(μm)微生物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比面积=面积/体积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巴斯德的功绩: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巴斯德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实验,其中著名的曲瓶颈试验无可辩驳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2.证明发酵是微生物引起的。
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
3.免疫学----预防接种。
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
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重大贡献。
4.发明巴斯德消毒法,解决家蚕软化病问题。
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
柯赫的功绩:1.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2.证实炭疽病因—炭疽杆菌3.发现结核杆菌、霍乱弧菌4.提出科赫法则:确定某种微生物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
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
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功能:(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鞭毛的特点及功能:定义:某些细菌菌体表面附着有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化学成分:蛋白质观察:染色加粗法;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法;功能:运动器官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可以通过其鞭毛的运动穿过小肠粘液层,到达细胞表面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抗原性,可帮助鉴别细菌菌毛的特点及功能:定义:多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特征:菌毛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菌毛蛋白)种类: 普通菌毛性菌毛普通菌毛(ordinary pilus)特点:数目多:可达百余根细:直径仅为3~8nm,长0.2~2μm。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工业微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微生物学教程的期末复习内容。
一、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1.微生物的分类标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特征及分子特征。
2.微生物的分类阶元: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3.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细菌、古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病毒等。
二、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1.细菌的形态特征: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等。
2.细菌的结构特征: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和质粒等。
3.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二分裂、菌落计数、生长曲线等。
4.细菌的新陈代谢:厌氧代谢、有氧代谢、发酵代谢等。
三、常见病原微生物1.细菌病原微生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
2.真菌病原微生物: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
3.病毒病原微生物: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4.蠕虫病原微生物:旋毛虫、鞭毛虫等。
5.虫卵病原微生物:绦虫、蛔虫等。
四、微生物的培养和传播1.常见的微生物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特殊培养等。
2.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等。
五、微生物的应用1.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面食发酵、乳酸菌发酵等。
2.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抗生素、疫苗等。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废水处理、有机物降解等。
4.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土壤改良、生物农药等。
六、微生物的防控1.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
2.微生物感染的治疗方法:抗生素治疗、抗病毒药物治疗等。
七、微生物的生物安全1.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BSL-1、BSL-2、BSL-3、BSL-4等。
2.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措施:个人防护、实验室排气、消毒措施等。
综上所述,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常见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的培养和传播、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的防控以及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全部重点考试必备资料
绪论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2、巴斯德:微生物奠基人3、科赫:细菌学奠基人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1、细菌的形态: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
2、细菌细胞的模式结构3、溶菌酶:广泛分布于卵清、人泪和鼻涕以及部分细菌和噬菌体中。
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它水解,从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裂解而死亡。
4、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苷醇磷酸。
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 、Ca2+ 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贮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④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⑤赋予G+ 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⑥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的作用。
5、外膜:G- 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原生质体6、缺壁细菌人工方法去壁部分去除:球状体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7、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8、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爆过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G+ 细胞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 细菌外膜层)的球形原生质体。
10、枝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11、E.coli细菌的细胞膜:主要含磷脂酰乙醇胺,还含少量磷脂酰甘油和罕见的二磷脂酰甘油成分。
而非极性尾则由长链脂肪酸通过酯键连接在甘油分子的C1和C2位上组成,其链长与饱和度因细菌种类和生长温度而异,通常生长温度要求较高的种,其饱和度就越高,反之则低。
微生物期末重点
微生物期末重点一、名词解释1、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尿道等粘膜中存在的对人体有益而无害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2、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可引起机体感染的正常菌群。
3、菌群失调: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4、菌血症:致病菌不能在血流中大量繁殖只是通过血流播散至适宜部位致病。
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6、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中繁殖,致病菌不侵入血流,但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并损害特定的靶器官,引起独特的毒性症状。
7、灭菌: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
8、消毒:用理化方法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病原微生物。
9、无菌:不存在活菌。
10、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抗原性漂移是流感病毒变异的预兆。
11、抗原转换: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病毒表面抗原结构中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产生新亚型。
12、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双层衣壳,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乙型肝炎)病毒颗粒。
13、包涵体:是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时,形成的由膜包裹的高密度、不溶性蛋白质颗粒,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为高折射区,与胞质其他成分有明显区别。
14、内基氏小体: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时,可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15、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16、缺陷病毒:基因有缺陷的一类病毒。
17、垂直传播:感染母体的病原体主要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18、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传播,也包括经动物媒介的传播。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重点
微生物教程期末复习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
1nm)、构造简单.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
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
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
引言概述: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生态及其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能在繁殖时产生大量后代,从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因其能够以各种形式存在,微生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物圈、食物产业、生态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微生物学的主要知识点。
正文内容:一、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1. 原核生物的分类:细菌和蓝藻菌的特征和分类。
2. 真核生物的分类:真菌、原生动物和微小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3. 病毒和噬菌体的特征及与细胞的关系。
4. 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细菌形态、真菌形态和病毒形态的描述和区别。
二、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1. 微生物的生长要素:温度、湿度、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要素。
2.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厌氧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的过程和产物。
3. 微生物的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微生物产生的酶及其应用。
4. 微生物的抗生素产生:抗生素的发现、产生机制及应用领域。
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1. 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细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及其病因和防治措施。
2. 微生物感染的致病机制:微生物侵入机体、生长繁殖及毒素产生对人体的影响。
3.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微生物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免疫记忆和疫苗的作用原理。
4. 微生物与人体共生关系:微生物在人体中的正常居住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1. 微生物与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循环的贡献。
2. 微生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净化、油污的微生物降解。
3.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和应用、生物防治和生物修复。
4. 微生物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乳酸菌、酵母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作用。
五、微生物技术和研究方法1. 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操作:无菌技术、培养基制备和微生物培养方法。
2.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和鉴定方法: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和生物化学鉴定。
微生物期末重点总结
微生物期末重要内容串讲11.比面值(P8):把某一物体的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
物体的体积越小,其比面值就越大。
微生物是一个比面值大(小体积,大面积)的系统,因此拥有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物质排泄面,环境信息交换面。
现以球体的比面值为例:比面值=表面积/体积=2.菌落(P34):将单个细菌细胞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如果菌落是一个单细胞繁殖成的,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或克隆。
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平面上,结果长出大量“菌落”已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菌落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3.荚膜(P27):荚膜是细胞的特殊结构,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细菌不仅可利用荚膜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不受白细胞吞噬;而且能有选择地粘附到特定细胞的表面上,表现出对靶细胞的专一攻击能力。
4.反硝化作用(P116):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
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
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一般为兼性厌氧微生物),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细菌。
5.L型细菌(P23):由英国学者李斯特(Lister)发现的细菌,它是一种典型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可以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1.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2. 二次生长: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快速碳源(氮源)或迟效碳源(氮源)这两类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二次生长现象。
3.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4.分批(封闭)培养: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5.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连续培养的两种类型:6.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 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无机盐等2. 水的活性3. 温度4. pH5. 氧7.酵母的生殖方式(一)无性繁殖:芽殖裂殖无性孢子(二)有性繁殖:酵母菌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
8.微生物生长控制中的常见名词解释消毒: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灭菌: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防腐: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化疗: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抑制:生长停止,但不死亡死亡: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9.两种重要的选择性抗微生物剂抗代谢物: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举例:叶酸对抗物(磺胺)、嘌呤对抗物(6-巯基嘌呤)、苯丙氨酸对抗物(对氟苯丙氨酸)、尿嘧啶对抗物(5-氟尿嘧啶)胸腺嘧啶对抗物(5-溴胸腺嘧啶)等等抗生素: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
举例:利福平、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红霉素等10.抗性菌株特点:细胞质膜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进入细胞或进入细胞后被细胞主动排出;药物作用靶改变;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抗性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以取代或部分取代原来的多聚体;避免出现细菌的耐药性的措施:(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2)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3)不同的抗生素(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5)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11.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温度、辐射作用、过滤、渗透压、干燥、超声波等。
第七章病毒1. 病毒定义: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2. 噬菌斑:即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透明小圆斑,或称负菌落。
包涵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噬斑:若是噬菌体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再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在细菌菌苔上可形成圆形局部透明区域,即噬斑。
3. 病毒纯化(1)病毒纯化的标准:1. 病毒是有感染性的生物体=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感染性。
2. 病毒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纯化的病毒制备物的理化性质应具有均一性。
(2)病毒纯化的方法:1. 主要化学组成为蛋白质=蛋白质提纯方法(盐析、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凝胶层析、离子交换等)2. 具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和密度=差速离心或超速离心4. 毒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壳体(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由蛋白质亚基按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而成,是病毒毒粒的基本结构。
5. 核壳(核衣壳):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核心)构成的复合物。
6. 病毒的结构蛋白壳体蛋白: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因子的破坏。
包膜蛋白: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存在于毒粒中的酶:构成毒粒酶,或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如T4噬菌体的溶菌酶等),或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如逆转录酶等)。
7. 病毒的复制周期(循环):①吸附;②侵入;③脱壳;④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⑤ 装配与释放;8.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增殖性感染:感染发生在病毒能在其内完成复制循环的允许细胞内,并以有感染性病毒子代产生为特征非增殖性感染: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
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1)流产感染(分依赖于细胞或病毒两种)(2)限制性感染(3)潜伏感染卫星病毒: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9. 温和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此现象称为溶源性现象)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10. 溶源性细菌: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做溶源性细菌。
11. 原噬菌体: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称做原噬菌体。
12. 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的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1. 基因组: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及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称。
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特点:(大肠杆菌)(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特点:(1)典型的真核染色体结构(2)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3)有间隔区(即非编码区)和内含子序列(4)重复序列多2. 质粒: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质粒的类型:致育因子抗性因子Col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隐秘质粒3. 基因突变: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
4.营养缺陷型: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碱基等)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才能生长。
表型判断的标准:在基本培养基上能否生长。
特点: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
(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5.自发突变:不经诱变剂处理而自然发生的突变。
自发突变的特点: 1)非对应性2)稀有性3)规律性4)独立性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6. 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利用细菌突变来检测环境中的致癌物质。
该实验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回复突变的性能进行的。
该菌株在不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只有极少数的自发回复突变子生长,如果回复突变率因某种化学诱变剂(或待测物)的作用而增加,那么这种化学药物可判定为具有致癌性。
7. 细菌的三种水平基因转移形式:接合、转导、自然转化细菌的接合作用: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细菌的转导:由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一个细胞的D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普遍性转导: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若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
也可以说只能使供体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以噬菌体为媒介转移到受体的转导作用称为局限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与普遍性转导的主要区别:1)被转导的基因共价地与噬菌体DNA连接,与噬菌体DNA一起进行复制、包装以及被导入受体细胞中。
而完全转导包装的可能全部是宿主菌的基因;2)局限性转导颗粒携带特定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固定的个别基因导入受体,故称为局限性转导;3)局限性转导发生于溶原性后期,普遍性转到则发生于裂解期。
8.从特定环境中分离菌株:1) 摸清目的菌种的特性,生活在什么环境就去相似的环境中采样2) 利用目的菌种的特异性设计制作培养基3) 分离,挑取菌斑单独培养4) 纯化,连续培养5) 得到目的菌种9.诱变考虑的原则:(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3)处理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4)选用最适剂量(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相关指标(7)设计或采用高效筛选方案10.常用菌种的保存方法:生活态菌种:培养基传代培养(斜面、平板)、寄主传代培养休眠态菌种:冷冻(液氮、低温冰箱)、干燥(沙土管、冷冻真空干燥)11.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1)减少传代次数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3)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第十一章微生物生态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2)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3)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4)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5)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的先锋种类2. 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多、代谢潜力巨大,是主要的微生物源,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3. 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总菌数<100个/mL大肠杆菌<3个/L4. 赤潮或红潮:在海洋中,某些甲藻类大量繁殖也可也可以形成水花,从而使海水出现红色或褐色。
水花:藻类(主要是微藻)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出现颜色,并变得浑浊,许多藻类团块漂浮在水面上形成。
5.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细菌 > 放线菌 > 真菌 > 藻类 > 原生动物6.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1)嗜热微生物2)嗜冷微生物3)嗜酸微生物4)嗜碱微生物5)嗜盐微生物6)嗜压微生物7. 互生:二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