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必考学习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学、代谢、遗传学、发育、系统学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照是否有细胞核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照细胞形态可以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按照营养方式可以分为化能和光能微生物等。

2.细胞结构: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酸和细胞器等。微生物的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重要结构;细胞壁可以提供细胞保护和形状维持的功能;细胞质是细胞内的基质,包含核酸、蛋白质和有机物等;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机器。

3.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主要包括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微生物可以通过发酵、呼吸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将无机物或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或无机物。

4.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方式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传递。

5.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包括二分裂、芽生、分生孢子和性繁殖等。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

6.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同时,微生物也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7.微生物控制与利用:微生物的控制包括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消毒和灭菌等。微生物的利用包括发酵工业、废物处理、环境修复和生物农药等。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是一切肉眼看不清楚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类群:非细胞(病毒);原核生物(细菌);真核生物(酵母菌)。

3.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

利:医药: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利用工程菌产生多肽类生化药物。

农业: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以菌促肥效,以菌促生长。

环境污染的治理:污水处理;环境污染监测和重要指示生物。

工业:生物发酵酿酒。

害: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威胁人类生存:结核、疟疾、霍乱

农业:农作物病变(花卉的白粉病)。

食品:使食物腐烂变质。

发酵工业:发酵过程混入杂菌影响发酵产率。

▲4.微生物有哪些共性?最基本的是哪个?为什么:

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因为微生物是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和环境信息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5.谁先看到了微生物:列文虎克(自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放大倍数为300倍的显微镜。1676年他利用这种显微镜,观察到了一些细菌和原生动物,当时称为微动体,首次揭示了微

生物世界。

▲6.在微生物发展史上哪两位做出了重大贡献?什么贡献?:

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学奠基者,提出预防接种;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A.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B.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C.提出了动植物病原菌鉴定的柯赫法则。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一.绪论

1.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

总称。

分类:无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

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六界系统:占4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

三域学说: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2.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1676

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否定“自然发生”学、说证明微生物引起发酵、制备疫苗预防疾病、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发明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病原菌、提出“科赫法则”、创立显微镜技术

布赫纳: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从此将微生物学推到了生化研究的阶段。

3.微生物的特点:

(1)形态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

(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5)食谱广、易培养、起源早、休眠长

二.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

1.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细菌的大小:度量细菌细胞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um。1m=103mm=106um=109nm.

大肠杆菌可作为典型的细菌细胞大小的代表,平均长度约为2um,宽

0.5um。最小到最大:50nm~0.75mm,相差一万倍。

3.细胞壁的功能:(几乎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

(1)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

(2)维持细胞特有的形状

(3)屏障保护功能

(4)提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着生、运动所必需的结构

(5)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完整版)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完整版)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细菌特殊构造包括、、、等。(本题2分)

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 -5 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本题1.5分)

3.营养物质可以通过、、和四种方式进入细胞。(本题2分)

4.控制有害微生物措施中杀灭的方法有和,常用和方法,抑制的方法有和。(本题3分)

5.证明遗传物质的基础是核酸的三个著名的实验为、、。(本题1.5分)

6.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和。(本题2分)

1.纯培养是其中()的培养物。

A.只有一种微生物

B.只有细菌生长所需的一种营养物

C.除主要微生物外只有一种微生物

D.没有代谢废物

2.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A. 马铃薯培养基

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3.己糖单磷酸支路和ED途径是进行()替换的一个机制。

A.微生物中DNA合成

B.光合生物中的光合作用

C.某些种类微生物中的能量代谢

D.化学渗透作用

4.微生物代谢中,硝酸盐和硫酸盐可作为电子受体是在()。

A.无酶时

B.无ATP时

C. 有细胞色素时

D. 无氧时

5.由于控制微生物的目的,灭菌一词指的是()。

A.除去病原微生物

B.降低微生物的数量

C.消灭所有的生物

D.只消灭体表的微生物

6.紫外线辐射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

A. 核酸

B.酶类

C. 糖类

D.细胞壁

7.青霉素族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抗()。

A.病毒

B.真菌

C.革兰氏阴性菌

D.革兰氏阳性菌

8.所有下述特征皆适合质粒,除了()之外。

A.它们是自我复制的DNA环

B.它们有10~50个基因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微⽣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bacteria):⼀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性⼆分裂⽅式进⾏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物。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123-137)

⼀)⼤⼩与形态

1.⼤⼩:微⽶、光学显微镜

2.基本形态(适宜条件、8-18h、主要有3种;观察选对数⽣长期最优)

球菌Coccus 单、双、链、四联、⼋叠、葡萄球菌

杆菌Bacillus 各种杆菌差异较⼤,排列分散、⽆⼀定形式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个弯曲、螺菌:数个弯曲

3.多形性:

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细菌的细菌结构(10

分)★★★★★

1.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A.⾰兰⽒阳性菌细胞壁★★★★★

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

a.肽聚糖

由40层左右的⽹格状分⼦交织成厚的三维⽴体⽹状结构,

由聚糖⾻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架由N-⼄酰葡糖胺(G)和N-⼄酰胞壁酸(M)经β-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成。肽聚糖⽀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异。

b.磷壁酸(G+特有成分)

酸性多糖,

由核糖醇或⽢油残基经磷酸⼆酯键互相连接⽽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油型)

具重要⽣理功能:

①.P-结合阳离⼦,Mg2+提⾼细胞表⾯酶活性

②.细胞壁表⾯抗原成分

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

④.调节⾃溶素活⼒

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微生物学[第十二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微生物学[第十二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一、要点提示

1.约在36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从而开始了生物进化历程,产生了今天千姿百态的生物种类。据估计有分类记录的生物约150万种,其中微生物大约15万种,为了认识利用这些生物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生物分类的科学称之为分类学。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不仅提出了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使命,也给分类学带来了按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指导思想。

2.20世纪60~70年代以前,主要是根据表型特征推测微生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此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以生物大分子的序列特征(亦可称之为遗传学特征)作为判断微生物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要准确判断生物进化谱系和系统分类,必须挑选适当的生物大分子。由于rRNA,特别是16S rRNA(或18S rRNA)所具有的优点,因而被选为微生物系统发育研究的主要对象。

要比较不同生物的rRNA序列就要进行序列测定,其方法分两类:一是寡核苷酸编目分析法,二是全序列分析法,目前主要用后者。在获得各生物的序列资料后要进行各生物间的序列特征比较,需要计算各生物间的序列相似性系数或者寻找印迹序列。

3.系统学上常用系统树来直观地反映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的大致轮廓。书中所引用的全生命系统树就是伍斯等用16S(或18S)rRNA的序列资料构建的分子系统树,这是一颗有根的树,它企图让人们看到生物由共同祖先沿着3条主干线最后演化成今天的三域生物的大致轮廓。将细胞生物分成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3个域的理论,虽然它最初是根16S rRNA序列分析提出来的,其他遗传学、生理生化学和形态学特征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支持了这一思想。目前已被生物学家特别是微生物学家的广泛认同。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绪论

一.微生物概念

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

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

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重点整理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重点整理

1、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为单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放大干倍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才能肉眼可见的一类微小生物的统称。

2、微生物的特征:1)个体微小、2)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3)体积小、面积大、新陈代谢旺盛、生长繁殖速度快4)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3、按照有无细胞及细胞组成结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三种细胞类型: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原核生物,特点:1)单细胞组成,2)没有典型的核,无核仁、核膜,3)单个染色体,仅有裸露的DNA,不行有丝分裂,4)没有细胞器,70S核糖体游离在胞浆中,5)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蓝细菌、古细菌八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真菌、原虫、单细胞藻类。

6、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微生物属真核生物特点:1)大多数为多细胞,少数为单细胞,2)具有典型的细胞核结构,即有核膜和核仁,多个染色体由DNA与组蛋白组成,3)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分裂4)细胞壁由纤维素、几丁质构成。

7、3.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结构比原核生物更简单,即病毒。特点:1)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基因组组成,且仅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2)病毒的酶系统不完全,自身不能进行生长繁殖,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以核酸复制方式增殖。

8、微生物的致病学说(Germ theory of diseases)-----科赫Koch定理(法则):

①可以从患病原性疾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到病原性微生物,并能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并能传代;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大学期末复习课件).docx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大学期末复习课件).docx

绪论

重点掌握: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分类命名

概念: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微生物的分类依据:细胞结构有无、细胞核程度、叶绿体有无、个体形态及大小、生理生化反应

微生物分类方法(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微生物的命名:属名+种名(拉丁文)

微生物的种类: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细胞结构微生物(原核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个体极小、比表面积大;繁殖快、代谢速率快;数量多;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重点掌握:病毒的特点;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噬菌体的类型;噬菌体的培养

概念: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可通过细菌过滤器)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核酸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叫做溶原细胞)

烈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病毒的特点:非细胞型+专性寄生+微生物

(1)个体极小(小于0.2um)

(2)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

(3)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需的酶系统

(4)专性寄生(一种噬菌体只侵染某一种细菌)

病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和核酸(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病毒的结构:(包膜+)蛋白质外壳+核酸内芯

噬菌体的类型: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

病毒的培养特征:液体培养特征(浑浊一透明的裂解液)、固体培养特征(噬菌斑)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重点掌握:古菌的特点;细菌的个体形态与菌落特征、细胞结构中细胞壁、细胞膜结构与功能;芽抱、荚膜的特性与应用;细菌与放线菌的形态与菌落形态差异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观生物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研究。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环境、健康、食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学的一些知识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点、应用等方面。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几类。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通常以单细胞形式存在,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不同类型。真菌则是一类以孢子繁殖的微生物,分为霉菌、酵母菌等多个类群。而病毒是一种无法独立生长的微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

微生物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细菌的繁殖周期一般在20分钟到数小时之间,真菌和病毒也具有较快的繁殖速度。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

微生物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食品行业中,微生物可以用于食品的发酵、熟化等过程,生产出各种风味独特的食品。在医药领域,微生物可以用于制备抗生素、疫苗等药物,对

许多疾病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环境领域,微生物可以进行土壤修复、废水处理等工作,保护环境资源。

总结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微生物学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促进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增进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认识。

大学微生物考试知识点

大学微生物考试知识点

考试知识点

1.名词解释

microorganism微生物: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metagenome宏基因组: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

three domains theory三域理论:真细菌域、古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即为三域系统。Parasporal crystal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是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actinomycetes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

richettsia立克次氏体: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

endospore芽孢:某些细菌(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少数球菌等)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构造,称为芽孢。colony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spirochaeta螺旋菌:螺旋菌又称幽门螺杆菌或幽门螺旋菌,是一种在人的胃黏膜上发现的革兰氏阳性螺旋杆菌,生长在微氧环境,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有光滑的细胞壁及1-5根鞭毛,后者套入鞘内且末端呈球状。

PHB聚羟基丁酸酯:是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生物塑料,具有可生物降解特性和生物配伍性,可广泛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环保等领域。

peptidoglycan肽聚糖:肽聚糖存在于真细菌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是由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胞壁酸与四到五个氨基酸短肽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大分子结构。capsule囊状物:囊状物形状多种多样,一般常见的有钟形、斗笠形、半球形、平展形、漏斗形等。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总论部分

1.绪论(掌握)

2.细菌的基本形态(掌握)和结构(熟练掌握)

3.细菌的增殖与代谢(掌握)和人工培养(了解)

4.噬菌体(了解)

5.细菌的遗传变异(了解)、实际应用(掌握)

6.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熟练掌握)物理及化学灭菌法(掌握)

7.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免疫性(掌握)

8.病毒概述(掌握)

9.真菌概述(掌握)

10.其他微生物(了解)

11.免疫学基础

(1)抗原、抗体的概念(熟练掌握);(2)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掌握);(3)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掌握);(4)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熟练)(5)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了解)

一、绪论(掌握)

1.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①微生物:个体小,显微镜才能看到

②微生物的种类

特点举例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RNA或DNA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双链DNA和RNA组成,无核膜、核仁、有核糖体,无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能在体外生长繁殖真菌

③正常菌群:定居于人体表面和开放性腔道中。

④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

⑤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有完整细胞核的微生物是

A.立克次体

B.放线菌

C.细菌

D.真菌

E.衣原体

『正确答案』D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掌握)和结构(熟练掌握)(一)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杆菌外形呈杆状

螺形菌螺菌菌体有数个弯曲

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霍乱弧菌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全部重点考试必备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全部重点考试必备资料

绪论

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2、巴斯德:微生物奠基人

3、科赫:细菌学奠基人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

1、细菌的形态: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

2、细菌细胞的模式结构

3、溶菌酶:广泛分布于卵清、人泪和鼻涕以及部分细菌和噬菌体中。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它水解,从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裂解而死亡。

4、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苷醇磷酸。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 、Ca2+ 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贮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④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⑤赋予G+ 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⑥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的作用。

5、外膜:G- 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6、缺壁细菌人工方法去壁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7、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8、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爆过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G+ 细胞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要点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要点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 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一一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

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 形态学时期(1676-1861 )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归纳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归纳

绪论

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分类:原核类:细菌(真菌类、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阮病毒、拟病毒)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

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

3.微生物的发展史

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消毒法,雁颈瓶实验)

科赫——细菌学奠基人(科赫法则,证实了疾病的病原学说)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细菌定义: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多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原核生物。

1. a细菌形态:球菌、杆菌(最常见)、螺旋菌

b细菌细胞的构造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间体、核糖体、气泡、质粒和储藏物。

特殊结构包括: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芽孢和伴孢晶体等。

细胞壁概念: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2为细胞生长、分裂、鞭毛运动所需;

大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汇总——期末考试、考研必备!!

大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汇总——期末考试、考研必备!!

大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汇总——期末考试、考研必备!!

一、名词解释

1、氨基酸异养微生物:需要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作氮源的微生物。

2、病毒粒子:结构与功能完整的病毒颗粒。

3、共生关系: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在形态上形成了特殊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工,互相有利,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另一种生物时便难以独立生存。

4、固氮微生物: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5、好氧呼吸:有分子氧参与的生物氧化,最终电子受体是分子氧。

6、核衣壳:核酸和蛋白质壳体。

7、恒化连续培养:将某种必需的营养物质控制在较低的浓度,作为限制性因子,以一定的速度补充新鲜培养液、排放老培养液,使微生物生长速度保持恒定。8、恒浊连续培养:采用浊度计自动测量培养液中细胞的浊度,通过调节新鲜培养液的补充速度以保持浊度的恒定。

9、基础培养基:指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基团转位:营养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是特殊的主动运输。

10、加富培养基:指培养基中加入额外营养物质,满足某种或某类微生物的需要,使其生长繁殖较其他微生物迅速以逐步淘汰其他微生物。

11、鉴别培养基:指利用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特征,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的指示剂,根据代谢产物与指示剂的反应结果区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2、菌胶团:细菌的荚膜物质可互相融合形成一团胶状物。

13、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通过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14、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菌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2. 二次生长: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快速碳源(氮源)或迟效碳源(氮源)这两类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二次生长现象。

3.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4.分批(封闭)培养: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5.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连续培养的两种类型:

6.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 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2. 水的活性

3. 温度

4. pH

5. 氧

7.酵母的生殖方式

(一)无性繁殖:芽殖

裂殖

无性孢子

(二)有性繁殖:酵母菌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

8.微生物生长控制中的常见名词解释

消毒: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

灭菌: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防腐: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化疗: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抑制:生长停止,但不死亡

死亡: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9.两种重要的选择性抗微生物剂

抗代谢物: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举例:叶酸对抗物(磺胺)、嘌呤对抗物(6-巯基嘌呤)、苯丙氨酸对抗物(对氟苯丙氨酸)、尿嘧啶对抗物(5-氟尿嘧啶)胸腺嘧啶对抗物(5-溴胸腺嘧啶)等等

抗生素: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

举例:利福平、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红霉素等

10.抗性菌株

特点:细胞质膜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进入细胞或进入细胞后被细胞主动排出;药物作用靶改变;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抗性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以取代或部分取代原来的多聚体;

避免出现细菌的耐药性的措施:

(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

(2)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

(3)不同的抗生素(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

(5)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

11.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温度、辐射作用、过滤、渗透压、干燥、超声波等。

第七章病毒

1. 病毒

定义: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2. 噬菌斑:即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透明小圆斑,或称负菌落。

包涵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噬斑:若是噬菌体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再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在细菌菌苔上可形成圆形局部透明区域,即噬斑。

3. 病毒纯化

(1)病毒纯化的标准:1. 病毒是有感染性的生物体=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感染性。

2. 病毒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纯化的病毒制备物的理化性质应具有均一性。

(2)病毒纯化的方法:1. 主要化学组成为蛋白质=蛋白质提纯方法(盐析、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凝胶层析、离子交换等)

2. 具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和密度=差速离心或超速离心

4. 毒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壳体(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由蛋白质亚基按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而成,是病毒毒粒的基本结构。

5. 核壳(核衣壳):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核心)构成的复合物。

6. 病毒的结构蛋白

壳体蛋白: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因子的破坏。

包膜蛋白: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存在于毒粒中的酶:构成毒粒酶,或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如T4噬菌体的溶菌酶等),或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如逆转录酶等)。

7. 病毒的复制周期(循环):

①吸附;

②侵入;

③脱壳;

④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

⑤ 装配与释放;

8.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增殖性感染:感染发生在病毒能在其内完成复制循环的允许细胞内,并以有感染性病毒子代产生为特征

非增殖性感染: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1)流产感染(分依赖于细胞或病毒两种)

(2)限制性感染

(3)潜伏感染

卫星病毒: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9. 温和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此现象称为溶源性现象)

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10. 溶源性细菌: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做溶源性细菌。

11. 原噬菌体: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称做原噬菌体。

12. 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的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