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五讲 动机:从概念到运用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导论

组织行为学导论

0.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组织中的人及行为

1.组织管理观念的转变

①管理之本由“物”转为“人”;

②劳动力由“资源”转为“资本”;

③对人的需要由“部分”转为“完整”。

2.人的行为

行为的产生:

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 观点: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的过程(S-R);

特点: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

勒温的行为模式 观点: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B=f(P,E)

行为的特点:①因果性;②主动性;③目的性;④持久性;⑤可变性。

3.组织与组织行为

组织:

含义 广义:组织是指由若干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狭义: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巧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

特点 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体;

②任何组织都有其使命和目标;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同来实现目标。

组织的 有效性 组织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影响有效性因素归纳为:①环境因素、②组织因素、③员工因素、④管理实践。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依据分析水平微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 依据组织目标 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美.基思.戴维斯

管理模式 运行基础管理导向员工导向员工心里结果 员工需要满足绩效结果 专制模式 权力 权威服从依赖老板生存最差

监护模式 经济资源 金钱安全与利益依赖组织 安全被动工作 支持模式 领导 支持 工作绩效参与 地位与认可 高度激励联盟模式 伙伴团队责任自我培训自我实现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可变比例 在变化的产出次数基础 非常高的绩效水平,并且
上给予奖励
消失缓慢
埃默里的管理层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考虑,希望搬运 工尽可能多地使用货运集装箱。当问到搬运工使用 集装箱装载货物的利用率时,得到的都是一致的回 答:90%。但公司通过分析发现,集装箱的实际利 用率只有45%。为了鼓励员工使用集装箱,管理层 建立了一项致力于提供反馈和积极强化的方案。他 们指导每个搬运工用一张核查表记录每天的搬运量, 包括使用集装箱的货物和没有使用集装箱的货物。 每天结束时,搬运工计算出自己的集装箱利用率。 简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方案实施的第一天,集 装箱的使用率就猛升至90%以上,并且一直保持着 这一水平。埃默里公司报告说,3年以来,仅这项简 单的反馈和积极强化方案,就为公司节省了200万美 元。
传统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沟通
社会交往
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 学习目标(3课时) 掌握:
能力 传记特点 学习 行为塑造
能力
能力: 项 任个 务体 的能 可够 能成 性功 。完
成 工 作 中 各
实际能力 潜在能力
从事那些心 理活动所需 要的能力。
心理
体质
总体能力
能力
能力
能力——工作的匹配
传记特点
条件刺激物(人工刺激物)
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物

组织行为学 教案

组织行为学 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

教案标题:组织行为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理解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3.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教学内容:

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畴

2.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个体行为、团队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文化等

3. 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组织行为学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团队合作和领导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并分享讨论结果

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组织中的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行为学对个人和组织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资源:

1. PPT课件:用于讲解和展示相关知识和案例

2. 实际案例:用于引入和讨论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3.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4. 小组讨论材料:用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评估方式:

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报告等,评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通过组织行为学相关知识和技巧的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威胁强度与说服效果的关系

情景2
说 服 效 果 情景1 低 低 威胁强度
情景3 情景1

(3)从改变行为入手改变他人的态度 积极参加活动 :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 助于改变原来的态度。 群体规定 人们都处在一定的团体中,团体 中的准则规范都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人的态度。
第三节 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一)概念 :个体对他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满意
( 2)工作要素总和评分法 :工作要素总和评 分法首先要确认工作中的关键要素,然后询 问员工对每一个要素的感受。典型的要素包 括工作性质、上级主管、目前收入、晋升机 会和与同事的关系。根据标准量表评价这些 要素,然后将分数相加就产生了工作满意度 总分。 2、问卷法:描述指标问卷JDI 3、关键事件测量与面谈测量
2、沟通改变理论 墨菲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可以改 变人的态度 3.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个体在群体的活动的性质能决定个人 的态度,也能改变他的态度。
(三)态度改变的过程与方法 1.态度改变的过程--凯尔曼
★服从阶段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 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称为服从。这是从表面上改变自己 的观点和态度的时期。服从行为不是自己真心真意的行为, 并且这种行为往往是暂时性的。 ★同化阶段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保持一致。 ★内化阶段 指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 点,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这就意味着人们把这 些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 是最稳定的。

组织行为学导论

组织行为学导论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组织行为学又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从系统观来看,把个体的人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个

体就是群体的子系统,而很多的群体又组成一个组织,因此,群体又是组织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它们均自成系统而又相互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又由于它们都处在社会环境这个更大的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

;虽然领导者作为普通个人,领导班子作为一般群体,有其一般性规律,但在管理活动中,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角色身份、职责与功能,决定了他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必要专列课题来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领导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为领导者的选拔、培训与考核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领导艺术水平和领导效率服务;

4.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

组织行为直接关系到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组织又是个体和群体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组织状况直接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效率;因此,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传统组织行为学更多地组织、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等负面障碍问题的解决, 比如研究怎样引导和激励消极、懒惰的员工;研究更有效地解决冲突、压力和工作倦怠;改进不良的态度和对组 织变革的抵制。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提出弥补了传统组织行为学的不足。
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 Behavior)的理论基础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西方积极 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研究对象
人们为何越来越重视组织行为学,主要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换句话说 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中员工素质不高,或者员工的积极性未调动起 来,那么,这个企业中的资金、土地、原料、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虽然机器人的出现 和电脑的普及会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是脑力劳动者比例随之增高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
组织行为学
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01 学术定义
03 研究分析 05 四个阶段
目录
02 管理对象 04 学术发展 06 基本认识
07 研究机构

组织行为学的原理解释员工的选择

组织行为学的原理解释员工的选择

组织行为学的原理解释员工的选择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员工的选择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需求-动机理论:员工选择满足自身各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的工作,这源自内在动机。

2. 期望理论:员工会对工作结果做出评价和预期,选择预期结果最优的工作。他们会衡量不同工作对于努力的回报。

3. 公平理论:员工倾向选择公平对待员工,给予合理回报的组织。如果感受到不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4. 组织文化适配理论:员工会选择与个人价值观契合的组织文化,从而获得心理

舒适感。

5.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员工会根据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选择最匹配的工作环境。

6. 社会学习理论:员工会模仿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如果观察到某种选择获得正面

结果,也会做出相同选择。

综合来看,员工的选择受个人需求、态度、能力、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组织要从这些方面设计,吸引和保留人才。

需求与动机---组织行为学

需求与动机---组织行为学
第五阶段: 自我实现
带领团队的影响力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尊重
企业给的安全感
第三阶段:归属感 第三阶段:
工作的压力大小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安全的需求
只需要工作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生存的需求
第一阶段:生存的需求
生存的需求既包括穿衣吃饭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还包括要满足自己 的生理需求。穿衣吃饭对绝大部分人中国人来说基本上已经满足,只 是一个质量上的差别了,而生理上的需求却仍然是很多中国人无法满 足的现实状况。 “剩女们”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注定只能独善其身,忍受生理上的煎 熬和心理上的折磨,既眼巴巴瞅着现实中的人们成双成对卿卿我我心 理难受,又不屑这样的低俗而有别于自己理想中的浪漫主义和实用主 义情调。上下不成,左右不是,一种对人的依赖阶段油然升起,从这 个意义上讲,剩女们关心的就不是物质生活,同时也只能通过物质生 活来转移自己生理上的需求了。 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因为关注现实的物质东西就否定了人的精神 和生理追求,这种态度也不可取,人极有可能走向极端,心理会发生 一些难以想象的变化。人的生活最高层次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和谐与统 一。 黑格尔有句名言: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用概念把头脑充实起来。 这个概念既有物欲,也有精神上的追求。 这么说来:剩女们其实第一个需求都没有完全满足。不管是自身还是 别的原因所至。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题: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决定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能否真正腾飞;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员工;创造令人愉悦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满意度;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更好地适应当今竞争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

第二题: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

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

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

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

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课程收获】:

✧认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组织行为与能力提升的方法

✧组织系统构建与组织动力塑造

【标准课时】:12小时

【课程对象】:组织领导者

【课程大纲】

第一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讲: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第三讲: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第四讲:组织中的组织系统

第五讲:组织中的组织动力

第一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1.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3.变得有吸引力: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

第二讲: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1.个体能力

2.传记特点

3.个体学习

二、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1.工作态度

2.工作满意度

三、人格与价值观

1.人格

2.价值观

3.人格、价值观与工作场所

四、知觉和个体决策

1.知觉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2.对人知觉:对他人做出判断

3.知觉与个体决策之间的联系

4.在组织中如何做出实际的决策

五、基本的动机概念

1.界定动机

2.早期的动机理论

3.当代动机理论

4.目标管理:目标设置理论的实践

5.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

6.启示:动机理论受到文化制约

六、动机:从概念到应用

1.通过改变工作环境的本质进行激励

2.员工卷入方案

3.奖励员工

七、情绪和心境

1.情绪和心境

2.情绪劳动

3.情感事件理论

4.情绪智力

5.情绪和心境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

第三讲: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一、群体行为的基础

1.群体的定义和分类

2.群体发展的阶段

3.群体结构:角色、规范、地位、规模、内聚力

4.群体决策

二、理解工作团队

1.团队与群体的差异

2.团队的类型

3.建设高效工作团队

4.使个体转变成团队队员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辟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为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第五章 领导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五章  领导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领导行为四分理论中的“理”和“情”
• 结构维度聚焦追随者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 程度,属于“理”层面的问题。
• 关怀维度聚焦追随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影响因素及其与组织绩效和组织目标实现之间 关系,属于“情”层面的问题。
• 这一理论深受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学派的影响, 对追随者的情感需求已经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 结构维度(initiating structure)意指领导者为了实现组织目 标而对自己与下属的角色、下属的工作内容、工作关系和工作目 标进行界定和建构的程度。
✓ 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 structure)意指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 属的观点和情感、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的程度。
领导行为的四分理论
第一节 领导经典理论
领导经典 理论
特质理论 行为理论 权变理论
一、特质理论
• 主要盛行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 • 领导特质理论也称为“伟人理论”(great man theory)。该理论认为,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领 导者都具有相同的个人品质和特征。 • 特质理论从领导者单一视角来考究影响组织绩效的 前因变量,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建立在追随者、领导环 境、领导目标等变量完全恒定的基础上,这在现实中 几乎不存在,所以特质理论的解释力也就极为有限。
(三)密歇根大学的员工-生产两维理论
•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小组从领导有效性角度将领导行为划分 成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两个维度: ✓ “员工导向”(employee-oriented)维度重视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1892年,心理学家H.芒斯特伯格应邀从德国到美 国哈佛大学任实验心理学教授,负责心理实验室 的工作。从1910年开始,他和他的学生开始在许 多大工厂中进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的试验,并于 1912年把研究成果整理并写成《心理学和工业生 产率》一书。在书中,他强烈要求加强管理的科 学性,特别是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提出把 心理学应用于管理领域,并由此开创了工业心理 学这一新领域。可以说工业心理学就是组织行为 学的雏形。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一般模型 第四节 知识经济对组织行为学的挑战
学习目的
1.了解什么是组织行为及组织行为的类别。 2.了解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以及对其有贡献的学科。 3.了解并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及核心理论。 4.了解并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研究方法。 5.了解组织行为学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各项 挑战。
一、组织行为概念
组织行为是指人们作为组织成员(不管是 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所表现出的行为。 然而,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 行为。组织成员的业余活动,如娱乐、交 友、恋爱、健身、购物等都不是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 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一)微观组织行为 微观组织行为是组织内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它包括: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

内容: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是组织?1.管理学家们的看法◆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组织理论。V: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把人们集合起来

N:广义: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合。

组织是如何产生的?

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通过分工协作完成目标

★分类◆按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按社会职能不同(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按组织内是否有正式的分(正式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组织内部有职、责、权的分工;领袖人物由上级任命。非正式组织= 由于感情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领袖,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由要素组成◆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组织为环境提供产出

什么是组织行为?行为指有机体在心理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学是指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人大第三版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及术语解释

人大第三版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及术语解释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

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管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霍桑实验

1949年,美国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名称。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集哈佛、斯坦福、密歇根、北卡罗来纳等大学的科学家开会,正式把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从此取代了人际关系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科学管理前期(1900年前)

科学管理时期(1900—1945年)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和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

人际关系学派(1927—1945年)包括: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

权变学派(1945年—现)

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网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

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组织,控制,引导,管理功能

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控制:30

如何有效的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网络)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的含义: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即人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主要关心:人的积极性如何调动

方法手段:综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

研究目的: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提高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效能。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

4.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色:跨学科性,层次性,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实用性

跨学科性: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科学(主要指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主要指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的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为主要知识基础,同时吸收了政治资源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关论述人类行为、心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这门科学的跨学科性。

层次性:从系统观来分析,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学科、研究的对象、管理的性质)

实用性:相对于理论性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组织行为学不仅要研究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还要通过这些的分析,评价人的行为,提出改变人心理行为的方法。

也就是说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5.,西方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代表人物: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组织行为学的诞生代表人物霍桑,梅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代表人物莫尔斯和客什,菲德勒,卡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blem identification
Problem selection
Decision
Problem review
Solution review
Solutions recommended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s)
Company-established benefit plans in which employees acquire stock as part of their benefits.
What is 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 A program that encompasses specific goals, participatively set, for an explicit time period, with feedback on goal progress.
Examples of Employee
Involvement Programs (cont’d)
Quality Circle
A work group of employees who meet regularly to discuss their quality problems, investigate causes, recommend solutions, and take corrective actions.
MBO Goal-Setting Theory
Goal Specificity Yes
Yes
Goal Difficulty
Yes
Yes
Feedback
Yes
Yes
Participation
Yes
No (qualified)
Why MBOs Fail
•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about MBO results
Examples of Employee Involvement Programs
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A process in which subordinates share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decision-making power with their immediate superiors.
•Enhances probability that goals will be achieved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Self Esteem, which is….
Individuals’ degree of liking or disliking themselves.
Linking EI Programs and Motivation Theories
Theory Y (Believing employees want to be involved)
Employee Involvement
Programs
ERG Theory (Employee
Needs)
Two-Fຫໍສະໝຸດ Baiductor Theory
• Lack of commitment by top management • Failure to allocate reward properly • Cultural incompatibilities
Self-Efficacy
•An individual’s feeling that s/he can complete a task (e.g. “I know I can!”)
Key Elements 1. Goal specificity 2. Participative decision making 3. An explicit time period 4. Performance feedback
Cascading of Objectives
Linking MBO and Goal-Setting Theory
(Intrinsic
Motivation)
Rewarding Employees: Four Aspects
•What to Pay (Internal vs. external equity) •How to Pay (e.g Piece rate, merit based, bonuses, profit sharing, gain sharing, ESOPs,skill-based pay) •What Benefits to Offer (e.g.,Flexible benefits) •How to Recognize Employees
Chapter FIVE
Motivation: From Concepts to Applications
1.Goal Setting in Action: MBO Program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Programs • Company wide goals & objectives • Goals aligned at all levels • Based on Goal Setting Theory
Self-Efficacy and Goal Setting
Four Ways of Increasing Self Efficacy (Bandura)
1. Enactive Mastery 2. Vicarious Modeling 3. Verbal Persuasion 4. Arousal
Note: Basic Premise/Mechanism of Pygmalion Effects
2.Employee Involvement Program
What is Employee Involvement?
A participative process that uses the entire capacity of employees and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increased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s succ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