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实习报告白鹿原

合集下载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地质地貌研究所。

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

实习地点,某某省某某市。

实习内容:
在地质地貌研究所的一个月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多个地质地貌调研项目,深入了解了地质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操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地质地貌调研,我参与了多个地质地貌调研项目,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岩石组成等方面的调研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样品,我学习了地质地貌调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且深入了解了不同地质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2. 数据分析与处理,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地质地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了地质地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我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水平,为地质地貌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学术交流与讨论,在地质地貌研究所,我有机会参与了多次学术交流和讨论活动,与各地质地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拓宽了地质地貌研究的视野,了解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结语:
通过一个月的地质地貌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实践操作的技能和方法。

这次实习让我对地质地貌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的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地质地貌研究所的指导和支持,让我收获了一次难忘的实习经历。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范文2篇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范文2篇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范文地貌研究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篇(一)地貌研究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背景地貌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对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以及地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加深对地貌研究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过程1. 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在XX省的一座山区进行,实习时间为X月X日至X月X日。

2. 实习内容(1)地形测量:通过使用全站仪和GPS等仪器设备,对实习地点的地形进行测量和记录。

(2)地貌分析:根据地形测量数据,对实习地点的地貌进行分析,包括地貌类型、地貌特征等。

(3)地貌演变研究:通过对实习地点的地貌进行观察和研究,尝试推断地貌的演变过程,并将结果与实地观察相结合,提出地貌演变的可能机制。

(4)报告撰写:根据实习结果和分析,撰写地貌研究实习报告,包括实习目的、实习过程、实习结果和结论等。

三、实习结果和结论1. 实地观察结果:(1)实习地点为一座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山脊和山谷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地貌景观。

(2)山区地表被河流侵蚀形成了河谷地貌,河流在地表形成了峡谷、瀑布等地貌特征。

(3)山区还存在多处崩塌地和滑坡地貌,表明在过去的地质历史中存在过较强的地震和地质活动。

(4)山脚下形成了冲积扇地貌,表明山区在过去存在过多次冲积过程。

2. 实习结果分析:(1)山区地貌多样性较高,地貌类型复杂,反映了地球历史上地质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河谷地貌的形成与河流长期的侵蚀作用有关,水流冲刷岩石形成了峡谷和瀑布等地貌特征。

(3)崩塌和滑坡地貌的形成与地震和地质活动有关,地壳运动可能导致山区的震动和变形,使得山坡上的岩石发生崩塌和滑坡。

(4)冲积扇地貌的形成与山区地势陡峭,水流的输送能力减小有关,当水流从陡坡流到平坦的山麓地带时,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沉积物得以沉积,形成冲积扇。

3. 实习结论:通过对实习地点的地貌观察和实地考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山区地貌多样性较高,地貌类型复杂,反映了地球历史上地质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在前不久的一个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中,我们来到了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城镇,这个城镇名叫白鹿原。

作为一片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土地,白鹿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这次的研学之旅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许多。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白鹿原研学感想。

首先,白鹿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见识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们步入白鹿村时,迎面而来的是宁静的乡间风光。

我看到了农田里农民辛勤的劳作,感受到了土地的沃土和勤劳的人民。

从白鹿原上,我俯瞰了整个村庄,远处的群山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壮丽。

这种美景令人陶醉,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其次,白鹿原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里,我们参观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比如白鹿原博物馆和白鹿原影视城。

白鹿原博物馆陈列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资料,深入介绍了白鹿原的发展历程和当地的民俗风情。

在影视城里,我们了解到了《白鹿原》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拍摄背景和故事。

通过观看电影片段和了解剧中人物的生活,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展现的白鹿原人民的命运和祖辈对土地的情感。

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采访,我更深入地认识到了白鹿原人民的生活和心态。

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对土地充满了敬畏与热爱。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依旧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在这个封闭的世界中努力生存和发展。

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也让我深思人与土地的关系。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白鹿原也教会了我珍惜生活的态度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在这里,我看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不息的进取心。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们以自己努力所创造的幸福为骄傲,也给了我更多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回顾这次白鹿原的研学之旅,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我学会了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同时也学到了乐观坚韧的精神。

我会将这段宝贵的经历铭记在心,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实习报告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

主要任务有: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2、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3、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二、时间与地点xx年7月2日至xx年7月11日,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

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

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

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对比来判断断层的类型。

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在参加白鹿原研学活动后,我对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有了深入的了解。

白鹿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让我流连忘返。

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的知识,还深刻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伟大。

以下是对白鹿原研学活动的深度感想。

第一部分:白鹿原的自然美白鹿原地处我国的北方平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踏入白鹿原时,被那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所震撼。

仿佛整个世界只有草地一片,寥寥几棵零星的树木点缀其间。

这片原始的自然景观让人感受到无边的宁静和包容。

伴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了解到这里生活着各种珍稀的野生动物。

白鹿原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候鸟来此繁衍生息。

同时,这里也是许多濒危动物的栖身之地,它们在这片沃野上寻找食物和生存空间。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伟大。

第二部分: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除了自然美,白鹿原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里曾是古代农耕文明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

在白鹿原研学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和古代建筑,深入了解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和历史传承。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抗战时期的历史探究。

在博物馆里展示的抗战照片和实物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难与困苦。

听着导游讲述抗战时期的战斗故事,我深深地被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历史所打动。

白鹿原见证了无数英勇抗战的革命先烈,他们的奋斗精神至今令人敬仰。

第三部分:白鹿原研学的意义参加白鹿原研学活动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我体会到了自然的宝贵和脆弱。

作为人类,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态文明。

其次,了解历史让我更加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

回顾历史,我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为未来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白鹿原研学活动还增加了我对其他地域和文化的好奇心。

通过了解白鹿原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我想去更多的地方探索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的智慧。

研学活动培养了我对历史、地理、文化等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

白鹿原实习报告

白鹿原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白鹿原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白鹿原逐渐成为考古研究的热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白鹿原的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于2022年暑假期间参加了白鹿原考古实习。

二、实习目的1. 深入了解白鹿原的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

2. 掌握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实习内容1. 考古发掘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参与了白鹿原一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在考古队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包括地层划分、遗迹清理、出土文物整理等。

2. 文物鉴定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对出土文物进行鉴定,包括器物形制、纹饰、质地等方面的判断。

3. 考古报告撰写实习期间,我们参与了考古报告的撰写工作。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整理考古资料,撰写考古报告。

4. 考古知识讲座实习期间,我们还参加了考古队组织的考古知识讲座,学习了白鹿原的历史文化、考古发掘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四、实习过程1. 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在考古发掘阶段,我们首先对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遗址的基本情况。

随后,在考古队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考古发掘工作。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划分地层、清理遗迹、记录出土文物等信息。

2. 第二阶段:文物鉴定在发掘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出土文物。

在考古队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对出土文物进行鉴定,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3. 第三阶段:考古报告撰写在考古发掘结束后,我们开始整理考古资料,撰写考古报告。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整理考古资料,撰写规范的考古报告。

4. 第四阶段:考古知识讲座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参加了考古队组织的考古知识讲座。

通过讲座,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白鹿原的历史文化、考古发掘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五、实习收获1. 提高了历史文化素养:通过实习,我对白鹿原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

2019年白鹿原实习报告-word范文 (8页)

2019年白鹿原实习报告-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白鹿原实习报告篇一:西安实习报告(李倩201X)西安考古实习报告前言以前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历史这门课,因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后来我又喜欢上了考古学,而且考古学与历史学是分不开的,考古学又是对历史真伪的有力印证,与历史研究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为此,我积极地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的实践课程,马丽清老师亲自带队,组织我们这批在职就读的学生们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进行实习,整个实习考察过程精彩而刺激,生动而有意义,是我此生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一、实习目的西安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

这些是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这次我们要亲自去考察和体验,去感受“百闻不如一见”的振奋人心的时刻,去开拓我们的视野,扩展我们的知识。

二、实习时间201X年4月15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

201X年4月16日临潼秦始皇陵(K9901陪葬坑、陶俑修复室、K0006陪葬坑),秦陵兵马俑坑、白鹿原、窦太后墓、霸陵(汉文帝墓)、小雁塔201X年4月17日永泰公主墓、乾陵、渭桥遗址、阳陵(汉景帝陵)201X年4月18日碑林博物馆三、实习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四、实习内容(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是唐代墓葬壁画出图最多的地方,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收藏有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房陵公主等多座墓出土的多幅壁画。

这些考古发掘的墓葬,其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

壁画内容有神兽、天象图、仪卫、仕女、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外国的友好来往等。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精选14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精选14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精选14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精选14篇)时间过得真快,一段时间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了,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的实习经历,收获颇丰,这时候需要写一份实习报告好好地作总结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实习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

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实习地点:xx自然保护区xx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xx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

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习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xx级实习时间:20xx-12-31二、实习内容1、xx自然保护区概况xx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

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xx文化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xx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

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在白鹿原研学之行中,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深远的历史积淀。

这片神奇的土地让我深思人类的生存现状,引发出许多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白鹿原研学的感想。

白鹿原地处山西中部,自然风光秀丽宜人,景色独特。

站在白鹿原的高地上,我俯瞰着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

这里的土地给了我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它自己都有着灵魂,记载着每一个生命的轨迹。

在研学过程中,我参观了白鹿原博物馆,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白鹿原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回族的居住地,不同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融合,交织出多元的文化。

我被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所打动。

白鹿原的历史传承也让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白鹿原》中所描绘的家族纷争和命运的轮回,使我对每个人的命运都产生了无尽的思考。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命运似乎是早已注定的,无法逃避。

然而,即使被命运牵引,我们仍然要坚守内心的善良和正义。

研学之行中,我还参观了白鹿原影视拍摄基地,观看了由著名导演姜文执导的电影《白鹿原》。

这部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白鹿原的繁荣与荒凉,让我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的年代。

除了历史和文化,白鹿原的自然景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片土地上,我欣赏到了独特的地貌和植被。

山川起伏,水流淙淙,一切都如此自然而又美丽。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环境保护,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让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同样的美景。

通过白鹿原的研学之旅,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开阔了眼界,激发了我的思考。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价值,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和理解不同的地域特色。

同时,我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命运轨迹,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坚守善良和正义。

白鹿原是一个值得一生去探索的地方,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更在于它引发的思考和感悟。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_实习报告_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_实习报告_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一、: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本次实习共五天: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

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

三、实习内容:1、实习前的预备: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

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

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

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在我走进白鹿原这片土地时,一股庄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地方,让我领略了乡村的深情与历史的厚重。

通过对白鹿原的研学之旅,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探索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白鹿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我。

站在高处俯瞰,我看到了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犹如一幅自然画卷展现在眼前。

这里的大自然给人以宁静与和谐之感,我仿佛能够听到鸟儿的歌唱,感受到风儿的拂面。

这样的环境让我感到舒适与自由,也更加珍惜大自然的美丽与宝贵。

除了自然风光外,白鹿原还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

在白鹿原上,有着许多充满故事的村落和古老的建筑。

我走进了白鹿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土屋,不禁被它们的古朴与美丽所吸引。

这些土屋见证了白鹿原上居民的生活,也传承着他们的智慧和历史。

我了解到,这里曾是一个重要的农耕社会,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活,他们与土地相依相存。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农耕文明的魅力,也让我对农民的辛勤付出有了更多的敬意。

同时,在白鹿原研学中,我还学到了许多历史的故事和民间传说。

我听说了白鹿村与草庙沟之间发生的各种传奇故事,比如白姓与黑姓的争斗,比如李胜利曾经的勇敢与机智。

这些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这些故事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独特的价值。

这让我懂得了历史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故事与人的联系。

白鹿原的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在白鹿村参观土屋时,我注意到了村子里的传统手工艺,比如染布、编竹器等。

这些手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不仅展现了人们的智慧,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

这让我明白了文化的力量,它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通过白鹿原的研学之旅,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自豪于自己的文化。

总而言之,白鹿原的研学之旅给了我很多的收获和思考。

在这片土地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也看到了历史的延续与传承。

地貌实习报告白鹿原

地貌实习报告白鹿原

白鹿塬地貌学实习报告旅游与环境学院时间:2011、11、3 地点:白鹿塬指导老师:周亚利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白鹿塬黄土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

主要任务有:1、黄土地貌剖面结构;2、河流地貌的特征;3、认识典型的地貌类型;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实习区地理概况白鹿塬位于西安东南,东起点与篑山相接,南依秦岭终南山,西到浐河,北临灞河。

白鹿塬是在中更新世时期河流冲击阶地的基础上,被风积黄土覆盖,又经过近代地质垂直断裂运动与河流切割后形成的阶梯状或台状黄土高塬,广义上仍属渭河平塬。

它是西安市东郊的一种特色地貌,为了与河流冲击阶地相区别,习称“黄土台塬”。

白鹿塬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黄土台塬,此塬位于浐河与灞河之间,由河流切割黄土高台地形成。

位于黄土高塬南部,是西安——渭河断线盆地。

海拔高出西安100-200米。

三、地貌形成条件白鹿塬的崛起,与浐灞两河息息相关。

白鹿塬在即将形成时,由于白鹿塬上千万年降水径流在低洼处,汇流侵蚀地面,并沿塬坡侵蚀流下,有的塬坡地还出现大小不等的细沟壑,有些细沟壑在不断流水的侵蚀下会逐渐向塬面内部伸长加深,荆峪沟就是在坡面流水的侵浊下形成的大冲沟壑。

白鹿塬黄土地貌是有风力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

四、实习内容黄土地貌黄土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于第四纪的大气粉尘堆积物,颜色灰黄或棕黄,成分相对比较均一,黄土颗粒主要以粉砂为主,粒径在0.0005-0.05mm之间,沉积物多孔隙。

主要分布在沙漠外围、冰积物外围和海岸附近。

首先来到的是头道塬(也就是白鹿塬顶部),这里的黄土剖面层次非常明显,由上倒下可以分三层,分别是L0,S0,L1。

其中L0表示黄土,距今3000年以来发育的,当时处于干冷环境,也就是右图所示的最上层,颜色较浅。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4篇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4篇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 (2)地貌研究实习报告 (2)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地貌研究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地貌研究所二、实习时间: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三、实习目的:1. 学习地貌研究方法和技巧;2. 掌握地貌调查和测绘技术;3. 深入了解地貌发展过程和演化规律;4. 积累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经验。

四、实习内容:1. 跟随导师参与地貌调查项目;2. 进行地貌样点的测量和测绘;3. 采集地貌剖面数据并进行分析;4. 制作地貌地图和剖面图;5. 文献调研和研究报告撰写。

五、实习结果和收获:1. 掌握了地貌调查和测绘的基本技术;2. 了解了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3. 学会了运用地貌剖面数据进行地貌演化分析;4. 学习了地貌地图和剖面图的制作方法;5.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地貌研究实习,我对地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系列地貌调查和分析技术,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与导师和同学的合作和交流,最终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实习目标。

我对地貌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增强,也对未来的科研和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感谢实习单位和导师的指导和支持,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地貌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 (2)精选4篇(二)标题:地貌研究实习报告摘要:本实习报告是基于地貌研究实习经历而撰写的,主要介绍了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地貌形态、地貌过程以及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通过实习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理解,并对地貌研究方法和技术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关键词:地貌研究、地貌特征、地貌形态、地貌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一、引言地貌研究是地学学科中重要的分支之一,通过对地表形态、地貌过程和地貌演化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面的变化规律和地造成原因,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白鹿原研学实践报告

白鹿原研学实践报告

白鹿原研学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标
本次实践的目标是深入了解白鹿原地区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提升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强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
1. 文化考察:参观白鹿原地区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了解白鹿原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

2. 自然资源考察:对白鹿原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考察,了解白鹿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植被分布。

3. 社会调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白鹿原地区的看法。

4. 团队协作: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践成果
1. 深入了解白鹿原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了解了白鹿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白鹿原地区的看法,增强了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 通过团队协作,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践总结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白鹿原地区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实践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会将这次实践的经验带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地质地貌研究所。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5日。

实习内容:
在地质地貌研究所的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多项地质地貌调研和研究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深入了解了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调查方法,同时也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地质地貌仪器和设备。

在实习的第一周,我和同事一起前往当地的山区进行了地质地貌调研。

我们使用了地质锤、野外地质罗盘等工具,对当地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记录。

通过实地调研,我对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实习的第二周,我参与了一项地质地貌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工作。

我们根据调研的结果,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地质地貌样品,并进行了采集和标本制作。

随后,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显微镜和化学分析仪器对地质地貌样品进行分析,这为我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实际调研和分析的技能。

我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地貌学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对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地质地貌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貌实习报告(共5篇)

地貌实习报告(共5篇)

地貌实习报告(共5篇)第1篇: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姓名:xx xxx院系:xxx学学院班级:09地理科学一班时间:2010年6月10日一、地貌学的意义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及表层的物质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空间分布、成因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及科技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地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地貌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作为人类对地球家园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态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预、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研究地貌方法的叙述,突出野外的现场工作、实验室分析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

二、花岗岩地貌红色风化壳花岗岩本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岩类,后因构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长期的侵蚀作用而出露地表。

花岗岩在地表分布广泛,可占地表火成岩面积的20%~25%。

国内外地质、地理学家对花岗岩地貌研究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形成高山峻岭;二是形成雄伟浑圆的山体和低矮的丘陵岗地。

前者为构造侵蚀的花岗岩峰林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发育在高差的山区,多由岩株状的花岗岩体组成,花岗岩岩石祼露,岩体内多组断裂和节理发育,受冰川或流水强烈切割和风化侵蚀后形成了雄伟高耸、峰峦重叠、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为风景旅游胜地,如我国著名的黄同、九华山、天柱山、三清山、华山等风景名山。

后者由穹隆状的花岗岩体形成,在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岩体上常发育厚层的,形成红土丘陵地貌,如我国华南花岗岩丘陵地区,或经风化剥蚀后也可形成雄伟浑圆状山体,如海南岛的五指山等。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

白鹿原研学感想近期,我参加了一次研学活动,前往了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地——白鹿原实地考察。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深受启发。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就我的研学感想进行论述。

一、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白鹿原是一片充满着浓厚人文风情的土地。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株树木、每一汪清泉,都蕴含着无穷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当地的民俗风情深深吸引。

从那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精美绝伦的传统手工艺品,到那活灵活现的民间歌舞表演,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他们对于土地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们将对土地的感激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祭祀还是传统节日,都能看到对土地的崇敬之心。

这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自然生态的美丽和珍稀白鹿原也是一片自然生态的宝库,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古老的白鹿原,作为研学活动的重要一站,赋予了我对自然生态的独特理解。

我参观了广袤的草原、绵延的森林和蜿蜒的河流,这些美景让我流连忘返。

在这片草原上,我见识到了白鹿、野马等独特的野生动物品种,它们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生态互动的完美系统。

我意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我们需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以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和景观。

三、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为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作,《白鹿原》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瑰宝。

来到白鹿原实地考察,我仿佛走入了书中的故事,与小说中的角色一同经历了那些历史瞬间。

通过研学活动,我了解到了白鹿原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

这里承载着曾经的烽火岁月,见证了人类的痛苦和奋斗。

在这片土地上,我思考着人类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与历史的深刻联系。

白鹿原让我感悟到了我们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也使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2019年白鹿原实习报告-word范文 (8页)

2019年白鹿原实习报告-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白鹿原实习报告篇一:西安实习报告(李倩201X)西安考古实习报告前言以前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历史这门课,因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后来我又喜欢上了考古学,而且考古学与历史学是分不开的,考古学又是对历史真伪的有力印证,与历史研究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为此,我积极地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的实践课程,马丽清老师亲自带队,组织我们这批在职就读的学生们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进行实习,整个实习考察过程精彩而刺激,生动而有意义,是我此生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一、实习目的西安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

这些是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这次我们要亲自去考察和体验,去感受“百闻不如一见”的振奋人心的时刻,去开拓我们的视野,扩展我们的知识。

二、实习时间201X年4月15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

201X年4月16日临潼秦始皇陵(K9901陪葬坑、陶俑修复室、K0006陪葬坑),秦陵兵马俑坑、白鹿原、窦太后墓、霸陵(汉文帝墓)、小雁塔201X年4月17日永泰公主墓、乾陵、渭桥遗址、阳陵(汉景帝陵)201X年4月18日碑林博物馆三、实习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四、实习内容(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是唐代墓葬壁画出图最多的地方,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收藏有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房陵公主等多座墓出土的多幅壁画。

这些考古发掘的墓葬,其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

壁画内容有神兽、天象图、仪卫、仕女、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外国的友好来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塬地貌学实习报告旅游与环境学院时间:2011、11、3 地点:白鹿塬指导老师:周亚利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白鹿塬黄土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

主要任务有:1、黄土地貌剖面结构;2、河流地貌的特征;3、认识典型的地貌类型;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实习区地理概况白鹿塬位于西安东南,东起点与篑山相接,南依秦岭终南山,西到浐河,北临灞河。

白鹿塬是在中更新世时期河流冲击阶地的基础上,被风积黄土覆盖,又经过近代地质垂直断裂运动与河流切割后形成的阶梯状或台状黄土高塬,广义上仍属渭河平塬。

它是西安市东郊的一种特色地貌,为了与河流冲击阶地相区别,习称“黄土台塬”。

白鹿塬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黄土台塬,此塬位于浐河与灞河之间,由河流切割黄土高台地形成。

位于黄土高塬南部,是西安——渭河断线盆地。

海拔高出西安100-200米。

三、地貌形成条件白鹿塬的崛起,与浐灞两河息息相关。

白鹿塬在即将形成时,由于白鹿塬上千万年降水径流在低洼处,汇流侵蚀地面,并沿塬坡侵蚀流下,有的塬坡地还出现大小不等的细沟壑,有些细沟壑在不断流水的侵蚀下会逐渐向塬面内部伸长加深,荆峪沟就是在坡面流水的侵浊下形成的大冲沟壑。

白鹿塬黄土地貌是有风力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

四、实习内容黄土地貌黄土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于第四纪的大气粉尘堆积物,颜色灰黄或棕黄,成分相对比较均一,黄土颗粒主要以粉砂为主,粒径在0.0005-0.05mm之间,沉积物多孔隙。

主要分布在沙漠外围、冰积物外围和海岸附近。

首先来到的是头道塬(也就是白鹿塬顶部),这里的黄土剖面层次非常明显,由上倒下可以分三层,分别是L0,S0,L1。

其中L0表示黄土,距今3000年以来发育的,当时处于干冷环境,也就是右图所示的最上层,颜色较浅。

S0表示古土壤,是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3000年前发育的,当时处于暖湿环境中间颜色较深的一层,呈红褐色。

L1为最低层,颜色偏白。

第四纪气候是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在冰期发育的是黄土,间冰期发育的是古土壤。

冰期和间冰期一个旋回是十万年,也就是说,形成一层黄土和一层古土壤所需要的时间是十万年。

在这个剖面中,黄土层发生了明显的脱K富Ca过程,在S0上层L0下层有Ca结合,表现为粉霜状或假菌丝状的白色碳酸钙结合,这是因为土壤剖面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发育,土壤发生钙化过程时,易容性盐类(CaCO3, MgCO3)沿着垂直节理淋溶,并在此淀积形成的。

S0和L1是马兰黄土(0.1Ma 以来形成的,也就是晚更新世)。

古土壤有垂直节理和裂隙,造成CaCO3淋滤,形成白色菌丝状的碳酸盐沉积,且底层的CaCO3高于顶层,土壤颜色偏红。

一般来说,黄土的成因有三种:⑴风成,一般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黄土分布在沙漠外围;⑵水成(河流阶地黄土);⑶残积说(风化壳母质上发育而来)。

而此处的黄土地貌是南边比较厚,北边比较薄,南边比较低,北边比较高,黄土台塬多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此可以判断白鹿塬的黄土地貌是风成的,由风力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

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表土层土质疏松,土壤具有典型的团粒结构;中部黄色土壤距今1200-900年,即中世纪暖期或唐朝暖期。

在土壤剖面上有很多根孔、虫孔,碳酸盐淋滤,垂直节理发育,黄土层颗粒粗,古土壤层颗粒细,具有湿陷性,有机质含量多,所以S0偏灰褐色。

第二站去的是孟村,沿着村子里的小路一直往北走,看到了小麦田。

有黄土碟(黄土地区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是指直径数米到数十米的碟形凹地。

一般深2~3米,直径10米左右。

它主要分布于沟头上方或平缓的地面上,由于局部积水,黄土碟冲沟黄土层内部受潜蚀、湿陷、下陷而成,它是陷穴冲沟发育的标志。

它是由于地表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逐渐压密,使地面沉陷而成,即由湿陷作用造成的),还有黄土埝(即黄土陡坎)。

一直往北走,站在白鹿塬头可以看到灞河(就是灞河断裂带),灞河流向自东向西,河流右岸发育了六级阶地。

一般阶地面倾向河床。

而白鹿塬东北高西南低,所以白鹿塬并不是灞河的阶地。

因此灞河左岸无阶地,右岸有阶地,左岸边坡陡峭,右岸有堆积,河流侵蚀左岸。

白鹿塬北坡易发生滑坡,由于前一段时间降雨比较多,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滑坡。

这里形成的滑坡有滑坡臂、滑坡体、滑动面,在滑坡体上发育有醉汉树,如果滑坡形成已有一段时间,歪斜的树干又会慢慢长成弯曲型,形成马刀树。

滑坡臂向下移动时,在斜坡顶部形成陡壁,它的高度表示垂直下滑的距离。

如下图所示:不断向下走,可以看到黄土的几层沉积,具有明显的层理。

依次是L1、S1、L2、S2、L3、S3、L4、S4、L5、S5 .下面对它们分别作介绍:L1中间一些有一些白白的碳酸钙,有弱古土壤(FM3阶段三所发育的),北大西洋深海O同位素。

S1红褐色古土壤,碳酸盐发育强,有白色碳酸盐胶膜,远比S0强烈,有团粒结构。

气候比S0更为暖湿,生物活性大,风化程度强。

发育的时间是13.6万年-7.8万年。

L2颜色发白,碳酸钙沉积层,从上面淋滤下来,一般都为土壤的上层黄土的下层。

碳酸钙结合相对比较致密,比较坚硬,发现的蓝天人头盖头就是在碳酸钙层。

S2和前面看到的S1的结构基本上类似,也有碳酸钙角膜、团粒结构,发育这层土壤的气候条件和现在南京的气候相似的,南京属于长江以南,这个地方是比较暖湿的气候。

秦岭是南北分界线,所以秦岭当时隆起的高度还没有这么高。

有构造运动,样子板块运动。

构造运动一直在活动。

L3表面没有碳酸盐胶膜,已经到下面了,不是很发育。

S3气候比S1、S2更为暖湿,降水量更大.L4 S3之下就是L4.S4 黄土在万年尺度上是连续的,在千年尺度上是不连续色,S4有非常清楚的间断面,土壤在发育的时候有个间断的构成,中间的过渡层已经缺失.S5中间有一层红褐色古土壤,在洛川以南都发育了三层,特别是洛川明显发育了三层,叫红三条。

是黄土地层里面的一个标志层。

如果上下底层缺失,你能找到中间这层,就是S5,可以给他上或者是下底层确定出具体的层位,具体的层位对应的就是具体的年龄。

一层黄土一层古土壤是十万年,那么这个位置就是50万年的位置,在这个地方,没有再往下挖,下面两层看不到。

这层红的就是S 5,三层古土壤中间加了两层黄土,实际上是5层。

古土壤有32层,黄土有32 层,年龄320万年。

在这个地方既有第四纪的沉积物出露,还有第三季的红粘土。

黄土台塬的表层组成物质,下部多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洪积、冲积、湖积砂砾石,上部为第四纪风积黄土,其间夹有约20层古土壤,总厚度达100~150米。

台塬表面较为平坦,坡度不大,土壤疏松,适于耕作,海拔高度一般450~750米。

台塬边缘以陡坎峭崖与冲积平原、河谷平原相接,相对高差50~300米,形成特殊的台状地貌。

因受秦岭、骊山隆升的牵带,黄土台塬多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较大的台塬往往呈明显阶梯状倾斜。

黄土台塬虽然地面平坦和缓,土层深厚肥沃,但地下水位较低,灌溉较为困难,俗称“旱塬”。

近40多年来,西安市以兴修水利工程为重点,加强对这一地貌区域的开发利用,多数台塬已成为重要的农业基地。

河流地貌一直往东走,站到白鹿塬上俯视灞河和辋川河,别有一番风味,一切风光尽收眼底。

站在这里可以看到灞河和辋川河的走向,以及这两条河流的特征。

再往近了走,来到河谷处,可以清楚的看到辋川河河谷地貌。

两条河流介绍:灞河是中国陕西省境内的一条河流,在高陵县汇入渭河,发源于蓝田县霸塬乡麻家坡已北,秦岭北坡辋川河又名辋水,也称辋河,发源于秦岭北麓山区,系灞河第二大支流,河流长56.7公里,流域面积534.1平方公里。

辋川河由东西两条峪发源构成,东采峪发源于葛牌镇,西采峪发源于玉川乡,两采峪至两河桥相汇形成辋川河。

水流含沙量较少,水量较丰。

辋川河百分之八十的河段河床开阔,河滩平直,水流稳定,行洪集中。

河谷阶地发育良好,河床地质构成多为基岩,稳定性较好。

河谷发育河漫滩和河流阶地。

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时河水所覆盖的区域。

枯水时期是出露的平地,面积有大有小,沿河流延伸。

枯水时期河漫滩上一般种植农作物,而没有居民房。

河流在中游河段一般位于平原上,河流变为曲流,辫流发育。

河床发育深槽,凸岸发育浅滩和滨河床沙坝、沙嘴等。

浅滩可发育成心滩,进而发育成为江心洲。

河漫滩下部由砾石组成,上部是洪水时期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

土壤粒细肥沃,是发展农业的良好场所。

发育比较典型的河漫滩按其表面地势起伏及沉积物结构可分为:河漫滩滨床部分、中央部分及近谷坡部分。

其组成物质由滨河床部分到近谷坡部分逐渐变细。

这是因为洪水经过凸岸河槽时因挟沙能力减弱,携带的较粗颗粒在滨床部分沉积,当水流漫溢到近谷坡部分时,水流速度和挟沙力都已经很小,沉积的泥沙自然都是些细颗粒。

下图所示为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下层是较粗的粗砂和砾石,由推移质组成,称为河床相沉积物;上层是较细的粉砂和粘土,主要由悬移质组成,称为河漫滩相沉积物。

河床相沉积物是河漫滩发育过程中由横向环流堆积而成,细小的颗粒不发生堆积而随水流向下游搬运,因而颗粒较粗;河漫滩相沉积物是洪水漫过河槽在滩面上堆积而成,因其流速小,挟沙力弱,堆积的一般是细颗粒物质。

该河漫滩包含三期,是由水动力变化引起的,具有典型的水平层里,还有典型的“尖灭点”和“透镜体”,两边薄中间后。

河漫滩上的砾石磨圆度好,分选不好,倾向河流上游。

河流阶地是河床两侧的多级阶梯状地貌,是由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形成的。

由河床向两侧依次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河流阶地一般是有间断延伸的,且两侧常常不对称,往往凸岸发育而凹岸被侵蚀掉了。

居民房屋一般建在阶地上。

河流阶地又分为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

灞河的一级阶地高出河床,上面有农田、一些永久性建筑等,比较连续。

五、实习体会通过为期一天的地貌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看到了许多地貌类型,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使知识之间能够融会贯通。

走到自然界中,亲自去观察这些黄土地貌、河流地貌,我真正的掌握了黄土剖面每层的结构特征,了解黄土和古土壤的区别(包括形成环境、形成年代、土壤质地、碳酸钙含量等等),每走几步就是一个十万年,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了力量。

在几百万年以前,自然界这位勤劳的大师就开始了发育土壤,经过地质环境的剧烈变化,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层黄土、一层古土壤交替出现这种典型的构造。

在风的作用下,土壤经过搬运堆积形成了今天的白鹿塬,成为百姓生活的一片沃土。

站在白塶塬上看灞河,给人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一切尽收眼底,漫漫河水就这样流淌着。

辋川河是灞河的支流,在此处恰好汇入灞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