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
从安娜、娜拉出走看女性的觉醒与反抗
从安娜、娜拉出⾛看⼥性的觉醒与反抗
⼥性解放的问题,我们过去在探讨,现在在探讨,将来我们还会将其讨论下去。不论是东⽅还是西⽅,⼥性解放都受到⼈们的关注,尤其是⼀批崇尚⼥性解放的作家,他们⽤⾃⼰在⼩说中塑造的⼈物,揭⽰男权社会对⼥性的不公,社会对于⼥性的冷酷与残忍。他们⽤⼀个⼜⼀个鲜活的⼈物来为⼥性哭诉,为⼥性表达要求解放的迫切愿望,为⼥性寻求解放的道路。压迫虽由来已久,但是东西⽅⼥性都做着同样的事情,要求解放。也许觉醒程度不同,反抗的⼒量与⽣活的时代不同,但是都存在着觉醒与反抗,为各⾃的解放⽽向男权社会提出挑战。本⽂将以安娜、娜拉两个⼥性为代表,阐释⼀下⼥性所受的压迫,⼥性想⾛出牢笼的觉醒,⼥性所作的反抗,与对⼥性解放道路的理智探寻,并就⾃我解放对⼥性提出了三⽅⾯要求。
在安娜与娜拉的⽐较中,不少研究者将他们⽐作⿊暗王国的新⼥性,他们的反抗精神对于⼥性的解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年易⼘⽣的⼀部《玩偶之家》在⽂坛引起轰动,然⽽这位策划⼤师却并没有给出出⾛⼥⼈的结局。为此,⼈们颇多猜测。对于娜拉出⾛后结局的分析与研究,⼤体分为三个:有的⼈认为娜拉五路可⾛,出⾛后就是饿死的下场;有的⼈认为娜拉回来的可能性很⼤,负⽓出⾛,⽓消后继续回归家庭⽣活;有的⼈认为娜拉的下场就是堕落,沦为娼妓。鲁迅在《娜拉⾛后怎样》⼀⽂中指出:“娜拉或者是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只⼩鸟,则笼⼦⾥固然不⾃由,⽽⼀出笼门,外⾯便⼜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痹了翅⼦,忘却了飞翔,也诚然⽆路可⾛,还有⼀条,就是饿死了。”或许对于娜拉,⼈们还算是宽容,相⽐较于安娜,⼈们似乎并不⼗分看好。
外国文学作品分析
一、于连的形象分析: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二、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崔玲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7)004
【摘要】安娜与娜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她们曾经为了个性解放,为了人格独立,为了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而毅然地付出行动.今比较二人的形象特征,发现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崔玲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人生意义价值追求--安娜和娜拉女性形象的比较 [J], 张晓晓
2.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安娜、娜拉、蘩漪比较 [J], 胡勇;谢敬钧
3.对两位叛逆女性的重新审视 --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之比较 [J], 何峰
4.爱玛、安娜、娜拉之比较--女性自我救赎之路再探 [J], 谢昆邑
5.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J], 林永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娜与娜拉的形象比较
安娜与娜拉的形象比较
安娜与娜拉形象的比较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的俄国是个封建农奴专制的社会;《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当时的社会已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在这两部作品中安娜与娜拉形象的比较:
相同处:
1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
安娜和娜拉都是不满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勇于反抗社会追求真我。但他们的反抗都局限于个人的解放。也就是说,她们只是反省了自身的处境却都没有上升到社会的整体问题。 2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二人都是不满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附属地位而选择离家出走。
不同:
1 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不同
安娜:深处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娜拉:呼吁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 二人选择出走的原因不同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大安娜20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主要兴趣在官场,对
他来说,妻子不过是件附属品。安娜同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所以安娜的出走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和生活;而娜拉最初是享受于自己的生活的。在“借据事件”之前,她深深的相信她的丈夫是爱她的。她满足于自己幸福的生活,甚至在她的丈夫大发雷霆之前
她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宁愿选择自杀。然而,她的丈夫在“借据事件”后出乎意料的表现让她开始醒悟。她认识到自己在丈夫眼中只是一个玩偶,看透了这个玩偶之家的虚伪性,一种对自由和真理的向往在她心中升起。她要成为真正的女性,并且自己去思考“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自己正确”。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比
参 考 文 献 : [1】曹雪芹 .《红楼梦 》.湖南 :岳麓 书社 出版 社 2006年 f21文 心社 .《跨 国红楼 梦》-htq)://w hi2net.com/home/
批 评现 实 主义 ,一 个提 倡现 实 主义 ,但 从他 们 的作 品里 , 一 件 商 品 ,附属 品和 生孩 子 的工 具罢 ,而 不是 与 “丈 夫 ”
我 们 发 现 了他 们 小 说 里 的 人物 形象 的相 同处 和 不 同处 , 平起平 生 的 “妻 子 ”。
就拿 《安 娜 ·卡 列尼 娜》和 《娜 拉》 这两 部著名 的 小说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精神 生成 及其走 向。
上流 社 会 ,但 她 们 的 女性 的 命运 却是 相 似 的—— “贵 妇
这 是伟 大 的 小 说家 的成 就 。人们 在 记 住 小 说里 人 物 人 ”的不幸 。
时 ,也铭 记 下 了作 家本 人 。 既然 小 说 中的 人 物形 象 影 响
作 家 设 置 小说 中的人 物 形 象是 时代 的需 要 。借 助 她
思 想 家 托尔 斯 泰 和 挪威 的剧 作家 、 诗人 易 卜生 ,前 者 是 福 ” 的生活 。她 们 并不 是一 个真 意义 上 的 “人 ”,她 们 只
《神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矛盾性,两重性
葛利高里的心灵运动始终建立在内心的矛盾与斗争之中:他厌恶白军的腐朽反动,又对红军的过激行为不能容忍。(妇人之仁?)
一个渴望自由与真理的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找到独立和孤傲的世界里,这便是葛利高里的悲剧之所在(生不逢时?)。
第三,红军的错误政策和过激行为导致的后果。在某种意义上,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大安娜20岁,枯燥乏味,感情匮乏,主要兴趣在官场,对他来说,妻子不过是件附属品。安娜同这样一个人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安娜潜伏的爱情。所以安娜的出走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和生活;而娜拉最初是享受于自己幸福的生活的,在借据事件以前,她深深相信自己的丈夫是爱她的。她满足于自己幸福的生活,甚至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她宁愿选择自杀。后来她幡然醒悟,她认识到了在她的丈夫眼里只是一个玩偶,看透了这个玩偶之家的虚伪性,娜拉的出走是对自由与真理的向往,对于虚伪的男权社会的有力反击。
第五阶段是事业悲剧,表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美好远景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流行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呼应。
安娜与娜拉的艺术形象分析(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结业论文
[比较文学结业论文]
[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独立人格]
[安娜与娜拉的艺术形象分析]
[学号:]
[姓名:]
[班级:]
[指导教师:]
延边大学比较文学结业论文
摘要:
《玩偶之家》的娜拉一直以来是妇女觉醒与解放的代名词,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一个出走后的娜拉。
文章侧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剖析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性善恶,进而结合其他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阐明对觉醒的女性而言,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独立人格。
关键词:出走;形象;社会阶级;独立人格;觉醒;形象分析
1“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主人公安娜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7岁时,姑母做主把她嫁给了大她20岁的省长卡列宁。这时的安娜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只是尽着别人告诉她的应尽的妻子职责,维持着夫妻名分。表面上看这个家庭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楷模,实际上卡列宁压抑着她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安娜履行了教育儿子、爱护丈夫、参加必要的家庭社交的义务,但是从来没有享受过一个妻子应该得到的爱与温馨。在这个表面上高贵体面的家庭里,安娜长期忍受着无爱的苦痛和精神上的压抑。在这种无爱婚姻中,女性只是以男人的物件身份生存于世,不具有和男性一样的自由、平等。
不甘心永远被这种无爱婚姻束缚的安娜,走出了家庭,也与此同时她舍弃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在上流社会的地位、自己的人格尊严。然而,与安娜毫无保留地付出不同的是,渥伦斯基对待安娜的态度却没有那么坚决。他对安娜是有所保留的,他可以忍受与社会一时的对立,但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对不可能维持长久。因而,当上流社会让他在地位和安娜之间选择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名誉。安娜搏尽人生所有换来的爱情竟成了取她性命的“刽子手”。她企图用生命的代价来惩罚渥伦斯基,但实际上,她惩罚的只有她自己。
对两位叛逆女性的重新审视-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之比较
何 峰
( 山学 院 中文 系 黄 安嫩 黄 山 25 2 ) 40 1
摘
要 : 文认 为, 玩偶之 家) 该 < 中的娜拉 因爱情的幻灭产生失 落感 , 的觉醒 和 离家 出走是 其主体意识的夏归和对 自我 的寻 她
找。 与娜拉相比, 尔斯泰 笔下 的安娜 - 托 卡列尼娜背叛 丈夫、 离家出走, 不是去寻找 自我, 并 而是 为追求至爱而放弃 了 自我。 然而 后者 内心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决定 了它比前者具有更 多的 艺术真实性和审美价值
一
易 h 生剧中的娜 拉和托尔 斯泰笔 下 的安娜 - 列尼娜是 卡
1 9世纪 欧 洲 文 学 中两 个 著 名 的叛 逆 女 性 形 象 。
一
般评论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娜拉 是个具 有资产阶级 民主思 想倾 向的
妇女形象 。她与丈 夫海 尔茂的决 裂, 暴露 了“ 男权 社会 与妇 女解放之间的好坏 矛盾 冲突 . 提 出了妇女 从男 人 的奴役下 “ 解 放出来的问题 砰 ” 她 地关 上大 九、 出 冲 牢 笼 表现 了她 . 的 精神 觉醒 , 也是 “ h 式 神 反 叛 ’ 体 现 ” 关 于 安 娜 ・ 易 生 精 的 ; 卡列尼娜, 人们则通常认为她 是一个具有资 产阶级个性 解放 思想 的贵族妇 女” 她 定地追求 新 生活” 不 屈从 于社会 环 , 坚 ,
两部作品人物对比论文范文
两部作品人物对比论文范文
我们所熟悉的俄国作家、思想家托尔斯泰和挪威的剧作家诗人易卜生朋着龙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后者是现实主戏剧的作品里。批评现实主义,一个提倡现实主义,但从他我们发现他们小说里的人物形象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就拿《安娜卡列尼娜》和《娜拉》这两部著名的小说来探讨吧。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易卜生剧中的娜拉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著名的两个典型叛逆女性形象。件多评论认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女主人翁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坚定不移地追求新生活,不屈从社会环境的压力,敢爱敢恨,最终以卧轨来结束美丽的生命,是“以死来表示抗议,用生命向那个罪恶的社会提出强烈的抗议和控诉”。而易卜生的《娜拉》里的女主人翁则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与丈夫海尔茂的决裂,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好坏矛盾冲突,她在用力关上大门的那一-刻,她挣脱了男人的奴役的"牢笼”,表现了娜拉的精神觉醒;实际上,她们都生活在奢华的上流社会,但她们的女性的命运却是相似的一”贵妇人”的不幸。
作家设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时代的需要。借助她们来批评社会的丑陋和残暴。安娜●卡列尼娜和娜拉都生活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奢华地过着某种”幸福”的生活。她们并不是一个真意义上的"人”,她们只是男人的世袭财产中的一部分。
但是她们必须放弃世俗的性的欲望,忠诚地把她们的身与心奉献
给社会要求的“责任“与”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她们是做到了,且生活得非常”幸福”。然而,当她跟板儿对贾家的报恩之,举,都体现了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
从觉醒到抗争 ——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
从觉醒到抗争
——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
康晓艳
摘要:女性在追求新的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过程中,她
们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认识到自我,才能萌生与阻碍势
力相对抗的勇气和力量,以及为寻找新的寄托,新的生活而努力。
正因为安娜、娜拉、子君她们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中,逐渐认识到要
获得自由、幸福,就要敢于去打破以道德为主的规范原则和传统的
舆论批评。只是由于性格、阅历、文化、人格等的不同,她们的觉醒、反抗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安娜;娜拉;子君;觉醒;抗争
安娜、娜拉、子君是不同年代不同作品中追求个性解放的三个
女性,她们三个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遭遇到了不同的人生问题,也
正因为她们没有继续沉默和忍受,而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勇敢的与之抗争。追求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们
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认识到自我才有萌生与之对抗的力
量和勇气进而为寻找新的寄托、出路而努力。特别是当她们认识到
了自己的不幸或是被某种力量阻止了更好的人生前景,正要进行反
抗却因为对方力量的过于强大而自己却处于弱势,在屡遭挫折而无
力直接对抗,只能选择后退而求其全的迂回方式。这只有太多的无
可奈何,但她们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决不妥协,有着坚忍不拔,反抗
到底的精神。本文就这三位女性从觉醒到对抗,主要以他们自身的
因素为探讨基础而展开,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一
任何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没有理由而突兀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它
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就如同酿酒一样,酒曲经过一个特别的过程,酒香就会慢慢地飘逸出来。安娜、娜拉、子君等三位女性轰轰烈烈
《比较分析安娜与娜拉的异同》#(精选.)
《比较分析安娜与娜拉的异同》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独立意识有所觉醒敢于追求自我爱情的贵族女性,她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安娜以青春和美貌获得了财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为哥哥在官场谋得了官职。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陷入丈夫既不答应她离婚,又不让她亲近爱子悲剧状态。安娜作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是没有“过错”,她不仅违反了婚姻的契约原则,也违反了爱情的原则。她自己却未能完全挣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一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同上流社会的血缘关系,因此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学会爱。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
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她热爱生活,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她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她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她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可是,事实最终使她醒悟过来,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她幻想出现的所谓奇迹并没有出现。当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还有别的同样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有人说这是一篇“妇女独立宣言”。这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个叛逆的女性。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分析
一、单纯、善良的时代女性
娜拉是一个美丽与善良兼备的家庭主妇,她有一个善良、单纯、如孩童般清澈的心灵,同时这位美丽的少妇也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时代女性,她爱她的丈夫和家人,她将自己全部的生活空间都给了这个家庭,可是现实却告诉了她的付出并没有让她获得一个等价的爱,而她要做的就是自我觉醒和自我解救,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而娜拉在当时的自我觉醒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也让那个时代环境下的女性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勇敢的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为一个女性,娜拉可以说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温柔善良,单纯热情。用心爱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付出,她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当她知道丈夫得重病之后会倾尽全力的不计后果的救回丈夫,向柯洛克斯泰借贷,并且为了顾及病重的父亲,伪造父亲的签名,即使触犯了法律她也不在乎,因为在她的心中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家人和亲情更重要。而且为此她宁愿做父亲和丈夫手中的玩偶,只为了维持好这个现有的稳定的关系状态。而娜拉的单纯则体现在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小孩子,是一直在温室中被保护的花朵,她不懂得外面社会的险恶,不知道离开这个一直保护着她的“笼子”之后她要经历的是什么。当娜拉意识到自身的环
境之后所做出的选择是娜拉性格的个性之处,她在知道自己的玩偶地位之后勇敢第和之前自己深爱的男人说“不”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她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模式,女性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对男性只有一味服从,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也是因为娜拉意识到这一点,她勇敢的和过去的生活说了“不”选择为自己而活,这种选择让娜拉成了当时社会女性的一个新形象,一个敢于和自己的命运做斗争的时代女性。因此,娜拉的觉醒使她成了女性走向解放道路的一个照明灯。
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_安娜_娜拉_蘩漪比较谈_胡勇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九年第三期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
——安娜、娜拉、蘩漪比较谈
胡 勇
(南昌教育学院编辑部 南昌 330008)
摘要:由于性情、阅历、文化、修养、人格等不同,因而每个人对婚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家庭成员和睦的基础,不在阶级,也不在贫富,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人性上能否相容。
关键词:安娜、娜拉、蘩漪
托尔斯泰说:幸福家庭的幸福都是相似的,而不幸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这可谓名言,是托尔斯泰的切肤的体验。我国也有近似的谚语:“一家不知他家事,各家都有难念的经。”这谚语透出,似乎中国人的家庭的不幸,比外国人更普遍更沉重。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这三部文学名著,都是表现家庭问题的杰作,都有振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三部书在生活和人性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既丰富、又深刻。
托尔斯泰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他贵为伯爵,不愁吃穿,但他不为自家着想,却放不下民生凋蔽、社会危机和国力不振,毕生探求社会改良,认定“贵族平民化”是打开农奴制死结的出路。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要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他心志弥高,知音难求,想放弃贵族特权,过平民化的生活,同农奴一样参加劳动,但这愿望都得不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支持,常闹家庭纠纷,孤立难处,郁闷寡欢。有了这些体验,他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把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写进小说里。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列文是他情感的体现,安娜是他的经验的影子。他更加着意着力于安娜,把这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不能不为她虚欠唏感叹。
外国文学问题
分析题
1.结合《双城记》,谈谈你对狄更斯人道主义的理解。
《双城记》中的人物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褒贬爱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代表人道主义的正面人物。梅尼特、代尔那、路茜、劳雷等。梅尼特是中心人物,狄更斯以他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控诉,又以他的仁慈博爱来调和社会矛盾,是狄更斯笔下人道主义典型。代尔那是狄更斯理想的具有仁爱精神和民主思想的青年贵族形象。路茜美丽、温柔、聪慧,她的温情和爱,温暖了周围的一切人的心。“金线”是比喻她的,她是“爱”的“金线”、生命线。二,革命者。以得伐石夫妇,特别是得伐石太太狄尔斯为代表。即是大革命风暴中涌现出来的坚强斗士,又是冷酷凶残的“嗜血女魔”。表达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的矛盾态度。三,残暴反动的贵族、资产阶级,如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和巴尔塞等。作者通过这一类人物,提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和贵族统治灭亡的必然性。四,有特异性格和惊人行为的义士,如卡尔登和普洛斯。卡尔登是人道主义的精神极致——利他主义的化身。
2.请结合作品分析于连这一艺术形象。
答1)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2)他聪明能干有向上爬的野心。他的性格发展是在德.瑞那市长家、贝松神学院和木尔侯爵俯三个典型环境中完成的。(3)反映了贫民既反抗贵族大资产阶级,又与之相妥协的两重性,他只能成为与整个社会作战的悲剧人物。
3.结合作品分析《复活》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
二,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无情地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们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诞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分析
论述题{我的版本的答案}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本身是一个美的人物,她的美不仅仅是完美迷人的外表,更重要的在于充溢的活跃的生命力还有优美高尚的激情。作为一个有高文化素养的贵族女子,她有丰富心灵、热情和灵魂,真诚的追求。
安娜是一个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有觉醒,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美好贵族妇女形象。安娜和伪善僵化,醉心官场的“官场机器”卡列宁的婚姻是不幸的买卖婚姻,这种表而风光、实则不幸的贵族生活,让安娜那种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本性被压抑和窒息。也正以为如此,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以后,会义无返顾的投身于爱情一一因为她在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沉睡的爱的激情、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被唤醒,那是一种纯貞•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而这种向往是有合理性的,是个性的解放。
同时女娜是不屈服于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勇敢女性。安娜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关系的追求,这与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虚伪是有着尖锐冲突的。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之后,她不能再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一一她不愿意接受丈夫伪善的建议,不愿意像英他贵族一样虚伪的偷情,而是最终选择与丈夫决裂,冲破社会舆论压制,公开爱情。这种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的直率,正直,勇敢、不屈,是一种对平庸、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安娜也是一个矛盾的形象。在短暂的幸福后,安娜被贵族社会抛弃谩骂攻击谴责,处境艰难。她一方而想抓住和保卫自己的爱情,另一个方而内心时时有“犯罪”的恐惧,这种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其爱的追求的脆弱性,导致她精神分裂,疋向毁火的内在原因。
安娜和娜拉的形象比较培训讲学
安娜和娜拉的形象比
较
叛逆的生命
——安娜和娜拉的形象比较摘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叛逆女性典型。二者之间既有着相似的处境,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轨迹。本文将对安娜和娜拉的形象进行具体的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安娜娜拉矛盾觉醒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自由渴望个性解放的新女性,然而,在当时伪善丑陋的上流社会,她被视为不道德的有罪的抛夫弃子的坏女人,所以托尔斯泰采取的是一种很矛盾的复杂态度。与安娜相比,《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因爱情的幻灭而产生失落感,她的觉醒和离家出走是其主体意识的复归和对自我的寻找,表现了她的精神觉醒,也是“易卜生式‘精神反叛’的体现。
一、形式上的婚姻(安娜的木偶式婚姻和娜拉在婚姻中的玩偶地位)
安娜的不幸在于她和卡列宁生活宗旨的对立。就像狄更斯说过的:“在婚姻中没有比宗旨不合更大的不幸了。”安娜崇尚精神生活,她视真诚的爱情为精神生活的宗旨,以爱情幸福为生活的目的。可卡列宁一出校门便托身官场,他热衷功名,那是他毕生的追求,这使他变成了缺乏人的正常感情的“官僚机器”。安娜逐渐认识到自己婚姻的不幸,于是她开始挣扎,渴求一份真诚自由的爱情。安娜的婚姻虽然不是由父亲或者哥哥决定的,但是她的婚姻也不是爱情的产物,而是被上流社会的思想所左右的,是被别人影响的。所以安娜起初的生活是过着一种单调乏味的木偶式的生活,可以说主宰生活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自己反倒成为受人支配的木偶。几乎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女的时候,安
娜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 20 岁的卡列宁。但是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她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卡列宁把安娜仅仅当成女人和孩子的母亲,是他面子的象征,而不是一个知心爱人,他从来也不知道安娜是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他们在婚姻当中应享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更应该互相给予爱和呵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分析
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以及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她们是争取自由的呐喊者、行动者和社会的叛逆者, 有着鲜明的共性,但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相似的自我意识觉醒
安娜的容貌令人难以忘怀,她是个活泼热情、充满活力的女性,但是却被姑母安排嫁给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他的冷漠、麻木,几乎使安娜窒息。但是与沃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爱的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勇敢狂热地追逐沃伦斯基,她开始走出家庭,与社会相抗衡。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美丽、幸福的女性,父权制的压制和自身的混沌,使她顺从父亲和丈夫,把丈夫看作是她的全部,对丈夫唯命是从。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娜拉认清了他的面目,毅然决定出走,去寻找自我的价值。她们追求的平等的自我存在感,其实都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的行动。
二、所处社会阶层不同
安娜是皇室的后裔,她身处于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而娜拉则是身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的家庭生活很美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
这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安娜的反叛只能局限于贵族的圈子,不可能和下层的贫民妇女一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而娜拉的反叛能够汇入整个社会的反抗潮流中去。
三、安娜的丰富和娜拉的单一
安娜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一方面极度憎恨卡列宁,认为他完全泯灭了她的生命力,曾大胆地对卡列宁表示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但是,另一方面却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感到害怕、恐惧。所以,她在摆脱卡列宁、走出家庭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所以说安娜的形象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意味。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热情,爱自己的丈夫和家庭的幸福女性,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她彻底认清了海尔茂的面目,毅然走出自己的家庭去寻找自我的价值。娜拉的形象比较单一、类型化。
四、接受的思潮不同
安娜所接受的思潮是积极的个性解放和爱情至上的观点。她全身心的投入到与沃伦斯基的爱情之中,当她对沃伦斯基的爱得不到相应的响应时,她陷入了完全绝望的地步,最后毅然选择了死亡。她以死亡结束了自身的痛苦,同时,也以此来报复沃伦斯基。这是由她的性格发展特点决定的。
而娜拉接受的是个性解放和妇女平等的先进思想。当她冒名签字的罪名被揭露时,海尔茂原形毕露,大骂责备娜拉。当娜拉发觉自己的丈夫只是把自己当做“玩偶”时,她才真正醒悟,选择离家出走,一个人独立生活。这样的结局是符合娜拉小资产阶级妇女性格发展的规律的。娜拉的的出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安娜和娜拉两个人的结局说明,个人单枪匹马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是无济于事的,而妇女的解放有待于整个社会的解放。二者的差异反映出,60年代后俄国资本主义思潮对封建上流社会冲击、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以及北欧资产阶级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