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

合集下载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
《开国大典》是中国创作于1950年的一部大型纪实文学作品,
全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它记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展现出共和国诞生的庄严场面和历史意义。

该文采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和真实
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文章以文字为媒介,着力再现
大典的历史情景和重要时刻,旨在展示共和国初期的团结和喜悦。

文章开篇通过描写大典前准备工作的繁忙和紧张,引出了开国大
典的庄严氛围。

接着,作者通过直观的描写和真实感人的事例,展示
了大典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和珍贵意义,体现了共和国成立的艰辛过程
和人民千磨万击的精神。

文中还通过描写群众热情高涨、队伍整齐、气氛庄重等细节,表
达了人民对新生共和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党和领导人的崇敬。

同时,通
过描绘不同群体的代表参加大典的场景,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和共同追求。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主题鲜明,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描写和
真实的情感,生动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历史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人民的喜悦和激动,以及他们对新生共和国
的深情厚意。

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纪实价值、艺术感染力和现实意义,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开国大典画作赏析

开国大典画作赏析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观此画不由得耳边响起了毛泽东主席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画面上,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虽然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处于画面中心,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中。

作者却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到左侧一一角,并且他们的朝向也不是正南,这样就使这个领导人的集体脱离了逆光的背景,使画面显得明丽充满喜气。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作者也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为了更好地布局,作者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宏大的群众场面就得以充分表现了。

作者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还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

可以看出,作者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

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充分运用了民族化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新年画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记录了现代中国最关键的历史时刻。

画家大胆的构图和热烈而抒情的色彩展示了艺术家的审美和修养,成为探索中国油画迈向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把握国庆典礼庄严而喜庆的整体气氛,董希文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为基础,构图上打破常规,删减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柱子和宫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并使毛泽东与广场上的群众产生了呼应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希望你喜欢!开国大典图片人物董希文创作的原始版本,站在前排是当时的六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自左至右分别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在朱德身后,还重点描绘了两位人物周恩来和林伯渠。

1955年,高岗事件发生后,董希文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

开国大典赏析《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传世之作,它产生的前夜适值美术界开展新年画创作运动,因此董希文在画面中融合了当时正在流行的新年画的构图和色彩,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题材,以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象征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开国大典》这种近乎纯色的色调构成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灰色调大相径庭。

地毯上的图案及灯笼、柱子和护栏等都具有典型文化符号的隐喻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显然苦心经营,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进行创制,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董希文在创作《开国大典》时,人物形象还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手法和人物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手法,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当中,《开国大典》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之一,它的出现正如靳尚谊所言:它与当时的政治需要、画家的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上的追求是和谐统一的。

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

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开国大典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我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

开国大典课文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读,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了解中国我党的历史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开国大典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景、内容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开国大典的背景。

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宣告仪式。

在开国大典上,等领导人向全国人民宣告新中国成立,并且进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和阅兵式。

这一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国大典课文中,对整个开国大典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

从仪式的准备过程,到领导人的讲话,再到升国旗仪式和阅兵式,每一个环节都被精细描绘。

通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国家欣欣向荣的氛围,以及人民对新中国的热切期盼和对未来的信心。

此外,开国大典课文还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和领导人的胸怀。

在课文中,等领导人强调了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努力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这些思想和精神也体现了中国我党一贯的执政理念,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

在开国大典课文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领导人对中国未来的展望和对国家发展的规划。

在开国大典上,等领导人提出了“要建设更强大的国家,要建设更美好的社会”的口号,呼吁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一口号也成为了中国我党领导下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开国大典课文是对中国我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的记录和解读,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珍贵文献。

通过对开国大典课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我党的领导思想和执政理念。

开国大典课文解读

开国大典课文解读

开国大典课文解读《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是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是开国大典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印象深刻,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在记叙开国大典开始前的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从这些文字中已经感受到了典礼的盛大与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典礼临近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现得越发强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由此表现了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样的句子,表达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记叙阅兵式的部分则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自豪的感情。

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这一场面。

先总体写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的情景,再按照入场顺序,具体描写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空军各兵种方队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也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课文的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主席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

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赏析
一、作品背景:《开国大典》是近现代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受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创作的巨型油画,于1953年完成。

二、作品内容: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他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各界代表。

广场上红旗招展、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兵显得庄严、隆重。

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崭新的紫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象征着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与和平。

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也是华夏古老民族的新生。

三、艺术特色:①《开国大典》采用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②毛泽东站立在画面正中间,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侧三分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被放宽了,这样的构图处理,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的庄严宣言。

③在色彩的运用上,虽然是油画作品,但是却融合了中国工笔重彩的绘画手法,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比。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热烈而明快。

四、整体评价:《开国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时刻,是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开国大典的赏析

开国大典的赏析

开国大典的赏析开国大典啊,那可真是咱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好像是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绚丽烟花,照亮了整个国家的未来。

你想想,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那场面,那热闹劲儿,真的没法形容。

大家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期盼着那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声音,仿佛有魔力一般,让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涌起一股暖流,眼眶都湿润了。

这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这是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标志啊!就好比是一个沉睡已久的巨人终于苏醒了,要开始大踏步地向前走了。

以前咱受欺负,被压迫,现在可不一样了,咱们有了自己的国家,自己当家作主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那些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啊。

他们见证了历史,他们是幸运的。

而我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一刻,但通过各种资料、影像,也能感受到那份激动和自豪。

开国大典的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它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又像是一把火炬,传递给了我们无尽的力量。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必将有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我们可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啊。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努力奋斗,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想想看,如果没有开国大典,我们现在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会不会还在黑暗中摸索?会不会还在被别人欺负?幸好,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我们有了开国大典,有了新中国的诞生。

所以啊,开国大典绝对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时刻,它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要永远怀念那一刻,永远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

《开国大典》[1]分析

《开国大典》[1]分析

• 简答题: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
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 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2、“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什 么地方?
答:“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全 中国。
问:从这两句话中,
• 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 “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
们热爱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 情。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 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
雄伟的声音,使全
场三十万人一齐欢
呼起来。 这庄严
的宣告,这雄伟的
声音,经过无线电
“中华人民共和 的广播,传到长城
国中央人民政府在 内外,传到大江南
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 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光 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 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 满了整个北京城。
•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 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 因为“直奔”会场比“走向” 会场更能反映人民参加开国 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 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像海上的波浪。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 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 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 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 心一齐欢跃起来。
•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 音”指的是什么?
• 答: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 的声音”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 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 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展现出此 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 景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赏析《开国大典》课文原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

这一天,阳光灿烂,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下午三点整,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洪亮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全场的人们欢声雷动。

接着,升国旗仪式开始。

乐队奏起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缓缓升起。

全场的人们一齐脱帽肃立,向着国旗行注目礼。

随后,阅兵式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兵种队伍,以整齐的步伐、威武的阵容,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检阅。

他们的英姿,展示了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力量。

晚上九点整,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

人们手持火把,载歌载舞,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天安门广场上灯火通明,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就是开国大典,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赏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盛大场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课文首先通过描绘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景象,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气氛。

然后,通过对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描述,强调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大意义。

升国旗和阅兵式的描写,既体现了国家的尊严和威严,也展示了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力量。

特别是阅兵式部分,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队伍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最后,群众游行的描写则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深深热爱和无比喜悦之情。

灯光璀璨的天安门广场,如同欢乐的海洋,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走向光明、幸福的新生活。

总的来说,《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深情的描绘,成功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也启示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开国大典课文赏析

开国大典课文赏析

开国大典课文赏析
《开国大典》是一篇由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记叙文,这篇文章生动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在文章中,李普首先描绘了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广场,交代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详细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热烈场面。

接着,李普按照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详细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新中国的诞生,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随后,李普描绘了阅兵式的盛况,从军队的整齐划一,到各种武器装备的展示,都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威严。

最后,李普描述了群众游行的盛况以及大典结束后的情况,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拥护。

全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李普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详尽的叙述,使读者仿佛亲历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开国大典》一文在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开国大典》不仅是一篇历史性的文献,更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章。

它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追求。

同时,《开国大典》也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使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课文《开国大典》

课文《开国大典》

课文《开国大典》(原创实用版)目录1.课文背景介绍2.课文主题阐述3.课文结构分析4.课文的历史意义5.课文的现实意义正文【课文背景介绍】《开国大典》是我国著名作家毛泽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创作的一篇知识性散文,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这篇文章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后来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课文主题阐述】《开国大典》主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开国大典的筹备情况;二是开国大典的盛况;三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文章以详实的史实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课文结构分析】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简要介绍了开国大典的筹备情况,包括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和确定等。

这些内容为读者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氛围。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详细描绘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天安门广场的布置、参加典礼的各界人士,到升国旗、鸣礼炮、阅兵等环节,都做了生动的描绘。

这些细节展示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庄严与辉煌。

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论述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作者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表示要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课文的历史意义】《开国大典》作为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散文,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况。

这篇文章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变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新中国成立历史的珍贵资料。

【课文的现实意义】《开国大典》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教育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开国大典的背景意义三、美术作品的特点四、具体美术作品的赏析五、总结正文:【引言】在中国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一幅宏伟的画卷缓缓展开,这就是开国大典。

这场盛大的庆典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更是艺术家们用笔墨描绘出的宏伟史诗。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美术作品。

【开国大典的背景意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

这场庆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开始了新的历程。

在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艺术家们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美术作品的特点】开国大典的美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先,规模宏大,画面中的人物众多,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

其次,画面色彩鲜艳,寓意着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最后,作品充满喜庆气氛,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喜悦心情。

【具体美术作品的赏析】1.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油画:这幅作品以崭新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场景。

画面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画面色彩丰富,充满动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气氛。

2.黎冰鸿的《开国大典》油画:这幅作品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画面中,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全国人民的喜悦心情。

3.吴作人的《开国大典》素描:这幅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明快的笔触,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画面中,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总结】开国大典美术作品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传承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我们回顾历史、铭记辉煌的宝贵财富。

【语文知识点】开国大典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开国大典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开国大典原文及赏析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表达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徐悲鸿《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

徐悲鸿《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

徐悲鸿《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开国大典》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作,由中国画家徐悲鸿于1953年创作。

这幅画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场景,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这幅画整体气势庄严,宏伟壮观。

绘画中心是天安门城楼,为画面的焦点。

城楼的两侧有列队整齐的群众和军队,展示了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和解放军的参与。

徐悲鸿巧妙地利用寓意丰富的颜色,将人群的热情和喜悦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中展示了各个界别的代表和领导人,展示了开国大典的国际影响力和隆重程度。

整幅画充满活力,人物栩栩如生,细节非常精细。

画中的人物表情各异,有人激动地挥舞着小红旗,有人感慨万千,有人庄重而肃穆。

徐悲鸿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如写意和水墨表现,并结合西方绘画技巧,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面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令人对那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充满敬畏和敬重之情。

《开国大典》是一幅十分震撼人心的画作,通过绘画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让观者感受到那个伟大时刻的庄严和激动。

它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中国人民奋斗和团结的称赞和肯定。

它让我们回顾过去、珍视现在,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贡献力量。

《开国大典》教学课件(详细讲解)剖析

《开国大典》教学课件(详细讲解)剖析
(反复运用这些词,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 热烈,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激动、欢喜的 心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对新中国、对 人民领袖的热爱之情。)
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反复描写掌声,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 重热烈,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激动、 欢喜的心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对 新中国、对人民领袖的热爱之情。)
3、表现人民群众欢喜激动的词句有哪些? (1)来得远和早,散得晚。 (2)欢呼、鼓掌、肃立。
大典前 (1-4)
人员广泛 布置精细 场面红火
开 国
大典中 (5-10)
典礼
大 (5-14) 典
(11-13) 阅兵式
14 群众游行
盛况空前
热烈庄严
声隆 势重 浩庄 大严
大典后 15
光明充满北京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旗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 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下午3时整,在 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启动 电钮,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宣读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举行阅兵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检阅了陆海空三军的受阅部 队,并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最后,在 广场上举行了群众游行。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也 举行了庆祝活动。
大典前 (1-4)
人员广泛 布置精细 场面红火
开 国
大典中
(5-10) 典礼
大 (5-14) 典
(11-13) 阅兵式
14 群众游行
盛况空前
热烈庄严
声隆 势重 浩庄 大严
大典后 15

初三复习课作品鉴赏

初三复习课作品鉴赏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 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 的。
什么是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画家受光学理论的启发, 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 验媒体,探索它们在自然光线下的存在 状态和真实感受。捕捉物体表面在自然 光线照耀下,呈现出的微妙色彩变化。
莫奈、马奈、雷诺阿、德加
马奈
风格理念:它比野兽派离传统更远, 观念手法更新。 表现技法:把物体还原为几何化, 在进行拼凑,颜色简单到只有平 面。
毕加索 20世纪最具创造精 神,且享有巨大声誉 威望的艺术家。 作品《亚威农少女》 是立体派的第一幅作 品。
艺 术 风 格 的 演 变
风格:用阴郁或强烈的对比色, 可怕的变形,狂放的用笔来传 达内心的焦虑。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期伟大的绘画家、 雕塑家、建筑师和 诗人,文艺复兴时 期雕塑艺术最高峰 的代表。 他的艺术 强劲雄浑,崇高而 富于激情。
米开朗基罗
第二部分:
印象派、后印象派艺术作品
欣赏评述
• 1.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印象派作品有 什么区别? • 2.印象派画家追求的是什么? • 3.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
名家名画赏析
(初三复习课)
开国大典
• 《开国大典》赏析:《开国大典》油画,是画家董希 文的作品,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 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 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 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 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 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 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 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 者的爱国情感……

开国大典句子赏析

开国大典句子赏析

开国大典句子赏析一、导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这场盛大的庆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本文将对开国大典的句子进行赏析,以此展现这一历史时刻的壮观场面和喜庆气氛。

二、句子赏析1."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天安门城楼上,洒在广场上的人群上。

"这句话通过描绘太阳升起和阳光洒落的场景,寓意新中国的诞生带来了光明,人民从此迈向美好的未来。

2."毛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传达了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体现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

3."礼炮鸣响,震耳欲聋,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拥有自己的力量,敢于与一切敌人抗争。

"这句话通过礼炮鸣响的描写,展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勇气和力量,凸显出开国大典的庄严和隆重。

4."广场上的人群欢呼雀跃,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这句话描绘了开国大典现场和全国人民的欢庆气氛,展现了新中国的诞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热爱。

三、文本解读通过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和喜庆气氛。

这些句子展现了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拥有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敢于与一切敌人抗争。

句子里蕴含着作者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自豪,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延伸思考开国大典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这场盛大的庆典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勇气,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总结通过对开国大典句子的赏析,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壮观场面和喜庆气氛。

开国大典文章解读

开国大典文章解读

开国大典文章解读摘要:一、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二、开国大典仪式的详细描述三、开国大典的影响和意义四、对现代国家的启示正文:开国大典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场大典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一场富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首先,开国大典的背景是我国历经了长期的战争与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人民解放,国家独立。

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其次,开国大典仪式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

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宣言不仅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更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广场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大典上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展示了我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开国大典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我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大典的举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开国大典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展示了新中国的崛起,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和孤立。

对于现代国家来说,开国大典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团结。

只有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国家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我国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应时刻铭记开国大典的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开国大典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不仅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还展示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力量。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开国大典的背景与意义三、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四、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赏析1.构图与布局2.色彩运用3.人物形象刻画4.艺术风格与技法五、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历史价值与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开国大典,即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典,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

这一历史事件被无数文艺作品记录和传颂,其中著名画家董希文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开国大典的背景与意义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开国大典》是董希文于1952 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画面描绘了开国大典盛况空前的一幕。

董希文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天安门广场。

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董希文多次实地考察,研究历史资料,力求真实地表现出开国大典的气氛。

四、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赏析1.构图与布局《开国大典》采用横向构图,将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天安门城楼居中,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城楼上,面向广场,观众从左到右,层次分明。

画面还描绘了一群少年儿童欢庆的场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充满希望的未来。

2.色彩运用作品色彩鲜明、丰富,以暖色调为主。

阳光下的天安门城楼、广场上的红旗以及领导人的红色衣服,都象征着革命的热情和胜利的喜悦。

画面中蓝天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开阔,呈现出新中国成立时朝气蓬勃的气氛。

3.人物形象刻画《开国大典》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董希文通过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这一历史时刻的自信与豪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希望你喜欢!
开国大典图片人物
董希文创作的原始版本,站在前排是当时的六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自左至右分别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在朱德身后,还重点描绘了两位人物周恩来和林伯渠。

1955年,高岗事件发生后,董希文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

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传世之作,它产生的前夜适值美术界开展新年画创作运动,因此董希文在画面中融合了当时正在流行的
新年画的构图和色彩,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题材,以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象征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开国大典》这种近乎纯色的色调构成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灰色调大相径庭。

地毯上的图案及灯笼、柱子和护栏等都具有典型文化符号的隐喻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显然苦心经营,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进行创制,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董希文在创作《开国大典》时,人物形象还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手法和人物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手法,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当中,《开国大典》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之一,它的出现正如靳尚谊所言:它与当时的政治需要、画家的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上的追求是和谐统一的。

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

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
引起很大的反响。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非常兴奋,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他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

”但他同时也以西洋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句评价:“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

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

《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的人还看
1.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时毛主席说的话
2.开国大典的详细介绍
3.1949开国大典记录
4.开国大典观后感3篇
5.1949年开国大典新闻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