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分析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注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建筑作品赏析、建筑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出王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澍建筑有望继续引领建筑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王澍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影响、作品赏析、建筑思想、理念、当代建筑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思考、价值、意义。
1. 引言1.1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王澍是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王澍的建筑之根进行初探,探讨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王澍的建筑之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王澍的建筑哲学,探讨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王澍建筑之根的初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正文2.1 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及影响王澍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本源:王澍的建筑注重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常常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
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王澍的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但却不失美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形态,通过对光影的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形态。
三、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建筑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更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和人文的温暖。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
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需求是他的核心思想。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承,王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景观设计的灵魂,他致力于在设
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型,传统材料的运用等。
他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王澍的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他认为景观设计应
该尊重自然环境,与周围的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3. 社会需求的响应,王澍的设计理念中,也注重对当代社会需求的响应。
他关
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努力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同时关注当代社会需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一. 材料方面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
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
“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
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
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景观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作品既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又充分展现了人文情怀。
那么,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王澍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是要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空间。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自然元素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
其次,王澍注重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美观,更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他在设计中常常会考虑到植被的选择、水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求在美观的同时实现生态平衡。
此外,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上。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使之成为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为基础,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观,更是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呵护。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希望在未来的设计中,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借鉴王澍的理念,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融合人文、创造
共生"。
首先,王澍倡导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量的绿植和水体,以及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这些都是他对自然回归的理念的体现。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融合人文"。
他注重将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他会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顾自然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创造共生"。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是自然、人文
和建筑的共生之地,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交流,这些都是他创造共生的理念的体现。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念,不仅注重自然环
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和共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一片景观,更是一个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热爱。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的不仅是景观的美感,更是对环境、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呵护。
首先,王澍强调景观设计应该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
对自然地貌和植被的尊重和保护,不会随意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是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特点,让设计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善于利用当地的历
史遗迹和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呈现和传承。
此外,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还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他的作品常常能够给
人以温馨、舒适和安全的感觉,因为他深知设计不仅是为了美,更是为了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他注重设计与人的互动,使景观不再是冷冰冰的艺术品,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综合关怀和尊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希望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受到他的影响,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王澍作品赏析

目录:1.王澍介绍2.作品介绍与分析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1.象山校区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为出发点,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为指导,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情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作品。
王澍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强调建筑应该能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以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此外,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尺度关系,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上。
他热衷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借鉴和传承,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他认为传统建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惜和传承。
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赋予了现代感。
最后,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
他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的问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区、家庭的关注,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他注重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通过创造舒适的空间,化劣为优,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澍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问题。
他的设计作品充满温度和情感,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好的空间和体验。
建筑师王澍作品

建筑师王澍作品建筑师王澍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风格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在王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王澍的作品充满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他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秉承着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观。
他在建筑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流水、花园和树木。
他的建筑作品如同一个生命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中,王澍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天长地久”的双层小房子。
这栋建筑位于北京,是王澍和他的妻子的居所,同时也是一个设计实验场所。
这栋小房子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阳台房的形态,它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玻璃材料,透明而轻盈。
王澍在这个作品中将建筑与周围的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
此外,王澍还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试图通过建筑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例如,他设计了一个名为“雅平”的住宅项目,旨在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
这个项目采用了天然材料和传统施工技术,既节约了成本,又保持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通过这个项目,王澍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建筑的认识。
除了以上两个作品,王澍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设计。
比如,他设计的“太阳便利店”是一座位于中国湖北省的小型建筑,它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形态,完全由当地的麦草和竹子搭建而成。
这个建筑在设计中融入了灵感来自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同时也追求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除了以上作品外,王澍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设计,有些是建筑,有些是景观,有些是装置。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崇受推崇,在国际建筑界也非常有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风格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同时也具有全球化的视野。
综上所述,建筑师王澍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风格在建筑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通过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自然共生、人文兼容的理想建筑空间。
王澍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放映厅
报
告
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院天子井廊道 内院
天井 大厅 入口
竹刻馆 展厅
厕所 内院 竹刻馆 展厅 展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放映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天台
天井廊道 大厅 入口
竹刻馆 展厅
厕所 内院 展厅 展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5.建筑特点
▪ 造型独特 ▪ 材质分析: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
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 “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 、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 的旧物。
而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 竹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 浓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游江南竹林,这 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
▪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宁波博物馆概况
3.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首层平面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院子
休息厅 儿童馆
目录
1.建筑师简介 2.宁波博物馆概况 3.设计理念 4.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5.建筑特点
1.建筑师王澍
▪ 1963年,建生于筑新师疆,乌首鲁先木得齐是个文人。 不谈▪ 建19筑85,毕只业谈于南房京子工,学所院以建就筑系是业学余士的,业余建筑。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王澍获在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后,被中国乃至国际建筑学者所熟知,他在创作的建筑以及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学以及中国建筑文学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其《死握手记》中的论文内容也主要是折射当前中国社会、建筑教育和建筑师自身塑造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从中对该现状引发建筑界发展的思考,其主要的思考内容,在他的死屋手记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本文就对王澍《死握手记》中的主要内容加以阐释,对其中的主要建筑理念进行解读,旨在能够全面了解该手记的主要的内涵,使中国建筑学者能从中有所领悟。
标签:王澍;死握手记;论文;建筑学阅读过王澍《死握手记》的人都有知道,该笔记是他在就读硕士答辩种,以《死握手记》这部著名的外国文献著作,将其对建筑学的认知进行的阐述,并以此对中国当前的建筑学进行严厉的批判。
不仅如此,王澍在答辩过程中,还将自己的答辩论文在答辩教室的全部肆意张贴,并妄加评论到,中国当前算得上为建筑师的人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杨廷宝,而另外半个人是齐老师。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老师和学者还是认为他的论文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介于他的表现对齐老师以及中国的建筑学的不尊重,则没有当年给与其学位,直到第二年,他再次答辩后,才将其学位证书颁发于王澍。
但是,也正是王澍这一《死握手记》版的论文,给中国诸多建筑学者以及建筑相关的设计师带来震撼,并与其警醒的作用。
因此,本文就王澍《死握手记》版的论文内容进行解读,希望其中的部分见解能够给中国建筑学者以借鉴。
1、解读王澍与《死握手记》王澍是中国较为著名的建筑师,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兼文人、工匠、哲学家、艺术家、建筑师于一体的著名学者。
首先,王澍生活中比较热爱书法和绘画,尤其是对中国的山水以及建筑图画有极深的感悟,在现实创作的作品中,也不乏的存在一定的山水以及人文色彩。
其次,王澍也被称为哲学家,主要通过《死握手记》中对中国建筑学的理解以及批判上可以得出。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理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与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存的方式。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以及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首先,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应该是对自然的破坏和改变,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
他喜欢利用自然的地形、植被和水体来打造景观,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并且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喜欢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传统的建筑风格、园林设计和文化符号等,让人们在景观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他也注重创新,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设计。
此外,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还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强调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并且注重节能、节水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他的设计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融合了自然、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的设计理念。
他的作品不仅美丽,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希望在未来,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能够受到他的启发,将他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王澍作品研究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三、建筑作品分析——宁波博物馆
二层平面图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三、建筑作品分析——宁波博物馆
三层平面图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三、建筑作品分析——宁波博物馆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三、建筑作品分析——宁波博物馆
建筑外墙由“瓦爿墙”和 “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 力墙”构成,凝聚了宁波传统 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江南水乡的 特点。瓦爿墙由瓦片、砖石、 碎瓷片等材料的堆砌而成,这 些砖瓦来自宁波及附近地区的 老城区拆迁改造,拥有着悠久 的历史,承载着弥足珍贵的岁 月见证。瓦爿墙通过旧的工艺 展现新的思路,将逝去的文化 历史呈现给大众。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目录
• 王澍简介 • 设计理念解读
• 建筑作品分析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一、王澍简介
王澍在某种意义上讲 并不能算是一个传统意义 上的现代主义职业建筑师 。他解构式的建筑形式和 对游戏状态的神迷也给现 代主义建筑师做了新的诊 释。按王澍自己的话说, 他把自己称作“业余”建 筑师,一个很建筑的“文 人”。而在设计风格上, 王澍眷恋传统,强调气氛 ,突出事件,趋向简朴。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二、设计理念解读
1、对传统文化、老建筑的 执着
王澍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地 方特色。他比较注重本民族的、 传统的元素,结合东方艺术,将 旧砖、假山石等,运用于现代的 建筑中。他的建筑具有民族乡土 特色。然而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死 板,而是不断的创新和改变。他 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 式融入现代建筑中来,使其具有 独特的功能和审美感。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二、设计理念解读
3、对建筑雕塑感的塑 造
王澍不只是做设计,而 是设计一件建筑雕塑。王澍 将自己的雕塑作品,做成了 一座座会表达感情的房子。 它的建筑的雕塑感很强,仿 佛都有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感 情的传递,具有很强的审美 王澍家园 性。 他的建筑,往往内部的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灯的极强的线条感、 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又给人一种其他的感受,王澍的 房子,因为当做了雕塑来做,所以总是让人百看不厌,有一种厚重大气, 又略带温柔的感情气质流萦其中。
(完整版)王澍作品分析

——李深
为什么他 能获得普利兹克?
灵隐寺飞来峰
杭州,浙江
这就是大学。
它会有高低起伏的道路,这些道路尽管是交通的,同时它 带有一定的含义。
一、建筑语言
1、光的运用
2、古典符号的运用
该建筑虽然使用的是集成木材这 样的现代材料,但仍很好表达了东方建筑中 斗拱的构成 “我很感兴趣地看到单纯的几何形式是如何与 具象的历史因素相联系的”
建筑语汇——“翠玲珑”
谢谢观看!
3、墙面上任何地方都能开洞,这个开口会带来两种与时间有关的变化: 一是每天不同时刻及一年四季的变化,另一种则是人的感情的变化。
“我所热衷的不是“数寄屋”实际的形式本身, 而是其精神和感情内涵,正是“数寄屋”的精神 对促进日本传统建筑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藤忠雄
双生观,茶室,1975
“枯山水”
与“枯山水”庭院 相似的气质。
在这样的环境中, 生机与沉寂、 历史与未来, 它们带给人们更多 的是心灵的沉思 而非感官的愉悦。
李邸之庭院,1991 Lee House
李邸之庭院,1991 Lee House
安藤忠雄:如果以一种合适的抽象 手法对待自然,便可以显示其固有 的力量,远远胜过写实地表达自然
——安藤忠雄
“缘侧” 与
“数寄屋”
缘侧
“缘侧”是日本式 传统居家在客厅和 后庭园之间设置的 木廊
“非连续”的连续性
模糊空间
中转作用
六甲山集合住宅,1989
住吉的长屋,1976
“数寄”一词是指外面糊半透明纸的木方格推拉门。数寄屋即茶室。
1、数寄屋极力追求与自然的联系,希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墙尽可能做到又轻又薄,成为一种丧失了重量感的抽象的存在, 墙的目的只是要呼唤出“空间”。
王澍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王澍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一、项目概况二、建筑设计1.空间布局王澍宁波博物馆建筑采取了传统中国建筑的形式,布局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是展示厅和办公区域,中部是藏品展览区域,后部是一个露天庭院和自然景观。
空间布局与整个博物馆的功能定位相符合,使游客可以有序地游览博物馆的各个部分。
2.建筑外观王澍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外观独具特色,整体呈现出船的形状,象征着宁波这个海港城市的特点。
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白色瓷板,营造出简洁、明亮的空间感。
同时,建筑外立面采用了波浪形的设计,使建筑整体呈现出起伏和流动感,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对比。
3.空间设计王澍宁波博物馆在空间设计方面也非常出色。
建筑内部布置了多个展厅,以及一个高耸的中庭,使人们在空间中产生上下起伏的感觉。
展厅的层高与空间结构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展示藏品,还能够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此外,中庭的设计也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线,使博物馆的室内空间更加明亮。
三、建筑意义1.融入地域文化2.传承与创新王澍宁波博物馆既传承了传统的中国建筑元素,又在设计中融入了现代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手段。
博物馆的外观和空间设计既具有传统的中国建筑特点,又具有现代建筑的美感和功能性,体现了王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建筑语言的创新。
3.相互关联的空间四、总结王澍宁波博物馆是一座集传统与现代、功能与美观于一体的建筑之作。
其空间布局、建筑外观、内部空间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王澍的设计理念和对地方文化的理解。
王澍宁波博物馆的成功案例对于当代建筑界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准,也为后来的建筑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立足传统与记忆重现——解读王澍作品

立足传统与记忆重现——解读王澍作品摘要:2012年,王澍成为中国公民中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普利兹克奖堪称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将此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说明了中国在建筑发展方面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王澍的作品与传统建筑相比存在着“新简中式”的风格,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新简中式风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其次结合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和宁波博物馆分析如何体现了这一风格的特点;最后,对王澍及其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简中式”风格;王澍;传统文化;作品分析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memories -- Reading Wang Shu's works YIN zeng-chao(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Shandong.)Abstract: In 2012, Wang Shu became the first general Liz prize China citizens architect. General Liz prize is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Nobel award, the award to a Chinese architects that Chinese gained world recognition in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The works of Wang Shu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re is a "new simple Chinese" style,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Jane style;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works of Wang Shu -- Analysis of how the Xiangshan campus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Ningbo Museum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tyle; finally, put forward my own understanding of Wang Shu and his works.Key words:New Chinese style;Wang shu;Traditional culture;Analysis of works1引言客观来讲,王澍并不是一个高产量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主要建成于2000年以后,虽数量较少但件件精品,这也是他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的原因。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知名建筑师,以他独特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结合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来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以下将详细介绍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首先,王澍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独立物体,而是应该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他使用自然材料和自然色彩来打破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使建筑与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突出自然的美。
其次,王澍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保。
他提倡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设立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废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通过创新的设计,使建筑能够与环境相适应,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王澍强调建筑与人的互动性。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物体,更是一个与人们互动的场所。
他的设计常常将人的行为与建筑的造型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氛围和空间感的建筑。
他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通过巧妙布局和空间划分,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最后,王澍强调建筑的文化与历史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是一个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他注重挖掘建筑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他的作品常常与自然环境和当地风貌相契合,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和材料的运用,传达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致敬。
总的来说,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保,强调建筑与人的互动性,以及挖掘建筑的文化与历史传承。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追求,更是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呼唤。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类共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于传统建筑的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尴尬的境地让人无奈,"千城一面"的格局无法打破。
中国的建筑师也已经习惯用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传统的中国美学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师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的是自己的无奈,很多"建筑师"也已经被训练为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
无论是北京香山饭店、还是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吴良镛的菊儿胡同,都是少数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发展的思考。
2012年,普利兹克奖落户中国,以王澍为代表的建筑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目前建筑创作环境的反思。
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王澍作品深入人心,为中国建筑界的发展注入一剂活水。
研究王澍,不仅仅是研究其具象的建筑,而是研究其建筑的思想,建筑情怀,研究其对中国传统营造的继承与发展。
场所精神,建筑回归,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2研究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形成同自然和偕共生的哲学观。
人们崇尚自然、依赖自然,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看成是至高的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几乎都是直接来源于自然,其形式和结构也以同自然环境迅应协调为主,具有内在的乡士特性。
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在全球范围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潮,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开始嫌弃自然材料而热衷工业材料,崇尚机器美成为时代的主题。
当下的中国也受到该思潮的影响,开始抛弃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的传统技术,忘记悠久的历史与情感,抹杀地域差异而全盘接受西化。
似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生活在这些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感受不到原有城市的脉络,传统文化也失去传承,市民失去了在这个城市应有的时空感应和身份,因此出现了地域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愿望。
研究乡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有了历史的积淀,给人以"家园的"稳定感,体现了一种本土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感。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一、宁波博物馆概述宁波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由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
这座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
宁波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展览内容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我国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博物馆。
二、王澍设计理念解读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如马头墙、青砖、瓦片等,将这些元素与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建筑风格。
2. “新乡土主义”理念王澍提出了“新乡土主义”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应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当地材料,如鄞州石、宁波青砖等,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3. “山水城市”构想王澍认为,城市建筑应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山水城市”的格局。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的山体、水系,使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宁波博物馆建筑特色1. 独特的建筑形态宁波博物馆的外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态,仿佛是一座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建筑。
其屋顶采用斜坡式设计,寓意着“山峦起伏”,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呼应。
2. 绿色环保理念宁波博物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参观者的需求。
展厅、报告厅、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分明,为参观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参观体验。
四、宁波博物馆展览内容1. 宁波历史陈列: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展示宁波地区从史前时期至近代的历史变迁。
2. 宁波民俗陈列:以宁波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宁波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等。
3. 陶瓷专题展览:展出宁波地区出土的历代陶瓷精品,反映宁波陶瓷文化的发展脉络。
4. 书画专题展览:展示宁波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历代名家作品及当代书画家佳作。
五、王澍设计手法的具体体现1. 材料的运用与质感表达王澍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对材料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王澍作品分析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室内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咖啡厅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各种通道的交接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茶室其一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土花格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茶室其二茶室室内水景入口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管理用房宁波博物馆宁波20052008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第一展厅的 “天籁之音” 音效装置区, 12个高科技音 罩将播放出高 清晰度的自然
之
音,表现出中 国农历中二十 四节气的田园
之声。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宁 环在 做而没宁 些 波个境空 法是有波 ;在一博 痕博东的 迹 西 间 同设成物 , 物参更中 时 不馆 传即 馆半高营 要计 采 统在 建,层建有符中变用 的新 筑向次 时合尽的的 时乡 反往的时代现量规是 代土 映传和间感代 则新 解主 出统谐的。生使 乡 读义 这的,感 活用和土 。风 种江营觉 ,地设主 格 设南造, 用方计义 现 中计建出 风 模 体理筑这获 代材 格 现 念。样得 技料式, 对 的 一同 术和,它 ,
茶室 其一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 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 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立面是 大尺度 的混凝 土花格
通往入口的小径
不规则窗的开启 室内 入口
茶室 其二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 由钢构玻璃建 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 入
茶室室内
水景
入口
管理用房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 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 筑一直看到湖面
苏州大学正文学院图书馆
苏州, 1998-2000
●B视角
●A视角 ●D视角 ●C视角
正文学院图书馆平面图
●A点视角
山 脚的一片竹海 是背景,波光粼 粼的蓝色湖面是 前景,几个白色 “盒子”似跳跃 般的姿势,又似 随意堆放的几何 体,动静之间, 与大自然和谐共 处。 按照造国传统, 建筑在“山水” 之间最不应突出, 这座图书馆将近 一半的体积处理 成半地下,从北 面看,三层的建 筑只有二层。
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 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 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 景的展示场地。
钢筋条做垂帘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 块堆砌的 室内
咖啡厅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 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 的变化特殊设计 。
廊, 各种通道的交接
主入口 坡道通向屋顶
走近王澍
——王澍建筑作品介绍
Introduction of Wang Shu's architectural works
王澍生平简介
•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 1985 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外立面的木墙和 钢柱,色调单纯, 尺度超常,带给 你视觉的冲击和 不同凡响的感受。 整个建筑的体量 在浑然不觉中增 大了许多。光线 的介入是打破单 调的一个重要因 素,也是让不同 材质更显柔和协 调的一个手段。 干净的线条,简 约的色块,光的 参与,影的投射, 人的渺小感…… 这一切竟让你凝 神无语。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 宁波滕头案例馆的黑白相间的民居风格的三面外墙是用50 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称作“瓦爿”墙。它们是建筑单 位的员工历经半年时间,奔走于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 大小村落,从废弃的工地里收集来的,其中包括元宝砖、 龙骨砖、屋脊砖等,年龄全部超过百年。 • 这种“瓦爿”墙技术来自于明清时期的浙东,当时由于建 筑材料匮乏,普通工匠就采用大户人家弃用的残砖碎瓦砌 墙,由此形成了瓦爿墙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由于瓦爿中间 的墙体应用了很多节能环保的建材,所以这一瓦爿样式的 传统建筑同样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 宁波滕头案例馆处处体现了设计者节能环保,返璞归真城 乡融合的设计理念,以竹、瓦做建筑材料,体现出纯朴的 自然生态及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内外墙 设计,外墙回收利用了旧时的废弃砖瓦,突显环保意识, 内墙采用了竹片贴在水泥墙上的做法,设计独具匠心。
管理用房的入口
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
宁波博物馆
宁波,2005-2008
宁波博物馆建筑本 身承载了宁波丰富 的文化信息。远看 它没什么特别之处, 就是一座灰房子, 很平和。 走近它,看到的是 一幢“半山半房” 的建筑。 主体三层,局部五 层。主体二层以下 集中布局。 两层以上,建筑开 裂,微微倾斜,演 变成抽象的山体。
“
—— simplecity
沿着这条斜插的轴线, 由山走到水,四个散 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 筑相比,尺度悬殊, 但在这里,可以相互 转化的 尺度是中国传 统造园术的精髓。
正文图书馆的 小盒体
“很长一段时间, 王澍痴迷于一种游 戏……晃动着手中 的木盒,六只觳子 在盒子中滚动,彼 此撞击或撞向合壁 发出清脆的声响, 随后呈现在桌面上 的 是六只堆叠或 散落的立方体。”
不同空间感受的庭院空间
尺度变化明显的 交通空间
• 宁波博物馆所在地,原有30个小村子,然而随着附近一处被称为“小 曼哈顿”的商业区建设,这些村落陆续都被拆毁。王澍在设计和建造 宁波博物馆时,有意识地使用了许多这些老村落拆毁后收集到的旧材 料,并刻意把它们呈现出来,拼砌成后来颇负盛名的“瓦爿墙”。 • 这使得对许多人来说,宁波博物馆成了一座回忆之城,倾注了王澍心 目中“对时间的诗意体会”。博物馆最初建成阶段,他有时也会来到 这里,看着那些曾在这里居住过的人们,扶老携幼地前来,对着博物 馆指指点点:那一块跟我家原来的墙一个样。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 园,建筑占一半,自然 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 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 脚下一弯流水,已完工 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 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 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 王澍说,“这首先在于 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 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 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 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 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 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 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
宁波五散房
宁波,2004-2005
• “五散房” 分别散布于鄞州公园各处,一共才 2000平方米,是一次小实验。它们有着艺术的概 念,却不奢华,在一个广袤的田野里产生,却与 城市贴切地交融在一起,形成闲趣、随适的状态: 一座是画廊,一座是咖啡厅,一座是公园管理用 房,两座茶室建筑。 • 五座建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 地方材料, 不同的建造技术,在公园内营造出不同景观建筑 的特性。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 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 所以就是业余的,业 余建筑。
——王澍
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已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已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已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已建成);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已建成); 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2-2003年,方案); 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已建成); 杭州HZ093—728(2003年,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2004,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金华,瓷屋1;(2004-2005,已建成); 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工程(2005-2007年,已建成); 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2009-2010年,已建成)。
•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 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
主要作品
• • • • • • • • • • • • •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轮船码头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 的宁波美术馆。在长 宽各4米、高1米的红 砖展台上,六只模型 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 程。而看上去,这些 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 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 运楼,一些标志性的 符号,譬如码头,不 是被抹去,而是被强 化了。在王澍看来, 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 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 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 续性。
宁波当代美术馆
宁波, 2002-2003
沿街面
2005年10月,宁波 美术馆落成,它是 由轮船码头航运大 楼改建而成,规模 仅次于北京中国美 术馆。整座美术馆 外墙由青砖、木材、 钢材构成,像一艘 即将远航的轮船, 给人的印象是沉稳、 内敛、厚实,又略 带几分神秘。开馆 以来,平均每天都 有200人光临这个艺 术殿堂。
水中那座 亭子般的 房子,图 书馆的“诗
歌与哲学”
阅览室, 便是一个 中国文 人 看待所处 世界的 “观点”, 一个人与 自然生态 相互平衡 的位置。
●B点视角
●C视角
缚几 筑, 个 破小 茧立 简而 方 单出 体 城, 甚 从至 市 ) 而冲 ’(完 破 的 成了 跃 了大 进 一盒 。 种子 ” ‘的 复重 杂重 建束 complexhouse—
设计师主张以一个3×7.2 米的大开间、两层高的 “盒子”作为基本单位, 一幢楼宇就由诸多盒子组 成。 按设计师的理解:钱江时 代的设计思路是把传统江 南小镇横切解构,以竖向 排列的方式镶入高层建筑, 并在高层住宅有意构造出 罕有的公共交往空间,重 建邻里关系,为“家”确 立起最基本的居所归属感。 根据新市中心豪宅的定位, 项目大胆采用目前杭州公 寓住宅中少见的大面宽、 大尺度设计的同时,并在 部分房型中赠送空中私家 花园及庭院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