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合集下载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ppt课件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ppt课件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麦积山石窟
中国的四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麦积山石窟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麦积山石窟第123窟男童 西魏
麦积山石窟菩萨像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麦积山石窟 四川乐山大佛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乐山大佛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禅宗的影响
佛教不仅通过给美术家以新的任务 而对中国艺术产生影响,而且它还是否 认产生了对待艺术的新的看法。尤其党 禅宗在唐宋时期获得发展后,讲求信心 和体悟就在美术的品评标准中变得特别 重要了。 图中描绘的禅宗六祖慧能斫竹 的故事。慧能开创了强调机型和顿悟的 栏中门派,他曾经说“青青翠竹,竟是 法身,”也就是主张万物皆有佛性,世 人能否成佛关键不在于修行,而在于能 后看到自己的本性。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司母戊方鼎
新疆克孜尔石窟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新疆克孜尔石窟
新疆克孜尔石窟
引起世人普遍关注的克 孜尔千佛洞,就在塔克拉玛 干大沙漠北缘的库车县西部 约70公里处。
置身于雄伟的明乌达格 山举目远眺,克孜尔千佛洞 尽入眼帘:悬崖上一个个石 窟层层相迭,鳞次栉比,气 势恢宏,威风八面。专家介 绍,克孜尔千佛洞建造于3至 13世纪,共有236个洞,现存 壁画画面约10000平方米,是 新疆最大的一处佛教文化遗 址,现已被指定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的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中国的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中国的四大石窟
中国的四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 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 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周围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优美,有小江南之称,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心灵的慰藉 美术鉴赏2

心灵的慰藉   美术鉴赏2

Part 1 中国宗教
Part 1 中国宗教
佛家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入我 国,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使中国古达文化第一次大规模 地融入外来因素。这一阶段,中国美术中出现了大量以佛 教信仰为主题的造像壁画以及建筑寺观,从许多方面改变 了中国早期美术的基本面貌。
其中,最能表现这一变化的是大规模的佛教石窟的兴建
Q&A
试从下面四副敦煌莫高窟不同时期的菩萨像找出造型的变化。
Part 2 国外情况
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坐落的古城 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 着一座巍峨的矩形建筑物,神庙 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这就是在 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 庙,又名巴特农神庙。这座神庙 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 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 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 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 姿。帕特农神庙也译为“巴特农 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 体建筑。帕特农神庙之名出于雅 典娜的别号Parthenon,即希腊 文∏αρθενωσ的转写,意为 “处女”。柱式上,帕特农神庙 采用的多立克柱式。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 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 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 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 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 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 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 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 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 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 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 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 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 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 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 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高三美术 外国美术鉴赏第3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高三美术 外国美术鉴赏第3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

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板书课题: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

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

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

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概述:基督教的概况。

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

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

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

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赵俊杰《心灵的慰藉》教案

赵俊杰《心灵的慰藉》教案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上节课《礼仪与教化》讲到了秦汉陶俑,在艺术的道路上就出现了佛像雕塑,本课将讲述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美术以及佛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学生要了解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时间,最有名的四大石窟,四大石窟的样试特点、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佛像的演变过程,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教育。

二、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也上过美术鉴赏的课,对于鉴赏佛教美术作品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程度不够,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我们要更深层次的去探讨作品的背景、作用以及美术造型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谈论自己的观点,大胆进行反向思维,结合社会实际作一定的论证。

四、设计思路:本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生命的瞬间》图片,让学生思想得到感化和情感的升华。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该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宗教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会佛教是怎样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以及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佛教给学生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七、教学方法:举例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九、课时:1课时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PPT课件封面佛像、跳动的字体以及佛教音乐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听觉导入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授课内容:1、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引出新的问题。

①中国的主流宗教是哪个?(佛教)②宗教的起源?播放视频《佛教传入中国》,师生互动,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并回答问题:A、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B、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C、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2、再次播放视频:《千手观音》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人的一个舞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她们不仅舞出了自己对于舞蹈和生活的热爱,更是展示了我们宗教中一个美丽的佛,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时刻。

第三课__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第三课__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2)、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梵文音译, 意思是“山丘上的佛塔”。是 佛教的圣地,它是佛与菩萨修 身养性的地方,是佛教徒心中 的理想境界。 它建造利用四周低中间高 的地形,建起一个高台,人们 在这样一个台上,向四周看都 视线都比较开阔,使人们心情 舒畅,所以它是佛教徒修心养 引导学生欣赏 性的好地方。 问题1:大家看,高台上的塔外形与桑奇大塔有没有联系?
问题2:它有几层台子,几道门,每层台子有多高(用场中人作参照)?
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上去过婆罗浮屠,他站在婆 罗浮屠下面,向上看这个台子 ,他会产生怎样的感觉?
(二)、基督教
基督教建筑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今巴勒斯坦地区。公元313 年取得合法地位。公元392年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欧洲 中世纪时,在欧洲占有至高上的统治地位。 基督教建筑充分体现出欧洲中世纪美术风格。基 督教建筑有三种比较著名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式、罗 马式和哥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哥特式建筑风格。
用途 印度称这种建 筑为“窣”,用于埋葬 佛祖或圣徒的舍利子。 外形特点桑奇大塔 是一个半球形,给人以 圆浑之感。半球体象征 着孕育宇宙的金卵,半 球体顶上的伞柱象征着 宇宙之轴,三层伞盖代 表着佛教的三大元素佛、 法、僧。
桑奇大塔运用半球体又体现了佛教的一些教义——桑奇大塔运用无 棱角、带有曲线的半球体,它体现 出佛教对待事的原则。佛教教义从它 的建筑外形上体现出来。
半球体周围的四个塔门象征着 宇宙的四个方位。塔门上方布 满许多精细的雕刻。 药叉女雕像,古代印度早期 农耕文化生殖崇拜的象征。在 当时那个年代,能拯救人,给 人治病她就是神的化身,所以 药叉女形象作为佛教元素被运 用一佛教建筑造型中了。它是 古印度最美的女性祼体雕像之 一。这个雕像在这儿起着支撑 的作用和装饰的作用。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艺术家的创作心境;学习如何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了解其情感表现和心灵慰藉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灵慰藉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重点: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创作心境;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讲解:介绍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创作心境,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a. 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b. 讲解艺术家创作心境的来源。

c. 举例说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心灵慰藉的功能。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4. 例题讲解:分析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心灵慰藉功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其他美术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a. 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b. 艺术家的创作心境c. 心灵慰藉的功能七、作业设计a. 《呐喊》——蒙克b. 《星空》——梵高c. 《母亲》——罗中立2. 答案要求:a. 描述作品的基本信息。

b. 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c. 阐述作品的心灵慰藉功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欣赏更多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范例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范例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艺术创作如何反映人类内心的需求与情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艺术与心灵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心灵的慰藉。

2. 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景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并分享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莫奈的《睡莲》和梵高的《星夜》,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故事,掌握美术作品情感表达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艺术创作与心灵需求的关系欣赏与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阐述理由。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肋 架
教 堂




伊斯兰教建筑的“拱”
小结:哥特式教堂的重要特点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式)
华西里柏拉仁诺大教堂 莫斯科
比萨教堂 意大利(罗马式)

比 萨 教 堂 俯 瞰 图
伊斯兰教建筑






问题:

从以上伊斯兰教建筑对基督教建筑的影响,古希腊罗马建
印 度
筑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的影响,你想到了什么?
奥马尔清真寺 耶路撒冷 科尔多瓦清真寺 西班牙
麦加大清真寺 沙特阿拉伯
清真寺内装饰
中国新疆清真寺
中国宁夏清真寺
总结
1、三大宗教建筑的不同特征? 2、通过本节课你还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教:佛 塔
基督教(哥特式):玫瑰窗、钟塔、拱门、肋架券、飞券
问题:
1、整体与细节的造型特征?
2、为何如此造型?

婆 罗 浮 屠
印 度 尼 西 亚
婆罗浮屠细节

吴 哥 窟
柬 埔 寨
吴哥窟细节
中国塔的造型
基督教建筑

巴 黎 圣 母 院
夏 特 尔 主 教 堂
法 国 巴 黎
法 国 巴 黎
讨论:两个建筑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巴 黎 圣 母 院
人教版 高中《美术鉴赏》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与寄托——宗教建筑
问题:
1、请简要介绍世界三大宗教。 2、谈谈你对宗教的看法。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宗教是唯心主义 宗教与迷信有一定区别 宗教是信仰者心灵的慰藉与寄托 产生了伟大的宗教建筑文化

外国美术作品欣赏

外国美术作品欣赏

学《外国美术作品欣赏》有感通过这学期外国美术作品欣赏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觉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

每周一的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使得我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净化,品格得到了完善,总之,对于身心发展都起到了莫大的帮助。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问,虽然我没有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对外国美术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对外国美术作品的无视与没兴趣,到发现它的美,喜欢它的美,从而享受它的美,这不得不说是我选择这门课程的最大收益。

欣赏着幻灯片里多种多样的外国美术作品,我尤其喜欢的是梵高的作品,它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

其中,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让我记忆甚为深刻,我觉得梵高是个单纯而又复杂的人,在生活中,当时的他面对着所爱之人将要离去,竟然因为一句戏言就割掉耳朵献给爱人,我不得不感叹他的单纯,是不是连生命都可以交出来了。

他在不该爱时爱了,在真爱来临时却直接无视了,残酷的现实注定了他要将自己狂热的追求献身到作品中,就在这个时候,《向日葵》问世了,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而这正是他的内心流露,他的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花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的耀眼光芒。

梵高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视觉形象里,他将自己痛彻心扉的心情与极其强烈的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揉进了作品,作品里面注入了自己猛烈的精神,画里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被赋予了一颗颗燃烧的生命,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热情。

他对作品狂热挥洒,更偏重在主观感受,因此,画里呈现的不一定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的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就连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而这些都是为了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梵高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绘画手法上了,他更注重的是画中的内涵和神韵。

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教案

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教案

高三美术教案-外国美术鉴赏目录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1)第二课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4)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8)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11)第五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16)第六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23)第七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34)第八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41)第九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46)第十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51)第十一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58)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

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2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2

古的神话中,雅典娜是一位女天神,乌云和雷电的主宰者,丰产女神,和平劳动的庇护者,女
雅 典 娜 胜 利 女 神 庙
宙斯神庙
活动:
古希腊人创造 了多立克柱式、爱 奥尼柱式、科林斯 柱式这三种柱式, 他们奠定了西方古 典建筑的基础。仔 细观察,你能说出 他们之间的异同么?
希 腊 柱
Hale Waihona Puke 犹大之吻(湿壁画)
意大利 乔托
巴黎圣母院正面
建筑(法国)
伊斯兰教教堂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 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 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 治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无论怎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宗教美术 作品,能够让我们直接面对宗教的神圣与威严。 宗教到现在仍然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文化产物。
心灵的慰藉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3课
西方宗教美术
西方宗教美术跟 佛教一样,在很长的 历史时期内是慰藉人 们心灵的最好的文化 产品。
雅 典 卫 城 帕 提 侬 神 庙
帕特农神庙是为谁而修建的?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
在帕特侬神庙里,原来还供奉着一尊高达12米的雅典娜女神 的雕像。神像设计灵巧,可以搬动或转移隐蔽。形象是这样 的;她站立着,长矛靠在肩上,盾牌放在身边,右手托着一 个黄金和象牙雕的胜利之神;黄金制造的头盔、胸甲、袍服 色泽华贵沉稳,象牙雕刻的脸孔、手脚、臂膀显出柔和的色 调,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1)PPT课件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1)PPT课件
宗教建筑的产生在那个宗教盛行的年代,也就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宗教 建筑。在当时,宗教建筑一统治权力的象征,是所谓“主”或神力的寄托。 所以当时产生了一大批高规格的宗教建筑。
世界宗教建筑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
3
(一)、佛教建筑
★播放图片。
桑 奇 大 塔
★大家看这个宗教建筑,它有什么特点呢?
宗教建筑的产生
宗教的产生世界宗教分为三大部分,佛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恩格斯说,“一切的宗教都不过是支配 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 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的力量和形式。” 在统治阶级社会, 在当时科学不发达、心理空虚的时代,统治阶级利用它来巩固他们 的地位,劳动人民也通过它转移所受的苦难的痛苦,通过它来进行心 理安慰和精神寄托。
10
③、建筑风格特点
拜占庭时期创造了集中式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是,穹顶依靠四个或更多 的独立支柱来撑起,通过帆拱作为中介连接,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了复 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形成集中式开放型空间。
(2)建筑实例分析
①索菲亚大教堂
它是拜占庭建筑的代表 作品。
它中间的顶非常大,位 置最高,靠周围小和复杂 拱帆连接,靠周围较多的 立柱支撑。建筑跨度大, 整体宽。
9
1、拜占廷式建筑
(1)知识讲解
①、什么是拜占庭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 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东罗马定都拜占庭,东罗马也被称为 拜占庭帝国。
②、建筑风格的产生 拜占庭式建筑就从这个时 期产生。
拜占庭建筑是以古罗马 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 同时,又吸收了波两河流 域等东方建筑文化,孕育 生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 格。

湘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

湘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

哥特:沙特尔大教堂西立面中央入口的浮雕柱
夏特尔圣母大教堂彩色玻璃窗,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约1220年
哥特:布尔日的圣艾蒂安大教堂, 圣母领报,15世纪
雅 典 卫 城 帕 提 侬 神 庙
巴黎圣母院正面 建筑(法国)
活动:
古希腊人创造
了多立克柱式、爱
希 腊
奥尼柱式、科林斯 柱式这三种柱式,

他们奠定了西方古
宋元明清四朝中 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 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 广泛、深入地与中国 的文化全面结合。精 英佛教停滞衰退,而 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 展。
融合阶段
北 魏
第 《腋下诞生》是这
组佛传故事浮雕的头一
幅。它刻在中心塔柱西 六 窟 面下层。这是一个优美
动人的佛传故事传说。 该浮雕构图简洁:背景
腋 是一棵菩提树,树下有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唐 (龙门石窟雕塑 花冈岩 )
卢舍那大佛造像就
是大乘佛教造像影响的 结果,而卢舍那在佛教 中被认为是佛陀的报身, 梵语“卢舍那”即光明 普照、光辉普遍之意, 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 太阳神信仰而来。佛教 有“佛有三身”之说: 即应身佛“释迦牟尼”、 法身佛“毗卢遮那”, 以及报身佛“卢舍那”。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 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 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 表现。阿弥陀佛、药师 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 舍那佛也是如此。
敦煌莫高窟
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
其是:“飞天”图案,被唐 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 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 象征。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 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 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 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 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 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佛教飞天
飞天是佛教中被称为香音 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 异香而美丽的菩萨。飞天壁画 是佛教美术中最具有艺术特色 的作品。

世界名画赏析——启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世界名画赏析——启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世界名画赏析——启发艺术创作的灵感世界名画是人类艺术创作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展现出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才华,更是触动观者心灵的重要艺术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名画,并解析它们对艺术创作的启发和灵感。

通过欣赏这些名画,我们或许能够得到创作的灵感,并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名画之一,在这幅画中,达·芬奇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神秘的微笑,留下了无数观者的遐思。

这幅画作带给我启发的是复杂性和神秘感的表达。

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雕塑创作,在作品中加入一些谜团和隐藏的细节,能够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与好奇心,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和独特性。

《吶喊》是爱德华·姆克的代表作之一,它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之一。

这幅作品以独特的线条和色彩,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焦虑和痛苦。

对于创作的启发,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其情绪的传递。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线条和色彩的选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有表达力和共鸣。

《星夜》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以强烈的色彩和旋涡状的线条,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观察力和情感表达。

这幅画作给我带来的灵感是大胆的创作风格和对于自然界的独特解读。

在创作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独特的线条构图,突破传统的表现方式,展现出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与理解。

《断耳者的晚餐》是巴勃罗·毕加索的杰作之一,他以抽象主义的风格创造出了这幅作品。

这幅画以奇特的构图和变形的形象,表现出了艺术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对于我的创作启发,我认为我们可以勇于突破常规,运用自由和丰富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并勇敢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

《最后的晚餐》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杰作之一,这幅作品以细腻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细节,展示了耶稣和门徒们的情感与命运。

这幅画作给我的启示是创作中对细节的关注和精益求精。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细腻描绘和精确表达,打动观众的心灵,使作品更加细腻和有趣。

世界名画灵魂赏析

世界名画灵魂赏析

世界名画灵魂赏析世界名画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它们不仅是艺术家的杰作,更是文化、历史、情感的结晶。

每一幅名画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它们通过色彩、构图、线条和题材,表达着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赏析几幅世界名画的灵魂,探寻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名画之一,它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于16世纪。

这幅画以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而闻名于世,她的眼神仿佛能够穿透观者的心灵,给人一种神秘、不可捉摸的感觉。

达·芬奇在这幅画中运用了光影的技巧,使蒙娜丽莎的面部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她随时都会向观者开口说话。

这种神秘、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使得《蒙娜丽莎》成为了一幅永恒的名画,它的灵魂深深地触动着观者的心灵。

另一幅让人震撼的名画是梵高的《星夜》,这幅作品描绘了梵高在疯狂的精神状态下所看到的星空。

梵高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色彩运用而闻名,他用夸张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描绘了星空、村庄和树木,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星夜》的灵魂在于它所表达的艺术家内心的狂喜和不羁,这幅画中充满了梵高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观赏这幅画时,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梵高内心的狂放和不羁,这种情感让《星夜》成为了一幅永恒的名画。

除了达·芬奇和梵高,毕加索也是世界名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盛宴》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名画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一场盛大的酒宴,画面中充满了充满了人物的扭曲和错位,给人一种混乱和不安的感觉。

毕加索在这幅画中运用了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将不同角度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态和张力。

《盛宴》的灵魂在于它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扭曲和对生活的不安,毕加索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战争和混乱时代的不满和恐惧。

这种强烈的情感使得《盛宴》成为了一幅永恒的名画,它的灵魂深深地触动着观者的心灵。

除了这几幅名画,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具有灵魂的名画,它们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情感,表达着世界的美好和悲伤。

高中 美术 人教版 美术鉴赏 外国美术鉴赏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教案

高中 美术 人教版 美术鉴赏 外国美术鉴赏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教案

第4课:心灵的慰藉————宗教建筑教学目标:了解宗教建筑的辉煌艺术成就,并能感受不同建筑形势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了解宗教在建筑中的进步意义,了解不同宗教建筑的特点现今世界最大之佛塔遗迹在印度尼西亚,这就是建于8世纪的婆罗浮屠佛塔。

它还是南半球最宏伟的古迹,世界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东方五大奇迹之一,并素有“印尼的金字塔”“石块上的史诗”之称。

———————桑奇大塔塔中心半圆形的覆钵,最初是公元前250年左右由阿育王修建的。

后在巽伽王朝时代由当地富商资助的一个僧团继续扩建,在覆钵土墩外面垒砌砖石,顶上增修一个方形平台和三层伞盖,底部构筑了石砌的基坛和围栏。

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到公元1世纪初叶,安达罗王朝又在围栏四方陆续依次建造南、北、东、西四座砂石的塔门牌坊。

每座牌坊由三道横梁和两根立柱构成,并饰以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和圆雕构件。

浮雕嵌板的内容多为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

由于当时佛教雕刻尚禁忌出现佛陀本身的形象,故只有法轮、宝座、菩提树等象征物表示释迦牟尼的存在。

圆雕人物的代表作是东门牌坊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著名的树神药叉女像。

她双臂攀援芒5、学生感受桑奇大塔牌坊的雕刻艺术6、思考树神药叉女像造型有何特点?果树枝,纵身向外倾斜,凌空悬挂于整个建筑结构之外,富有节奏感的S型体态,健壮丰满,被誉为印度标准女性美的雏形和始祖。

印度把这种塔门牌坊称作“陀兰那”(Torana),故后代把这种雕刻艺术称作“陀兰那艺术”。

———————菩提伽耶菩提伽耶位于印度巴特那(PATNA)城南,是释迦牟尼的成佛处,位于该地的大菩提寺相传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称为阿育王所建,寺庙主体为方台形,上建圆锥形尖顶,高170英尺。

寺前拱门上有狮、鹿、牛、象等动物雕刻。

寺中靠西墙的祭台上有释迦牟尼像。

2、基督教基督教产生在公元1世纪时的今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313年取得合法地位。

公元392年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占有绝对统治地位,以至凌驾于封建王权之上。

外国绘画艺术鉴赏感悟

外国绘画艺术鉴赏感悟

外国绘画艺术鉴赏感悟外国绘画艺术,那可真是一片神奇而美妙的天地呀!当你走进这个世界,就仿佛踏入了一个满是奇思妙想和绚丽色彩的梦幻之境。

你看那些大师们的作品,有的细腻得如同能触摸到人物的肌肤纹理,有的豪放得好似要冲破画面的束缚。

就好像梵高的《星夜》,那旋转的星空和扭曲的柏树,是不是让你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场疯狂而绚烂的梦境之中?那浓烈的色彩,就像是他内心炽热情感的喷发,让你不禁感叹,绘画还能这样!再瞧瞧莫奈的《睡莲》,那光影的变幻,那朦胧的美感,是不是让你觉得自己仿佛就站在那片宁静的池塘边,感受着微风的吹拂和阳光的温暖?那柔和的笔触,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歌,轻轻地吟唱着自然的美丽。

还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她那神秘的微笑,几个世纪以来都让人捉摸不透。

你说她到底在笑啥呢?是想起了什么开心的事儿,还是在嘲笑我们这些看不透她心思的人呢?哈哈,开个玩笑啦!但这就是绘画的魅力呀,能引发我们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有时候看着这些画,我就忍不住想,这些画家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是如何用画笔和颜料,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的呢?难道他们的眼睛和我们的不一样?还是他们的脑袋里装着一个独特的世界?这真的太神奇了!我们欣赏外国绘画艺术,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个热闹,得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要像品一杯美酒一样,慢慢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深意。

你得去留意那些细节,那些画家精心布置的小惊喜。

也许是一个不易察觉的表情,也许是一抹恰到好处的色彩,也许是一个隐藏在角落里的小物件。

而且呀,我们还可以从这些画中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时代的文化和历史呢。

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时光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有着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这不是很有趣吗?总之呢,外国绘画艺术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只要你愿意去探索,去发现,你就会被它深深吸引,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别再犹豫啦,赶紧去开启这场奇妙的艺术之旅吧!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惊喜和感动的!相信我,没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授课教师:普兰店市第二中学于强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
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

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

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
幻想。

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

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

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

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

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

首先是外部造型。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
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

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

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

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

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

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3.伊斯兰建筑
概述:伊斯兰教的概况;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清真寺。

结合《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和《泰姬·玛哈尔陵》,从造型上分析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课堂总结
1.提问:看了哥特式教堂的尖塔和清真寺,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2.提示:你是否有一种向上升腾的肃穆感?如果不把它作为教堂,你认为它可以做什么用?
3.总结:如果把它作为住宅、办公场所,总觉得它缺少一些人的气息,它给人的感觉太理性、太冷漠了。

而这种感觉正是宗教建筑所要传达的,所以说,不
同的建筑形式是为不同的功能服务的。

四、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建筑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婆罗浮屠主佛塔气势雄伟,原本有42米高,但被雷击破坏,现在实际高度接近35米。

据说造塔用去了200多万块石头,光佛塔底层的巨石每块就重一吨。

主塔四周簇拥着72座钟形小塔。

每个小塔里都供奉着一尊真人大小的盘坐佛像。

来参拜的信徒们,都争相把手伸进钟形塔,希望能摸到里面的佛像,据说这样就能得到佛祖保佑,幸福平安。

婆罗浮屠回廊和栏杆上,刻有2500幅浮雕,一块一块连起来,有4公里那么长。

浮雕有的取材于佛教历史,有的描述神话故事和宗教仪式,有的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还有的雕刻着花鸟和热
带水果的造型。

这些艺术精品被后人称为“石块上的史诗”。

婆罗浮屠并非纯粹的佛教建筑,它同样带有印度教的色彩。

日惹东北16公里的巴兰班南神庙是为敬奉湿婆修建的。

这座建筑是印尼最大的印度教寺庙。

它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地震灾害。

5月27日的地震也给巴兰班南造成大面积的破坏。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

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另有小说,电影,音乐剧等以此为名。

建筑风格:哥特式
简介: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

考古发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地方,曾存在过一座罗马的神殿,围绕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

第一座基督教堂建于公元320年,当时的洗礼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内还可以看到。

华西里·柏拉仁诺大教堂
这一教堂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墙外、红场和莫斯科河之间,是俄罗斯中世纪后期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它是俄国沙皇伊凡四世为纪念1552年最后战胜外族侵略者而建。

整个建筑风格独特,中央主塔是俄罗斯民间建筑独有的帐篷顶,高47米,形成垂直线,统率着周围8座形状色彩与装饰各不相同的洋葱头式穹窿。

整个教堂充分展现出它最复杂而又很协调的形体,那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穹窿,
活像一团熊熊大火,腾空而起。

他凝结着俄罗斯人民由于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奴役生活而产生的无比欢乐和激动的感情。

从而使这一建筑说体现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和纪念碑的意义。

建筑所运用的华丽的装饰和强烈的色彩(例如,建筑用红砖砌造,细节部分用白石,穹顶则以金色和绿色为主,夹杂着黄色和红色),使这一建筑所体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显得更加明显,出色的体现了俄罗斯国历史上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胜利这个伟大的主题,创造了世界上艺术概括力很强的艺术形象。

婆罗浮屠是佛教著名建筑。

举世闻名的佛教千年古迹,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在默拉皮火山山麓一个长123 米、宽113 米、呈矩形的小山丘上,于日惹市西北39 公里处。

这座宏伟瑰丽的佛教艺术建筑,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和埃及的金字塔齐名,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的五大奇迹。

关于佛塔有不少美丽的传说。

一说如果你能将手从孔洞中伸进去摸到佛像的手掌,那你将福星高照,隆运亨通;又传说那些石雕怪兽和佛像可以避邪,于是引来不少游客顶礼膜拜,祈求平安和幸福。

最佳答案
婆罗浮屠意为“山丘上的佛塔”,也称“千佛坛”,属佛教东南亚分支建筑文化。

坛为实心,由30万块石头紧紧砌合而成,最大的竟重达1吨多。

它的外形是呈阶梯状的锥体,总高35米,共分九层。

塔基是一个边长为110米的四方形的台,下面六层为折角方形,象征茫茫大地;上面三层变为柔润的圆形,象征着恢宏广宇。

底部四周有石级道直通其上。

上面三层圆台基上还设有许多小塔(其中第七层32座,第八层24座,第九层16座)共72座环绕大塔,这些小塔上都刻有一个个透光的孔洞,形似竹篓,所以又有人叫这个婆罗浮屠为“爪哇佛篓”。

锥体的顶端是一个大佛塔,直径约有10米,与一我国北京的妙应寺白塔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这座石塔每层都设有回廊,左右壁面上均刻有精美的浮雕,内容有《佛传》、《本生事》、《华严五十三参之图》等故事,一幅接一幅,好像一本绵延不绝叫人不忍释卷的连环画,不仅情节引人,就连形象也是那么逼真,更不用提它的雕刻技法有多么细腻动人了。

全塔两千多面浮雕,是佛教艺术中的珍品,更是世界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有“石块上的史诗”之称。

今天,婆罗浮屠是南半球上最著名的古迹,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一道,合称为东方的四大古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