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精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精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精选说课稿
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首先通过电磁联系启迪学生思考:既然电流能在周围产生磁效应,那么磁体或电流也应能在附近导线中感应出电流来。教材从两个方面:学生动手探究再认识和发现电磁感应的历史过程,双管齐下,相得益彰。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再认识: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欲望。让学生经历猜想、选择器材、动手实验、交流方案、分析表述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同学的交流总结出磁在一定条件下能生电。介绍了电磁感应发现的历史过程,一是安培的实验及错失良机;二是法拉第十年探索终获成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后,阐述了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概念,并描述了电磁感应现象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
教材把现实思维与历史思维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认识世界奥秘的强烈欲望,提升探索自然规律的信心和勇气,也能获得探究的成就感,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之间存在联系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3、知道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1、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
3、通过介绍电磁感应发现的艰苦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发明创新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说课稿
一、引言
本课是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的一节课,主题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光电效应的重要性以及爱因斯坦的杰出贡献。
二、知识梳理
2.1 光电效应的概念和实验现象
首先,我们将引导学生回顾光电效应的概念和实验现象。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或半导体表面时,会产生电子的解离和运动的现象。我们会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例如使用光电效应仪器来照射金属表面,观察电流的变化等。
2.2 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我们会解释光子的概念和光子能量与频率的关系,以及光电效应中电子解离和运动的原理。通过对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学生将能够理解为什么光子的能量越大,电子解离和运动的能力就越强。
2.3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最重要的部分是讲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提出了光电效应方程,即E=hf-φ,其中E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f为光的频率,φ为金属的逸出功。我们会详细解释方程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并通
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通过学习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光电效应的能量守恒原理和光子的能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将采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验演示
来引入光电效应的概念和实验现象。同时,我们还将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光电效应的原理和方程。
人教版选修3《库仑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3《库仑定律》说课稿
一、选修内容背景
《库仑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属于电学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库仑定律的概念、表达式、单位以及在电荷相互作用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可以深入理解静电力的性质与特点,掌握计算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方法,为后续学习电场、电势等概念打下基础。
此外,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还能进一步培养观察、实验、
推理和计算等能力,培养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表达式及单位;
•理解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能够计算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理解实验原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能够运用库仑定律分析并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电荷相互作用现象。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积极参与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库仑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的掌握;
•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
2. 教学难点
•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安排
1. 导入与问题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或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与电荷相关的知识,如电荷的性质、电荷相互作用等。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库仑定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与示例分析(20分钟)
首先,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讲解库仑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并介绍电荷的单位。然后,通过几个实际例子,对库仑定律进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重点解答学生疑惑,确保学生对概念和计算方式的准确理解。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中的一篇重要内容。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及其衰变规律。学习本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放射性现象,理解衰变过程中的物理知识和应用。同时,在学习本章内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放射性元素的基本概念,理解放射性元素的分
类和特点;
2.掌握放射性衰变的基本概念、过程和规律;
3.理解半衰期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半衰期计算衰变系
数等相关问题;
4.掌握实验测量放射性核素活度的方法,学会用实验
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放射性元素的分类和特点,放射性衰变
的过程和规律,半衰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测量放射性核素活度的方法和数据
处理。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放射性元素的分类和特点
放射性元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的元素,根据放射性衰变类型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本节课首先
通过讲解放射性元素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放射性对应的粒子种类和能量,以及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2. 放射性衰变的过程和规律
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自发地转变为其他核素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讲解衰变过程中的原子核的变化和放射性活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衰变速率与核素活度的关系,以及放射性衰变的指数定律。
3. 半衰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
时间。本节课通过实际实验的测量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半衰期与放射性核素活度的关系,并掌握半衰期的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二章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二章教案
1. 知识目标:了解电容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掌握电容器的基本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电容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真态度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掌握电容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会计算电容器的电容量。
2. 难点: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和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组合。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节: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1. 电容器的定义
2. 电容器的基本结构
3. 电容器的符号表示方法
4. 电容器的单位和量纲
第二节:电容器的电容量
1. 电容器的电容量定义
2. 电容器的电容量计算
3. 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组合
4. 电容器的等效串联和并联
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知识:通过问题引入,激起学生对电容器的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让学生了解电容器的原理。
3. 实验操作:设计电容器充放电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会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4. 计算练习:教师布置电容器的相关计算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容器的计算方法。
5. 总结提高:通过练习检查和复习总结,加深学生对电容器知识的理解。
教学评价与作业安排:
1.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2. 布置电容器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容器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容器的知识。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介绍
本次教学内容是《多普勒效应》,属于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的一部分。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描述了波动源移动时引起的频率变化现象。通过学习多普勒效应,学生可以理解波动传播的规律,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能够通过计算和分析,解决与多普勒效应相关的问
题;
4.懂得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掌握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能够计算和分析与多普勒效应相关的问题。
3.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多普勒效应的物理本质;
•引导学生应用多普勒效应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4.1 教学内容一: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动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引起观察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当波
动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会感觉到波的频率增高,称为红移;当波动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会感觉到波的频率减低,称为蓝移。
4.2 教学内容二: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波的频率变化。对于声波
来说,多普勒效应公式为:
f' = f * (v + v0) / (v - vs)
其中,f’是观察者所测得的频率,f是波动源的频率,v
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0是观察者相对于介质的运动
速度,vs是波动源相对于介质的运动速度。
对于光波来说,多普勒效应公式稍有不同,但基本原理相同。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气体的等温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气体的等温变化》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
1.1 课程背景
《气体的等温变化》是高中物理选修3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主要介绍气体的等温变化过程,涉及到理想气体的等温膨胀和等温压缩,以及非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过程。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理解气体的性质和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中能够灵活运用气体的等温变化原理。
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掌握理想气体的等温膨胀和等温压缩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理解非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过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1 理想气体的等温膨胀和等温压缩
•理想气体的特征和性质;
•等温膨胀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等温压缩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的实例分析和应用。
2.1.2 非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过程
•非理想气体的特点和性质;
•非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的基本原理;
•非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的实例分析和应用。
2.2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特征和性质;
•理解气体的等温变化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3.1 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通过讲解基本原理、进行实验演示和引导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气体的等温变化过程。
人教版选修3《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3《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背景
《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物理课程中的一部分,属于力学的基础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并通过实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
3.能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3.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一般用符号p表示。动量的计
算公式为:p = m * 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通过讲解和示例演示来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如小球的撞击等,引导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实践,加深对动量计算方法的理解。
2.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可以简
述为:一个封闭系统内的物体,其动量在此系统内总是守恒的。
换句话说,一个系统内物体的总动量在任何时间点都保持不变。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m1v1 +
m2v2 = m1v1’ + m2v2’。然后,通过一些实例,如双车碰撞、弹性碰撞等,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
3. 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部分的
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高中物理创新实验说课-互感和自感
“互感和自感”实验教学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
二、实验器材
通电自感试验仪,断电自感试验仪,灯泡若干,滑动变阻器,线圈、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导线若干,电键若干。
三、实验改进要点
传统的通断电自感现象是通过通断电自感演示仪来实现的,通断电自感演示仪设计巧妙,能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但实验现象稍纵即逝,并且断电时电流反向不能直观看到。
本次教学利用DIS实验系统,让“阻碍”现象“固着”,断电电流反向直观,并能得到定量信息,更具说服力,学生更容易接受。另外,用DIS实验系统可以比较不同线圈的自感能力的不同,以及探究自感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1、趣闻实验,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2、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3、理论探究,猜想现象可能的原因;
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五、实验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自感电动势在电流变化中的作用;
2、通过演示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在用DIS系统对实验的定量测量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遥远。
六、教材地位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通过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七、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道闭合回路磁通量改变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改变。
能力层面,会使用传感器测量相应的数据,并掌握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和拟合图像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
高中物理选修3说课稿_变压器说课稿
变压器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修3—2第五章第四节《变压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变压器》是必修3—2第五章第四节,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并结合的理论分析,认识变压器的原理和变压器基本规律,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从整个高中物理来看,本节既联系电磁感应,又为电能输送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2、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
处理重难点策略:实验探究与讨论,提问与思考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理想化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到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的;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学生电源、可拆变压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灯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改变交流的电压。大型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压有几万伏,而远距离输电却需要高达几十万伏的电压。各种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也各不相同。
电灯、电饭煲、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需要220 V的电压,机床上的照明灯需要36 V的安全电压。一般电子产品电源电压仅为几伏,而电视机显像管却需要10000 V以上的高电压。交流便于改变电压,以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变压器就是改变交流电压的设备。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2探究感应电流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三个实验.
本节难点是: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出电磁感应产生的一般条件。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进一步认识磁通量的概念,能结合实例对磁通量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
判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引入课题
请一位学生拿一个金属探测器检查一下其他同学身上有没有金属,如果学生身上带有硬币、手表、金属框的眼镜等金属物体时,金属探测器上蜂鸣器就会报警,说明有电流流过蜂鸣器,那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
物理说课稿(优秀12篇)
物理说课稿(优秀12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篇一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人教版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概述
《多普勒效应》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中的一篇物理内容,
通过讲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和应用,使学生了解在观测物体运动时,频率和波长与观测者相对运动的关系。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观测者运动和波源相对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掌握计算多普勒效应中的频率、波长和速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多普勒效应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起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的听到警笛声变调的情况,让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 知识讲解
(1) 多普勒效应的概念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观
测到的波源频率和波长发生变化的现象。根据相对运动的方向,多普勒效应分为多普勒蓝移和多普勒红移。
(2)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是波的传播是相对的,当波源或观察者
相对运动时,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观察者测量到的频率和波长发生变化。
(3) 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
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可以推导出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
•对于波源靠近观察者运动的情况: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 = 波源发出的频率(f)× [(v + v₀) / (v + v₁)]
–波长(λ’)= λ × [(v + v₀) / (v + v₁)]•对于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的情况: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 = 波源发出的频率(f)× [(v - v₀) / (v - v₁)]
人教版选修3《焦耳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3《焦耳定律》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人教版选修3《焦耳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焦耳定律的概念、公式及应用。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深入了解热量与功的关系,并学会运用焦耳定律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焦耳定律的基本概念;
•掌握焦耳定律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理解焦耳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运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焦耳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掌握焦耳定律的应用方法。
2.教学难点:
•运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将在导入环节引入一个生活实例。
火锅中的电磁炉: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在烹调食物的过程中,电磁炉会放出大量的热量。那么,这些热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是否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呢?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对焦耳定律的兴趣。
2. 焦耳定律的定义
在导入环节的基础上,我将引入焦耳定律的定义。
焦耳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电阻中电流
通过时,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关系。简单来说,当电流通过一个电阻时,电能会转化为热能,并产生热量。
3. 焦耳定律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在理解焦耳定律的基本概念后,我将引入焦耳定律的公式
及计算方法。
根据焦耳定律,当电流I通过电阻R时,电阻内部会产生
热量Q,且热量与电流强度和电阻的关系可以用公式Q = I^2 * R * t来表示。其中,I为电流强度,R为电阻的电阻值,t
人教版选修3《电磁波谱》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3《电磁波谱》说课稿
一、教材信息
•教材名称:《高中物理选修3(人教版)》
•单元名称:《电磁波谱》
•学段年级:高中选修3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通过介绍电磁波谱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通过实例理解电磁波谱的特点和相关知识。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电磁波谱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电磁波谱的基本特点和各类波的基本性质;
3.了解电磁波在通信、医学、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
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电磁波谱的概念与分类;
•各类电磁波的基本特点和应用。
四、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电磁波的波动性质和粒子性质;
•学生理解电磁波谱的分类及应用。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包括电磁波谱的概念介绍、分类图表和相关实例等;
•实验器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透镜、光栅等实验仪器;
•教学资料:如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练习册等;
•班级学生名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与激发兴趣
(1)直观展示:以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电波无情》作为
导入,让学生感受电磁波的广泛应用并引发兴趣。
(2)探究提问:由教师出示一个问题,如“手机是如何与
基站进行通信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电磁波的兴趣。
2. 概念介绍与分类
(1)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简要介绍电磁波
的概念,并解释其与光的关系。
(2)分类讲解:结合教学课件,详细介绍电磁波谱的分类
及各个波段的特点,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重点强调各类电磁波的波长和频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量子力学》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量子力学》说课稿
一、教材概述
1. 教材背景
《量子力学》是高中物理选修3的教材,主要介绍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深刻影响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量子世界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 教材特点
•强调基本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思维方式。
•强调实验探究:教材设计了丰富的实验活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量子力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强调应用引导:教材引导学生将量子力学的概念和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探讨量子力学在通信、计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理解波粒二象性、双缝干涉实验等量子力学的基本现象。
•了解量子力学在通信、计算等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1. 波粒二象性
(1)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
•介绍量子和光子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讲解德布罗意波的概念和公式,帮助学生理解波粒二象性的实质。
(2) 频率与能量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精选说课稿
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首先通过电磁联系启迪学生思考:既然电流能在周围产生磁效应,那么磁体或电流也应能在附近导线中感应出电流来。教材从两个方面:学生动手探究再认识和发现电磁感应的历史过程,双管齐下,相得益彰。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再认识: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欲望。让学生经历猜想、选择器材、动手实验、交流方案、分析表述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同学的交流总结出磁在一定条件下能生电。介绍了电磁感应发现的历史过程,一是安培的实验及错失良机;二是法拉第十年探索终获成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后,阐述了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概念,并描述了电磁感应现象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
教材把现实思维与历史思维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认识世界奥秘的强烈欲望,提升探索自然规律的信心和勇气,也能获得探究的成就感,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之间存在联系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3、知道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1、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
3、通过介绍电磁感应发现的艰苦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发明创新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
果。
重点、难点分析:
树立磁能生电的观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使用“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以趣味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三、说程序
1、新课引入
介绍安培、科拉顿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磁是否能生电?怎样才能生电?
总结同学回答的情况,强调:任何猜想都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来获得证明。
(2)实验探究:教师先交待实验的基本思想是与电流表构成回路的导体在磁场中是否有电流产生。目的是探究磁能否生电。探究过程应给于学生充裕的时间。实验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实验条件、观察现象变化以及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最后归纳、概括出实验结果。
3、介绍法拉第的研究情况
法拉第通过分析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后认为,既然磁铁可以使靠近它的铁块具有磁性,静电荷可以使靠近它的导体带电,那么磁铁也应当使靠近它的线圈感生出电流。于是,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转磁为电”这个伟大的设想,并朝着这个设想开始了无数次实验和艰苦地奋斗。法拉第的最初设想,用强磁铁靠近导线,导线中就会产生稳恒电流,他开始苦苦思索,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实验,企图证实上述设想,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但法拉第并没有气馁,而且是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意识到磁产生电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为此整整艰苦地探索了10年的岁月,终于在1831年8月,有了重大的突破性发现。法拉第的成功的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当K接通或断开时,线圈B中就产生了瞬时电流。
幻灯显示
之后,法拉第继续做了大量的实验和进一步的研究。终于实现了转磁为电的理想,发明了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四、课堂小结
第二节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电磁感应中的重要一环。教材要求运用磁通量的变化的概念来描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这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三个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进一步强化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及总结的方法。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和思考,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2、通过三个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3、通过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强化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及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经历电磁感应再发现,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态度,在学习中也能树立持
之以恒的信心。
2、通过体验探究过程,领略到物理规律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即设想----实验---规律,形成
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2.概括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通过三个系列探究实验,分别利用蹄形磁铁的磁场、条形磁铁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观察、分析,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感应电流形成的根本原因---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使学生克服困难并理解本节的重难点。教学中必须明确要使学生形成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是闭合
电路的磁通量变化的认识是有相当难度的,需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步步推进,反复比较。
在这一节中,一共要求做三个实验,学生初步具备了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简单操作技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反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学习和实验的目的,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说程序
1、新课引入
提出一个问题: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磁确实能生电,同时也表明磁生电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
2、实验探究:
①利用蹄形磁铁的磁场
让学生先观察实验装置,然后带领学生用实验来探索这一问题。在磁场中悬挂一根导体ab,把它的两端跟电流表连接起来。由于导线和电流计组成一闭合回路。当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反之,当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时,说明有电流流过电流表。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把导体放在磁场中也许会产生电流,让我们试试看。保持导体ab不动,合上开关,电流表的指针并不偏转,表明导体中没有电流,我们的推断落空了。
可能是磁场不够强,换用强磁体试试看,保持ab不动,合上开关,电流表的指针仍不偏转,实在令人失望。
我们不能固守一种办法.不妨换一个办法试试看,保持电路闭合,让导体ab在磁场中上下(与磁感线平行)运动,但还是没有电流。
要像法拉第一样坚持实验,保持电路闭合,让导体ab在磁场中左右(切割磁感线)运动,电流表的指针这次偏转了!
改变磁极的方向,重复实验,电流表的指针又偏转了!但偏转方向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得到: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发生变化),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