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细菌感染
第五章 流脑
第五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十三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一、学习要点
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 又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病变以脑膜受侵犯为主。
㈡脑膜炎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可自带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瘀斑中检出。该菌在5%~10%CO2环境下生长良好。可产生自溶酶,体外极易裂解死亡;对干燥、寒冷、高温、一般消毒剂和常用抗生素敏感,因此,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床边接种并立即送检。内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共有13个血清群,我国以A群为主要流行株,B、C群次之。欧美则以B、C群为主。
㈢流行特点为全球分布,散发或流行,冬春季(11月至次年5月)多见,发病以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为主。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带菌者在本病的传播中意义最大。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有重要意义。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呈周期性流行,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流行周期主要受人群免疫力的影响。
㈣临床突出的特点为突然起病,高热、明显颅内高压征、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流脑在临床上病情发展快,经过特效治疗后病情改善也快。脑膜炎球菌感染主要为隐性感染,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约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型,仅1%发展为典型流脑病人。
㈤流脑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感染如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脓胸等。后遗症主要有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失明等。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内毒素活化凝 ):内毒素活化凝 , ): 血系统XII因子 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 因子。 血系统 因子。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 E、施瓦兹曼现象(Shwartzman phenomenon):是 、施瓦兹曼现象 : 由内毒素引起DIC的一种特殊形式。 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内毒素引起 的一种特殊形式 4.特性 : 特性 ( 1) 毒性作用比外毒素弱 , 且毒性作用没特异性 。 ) 毒性作用比外毒素弱, 且毒性作用没特异性。 (2)抗原性弱,仅能刺激机体产生微量的抗毒素。 )抗原性弱,仅能刺激机体产生微量的抗毒素。 (3)耐热。 )耐热。 (三)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主要内容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二、细菌的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 三、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变异 细菌的变异 细菌变异的分类 细菌变异的分类
第一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的染色体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 全身性, 特异性 。 为细胞毒素 、 肠毒素 、 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 神经毒素,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神经毒素 , 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高,往往致死。 往往致死。 对宿主不发热 弱,很少致死。 很少致死。 致宿主发热
5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消毒灭菌
2. 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从自然 界发掘或通过人工培育筛选的减毒或无毒 力的活病原菌。如卡介苗。
重组载体疫苗 将编码蛋白抗原的基因转入 减毒的病毒或细菌而制成的疫苗。
2020/8/16
14
3.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用化学方法 裂解和提取制成的细菌保护性抗原成分。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 原性物质(菌苗、疫苗、类毒素),刺激 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疾病 的特异性预防。
2020/8/16
13
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
1. 死疫苗(killed vaccine):收获经培养增殖 的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用理化方法灭活而 制成。如百日咳菌苗。
2020/8/16
36
2. 按杀菌机制分为三类: (1) 致蛋白变性或凝固的消毒剂:
酚类、醇类、醛类、酸碱类、氧化 剂等; (2) 干扰酶系统和代谢的消毒剂: 氧化剂、重金属盐类等; (3) 损伤细菌细胞膜或病毒胞膜的消毒 剂: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
2020/8/16
37
(二)常用消毒剂化学性质与用途
2020/8/16
17
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
1. 抗毒素 用类毒素多次给马注射,待马产生 高效价抗毒素后采血,分离血清、纯化制成。
病毒与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外毒素
本质是蛋白质 毒性作用强 选择性强 理化稳定性差 抗原性强 种类多
外毒素
分子结构:A-B模式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
ETEC不耐热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外毒素种类
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细胞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 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Baidu Nhomakorabea、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非致病性分枝等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
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屏障 2.营养作用——产营养 3.免疫作用—— 有免疫 4.抗衰老作用——除废物
– 病人 – 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 者(重要传染源) – 病畜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
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细菌和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ppt课件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 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 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2.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1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2 .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 systemic infection)
超 抗 原 superantigen
抗原分子不需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直接与T 细胞和APC的MHCⅡ分子的外侧结合, 大量激 活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 引起免疫病理损 伤。 葡萄球菌肠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 链 球菌致热外毒素
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白喉
霍乱
内毒素(endotoxin)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2011-3
细菌的感染 细菌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 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而 引起病理变化的过程。
细菌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 外病人、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 人,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病畜和带菌动 物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 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 菌。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机会致病 菌。
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 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 性中毒症状。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第五章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bacterium):对人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能引起人、动植物的病害(极少数) 条件性病原菌(opportunist bacterium):在正常情况下,是共栖菌(commensal),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腐生性病原菌(saprobic pathogenic bacterium) 细菌本身并不一定侵入动物机体,而是以其有毒代谢产物,随同食物或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
第一节病原菌的病原性与毒力
病原性(pathogenicity)(致病性):病原菌在特定寄主体内定居、增殖并引起疾病的性质。它是病原菌种的特征。
要点:①病原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的宿主而言的。
②不同的病原体对宿主机体可引起不同的病理过程。
毒力(virulence) 是指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即致病性的程度。各种病原菌的毒力不同,同一种细菌也有强毒、弱毒及无毒株之分。(教材):同一种病原菌的不同菌株的病原性在程度上的差异,即一定菌株的病原性的大小。它是菌株的特征。
病原菌引起传染的能力,取决于它们的病原性和毒力。
一、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
粘附因子(菌毛等)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力荚膜、微荚膜或类似结构
血浆凝固酶
侵袭性酶(胞外酶)透明质酸酶
毒力链激酶
外毒素
毒素
内毒素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定义:病原菌突破动物机体的防御屏障,并能在机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和蔓延扩散的能力。
构成因素:
1.菌毛等粘附因子:细菌引起感染一般需先粘附在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粘膜上皮细胞上,以免被呼吸道的纤毛运动、肠蠕动或粘液分泌等活动所清除。然后在局部定居,进而繁殖扩散。粘附作用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
05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和防治原则
糖发酵试验
10
血清学鉴定:即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去检
测标本中或分离培养物中未知的细菌,以确定致病菌的种 或型。如玻片凝集试验。
玻片凝集试验
11
药物敏感试验
测定标本中致病 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对指导临床用药及控 制感染有重要意义。 常用纸碟法和试管稀 释法。
12
四、血清学诊断
采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 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性抗体及其效价 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28
常用制剂
1、抗毒素: 、抗毒素:
一般用细菌类毒素或外毒素多次免疫马后采血,从血 清中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抗毒素能中和相应的 外毒素,阻断其毒性作用。例如用于白喉、破伤风等 疾病。 注射前需做皮肤试验。 应早期、足量注射。
29
2、免疫球蛋白 、 -------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
(麻疹、甲肝、乙肝、脊髓灰质炎等)
13
在血清学诊断中,最好采取患者急性期和恢 复期双份血清标本 双份血清标本。 双份血清标本 结果:以抗体效价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或患 结果 升高≥ 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方有意 升高 义。
14
常用血清学诊断方法: 常用血清学诊断方法:
凝集试验 ----直接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冷凝集试验 沉淀试验 ----琼脂扩散法、对流免疫电泳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荧光试验、ELISA、免疫印迹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标准化课件第五章
医学微生物学标准化课件第五章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病毒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目录
01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
细菌的感染概述
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许多细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感染。
细菌感染途径
细菌感染通常分为接触感染、空气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血源性感染。
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细菌通过粘附、侵入、复制和扩散等致病机制引起感染。
固有免疫应答是机体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或体内抗原物质迅速应答,产生一系列抗感染和抗肿瘤的免疫反应。
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接触病原微生物或体内抗原物质后,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抗原物质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免疫病理损伤是指由免疫应答引起的组织损伤。
免疫病理损伤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进行过激的免疫应答,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的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菌感染的免疫病理
02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葡萄球菌属
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感染,如化脓性疾病、毒素性疾病和
超敏反应等。
链球菌属
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感染,如化脓性疾病、毒素性疾病和
超敏反应等。
肺炎球菌属
引起大叶肺炎、脑膜炎、支气
管炎和鼻窦炎等。
球菌
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属
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炭疽病,如肺炭疽、肠炭疽和皮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五章
一、细菌的毒力 1.外毒素 (4)免疫原性 外毒素的免疫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外毒素经0.3%~0.4% 甲醛作用后脱去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从而制成类毒素。类毒素注入机体 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故可将类毒素用于预防接种。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侵袭性酶
许多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胞外酶,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繁殖和扩散,这 些胞外酶称为侵袭性酶。
如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沉积在 菌体表面及病灶周围,保护细菌不被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局部繁殖;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透明质酸,能溶解破坏机体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有利于细菌向周围扩散,故又称为扩散因子;
1.外毒素 (2)稳定性 大多数外毒素对理化因素不稳定,易被酸和热等理化因素破坏,如破伤风痉挛 毒素加热至60℃维持20分钟即可被破坏。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1.外毒素
(3)毒性作用 外毒素毒性作用强。如1 mg肉毒毒素可杀死2亿只小白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 强的物质。 外毒素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可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如破伤风痉挛 毒素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细胞突触前膜结合,阻断抑制性介质释放, 引起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第5章细菌感染和致病机理
2.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1)抗吞噬作用 ①不与吞噬细胞接触。如链球菌溶血素通过外毒素破 坏细胞骨架以抗吞噬细胞吞噬。 ②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荚膜,链球菌M蛋白。
③在吞噬细胞内生存。沙门氏菌某些成份可抑制溶酶 体与吞噬小体的融合;李氏杆菌被吞噬后,很快从吞 噬小体中逸出,直接进入细胞质,金黄色葡萄球菌产 生过氧化氢酶,中和吞噬细胞中的氧自由基。
菌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液,但不在其中生长繁殖, 菌血症期间,动物出现体温反应。
败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液,并在血液和组织器官 中生长繁殖,引起全身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病原菌进入血液,并在其中生 长繁殖,引起组织化脓性病灶。
第5章细菌感染和致病机理
(五)病原微生物的排除途径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中生长繁殖,造成动物 发生疾病,同时还可以不断通过宿主排放到体外, 污染周围环境,造成传染病的扩散。
第5章细菌感染和致病机理
C.白喉毒素:由白喉杆菌产生。白喉杆菌在鼻咽部粘膜、皮 肤的表面繁殖,不侵入深部组织和血液,但毒素可从局部吸收入 血,引起严重的毒血症中毒症状,尤其是心脏和末梢神经的损伤。 白喉毒素属于细胞毒素,分A、B两个片段。B片段为结合片段, 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A片段是毒素的毒性部位,可抑制细胞 的蛋白质合成,使易感细胞坏死,造成咽喉部假膜的形成、心肌 炎、神经炎等。
第5章细菌感染和致病机理
5-1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抗微生物药物
一、细菌的毒力
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疾病,通常需要:
①粘附并定植于某种细胞、组织;
②适应宿主特定环境进行增殖,并向其他部位侵袭或扩散;
侵 袭 力 毒力
③抵抗或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④释放毒素或诱发超敏反应,引起机体组织器官损伤
毒素
(1)侵袭力
1.概念
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功能,进 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和蔓延的能力。
细菌感染的传播
• 水平传播 • 病原菌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的中间 过程 从人到人、动物到人等方式英气感染,包 括从病人、带菌者、带菌动物传播到其他 个体 • 垂直传播 • 许多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通过 胎盘或产道从母体进入胎儿的方式称垂直 传播
(二)细菌感染的类型
• 1、感染来源 • (1)外源性感染:是指由宿主体外的病原 菌引起的感染。如病人和带菌者、病畜及 带菌动物 • (2)内源性感染:是指由宿主体内的细菌 引起的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
(二)毒素
致病菌损害宿主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二种:
①直接损害:由细菌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引起;
②间接损害:由超敏反应或宿主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介导的。
毒素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对机体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毒素
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机制等不同分为
1)外毒素 (exotoxin) 来源:多数为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 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2)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课件
常规血清学检查
* 从上述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得出微生物诊断
第10页/共12页
第五章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力、侵袭力? 2.什么是细菌外毒素?其基本特性如何? 3.什么是类毒素?有何用途? 4.试述内毒素的来源、组成、致病性。 5.简述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异同点。 6.叙述增强或减弱细菌毒力的方法及实践意义。 7.叙述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 8.叙述病原菌感染途径及排除途径。
第5页/共12页
第三节 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一、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1.体外连续传代培养 2.高于最适生长温度培养 3.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
4.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5.通过非易感动物 6.通过基因工程方法
二、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回归易感动物是增强细菌毒力的最佳方法。
第6页/共12页
第四节 病原菌与传染
侵袭力: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1定)殖•透杀,明死突质或破酸损防酶伤御吞屏噬障细,胞内:化作
用,繁
殖和扩散的这种能力。 黏(抵附2)抗素胶体(a原d液h酶免es疫in:):
1.定殖(colonization):
(如3菌)毛•磷、抗脂外原酶膜伪蛋装白或(抗OM原P)变、异磷壁酸(LTA) 等。 (4)•神破经坏氨抗酸体酶:
引 的差异。毒
一半 一半
第二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
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疾病
白喉
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质合成
症状和体征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 周神经麻痹
肠毒素 细菌 外毒素
霍乱弧菌
产毒型大肠 埃希菌
金葡菌
肠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疾病
霍乱 腹泻 食物中毒
作用机制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 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刺激呕吐中枢
症状和体征
腹泻、呕吐 呕吐、腹泻 呕吐、腹泻
侵入门户: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其他影响因素:某些细菌的免疫病理作用 毒力基因、环境
侵袭力
• 荚膜和微荚膜 • 粘附素 (特殊结构和相关蛋白质)
– 菌毛(定居因子) • 粘附于组织细胞 • 有组织特异性
– 细胞壁成分 • 膜磷壁酸(LTA)
• 侵袭性物质 – 侵袭性酶类 – 侵袭素
侵袭力
G-
细菌
皮肤、粘膜创伤、破损
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
经血感染
输血、注射、针刺
细菌败血症
媒介昆虫感染
密切接触、叮咬
鼠疫,沙门菌病
多途径感染
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
• 不感染 • 隐性感染 • 潜伏感染 • 显性感染 • 带菌状态
细菌的感染类型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第五章 霍乱
第五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四节霍乱
一、学习要点
(一)流行病学特点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中、重型病人排菌量大,污染面广,是重要传染源。霍乱通过胃肠道途径传播,以水的作用最为突出,水源被污染可引起大流行,也可经生活接触、苍蝇等方式传播。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一般受感染者多而发病者少,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可再次感染。我国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流行有在沿江沿海分布的地理特点。
(二)发病机制
为毒素性腹泻,霍乱弧菌在通过胃进入小肠后,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下大量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中的A亚单位可引起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刺激隐窝细胞过度分泌肠液,体内水和电介质大量丧失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三)临床表现
分为泻吐期、脱水虚脱期、恢复及反应期三期。各期临床表现特点及临床分型。干性霍乱的概念,霍乱的常见并发症。
(四) 确定诊断:
符合以下三项中一项者可诊断为霍乱:
(1)有泻吐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流行区人群,凡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虽然粪便培养无霍乱弧菌,但并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如有条件中做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或4倍以上者可确诊。
(3)疫源检索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d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符合下列两项之一者可诊断为疑似霍乱:
(1)具有典型霍乱症状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查未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显接触史,且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对疑似病例应填写疑似霍乱报告、隔离、消毒。并每日作粪便培养,如二次阴性,可否定诊断并作更正报告。
《细菌感染》PPT课件
第五章 细菌感染
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少数细菌总有致病 性
许多细菌具有潜在致病 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
病原菌与非病原菌 感染的来源 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感染类型
病原菌与非病原菌
病原菌----致病菌 非病原菌----非致病菌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感染源多为体内正常菌群,少数为隐伏在体内的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可致机会性感
染
医院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
根据感染部位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
毒血症(toxemia)
细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仅外毒素入血引起
全
全身中毒症状 。如白喉、破伤风
身 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
感
染色体—大多数,如霍乱肠毒素 质粒—剥脱毒素、炭疽毒素、痉挛毒素 前噬菌体—白喉外毒素、红疹毒素
外毒素结构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第五章 细菌感染
二、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一)传播方式 1. 按病原生物进入机体方式分类 ①直接方式,如吸入、食入病原菌 ②间接方式,通过接触环境污染物或器具 ③媒介方式,动物或昆虫叮咬,如鼠疫、斑疹伤寒 的病原体
2. 按病原生物在机体间的传播方式分类
不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 1.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或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特征:无明显临床症状;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免疫力, 能抵御再次感染。
2.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特征:表现明显症状和体征 引起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具有 传染性的微生物引起的显性感染。
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约90%以上感染人群为隐性感染。
显 性 感 染 与 隐 性 感 染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
显 性 感 染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病程仅数日至数周, 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 如结核病和麻风病等。
一些细菌的成分和代谢产物如外毒素,是不同于常规抗原的高 活性毒素蛋白分子,属超抗原。 特点:
是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 蔓延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抗sIgA作用 *变形杆菌和淋病奈瑟氏菌可以产生IgA蛋白酶,使sIgA裂解,降低了
局部防御力。
(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
细菌在物体表面(有生命或无生命)与细菌胞外 分泌物在定植处形成的细菌群体。
实质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细菌复合膜状结构。
主要成分是:菌体外多聚物(多糖基质、纤维
4)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 --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 肺脓肿和肾脓肿。
5)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由于G¯菌感染,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引起的症状。 毒素来源 可由病灶内G¯菌大量繁殖, 死亡崩解后释放内毒素入血; 也可由侵入血液中的G¯菌大量繁殖, 死亡崩解后释放到血中。 症状 轻者只有发热, 重者可有DIC、休克甚至死亡。 如 小儿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1)抗吞噬作用: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抵抗杀菌物质的作用 *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抑制粒细胞趋化、
杀伤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2)抗调理作用: *荚膜多糖中唾液酸与血清中H因子结合阻断补体C3b活化巨噬细 胞--旁路途径活化受阻 *金葡菌A蛋白(SPA)与IgG类抗体的Fc段结合后,竞争性阻止抗
体与吞噬细胞的结合--抗调理作用。
1.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 传染源: (1)病人 (2)带菌者 (3)病畜和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正常 菌群(normal flora)寄殖的细菌在
一定条件下造成感染
3.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感染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能中和外毒素的毒性,用于紧急 治疗和预防治疗。
4. 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
按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可分成三大类 神经毒素(neurotoxins) 细胞毒素(cytotoxins) 肠毒素 (enterotoxins)
常见种类与作用(P41表5-3)
超抗原(superantigen)
按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
全 身 感 染
毒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1)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仅毒素进入血流, 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2)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从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 扩散至其他部位后繁殖致病。如伤寒病早期。
不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 1.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或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特征:无明显临床症状;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免疫力, 能抵御再次感染。
2.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特征:表现明显症状和体征 引起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具有 传染性的微生物引起的显性感染。
3)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繁殖,产生毒 性产物,引起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高热、关节痛、皮疹、肝脾肿大,部分患者还可 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病死率可达30~ 50%,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 有并发症者,预后更为恶劣。 G+ 菌和G¯菌均可引起败血症。
蛋白和脂蛋白)
微菌落
细菌生物被膜生物学意义有两方面:
①对机体起占位性 生物屏障作用对机体有利 通过 空间 和营 养竞 争 产生 有害 代谢 产物 ② 是细菌的保护性生 长方式-对宿主有害
群体细菌 易于黏附 与定植
细菌代谢 低下,有 较强的抵 抗力
增强细 菌间基 因的 传 递和交 换
抵制病原菌定植
BF已成为医源性感染和难治愈慢性感 染的重要原因
是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 蔓延的能力。
侵袭力
(功能)
粘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侵袭力在感染早期发挥关键作用。
(一)侵袭力
1.黏附与定植
黏附过程-细菌黏附因子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
黏附因子(adhesive factor)/黏附素(adhesin):凡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 构成分
3、外毒素的特征 :
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作用强; 毒性作用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抗原性强; 稳定性差; 不同外毒素引起的症状不同
类毒素(tox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id)
外毒素在0.3% -0.4%甲醛溶液作用下, 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留原有 抗原性,可作为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抗毒素(antitoxin)
侵入组织/血液——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
表层中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
2.繁殖和扩散物质
① 释放侵袭性胞外酶类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作用 透明质酸酶 ② 细菌基因编码一些 具有侵袭功能的蛋白
多肽,如EIEC质粒基
因编码的侵袭素
链激酶
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3.抵抗宿主的防御机能
经血感染
媒介昆虫叮咬 接触传染 多途径感染
输血、注射、针刺、器官移 植
昆虫吸血 接触(直接或间接) 可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细菌败血症等
鼠疫, 乙型脑炎 沙眼,布氏菌病 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疾病
三、细菌的感染类型
(一)按感染的结局分型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依病原体(毒力、数量 等)和宿主(抵抗力)双方力量强弱而定,可产生五 种类型的结局:
第五章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感染 是致病菌/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 pathogen)与宿主机体相互作
用并引起不同程度病理过程
影响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性 宿主的防御能力 环境因素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类型
一、细菌性感染的来源 引起机体感染的病原生物来源有
(二)感染途径
途 径 方 式 疾 病 举 例
呼吸道感染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痰、 肺结核、白喉、百日咳 唾液或皮屑 粪-口方式 污染的水或食物 性交,血源或粘膜损伤 宫内、产道、哺乳 皮肤、粘膜创伤、破损 伤寒、菌疾、食物中毒等 淋病、梅毒等感染 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等
消化道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经胎盘或产道 创伤性感染
10-1
细菌毒力的测定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
10-2 10 -3 10 -4 10 -5 10-6
++++ ++++ +- + +- +------
结论: LD50/I D50 越 小毒力 越大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原生物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 的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 皮肤或粘膜等途径进入人体,产生水 平感染(horizontal infection)。 (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母体的病原生物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 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产生的感染称为垂直感染 (vertical infection),如先天性梅毒等。
活性亚单位 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外毒素结构
A亚单位
B亚单位
结合亚单位,能使毒素分子 特异性地结合在易感细胞膜 受体上,协助A亚单位穿过 细胞膜。
A、B亚单位单独均无毒性,A亚单位协助B亚单位结合至 受体,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毒性作用。
因此,毒素结构的完整性是其致病的必备条件。
2. 外毒素基因 编码外毒素的基因有三类: ① 细菌染色体基因 大部分细菌的外毒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如霍乱肠毒素 ② 质粒基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剥脱毒素、炭疽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等 ③ 前噬菌体毒素基因 白喉毒素
细菌的致病作用:
毒 力
侵袭力
①侵入机体并定居于一定的组织; ②适应宿主环境、进行繁殖和扩散; ③抵抗宿主的防御机能;
毒素(toxins)
两方面致病的物质基础是细菌的特殊结构组分和相关生物大分子 称病原菌的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既病原菌的毒力物质。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二)按感染发生的部位和临床症状分型
临床上按感染发生的部位和呈现症状的不同, 把细菌感染分为以下型别: 1. 按发病部位的不同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局部病变,如疖、痈等
全身传染(systemic infection,
generalized infection) 病原菌或毒素向全身扩散, 引起全身症状。
菌毛 细胞壁成分(磷壁酸)
菌毛的粘附作用具有选择性 G-菌的受体是糖类,G+菌的受体是蛋白 或糖蛋白。
生化反应 黏附—是感染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有利于细菌的定植、繁殖和扩散
细菌黏附结果
黏附细胞外 —— 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
霍乱弧菌
侵入到细胞内—— 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
细胞死亡,造成溃疡:痢疾志贺 菌
宿主的特异性; 细菌致病性具有质的概念,如鼠疫耶尔森菌引 起鼠疫,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 细菌致病能力或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细菌的
毒力(virulence),是量的概念。
细菌的 毒力 (virulence): 是量的概念,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又称致病力。
能引起 50%死 亡或感 染的最 小细菌 量或毒 素量
了解病原生物感染途径,在病原鉴别诊断,指导 临床用药和进行预防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一)传播方式 1. 按病原生物进入机体方式分类 ①直接方式,如吸入、食入病原菌 ②间接方式,通过接触环境污染物或器具 ③媒介方式,动物或昆虫叮咬,如鼠疫、斑疹伤寒 的病原体
2. 按病原生物在机体间的传播方式分类
二、细菌毒素
细菌毒素是细菌在粘附、定居及生长繁殖过
程中合成并释放的多种对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
有损害作用的毒性物质。 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一)外毒素(exotoxin)
1.概念 由G+菌和部分G-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 外的毒性蛋白质。
2.来源及结构特点 革兰阳性菌: 破伤风杆菌 炭疽杆菌 肉毒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来源 革兰阴性菌: 大肠杆菌 霍乱弧菌 铜绿假单胞菌
细菌感染的类型小结
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显性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toxemia) (bacteremia)
(septicemia)
(pyemia)
带菌状态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病原菌的致病性是细菌的固有特性,具有种和
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约90%以上感染人群为隐性感染。
显 性 感 染 与 隐 性 感 染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
显 性 感 染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病程仅数日至数周, 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 如结核病和麻风病等。
一些细菌的成分和代谢产物如外毒素,是不同于常规抗原的高 活性毒素蛋白分子,属超抗原。 特点:
3.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菌长期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 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 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病菌大量繁殖引起 疾病,如结核分枝杆菌和梅毒螺旋体的潜伏感 染。
4.带菌状态(carrier)
在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消 灭而在体内继续存在,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 平衡状态,称病原体携带状态。 带有病原体而无症状者称“健康携带者” (health carrier),因携带者体内仍存在病 原菌,有的还间歇排出病原体,所以携带者在 流行病学上是危险的传染源。
根据传染来源分类: 交叉感染: 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 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 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 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二、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致病菌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感染途径和入 侵宿主的部位不同,通常每种病原生物都有相对 固定的主要感染途径,这与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 侵入部位的微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