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7第七章 河流泥沙

合集下载

《水文学与水资源》教学大纲

《水文学与水资源》教学大纲

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课程教学大纲《水文学与水资源》教学大纲(实习大纲附后)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学基地班)主干课、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着重阐述水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它不但与自然地理各要素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广泛深入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积极参与地球上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对地理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水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从事地理学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同学奠定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研究方法。

同时,本课程重视水文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水文科学和水资源学的最新成果,参考地理科学专业已有的教材和相关学科的水文学教材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概论,阐述水文科学的性质、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水文循环机理及过程,主要阐述水文循环基本过程、影响因素,各种过程的物理机制和分析计算方法,水量平衡原理以及水文循环的作用、效应等。

第三部分地球表层水的组成及其运动,分别阐述陆地表层水、海洋、地下水的组成、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并阐明亚系统之间和亚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水资源学,讨论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价值,重点阐述水资源的评价与规划和水环境保护问题,最后结合本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探讨了3s技术在水文科学中的应用,以及水文科学的前沿领域。

同时,结合水文科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包括了课程实验和课间实习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时数(宋体小四加粗)总计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实习18学时。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的水面面积 F水 = 400km2 多年平均年降水 , 量
P =130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
量 E水 =1100.00mm,多年平均的陆面蒸发 量 E陆 = 700.00mm 拟围湖造田 200km2 ,计算 , 围湖造田后的多年平均流量为多少? 围湖造田后的多年平均流量为多少?
解: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3.地下径流(基流): 地下径流(基流) 降水下渗到达地下水面后, 降水下渗到达地下水面后 , 再注入 河网,这部分水量称为基流。 河网 ,这部分水量称为基流。 地下水流 动慢,可长期补给河流 , 无降水时河网 动慢 ,可长期补给河流, 得到的补给绝大部分来自基流。 得到的补给绝大部分来自基流。
2 河网汇流过程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在 河网内沿河槽作纵向流动和汇集的过程称为 河网汇流。(支流-干流、上游-下游、最 河网汇流。 支流-干流、上游-下游、 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3)计算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计算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E= F 陆 F E陆 + F水 F F 陆 E水
F E水 = ( − E E陆) F F 水 100 900 = ( 927 ×852 ) 1000 1000 =1602.00m m
例题4 例题
某 合 域 流 面 F =1000km2, 中 面 积 F =100km2, 年 闭 流 , 域 积 其 水 面 为水 多 m 年 均 平 流 Q =15m3 / s, 域 年 均 面 发 为 陆 = 852m ,多 平 均 量 流 多 平 陆 蒸 量 E 水 蒸 量 E水 =1600mm 求 流 多 平 降 量 面 发 为 , 该 域 年 均 雨 。

工程水文学 第一章

工程水文学 第一章

水文气象学
按圈层分布
地表水文学
地下水文学
按地球表面分布 按理论基础与应用
海洋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
水文学原理 应用水文学
水文学原理研究水文循环、水流 运动及与之相关的溶质输移转化 机制理论。
工程水文学 农业水文学 土壤水文学
森林水文学
城市水文学
二、水文现象
地球上的水只要受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两种作用而 不停地运动,其表现形式为:降水、蒸发、下渗、径
工程水文学
主要内容
u 第一章 绪论 u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的形成 u 第三章 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 u 第四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 u 第五章 水文预报 u 第六章 水文统计 u 第七章 设计年径流 u 第八章 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u 第九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u 第十章 可能最大降水/可能最大洪水 u 第十一章 河流泥沙分析计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水文学 第二节 工程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水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水文学
水,以其善下而润万物,以其三态之变 而求创新,以其生态而绵延,以其汇聚而 纳团结。
故,上善若水!
第一节 水文学
水文学(hydrology)是地球物理学和自然物理学的
分支学科。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 化规律及其与地球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方向
和路径流动的水流。
祁连山河川径流
第二节 工程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工程水文学的主要内容为水文测验、水文分析计算 和水文预报,其中水文预测与水文预报已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因此水文分析计算是工程水文学的主要内容。
一、工程水文学在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
与陆地上的水返回大气的唯一途径。

水文学第七章经典

水文学第七章经典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第一节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由于自然或认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称为水文效应。

本章所讲的水文效应,主要指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

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可分直接与间接两类,直接影响:兴建水库,跨流域引水,作物灌溉,城市供水或排水等。

间接影响: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城市化等。

一、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一)水库水文效应1、水库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入海流量、从而改变了流域内水量平衡要素的对比关系。

2、筑坝拦水后,坝上游库区水位拥高,流速减缓,引起泥沙淤积,水的流动状态改为波浪,湖流及异重流等,防洪蓄水、枯水期泄水,利于灌溉航运。

3、水库还会使地区的热量平衡发生变化,由于水库比陆地具有更大的热容量,故库区还会产生明显的小气候效应,例如,水库周围气温变得冬暖夏凉,增加水库周围地区的降雨量4、水库坝上游水位的提高,增加了水库临近地区的地下水位,这样也常常会引起土壤此生盐碱化,还会带来地质问题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二)、跨流域调水水文效应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改变水的地区分布,将湿润地区的部分水调到较干旱的地区,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对水循环及水量平衡将有深刻的影响,首先改变水循环的路径,此外还会破坏原来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的状态。

南水北调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河,将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三)、小型农田水力措施水文效应农田水力措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措施、山区梯田谷坊措施、平原yu区的控制措施。

农田灌溉主要通过修建蓄水塘坝或提水工程、输配水系统等措施,以满足田间灌溉的需水要求。

这些蓄、提、引、等输水措施一旦实施运转,就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流量过程及水量的空间分布。

一方面引取河水减少了上游河水来源;另一方面引取的水通过田间渗漏补给地下水,抬高了地下水位,增大了土壤含水量,这就使潜水和土壤水的蒸发量增加,因而使得漏区上空湿度增加,为降水创造力有利条件。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流动与水文变化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流动与水文变化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流动与水文变化水利工程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收集、运输、储存、利用、排放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关系到全国的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在水利工程中,泥沙流动与水文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将着重讨论水利工程中的泥沙流动与水文变化,并分析它们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一、泥沙流动的概述泥沙是指一定大小范围内的地球表面的粗壤物质,包括沙、粉砂、细沙、粗沙等,这些粒子状或块状物质在水流中呈现出不同的涌动、滚动、跳跃、冲刷和沉积状态。

泥沙流是河流中水流和泥沙混合体的流动。

泥沙是由天然力、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造成的。

泥沙流动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水库的设计和利用。

泥沙是切实影响水库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量的泥沙进入水库会导致水库淤积,限制水库的容积,加大水库的缓冲池容积,使水库的管理和运行变得十分困难。

2.影响水电站的选址和运行。

泥沙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水坝流量的变化,河道内水流摩擦力减小,则泥沙的沉淀速率降低,进而使水电站的流量发生变化,导致水电站的选址和运行得受到影响。

因此,泥沙流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水库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泥沙对水库的影响,以便提供可靠的水电能源。

3.影响河流的水位和水质变化。

大量的泥沙进入河流会影响河流的水位和水质,降低水质和河流颗粒物的含量,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二、水文变化的概述水文变化是指河流中水文参数的变化过程,包括水位、水量、水速等指标。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活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变化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其中,对于水利工程,水位和水量变化是最为重要的。

水位和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水库的水量控制、引水调度和洪水防治。

水位和水量的变化还将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消费造成影响。

同时,水文变化也会诱发城市内涝、严重污染、田园、生态不能满足和极端气候等情况的发生,不断威胁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河槽的调节作用:涨水和退水体现了河 槽的储水能力,对降雨产流有一定的调节作 用,使流域出口处的径流量更加平滑(过程 线变化缓慢、滞后),实际上是对净雨在时 程上进行第二次再分配。
总结
一次降雨过程,经植物截留、下渗、填洼、 蒸发等损失,进入河网的水量显然比降雨量少, 且经过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使出口断面的径流 过程远比降雨过程平缓,历时长,时间滞后。
6 填洼 超渗雨会形成地面积水,积蓄于地面
上大大小小的坑洼; 7 地面净雨:
形成地面径流的净雨;
8 表层流:
当下渗趋于稳定,继续下渗的雨水沿 着土壤孔隙流动,一部分从土壤坡侧土壤 孔隙流出,注入河槽形成径流,到 达地下水面后,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 形成地下径流的净雨成为地下净雨。
b.大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d.小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7. 为什么一次降雨总量大于对应的径流深,而一次 径流过程历时一般大于降雨历时。
8.河川径流是由流域降雨形成的,为什么久晴不 雨河水仍然川流不息?
9.北方的河流上修建水库和南方的河流上建库对 径流的影响哪一个大。为什么?
某站控制流域面积 F 54500km,2多年平均年 降水量 P 1650mm ,多年平均流量 Q 1680m3 / s, 试根据这些资料计算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多 年平均径流深,多年平均流量模数,多年平 均径流系数。
Q
—计算时段平均流量,(m3/s)
3.径流深:将径流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 上所得的水层深度,记为: R,单位:mm;
R W QT 1000F 1000F
4 径流模数: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 比称为径流模数,单位:L/(s.km2)
M 1000Q F
5 径流系数:某一时段的径流深 R 与相应时段

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第7章 泥沙数据处理(整编)

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第7章 泥沙数据处理(整编)

1 48
Qs0t1Qs1(t1t2 ) Qs2 (t 2t3 ) Qsn1(t n1tn ) Qsntn
Qsdm
1 24
Q0
Q1 2
C s0
C s1 2
t1
Q1
Q2 2
C s1
C s2 2
t2
Qn1 Qn 2
C sn1 C sn 2
tn
Csdm=
Qsdm Qdm
时间
断面平 流量 均含沙 (m3/s) 量
用面积包围法计算日平均含沙量,并用以推算日平均输沙率。
(3)流量加权法 ➢ 当流量和含沙量变化较大,可采用流量加权法计算日平均输
沙率,再除以日平均流量得日平均含沙量。
Qsdm
1 48
Q0 C s0t1Q1C s1(t1t2 )
Q2 C s2 (t 2t3 ) Qn1C sn1(t n1tn ) Qn C sntn
2
721.12
1650 2 3300
4.09 4.29 2 14172
1
360.62
1640 1 1640
3.50 3.68 1 6027
7.1.8 悬移质月、年统计值计算
1、月(年)平均输沙率 2、月(年)平均含沙量
Qsmm(am)
Qsdm n
C =Q Q smm(am) smm(am) mm(am)
第7章 泥沙数据处理
7.1 悬移质输沙率数据处理
7.1.1 悬移质输沙率数据处理的工作内容
1、编制实测悬移质输沙率成果表; 2、绘制单样含沙量(简称单沙)与断面平均含沙量(简称断沙)
关系曲线或比例系数过程线或流量与输沙率关系曲线; 3、关系曲线的分析与检验; 4、数据整理; 5、整编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逐日平均含沙量表和洪水

水文学与水资源_河口_河口区的泥沙(1)

水文学与水资源_河口_河口区的泥沙(1)

第四节河口区的泥沙
河口区不仅是河流径流和海洋潮流交汇和共同作用的区段,也是大量泥沙沉积的场所。

河口区特有的动力条件和化学过程使得泥沙动态较在无潮河段复杂的多。

一、河口区泥沙的来源
河口区的泥沙有三个主要来源。

1. 河流径流挟带的下行泥沙
在这部分泥沙中,有的是由地表径流带至下泄的河水中的,另一些则因河岸崩塌而进入水中的。

尼罗河三角洲的卫星照片
2. 海洋潮流挟带的上行泥沙
在这部分泥沙中,有的是因海岸遭受波浪侵蚀而随涨潮流进入河口的,有的是因沙洲和浅滩遭受波浪的冲击和搅动,重新起动,然后随涨潮流漂浮、进入河口的,另一些则是本河流下泄的、但又被涨潮流带回的,或者是其它河流下泄的、被沿岸流搬运至本河流的河口附近并随潮进入河口的。

3. 河口区局部运动的泥沙
在这部分泥沙中,有些源自河岸侵蚀和沙洲移动,在水中以悬移的方式或在底床以推移的形式作往复运动;另一些则可能原已沉积,但因水流冲刷底床而再度随水运动。

各个来源的泥沙在河口区泥沙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与径流作用的强弱、上游来水含沙量的大小以及潮流作用的强弱等有关。

在中国的长江口,流域的来水量大,径流作用强,源自陆地的年输沙量达4.8亿吨,远远超出海洋潮流所带来的泥沙。

然而,在中国的钱塘江河口,源自陆地的年输沙量仅为600万吨;但潮差大,潮流作用强,仅在一个半日潮周期内随潮流进入的沙便可达130-260万吨;一年之内,潮流所带来的沙要远多于径流带来的沙。

二、河口区泥沙的组成
因经径流的长距离搬运和海洋潮流的往复冲筛,河口区的泥沙较细,无论是悬沙,还是组成底床表面的颗粒,一般均为d<0.05 mm的粉砂和粘土;因受上溯的潮流的顶托,推移质往往仅能行进至潮流界。

水文学7第七章 河流泥沙

水文学7第七章 河流泥沙

• 推移质泥沙尽管其相对数量不多,但因其 颗粒较粗,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极大。如在 解决水库淤积问题中,处理推移质泥沙的 难度往往要比处理悬移质大得多。因此对 于推移质运动的观测与研究,同样是需要 重视的。
二、河流泥沙的表示
含沙量:河水中泥沙的含量,单位为 • (一)含沙量:河水中泥沙的含量,单位为 (一)含沙量 kg/m3。 kg/m3。 • (二)输沙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 (二)输沙率 输沙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 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kg/ 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kg/s 或 t/s 。 • (三)输沙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 (三)输沙量 输沙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 水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 t 或万t 。 或万t • (四)侵蚀模数:是指每km2流域面积上,每 (四)侵蚀模数 侵蚀模数:是指每km2流域面积上,每 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单位为t 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单位为t/ (km2·a) km2·a)
2.群体泥沙的推移运动 2.群体泥沙的推移运动 河流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模时, 河流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模时, 河床表面便逐渐形成外形与风成 沙丘类似的起伏的水下沙波, 沙丘类似的起伏的水下沙波,称 沙波运动。 沙波运动。沙波运动是推移质群 体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体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构 成河床地形的基本单位。 成河床地形的基本单位。
3.推移质输沙率 3.推移质输沙率 天然河道的推移质输沙能力用推移 质输沙率表示。 质输沙率表示。推移质输沙率是指单 位时间内通过河槽单宽的推移质数量, 位时间内通过河槽单宽的推移质数量, 其单位为kg/m·s kg/m·s或 /m·s。 其单位为kg/m·s或m3/m·s。如果上 游推移质来量小于本河段推移质输沙 率,就形成冲刷;反之,则发生淤积。 就形成冲刷;反之,则发生淤积。 研究输沙率的规律,判断河槽的冲淤。 研究输沙率的规律,判断河槽的冲淤。

水文学-洪水计算 单位线

水文学-洪水计算 单位线
第三章 河川径流
一.河流与流域 二.正常径流量的计算 三.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四.径流的年内分配 五.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 六.枯水径流 七.河流泥沙
2021/8/4
第一节 河流与流域
一、基本概念
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陆地表面上的线形凹地流动,并 汇集于各级河槽上的水流。
河流的两个因素:经常或间歇性的水流及河槽(河床)。 水系:大小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水流系统。 干流:直接入海或内陆湖泊的河流。
横断面分单式及复式两种. 单式断面水面宽度随水深的变化没有突变点,是 连续变化的,而复式断面水面宽度随水深的变化有突 变点,是不连续的。 枯水期水流通过的部分称基本河槽。在洪水期淹 没的部分称河漫滩。
2021/8/4
2021/8/4
3.河流的比降
(1)河道纵比降:
河槽纵断面特征用落差、比降和河槽平均坡度表示。 落差:河段两端的河底高程差。 河道的总落差:河源至河口的高程差。 比降:河段落差与相应河段长度之比。 河底比降=河段上、下游两点的高程差 / 河段长度
中游比降与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刷淤积都不严重、河槽多为粗沙。 长江从宜昌到江西的湖口,黄河从河口镇到河南孟津为中游。
下游位于河流的最下一段。比降与流量更小、流量更大、淤积占优势、 多浅滩沙洲、河槽多细沙或淤泥。长江从湖口以下,黄河从孟津以下为下游 。
河口是河流的出口处。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处,有大量的泥沙淤积形成 三角洲。一条河流直接注入另一河流的叫支流河口,汛期易受相互洪水顶托 的影2响021,/8/产4 生回水现象。
ai——相邻两等高线间的面积,km2 hi——相邻两等高线的平均高度,m A——流域总面积,km2
2021/8/4
(2)流域平均坡度:

河流含沙量时间段计算公式

河流含沙量时间段计算公式

河流含沙量时间段计算公式河流含沙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河流携带的固体颗粒物质的质量,通常以每秒钟携带的颗粒物质的质量来表示。

含沙量是衡量河流水质的重要指标,对于河流的泥沙输移、河床变化、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含沙量的计算和预测是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含沙量的计算通常采用河流悬移质量浓度和流量的乘积来表示。

悬移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水中的悬移质量,通常以毫克/升或克/立方米来表示。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横截面的水量,通常以立方米/秒来表示。

因此,含沙量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含沙量 = 悬移质量浓度×流量。

含沙量的计算需要测量河流的悬移质量浓度和流量两个参数。

悬移质量浓度通常通过水样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来获取,而流量通常通过流速测量和断面积计算来获取。

因此,含沙量的计算需要较为复杂的实地测量和实验室分析工作。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简化含沙量的计算,通常采用一些经验公式来进行估算。

其中,较为常用的是Einstein-Brown公式和Bagnold公式。

Einstein-Brown公式是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的经验公式,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含沙量估算。

Bagnold公式是针对河流泥沙输移的特点,考虑了颗粒物质的粒径和密度对含沙量的影响,适用于含沙量高的情况。

另外,含沙量的计算还需要考虑时间段的影响。

河流的含沙量通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降雨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下。

因此,含沙量的计算需要考虑时间段内的含沙量变化情况。

通常可以采用时间段平均含沙量来表示时间段内的含沙量情况,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时间段平均含沙量 = Σ(含沙量×时间间隔) / 时间段长度。

其中,Σ表示对时间段内的各个时间间隔内的含沙量进行累加求和。

通过时间段平均含沙量的计算,可以更好地反映时间段内的含沙量情况,为河流水质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总之,河流含沙量的计算是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涉及到实地测量、实验室分析和经验公式等多个方面。

河流泥沙

河流泥沙

w ww .i w h .c o m 四 河流泥沙1 学科方向河流泥沙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技术科学,它研究泥沙在流体中的冲刷、搬运和沉积规律,是水利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工程泥沙、航道与港口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水文学、水力学、地貌学、地理学、环境与生态学、沉积学等多种学科。

在微观尺度上,研究泥沙颗粒在流体作用下的起动、跳跃、悬浮和沉降等过程;在宏观尺度上,则研究泥沙运动所导致的水土流失、河道演变、水库淤积、河口海岸变迁等;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还研究泥沙运动导致的固体物质从山区搬向平原和海洋、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以及在海洋环境沉积等过程(钱宁,1983)。

作为河流泥沙学科研究的应用,目前主要面向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今后对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将不断加大。

现阶段泥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日趋活跃,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①与环境学科相交叉,形成环境泥沙研究的几个领域。

②与地貌学相交叉,形成动力地貌学的若干领域。

③与沉积学相交叉,研究盆地沉积动特性学。

④与海洋动力学相交叉,研究在海流、潮汐与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运动规律。

2 调研背景概述主要查阅浏览了2007年及以前的相关期刊和学术会议的论文、有关专著、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等,选择能够代表本学科发展动态的期刊、会议和科研机构作为调研的基本材料,包括: 国内期刊:《泥沙研究》,《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水利水电技术》,《地理学报》以及大学和知名研究机构的学报等。

国际期刊: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的期刊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国际水利工程协会(IAHR)的期刊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世界泥沙协会(WASER)的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以及Freshwater Biology 等。

河流泥沙的运动

河流泥沙的运动

第四节河流泥沙的运动一、推移质运动推移质的运动来源于床面泥沙的起动。

当床面泥沙起动达到一定程度后,床面会出现起伏不平的沙波,而沙波运动又往往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

因此,在介绍推移质运动时,往往需要涉及到河床泥沙的起动、起动流速及沙波运动的相关概念。

1.泥沙的起动流速设想床面为泥沙组成且具有一定厚度,在这种水槽中施放水流,使水流的速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使床面泥沙(床沙)由静止转入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泥沙的起动。

泥沙颗粒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的临界水流条件,称为泥沙的起动条件。

泥沙的起动条件常用起动流速Uc表示,它相当于床面泥沙开始起动时的水流平均流速U。

对于天然沙,其起动流速常由下式计算:U c = 4.66131hd(3-3)式中,d为泥沙粒径;h为水深。

适用范围:d>0.15~0.2mm。

泥沙的起动流速是关系到河床冲刷状态的重要判据,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例如,在研究坝下游河床冲刷时,首先需计算河床泥沙的起动流速。

当河道实际水流流速U超过床沙的起动流速Uc时,就可判定,河床就会被冲刷;反之,河床就不会发生冲刷。

河床在冲刷过程中,水深随之增加,流速降低,当发展到水流条件不足以使床面泥沙继续起动时,冲刷便会自动停止。

再如,组成河床的泥沙粗细不均时,则细的颗粒被水流优先冲走,粗的颗粒留下来逐渐形成一层抗冲覆盖层,冲刷逐渐停止下来。

河床冲刷前的高程与冲刷终止后的高程之差,即为河床的冲刷深度。

下面举例说明泥沙起动流速公式的具体实际应用方法及其意义。

算例:已知某水库下游河段河床沙质组成,河宽B=200m, 过水面积A=500m2,床沙平均粒径d=5.5mm, 问当水库下泄流量Q=500m3/s时,河床会否发生冲刷?可能冲深多少?解:(1)判断河床会否发生冲刷?V = Q/A = 500/500 = 1.0 m/sH = 500/200 = 2.5 m由沙莫夫公式Vc= 4.6d1/3H1/6 = 4.6×(5.5×10-3)1/3×2.51/6= 0.946 m/s∵ V > Vc,∴河床会发生冲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悬移质运动 悬移质是泥沙运动的主要方式 之一。 之一。冲积平原河流所挟带的泥 沙中,悬移质占绝大部分, 沙中,悬移质占绝大部分,有些山 区河流悬移质也可占很大比重. 区河流悬移质也可占很大比重.紊 动和重力作用是主要因素. 动和重力作用是主要因素.
1.悬移质的分布与变化 1.悬移质的分布与变化 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具有自 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 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泥沙的粒径也是 近河底的较大,向上逐渐变小。 近河底的较大,向上逐渐变小。同一条河 流,洪水期由于来自流域表面的细沙较多, 洪水期由于来自流域表面的细沙较多, 故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较均匀,枯水期, 故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较均匀,枯水期,流 域来沙少,河中粗粒较多, 域来沙少,河中粗粒较多,分布就较不均 匀。
• 推移质泥沙尽管其相对数量不多,但因其 颗粒较粗,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极大。如在 解决水库淤积问题中,处理推移质泥沙的 难度往往要比处理悬移质大得多。因此对 于推移质运动的观测与研究,同样是需要 重视的。
二、河流泥沙的表示
含沙量:河水中泥沙的含量,单位为 • (一)含沙量:河水中泥沙的含量,单位为 (一)含沙量 kg/m3。 kg/m3。 • (二)输沙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 (二)输沙率 输沙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 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kg/ 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kg/s 或 t/s 。 • (三)输沙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 (三)输沙量 输沙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 水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 t 或万t 。 或万t • (四)侵蚀模数:是指每km2流域面积上,每 (四)侵蚀模数 侵蚀模数:是指每km2流域面积上,每 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单位为t 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单位为t/ (km2·a) km2·a)
• • • •
(一)层状侵蚀(片蚀) (二)沟状侵蚀(沟蚀) (三)陷穴侵蚀 (四)滑坡
二、河槽冲刷
• (一)河底冲刷 • (二)河岸冲刷 • 河道水流在奔向下游的过程中,沿程要不断地冲刷当地河 床和河岸,以补充水流挟沙之不足。从上游河槽冲刷而来 的这部分泥沙,随同流域地表侵蚀而来的泥沙一道,构成 河流输移泥沙的总体,除部分可能沉积到水库、湖泊或下 游河道之外,大部分将远泻千里而入海。
Hale Waihona Puke • 泥沙沉速是河流泥沙的重要特性之一。 在许多情况下,它反映着泥沙在与水流 相互作用时对运动的抗拒能力。在同样 水流条件下,水流中的泥沙沉速越大, 则泥沙发生沉降的倾向越大;河床上的 泥沙沉速越大,则泥沙参与运动的倾向 越小。因此,在河流泥沙研究与河道演 变分析中,与泥沙沉速无关的课题是很 少的。
2.群体泥沙的推移运动 2.群体泥沙的推移运动 河流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模时, 河流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模时, 河床表面便逐渐形成外形与风成 沙丘类似的起伏的水下沙波, 沙丘类似的起伏的水下沙波,称 沙波运动。 沙波运动。沙波运动是推移质群 体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体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构 成河床地形的基本单位。 成河床地形的基本单位。
3.推移质输沙率 3.推移质输沙率 天然河道的推移质输沙能力用推移 质输沙率表示。 质输沙率表示。推移质输沙率是指单 位时间内通过河槽单宽的推移质数量, 位时间内通过河槽单宽的推移质数量, 其单位为kg/m·s kg/m·s或 /m·s。 其单位为kg/m·s或m3/m·s。如果上 游推移质来量小于本河段推移质输沙 率,就形成冲刷;反之,则发生淤积。 就形成冲刷;反之,则发生淤积。 研究输沙率的规律,判断河槽的冲淤。 研究输沙率的规律,判断河槽的冲淤。
第七章 河流泥沙
定义
随河水运动和组成河床的松散 固体颗粒,叫做泥沙。随水流 运动的泥沙,又称固体径流。
河流泥沙是重要的水文现象之一。河流泥 沙对于河流水情及河流的变迁有着重要的 影响,防洪、航运、灌溉、发电、港口码 头等水利工程的建设都必须考虑河流泥沙 问题。
第七章 河流泥沙
• • • • • • 第一节 河流泥沙的来源 第二节 河流泥沙的特性 第三节 河流泥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第四节 河流泥沙的运动 第五节 河流的总输沙量 第六节 影响河流泥沙数量的因素
• 2.悬移质 2.悬移质 • 是指随水流浮游前进的泥沙。这种泥沙的 运动,有赖于水流中的紊动涡旋所挟持, 在整个水体空间里自由运动,时而上升, 时而下降,其运动状态具有随机性质,其 运动速度与水流基本相同。
•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天然河流中运动的两 类泥沙,从数量上说来,推移质相对较少, 悬移质相对较多,山区河流则更为如此。 一般说来,冲积平原河流携带的悬移质数 量,往往为推移质的数十倍、数百倍甚至 数千倍。
泥沙沉速的基本公式为: 泥沙沉速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 分别为泥沙和水的密度; 式中,ρs及ρ分别为泥沙和水的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 为阻力系数, 为重力加速度;cD为阻力系数,阻力系数 与流态有关。 与流态有关。
(二)推移质运动 1.单颗泥沙的推移运动 1.单颗泥沙的推移运动 泥沙的起动条件: 泥沙的起动条件:在分析河槽的冲刷特性 必须先弄清泥沙的起动条件。据观察, 时,必须先弄清泥沙的起动条件。据观察, 颗粒大的泥沙或砾石,在起动时, 颗粒大的泥沙或砾石,在起动时,常常是单 粒地滑动或滚动; 粒地滑动或滚动;颗粒较细的泥沙在起动时 往往是成片滚动或跃动。 往往是成片滚动或跃动。
当下沉速度达某一极限值时, 当下沉速度达某一极限值时,阻 力与重力恰好相等, 力与重力恰好相等,则泥沙以均匀速 度下沉, 度下沉,这时泥沙的运动速度称为泥 沙的沉降速度(ω,cm/s). (ω,cm/s).沉降速度可 沙的沉降速度(ω,cm/s).沉降速度可 表达泥沙直径的大小, 表达泥沙直径的大小,故沉降速度也 称泥沙的水力粗度。 称泥沙的水力粗度。影响因素有泥沙 颗粒直径d,泥沙容重r d,泥沙容重 颗粒直径d,泥沙容重rs,水流的紊动 强度等。 强度等。
• 泥沙的组成常用粒配曲线表示。即通 过沙样颗粒分析,求出其中各粒径级 泥沙的重量及小于某粒径泥沙的总重 量,算出小于某粒径的泥沙占总沙样 的重量百分数,在半对数纸上绘制泥 沙粒配曲线。
• 据此粒配曲线,可反映沙样粒径的粗细及 其组成的均匀性。如图所示,Ⅰ、Ⅱ两组 沙样相比较,沙样Ⅰ的组成要粗些、均匀 些;沙样Ⅱ的组成要细些、不均匀些。
• 一个重要结论(艾里定律): 艾里定律) 艾里定律 • 推移质的启动重量与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 正比。 正比。 • 该定律阐明了泥沙冲刷及运动的许多现象。 该定律阐明了泥沙冲刷及运动的许多现象。 如果平原河流与山区河流流速之比为1∶ , 如果平原河流与山区河流流速之比为 ∶4, 则被推移的泥沙颗粒的启动重量比将是 1:46,即1:4096。 , 。
• 对于较细颗粒的泥沙,实际工作中, 通常采取筛分析法或沉降分析法求其 粒径。筛析法的作法是,将孔径不同 的公制标准筛,按孔径上大下小原则 叠置在一起,放在振动机上,将沙样 倒在最上一级筛上,把经振动后恰通 过的筛孔孔径作为该颗粒的粒径,并 称此粒径为筛径。 • 采用沉降法求粒径的原理是,通过测 量沙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按照粒 径与沉速的关系式反算出粒径。
二、重力特性
三、沉降特性
• 泥沙因其容重较水为大,在水中必然往下 沉降。泥沙的沉降特性是指,泥沙在水中 下沉时的状态及其沉降速度。泥沙沉速的 定义为,泥沙在静止的清水中等速下沉时 的速度。泥沙沉速常用符号ω表示,单位 cm/s。
• 对于泥沙来说,虽然其颗粒形状与球 体不同,但其沉降的物理特性理应一 致。因此,上面球体的沉速公式应该 同样适用于泥沙。只是由于泥沙的形 状不规则,阻力系数Cd应该较球体略 大。
• (1)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 ) • 有自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泥 有自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 沙的粒径也是近河底的较大, 沙的粒径也是近河底的较大,向 上逐渐变小。 上逐渐变小。这是由于河水的紊 动能量由下向上逐渐减小所致。 动能量由下向上逐渐减小所致。
• 不同粒径的悬沙垂线上分布均匀性不同, 不同粒径的悬沙垂线上分布均匀性不同, 颗粒越细,垂线分布越均匀, 颗粒越细,垂线分布越均匀,越粗则越 不均匀。 不均匀。 • 一般说,同一条河流,洪水期由于来自 一般说,同一条河流, 流域表面的细沙较多, 流域表面的细沙较多,故含沙量沿垂线 分布较均匀,枯水期,流域来沙少, 分布较均匀,枯水期,流域来沙少,河 中粗粒较多,分布就较不均匀。 中粗粒较多,分布就较不均匀。
起动流速: 起动流速:泥沙原来在河床上是静止不 动的, 动的,如果接近河底的水流速度增加到一 定数值时, 定数值时,作用于泥沙颗粒的力开始失去 平衡,泥沙便开始起动,这时的临界流速 平衡,泥沙便开始起动, 称为起动流速(Vc)。泥沙的起动标帜着 称为起动流速(Vc)。泥沙的起动标帜着 )。 河床冲刷的开始, 河床冲刷的开始,即起动流速是河床不受 冲刷的最大流速,又称允许流速。 冲刷的最大流速,又称允许流速。
第二节 河流泥沙的特性
• 一、几何特性 • 二、重力特性 • 三、沉降特性
一、几何特性
• 泥沙的几何特性指泥沙颗粒的形状、粒径及其组 成。泥沙的形状棱角峥嵘、极不规则,常可近似 地视为球体或椭球体。
• 泥沙粒径的求法:对于较大颗粒的卵 石、砾石,可以通过称重求其等容粒 径。所谓等容粒径,就是体积V与泥沙 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的直径,即 d=(6V/π)1/3 。或者,通过量出颗粒的 长轴a、中轴b、短轴c,算其几何平均 粒径 d=,这实际上是将泥沙颗粒视为 椭球体而求得的椭球体的等容粒径。
第三节 河流泥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 一、河流泥沙的分类 • 二、河流泥沙的表示
一、河流泥沙的分类
• (一)按泥沙粒径大小分 • 河流泥沙组成的粒径变幅很大,粗细之间相差可 达千百万倍。我国《土工试验规程》将泥沙粒径 按大小分类如下图所示。
• 1994年,水利部颁发的《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规定 河流泥沙按下表分类。可见,河流泥沙又可以分为泥、沙、 石三大类,其中粘粒、粉沙属泥类;沙粒属沙类;砾石、 卵石、漂石属石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