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北师大版数学《小数乘法》核心素养指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北师大版数学《小数乘法》核心素养指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课例一、课例背景《小数乘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本课例旨在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运算能力、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例目标1. 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2. 通过实际情境,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3. 培养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例内容1. 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讲解小数点位置的处理,以及乘法中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2. 算理理解: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即“份数”的思想。
3. 实际应用: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例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小数乘法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数学思维。
3. 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4. 总结提升: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理和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课例反思1. 成功之处: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练习设计层次分明,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算理理解上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别指导;部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需加强实践环节。
3. 改进措施:针对算理理解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辅导;在实践应用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和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 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3. 数字的排序和比较;4. 分数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2. 概念讲解: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3.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加减乘除运算;4. 练习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 总结回顾: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四、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水平选择适当的数学教材;- 实物教具:如计算器、数字卡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解题步骤。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作业评定: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并给予反馈和建议;- 小测验:通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一份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小学数学教案举例
小学数学教案举例
年级:小学二年级
教学目标:
1. 了解加法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字相加的运算。
2. 能够熟练使用垂直加法算式解答加法题目。
3. 培养孩子们对数字的敏感和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0-9)
2. 黑板/白板
3. 彩色粉笔/马克笔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老师用数字卡片随机排列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读算式并尝试解答。
2. 操作体验:(15分钟)
老师向学生解释加法运算的定义,并演示如何使用垂直加法算式进行计算。
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尝试解答几道加法题目,并用黑板/白板上的示范来纠正他们的答案。
3. 拓展活动:(10分钟)
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加法游戏,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迅速准确地解答出加法题目。
同时鼓励学生们编造一些加法题目,交换题目之后互相解答。
4. 总结回顾:(5分钟)
让学生们回答一些总结性问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加法运算。
教学延伸:
老师可在家庭作业中布置更多的加法题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继续练习加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也可以利用加法游戏或者实践活动来增进学生们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二位数加法与减法游戏
教学目标:
1. 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二位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计算器。
2. 游戏卡片,每个卡片上写有一个二位数加法或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1. 分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5人。
每组分配一个计算器和一叠游
戏卡片。
2. 游戏规则:每个小组从卡片堆中抽一张卡片,组员依次计算出结果并按照规定的顺
序报出。
所报结果正确的小组获得该卡片。
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的卡片数量最多的
为胜出组。
3. 游戏操作:每轮游戏中,组员依次按顺序报出计算结果。
然后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正确,则小组获得该卡片并放入自己的卡片堆中,否则,丢弃该卡片。
时间结束后,小组统计自己获得的卡片数量。
4. 完成游戏后,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考察到的知识点,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扩展:
1. 改变游戏规则,增加游戏的难度,如使用较大的数或者增加四则混合运算。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游戏中的策略,如如何更快地计算出结果,如何更好地合作等。
教学评估:
1. 游戏过程中教师可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计算能力。
2.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举例讲解
小学数学教案举例讲解
主题:加法与减法
年级:一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子学习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材准备:数学教科书、数字卡片、计数棒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展示一些不同数量的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估计来比较大小,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加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例子,如两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苹果,或者一个篮子里有
几个球,来学习加法的概念。
老师可使用计数棒来帮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如:1+2=3。
3. 练习加法: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组拿到一些数字卡片和计数棒,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进行加法练习。
老师可在黑板上设置一些加法算式,让学生来计算并回答。
4. 学习减法: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如一个篮子里有几个球,其中拿走几个后剩下几个,来
学习减法的概念。
老师也可使用计数棒来帮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如:3-1=2。
5. 练习减法:同样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进行减法练习。
老师设置一些减法算式,让学生
来计算并回答。
6. 总结:通过学习和练习,让学生总结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规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延伸活动:老师可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加法与减法的知识。
例如,让学生玩“数字接龙”游戏,或者通过“数字大富翁”游戏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实际例子和互动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法与减法,提高
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展示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展示
教学内容:加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3.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了解加法的含义。
2. 掌握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熟练进行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2. 灵活运用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案、黑板、粉笔、教学素材、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加法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的意义。
2. 通过图片或实物示例,让学生感受加法的运算过程。
二、授课(15分钟)
1. 讲解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先进行个位数的相加,再进行十位数的相加。
2.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三、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两位数的加法练习。
2.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
四、总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复习掌握的知识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了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在教学
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也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加法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课例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课例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四年级上册数学内容中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整数的概念和运用、奇数偶数的判断等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的认识三、教学过程1. 教学引入:通过趣味性的小游戏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 教学展示:教师通过板书、投影、课件等方式展示相关概念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个人表现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增强教学效果。
2. 实物教具:使用实物教具或数学教学实验器材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体验知识。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游戏活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增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1. 通过作业、小测验、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定期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2.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
3.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提升。
小学数学教案例学
小学数学教案例学
主题:加法与减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概念,并能正确进行加法与减法的运算。
2. 能够熟练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加法的运算规则和计算方法。
2. 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加法与减法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2. 介绍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加法练习,通过口头快速计算加法题目。
2. 让学生进行减法练习,通过书写数字解决减法问题。
四、讨论(10分钟)
1. 收集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错题的原因,并共同找出正确答案。
2. 老师讲解作业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加法与减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加练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加法与减法的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对加法与减法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熟练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更多实际例子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课例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分析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以小学数学课程中“分数”为主题,围绕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及应用进行教学。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1.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具备一定的数概念基础。
2. 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在分数的运算和应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有利于开展本单元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掌握分数的性质,如约分、通分等。
(3)熟练运用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将分数应用于生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思考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分数的性质及运算规律。
(2)解决实际问题,将分数应用于生活。
五、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4.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5. 注重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6.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案示例讲解
小学数学教案示例讲解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1-10的加法口诀表。
2. 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教学内容:
加法口诀表(1-10)
教学步骤:
一、引入主题
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加法运算。
2. 引入加法口诀表的内容,并告诉学生掌握好口诀表对日常计算很有帮助。
二、学习口诀表
1. 让学生一起跟着老师一起念一遍加法口诀表。
2. 分组学生自己默写口诀表。
3. 老师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导。
三、加法口诀表应用
1. 练习口算加法题目,让学生尽量利用口诀表进行计算。
2. 给学生一些加法速算题目,看看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四、加深练习
1. 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些加法口诀表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加法口诀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日常的加法计算会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老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片段一中的教师大胆舍弃教材中的主题图,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作为教学情境图,试图将数学学习内容“高矮”的导入与关注时事、关心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匠心独运。
然而,学生情境学习时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思维没有指向中心问题――比高矮,总在中心问题之外“画圈子”,最终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策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
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提供专门起导入作用的情境图。
另外,从呈现的第1幅场景图我们也可以发现,教材直接注明图中的男生高、女生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导入时多费时间,也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直接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比高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案例5:片段1、5的认识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
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生:好!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生:伸1个。
小学数学教案及案例
小学数学教案及案例
教题: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重点难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知:教师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和符号的表示方法,通过比较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做一些比较大小的练习题,巩固学习内容。
四、合作探究: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比较数的大小关系,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实践运用:让学生通过游戏、唱歌等形式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反思:带领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记忆,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家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范本:
1. 比较大小
① 比较大小:下列各数之中,哪些是大于5的数,哪些是小于3的数?将符合条件的数用大于、小于的符号表示出来。
6、2、
7、4、1、9
答案:大于5的数:6、7、9;小于3的数:2、1
② 比较大小:将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
5、3、1、4、
6、2
答案:1、2、3、4、5、6
2. 表示大小关系
① 请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来表示下列数的大小关系。
8 □ 3
答案:8>3
② 小明有5块巧克力,小红有3块巧克力,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小明和小红拥有的巧克力数量的大小关系。
答案:5>3。
小学数学课例《分数加减法》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课例《分数加减法》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加减法的规则进行计算。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分数加减法的定义和规则。
通过图示和例子来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2 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来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讲解和演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3.2 讲解与演示:使用图示、实物或多媒体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讲解和演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和规律。
3.3 练习与讨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评价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性和运算规律的理解程度。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分数加减法的应用: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进行解决。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5.2 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的拓展和应用。
推荐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或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材料: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准备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和答案。
6.2 教学环境: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整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例子
小学数学教案例子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正整数、负整数及其在数轴上的位置;
2. 能够正确地运用正整数、负整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正整数、负整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在数轴上表示整数;
难点:正确地理解正整数、负整数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区分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中所需的教具,如数轴、正整数、负整数卡片等;
2. 确保教室的黑板、教具等准备完善。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整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正整数、负整数的含义。
二、讲解(10分钟):
1. 教师简要讲解正整数、负整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举例说明。
2. 通过数轴的展示,让学生感受正整数、负整数在数轴上的位置。
三、练习(15分钟):
1.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将给定的正整数、负整数卡片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2. 学生通过数轴上的示例进行练习,确定正整数、负整数在数轴上的位置。
四、活动(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数加减法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归纳总结(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对整数概念的理解。
六、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回顾,查漏补缺,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扩展: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整数的运算规则、应用实际问题等方式加深对整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数学课例《分数加减法》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课例《分数加减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进行演示。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7. 拓展与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练习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注意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练习的正确率。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九、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或个别沟通,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家长在家辅助孩子进行数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十、课程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探索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购物等场景中的分数使用。
小学数学安全教育课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安全隐患,学会识别和防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安全隐患,学会识别和防范。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安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数字安全隐患吗?”引发学生对数字安全的思考。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生活中的数字安全隐患(1)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安全隐患,如:电话诈骗、网络购物陷阱、中奖信息等。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安全隐患的危害。
2. 如何防范数字安全隐患(1)讲解防范措施,如:不轻信陌生电话、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透露个人信息等。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防范措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生活中的数字安全常识(1)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安全常识,如:正确使用密码、保护个人隐私等。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数字安全常识。
(三)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数字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字安全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家长协助孩子检查家庭网络、手机等设备的安全设置。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数字安全的文章,分享自己的防范经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安全隐患,让学生了解到数字安全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防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对数字安全隐患认识不足。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课例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数学学科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数学素养的提高。
(1)课堂互动缺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与教师、同学的互动,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2)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意识,使得课堂氛围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传统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结果的记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现象表现为:(1)题海战术。
为了追求考试成绩,教师让学生大量做题,强调答案的准确性,而忽视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思考和理解。
(2)应试教育。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关注学生能否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仍然存在。
(1)概念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定义来解释概念,缺乏运用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2)概念联系实际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空间想象等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案列子
小学数学教案列子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加法的基本概念、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位的概念和运算。
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小黑板、粉笔、数学练习本。
2. 教学素材:数学加法表、加法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口算题导入加法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的意义,并引发学生对于加法的兴趣。
二、讲解加法的基本概念(10分钟)
1. 教师用加法表示例,讲解加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加法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加法符号“+”,并让学生模仿读数,加深记忆。
三、加法的运算方法(15分钟)
1. 教师以简单的例子,讲解加法的运算方法,例如:个位数相加、进位等。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练习,巩固加法的运算方法。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教师布置加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加法运算练习。
2. 教师适时帮助学生解决加法运算中遇到的困难。
五、归纳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巩固学生对加法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加法作业,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将更加灵活地运用加法知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优秀7篇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优秀7篇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篇一课例类别:部分探究学习课目:数学学习年段:小学一年级学习时间: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2、探究释疑: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数、读数、比较教学过程:一、指导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二、指导第2题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2、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
三、指导第3题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四、指导第4题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
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
六、指导第6题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七、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小棒、铅笔【教学设计】一、数铅笔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1、圈一圈,数一数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四、练一练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张溪镇坦埠小学胡凌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首先,教材呈现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其次,教材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的物品观察它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最后,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立体实物,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单元知识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归纳,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图形的观念,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运用观察、交流、操作等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学生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
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知识背景下,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我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观察、交流、思考时间,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做到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思路,并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到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纸盒。
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一: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它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地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
(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
想一想:每组
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演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它有12条棱,8个顶点。
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分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3)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1-5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12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习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
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