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当中,中国人的身上残留的不仅仅是那历史的吻痕,更有其特色的香味。
不管你在哪,在你身旁只要有中国人,你就会发现奇特的东西,现在我们称之为“乡土情怀”。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故土情与亲人情怀方面。如果你是在中国本土,并且呢,你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朋友,那么你会发现中国人比较重视各个传统节日,每每待到这个时候,不免的你会发现你的中国朋友想念亲人,思念故土,这时你就会看到他call他的家人进行各种问候,有甚者你会看到那闪烁的泪花;或者呢,他可能会拿出在家乡与亲人的合照,脸上露出那让人纠结的表情,在这表情里包含了当时与亲人一起在家乡的幸福,还有那如今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痛楚。我想最有说服力的还是那些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华人了,记得无数次的镜头都是他们渴求回归故土的眼神,正如那《落叶归根》所唱:“远离家乡,不甚唏嘘,幻化成秋叶,而我却像落叶归根,坠落你心间。”即使是落叶脱落都想回故土,更何况是那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呢?而现在那些不能回归故土的华人华侨,也以另一种形式在异国他乡模拟着那久久思念的家乡,那就是建立唐人街,一个专属华夏儿女的海外特区,在这里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人们就一起进行中国的传统习俗,过什么节就用什么习俗欢度,我想最近的端午节那里的赛龙舟、吃粽子定是人人欢迎的习俗吧!再有就是那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了,届时海内外华侨华人都会来参加这次盛会,在这里人们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这里是我的家乡,我是华夏子孙。而在中国国内,最能表现故土情怀的活动莫过于春节,不管是那气势如虹的春运,还是那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他们共同流露的却是那伟岸的故土情怀。再华丽的文字也点击不出那浓浓的故土情怀,一种你只在中国人身上才能发现的情感。可是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情感特写呢?不免的我们会心生疑问。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中国人乡土情结是指中国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和依恋之情。这种情结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背景。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中国人内心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在中国文化中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和对乡土价值的追求。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文化心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多以农村和山水为对象进行创作,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农民生活,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农耕文化的赞美。这些作品不仅赋予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风貌,也让乡村生活成为中国文学中独特的题材,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中国人对乡土的眷恋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对自然和纯朴生活的向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的关注和重视让乡土情结得以继承和发扬。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乡村旅游的兴起,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机会。
乡村文化在中国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乡土情结也推动了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进程。中国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充满活力,这为创作出更多有关乡土情结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然而,乡土情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一些年轻人对乡土情结缺乏共鸣,更倾向于都市化生活和现代化的价值观。乡村的发展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压力,乡村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破坏给乡土情结的传承带来了困扰。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是指作家对乡村土地、风俗民情以及人们在农村中生活和生命真实状态的热爱和忧虑之情。在文学创作中,乡土情怀经常成为作家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以及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思考的重要主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探讨乡土情怀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一部富有乡土情怀的巨作。这部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和林家等豪门世家的荣衰兴衰,展现了草木皆兵、人情淡薄的封建社会。作者曹雪芹以对家族荣辱的关注,表达了对传统乡土价值的思考。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主要体现在对贾府和后花园的描绘上。通过对大观园的精细描摹,作者展现了对家园的美好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同时,小说中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细节描写,如村舍、田园景色、农事劳作等,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乡土情感。
红楼梦中的乡土情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封建社会是以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因此对农村社会的描写自然成为作家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著名作家鲁迅在《呐喊》中描绘了农民的困境和命运,展现了对农村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他通过揭示农村中的剥削和压迫,响应了时代呼唤社会改革的声音。乡土情怀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表现为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和关爱,他试图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农民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乡土情怀也不仅仅在中国文学中有所体现,外国文学中也有许多优秀作品关注乡村生活。美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雾都孤儿》就是其中之一。小说以英国乡村为背景,通过描写贫苦的孤儿奥利弗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乡村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哈代以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的贫困和不平等的愤怒。他通过呈现乡村环境中的犯罪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批判了社会不公和道德颓废。这种乡土情怀在文学作品中催人深思,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讲课稿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佛,不惧鬼怪,但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却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间,这就是----乡土情怀。安土重迁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植于百姓的心中,无论你身在何方,经历着何种人生,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总是牵引着你,成为你内心深处恒久不变的向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现于文人骚客的的诗词歌赋中,那反复咏叹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乡的痛苦被逐代沿袭和加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近乎扭曲的对乡土的依赖感虽然消极,但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乡土的看重。而这其中包含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在庄子那得到了传承。庄子曾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久旅而归,见到旧国旧都,纵然旧国之中,人物已变;丘陵之上,草木荒芜;比之昔日,十失其九,只有一分相似处,还是畅然有感。将旅者与十失其九的旧国旧都联系起来的正是对乡土的依赖和眷恋,尽管世事变迁,这样一种归属感依然像亲情的纽带一样联系着人与土地。屈原曾在“九章·涉江”中写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而陶渊明更是在“旧园田居”中感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多情的诗人已经开始通过动物们的行为来象征人们对乡土的那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思念。动物们尚且怀念家乡,连死都要向着家乡的方向,更何况感情丰富的人们呢?到了汉朝,由于国家的需要,很多女子因为和亲远离故乡,最著名的当属王昭君。历史上的王昭君未留下只言片语,她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数的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叙写了她离家的孤寂和思想之情。从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的
“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乡愁”是一种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是对乡土生活的深深眷恋和回忆。乡土情怀是一种特有的情感,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的思索。而乡村价值是指乡村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独特价值。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价值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我们有必要对“乡愁”下的乡土情怀和乡村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乡土情怀是指人们对乡土生活的深深眷恋和回忆。乡土情怀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乡土情怀中蕴含着对家族、对熟悉的乡村风土人情、对丰富的乡村资源以及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眷恋和热爱。乡土情怀使人们时常怀念故乡,向往丰美的田园风光,渴望回归乡村的田园生活。乡土情怀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归和思索。
乡村价值是指乡村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独特价值。乡村价值是世代传承的文化底蕴,是历史沉淀的文化遗产,是区域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乡村社会和生活方式的传统习俗。乡村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艺术传统等独特魅力,构成了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乡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乡村价值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一种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宝贵财富,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价值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了乡村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传统文化的衰退和乡村社会的空心化,乡村价值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许多乡村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文化传承中断等问题,乡村价值面临严峻的挑战,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中国乡土情结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浅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表现及成因探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是王维的一首杂诗,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乡情形的相思之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每逢佳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的想到它,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乡土情结。
一.诗歌辞赋之乡土情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乡愁的诗篇非常多,可以说对乡愁的书写形成中国诗文风貌的一个基本特征,言愁即:写愁,抒发愁情,为愁立象,从而造就愁人审美的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创作中愁字满眼,处处生愁的诗作吟咏现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会永不断绝,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唱。触景生情,诗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导致思乡之情奔涌而出。逆旋夜雨,明月高思,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情感,被称为中国第一思想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诗经黍离》中就有“黍离之悲”,而《楚辞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更可见其痴情。王昌龄的《征人望乡》“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表达的淋漓尽致。
“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乡愁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原本属于那些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人。现如今,就连在城
市生长的年轻人也深有体会。乡愁并不只是对故乡的怀念,更重要的是对乡土的依恋。乡
土情怀是无处不在的,它揉合了对土地、对乡村的人情、事情、物情的感悟和尊重。它包
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道德信仰、民族传统以及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中国农村文
明的精华所在。
乡土情怀的魅力在于它的朴实和真诚。农民在平静的农村生活中,渐渐发掘出农村的
魅力与乡土风情,认为自己所生活的土地、自己的工作、家人与乡里的关系等,是一种无私、平等、有温度的情感结合。在这种情感结合中,人人都能找到他儿时的回忆,找到曾
经与自己同行的人,找到自己曾经具备的生产力和生活技能,从而引发对乡土的感恩之情
和对一种朴实而深厚的乡村文化的认识。
乡村价值不仅是乡土情怀的源泉,更是现代文明的价值志向。在城市的浮躁和虚妄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呼唤乡村生活的回归,呼唤一种朴实、平静、有温度的乡村快乐,在这种
生活中,让人们回归自己内在的本质需求,不再被物质生活特别是社交网络虚假的人际关
系所束缚。
在乡村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是重要的乡村价值。乡村社会,一方面因
为人口相对密集,异性之间的交往是相对自然和朴素的,没有城市那样的陌生、疏远和隔离;另一方面,乡村人民之间慷慨、诚实、互助合作是一种客观必然,这种人际关系在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被进一步强化和推广,乡村人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和谐打破
了城市人民和社会的异常疏离
此外,乡村价值创造也体现在环境保护和农村文化的发扬上。乡村人民一直保持着对
结合《乡土情结》一文分析人们产生乡土情结的主要原因
结合《乡土情结》一文分析人们产生乡土情结的主要原因
人们产生乡土情结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文化认同:乡土情结是人们对自己家乡的认同和归属感。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特有的地方特色都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纽带,使人产生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
2. 家族情感:人们的乡土情结也与家族渊源有关。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的传统观念、家族价值观的传承以及家族成员间的彼此关爱也会加深对乡土的情感连结。
3. 生活经验:人们对乡土的情结还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成长在特定的地方,人们经历的故事、与乡亲们建立的友情、共同努力改善家乡条件的经历等都会让人与乡土情感深厚。
4. 社会关系:乡土情结还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动关系有关。在乡村社区中,人们往往有着紧密的社会联系和互助关系,这种群体形态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强化了对乡土的情感依恋。
综上所述,人们产生乡土情结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认同、家族情感、生活经验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这些情结使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深的感情,同时也促进了家乡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小议中国人乡土情结
还家万里梦, 为客五更愁几千年来,多情的中国人一直难以舍弃的就是家乡了。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在干什么,每到某个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始想家了。想的那么厉害,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那颗思家的心和回家的步伐。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是故乡,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在这里,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于是这就造就了无数骚人墨客,他们毫无保留的抒发对家乡的爱,写下了无数灿烂的诗篇和文章。而他们写那些作品的主题依然离不开思乡,游子,家,乡愁。这主要以诗歌,文章,曲词等形式展现出来。有时候我都会不禁会写出这么几句:故乡犹如一副强效应的镇静剂,可以消释横亘心头的诸多块垒(抚平尘封的伤痛);故乡犹如一股涓涓流淌的清流,可以润泽干涸的心田;故乡犹如一弯温馨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四处飘荡的小舟。
而我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有这么浓重的思乡情结,主要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了父母的熏陶或者是外界的伤害。
才导致如此浓重的思乡情结。我查过资料,有读者认为: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所以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乡土情怀的调研报告
乡土情怀的调研报告
一、引言
乡土情怀是指对家乡、家庭、乡土文化等情感的热爱和关怀。它是人们对于故土的眷恋和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对于家乡土地、乡亲、家庭的深深情感所凝聚而成。乡土情怀的调研旨在探究人们对乡土情感的认同度、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二、乡土情感认同度的调查
1.调查对象:抽取市内居民作为调研对象。
2.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访的方式进行。
3.调查内容:调查对象对于家乡的情感认同度,对于乡土文
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认知。
4.结果分析: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乡土情
感认同度的普遍水平以及不同年龄、职业群体的差异。
三、乡土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
1.调查对象: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地区作为调研对象。
2.调查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3.调查内容:调查对象对于乡土文化传承的认识、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保存情况以及受到的威胁和困境。
4.结果分析: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谈和观察,分析乡土文化
传承现状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四、乡土情感的意义与作用
1.乡土情感对于个体:了解调查对象对于乡土情感的价值观
和情感层面的满足感,对个体身心健康、身份认同和幸福感的影响。
2.乡土情感对于社会:探讨乡土情感在社会粘合力、社会凝
聚力和社会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乡村振兴与乡土情感的关系
1.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和目标,以及乡村振兴对于乡土情感的影响。
2.乡土情感对于乡村振兴的支持:探讨乡土情感对于乡村振
中国乡土情结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浅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表现及成因探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是王维的一首杂诗,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乡情形的相思之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每逢佳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的想到它,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乡土情结。
一.诗歌辞赋之乡土情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乡愁的诗篇非常多,可以说对乡愁的书写形成中国诗文风貌的一个基本特征,言愁即:写愁,抒发愁情,为愁立象,从而造就愁人审美的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创作中愁字满眼,处处生愁的诗作吟咏现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会永不断绝,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唱。触景生情,诗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导致思乡之情奔涌而出。逆旋夜雨,明月高思,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情感,被称为中国第一思想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诗经黍离》中就有“黍离之悲”,而《楚辞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更可见其痴情。王昌龄的《征人望乡》“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表达的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乡土观念的成因
制度里 , 演化为人们对祖先、 祖居 、 祖业、 的深厚感情。遑论儒 祖坟 家学说对封建家族制度的理论支持 , 强调维护家族伦理关系, 并成 为后世历代教化 的官方思想。因此 , 本文认为宗法家族制度使人们 产生了“ 宗族” 的观念 , 并通过此后两干多年延续不断 的长期推行
西周灭商后 周室分封了大量的宗族子弟前往各地封邦建国,
“ 故天子建国. 诸侯立 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 宗, 士有子弟”, 各诸 侯在自己领土内也进行下一级分封 ,等级从天子到诸侯到9 大夫 即
在 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及其影响。”因此 , 远古社会人类 的经验 、 意识, 可以通过集体无意识代代相传。 举例来说 , 现代很多 人 虽然从没见过蛇或接受过蛇的相关知识 ,却本能地知道畏瞑避
讲究“ 衣锦还 乡” 光 宗耀祖”告老致仕时讲究“ 以“ , 落叶归根” 。而在
外服役 、 羁旅时古人思 乡、 恋乡的文学作品 , 诗经》 自《 时代开始 , 后
世更是绵延不绝。这种根深蒂固的深厚 乡土观念 ,究竟是如何起
源、 发展并定型的?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析成因。
展到战国后期的封建社会时已很成熟 ,加之被后来统治者延绵不
1 原始社会 氏族制度 的残 留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集体无意识” 的概 念, 在文艺学领域产生
“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乡愁是一种对家乡的热爱、思念和眷恋之情。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对乡土情怀和
乡村价值的思考。乡愁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是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情感
认同,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乡村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
乡土情怀是指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热爱和情感认同。在一些乡村人眼中,乡村是温暖的家,是生命的根,是人文关怀和亲情的源泉。他们对乡村生活方式、乡村文化和传统价值
观怀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对乡村的景色、乡土建筑和民俗活动保持着独特的感性体验。
无论是离家走向城市的游子还是远离家乡奔波在外的乡村人,都会在心底对故乡抱有一种
特殊的情感,这就是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的背后蕴含着对乡村价值的思考。乡村价值是指在乡村社会中被人们普遍认同、尊重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乡村价值强调亲情、友情和乡情,弘扬和传承着勤劳朴素、团结互助、守望相助的乡村精神。它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注重个体的责任和尊重,提
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价值以保守传统为基础,又积极融入当代文明,是一种与时
俱进的文化价值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现代化思潮的传播,乡土情怀和乡村价值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面临着人才流失和衰退的问题。乡村文化和传统价
值正在不断被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冲击和侵蚀。很多城市人对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缺
乏理解和认同,对农民和农村社区持有偏见和歧视。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乡土情怀
和乡村价值,甚至导致了一些乡村文化和传统的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情怀和乡村价值,需要加强对乡村的保护和发展。应当加大对农
乡土情感的形成与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乡土情感的形成与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作者:曾广炼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6期
摘要:以《乡土文化》洞口县高沙镇为地点背景来对乡土情感在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当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从而在这一个基础上来深化青年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提升青年人文素质,增强当代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且不断地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青年乡土情感教育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的乡土人文情感的教育工作当教师中可以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来进行入手。
关键词:乡土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分析
乡土情感的含义是某个人对以往生活过的地方和土地上所表达出来的浓烈情感。自古以来农耕社会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而培养,同乡、同族之间的互助、相互关心的行为,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进行乡土情感的培养,因为有着亲情和地缘的社会基础,是世世代代都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血液当中的,为了让这一个民族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注重人文乡土情感的培养。
一、增强青年人乡土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1.乡土情感的教育可以增强青年人对乡土文化的认识
乡土情感是某个地区不断积累下来的,它有着浓厚的乡土色彩和精神,比如地区特色、景观、古迹、景观、乡土艺术等等。在青年人的成长当中他们往往都有着非常活跃的情感和思想。青年人在成长当中往往都会受到社会上不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相对而言,在他们的情感当中乡土情感是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的。且在当代的青年人当中他们的情感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他们对未来都成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具有最佳的活力,文化的素质也很高,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接受力都是很强的,对养育他们的乡土也是具有非常高的情感。因此,在当代的青年人当中进行乡土情感的教学,可以把积极向上的乡土情感进行有效运用,且让他们在这一种教育方式当中去不断地进步和学习,让他们都产生出对乡土情感的认同感,这样才可以很好地提升他们的乡土情感。这一种情感可以很好地提升当代青年人的观察、认知自己本土文化的能力,在认识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加深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中国文化内涵中有一种中国人固有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不仅体现在乡土文化的自然本色中,而且也蕴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乡土社会的本质,就是一种流淌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意识——“乡土情结”,这可以说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情怀。
法国作家埃尔韦.圣德尼在《中国的诗歌艺术》中这样写到:“中国大家庭所有成员身上具有一种明显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别的任何民族中都没有这么根深蒂固,这就是对家乡的怀念和思乡的痛苦。”这足以可见不在故里的中国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人身上有浓重的乡土情结呢?
一.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习俗上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因此,中国人乡土观念浓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1.从海外华侨“落叶归根”行为上看乡土情结
那些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华人,无论侨居它国多少代,即使有人连一句汉语也不会讲,但是对自己祖先曾经留有足迹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仍是那样的浓重。如果有机会回到这片土地上,他们都是热泪盈眶,离开时不少人还要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回家,称之为“乡井土”,表示永远不离祖国母亲的土地!这种浓烈的土地情怀使得中国人独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入土为安”等等思想。
一个人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到了两鬓斑白之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到曾经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若是死后也能葬入那片土地,才真正感到可以瞑目安息了,否则将成为人生最大的憾事。因此,许多人不惜辛劳和钱财,想方设法把去世的父母的灵柩或遗骨运回老家安葬。
乡土情怀,家国情怀——感恩故里,传承中华
乡土情怀,家国情怀——感恩故里,传承中华2023年,时光荏苒,一切都在悄然地变化。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对家乡和国家的情感依旧在心底深深地根植着。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从祖祖辈辈中汲取滋养的文化基因。
回顾过去,我们的祖先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不断开垦耕种。他们观天察地,勤劳耕耘,用他们的汗水换来铺平的道路,动工的沟渠和滋润的土地。从此,他们种下了家乡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情怀,在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中都蕴藏着故乡的记忆。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但是无论这个时代怎样变化,我们依然需要关注我们的根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乡和祖国,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寸都有着我们的情感和记忆。我们应该用感恩的心态去记住它们.
在伟大的祖国里,我们有着广阔的天地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祖国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经历过无数次风雨洗礼,但她依然坚强地矗立在大地上。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拥有着如此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只有通过对这些精神的继承和传承,我们才能抵挡外界的干扰和刺激,坚定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也不要忘记,在这个广阔的时代里,我们还有我们的梦想和追求。我们希望寻找这样一种感觉,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我们每个人将从我们的祖先那里将我们传递下来的文化与时代的
现实相结合,在每一次所做的决策和行动中体现出我们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自己的信仰,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佛,不惧鬼怪,但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却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间,这就是—-—-乡土情怀。安土重迁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植于百姓的心中,无论你身在何方,经历着何种人生,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总是牵引着你,成为你内心深处恒久不变的向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现于文人骚客的的诗词歌赋中,那反复咏叹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乡的痛苦被逐代沿袭和加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近乎扭曲的对乡土的依赖感虽然消极,但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乡土的看重。而这其中包含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在庄子那得到了传承。庄子曾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久旅而归,见到旧国旧都,纵然旧国之中,人物已变;丘陵之上,草木荒芜;比之昔日,十失其九,只有一分相似处,还是畅然有感。将旅者与十失其九的旧国旧都联系起来的正是对乡土的依赖和眷恋,尽管世事变迁,这样一种归属感依然像亲情的纽带一样联系着人与土地。屈原曾在“九章·涉江”中写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而陶渊明更是在“旧园田居"中感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多情的诗人已经开始通过动物们的行为来象征人们对乡土的那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思念。动物们尚且怀念家乡,连死都要向着家乡的方向,更何况感情丰富的人们呢?到了汉朝,由于国家的需要,很多女子因为和亲远离故乡,最著名的当属王昭君。历史上的王昭君未留下只言片语,她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数的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叙写了她离家的孤寂和思想之情。从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的“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到姜夔的“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再到欧阳修的“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诗人们感叹的不仅是那个娇弱宫女的遭遇,更是在咏叹深植于整个中华民族根基的乡土情结,那种思乡的苦痛成为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基调.唐代的文人们也反复咀嚼着对家乡的思念,吟出一首首广为流传的诗歌,比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梅花,夜雨,月光这些明明很普通的事物,却因为与故乡的联系而引发了观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触景生情,熟悉的事物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这是一种剔除不去的感情,无论身在何方,人们的血液中总流淌着乡土情怀.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也更加直白。文天祥那发自肺腑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这一片忠心不仅是对国家的热爱,更是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誓言。
纵观中华历史,任时代变迁,人们不约而同表现出了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民族如此依赖足下的土地?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的。”而中国社会恰恰是乡土性的,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都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陈序经在“东西文化观"中所说,中国文化是“植根于土壤”的“植物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西方文明还处于荒芜的时候,中国文明就发轫了。在黄河和长江的哺育下,中华文化开始兴起,成为世界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依仗着肥沃的平原和水源丰沛的河流的供养,农
耕文明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古时,人们的力量微薄,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掌控力,变幻莫测的天气雨水和不定的收成更加深了人们的无力感。而土地代表着产量,影响着生计,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土地就在他们的脚下,是他们触手就可及的,就像斯嘉丽的父亲对她说的,土地是这世界上唯一不会变的东西,只有土地是最可靠的。这样一种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文明必然使得人们对土地产生一种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人们幻想出了土地神,为表尊敬还为他建了土地庙。祭祀土地神就是祭祀大地,人们把收获的谷物和水果贡献给土地神,感谢他所带来的丰饶的生活并祈祷平安以及好的收成。直到现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乡村仍然存在土地庙。而且,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乡土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让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深入骨髓,即使在今天,“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依然深入人心。一开始,家庭是生活劳作的基本单位,人们的生活需要和情感诉求都能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家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因而像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一大批注重合家团聚的传统节日被延续并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因此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身处异地,人们变得更加脆弱敏感,更多的思绪在脑海中激荡,回忆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于是乡土情怀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广阔。人们怀念的不只是故乡的那片土地,更是融入了自己美好回忆的一整块记忆,是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生命.正如柯灵所说,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归根结底,中国乡土观的背后是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沉持久的文化,而对故乡的怀恋就是对广义中国文化的怀恋.虽未亲身经历,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的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判断。
每次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都有强烈的共鸣,诗中描写的母亲那殷殷的期盼令人动容。高中第一次离家,躺在坚硬的木板床上,月光辗转照在窗台,也照进了我深藏的心。那时候,我第一次想象在母亲密密缝的时候游子的内心.母亲送走的是心头肉,而游子离开的是记载了曾经一切的故乡。我迎着那月光,回想我曾经拥有的一切.我的骄傲我的坚强我的辉煌,都遗留在我已离开的故乡。离开了故乡,我什么都不是,我要在没有回忆的地方开始打拼,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离开了母亲怀抱的孩提,我感到深深的恐惧.到了大一开学,送走父母,又一次从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还是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月光如练,一如三年前的那个夜晚.有一丝夏日的风穿过,我闭上眼睛,脑子却异常清醒。我终于后知后觉的感到,心的某一块早已留在了故乡,从三年前的晚上开始,那一块就空了。这三年我战胜了对未知的恐惧,我打拼出自己的荣耀,可是我的心没有一刻是完满的。从我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故乡就成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怀念故乡,怀念的只是它,无关其他.从那时起,我开始理解诗人们化不开的忧愁。也开始明白,这是深植于我们身体里的乡土情结,无药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