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

合集下载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已经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使用了数千年。

然而,对于其生理机制的理解仍然是有限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的一些主要理论。

首先,针刺镇痛的一种理论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穴位是人体的特定位置,通过针刺可以激活相关的神经传导路径。

当针刺穴位时,神经末梢会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如内啡肽、丙酸氨基酸等。

这些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痛觉传递的信号,减少疼痛感。

其次,另一种理论是针刺可以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包括内啡肽、β-内啡肽和编码阿片肽的基因肽。

这些物质的释放可以通过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减弱或抑制疼痛感。

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释放。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通过调节GABA的释放,针刺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实现镇痛效果。

最后,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炎症反应。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红肿、热痛等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等方式发挥镇痛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解释。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科园 月刊
I 1
i 毫 业 研究 黾 哪艽
针刺镇痛晌坝代酮究进展
王允娜 邱连利 / 肃省 中医学校 甘
[ 摘 要 ]针刺镇痛 是指运用针刺 的方法 防治和治疗疼痛 的一种方法。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 的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 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觉和痛反 应两个成分。 目前有不少 学者致力于研 究针刺镇痛 的机理,笔者对近十年 的相关文献进行 了 整理。
[关键 词 ]针刺镇痛 研究 中医理论 医学 神经
中医理论 针刺治 疗疼痛 可 以追溯到 秦汉 时期 , 《灵枢 ・ 刺节真 邪 》 日 : 用针之类 , “ 在于调气。” 《素问 ・ 宝全形论》日:“ 凡刺 之真 , 必本 于神 。” 《 枢 ・ 灵 九针 十二 原 》日 :“ 以微针 , 欲 通 其经 脉 , 调其血 气 。” 由此 可知 , 刺具 有调气 和治 神的功 能 , 针 因而 具有 较好 的镇 痛 作用 。针 刺之 调气 , 即调 和气 血 。一 方 面在 于调 节气 血 的运 行 :气 为血 之帅 , 血为气 之 母 , 行则 血 气 行, 气滞则 血瘀 , 刺可 以使 气 血运行 正常 , 针 则血 瘀除 , 经脉 通 故日 “ 通则 不痛 ”; 一方 面针 刺可 以调节 脏腑 经络气 血 的盛 另 衰, 损有余而补不足 , 使阴阳平衡 、气血旺盛 , 脏腑经络得到温 煦濡养 , “ 则 荣则 不痛 ”。明代 ・ 武在 《 灸聚英 》中曾日 : 高 针 “ 龙摆 尾气 交 流 , 苍 血气 奋 飞遍 体周 。任 君疼 痛诸 般 疾 , 一插 须臾 万病休 ”。 这是 对针刺 镇痛 的效应作 了极 为形象 的描述 。 二 、现 代医学对 针 刺镇 痛 的认识 ( ) 代 生理 学对 针 灸镇 痛 机理 的研 究 例 有 以下 几个 一 现 , 观点 : 1 、针 灸 能激 活脊 髓 后 角胶 样 物质 内神经 元 , 抑制 疼 痛 的 传导 , 提高 了痛阈 ; 2 、针灸 启动 了 中枢 下行抑 制 , 内啡肽增加 ; 3 、针灸 产生损 伤性 电流 , 断痛感 传导 。 阻 同时改变 植物 神 经兴奋性 , 疼痛局 限 ; 使 4 、针灸使痛 阈上升 , 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 还 递质 X2 氨基丁酸 (A A 增高 , G B) 抑制缰核活动水平 , 提高痛阈 起到镇 痛作用 ; 5 、针 灸 能改 善局 部 组 织 的血 液微 循 环及 淋 巴代 谢 , 除 排 致痛物质 , 到镇痛 的作用 ; 达 ( ) 刺镇痛 的神经 化学 机制 : 二 针 八肽 胆囊 收缩 素 ( C 一 )是 目前 发现 最 强的 内源性 抗 阿 CK8 片物 质。许 多资料 指 出 ,在 整体动 物行 为或 中枢痛 反应神 经元 电活 动 的水 平上 ,腹 腔 、脑 室或 蛛 网膜 下腔 注 射 C K 8本身 C一 对 大 鼠的痛 阈没有 明显 影响 ,但能 选择 性对抗 电针 或吗 啡的镇 痛 作用 。徐满 英 等通 过实验 ,进 一步 证实 , C K 8的抗 电 C一 针 镇痛作 用 在 中枢 痛反 应神 经元 电活动 和整体 行为 反射水 平上 是 协 同一 致 的 ,而且 尾核 中 P N 和 PN 的电 活动作 为 观 察疼 E I 痛 和镇痛 指标 是确 实可行 的 。杨 东 晓 等通 过实验 证 明脑室 注 射 八肽 胆囊 收缩 素能 同时对抗 电针 对痛 奋神经 元或 痛抑 制神经 元 和甩尾 潜伏 期 的镇 痛 作用 ,且八 肽胆囊 收缩 素 的抗 电针 镇痛 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 同一 致 的;近年 来 , 多资料 表明 电针可促 进 内源性 阿片肽 的释放 , 许 所以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针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抗内源性 阿片肽镇痛作而实现的。提示 ,降低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 量或阻断束旁核中胆囊收缩素受体可以提高临床针刺的痛疗效 以及 束旁 核 中痛兴奋 神 经元 和痛抑 制神 经元 电活动作 为 观察疼 痛 和镇痛指 的影 响 三

实验动物学关于针灸镇痛机理的研究概况

实验动物学关于针灸镇痛机理的研究概况

刺激 造成局部 组织 的损伤 , 致机体 释放 降低痛 阈的物质 P 、 导 K 5一H 、 、 T K 缓激肽等 , 这些有害 刺激分 布在 皮肤 、 肉、 肌 内脏 和 关节 的疼痛感受器 , 通过 A一8 纤维 和 C纤维传 至疼痛 中枢 ( 脊 髓 、 脑 和大脑 ) 丘 。此 外 , 痛 还 受 到 精 神 、 理 状 态 和 社 会 、 疼 心 经 济等多方面 的影 响 J 。 2 2 实 验 动 物 学 关 于 针 灸镇 痛 机 理 的 研 究 .
方面进行 深入探 讨 。 用整体观去看待 问题 。在今后针 灸镇 痛的现代机理研 究提供 参考 , 寻求更好 的临床 治疗效果 。
关键 词 : 灸镇痛机理 ; 针 实验 动 物 ; 究 概 况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 2 6 9 文 章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9 8 2 1 ) 2— 0 6— 3 R4 . A 10 7 X( 0 2 0 0 4 0
整理 收集近年来 关于针 灸镇痛的动物 实验 学研究进行概括 总结 。提 示针 灸镇痛是 在针 刺作 用下 , 由机 体 内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 经、 液、 体 酶等 多 因素的共 同参 与的结果 , 是致 痛和镇痛相对 立统一的 两个方 面的复杂 的动 态整合过程 。在针 灸镇痛 机 理的现代研 究 中, 关于动物 实验学研 究的报 道较 少, 主要 集 中在神 经、 液等方 面, 体 这仅 是冰 山一 角, 仍不 足 以弄 清其镇 痛 原 因; 物模 型与人体 虽然相近 , 毕竟存在差异 , 了彻 底弄 清针 灸镇痛 的机理 , 从 多水平 、 动 但 为 应 多角度 、 种差 异等 不 同 物
( A,. s10H ,0mi) 侧 “ 三 里 、 阴 交 ” 后 , 3m 0 3m ,0 z3 n 双 足 三 穴 不 仅有 明显的电针抑制伤 害性 放 电的作 用 , 而且 其抑 制作 用可 持 续 2 i 0m n以上 , 提示 电针镇痛作用在 横断脊 髓 的大 鼠身 上依 然 明显 存在 , 明了电针镇痛脊 髓机 制 的重 要性 。孙 文颖 等实 说 验用体重 20g一 0 5 3 0g的雄性 S D大 鼠, 以截 肢造成 创伤 疼痛 , 电针“ 华佗夹脊 穴” , 后 发现脊髓 I 一Ⅱ层 F S蛋 白表达 较对 层 O 照组 明显减少 , 提示 电针夹脊 穴对 脊髓初 级传 人 中枢伤 害性 传 入具有抑制作用 。何晓玲 等实验 用体 重 2 0g一 5 5 3 0g大 鼠 , 腹腔注射乌拉 坦麻 醉造模 , 璃微 电极 细胞 外记录 T ~L 脊髓 玻 。 1 背角会 聚 神 经 元 对 后 爪 伤 害 性 刺 激 的 反 应 , 察 到 低 强 度 观 ( 电针作用于与痛源 接近的“ 三里” 对背 角神经元 的伤 2V) 足 穴 害性反应 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 , 表现为 强 电针穴 位镇痛 作用 的广 泛性 。史 向党 等将 不 同频率 电针 的 S D大 鼠分别 随 机分 组 , 予 以脑立体定位技术 , 分别进行大 鼠双侧 v A的假损 及损毁 造 T 模, 利用 电针及 核团损毁技术 证 明了大 鼠双侧 中脑 腹侧 被盖 区 ( T 的 D 能 通 路 参 与 不 同 频 率 ( z 10H ) 针 对 甩 尾 V A) A 2H ,0 z 电 实验 镇痛。姬广 臣 等用体重 (0 2 )g的雄 性 s 20± 0 D大 鼠, 在 大鼠脚掌注射 角 叉 菜胶 造 成 炎 症痛 模 型 , 造模 前 电针 致 炎 侧

针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针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针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针灸是早期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针灸治疗的范围较广,可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针灸的疗效受到很多人的拥护和认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中,针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开始被广泛研究。

一、针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1.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针灸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针灸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生成,提高神经细胞生成的速度。

实验证明,针刺可以引起局部的痛感,这种痛感可以激发神经细胞的活动,激活神经元,从而促进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

2.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在实验中发现,针刺可以诱导小鼠脾脏的巨噬细胞产生IL-1、IL-6、IL-10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着针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过程中。

3.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针灸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例如:针刺可以促进雌激素的分泌,调节生殖生理周期,在产后妇女的乳腺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有一定的效果。

二、针灸的临床应用1. 针灸治疗关节炎由于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和炎症可能会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导致关节功能的丧失。

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微刺激和刺激产生热效应和细胞透明效应,调节关节囊内的组织状态和相关细胞的代谢过程,以及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和体内生物节律,从而缓解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

2. 针灸治疗慢性痛针灸可以改善慢性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等疾病。

在实验中发现,针刺能够诱导局部的脊髓和脑干皮质区神经元兴奋,并释放胡萝卜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物质,缓解慢性痛患者的疼痛。

3. 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针灸可以缓解消化系统的不适感和疼痛,例如:胃炎、胆囊炎等疾病。

实验中发现,针刺能够促进胆汁排放,改善食物消化和吸收,从而缓解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各种症状。

三、针灸的优点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临床治疗中有很多优点,包括:1. 针灸治疗没有危险和副作用针灸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由于其微刺激和刺激产生的热效应和细胞透明效应是有限的,针灸治疗几乎没有危险和副作用。

针刺麻醉的原理

针刺麻醉的原理

针刺麻醉的原理针刺麻醉,作为一种传统的麻醉方式,在当今医学领域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干扰神经传导,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针刺麻醉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在现代医学领域,针刺麻醉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够用于手术麻醉,还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

本文将对针刺麻醉的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针刺麻醉的原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和神经系统。

针刺麻醉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改变神经传导的方式,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针刺麻醉被称为“针砭”,是一种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刺麻醉的原理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麻醉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激活神经末梢,改变神经传导的方式,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达到麻醉的效果。

具体来说,针刺麻醉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麻醉效果:第一,刺激穴位可以产生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内啡肽、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可以影响神经传导,减轻疼痛感知。

第二,刺激穴位可以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神经元的放电,从而减轻神经传导。

第三,刺激穴位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加快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减轻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

针刺麻醉作为一种传统的麻醉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手术麻醉,还可以用于术后镇痛、慢性疼痛治疗等领域。

针刺麻醉在治疗疼痛方面尤为有效,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针刺麻醉还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

在临床应用中,针刺麻醉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是穴位的选取,不同的穴位对麻醉效果有不同的作用。

其次是刺激的技术和强度,刺激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对麻醉效果也有影响。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它基于经络学和脏腑理论,认为疼痛是由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恢复经络的通畅和脏腑的平衡,从而调节疼痛的传导和感知。

针灸的刺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止痛效果:
1. 神经调节:针刺穴位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产生电化学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再由脊髓传递到大脑,改变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的感受。

2. 血液循环改善:针刺穴位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和养分的供应,帮助善导体化、祛湿化瘀,从而减轻病灶部位的炎症和肿胀,缓解疼痛感。

3. 激活自身调节机制:针刺穴位可以激活体内的自身调节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调整体内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减缓疼痛的发作和进展。

总之,针灸通过调节神经、血液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改善病灶部位的病理状况,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效果有限,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针推1201 120102154 陈耀宗疼痛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多种缓解以至于消除疼痛的方法,针灸就是其中的一种古老的镇痛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对针刺镇痛原理进行研究,几十年来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多层次(从整体水平进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多角度(神经、体液和经络等)的探索,对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全面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针刺镇痛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整个神经系统,既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核团,又涉及周围神经及其传导体系,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关系较为密切。

针刺镇痛是一个整体综合作用,是神经各部功能及体液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激发而形成的镇痛机制,仅就此问题作简述。

1.脊髓的针刺镇痛机制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是痛觉信息加工、处理和译释的第一站,也是一个疼痛反射中枢,疼痛信息和伤害性信息经脊髓后根传入到脊髓,再经脊髓的初步整理和分析,一方而继续上升到脑的不同节段,另一方而经传出神经层有大量的特异性伤害性神经元,电针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的痛放电减少一半以上,而达到镇痛作用。

单个电脉冲刺激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先后产生兴奋性突触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通过突触后抑制来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放电,以减少疼痛反应,表明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发生相互作用,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就已能抑制伤害性信息。

另据针刺镇痛的脊髓节段性抑制的研究,表明脊髓水平的Y氨基丁酸、阿片肽和P物质,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2.脑干的针刺镇痛机制2. 1针刺信息与伤害性信息在脑干的相互作用在脑干网状结构汇集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的信息,各种不同的纤维可以终止在同一个网状结构细胞上,针刺信息和伤害性信息在脊髓发生相互作用后,二者均可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然后沿脊髓上行传导束传向丘脑。

针刺穴位缓解或治疗镇痛原理的中医穴位论文

针刺穴位缓解或治疗镇痛原理的中医穴位论文

针刺穴位缓解或治疗镇痛原理的中医穴位论文摘要生命活动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服从最基本、最一般的物质运动规律物理学和化学的规律.然而生命活动都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运动形式,它比人体、生命活动以外的物理化学复杂得多,特殊形生命活动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服从最基本、最一般的物质运动规律-物理学和化学的规律.然而生命活动都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运动形式,它比人体、生命活动以外的物理化学复杂得多,特殊形式表现出这些物理学和化学的规律。

早在10余年前恩格斯就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精辟地指出"生理学当然是有生命物体的物理学,特别是它的化学,但同时又不专门是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一方面它在这里又上升到了更高的阶段";.自然科学发展至今我们在边缘学科中才认识到物理化学之间,出现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吐纳导引充满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的全过程,这就是物理学与化学之间上升到了更高的阶段,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表现形式。

因此,应开设对生物物理学课题的研究,把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这一边缘学科作为的传统中医疗法早日走向世界的桥梁。

呼吸循环代谢的过程就是物理化学的过程,消化吸收代谢的过程就是化学物理的过程。

研究生物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这一边缘学科,就是研究呼吸循环代谢与消化吸收代谢产生的物质运动变化和生物信息变化的规律,这就是科学的理想,求真的目的。

我在03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针刺外关穴透支沟、三阳络穴、太阳穴透瞳子腰穴治疗偏头痛70余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余例,针刺手针穴治疗急性胸腰软组织扭挫伤600余例,均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刺足三里穴或用维生素K3注射液封闭足三里穴,治疗急性腹痛190余例,不但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于鉴别内、外科腹痛的病情观察,防止误诊、漏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将上述针刺镇痛的原理进行综合分析如下:过去一种认为针刺镇痛的原理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的,其中枢神经递质有以下几种:一是5-经色胺(5一HT):二是儿茶酚胺,它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是乙酸胆硷(ACH);四是类啡肤等,且多数认为ACH和5&·HT有加强针刺镇痛的作用.另一种认为,针刺镇痛的原理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针刺穴位一般要诱导20至30分钟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医院疼痛科针刺的原理

医院疼痛科针刺的原理

医院疼痛科针刺的原理
针刺是疼痛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点:
1. 刺激穴位:针刺通过插入针头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激活经络等作用。

针刺穴位的选择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定,有的穴位可以直接作用于疼痛区域,有的穴位可以调节全身气血循环,从而减轻疼痛。

2. 调整神经系统功能: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变神经传导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疼痛过敏的神经递质释放,减轻疼痛感知。

3. 促进血液循环:针刺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损伤部位的修复和康复,从而减轻疼痛。

4. 释放内源性物质:针刺可以刺激机体释放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血管活性物质、神经生长因子等,这些物质具有镇痛、抗炎、促进修复等作用,可以减轻疼痛。

总之,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释放内源性物质等方式,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具体的针刺原理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和解释。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针灸针,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疼痛的目的。

虽然一些人对针灸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但研究已经发现针灸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来缓解疼痛,这使得针灸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辅助疗法。

本文将介绍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首先要介绍的是针灸对疼痛感觉的调控。

针灸可以刺激皮肤、肌肉、神经和深部组织,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改变疼痛感受。

针刺麻痹物质可以通过刺激针灸点,激发神经系统中的内源性痛阈应激反应,在不同神经系统水平上产生镇痛作用。

事实上,研究发现,针灸可以促进内啡肽和其他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从而增加镇痛效果。

其次,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进而减轻疼痛。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流动以及增加血液供应,来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功能。

缺血组织往往会导致疼痛,而针灸可以通过增加血液流向受损区域来改善组织的氧供和养分供应,从而减轻疼痛感。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来缓解疼痛。

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常常是引起疼痛的原因之一,而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使神经系统回到正常状态。

例如,针灸可以通过激活外周神经系统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疼痛信号传导,从而减轻疼痛。

最后,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缓解疼痛。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组织损伤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疼痛。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中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针灸可以通过影响炎症反应中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来调节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在实践过程中,中医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痛点来选取相应的针灸穴位和方法。

例如,对于局部疼痛,师们会选择刺激痛点周围的穴位,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针灸镇痛的科学原理主要包括上述提到的神经调节、血液循环、神经系统活动和炎症调节等多种机制。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针灸的止痛机制并不是完全清楚的。

虽然目前已经做了许多研究,但针灸的生物学机制仍然存在争议。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 神经 一血管功能 障碍所致 的头 痛, 具有 周 期性 、 反复发作 的特 点 , 历来被 医家视为 疑难病 症。近年来 , 针刺治疗偏头痛在 临床广泛应 用 , 取得较 好的效果 。现将 其
针 刺 治 疗 偏 头 痛 的作 用 机 理 及 临 床 研 究 进 展综 述 如 下 。
阔前景 , 并提 出存在的 问题、 争议及改进意见。
关 键 词 : 头痛 ; 灸 ; 用机 理 ; 偏 针 作 临床 研 究 ; 进展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 R 4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24 (0 10 —0 7 — 0 1 0 — 3 9 2 1 )3 0 6 3
针 刺 可调 节 脑 血 管 的 收 缩 与 舒 张 , 而 呈 现 出 一 种 双 向 良性 从 调 整作 用 _ 。 7 ]
综 述 了近 年 来 针 灸 治 疗 偏 头 痛 的 临 床 机 理 和 研 究 进 展 , 阐述 了针 灸治 疗 本 病 的 方 法及 疗 效 , 确 了针 灸 治 疗 的 优 势 及 广 明
志 ,0 6 2 ( ) 1 6 2 0 ,8 6 :7 .
[ 5杨华元 .艾 灸疗法 的 生物 物理 机制 初探 [ ] 中 国针灸 , 90 1] J. 19,
l 1 : 7 O( 0) 1 .
[ 6 吕荣 .艾熏治疗指 ( D头炎 30例临床观察 和实验研究 厂 ] 中 1] h 0 J.
1 针刺治疗偏头痛 的作用机理 1 1 针刺 的镇痛作用 . 内源性 阿片肽是存在于人体脑 、 神经 末梢 的吗啡样作用 物质 , 是机 体 内产 生镇痛效 应的主要 物质 之一 。实验证 明针刺 能加 速大 鼠体 内 内啡肽 和脑 啡肽 的合 成 , 强内源性 阿片肽 的活性 或激 活内源性 阿片肽能神 经元 增 释放阿片肽 , 使脑 内阿片肽的含量增高 。另外 , 痛神经网 ] 疼 络学说的 f I P T 研 究表 明 , 内存 在调控 疼痛 的相 MR 和 E [ 脑 应脑 区, 尤其是前额 叶皮质和 扣带 回皮 质在疼 痛信号 的传导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卢森堡国家健康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佰瑞福世联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宁教授、医学博士针灸学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治疗体系,是中医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

其特点是:针灸对多个功能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能够发挥比药物更符合生理规律的调控效应,其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1、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可分为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

在同神经节段水平,针刺只要能兴奋穴位的A类纤维就有明显的镇痛效应。

其机制为粗纤维的传入在脊髓对痛敏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从而关闭了伤害性信息向高位脑中枢传递的闸门。

也就是说,针刺只要激活较粗的传入纤维就能产生节段性的镇痛效应。

针刺引起全身各部位的镇痛效应,是因为针刺激活了机体的抗痛系统。

只有较强的针刺激,在Aδ类或/ 类传入纤维能被兴奋时,才能有效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有关结构,并在临床和实验条件下已观察到了明显的广泛性镇痛作用,从而揭示了局部与全身性镇痛作用的机理。

2、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人类的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过敏性疾病(哮喘)、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等,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针灸对这些疾病都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

由于这些疾病的表现大多以数个脏器或多个功能系统受损,针灸经络的特异性联系不很明确。

因此,针灸经络的作用还涉及到整体非特异调节效应,这种效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海洛因依赖者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

在女性患者,99.8%月经异常,尤以闭经或周期延长为多见。

海洛因依赖者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特异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调整其免疫功能,对海洛因依赖女性患者药物戒断和月经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经、穴—脏腑相关机制的研究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常常可在穴区皮下触到结节状或条索状物,这些现象常与内脏的某些病理变化有关。

针刺分娩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针刺分娩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综述针刺分娩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王锋1谭奇纹2任红艳3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山东省济南市第七中学摘要:综述近十年来针刺分娩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进展,针刺分娩镇痛方法有确定的镇痛效果,并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但因选穴不一,手法不同而使镇痛效果出现差异,镇痛效果评定标准各异,针刺分娩镇痛的机理缺乏系统性研究。

关键词:针刺镇痛;分娩阵痛;综述中图分类号:R25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509(2010)04062402Review on Mode r n S tudy of Ac upunctur e Analge sic of Childbirth Wa ng F eng,Tan Qiwen,Ren H ongyan Shandong Unive r sity of TC M,J i nan(250014)Abstract:I t reviews on the clinic al a cupunc tur e analgesic of c hildbir th and its mechanism study in r ec ent10years;ac upunctur e an algesic s has definite effect on childbir th,it can shorten course a nd post birth ble eding;but it has dif fer ent effec ts with differ e nt ac u points a nd standar ds;it lacks systemic researchKe y wor ds:ac upuncture;childbirth analge sics;r eview随着自然疗法的兴盛,针刺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针刺分娩镇痛方法有确定的镇痛效果,现就近十年来研究概况分述如下。

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疗法,已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它与常规医疗技术相比,有着更加温和的疗效和更加安全的应用方式,针灸疗法在一些慢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治疗效果被广泛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研究,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发展愈加广泛,正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针灸在疾病治疗中的现代应用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插入和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效果的疗法。

它的基本理论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等生理状态,从而改善人体的内部环境,实现疾病的治疗。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它不像常规的药物治疗那样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针灸疗法常用于疼痛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治疗方面。

1.1疼痛病治疗疼痛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治疗难度大,长期服用药物易出现耐药性等问题。

针灸疗法在疼痛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优越的疗效和患者接受程度。

例如,应用针灸可有效控制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减轻患者疼痛感,且长期治疗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和毒副作用。

1.2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将毒蛇、毒蜘蛛等毒液注射到获得的抗毒血清中,再经由针灸等手段施治于患者身体内,从而打破传统的解毒观念,成功将中毒时间少于24小时的患者救活。

同时,针灸疗法对于癫痫、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亦有良好的效果。

1.3 泌尿系统疾病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但是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难以成功。

而针灸和经络刺激则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从而将患者的肾功能、泌尿系统积水情况等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和治疗,让患者的身体得到更好的恢复。

二、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疗法,但是它仍然在不断的往现代医学领域发展。

随着科技和临床实践研究的深入,针灸疗法将逐渐走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等方面的发展。

针刺镇痛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

针刺镇痛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
步。 针刺 镇痛 的研 究 ,实 际上是 由针刺麻 醉 ( 针麻 ) 发 展而来 的。针麻是 2 0世纪 5 0 年代 我 国医学科学 工
作者 把针刺应用 于外科 手术 的原始创 新 ,是根 据祖 国传统 经络理论 ,结合手术要求 ,按照循经取 穴 ,辨 证 运用针刺手 法进行的一种手术方式 。上世纪 7 0 年代 ,针麻 手术 种类近百种 、六 十余万例 。 目前 ,针麻依然
中 国疼 痛 医 学 杂志 C h i n e s e J o u l n a l o fP a i n Me d i c i n e 2 0 1 3 . 1 9 . r 2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9 8 5 2 . 2 0 1 3 . 0 2 . 0 0 1
要 的理论意义 和临床价值 。

专题论坛 ・
针刺镇痛 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
万 有
( 北 京大学神经科 学研究所 ,教育部 / 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 室 ,北京 大学基础 医学 院神经生物学 系,北京 1 0 0 1 9 1 )
针刺用于 临床各 种急慢性疼痛 的治疗 ,构成疼痛处理 的有效 措施 之一 ,在
国 内外得到广泛 的应 用 。除传统 的手针 以外 ,现代发展起来 的电针 和经 皮穴位 电刺激 f t r a n s c u t a n e o u s e l e c t r i c a l a c u p o i n t s t i m u l a t i o n , T E A S ) 在 国内外也 同样得 到
在临床 上使用 ,而且 在清醒 开颅手术 、开胸心脏手 术 、甲状腺 切除 以及肺 叶切除等手术 的研究 中,已初 步 证实其优势 。例如 :术前使用 可减轻患者焦虑程度 ,减少吸入麻醉 的用药量 ,减少术后镇痛 的用药量。 当今 的 “ 针麻 ” 已经不是上个世 纪 6 0年代 单纯地应用针刺 ,而是 针药复合麻醉—— 即针刺与小剂量麻 醉药 、镇 痛药合并应 用 ;有 时要 加上某些 针麻增效 药 ,以加强 针刺 的镇痛 效果 ,保证患者 在手术 中完全无 痛 ,以及减少术后痛 ,降低药物 和手术 创伤引起的副作用 。

针灸针刺法实验报告

针灸针刺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针刺法在治疗慢性疼痛疾病中的疗效,并通过实验验证针灸针刺法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60例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实验组采用针灸针刺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2. 实验分组(1)实验组:采用针灸针刺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 选取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

② 针刺方法:采用直刺法,针尖朝向穴位中心,深度约0.5-1寸。

进针后,进行捻转、提插等手法,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③ 针刺频率: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30分钟。

(2)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

3. 实验指标(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2)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4. 实验数据统计采用SPSS 2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三、实验结果1. 疼痛评分实验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6.8±1.2)、(3.4±0.8),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6.5±1.1)、(4.9±1.0)。

实验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0.2±7.5)、(80.4±8.2),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9.8±7.8)、(72.5±8.1)。

实验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刺镇痛的原理

针刺镇痛的原理

针刺镇痛的原理一、针灸镇痛的概念针灸治疗疼痛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中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内经》中涉及疼痛的篇章有十余篇,有三篇是痛症专论,对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转归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疼痛的理论。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二、针刺镇痛的原理针灸止痛原理:针灸麻醉,又称为“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针灸学经络理论,循经取穴,以针刺人体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促进乙酰胆碱的大量分泌,阻碍痛觉的传导,从而达到减痛或镇痛的目的。

所以针灸镇痛的原理,就是抑制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因疼痛造成的异常放电,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三、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1)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中药网www。

zhong—①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针刺信号是通过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及神经末梢的兴奋传入中枢的。

研究表明针刺所兴奋的神经纤维的种类包括Aα、Aβ、Aδ、C这4类,一般认为病人能够接收的针刺强度主要是Aβ、Aδ类纤维兴奋,因此针刺是用较弱的刺激达到镇痛的目的的;但也有研究表明C类纤维的传入的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低强度电针(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镇痛范围小,而高强度电针(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镇痛范围大,针刺刺激如果达到兴奋C类纤维的强度,即可能是以一种伤害性刺激的方式来抑制另一种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不过,临床上常用的刺激量是病人能承受的不太强的刺激。

②针刺信号的脊髓内传导途径针刺引起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主要交叉到对侧脊髓腹外侧束上行,与痛、温觉的传导途径相似,这为针刺信号与痛信号在传入过程中相互作用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在脊髓空洞症患者,病损涉及脊髓前联合或腹外侧索,一侧的节段性痛温觉消失,在相应的穴位给予针刺则不能引起明显的针感,而在脊髓背束受损时,并不影响针感的产生。

针刺的脑机制与临床应用

针刺的脑机制与临床应用

针刺的脑机制与临床应用针刺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在中国国内,针灸治疗已被很多人所接受,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针刺的疗效以及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通过不同的研究手段,对针灸治疗作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针刺治疗的引入,有了科学论据和基础,对于推广和应用针灸也有现实的意义。

本文将会详细谈及针刺治疗的脑机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针刺的基本原理针刺是运用麻醉和感觉神经学的基础知识、中医经验和疗效,通过针具、手法等手段,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中,每个穴位都有着不同的诊治方法和具体应用。

针刺虽然源自于中医,但其作用机理已被科学所证实。

针刺可以调节大脑的神经递质和激素,改善身体的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平衡、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刺的作用机制1. 神经递质影响神经递质是人体内部传递信号的媒介,是调节人体各系统和器官正常功能的关键。

针刺可以调节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亚硫酸甘氨酸和肽类等,从而起到调整身体机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耳穴针刺会改变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

在针刺治疗中,这些神经递质的变化和趋势反映出了治疗的效果和过程。

2. 脑区功能调控从观察针刺的反应可知,针刺穴位位于皮肤或肌肉表层,但治疗效果却可以远远超过针刺部位。

这是因为针刺可以利用皮肤、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反射传递,使中枢神经系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功能调控。

研究表明,针刺刺激不同穴位时,会激活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如前额叶、后枕部和下丘脑等。

这些区域与情绪、疼痛、认知和意识等方面的变化有关,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3. 免疫调节研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和促进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等。

从针刺反应的角度来看,穴位反应的显著度与身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新时期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

新时期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
a age i n l sa.
【 ywod 】 cp ntr aags ; dm u ii il a ;td f eh ns R sac ed Ke r s A u u c e nlei Mo e m hds pi r Su yo m cai u a c ny m; eerht n r
中 国 中 医 急症
21 0 2年 1月 第 2 1卷 第 1 期 J T M.a .0 2 V 12 . o1 E C Jn 2 1 . o. 1 N .

思 路 与 方 法 ・
新 时期针刺镇痛机理 的研究趋 势
朱现民 尹 连 海
( 南 中医学 院第三 附属 医院 , 河 河南 郑 州 4 0 0 ) 5 0 8
T eT i f ltdHo ilHea n esyo C H nn,h nzo ,5 0 8 h hr i i e s t , nnU i rt dA a pa v i fT M, e a Z eghu 4 0 0
【 s a t soeo ea pi t nesn e fau u c r admoiut nc nclau u cuea a ei Abt c】A n f h p l ai s cso cp n t e n x so l ia,cp ntr nl s r t c o e u b i i g a
针灸 有 显著 的镇 痛作 用 , 几乎 可 以治疗 各种 疼 痛 ,
活 质量 等多 角度 进行综 合评 价 ,以充分 体 现针刺 镇 痛
的优势 和特 色 E。
不但 范 围广 泛 , 而且 功效卓 著 , 至现 今疼 痛性 疾病 仍 直 为针 灸 临床 的主要 适 应证 。针 灸镇 痛 机理一 直 为 当今
国内外 医务 界所 关 注 , 对其 研 究从 未 间断 。总体 来 说 , 20 0 0年 以前 的 针刺 镇痛 研究 多 是对 针刺 镇 痛效 果 、 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镇痛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针灸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治疗技术,是通过针刺人体表面的一些特殊位点,即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迄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治疗范围非常广泛。

针灸已在160 多个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家和地区中应用,世界卫生组(WHO)也推荐针灸可用于43 种疾病的治疗。

在针灸的众多治疗作用中,针刺相关穴位所产生的镇痛作用最为人们所关注,也是西方现代医学开始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的最主要领域,本文就近年来针刺镇痛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针刺镇痛研究概况30 多年前,针灸在西方的应用仅限于亚洲裔人群目前,而随着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技术的独特性引起了西方主流医学界的高度兴趣,也就此打开了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大门。

1992 年,美国国会成立了替代医学委员会。

1997 年,根据一些设计严谨并设有合适对照组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发表了一项声明,确认了针灸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1998 年,针灸成为最受美国医生欢迎的替代医学疗法。

1999 年NIH 成立了国家替代医学中心。

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与针灸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在SCI 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1973-1997 年,平均于每年148 篇,其中98 篇为论著,而从1998 年到2009 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00 篇,其中450 篇为论著。

在1991 年到2009 年总共发表的3975 篇针灸相关的研究论文中,有41%(1647 篇)是与疼痛和镇痛相关1。

因此,从在某种程度来说,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过程中也是东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的一个过程。

2.针刺镇痛的东、西方医学理论基础相对于治疗来说,中医针灸的哲学基础更强调预防。

中医认为自然界共生着两种相互对抗而又相互补充的力量,即为阴和阳,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能够调节体内关键性能量,也就是“气”的流动。

当人处于健康状态时,阴和阳是平衡的,“气”的流动是平顺的、规则的;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对“气”产生干扰,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还认为,“气”是在体内的网络状管道中运行的,起到连接内部器官与皮肤表面的作用,这些管道就是所谓的“经络”,人体上361 个穴位就分布在这些经络上。

基于这一理论,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是由于经络的阻塞,当通过针刺穴位使“气”运行通畅时,疼痛则自然缓解2。

但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尚没有发现有“经络”这种物质存在,也就是说没有解剖学基础。

然而,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确实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疾病,因此,经络可能不是一种物质,而更可能是一个功能性的集合体,是神经、循环、内分泌、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的集成表现。

40 多年来,众多中外学者应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了大量针刺镇痛的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证据,初步构建了针刺镇痛机制的理论框架,即针刺是通过兴奋传入神经,调节疼痛在脊髓的信号传导以及在大脑的感知,进而产生镇痛效果。

许多动物、人体以及影像学研究都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开展研究的3。

3.针刺镇痛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多认为,针刺的镇痛作用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精神心理成分和生理作用,而针刺镇痛的生理作用有赖于穴位的选择、是否产生得气感、针刺后的刺激模式、强度、持续时间、遗传个体差异性等。

3.1 穴位的选择针对不同疾病引起的疼痛,穴位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镇痛的效果。

现代的针灸研究者通常会是采用中医针灸师依据中医理论所选取的选穴。

中医和西医在疾病本质的理解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即西医对疾病的定义是限定和量化的,而中医更强调整体观,认为疾病是机体各功能间、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失调所导致的,因此,基于恢复机体平衡的理念,穴位的选择至少应该遵从以下三个原则:①在经络体系中,选择正确的经线比选择正确的穴位更重要;比如应该选择胃经治疗胃部相关疾病;②采用距离发病器官较近的器官,比如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金门穴(BL63)治疗眼部疾病,因为膀胱经是达到头部,连接眼睛内眦的。

③哪里有痛,哪里就是转运节点,这就选择阿是穴,即手指触诊感到有压痛的地方。

在现代针灸的实验研究中,实际已应用的穴位并不多,据统计,SCI 收录的针灸相关的研究中(1899-2010),有三个穴位应用最多,分别是合谷穴(LI4)345 篇,足三里穴(ST36)299 篇,内关穴(PC6)259 篇,另外研究较多的穴位是百会穴(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列缺穴(主要治疗颈部疼痛)、委中穴(主要治疗腰背痛),分别在34、10、8 篇研究中应用4。

3.2 穴位的特异性在一篇针对“针灸穴位特异性”问题的全面综述中,Zhang 等 5 发现,在12 项临床试验中,与非穴位或不相关穴位的假针刺组相比,半数试验显示真穴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是有合适的对照组。

在 6 个低危险度倾向的试验中,有 5 个试验显示假针刺组与针刺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近期的一个综述中,有作者甚至认为,假针刺组与针刺组一样有效。

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说,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针刺,都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似乎是不合理的。

由于体表神经的分布并不是均一的,因此刺激某些部位应该能够产生不同的作用似乎应该更合理。

针对不同疾病,穴位的特异性3.3 非穴位的选择与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治疗作用的特定穴位相比,选择一个针刺点作为对照组似乎更难。

更加中医的理论,身体上分布着14 条“经”,类似于交通干道,和无数的“络”,类似于由干道上分出来的小道,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很难找到完全不受经络影响的部位。

鉴于大部分的经集中分布于肢体和躯干的前面或后面,躯干的侧面和肩部似乎更适合作为“非穴位”;另一个较为通用的方法是在距离真穴数毫米或数厘米处,任选一点作为对照组。

再者,为了避免另一条经线的影响,可选择两条相经线的中点作为非穴位对照,理论上来说,对两条经线的影响都很小。

3.4 得气感在临床实践中,中医针灸医生特别强调针感,认为只有在针刺穴位部位病人出现一种特殊感觉的时候,针刺镇痛的效果才明显。

这种特殊的感觉被描述为酸、胀、麻木和沉重感,被称为“得气感”。

与之相对应的是,针灸医生指尖上也会产生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被牵住,旋转或上下移动针体的阻力增强。

3.5 累积效应给予针刺穴位后,动物和人体的实验都显示,疼痛的阈值是逐渐升高的,提示针刺的镇痛效果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而且,在针刺结束后,这种镇痛作用尚能持续一段时间。

这些实验采用的疼痛模型是由钾离子引起的急性痛,测痛点选择在头部、胸部、背部、腹部和腿部等8 个位点,镇痛作用稳定,且维持了100 分钟。

其中对合谷穴的研究显示,针刺合谷穴后,痛阈逐渐升高,针刺20-40 分钟后达到顶峰,并在针刺结束后,维持大约30 分钟6,7。

3.6 耐受现象1979 年,Tang 等8 首次发现电针刺的持续时间与镇痛效果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针刺30 分钟可以提高大鼠的痛阈89%,但若持续给予电针刺激,痛阈不会进一步升高,反而会逐渐降低,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即耐受现象。

这种针刺镇痛的耐受现象可能不但与中枢阿片肽受体的失活或下调有关,而且与针刺在引起阿片肽释放的同时,也会引起抗阿片肽的物质(如缩胆囊肽)有关,随后,Han 等9 也证实心室内注射抗缩胆囊肽血清可以翻转针刺镇痛的耐受现象,在连续 6 个小时的针刺过程中,针刺依然能够产生镇痛作用。

因此,不建议采用持续的电针刺激。

有报道显示持续30 分钟是较为合理的针刺持续时间。

至于针刺的间隔时间,则依据疾病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Liu 等10 报道在炎性相关疾病中,1 周 1 次最有效,其次是1 周2 次,1 周5 次则没有治疗效果。

3.7 个体差异性针刺镇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一项比较三种针刺模式镇痛效果的实验中发现,针刺和电针刺激都能够显著升高痛阈。

在11 个受试者中,有 5 个镇痛效果显著,而在这个 5 个受试者中,有 2 个仅对电针刺激有效果,而 3 个仅对手动针刺有效果。

这些结果提示,针刺镇痛的效果不但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且与针刺的模式有关11。

另外,这种个体差异性可能与遗传有关12。

3.8 频率依赖性有证据显示,电针穴位刺激的频率不同,激活的神经通路也不相同。

Sluka 等13 在对关节炎大鼠的研究中发现,低频电针刺激(2Hz)可以增加脊髓中5-羟色胺的释放,而高频针刺则没有此作用。

而另一方面,高频电针刺激(100Hz)可以减少脊髓背角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释放,低频则没有此作用。

更为有趣的是,频率的镇痛效果似乎与疾病的类型相关,Zhang 等14 发现,在大鼠的炎症反应模型中,10Hz,而非100Hz,能够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达到抑制炎症的效果。

在一个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Sun 等15 发现2Hz 电针30 分钟能够显著抑制冷刺激的高敏感性超过24 小时之久,而100Hz 电针则无此作用。

目前,大部分研究显示低频电针的镇痛效果要好于高频电针,但在缓解脊髓创伤引起的肌肉痉挛治疗中,100Hz 效果要好于2Hz16。

3.9 刺激强度与频率相比,电针的强度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于频率,强度的可变化空间不大,即只能在感觉阈值与疼痛阈值之间变化,这种变化一般不超过 6 倍(0.5-3mA),而频率的变化则能够达到50-100 倍(1 or 2-100Hz)。

能够引起镇痛效果的电针强度似乎与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Barlas 等17 报道在没有病理性疼痛的健康志愿者中,需要较高强度的刺激才能够提高痛阈。

Wang 等18 比较了两种强度的电针刺激对术后疼痛的影响,结果发现4-5mA 的经皮电刺激能够减少镇痛药的需要量大约为34%,而9-12mA 的刺激能够减少65%的镇痛药量。

而在炎性条件下,似乎低强度的刺激更有利。

3.10 精神因素在临床的治疗干预过程中,药物、生理、手术的作用通常伴随着精神因素的影响,针刺镇痛的过程中,同样也伴随着精神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针刺所产生的生理作用与患者的期望所产生的影响是并存的,并且这两种作用很难截然区分。

Kong 等19 发现对针刺效果的正面期待心理能够增强针刺镇痛的效果,即不但主观的疼痛感觉评分降低,而且对伤害性刺激的脑功能成像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还发现期待心理能够在一些特定的部分产生镇痛作用。

另外,该研究组还发现虽然针刺能够引起一些特定脑区的功能变化,但假针刺能够产生与真针刺相近的镇痛效果。

他们推测,期待能够激活前脑的一些脑区,进而影响到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对疼痛的整合,而针刺则是激活自外周到中枢神经传导进而抑制皮层对疼痛的感知和整合的,也就是说精神因素引起的镇痛与针刺镇痛所激活的神经传导通路可能是不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