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选上)

合集下载

初三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案讲义大全

初三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案讲义大全

初三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案讲义大全初三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讲义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是: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

即:当a>0时,|a|=a;当a=0时,|a|=0;当a<0时,|a|=-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a-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例1:解不等式:x-1+x-3>4.练1:1) 若x=5,则x=5;若x=-4,则x=-4.2) 如果a+b=5,且a=-1,则b=6;若1-c=2,则c=-1.练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b,则a=b;(B)若a>b,则a>b;(C)若a<b,则a<b;(D)若a=b,则a=±b。

练3:化简:|x-5|-|2x-13| (x>5)。

练4:观察下列每对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间的距离4与-2,3与5,-2与-6,-4与3,并回答下列各题:1) 你能发现所得距离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吗?2) 若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为x,点B表示的数为-1,则A与B两点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a-(-1)|=|a+1|。

3) 结合数轴求得x-2+x+3的最小值为,取得最小值时x的取值范围为x≥5/3.4) 满足x+1+x+4>3的x的取值范围为x>-2/3.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材料: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如图1。

AB|=|OB|=|b|=|a-b|;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

①如图2,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AB|=|OB|-|OA|=|b|-|a|=b-a=|a-b|;②如图3,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AB|=|OB|-|OA|=|b|-|a|=-b-(-a)=|a-b|;③如图4,点A、B在原点的两边,|AB|=|OA|+|OB|=|a|+|b|=a+(-b)=|a-b|。

初高衔接第一课时数与式的运算

初高衔接第一课时数与式的运算

Hale Waihona Puke 典例题例4.1 简化:1 4 24 − 6 54 + 3 96 − 2 150;
2
30 ×
3
2
2
3
2 ÷ −2 2
1
2
.
解:
1 4 24 − 6 54 + 3 96 − 2 150 = 8 6 − 18 6 + 12 6 − 10 6 = −8 6.
2
30 ×
8
3
3
2
2
5
2
2
3
÷ −2
30 × × = −
所以 −
+
2 2 − 2.
=
+ − 2
+ − 2 −2+ −2
+ −
= 2 + 1.
= 2 − 2 + −2 = 2 + 1 − 2 + 2 − 1 =
初高衔接
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 ≥ 0, ≥ 0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
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 二次根式 2 的意义:
, ≥ 0
2
= =
−, < 0
初高衔接
2 完全平方 ± 2 = 2 ± 2 + 2 .
通过证明得到的乘法公式:
1 立方和公式 + 2 − + 2 = 3 + 3 ;
2 立方差公式 − 2 + + 2 = 3 − 3 ;
3 三数和平方公式 + + 2 = 2 + 2 + ��2 + 2 + + ;

初升高衔接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

初升高衔接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

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知识链接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3a ==,0,,0.a a a a ≥⎧⎨-<⎩0)a ≥ 4、分式的性质:A A MB B M ⨯=⨯ A A M B B M÷=÷知识延伸 1、三项平方公式: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2、立方和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3、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4、和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5、差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例3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 (2)0)a ≥; (30)x <.例4若54(2)2x A B 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例5(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 (2)计算:1111223910+++⨯⨯⨯ ;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 .例6 化简:(1 (21)x <<例7已知x y ==22353x xy y -+的值 ..例8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2和.例9 c e a =,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例10 化简:20042005⋅.练 习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2222(2)4(a b c a b c +-=+++ ).(4)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5=__ ___;(6(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7)=__ ___;(8)若x =+=______ __.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3)若223x y x y -=+,则x y = ( ) (A )1 (B )54 (C )45 (D )65(4=成了的条件是 (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计算(1)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 x y-+的值. (2)1111 (12233499100)++++⨯⨯⨯⨯.(3)若b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4(填“>”,或“<”).。

初高中数学衔接

初高中数学衔接

例8、设 X1、X2是方程X2-4X+1=0的两个根,则
X1+X2 = ___ X12+X22 = ( X1-X2)2 = X1X2 = ___, ; ;
1 1 x1 x2 x2 x1 x1 x2
四、二次函数及其性质 2 定义:形如 y ax bx c(a, b, c是常数 a 0) ,叫 y 是 x 的二次函数。 图象:抛物线,它的三要素是开口方向( a 的正负)、对称轴、顶点。 求二次函数顶点、对称轴的方法
其特点是:①二次项系数是1; ②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
③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 ∵ x2 ( p q) x pq
x2 px qx pq x( x p) q( x p) ( x p)( x q)

x ( p q) x pq ( x p)( x q)
(2)
(3)
2x 7 x 3 6 x2 7 x 5
2
解:(1)
12 x2 5x 2 (3x 2)(4 x 1)
2 x 2 7 x 3 ( x 3)(2 x 1)
6x 2 7 x 5 (2x 1)(3x 5)
3 2 4 1

(2)
(2)
15 (5) 3,(5) 3 2
x2 2x 15 [ x (5)]( x 3) ( x 5)( x 3)
因式分解:
(1)
(2) (3)
x 2 x 12 ( x 4)( x 3) x 2 7 x 6 ( x 1)( x 6)
b 2 4ac b 2 配方法: y ax bx c a( x ) 2a 4a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分章节突破1.1 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 二次根式1.1.4分式1.2 分解因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3.1 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形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四心”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3.3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3.2 点的轨迹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 A |,即|P 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 A |+|PB |>4.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x <0,或x >4.练 习 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3A B x0 4C D xP |x -1||x -3| 图1.1-1(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 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 b b c a 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 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 b b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2222(2)4(a b c a b c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0)a 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232a a b b +++,22a b +等是无理式,而22212x x ++,222x xy y ++,2a 等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2与2,3a 与a ,36+与36-,2332-与2332+,等等. 一般地,a x 与x ,a x b y +与a x b y -,a x b +与a x 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0,0)a b ab 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2a 的意义2a a ==,0,,0.a a a a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12b ; (2)2(0)a b a ≥; (3)64(0)x y x <. 解: (1)1223b b =;(2)2(0)a b a b a b a ==≥; (3)633422(0)x y x y x y x ==-<.例2 计算:3(33)÷-.解法一:3(33)÷-=333-=3(33)(33)(33)⋅+-+=33393+-=3(31)6+=312+.解法二:3(33)÷-=333-=33(31)-=131-=31(31)(31)+-+=312+.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1211-和1110-; (2)264+和226-. 解: (1)∵1211(1211)(1211)11211112111211--+-===++, 1110(1110)(1110)11110111101110--+-===++, 又12111110+>+, ∴1211-<1110-.(2)∵226(226)(226)2226,1226226===--+-++又 4>22,∴6+4>6+22,∴264+<226-.例4 化简:20042005(32)(32)+⋅-.解:20042005(32)(32)+⋅-=20042004(32)(32)(32)+⋅-⋅-=2004(32)(32)(32)⎡⎤+⋅-⋅-⎣⎦=20041(32)⋅-=32-.例 5 化简:(1)945-; (2)2212(01)x x x+-<<.解:(1)原式5454=++22(5)2252=+⨯⨯+2(25)=-25=-52=-.(2)原式=21()x x-1x x =-,∵01x <<, ∴11x x>>, 所以,原式=1x x-.例 6 已知3232,3232x y -+==+-,求22353x xy y -+的值 . 解: ∵223232(32)(32)103232x y -++=+=-++=+-, 323213232xy -+=⋅=+-, ∴22223533()1131011289x xy y x y xy -+=+-=⨯-=.练 习 1.填空: (1)1313-+=__ ___;(2)若2(5)(3)(3)5x x x 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3)4246543962150-+-=__ ___; (4)若52x =,则11111111x x x x x x x x +--++-+=++-+--______ __. 2.选择题:等式22x xx x =--成立的条件是 (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若22111a ab a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 3 5-4(填“>”,或“<”).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 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B具有下列性质: A A MB B M ⨯=⨯; A A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2.繁分式像ab c d+,2m n p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54(2)2x A B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解: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5,24,A B A +=⎧⎨=⎩解得 2,3A B ==.例2 (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2)计算:1111223910+++⨯⨯⨯;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 (1)证明:∵11(1)11(1)(1)n n n n n n n n +--==+++,∴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1111223910+++⨯⨯⨯ 11111(1)()()223910=-+-++-1110=-=910. (3)证明:∵1112334(1)n n +++⨯⨯+ =111111()()()23341n n -+-++-+=1121n -+,又n ≥2,且n 是正整数,∴1n +1一定为正数,∴1112334(1)n n +++⨯⨯+<12 . 例3 设ce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e =12 <1,舍去;或e =2. ∴e =2.练 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2.选择题:若223x y x y -=+,则xy= ( ) (A )1 (B )54 (C )45(D )653.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 x y-+的值.4.计算1111 (12233499100)++++⨯⨯⨯⨯.习题1.1A 组1.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 3.填空:(1)1819(23)(23)+-=________;(2)若22(1)(1)2a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111111223344556++++=+++++________.B 组1.填空:(1)12a =,13b =,则2223352a ab a ab b -=+-____ ____; (2)若2220x xy y +-=,则22223x xy y x y ++=+__ __;2.已知:11,23x y ==,求y y x y x y--+的值. C 组1.选择题:(1)若2a b ab b a ---=---,则 ( )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2)计算1a a-等于 ( ) (A )a - (B )a (C )a -- (D )a -2.解方程22112()3()10x x x x +-+-=.3.计算:1111132435911++++⨯⨯⨯⨯.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123234(1)(2)n n n +++⨯⨯⨯⨯++<14.1.1.1.绝对值1.(1)5±;4± (2)4±;1-或3 2.D 3.3x -181.1.2.乘法公式1.(1)1132a b - (2)11,24 (3)424ab ac bc --2.(1)D (2)A1.1.3.二次根式1. (1)32- (2)35x ≤≤ (3)86- (4)5. 2.C 3.1 4.>1.1.4.分式1.12 2.B 3. 21- 4.99100习题1.1 A 组1.(1)2x <-或4x > (2)-4<x <3 (3)x <-3,或x >3 2.1 3.(1)23- (2)11a -≤≤ (3)61-B 组1.(1)37 (2)52,或-15 2.4. C 组1.(1)C (2)C 2.121,22x x == 3.36554.提示:1111[](1)(2)2(1)(1)(2)n n n n n n n =-+++++1.2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2)由图1.2-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2-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例2 分解因式:(1)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 解: (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 =2(3)(3)x x ++. 或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1 -2 x x 图1.2-1 -1 -2 1 1 图1.2-2 -2 6 1 1 图1.2-3 -ay -by x x 图1.2-4 -1 1x y图1.2-5=22[(1)2][(1)(1)22]x x x +++-+⨯+ =2(3)(3)x x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或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 解: (1)令221x x +-=0,则解得112x =-+,212x =--,∴221x x +-=(12)(12)x x ⎡⎤⎡⎤--+---⎣⎦⎣⎦=(12)(12)x x +-++.(2)令2244x xy y +-=0,则解得1(222)x y =-+,1(222)x y =--, ∴2244x xy y +-=[2(12)][2(12)]x y x y +-++.练 习1.选择题:多项式22215x xy y --的一个因式为 ( ) (A )25x y - (B )3x y - (C )3x y + (D )5x y - 2.分解因式:(1)x 2+6x +8; (2)8a 3-b 3;(3)x 2-2x -1; (4)4(1)(2)x y y y x -++-.习题1.21.分解因式:(1) 31a +; (2)424139x x -+;(3)22222b c ab ac bc ++++; (4)2235294x xy y x y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253x x -+ ; (2)2223x x --;(3)2234x xy y +-; (4)222(2)7(2)12x x x x ---+.3.ABC ∆三边a ,b ,c 满足222a b c ab bc ca ++=++,试判定ABC ∆的形状. 4.分解因式:x 2+x -(a 2-a ).1.2分解因式1. B 2.(1)(x +2)(x +4) (2)22(2)(42)a b a ab b -++ (3)(12)(12)x x ---+ (4)(2)(22)y x y --+.习题1.21.(1)()()211a a a +-+ (2)()()()()232311x x x x +-+- (3)()()2b c b c a +++ (4)()()3421y y x y -++-2.(1)51351322x x ⎛⎫⎛⎫+--- ⎪⎪ ⎪⎪⎝⎭⎝⎭; (2)()()2525x x ---+; (3)2727333x y x y ⎛⎫⎛⎫-+++ ⎪⎪ ⎪⎪⎝⎭⎝⎭; (4)()3(1)(15)(15)x x x x -+---+.3.等边三角形 4.(1)()x a x a -++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x a a -+=. ① 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42b b aca-±-;(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42b b aca-±-;(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 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142a a x ++=, 2242a a x -+=.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a 2-4×1×(a -1)=a 2-4a +4=(a -2)2,所以, 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②当a ≠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1,x 2=a -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22-4×1×a =4-4a =4(1-a ), 所以①当Δ>0,即4(1-a )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11x a =+-, 211x a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2142b b ac x a -+-=,2242b b ac x a---=,则有2212442222b b ac b b ac b bx x a a a a-+-----+=+==-; 2222122244(4)42244b b ac b b ac b b ac ac cx x a a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例2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 ∴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 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 1,则 2x 1=-65,∴x 1=-35. 由 (-35)+2=-5k,得 k =-7.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例3 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m -2)x +m 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 的值.分析: 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 的方程,从而解得m 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 x 1+x 2=-2(m -2),x 1·x 2=m 2+4. ∵x 12+x 22-x 1·x 2=21,∴(x 1+x 2)2-3 x 1·x 2=21,即 [-2(m -2)]2-3(m 2+4)=21, 化简,得 m 2-16m -17=0, 解得 m =-1,或m =17.当m =-1时,方程为x 2+6x +5=0,Δ>0,满足题意; 当m =17时,方程为x 2+30x +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m =17. 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 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 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 的值即可.(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 ,y ,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 , 则 x +y =4, ①xy =-12. ② 由①,得 y =4-x , 代入②,得x (4-x )=-12,即 x 2-4x -12=0, ∴x 1=-2,x 2=6.∴112,6,x y =-⎧⎨=⎩ 或226,2.x y =⎧⎨=-⎩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x 2-4x -12=0 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x 1=-2,x 2=6. 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 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 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 (1)求| x 1-x 2|的值;(2)求221211x x +的值; (3)x 13+x 23.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252x x +=-,1232x x =-.(1)∵| x 1-x 2|2=x 12+ x 22-2 x 1x 2=(x 1+x 2)2-4 x 1x 2=253()4()22--⨯- =254+6=494, ∴| x 1-x 2|=72.(2)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 =(-52)×[(-52)2-3×(32-)]=-2158.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2142b b ac x a -+-=,2242b b acx a---=, ∴| x 1-x 2|=2224424222b b ac b b ac b aca a a-+------=24||||b ac a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a ∆(其中Δ=b 2-4ac ).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x 1x 2=a -4<0, ① 且Δ=(-1)2-4(a -4)>0. ② 由①得 a <4,由②得 a <174.∴a 的取值范围是a <4.练 习 1.选择题:(1)方程222330x kx k -+=的根的情况是 (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4 (B )m >-14 (C )m <14,且m ≠0 (D )m >-14,且m ≠02.填空:(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211x x +=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3.已知2816|1|0a a 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习题2.1 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 (1)| x 1-x 2|和122x x +; (2)x 13+x 23.5.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C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A )3 (B )3 (C )6 (D )9 (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 (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0的根的情况是 (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2.填空:若方程x 2-8x +m =0的两根为x 1,x 2,且3x 1+2x 2=18,则m = . 3.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x λ=,试求λ的值.4.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2)04m x m x ---=. (1)求证:无论m 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x 2|=|x 1|+2,求m 的值及相应的x 1,x 2. 5.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1 一元二次方程练习1. (1)C (2)D2. (1)-3 (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x 2+2x -3=0 3.k <4,且k ≠04.-1 提示:(x 1-3)( x 2-3)=x 1 x 2-3(x 1+x 2)+9习题2.1 A 组1. (1)C (2)B 提示:②和④是错的,对于②,由于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0,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对于④,其两根之和应为-23.(3)C 提示:当a =0时,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不合题意.2. (1)2 (2)174(3)6 (3)33.当m >-14,且m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没有实数根.4.设已知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所求的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x 1+x 2=7,x 1x 2=-1,∴(-x 1)+(-x 2)=-7,(-x 1)×(-x 2)=x 1x 2=-1,∴所求的方程为y 2+7y -1=0.B 组1.C 提示:由于k =1时,方程为x 2+2=0,没有实数根,所以k =-1. 2.(1)2006 提示:∵m +n =-2005,mn =-1,∴m 2n +mn 2-mn =mn (m +n -1)=-1×(-2005-1)=2006. (2)-3 提示;∵a +b =-1,ab =-1,∴a 3+a 2b +ab 2+b 3=a 2(a +b )+b 2(a +b )=(a +b )( a 2+b 2)=(a +b )[( a +b ) 2-2ab ]=(-1)×[(-1)2-2×(-1)]=-3.3.(1)∵Δ=(-k )2-4×1×(-2)=k 2+8>0,∴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x 1+x 2=k ,x 1x 2=-2,∴2k >-2,即k >-1.4.(1)| x 1-x 2|=24||b ac a -,122x x +=2b a -;(2)x 13+x 23=333abc b a -.5.∵| x 1-x 2|=164242m m -=-=,∴m =3.把m =3代入方程,Δ>0,满足题意,∴m =3.C 组1.(1)B (2)A(3)C 提示:由Δ≥0,得m ≤12,∴α+β=2(1-m )≥1. (4)B 提示:∵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a +b >c ,∴Δ=(a +b )2-c 2>0. 2.(1)12 提示:∵x 1+x 2=8,∴3x 1+2x 2=2(x 1+x 2)+x 1=2×8+x 1=18,∴x 1=2,∴x 2=6,∴m =x 1x 2=12.3.(1)假设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有两个实数根, ∴k ≠0,且Δ=16k 2-16k (k +1)=-16k ≥0,∴k <0. ∵x 1+x 2=1,x 1x 2=14k k+, ∴ (2x 1-x 2)( x 1-2 x 2)=2 x 12-51x 2+2 x 22=2(x 1+x 2)2-9 x 1x 2=2-9(1)4k k+=-32,即9(1)4k k+=72,解得k =95,与k <0相矛盾,所以,不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2)∵1221x x x x +-2=222212121212121212()2()2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444(1)44111k k k k k k -+-==-+++, ∴要使1221x xx x +-2的值为整数,只须k +1能整除4.而k 为整数,∴k +1只能取±1,±2,±4.又∵k <0,∴k +1<1, ∴k +1只能取-1,-2,-4,∴k =-2,-3,-5.∴能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为-2,-3和-5. (3)当k =-2时,x 1+x 2=1,① x 1x 2=18, ②①2÷②,得1221x x x x ++2=8,即16λλ+=,∴2610λλ-+=,∴322λ=±. 4.(1)Δ=22(1)20m -+>;(2)∵x 1x 2=-24m ≤0,∴x 1≤0,x 2≥0,或x 1≥0,x 2≤0.①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4.此时,方程为x 2-2x -4=0,∴115x =+,215x =-.②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0.此时,方程为x 2+2=0,∴x 1=0,x 2=-2.5.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1,x 1x 2=a , 由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得(x 1-1)( x 2-1)<0, 即 x 1x 2-(x 1+x 2)+1<0, ∴ a -(-1)+1<0,∴a <-2. 此时,Δ=12-4×(-2) >0, ∴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2.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 =2x 2,y =12x 2,y =-2x 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 先列表: x … -3 -2 -1 0 1 2 3 … x 2 … 9 4 1 0 1 4 9 … 2x 2 …18822818从表中不难看出,要得到2x 2的值,只要把相应的x 2的值扩大两倍就可以了.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如图2-1所示),从图2-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 =2x 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同学们也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 =12x 2,y =-2x 2的图象,并研究这两个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问题2 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y =2(x +1)2+1与y =2x 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 =2(x +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 =-3x 2,y =-3(x -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中,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 负右移”;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 负下移”.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 =ax 2+bx +c =a (x 2+b x a )+c =a (x 2+b x a+224b a )+c -24b a224()24b b ac a x a a-=++, 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具有下列性质:(1)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对称轴为直线x =-2ba;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a-时,函数取最小值y =244ac b a-. (2)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对称轴为直线x =-2b a;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a-时,函数取最大值y =244ac b a-.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例1 求二次函数y =-3x 2-6x +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解:∵y =-3x 2-6x +1=-3(x +1)2+4,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直线x =-1; 顶点坐标为(-1,4); 图2.2-2xyO -1y =2x 2y =2(x +1)2y =2(x +1)2+1 y =x 2y =2x 2图2.2-1xO y当x =-1时,函数y 取最大值y =4;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 (-1,4)),与x 轴交于点B 233(,0)3-和C 233(,0)3+-,与y 轴的交点为D (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5所示).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 (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 (件)之间关系如下表所示:x /元130 150 165 y /件70 50 35 若日销售量y 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那么,要使每天所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分析: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 ×(销售价x -120),日销售量y 又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所以,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 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解:由于y 是x 的一次函数,于是,设y =kx +(B ) 将x =130,y =70;x =150,y =50代入方程,有70130,50150,k b k b =+⎧⎨=+⎩ 解得 k =-1,b =200. ∴ y =-x +200.设每天的利润为z (元),则z =(-x +200)(x -120)=-x 2+320x -24000 =-(x -160)2+1600,∴当x =160时,z 取最大值1600.答:当售价为160元/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1600元.例3 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解法一:y =x 2+bx +c =(x +2b )224b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22(4)224b b y xc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 =x 2的图像,所以,240,220,4bb c ⎧--=⎪⎪⎨⎪-+=⎪⎩ 解得b =-8,c =14. 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 由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4)2+2的图像,即为y =x 2-8x +14的图像,∴函数y =x 2-8x +14与函数y =x 2+bx +c 表示同一个函数,∴b =-8,c =14.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4 已知函数y =x 2,-2≤x ≤a ,其中a ≥-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 的取值进行讨论. 解:(1)当a =-2时,函数y =x 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x =-2;(2)当-2<a <0时,由图2.2-6①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a 时,函数取最小值y =a 2; (3)当0≤a <2时,由图2.2-6②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 (4)当a ≥2时,由图2.2-6③可知,当x =a 时,函数取最大值y =a 2;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 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 练 习 1.选择题:(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 (A )y =2x 2 (B )y =2x 2-4x +2 (C )y =2x 2-1 (D )y =2x 2-4x(2)函数y =2(x -1)2+2是将函数y =2x 2 ( )(A )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 )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 )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 )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填空题(1)二次函数y =2x 2-mx +n 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 ,n = .(2)已知二次函数y =x 2+(m -2)x -2m ,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3)函数y =-3(x +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当x =时,函数取最 值y = ;当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y ① x y O -2 a a 24图2.2-6 x y O a -2 2 4 a 2②-2 x y O a a 2 4 ③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1)y=x2-2x-3;(2)y=1+6 x-x2.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1)x≤-2;(2)x≤2;(3)-2≤x≤1;(4)0≤x≤3.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 =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ax2+bx+c=0.①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 =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 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2-4ac存在下列关系:(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 +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3)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x1+x2=ba-,x1x2=ca,即ba=-(x1+x2),ca=x1x2.所以,y=ax2+bx+c=a(2b cx xa a++)= a[x2-(x1+x2)x+x1x2]=a(x-x1) (x-x2).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a(x-x1) (x-x2) (a≠0).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配套练习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配套练习

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实数,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用代数式也可以表示数,我们把实数和代数式简称为数与式.代数式中有整式〔多项式、单项式〕、分式、根式.它们具有实数的属性,可以进行运算.在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且了解乘法公式可以使多项式的运算简便.由于在高中学习中还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乘法运算,因此本节中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补充三个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我们已学过被开方数是实数的根式运算,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被开方数是字母的情形,但在初中却没有涉及,因此本节中要补充.基于同样的原因,还要补充“繁分式〞等有关内容.一、乘法公式 【公式1】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证明:2222)(2)(])[()(c c b a b a c b a c b a ++++=++=++∴等式成立【例1】计算:22)312(+-x x解:原式=22]31)2([+-+x x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2】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和公式)证明: 3332222322))((b a b ab b a ab b a a b ab a b a +=+-++-=+-+ 说明:请同学用文字言语表述公式2. 【例2】计算:))((22b ab a b a ++-解:原式=333322)(])()()][([b a b a b b a a b a -=-+=-+---+ 我们得到:【公式3】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差公式)请同学观察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公式1、2、3均称为乘法公式. 【例3】计算:〔1〕)416)(4(2m m m +-+〔2〕)41101251)(2151(22n mn m n m ++-〔3〕)164)(2)(2(24++-+a a a a 〔4〕22222))(2(y xy x y xy x +-++ 解:〔1〕原式=333644m m +=+ 〔2〕原式=3333811251)21()51(n m n m -=-〔3〕原式=644)()44)(4(63322242-=-=++-a a a a a〔4〕原式=2222222)])([()()(y xy x y x y xy x y x +-+=+-+说明:〔1〕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除法运算时,要观察代数式的结构是否满足乘法公式的结构.〔2〕为了更好地使用乘法公式,记住1、2、3、4、…、20的平方数和1、2、3、4、…、10的立方数,是非常有好处的.【例4】0132=+-x x ,求331xx +的值. 解:0132=+-x x 0≠∴x 31=+∴xx原式=18)33(3]3)1)[(1()11)(1(2222=-=-++=+-+x x x x xx x x说明:此题假设先从方程0132=+-x x 中解出x 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此题是依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请注意整体代换法.此题的解法,表达了“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依据题求利用题知,是明智之举.【例5】0=++c b a ,求111111()()()a b c b c c a a b+++++的值. 解:b a c a c b c b a c b a -=+-=+-=+∴=++,,,0∴原式=abba c ac c ab bc c b a +⋅++⋅++⋅abcc b a ab c c ac b b bc a a 222)()()(++-=-+-+-= ①abc c b a 3333=++∴ ②,把②代入①得原式=33-=-abcabc说明:注意字母的整体代换技巧的应用. 引申:同学可以探求并证明:二、根式0)a ≥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例6】化简以下各式:(1)(2)1)x ≥解:(1) 原式=2|1|211-+==(2) 原式=(1)(2)2 3 (2)|1||2|(1)(2) 1 (1x 2)x x x x x x x x -+-=->⎧-+-=⎨---=≤≤⎩说明||a =的使用:当化去绝对值符号但字母的范围未知时,要对字母的取值分类商量.【例7】计算(没有特别说明,本节中出现的字母均为正数):(1)(2)(3) -+解:(1) 原式6==-(2) 原式=(3) 原式==说明:(1)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满足: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2)二次根式的化简常见类型有以下两种:①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化简时,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②分母中有根式()或被开方数有分母(.() ,转化为 “分母中有根式〞的情况.化简时,要把分母中的根式化为有理式,采取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根式进行化简.(2+2).【例8】计算:(1) 21)(1++--(2)+解:(1) 原式=22(1()21a b a +--+=--+(2) 原式++说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都适用于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例9】设x y ==33x y +的值.解:77 14,123x y x y xy ==+=-⇒+==-原式=2222()()()[()3]14(143)2702x y x xy y x y x y xy +-+=++-=-=说明:有关代数式的求值问题:(1)先化简后求值;(2)当直接代入运算较复杂时,可依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倒推几步,再代入条件,有时整体代入可简化计算量.三、分式当分式A B 的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分式时,AB就叫做繁分式,繁分式的化简常用以下两种方法:(1) 利用除法法则;(2) 利用分式的根本性质.【例10】化简11xx x x x-+-解法一:原式=222(1)11(1)1(1)(1)11x x xx x x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解法二:原式=22(1)1(1)(1)1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说明:解法一的运算方法是从最内部的分式入手,采取通分的方法逐渐脱掉繁分式,解法二则是利用分式的根本性质A A mB B m⨯=⨯进行化简.一般依据题目特点综合使用两种方法. 【例11】化简222396162279x x x x xx x x ++-+-+--解:原式=22239611612(3)3(3)(3)2(3)(3)(39)(9)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说明:(1) 分式的乘除运算一般化为乘法进行,当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应先因式分解再进行约分化简;(2) 分式的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式或整式.第二讲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根本技能.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等等.一、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第一讲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 (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立方差公式)由于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是互为逆变形,所以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立方和(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差)乘以它们的平方和与它们积的差(和).运用这两个公式,可以把形式是立方和或立方差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1】用立方和或立方差公式分解以下各多项式:(1) 38x +(2) 30.12527b -分析: (1)中,382=,(2)中3330.1250.5,27(3)b b ==. 解:(1) 333282(2)(42)x x x x x +=+=+-+(2) 333220.125270.5(3)(0.53)[0.50.53(3)]b b b b b -=-=-+⨯+说明:(1)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经常要逆用幂的运算法则,如3338(2)a b ab =,这里逆用了法则()n n n ab a b =;(2)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肯定要看准因式中各项的符号. 【例2】分解因式:(1) 34381a b b -(2) 76a ab -分析:(1) 中应先提取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2) 中提取公因式后,括号内出现66a b -,可看着是3232()()a b -或2323()()a b -.解:(1) 3433223813(27)3(3)(39)a b b b a b b a b a ab b -=-=-++.(2) 76663333()()()a ab a a b a a b a b -=-=+-二、分组分解法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ma mb na nb +++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例3】把2105ax ay by bx -+-分解因式.分析:把多项式的四项按前两项与后两项分成两组,并使两组的项按x 的降幂排列,然后从两组分别提出公因式2a 与b -,这时另一个因式正好都是5x y -,这样可以继续提取公因式.解:21052(5)(5)(5)(2)ax ay by bx a x y b x y x y a b -+-=---=--说明:用分组分解法,肯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此题也可以将一、四项为一组,二、三项为一组,同学不妨一试. 【例4】把2222()()ab c d a b cd ---分解因式.分析:按照原先分组方法,无公因式可提,需要把括号翻开后重新分组,然后再分解因式.解:22222222()()ab c d a b cd abc abd a cd b cd ---=--+说明:由例3、例4可以看出,分组时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为了合理分组,先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分组后,为了提公因式,又运用了分配律.由此可以看出运算律在因式分解中所起的作用.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例5】把22x y ax ay -++分解因式.分析:把第一、二项为一组,这两项虽然没有公因式,但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其中一个因式是x y +;把第三、四项作为另一组,在提出公因式a 后,另一个因式也是x y +.解:22()()()()()x y ax ay x y x y a x y x y x y a -++=+-++=+-+ 【例6】把2222428x xy y z ++-分解因式.分析:先将系数2提出后,得到22224x xy y z ++-,其中前三项作为一组,它是一个完全平方法,再和第四项形成平方差形式,可继续分解因式.解:22222224282(24)x xy y z x xy y z ++-=++-说明:从例5、例6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后,各组都能直接运用公式或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并且各组在分解后,它们之间又能运用公式或有公因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三、十字相乘法1.2()x p q x pq +++型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1) 二次项系数是1;(2) 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因此,2()()()x p q x pq x p x q +++=++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例7】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76x x -+(2) 21336x x ++解:(1) 6(1)(6),(1)(6)7=-⨯--+-=-276[(1)][(6)](1)(6)x x x x x x ∴-+=+-+-=--.(2)3649,4913=⨯+=说明: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正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例8】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524x x +-(2) 2215x x --解:(1) 24(3)8,(3)85-=-⨯-+=(2)15(5)3,(5)32-=-⨯-+=-说明: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负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异号的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例9】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26x xy y +-(2) 222()8()12x x x x +-++分析:(1) 把226x xy y +-看成x 的二次三项式,这时常数项是26y -,一次项系数是y ,把26y -分解成3y 与2y -的积,而3(2)y y y +-=,正好是一次项系数.(2) 由换元思想,只要把2x x +整体看作一个字母a ,可不必写出,只当作分解二次三项式2812a a -+.解:(1) 222266(3)(2)x xy y x yx x y x y +-=+-=+-(2) 22222()8()12(6)(2)x x x x x x x x +-++=+-+-2.一般二次三项式2ax bx c ++型的因式分解大家了解,2112212122112()()()a x c a x c a a x a c a c x c c ++=+++. 反过来,就得到:2121221121122()()()a a x a c a c x c c a x c a x c +++=++ 我们觉察,二次项系数a 分解成12a a ,常数项c 分解成12c c ,把1212,,,a a c c 写成1122a c a c ⨯,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1221a c a c +,如果它正好等于2ax bx c ++的一次项系数b ,那么2ax bx c ++就可以分解成1122()()a x c a x c ++,其中11,a c 位于上一行,22,a c 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 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屡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 【例10】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1252x x --(2) 22568x xy y +-解:(1) 21252(32)(41)x x x x --=-+3241-⨯(2) 22568(2)(54)x xy y x y x y +-=+-1 254y y -⨯说明: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很重要.当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较困难,具体分解时,为提高速度,可先对有关常数分解,交叉相乘后,假设原常数为负数,用减法〞凑〞,看是否符合一次项系数,否则用加法〞凑〞,先〞凑〞绝对值,然后调整,添加正、负号.四、其它因式分解的方法1.配方法【例11】分解因式2616x x +-解:222222616233316(3)5x x x x x +-=+⨯⨯+--=+-说明:这种设法配成有完全平方法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后将二次三项式化为两个平方法,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然,此题还有其它方法,请大家试验.2.拆、添项法【例12】分解因式3234x x -+分析:此多项式显然不能直接提取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组也不易进行.细查式中无一次项,如果它能分解成几个因式的积,那么进行乘法运算时,必是把一次项系数合并为0了,可考虑通过添项或拆项解决.解: 323234(1)(33)x x x x -+=+--说明:本解法把原常数4拆成1与3的和,将多项式分成两组,满足系数对应成比例,造成可以用公式法及提取公因式的条件.此题还可以将23x -拆成224x y -,将多项式分成两组32()x x +和244x -+.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如果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2) 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来分解; (3) 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用分组或其它方法(如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4) 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第三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在高中教材中的二次函数、不等式及解析几何等章节有着许多应用.本节将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阐述.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1) 当240b ac ->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当240b ac -=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当240b ac -<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数根.由于可以用24b ac -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24b 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24b ac ∆=-【例1】不解方程,推断以下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1) 22310x x -+=(2) 24912y y +=(3) 25(3)60x x +-=解:(1) 2 (3)42110∆=--⨯⨯=>,∴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原方程可化为:241290y y -+=2 (12)4490∆=--⨯⨯=,∴ 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原方程可化为:256150x x -+=2 (6)4515264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求判别式时,务必先把方程变形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例2】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20x x k -+=,依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k 的范围: (1)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有实数根;(4) 方程无实数根.解:2(2)43412k k ∆=--⨯⨯=- (1) 141203k k ->⇒<;(2) 141203k k -=⇒=; (3) 141203k k -≥⇒≤;(4) 141203k k -<⇒>.【例3】实数x 、y 满足22210x y xy x y +-+-+=,试求x 、y 的值. 解:可以把所给方程看作为关于x 的方程,整理得: 由于x 是实数,所以上述方程有实数根,因此:222[(2)]4(1)300y y y y y ∆=----+=-≥⇒=,代入原方程得:22101x x x ++=⇒=-. 综上知:1,0x y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所以:1222b b bx x a a a-+--+=+=-,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12,x x ,那么: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觉察,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上述定理成立的前提是0∆≥.【例4】假设12,x x 是方程2220070x x +-=的两个根,试求以下各式的值:(1) 2212x x +;(2)1211x x +; (3) 12(5)(5)x x --; (4) 12||x x -.分析:此题假设直接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再代入求值,将会出现复杂的计算.这里,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答.解:由题意,依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12122,2007x x x x +=-=- (1) 2222121212()2(2)2(2007)4018x x x x x x +=+-=---= (2)121212112220072007x x x x x x +-+===- (3) 121212(5)(5)5()2520075(2)251972x x x x x x --=-++=---+=-(4) 12||x x =====-说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值,要熟练掌握以下等式变形:222121212()2x x x x x x +=+-,12121211x x x x x x ++=,22121212()()4x x x x x x -=+-,12||x x -=2212121212()x x x x x x x x +=+,33312121212()3()x x x x x x x x +=+-+等等.韦达定理表达了整体思想.【例5】关于x 的方程221(1)104x k x k -+++=,依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k 的值. (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2) 方程的两实根12,x x 满足12||x x =.分析:(1) 由韦达定理即可求之;(2) 有两种可能,一是120x x =>,二是12x x -=,所以要分类商量.解:(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222121[(1)]4(1)034,412154k k k k x x k ⎧∆=-+-+≥⎪⎪⇒≥=±⎨⎪=+=⎪⎩ 所以,当4k =时,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2) 由12||x x =得知:①当10x ≥时,12x x =,所以方程有两相等实数根,故302k ∆=⇒=;②当10x <时,12120101x x x x k k -=⇒+=⇒+=⇒=-,由于302k ∆>⇒>,故1k =-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可得,32k =时,方程的两实根12,x x 满足12||x x =. 说明:依据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满足的条件,求待定字母的值,务必要注意方程有两实根的条件,即所求的字母应满足0∆≥.【例6】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4410k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1) 是否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成立?假设存在,求出k 的值;假设不存在,请您说明理由.(2) 求使12212x x x x +-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解:(1) 假设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成立.∵ 一元二次方程24410k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 ∴ 2400(4)44(1)160k k k k k k ≠⎧⇒<⎨∆=--⋅+=-≥⎩,又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4410k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 ∴ 1212114x x k x x k +=⎧⎪⎨+=⎪⎩∴ 222121212121212(2)(2)2()52()9x x x x x x x x x x x x --=+-=+-939425k k k +=-=-⇒=,但0k <. ∴不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成立. (2) ∵ 222121212211212()44224411x x x x x x k x x x x x x k k +++-=-=-=-=-++∴ 要使其值是整数,只需1k +能被4整除,故11,2,4k +=±±±,注意到0k <, 要使12212x x x x +-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为2,3,5---. 说明:(1) 存在性问题的题型,通常是先假设存在,然后推导其值,假设能求出,则说明存在,否则即不存在.41 k 为整数的分析方法.(2) 此题综合性较强,要学会对第四讲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二次函数2 (0)y ax bx c a =++≠是初中函数的主要内容,也是高中学习的重要根底.在初中阶段大家已经了解:二次函数在自变量x 取任意实数时的最值情况(当0a >时,函数在2b x a =-处取得最小值244ac b a-,无最大值;当0a <时,函数在2b x a =-处取得最大值244ac b a-,无最小值. 本节我们将在这个根底上继续学习当自变量x 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函数的最值问题.同时还将学习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例1】当22x -≤≤时,求函数223y x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作出函数及其对称轴在所给范围的草图,〔注意:是所给范围的。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第一讲数与式1、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a|0, a 0,a, a 0.(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a f ( x) a 。

② f (x) a(a 0) ,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或f (x) a 。

③ 2 2f (x) g(x) f (x)g (x)。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 段进行讨论.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例1. 求不等式3x 5 4的解集例2. 求不等式2x 1 5的解集例3. 求不等式x 3 x 2 的解集例4. 求不等式| x+2| +| x-1| >3 的解集.1例5. 解不等式| x-1| +|2 -x| >3-x.例6.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 x-5| +| x-3| <a 有解,求 a 的取值范围.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1)x 1 x 3 >4+x(2)| x+1|<| x-2|(3)| x-1|+|2 x+1|<4(4)3x 2 7(5) 5x 7 83、因式分解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 2(a b)( a b) a b(2)完全平方公式 2 2 2(a b) a 2ab b(3)立方和公式 2 2 3 3(a b)(a ab b ) a b(4)立方差公式 2 2 3 3(a b)(a ab b ) a b(5)三数和平方公式 2 2 2 2(a b c) a b c 2(ab bc ac)(6)两数和立方公式 3 3 2 2 3(a b) a 3a b 3ab b2(7)两数差立方公式 3 3 2 2 3(a b) a 3a b 3ab b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2(1)x -3x+2;(2)26x 7x 2(3) 2 ( ) 2x a b xy aby ;(4)xy 1 x y .2.提取公因式法例2. 分解因式:2 (2)x3 9 3x2 3x (1)ab 5 a 5 b3.公式法例3. 分解因式:(1)a4 16 (2) 23x 2y x y2 4.分组分解法2例4. (1)x xy 3y 3x (2)2 22x xy y 4x 5y 6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2+bx+c( a≠0) 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 2 0( 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x1 、x2 ,则二次三项式2 ( 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a(x x )(x x ).1 2例5.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 2 2 1x x ;(2)2 4 4 2 x xy y .3练习 (1) 25 6xx (2) 21 x ax a(3) 2 11 18xx (4)24m 12m 9(5)25 7x 6x(6) 2212xxy 6y2q p ( 7) 6 2p q 1123( 8 )35a 2b 6ab2a( 9 )24 2 4 xx2(10) x 42x 2 1 (11) x 2 y 2 a 2 b 2 2ax 2by(12) a 24ab 4b 2 6a 12b 9(13) x 2-2x -1(14) 31a;(15)4 24x 13x 9 ;(16)2 22 2 2b cab ac bc ;(17)2 23x 5xy 2y x 9y 4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 (1) 根的判别式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ax +bx +c =0(a ≠0),有:(1) 当Δ>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24 bbac 2a;(2)当 Δ=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 b 2a;(3)当 Δ<0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如果 ax +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 x 1,x 2,那么 x 1+x 2=b a ,x 1· x 2=c 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 定理.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 当 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b 2a,顶点坐标为 2b4ac b , 。

初高中数学衔接 第1课 数与式的运算 1

初高中数学衔接 第1课 数与式的运算 1

初高中数学衔接第1课数与式的运算 1----7cd2d8d8-7158-11ec-a923-7cb59b590d7d初高中数学衔接第1课数与式的运算1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第1课数与公式的运算&LPAR;1&rpar;第1课数与式的运算(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对数值,零的绝对值仍然是零⎨0,a=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字的绝对值是从其点到数字轴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字之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B |表示数字轴上数字A和数字B之间的距离。

[示例1]表示| x+1 |和| x-1的几何意义|【例2】化简:(1)|3x-2|;(2)|x+1|+|x-3|;x-4x+4;[示例3]求解以下方程:(1)| x-1 |=1;(2) | x2-1 |=1。

【例4】解下列不等式.(1)|2x+3|≤2;(2)|x-1|+|x-3|>4.(4) t+4t+4。

【例5】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y=|x|;(2)y=|x-2|+|x+2|.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3。

三次和公式:(a+b)(a2ab+B2)=A3+B3 4。

立方差分公式:(a-b)(A2+AB+B2)=a3-b35.三数和平方公式:(a+b+c)2=a2+b2+c2+2(ab+bc+ac).6.两数和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7.两数差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例6】因式分解.(1)x3-1;(2)x3+1.[示例7]计算:(x+1)(x-1)(x2-x+1)(x2+x+1)【例8】已知:x+y=1,求x3+y3+3xy的值.[示例9]已知x2-3x+1=0,找到X3+1【例10】设x=2323,y2-3X3+Y3的值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a=B,那么a=BB。

专题01 数与式的运算(学生版)-2024年新高一(初升高)数学暑期衔接讲义

专题01 数与式的运算(学生版)-2024年新高一(初升高)数学暑期衔接讲义

号)
三、解答题 16.(2023·浙江温州·校考二模)(1)计算: 25 5 (5)0 52 .
3x 2 x
(2)解不等式组
x
3
2
x
,并把解表示在数轴上. 1
17.(2023·浙江·校联考三模)化简与计算:
(1)化简: x 12 x x 1 ;
(2)计算: 1 2023 22 4 cos2 30 .
A. 2 3 5
B. 2 3 3 2
C. 1 2 2 2
D. 2 6 2 3
5.(2023·湖北武汉·八年级校联考期中)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A. 12
B. 3 2
C. 6
D. 1.8
6.(2023·陕西西安·校考三模)在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A. a3 + 2a3 = 3a6
式( )
A.1 个
B.2
C.3 个
D.4 个
3.(2023·八年级单元测试)直线 l: y (m 3)x n 2 (m、n 为常数)的图象如图,化简:| m 3 | n2 4n 4
得( )
A. 3 m n
B.5
C.-1
D. m n 5
4.(2023·湖北武汉·八年级校联考期中)下列计算正.确.的有( )
(2)请你给一个适当的 x 值,使该三角形的周长为整数,并利用海伦公式求出此三角形的面积.(海伦公式:
S p p a p b p c ,其中 a , b , c 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长,记 p a b c )
2
题型四:分式

10.(2023·广东佛山·八年级佛山市惠景中学校考期中)分式
a
变式
10.(2023·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先化简,再求值 1

初高中衔接 专题讲义一、数与式的运算(4课时)

初高中衔接 专题讲义一、数与式的运算(4课时)

专题一、数与式的运算课时一:乘法公式一、初中知识1.实数运算满足如下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2.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 二、目标要求1. 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代数式也可以表示数,并掌握数与式的运算。

2. 掌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运用,理解立方和与差公式,两数和与差的立方公式以及三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三、必要补充根据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出如下乘法公式 (1)ab x b a x b x a x +++=++)())((2 (2)bd x bc ad acx d cx b ax +++=++)())((2 (3)立方和公式:3322))((b a b ab a b a +=+-+ (4)立方差公式:3322))((b a b ab a b a -=++- (5)两数和的立方公式:3223333)(b ab b a a b a +++=+ (6)两数差的立方公式:3223333)(b ab b a a b a -+-=-(7)三数和的平方公式:ac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四、典型例题 例1、计算:(1))5)(2(-+x x (2))23)(32(-+x x (3)3)12(-x (4)2)2(c b a -+例2:已知3=+y x ,8=xy ,求下列各式的值(1)22y x +;(2)22y xy x +-;(3)2)(y x -;(4)33y x +分析:(1)xy y x y x 2)(222-+=+ (2)xy y x y xy x 3)(222-+=+-(3)xy y x y x 4)()(22-+=-(4)]3))[(())((22233xy y x y x y xy x y x y x -++=+-+=+ 例3:已知4=++c b a 4=++ac bc ab 求222c b a ++的值 分析: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变式:已知:0132=+-x x ,求331xx +的值。

初三升高一数学衔接教学教案——初三知识汇总,高一数学提前预习(教师版教案)

初三升高一数学衔接教学教案——初三知识汇总,高一数学提前预习(教师版教案)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练习题
(4)已知a,b,c是ΔABC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2+(a+b)x+=0的根的情况 是( ) (A)没有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例1 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 的实数根. (1)x2-3x+3=0; (2)x2-ax-1=0; (3) x2-ax+(a-1)=0; (4)x2-2x+a=0.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第一讲 数与式
1.2 分解因式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
初中数学知识汇总,高一数学提前预习
第一讲 数与式
1.2 分解因式
第一讲 数与式
1.2 分解因式
第一讲 数与式
1.2 分解因式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
初中数学知识汇总,高一数学提前预习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第一讲 数与式
1.1.3.二次根式第源自讲 数与式1.1.3.二次根式
第一讲 数与式

初高中 数学 衔接课程

初高中 数学 衔接课程

一、数与式的运算一)、必会的乘法公式【公式1】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证明:2222)(2)(])[()(c c b a b a c b a c b a ++++=++=++ca bc ab c b a c bc ac b ab a 222222222222+++++=+++++=∴等式成立【例1】计算:22)312(+-x x解:原式=22]31)2([+-+x x913223822)2(312312)2(2)31()2()(234222222+-+-=-⨯⨯+⨯+-++-+=x x x x x x x x x x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2】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和公式)证明: 3332222322))((b a b ab b a ab b a a b ab a b a +=+-++-=+-+ 说明:请同学用文字语言表述公式2.【例2】计算: (2a+b )(4a 2-2ab+b 2)=8 a 3+b 3【公式3】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差公式)1.计算(1)(3x+2y )(9x 2-6xy+4y 2)= (2)(2x-3)(4x 2+6xy+9)=(3))916141(31212++⎪⎭⎫ ⎝⎛-m m m =(4)(a+b )(a 2-ab+b 2)(a-b )(a 2+ab+b 2)=2.利用立方和、立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1)27m 3-n 3=(2)27m 3-81n 3=(3)x 3-125= (4) m 6-n 6=【公式4】33322()33a b a b a b ab +=+++【公式5】33223()33a b a a b ab b -=-+- 【例3】计算:(1))416)(4(2m m m +-+(2))41101251)(2151(22n mn m n m ++-(3))164)(2)(2(24++-+a a a a (4)22222))(2(y xy x y xy x +-++ 解:(1)原式=333644m m +=+ (2)原式=3333811251)21()51(n m n m -=- (3)原式=644)()44)(4(63322242-=-=++-a a a a a (4)原式=2222222)])([()()(y xy x y x y xy x y x +-+=+-+63362332)(y y x x y x ++=+=说明:(1)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除法运算时,要观察代数式的结构是否满足乘法公式的结构.(2)为了更好地使用乘法公式,记住1、2、3、4、…、20的平方数和1、2、3、4、…、10的立方数,是非常有好处的.【例4】已知2310x x -+=,求331x x +的值. 解:2310x x -+= 0≠∴x 31=+∴xx原式=18)33(3]3)1)[(1()11)(1(2222=-=-++=+-+x x x x xx x x说明:本题若先从方程2310x x -+=中解出x 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本题是根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请注意整体代换法.本题的解法,体现了“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根据题求利用题知,是明智之举.【例5】已知0=++c b a ,求111111()()()a b c b c c a a b+++++的值. 解:b a c a c b c b a c b a -=+-=+-=+∴=++,,,0∴原式=abba c ac c ab bc c b a +⋅++⋅++⋅333()()()a a b b c c a b c bc ac ab abc---++=++=- ①abc c ab c c ab b a b a b a 3)3(]3))[((32233+-=--=-++=+abc c b a 3333=++∴ ②,把②代入①得原式=33-=-abcabc说明:注意字母的整体代换技巧的应用.二)、根式0)a ≥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例6】化简下列各式:(1)(2)1)x ≥解:(1) 原式=2|1|211-+==*(2) 原式=(1)(2)2 3 (2)|1||2|(1)(2) 1 (1x 2)x x x x x x x x -+-=->⎧-+-=⎨---=≤≤⎩说明||a =的使用:当化去绝对值符号但字母的范围未知时,要对字母的取值分类讨论.【例7】计算(没有特殊说明,本节中出现的字母均为正数):(1)83(2)(3)(4) -+解:(1)83=46282383=⨯⨯=(2) 原式6==-(3) 原式=(4) 原式==说明:(1)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满足: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二次根式的化简常见类型有下列两种:①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化简时,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②分母中有根式(或被开方数有分母(.(化为) ,转化为 “分母中有根式”的情况.化简时,要把分母中的根式化为有理式,采取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根式进行化简.(2+2-).有理化因式和分母有理化有理化因式: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代数式叫做有理化因式。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

(2)完全平方公式
(a b)2 a2 2ab b2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a b)(a2 ab b2) a3 b3 ;
(2)立方差公式
(a b)(a2 ab b2) a3 b3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 a2 b2 c2 2(ab bc ac) ;
(2) 2x2 xy y2 4x 5y 6 .
解: (1) x3 9 3x2 3x = (x3 3x2) (3x 9) = x2 (x 3) 3(x 3)
= (x 3)(x2 3) .

x3 9 3x2 3x = (x3 3x2 3x 1) 8 = (x 1)3 8
(3)由图 1.2-4,得
x2 (a b)xy aby2 = (x ay)(x by) (4) xy 1 x y =xy+(x-y)-1
=(x-1) (y+1) (如图 1.2-5 所示).
x
-1
y
1
图 1.2-5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 2 分解因式: (1) x3 9 3x2 3x ;
2.二次根式 a2 的意义
a2
a
a, a 0, a, a 0.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 12b ; (2) a2b(a 0) ; (3) 4x6 y (x 0) . 解: (1) 12b 2 3b ;
(2) a2b a b a b(a 0) ;
(3) 4x6 y 2 x3 y 2x3 y (x 0) .
= (x 1)3 23
=[(x 1) 2][(x 1)2 (x 1) 2 22]
= (x 3)(x2 3) .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16)
2
ab
2
ac
2
bc
17)
2
3x
5xy
2
2y x 9y 4
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1、一元二次方程
(1)根的判别式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2
ax+bx+c=0(a≠0),有:
(1)
x1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
b,2=,2=
b
2a
3)
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第一讲 数与式
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 a 0,
|a| 0, a 0,
a, a 0.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 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2x xy
2
y 4x 5y 6
5.
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
ax
2+bx+c(a≠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的方程2
ax x
解为
1
bx
)
0(
c a的两个实数根是
x1、
x2,则二次三项式
2
0)
就可分
例5.把下列关于
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2
1
p
2
6

1
2
q
12
14)31
(13)
x2
-2x-1
15)
4 2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1)(暑期班新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1)(暑期班新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1)目 录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 第二讲 因式分解第三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四讲 不 等 式第五讲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第六讲 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第七讲 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 第八讲 直线、平面与常见立体图形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

即,0,||0,0,,0.a a a a a a >⎧⎪==⎨⎪-<⎩或⎪⎩⎪⎨⎧≤-≥=)()(0a a 0a a a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练 习 1.填空:(1)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 (3)若21=-c ,则c =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 b =,则a b =B 、若a b >,则a b >C 、若a b <,则a b <D 、若a b =,则a b =±3.化简:|x -5|-|2x -13|(6x 5<<)。

4、解答题:已知0)5(4232=++-+-c b a ,求 c b a ++的值。

1.2、乘法公式【公式1】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证明:2222)(2)(])[()(c c b a b a c b a c b a ++++=++=++Θca bc ab c b a c bc ac b ab a 222222222222+++++=+++++=∴等式成立【例1】计算: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2】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和公式) 证明: 3332222322))((b a b ab b a ab b a a b ab a b a +=+-++-=+-+ 【例2】计算:))((22b ab a b a ++-【公式3】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差公式)1.3、根式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二次根式2a 的意义:2a a ==,0,,0.a a a a ≥⎧⎨-<⎩(1) 2()(0)a a a =≥(2) 2||a a =(3) (0,0)ab a b a b =⋅≥≥ (4)(0,0)bb a b aa=>≥22)312(+-x x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12b ; (2)2(0)a b a ≥;(3)64(0)x y x <。

初高衔接知识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含练习+参考答案)

初高衔接知识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含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问题一、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例1 (1)化简:|x -5|-|2x -13|(x >5).(2)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13x x -+-的最小值.问题二、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立方差公式(3)三数和平方公式 (4)两数和立方公式(5)两数差立方公式例1 (1)计算:22(1)(1)(1)(1)x x x x x x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问题三、二次根式0)a ≥a ==,0,,0.a a a a ≥⎧⎨-<⎩例 1 化简:(1; (21)x <<.例2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2问题四、分解因式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2)x 2+x -(a 2-a );(3)321x x -+参考答案问题1例1 当1352x <<时,原式5213318x x x =-+-=- 当132x ≥时,原式52138x x x =--+=-例2当1x ≤时,原式1324x x x =-+-+=-+,当1x =时,有最小值2当13x <<时,原式=132x x --+=,恒为2当3x ≤时,原式1324x x x =-+-=-,当3x =时,有最小值2综上所述,最小值为2问题2例1原式()()336111x x x =+-=-例2()33223+331x y x x y y x y =+++=()3331x y xy x y ∴+++=代入1x y +=得3331x y xy ++=问题3例11.原式2= 2.原式11x x x x =-=- 例31.==1010=2.==> 问题四例11.原式()()12x x =--2.原式 ()()221x a x a x a x a =-++=+-+3.原式()()()2111x x x x x x ⎛=-++=-+ ⎝⎭⎝⎭高一数学衔接知识讲义一练习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2.计算 ( )(A (B (C ) (D )3= (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4=________;5.比较大小:2-4(填“>”,或“<”).6.不等式13x ->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x x >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7.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写出|1||3|x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8.化简:200420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因式分解324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若1,1x y xy +==-,则33x y -=__________________. 11.若2220x xy y +-=,求22223x xy y x y +++的值12.解方程22112()3()10x x x x+-+-=.参考答案1-3 D C D4-10 1;>;4x >或2x <-,0x <;2,-22(2)(22)x x x -++;± 11 解:222(2)(-)0x xy y x y x y ++=+=;x y =或2x y =-;当x y =时,原式=22223522x x x x ++=; 当2x y =-时,原式=2222246145y y y y y -+=-+; 综上所述:15-或5212 解:22211()2x x x x+=+-; 令1t x x =+;则22350t t -+=; (25)(1)0t t -+=;152t =,21t =-; 当152x x +=时; 25102x x -+=; 259()416x -=; 12x =,212x =; 当11x x +=-时; 210x x ++=,30∆=-<,无解;综上所述:12x =,212x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8】计算:
(1) ( a b 1)(1 a b) ( a b)2
(2)
a a
a ab a ab
解:(1) 原式= (1 b)2 ( a)2 (a 2 ab b) 2a 2 ab 2 b 1
(2) 原式=
a

a
11
a( a b) a( a b) a b a b
2 3
x ).这时可将其化为 a 形式(如 x 可化为 x ) ,转化为 “分母中有根式”的情况.化简时,
2
b
2
2
要把分母中的根式化为有理式,采取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根式进行化简.(如 3 化为 2 3
3(2 3) ,其中 2 3 与 2 3 叫做互为有理化因式). (2 3)(2 3)
C. a 0
D. a 是任意实数
2.若 x 3 ,则 9 6x x2 | x 6 | 的值是( )
A.-3 3.计算:
(1) (x 3y 4z)2
B.3
(3) (a b)(a2 ab b2 ) (a b)2
4.化简(下列 a 的取值范围均使根式有意义):
题是根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请注意整体代换法.本
题的解法,体现了“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根据题求利用题知,是明智之举.
【例 5】已知 a b c 0 ,求 a(1 1) b(1 1 ) c(1 1) 的值.
bc ca ab
解: a b c 0, a b c,b c a, c a b
原式= a b c b a c c a b
bc
ac
ab
a(a) b(b) c(c) a2 b2 c2 ①
bc ac ab
abc
a3 b3 (a b)[(a b)2 3ab] c(c2 3ab) c3 3abc
ab
ab
(3) 原式= 2 2x x x2 2 22 x 2x x x 2 2x 3 2x x x 2 2
说明:(1)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满足: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 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二次根式的化简常见类型有下列两种:①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化简时,先将它分解因数 或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②分母中有根式(如 3 )或被开方数有分母(如
3.设 x 1 , y 1 ,求代数式 x2 xy y2 的值.
32
32
x y
4.当 3a2 ab 2b2 0(a 0,b 0) ,求 a b a2 b2 的值. b a ab
D. 5 3
(2)原式= (1 m)3 (1 n)3 1 m3 1 n3
5
2 125 8
(3)原式= (a2 4)(a4 4a2 42 ) (a2 )3 43 a6 64
(4)原式= (x y)2 (x2 xy y2 )2 [(x y)(x2 xy y2 )]2
x (1 x) x (x 1)(x 1)
x x x 1
x2 x x x 1
x2
x
x
解法一:原式=
x

x
x x(x 1) x 1
x (1 x) x x x(1 x) x x x2 x x x
(x 1) x
x2 1
(1) ( a )2 a(a 0)
(2) a2 | a |
(3) ab a b(a 0,b 0) (4) b b (a 0,b 0) aa
【例 6】化简下列各式:
(1) ( 3 2)2 ( 3 1)2
(2) (1 x)2 (2 x)2 (x 1)
取值分类讨论. 【例 7】计算(没有特殊说明,本节中出现的字母均为正数):
(1) 3 2 3
(2) 1 1 ab
(3) 2 x x3 8x 2
解:(1) 原式= 3(2 3) 3(2 3) 6 3 3 (2 3)(2 3) 22 3
(2) 原式= a b a2b ab2
解: x2 3x 1 0 x 0 x 1 3 x
原式= (x 1)(x2 1 1 ) (x 1)[(x 1)2 3] 3(32 3) 18
x
x2
x
x
说明:本题若先从方程 x2 3x 1 0 中解出 x 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本
解:(1) 原式= | 3 2 | | 3 1| 2 3 3 1 1
(2)
原式=
|
x

1
|

|
x

2
|
(x ( x

1) 1)

(x (x

2) 2)

2x 3 1 (1 x
(x 2)
2)
说明:请注意性质 a2 | a | 的使用:当化去绝对值符号但字母的范围未知时,要对字母的
(1) (4 m)(16 4m m2 )
(2) (1 m 1 n)( 1 m2 1 mn 1 n2 ) 5 2 25 10 4
(3) (a 2)(a 2)(a4 4a2 16) (4) (x2 2xy y2 )(x2 xy y2 )2
解:(1)原式= 43 m3 64 m3
2x 2y x y
(2)

(x y 0)
x
2x2 y
B组
1.若 1 1 2 ,则 3x xy 3y 的值为( ):
xy
x xy y
A. 3 5
2.计算:
B. 3 5
(1) ( a b c)( a b c)
C. 5 3
(2) 1 ( 1 1 ) 23
(x3 y3)2 x6 2x3 y3 y6
说明:(1)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除法运算时,要观察代数式的结构是否满足乘法公式的结 构.
(2)为了更好地使用乘法公式,记住 1、2、3、4、…、20 的平方数和 1、2、3、4、…、
10 的立方数,是非常有好处的.
【例 4】已知 x 2 3x 1 0 ,求 x3 1 的值. x3
3
39
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 2】 (a b)(a2 ab b2 ) a3 b3 (立方和公式)
证明: (a b)(a2 ab b2 ) a3 a2b ab2 a2b ab2 b3 a3 b3
说明:请同学用文字语言表述公式 2.
x 1
x
说明:解法一的运算方法是从最内部的分式入手,采取通分的方式逐步脱掉繁分式,解法二 则是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A A m 进行化简.一般根据题目特点综合使用两种方法.
B Bm
【例 11】化简 x2 3x 9 6x x 1 x2 27 9x x2 6 2x
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
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实数,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用代数式也可以表示数,我们把实数和代 数式简称为数与式.代数式中有整式(多项式、单项式)、分式、根式.它们具有实数的属性, 可以进行运算.在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并且知道乘法公式可以使多项式的运算简便.由于在高中学习中还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乘法运 算,因此本节中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补充三个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 根式的运算中,我们已学过被开方数是实数的根式运算,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被 开方数是字母的情形,但在初中却没有涉及,因此本节中要补充.基于同样的原因,还要补充“繁 分式”等有关内容.
一、乘法公式 【公式 1】 (a b c)2 a2 b2 c2 2ab 2bc 2ca
证明:(a b c)2 [(a b) c]2 (a b)2 2(a b)c c2
a 2 2ab b2 2ac 2bc c 2a 2 b2 c2 2ab 2bc 2ca
解:原式= x2 3x 9 6x x 1 1
6
x 1
(x 3)(x2 3x 9) x(9 x2 ) 2(3 x) x 3 (x 3)(x 3) 2(x 3)
2(x 3) 12 (x 1)(x 3) (x 3)2 3 x
(1) 8a3
4ab
(3)
a b b a
5.化简:
m
(1)
9m 10m
m 2m2
1
3
25
m
C.-9
D.9
(2) (2a 1 b)2 (a b)(a 2b) (4) (a 4b)(1 a2 4b2 ab)
4
(2) a 1 a
(4) 1 1 2 2 3 2 3 1
解: x 2
3 (2
3)2 7 4 3, y 7 4 3 x y 14, xy 1
2 3 22 3
原式= (x y)(x2 xy y2 ) (x y)[(x y)2 3xy] 14(142 3) 2702
说明:有关代数式的求值问题:(1)先化简后求值;(2)当直接代入运算较复杂时,可根据结 论的结构特点,倒推几步,再代入条件,有时整体代入可简化计算量.
a3 b3 c3 3abc ②,把②代入①得原式= 3abc 3 a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