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全手工制作工艺全过程

合集下载

武夷岩茶加工五.pptx

武夷岩茶加工五.pptx
焙间分设90~120℃不同温度的焙窖3~4个,按温度从高到 低顺序排列,每笼投叶约0.5 kg,每3~4 min翻拌一次,翻拌 后将焙笼移至下一个温度较低的焙窖,历时12~15 min。
待手触烘青叶微感刺手时下焙,此时毛火叶含水量约30%。 “抢水焙”或“走水焙”
(2)摊凉拣剔
毛火叶下焙后立即扬簸,筛去茶末,扬弃黄片、碎片轻质杂物; 随后,将毛火叶摊放在水筛上,夜里摊凉(俗称“凉索”)5~6 h, 第二天清晨再行拣剔。拣剔:去除茶梗和黄片。
在足干的基础之上,经长时间的低温慢焙,以及趁热 装箱,热化作用可使茶汤更加醇厚,香气进一步熟化,提 高岩茶品质。
第一部分标题
5.2 烘干机烘焙
毛火
足火
毛火温度110~130℃,摊叶厚度为2~3cm,历时 8~12 min,至茶叶微带刺手感,而后摊凉1h后足火。足 火温度90~100℃,摊叶厚度与毛火同,烘至足干,水分 含量6%-7%,感官达到色泽乌褐油润,历时15~17min。
夜间凉索? 夜间相对低温、高湿,水分蒸发较少,梗叶水分重新达到平衡, 也促进内含物进行充分的非酶性氧化、转化。
(3)足火
温度80~ 85℃,每笼投毛火叶约1 kg。烘焙10~20 min,焙至 足干,而进入“炖火”工序。若未达足干进行炖火,叶色易变黑,并 产生水闷味。
(4)炖火
“吃火”、“焙火功” 半盖焙:每笼投足干叶1~1.5 kg,火温70-~80℃烘至水汽散尽 后,加半边盖再烘约1h,称“半盖焙”。 全盖焙:烘至香气充分诱发,为减少香气散失,要将焙笼全部盖 密,继续烘焙,称“全盖焙”。1~2 h后,香气纯熟火香显,即结束 炖火,趁热装箱。
武夷岩茶加工(五)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鲜叶
萎凋

武夷山岩茶制作方法

武夷山岩茶制作方法

武夷山岩茶制作方法
武夷山岩茶是一种以福建武夷山一带的大红袍、水仙、肉桂、黄嫩等品种为原料,经过揉捻、发酵、烘焙等工艺制成的一类绿茶。

其制作方法如下:
1. 采摘:选择春季的3-4月份采摘,每次采摘8~10克嫩芽。

采摘后稍做摊晾,保持叶片柔软。

2. 揉捻:将摊晾的鲜叶置于篮子中进行揉捻,直到叶片变软发酵。

揉捻时手法需轻柔,不要破坏嫩芽的完整性。

3. 发酵:揉捻后的叶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进行自然发酵,发酵时间约为8~10小时。

4. 烘焙:完成发酵后的叶片放入烘焙窑中进行烘焙,时间约为10~12分钟。

烘焙温度应掌握在110~120之间,以免破坏茶叶的营养成分。

5. 晾凉:经过烘焙的武夷山岩茶需风干晾凉,使其水分均匀分布,茶叶的香气得以散发。

6. 手选:晾凉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手工摇选,筛掉不符合要求的叶片、杂质,使得茶叶的色泽和品质更佳。

以上就是制作武夷山岩茶的全过程,其中关键是发酵和烘焙的时间和温度掌握,这将影响到茶叶的香气、口感和品质。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是中国最著名的岩茶之一,被誉为“岩茶之王”。

大红袍茶树生长在福建武夷山的岩壁上,茶树枝叶肥硕,叶片厚实,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是茶叶中的珍品。

制作大红袍茶需要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以下是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的简要介绍:
1. 采摘:大红袍的茶叶在阳光下生长,需等到春季气温回暖时,才能进行第一次采摘。

采摘时需选择嫩叶、嫩芽,且要确保采摘的速度和技巧,避免对茶树造成伤害。

2. 晾凉:采摘后的茶叶需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经过自然晾凉,使茶叶内部的水分蒸发掉一部分,以方便后续的处理。

3. 摊晒:将晾凉后的茶叶摊晒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叶片完全展开,增加叶片的柔韧性,有利于后续的揉捻和烘焙。

4. 揉捻:将晒干后的茶叶放入揉茶机中进行揉捻,使茶叶中的汁液渗透均匀,增加茶叶的香气。

揉捻过程需细心操作,不可损坏茶叶。

5. 烘焙:经过揉捻的茶叶需放入烘焙室中进行烘焙,控制好时间和温度,使茶叶获得均匀的烘制,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6. 包装:经过烘焙后的大红袍茶叶需要进行包装,采用密封包装的方式,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和香气。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茶艺师进行操作,以确保所制茶叶的质量。

大红袍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受到茶客的喜爱,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技术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技术

欢迎阅读应用技术中国茶叶加工2009,2,23(2):38-39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技术王文宗李春玲陈诗玲(厦门茗福贸易有限公司厦门361009)摘要:2005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我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我国新一轮“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申请材料,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列入其中。

此次申报“中国鸟龙茶制作技艺”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我国传统手工类,也是茶类第一次申报。

而且,武夷岩荼(大红袍)近年来在八闽内外销量迅速扩大。

本文结合企业生产加工,将其传统制作技术要领作一介绍。

关键词武夷岩茶大红袍品质技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鲜叶(中开面采3-4叶)萎凋(晒青、晾青、二晒二晾或加温萎凋)一做青(摇青、做手)一杀青初揉一炒熟一复揉一水焙(毛火)一掮簸凉索毛拣足火一(团包)一炖火毛茶。

共十几道工序,生成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独特的品质特征:条索卷曲肥壮,色泽乌润而碧绿,俗称“青蒂、绿腹、蜻蜒头”;香气馥郁幽雅(岩骨花香)、滋味醇厚甜滑,饮后齿颊留香,独具“武夷岩韵”。

汤色橙红明亮,叶底柔软碧黄,红边明显,为乌龙茶名贵品种之一。

所谓“武夷岩韵”,笔者认为:这是武夷山特定地域环境所产生形成最核心的香、味品质特征。

1鲜叶采摘采摘标准是待新梢生育均臻成熟,呈驻芽(俗称中开面或小开面,即第一叶伸平而第一叶面积小于第二叶)采3~4叶及对夹叶。

如果采摘过嫩,条索瘦小,色泽红褐,灰暗,香低味苦涩,品质差;如果采摘过于粗老,纤维素老化,果胶物质少,条索粗松,色泽枯燥,香味必然粗淡,所以采摘过嫩过老的鲜叶原料均不能制造出品质好的武夷岩茶(大红袍)。

2萎凋(晒青、晾青,二晒二晾或加温萎凋)2.1晒青(日光萎凋):是传统和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方法:将鲜叶薄匀的摊放在水筛上,平排置于晒青架上,让鲜叶均匀地接受日光作用,用光能和热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萎凋过程,其间轻翻一次,两筛并一筛,使晒青更加均匀,操作时手势要轻、细致,不损伤叶子,否则叶子先期发酵,产生“死青”。

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图解

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图解

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图解焙火(Baking)工艺,如果想让武夷岩茶(大红袍)制成的茶有股火香,温性一点,可拿来用火烘焙。

焙火轻重也可会造成不同的风味,焙火轻者喝来感觉比较生,焙火重者喝来感觉比较熟。

我们从武夷岩茶外观上也能看出焙火的轻重:焙火轻者,颜色较亮;焙火重者,颜色较暗,这颜色包括茶干的颜色与冲泡后茶汤的颜色。

在发酵时:发酵愈轻,颜色愈绿,发酵愈重,颜色愈红。

焙火所影响的是颜色的深浅,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轻,明度愈高。

在品饮的口感上,喝轻焙火的武夷岩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红烧的。

对身体的效应也有所不同,喝不焙火的茶比较寒,喝焙火的茶就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让它不那么寒,但不致于产生热的效果。

一般我们所谓的生茶与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采得愈成熟,揉捻愈重发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几个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轻、发酵愈少,则是偏生的几个因素。

所以要判别那一种茶比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与发酵四个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较熟。

梁章钜先生曾经称赞岩茶的焙火功夫:“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直到目前为止,中高档武夷岩茶(大红袍)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古法炭焙技术,就目前各大的茶种的焙火技术而言,却是还没有那种茶的焙火能超过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本草纲目拾遗》对武夷岩茶的评价是:“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饮,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凡茶癖停饮者宜之。

”武夷岩茶大红袍碳焙烘焙加工工艺是武夷岩茶的独特工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碳焙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作用。

中国茶的制作历来重视阴阳五行之道,“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茶性”这一类的描绘似乎蕴含着诸多道家的精神,又有着浓厚的传统。

或许,当初的炼丹与焙茶存在着莫大的关系。

何为炭焙很多茶友对烘、焙、烤常常弄不清楚,在作茶的过程中,烘焙的学问太大了。

根据字意的解释,“烘”是用火或热气烘干湿物,例如烘干衣服;“焙”是用微火烘烤东西,例如焙茶;“烤”则指用火烧熟食物,例如各类烧烤等。

岩茶打焙流程

岩茶打焙流程

岩茶打焙流程
岩茶的打焙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初焙:岩茶的第一道火,也称为“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

初焙的温度要控制好,一定要高温,有经验的制茶老师傅用手背便可测定出来。

初焙结束即是毛茶。

2. 复焙:即进行第二次烘焙,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茶叶霉变和减少茶叶的苦涩味,使茶叶醇厚度提高。

复焙时,温度应比初焙时略低。

3. 分筛和归堆:分筛是将茶叶从焙笼中取出,经过筛分,去除其中的梗和茶朴。

归堆是将筛分后的茶叶均匀地堆放在一起,以备后续的加工处理。

4. 炖火:这一步是为了使茶叶充分吸收热量,进一步醇化,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炖火时,温度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时间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 装箱:经过炖火后的茶叶需要经过装箱处理,装箱时要将茶叶放入茶箱中,并注意保持茶叶的干燥和卫生。

需要注意的是,岩茶的打焙流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标准,否则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不同品种和等级的岩茶,其打焙流程也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作岩茶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达到最佳状态。

岩茶的制作工艺

岩茶的制作工艺

岩茶的制作工艺
岩茶,又称武夷岩茶,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特色茶。

岩茶制作工艺独特,并受到岩石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岩茶的制作工艺步骤:
1. 采摘:选择生长在高海拔的茶树进行采摘,通常在立夏之后进行。

只采摘嫩叶,通常是每个顶芽和两个下级叶。

2. 摊青:将采摘的茶叶在遮阴的地方晾晒,使其逐渐失去一部分水分,同时进行初步氧化。

3. 杀青:将摊青过的茶叶放入锅中加热,通常采用高温烘焙的方法进行杀青。

这样可以阻断茶叶的氧化过程。

4. 揉捻:经过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通过摩擦,使茶叶的细胞壁破裂,释放茶液。

5. 晾晒:将揉捻后的茶叶晾晒,以去除茶叶中多余的水分,同时进行二次氧化。

岩茶的晾晒通常是在岩石上进行,以岩石的热量和气温调节茶叶的氧化。

6. 烘焙:晾晒后的茶叶进行烘焙,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和调整其香气。

岩茶的烘焙通常是在传统竹制炉中进行。

7. 修整:烘焙后的茶叶进行修整,去除杂质和不完整的茶叶,使其形状整齐。

8. 分级:将修整好的茶叶按照不同的质量等级进行分类。

9. 包装:将分级好的茶叶进行包装,以保持其新鲜度和香气。

以上是岩茶的一般制作工艺步骤,不同的茶叶制作工艺可能会有所差异。

制作岩茶需要经验和技巧,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福建省武夷山。

制作大红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将鲜叶变成香气浓郁的名茶。

以下是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流程:
1. 采摘:大红袍的制作始于采摘新鲜的茶叶。

通常在春季明前,只采摘未展出的鲜嫩叶芽和叶二三片嫩叶,以保证茶叶的质量。

2. 摊青:摘下的茶叶需要进行摊青,将其散放在竹篾或布袋上,让其自然萎凋。

3. 揉捻:摊青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揉捻,将其放入揉捻机中,通过机器的揉搓和滚压,使其茶汁和叶细胞充分接触,达到发酵的目的。

4. 发酵:揉捻后的茶叶需要进行发酵,将其摊放在通风干燥的场地中,让其在适宜的温湿度下进行发酵,让茶叶产生特有的香气。

5. 烘焙:发酵后的茶叶需要进行烘焙,放入烘茶炉中,进行高温烘烤,使茶叶干燥,去除多余的水分,达到杀青的效果。

6. 包装:经过烘焙后的茶叶需要进行包装,通常以铝箔袋或罐装,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香气。

以上便是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流程。

这些工序虽然相对繁琐,但确保了大红袍的优质品质,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名茶中的佼佼者。

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

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

第三章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第一节初制工艺茶叶的加工制作直接决定了其产品的类型(即茶类)。

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工艺分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两大部分。

初制工艺主要包括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六道工艺。

一、采摘工艺茶青质量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茶青质量包括茶青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两部分,茶青内在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立地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构成,外观质量主要由茶青采摘的标准、时间、气候、储运等因素构成。

1、茶青标准:武夷岩茶要求茶青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较完熟(采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

茶树新稍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成驻芽后即称开面;当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即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时称中开面,达三分之二以上时称大开面。

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

武夷岩茶要求的最佳采摘标准为开面三叶。

不同的品种略有差异如肉桂以中小开面最佳,水仙以中大开面最佳等等。

每个品种的最佳适采期都较短,在同样的山场位置和栽培管理措施下适采期约为3-4天,同一品种在适采期加工不完时则掌握在茶园内茶青有一半以上开始小开面时开采,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采摘标准控制在一芽四叶至中大开面三叶,采摘期可延长到6-8天。

2、采摘时间:茶叶开采期主要由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茶园管理措施等因素决定,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春茶采摘期约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特早芽种在4月上旬,特迟芽种在5月下旬,以后每季(即夏秋茶)间隔时间约为50天左右(采后有修剪会延长下一季的时间)。

采摘当天的气候对品质影响较大,晴至多云天露水干后采摘的茶青较好,雨天和露水未干时采摘的茶青最差。

一天当中以上午9-11时,下午2-5时的茶青质量最好,露水青最次。

因此春茶加工期宜选择晴至多云的天气采制,阴雨天不采或少采制,则极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3、采摘方式:有人工和机械两种方式。

人工采摘需人员多,成本高,管理难度大。

武夷岩茶工艺制作过程

武夷岩茶工艺制作过程

武夷岩茶工艺制作过程
以武夷岩茶工艺制作过程为题,我们将会为大家详细介绍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

武夷岩茶,是福建武夷山地区所产的一种名茶,以其独特的岩韵和陈香而闻名于世。

其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环节,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

采摘是制作好茶的第一步。

武夷岩茶采摘时间通常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其中以春茶品质最佳。

采茶时要选择茶树老嫩适中的嫩叶,手法要轻柔,避免对茶叶造成损伤。

接下来是萎凋环节。

采摘回来的茶叶要先进行萎凋处理,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让茶叶水分慢慢散发出来,使茶叶变软、柔韧。

萎凋后的茶叶色泽变成深绿色,外观有些像鲜叶子的样子,但手感已经软烂。

揉捻是茶叶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揉捻的目的是将茶叶中的酶液和茶汁充分混合,以便让茶叶更好的发酵。

揉捻分为机械揉捻和手工揉捻,其中手工揉捻更能保证茶叶的品质。

发酵是武夷岩茶制作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发酵的时间和温度非常重要,时间过短会导致茶叶发酵不足,时间过长则会影响茶叶品质。

在发酵过程中,茶叶的颜色会由深绿色转变为红褐色,并且会
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

最后是烘干。

烘干是为了让茶叶更好的保存,同时也有助于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烘干过程中要注意火候和时间,以免烤焦茶叶或者影响茶叶口感。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处理,武夷岩茶就制作完成了。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每一步都需要非常细心和耐心的操作。

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地理环境,武夷岩茶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茶叶中的佳品。

武夷岩茶制作流程

武夷岩茶制作流程

THANKS
感谢观看
06
品质鉴定与包装
品质鉴定标准与方法
品质鉴定标准
武夷岩茶的品质鉴定主要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方面。外形要求条索匀整、色泽砂绿、洁净匀齐; 汤色要求橙黄至红褐色,清澈明亮;香气要求馥郁幽长,岩香明显;滋味要求醇厚回甘,润滑爽口;叶底要求软 亮匀齐,红边明显。
品质鉴定方法
品质鉴定一般采用感官审评方法,通过专业评茶师对茶叶进行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的观察、嗅闻和品 尝,对茶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理化指标进行品质鉴定。
杀青技巧与注意事项
01
高温杀青
通过高温迅速破坏茶叶中酶的活性,抑制茶叶发酵。高温杀青时,要掌
握火候和杀青时间,避免茶叶焦糊。同时,高温杀青后的茶叶需要迅速
摊凉,以防止余热影响茶叶品质。
02
杀青,以避免茶叶焦糊和香气散失。
杀青过程中,要不断翻拌,使茶叶受热均匀。老茶杀青后也需要迅速摊
香气和滋味。
烘焙时间掌握
烘焙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茶叶的 品质,时间过短会使茶叶香气 不足,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茶叶 焦糊。
翻拌均匀
在烘焙过程中需要适时翻拌茶 叶,确保茶叶受热均匀,避免 出现半生不熟的情况。
观察茶叶变化
烘焙过程中茶叶颜色、香气和 滋味都会发生变化,需要仔细
观察,及时调整烘焙条件。
精制过程与要求
揉捻要点
揉捻的力度要适中,不可过重或过轻。揉捻时间也要根据茶叶的老嫩程度和含水 量来决定。揉捻后的茶叶应立即进行发酵,以免影响发酵效果。
发酵条件与控制
温度
湿度
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30℃之间,温度过高 或过低都会影响发酵效果。
发酵湿度应控制在70-80%之间,湿度过低 会影响茶叶的发酵效果,过高则会使茶叶 发霉。

武夷岩茶雀舌手工制作武夷山市老手艺茶坊

武夷岩茶雀舌手工制作武夷山市老手艺茶坊

武夷岩茶(雀舌)手工制作—武夷山市老手艺岩茶坊
日期:
天气:阴转小雨
茶青:野生雀舌
山场:大王峰山脚
采摘:人工采摘青叶老嫩:偏老
树龄:五年制作人:郑雄
监制:老手艺茶坊青叶重量:50斤
PS:洗山茶,由于毛茶还在挑拣中,比较闲。

几个朋友商量做点手工茶,互相交流。

雀舌茶树
这一小丘茶地,没有农药、没有化肥。

14:50上筛,有轻微雨水。

16:30分,青叶表层水分无明显水分,关排风,进火盆,升温28至30度。

19:40,青叶、茶梗软化,退出炭火,降低室内温度至26度左右,开排风换气,降温。

让茶叶还阳。

20:20分,第一轮并筛摇青
20:20分,第一轮并筛摇青
23:50,第三手,青叶出现红齿。

1:20,第4手,多数茶青前3片已出红边。

]
2:40,第5手,大部分红边茶青出现调羹状。

4:20,由于青叶老嫩差距偏大,为了保大部分,下筛炒青。

即兴解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

即兴解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其传统制作技艺流程十分复杂而烦琐,有近二十道工序,概括起来就是为“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两晒两晾”的复式萎洞,长达八个小时的摇筛做青、发酵偏重,叶缘呈朱砂红色;“双炒双揉”;毛茶足火,最后长达7小时左右的低温久烘等,都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所独有的。

难怪清代清代楹联大师s梁章钜发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赞叹。

岩茶工艺流程

岩茶工艺流程

岩茶工艺流程岩茶,又称岩茶,是一种以福建武夷山岩骨地区产茶为原料,经过特定的制作工艺而成的一种独特茶类。

岩茶因其生长环境特殊,茶树生长在岩石缝隙中,吸收了岩石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因而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岩茶工艺流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下面将从岩茶的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炒青、干燥等环节逐一介绍岩茶的工艺流程。

首先是岩茶的采摘。

岩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这个时间段茶叶的水分含量较低,有利于保存茶叶的香气。

采摘时要选择嫩叶和嫩芽,避免叶片老化。

采摘下来的茶叶要及时进行初步加工,以免叶片受损。

接下来是茶叶的萎凋。

采摘下来的茶叶要进行萎凋处理,让茶叶中的水分慢慢散发出去,使得茶叶软化。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以及萎凋时间,以免影响茶叶的质量。

然后是揉捻。

萎凋后的茶叶要进行揉捻,这个过程是为了破坏茶叶细胞壁,让茶叶中的细胞液和酶液充分接触,促进发酵。

揉捻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以免过度损伤茶叶。

接着是发酵。

揉捻后的茶叶要进行发酵处理,这个过程是岩茶制作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发酵过程中,茶叶中的酶液会分解出各种有机物质,形成茶叶特有的香气和口感。

发酵时间一般需要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工艺来调整,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然后是炒青。

发酵后的茶叶要进行炒青处理,这个过程是为了停止茶叶的发酵,同时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

炒青时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以免炒焦茶叶或者未炒透。

最后是干燥。

炒青后的茶叶要进行干燥处理,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殆尽,使得茶叶能够长时间保存。

干燥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免影响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通过以上的工艺流程,岩茶就制作完成了。

这些工序看似简单,但却需要经验丰富的茶艺师来掌握,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岩茶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精细的制作工艺,成为了茶叶中的珍品,备受茶客们的喜爱。

岩茶工艺制作流程

岩茶工艺制作流程

岩茶工艺制作流程一、岩茶简介岩茶,又称武夷岩茶,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特有的一种名茶。

岩茶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峭壁峰峦之间,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风味深受茶客喜爱。

二、采摘1.时间:岩茶采摘时间通常在每年的4月至11月之间。

2.标准:采摘时要选择新鲜嫩芽,长度一般不超过3厘米。

同时要遵循“两叶一心”原则,即采下两片嫩叶和一个未开放的芽头。

三、萎凋1.萎凋前处理:将新鲜采摘下来的岩茶放入竹篮中,进行初步筛选,并将杂质去除。

2.萎凋处理:将筛选后的岩茶放入室内进行萎凋处理。

首先要进行自然萎凋,在室内晾晒24小时左右。

然后再进行人工揉捻,使其继续发酵。

四、揉捻1.揉捻前处理:将经过自然萎凋后的岩茶放入揉捻机中。

2.揉捻处理:揉捻机通过摩擦和挤压的方式,使茶叶中的汁液均匀分布。

揉捻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五、发酵1.发酵前处理:将经过揉捻后的岩茶放入室内进行发酵。

2.发酵处理:岩茶的发酵时间一般在6-8小时之间,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候和温度而定。

在发酵期间要不断翻动茶叶,使其均匀受热。

六、烘焙1.烘焙前处理:将经过发酵后的岩茶放入烘焙机中。

2.烘焙处理:岩茶的烘焙温度一般在120℃左右,时间为20-30分钟。

在烘焙过程中要不断观察茶叶颜色和香气,确保达到最佳效果。

七、分类1.分类前处理:将经过烘焙后的岩茶进行初步筛选,并去除杂质。

2.分类处理:将筛选后的岩茶按大小、形态等因素进行分类。

八、包装1.包装前处理:对已经完成分类的岩茶再次进行筛选,确保茶叶的品质。

2.包装处理:将筛选后的岩茶按照规格和品种进行包装。

常用的包装材料有纸袋、锡箔袋等。

九、保存1.保存前处理:对已经包装好的岩茶进行检查,确保没有破损或其他缺陷。

2.保存方法:将岩茶放入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以上就是岩茶工艺制作流程的详细介绍。

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优质的岩茶,让消费者享受到最佳口感和香气。

岩茶的工艺流程

岩茶的工艺流程

岩茶的工艺流程岩茶,又称岩韵茶或岩溪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的岩石区。

它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而闻名于世。

岩茶的工艺流程经过多个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

采摘是岩茶工艺流程的第一步。

岩茶的采摘时间通常在春季和秋季,这是茶树新叶生长的时候。

采摘时,采摘者需要选择茶树的新嫩叶,这样可以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接下来是摊晾。

采摘回来的茶叶会被摊晾在竹篾或细竹筛上,让茶叶在阳光下晾干。

这个过程需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以免茶叶过度氧化或受潮。

然后是揉捻。

摊晾后的茶叶会进行揉捻,这是为了破坏茶叶细胞,使茶汁更易挥发和吸附空气。

揉捻的方法一般有手揉和机械揉捻两种,其中手揉是传统的方法,机械揉捻则是现代化生产中常用的方式。

接着是杀青。

杀青是指将揉捻后的茶叶进行高温处理,以停止茶叶内部的发酵过程。

杀青通常采用高温炒制或蒸制的方式,炒制时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以免茶叶过度烘焙或变得苦涩。

然后是晾凉。

杀青后的茶叶需要晾凉,让茶叶内部的水分蒸发掉,使茶叶恢复弹性和干燥度。

晾凉的时间和条件需要根据天气和茶叶的湿度来决定。

接下来是烘焙。

烘焙是岩茶工艺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改善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烘焙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茶叶的品种和要求来确定,一般来说,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最后是分类包装。

烘焙后的岩茶会经过筛选和分级,将茶叶按照大小和形状分类。

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将茶叶进行包装,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

以上就是岩茶的工艺流程。

每个步骤都非常关键,影响着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岩茶的独特风味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工艺的精细操作和融合。

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香气和滋味,成为茶叶爱好者们喜爱的佳品。

无论是饮用还是品评,岩茶都能带给人们愉悦的享受。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焙制技术掌握根据是:鲜叶含水率,茶树品种特性,鲜叶嫩度,天气状况,前道工序适度掌握之差异,前后工序衔接。

传统工艺为:鲜叶,萎凋,凉青,摇青与做手,炒青,初揉,复炒,复揉,水焙,簸,凉索,毛拣,足火,团包,炖火,成茶。

现行工艺分:鲜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成茶,计五大工艺工序。

鲜叶:以新梢芽叶伸育均臻完熟,而形成驻芽,采3-4叶,俗称“开面采”,以中开面为好,即第一叶叶面平展,叶面积为第二叶的2/3左右。

萎凋:以叶色转暗绿,叶面光泽消失,微带清香,顶二叶下垂而稍有弹性,减重率为10%-16%,失水均。

具体操作:日光萎凋:避免强日曝晒,叶面温度应在40%以下,每平方米摊叶0.5-1千克,历时20-40分钟,中间翻动1-2次。

室外萎凋:光照弱,气温22-30度,摊叶每平方米1-1.5千克,历时80-100分钟,每30分钟翻叶一次。

室内萎凋:用于晚间或雨天,室温20-30度,每平方米摊叶1-1.5千克,每小时翻叶一次,到萎凋适度。

加温萎凋:热风温度32-40度,萎凋槽每平方米摊叶7-8千克,每20-40分钟翻一次,历时1-1.5小时。

凉青:叶色由暗转亮,叶态由软转硬,日光萎凋后移入室内,摊放散热,防止风吹,日照,历时0.5-1小时。

做青:做青适度,叶色转黄绿,呈龟背形,部分青叶“绿叶红边”,透发清香减重率为萎凋叶的8%-16%。

手工操作:用竹制“水筛”,掌握转数先少后多,摊叶先薄后厚,等青时间先短后长,发酵程度逐渐加重。

摇青,等青作业多次反复,历时8-10小时。

机械做青:若结合加温萎凋,即在做青机内同时进行,减重率为鲜叶的25%-35%。

具体操作:鲜叶投入做青机,转动吹热风,转动吹冷风,转动摇青,翻动凉青。

摇青,凉青反复6-8次,静置到发酵适度下机,历8-12小时。

杀青:滚筒杀青机筒壁温度260-290度,手工锅壁220-240度,减重为做青的18%-22%。

揉捻:趁热揉捻,适当重压,要求成条率90%,历时5-10分钟。

武夷岩茶工艺制作过程

武夷岩茶工艺制作过程

武夷岩茶工艺制作过程引言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传统茶叶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工艺备受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包括茶叶的采摘、加工和存储等环节。

采摘1.采摘时间:武夷岩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晨或晴天的上午进行,以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口感。

2.采摘标准:只采摘嫩叶,一般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3.采摘方式:采用手工采摘的方式,采摘者需谨慎且熟练地将茶叶摘下,不损伤茶树枝干。

4.采摘频次:武夷岩茶的茶树每年会进行多次采摘,一般为春、夏、秋三季。

加工1. 晾凋1.将采摘下来的茶叶均匀地摊放在宽敞的场地上,避免厚叠,以便茶叶能够均匀接收空气。

2.晾凋时间一般为2-3小时,具体时间取决于气温和茶叶的含水率。

2. 揉捻1.将晾凋后的茶叶分批放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以激活茶叶的活性成分。

2.揉捻机会将茶叶来回滚动、揉捻,同时排出内部的湿气。

3.揉捻时间一般为15-25分钟,具体时间取决于茶叶的品种和制作要求。

3. 发酵1.揉捻完成后的茶叶放入发酵房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一般为温度25-30摄氏度,湿度70%左右。

2.发酵时间约为4-5小时,茶叶会逐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独特的香气和风味。

4. 炒青1.发酵完成后,将茶叶放入炒青机中进行炒制,以停止茶叶的发酵过程。

2.炒青机会炒制茶叶,使其变得干燥,并形成特殊的形状。

3.炒青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具体时间取决于茶叶的品种和湿度。

5. 干燥1.炒青后的茶叶需要在干燥机中进行干燥,以使茶叶的含水率降至2-3%。

2.干燥机会通过热风吹拂茶叶,将其内部的水分快速蒸发。

3.干燥时间一般为1-2小时,具体时间取决于茶叶的含水率和温度。

存储1.茶叶在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适当的贮藏和陈化,以提升其品质。

2.茶叶一般放置在通风、干燥且无异味的环境中,避免暴露在阳光下。

3.茶叶的贮存时间一般为3-6个月,茶叶会逐渐陈化,香气更加浓郁。

结论通过以上对武夷岩茶制作过程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到武夷岩茶工艺独特,经历了采摘、晾凋、揉捻、发酵、炒青和干燥等多个步骤。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5.6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5.6

STP武夷岩茶制作工艺规程文件编号 STP-Y-002-00制 定 人审核人 批准人 制定部门颁分部门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 生效日期变更摘要 页 码第 1 页 共 6 页分发部门□档案室 □综合部 □技术中心 □生产部 □购销部 □财务部1 品 名 武夷岩茶2 炮制依据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3 工艺 3.1 工艺流程图 3.1.1 初制工序3.1.2 精制工序3.1.2.1 单一品种(不拼配)茶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初烘、摊晾、复烘)毛茶 萎凋毛茶 挑拣 焙火 风选内包外包 产品茶3.1.2.2 拼配3.2 工艺过程 3.2.1 茶青 3.2.1.1 采摘 3.2.1.1.1 采摘条件:3.2.1.1.1.1 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以中开面最适宜; 3.2.1.1.1.2 2叶至4叶嫩梢及采摘层上的对夹叶;a ) 小开面(顶叶面积为第二叶的30%~40%)采四叶;b ) 中开面(顶叶面积为第二叶的50%~70%)采三叶;c ) 大开面(顶叶面积为第二叶的80%~90%)采两叶;d ) 一芽四叶(壮树带芽采四叶)及对夹叶; 3.2.1.1.2 开采时间:a ) 主要品种的采摘时间是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b ) 采摘以晴天为好,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雨水青、露水青较差,因为含水量太高对后期茶叶的品质有影响;3.2.1.1.3 采摘方式:a ) 人工采摘:人工多、成本高。

但对武夷山正岩的茶青采摘比较合适;b ) 机器采摘:人工少、成本低、效率高。

适合标准化管理的茶园使用; 3.2.1.1.4 茶青的运输、贮存3.2.1.1.4.1 茶青应用清洁卫生、透气良好的篮篓进行盛装,不得压紧,运输时应避免日晒雨淋,不得与有毒有味物品混装;毛茶毛归堆、定级筛号茶取料挑拣、风选拼配干燥 摊晾 匀堆 自检 定量包装 产品茶3.2.1.1.4.2 茶青采摘后4h内运输到茶厂,不能及时送到茶厂的茶青应注意保质保鲜,合理贮存;3.2.1.1.4.3 茶青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岩茶全手工制作工艺全过程(采茶篇)茶青质量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茶青质量包括茶青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两部分,茶青内在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立地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构成,外观质量主要由茶青采摘的标准、时间、气候、储运等因素构成。

1:茶青标准:武夷岩茶要求茶青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较完熟(采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

茶树新稍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成驻芽后即称开面;当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即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时称中开面,达三分之二以上时称大开面。

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

武夷岩茶要求的最佳采摘标准为开面三叶。

不同的品种略有差异如肉桂以中小开面最佳,水仙以中大开面最佳等等。

每个品种的最佳适采期都较短,在同样的山场位置和栽培管理措施下适采期约为3-4天,同一品种在适采期加工不完时则掌握在茶园内茶青有一半以上开始小开面时开采,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采摘标准控制在一芽四叶至中大开面三叶,采摘期可延长到6-8天。

2、采摘时间:茶叶开采期主要由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茶园管理措施等因素决定,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春茶采摘期约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特早芽种在4月上旬,特迟芽种在5月下旬,以后每季(即夏秋茶)间隔时间约为50天左右(采后有修剪会延长下一季的时间)。

采摘当天的气候对品质影响较大,晴至多云天露水干后采摘的茶青较好,雨天和露水未干时采摘的茶青最差。

一天当中以上午9-11时,下午2-5时的茶青质量最好,露水青最次。

因此春茶加工期宜选择晴至多云的天气采制,阴雨天不采或少采制,则极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3、采摘方式:有人工和机械两种方式。

人工采摘需人员多,成本高,管理难度大。

应加强带山人员的管理来控制茶青标准、采摘净度和青叶外观质量,在武夷山茶园分散,地形复杂,茶树长势不一处较为适用。

机械采摘省劳工、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适宜大面积标准化管理的茶园使用。

初次使用机采时茶青质量较差,含有大量的老梗、老叶,长短不一,因此使用机采前应先用修剪机定剪若干次,使树冠形成整齐的采摘面,以提高茶青质量。

机采连续使用2-3年后则茶青质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来大生产的主要方式。

但长期连续采用机采会使茶树芽梢多而瘦小,干茶外形变细而欠肥壮,影响茶青外观质量,可用人工采摘和机械采摘交替使用来防止该项缺陷。

4、茶青储运:茶青采下后应及时运达加工厂进入下道萎凋工艺。

储运期间应尽量缩短时间,并注意通风散热,避阳薄摊,减少搬动次数,防止青叶堆放过厚、过紧、过久而造成机械损伤和堆沃烧伤。

储运时间过久均会使茶青质量下降。

------------------------------------------->茶青运回来后放进行日光萎凋萎凋是指茶青失水变软的过程。

1、萎凋标准:感观标准为青叶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6%。

大部分青叶达此标准即可。

青叶原料(茶树品种、茶青老嫩度等)不同其标准也不同,如叶张厚的大叶种萎凋宜重、茶青偏嫩时萎凋宜重,反之宜轻。

2、萎凋方式:有日光萎凋、加温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三种方式。

生产上主要采用前两种方式。

加温萎凋又分综合做青机和萎凋槽萎凋两种方式,日光萎凋历时短(约几十分钟),节省能源,萎凋效果最佳;加温萎凋历时长(约2-4小时不等),不均匀,茶青损伤严重,萎凋质量较差,特别是雨水青的萎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其萎凋工艺。

3、操作方法:日光萎凋要求将茶青至于谷席、布垫或水筛等萎调用具上进行,特别是中午强光照时不可直接置于水泥坪上萎凋,极易烫伤青叶。

摊叶厚度约为2-4斤/㎡,萎凋全过程应翻拌2-3次,总历时约为30-60分钟,以达到萎凋标准为止。

综合做青机萎凋用90型长机慢档萎凋比用120型大机萎凋的效果更好,热风温度在30-32度为宜(手感为手触机心热而不烫)过高会烧伤青叶,过低萎凋时间会加长。

每隔10-15分钟翻动几转,总历时无水青为1.5-2.5小时,雨水青为3-4小时左右。

萎凋槽热风温度为28-30度,每隔30分钟左右翻动一次,摊叶厚度为10-15㎝左右,越厚越慢越不均匀。

-------------------------------------------->做青工艺做青工艺是形成乌龙茶特有的绿叶红镶边和品质风格的关键工艺。

全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

1、做青原理: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檫,使叶片边缘逐渐受损,并均匀地加深,经发酵氧化后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乌龙茶特有高花香和兼有红、绿茶的风味优点。

2、做青方式:生产上主要有综合做青机和手工做青两种方式,在条件较差时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半手工做青方式和最简单的“地瓜畦”做青方式。

市场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产的茶叶,其特点是占用生产场地大,耗工大,人均加工量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综合做青机则占用场地小,使用人工少,更适应于大生产的要求。

3、操作方式:不论何种做青方式,操作上均是摇青和静置发酵多次交替进行来完成,需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摇青程度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⑴手工做青:将萎凋叶薄摊于900㎜水筛上,每筛首次青叶重约0.5-0.8㎏,操作程序为摇青←→静置重复5-7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从十来次到壹百多次不等,每次摇青次数视茶青进展情况而定,一般以摇出青臭味为基础,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

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加长,每次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两筛并一筛或三筛并两筛,四筛并三筛等等。

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⑵综合做青机做青:萎凋青装进综合做青机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或茶青在机内萎凋达到要求后,按吹风→摇动←→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约为6-10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

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4、看青做青:主要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

: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状况,气候状况,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等。

⑴做青原则: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青气→清香→花香→果香;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叶软无光泽→叶渐挺、红边渐现→汤匙状三红七绿。

做青前期约为2-3小时,操作上应注意以茶青走水为主,需薄摊,多吹风,轻摇,轻发酵。

中期约3-4小时,操作上应注意以摇红边为主,需适度发酵,摊叶逐步加厚,吹风逐步减少。

后期约2-3小时,以发酵为主,注意红边适度,香型和叶态达到要求。

走水:指萎凋后的茶青的水分从茶梗脉向叶片输送的过程,青叶由柔软无光泽转化到叶挺泛暗光呈“还阳”状态。

做青成熟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低沉厚重的花果香,手触青叶呈松挺感,。

做青工艺的结束标志为进入高温杀青。

(2)环境控制:晴天北风天的气候利于做青。

环境因素主要指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度。

三因素均会互相影响,需协调到适宜状态。

温度范围为20-30度,以24-26度最适宜。

相对湿度范围为50-90%,以70-80%为最适宜。

做青过程前期温度和湿度均要求较低,全过程要求逐步增高;后期需较高的温湿度时,应特别注意防止空气“污染”缺氧;室内升温时空气湿度相应会降低,湿度过低不利于发酵,会出现高温长时间茶青不能发酵或发酵不足现象;室内碳火加温易造成缺氧,注意适度通风。

(3)做青经验: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延长走水期,多停少动,加重静置发酵。

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

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拉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

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前期走水期缩短,需重摇重发酵少吹风。

萎凋过重时,宜轻摇重发酵,做青时间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

萎凋偏青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萎凋,并注意多吹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需高温低湿,否则易出现“返青”现象(即做青叶到后期出现涨水,叶片和茶梗含水状态均接近新鲜茶青状,梗叶一折即断,无花果香,为做青失败现象)。

温度偏低时,应注意少吹风,提早开始保温发酵。

湿度偏大时有条件者可使用去湿机,并注意通风排湿,适度加温。

……总之做青过程需时时观察青叶变化,以看、嗅、摸综合观察来判断青叶是否在正常地变化,一出现异常现象即需分析原因,并即时调整,使做青叶发挥出其最佳的品质状态。

----------------------------------------->杀青工艺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

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蛋白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和发酵,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

1、杀青方式:大生产上主要采用滚筒杀青机(110型和90型)。

条件差的或少量制作时也有用手工杀青和半机械杀青。

用60-90㎝家用锅砌成斜灶,用手工翻拌杀青为全手工杀青方式,用机械翻拌为半机械杀青方式。

以下介绍杀青机的使用工艺。

2、操作要点:杀青机在初次使用或长时未用后每季制茶的首次使用前均需将筒内用细沙石和湿茶片清洗干净。

进青前筒温需升至230度以上,手感判断:手背朝筒中间伸入1/3处要明显感觉烫手即可。

每次进青量为:110型为80-100斤,90型为50-60斤。

杀青时间约为7-10分钟。

成熟标准为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

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浑浊和焦粒,俗称“拉锅现象”。

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揉捻工艺: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

1、揉捻方式:生产主要使用30型、35型、40型、50型、55型等专用揉茶机,其棱骨比绿茶揉捻机要更高些。

少量制作时也可用手工揉捻,使用专用篾制揉苈,但手工揉耗工大,且揉捻效果较差,茶汤多碎末,大生产上均不使用手工揉捻。

以下仅介绍机械揉捻工艺。

2、操作要点: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方能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进机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后逐渐加重压的原则,中途需减压1-2次,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压力轻重可观察揉捻机上的指示器;全程约需5-8分钟。

35型、40型等小型机揉捻程度更重,应注意加压和揉捻时间不可过度,以免造成碎末和底盘偏多,50型、55型等大型揉捻机揉茶力度更轻,特别是青叶过老时,需注意加重压,以防出现条索过松,茶片偏多,“揉不倒”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