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版《大学》全文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朱注】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
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
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做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原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自天子以
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经典诵读《大学》拼音版
经典诵读《大学》拼音版
dàxuã
大学
dàxuãzhīdàozàimínɡmínɡdãzàiqīnmínzàizhǐyúzhìshànzhīzhǐãrhîuyǒudìnɡdìnɡãrhîunãn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jìnɡjìnɡãrhîunãnɡānānãrhîunãnɡlǜlǜãrhîunãnɡdã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wùyǒuběnmîshìyǒuzhōnɡshǐzhīsuǒxiānhîuzãjìndàoyǐ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gǔzhīyùmínɡmínɡdãyútiānxiàzhěxiānzhìqíguïyùzhìqíguïzhěxiānqíqíjiāyùq íqíji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zhěxiānxiūqíshēnyùxiūqíshēnzhěxiānzhânɡqíxīnyùzhânɡqíxīnzhěxiānchãnɡqíyìyùchãnɡqíyì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zhěxiānzhìqízhīzhìzhīzàigãwù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wùgããrhîuzhīzhìzhīzhìãrhîuyìchãnɡyìchãnɡãrhîuxīnzhânɡxīnzhânɡãrhîush ēnxiūshēnxiūãr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hîujiāqíjiāqíãrhîuguïzhìguïzhìãrhîutiānxiàpínɡ
《大学》- 朱子本 原文
《大学》
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诰章(传一)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盘铭章(传二)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邦畿章(传三)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
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论《大学》八条目
论《大学》八条目
摘要:《大学》与《中庸》均论及“诚”“中”“知”“物”“慎独”,但涵义有深浅之别。中庸之道是“尧舜性之”,大人之学乃“汤武反之”,领悟《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性)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其次致曲,曲能有诚”等章句的内涵,然后解《大学》之八条目,才不至于支离决裂。
关键词:诚意正心格物慎独
朱子作《大学章句》,定《大学》为经文一章,传文十章,“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但通读《大学》全文,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原本《大学》没有注释经文“致知在格物”一句相应的传文,《大学》作者没有对“格物致知”进行进一步解释,后世对“格物”的注解众说纷纭,以至于“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其二,“诚意”章传文只是直接阐释“诚意”的内涵,不涉及“诚意”与“致知”以及“正心”的逻辑关系,这与“修身在正其心者”以下四章传文截然不同。
一
对于第一点,朱子认为“有阙文”,并在《大学章句》中增补“致知在格物”之传文。而阳明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不须增补传文。对于第二点,为什么《大学》传文只进一步解释“诚意”,而不对应解释经文“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也不解释“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朱子没有对此予以足够重视。阳明以“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来解“正心”,既然“正心”是“未发之中”,修齐治平则是达道之“和”,故“正心”以下不是功夫,而是效验,那么“修身在正其心者”以下四章传文与“诚意”章传文不同,就好理解了。
朱子版《大学》全文
朱子版《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
第一章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赡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
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
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朱注】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做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原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传5)
【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②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④益,更加。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大学》朱子 原文 注释 译文
《大学》
- 朱子本
前言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
《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
《大学》
序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者,知天命也;亲民者,爱人也;止于至善者,至诚也。
注释:天命,即天理,是人类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爱人,即仁爱,是人类应当实践的道德行为。至诚,即真诚,是人类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
《中庸》
序言:中庸之道,在于中和,在于恒一,在于无为。中和者,和而不偏也;恒一者,一而不变也;无为者,顺而不逆也。
注释:中和,即适度,是人类应当遵守的道德度量。恒一,即坚定,是人类应当保持的道德心志。无为,即自然,是人类应当遵从的道德法则。
《论语》
序言:论语之道,在于学而时习之,在于温故而知新,在于吾日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者,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者,可以为圣贤矣。
注释:说,即乐也。师,即老师也。圣贤,即圣人和贤人也。
《孟子》
序言:孟子之道,在于尽心,在于养气,在于四端。尽心者,知性情也;养气者,存天理也;四端者,仁义礼智也。
注释:性情,即人性和情感也。天理,即天赋的良知和正义也。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在心中的萌芽也。
《诗经》
序言:诗经之道,在于风雅颂,在于思无邪,在于敬慎威仪。风雅颂者,三百篇诗之名也;思无邪者,诗之本义也;敬慎威仪者,诗之大用也。
注释:风雅颂,即风、雅、颂三种诗体也。风诗反映了各地方民间的风俗习惯和情感表达;雅诗反映了周王朝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颂诗反映了周王朝的祭祀礼仪和神灵崇拜。思无邪,即思想纯正,不受邪恶的影响也。敬慎威仪,即敬重礼法,谨慎行事,显示威严和仪态也。
《尚书》
序言:尚书之道,在于典章,在于古训,在于正统。典章者,法度也;古训者,教诲也;正统者,王道也。
《大学》白话注解
【经一章 大学之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朱子说:我的老师程子说:“《大学》,是孔子流传下来的书,因为它是学习儒家工夫要看的第一本书,所以称之为初求学问者的门径。”别的书只是从平天下推向正心,而独有此书推正心本于诚意,诚意本于致知,致知在于格物,故到今天可见古人求学问有个次序,都靠着这部《大学》。古人做学问,先读《大学》,其次再读《论语》、《孟子》。先须熟究《大学》做间架,间架先搭好,再以它书填补去。因此先将《大学》贯通浃洽,然后读《论语》、《孟子》,则知此是格致之事,此是诚正之事,此是修齐治平之事,如此看得透,则句句有着落。故求学的人,必要从此书入门,便不至有差错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人为学的方法,第一是把上天赐予的那个原有的性情,使他明亮,不要被后来的私欲蒙蔽了;再当推我明德的心思到人身上,也要人把这本有的德性,时常使他明亮,将旧有的习性污垢一概洗干净了;最终人我都要保持那原有的明亮的德性而不动摇。 格物致知的工夫到了,便能知晓当止之地,也即是至善之所在。知晓那至善之所在,心思便有了主见。心思有了主见,自然能虚静而不会妄动。心思不会妄动,则遇着事物自然能随其所处安闲而不乱。心思临着事物不乱,这样才能想得周到精详。想得周到精详,才能真正做到守着那原来上天赐予的明亮的德性而丝毫不动摇。 凡物都有个根子,有个煞尾;凡事都有个结局,有个发端。明德就是大学的根子,新民就是大学的煞尾;知止就是那发端,能做到止于至善便是那结局。晓得本末始终的次序,便离大学的道理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时候的君王,要想使天下人都明白自己的本心,回复到上天给予的本性,就要先治理他的国家,做出个榜样。治国有一定的法则,要想治国,先当把家庭打
(完整版)《大学》中的经典句子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
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
大学章句序(译文)朱熹原著
大学章句序(译文)朱熹原著张国堂译2003年12月10日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大纲和方法。 自从天主上帝创造人类以来,则天主上帝莫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之善良和理性的本性。然而人与人的天资和智力存在差别,而且人与人在邪情私欲上存在强弱的差别,有的人邪情私欲强烈一些,有的人邪情私欲微弱一些,于是人不都能知道并保有神造人之初所给予人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如果有聪明智慧且无邪情私欲的人,就能保有人之初的本性。一旦这样的人出于人民中间,则天主上帝必命定立他为人民的君师(即领袖,或领导人)。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在被造之初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以承受天命为人民的君师和榜样的原由,也是教育人民的官职之所以设立的理由。 在夏、商、周三代兴隆时,大学、小学各种学校设施都很完备。八岁的孩子,则自王公、大官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乐和算术等文化知识,同时进行骑射等体育锻炼。待孩子长到十五岁,则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及其他儿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而教学的内容是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者正心、修己,并掌握治人之道。这样的学校教育,大学、小学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是划分得清楚明白的。 学校的设施是如此的广泛;教学方法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而所教的内容,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不追求人民日常伦理知识之外的奇思妙想。这样,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人的本性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当为和不可为的,这样各人就埋头尽自己的力量来尽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古代兴盛时政治修明于上,风俗美善于下,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到周朝衰落后,君王不作贤圣之君,不推行上述学校的教学体制。教化随世事而变迁,风俗也颓废败坏。当时就算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却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教学说。于是他就开设私人学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习读《诗》、《书》和历史文献,把先王之道传授弟子,再由弟子传教后人。象《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内容。而这一篇《大学》,是在小学学成的基础上,讲明大学教学的方法,是儒家学说理论体系的大纲框架和基础,所研究的对象涉及非常广泛,规模极其广大,而书的内容又条理分明详细。孔子
《大学诚意篇》原文及翻译并与《礼记正义》进行对比分析
大学·诚意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恶、好上字,皆去声。谦读为慊,苦劫反。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谦,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1.白话翻译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厌恶邪恶),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自己心安理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恶wu,好都是第四声。谦在这里是慊qie的意思,读作苦的声母加劫的韵母。诚意是自身修养最首要的品质。毋是禁止的意思。自欺的人,知道做善事和去除邪恶,但由心发出的行动并未落到实处。谦是快乐,满足的意思。独是指其他人不知道而唯有自己了解的境地。说想要提高自身修养的人知道做善事和去除邪恶,就应当在实际中真正的付出努力,不要去做欺骗自己的事情。要使自己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厌恶邪恶,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喜爱善良,都要果断的决定该摒弃的就摒弃,该追求的一定要得到,用自己快乐的生活来满足自己,不能只是得过且过的以讨好应付外人来为人处世。然而事情的真实与否,本来就有其他人不能触及和知道而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对于此很谨慎从而审视自己心中微小的动静变化。
完整四书之“大学”原文及译文
【导语】《⼤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篇。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按朱熹和宋代另⼀位学者程颐的看法,《⼤学》是孔⼦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
朱熹⼜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学》本⼦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章,是孔⼦的原话,由孔⼦的学⽣曾⼦记录;“传”⼗章,是曾⼦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的学⽣记录。
《⼤学》【原⽂】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知⽌(4)⽽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天⼦以⾄于庶⼈(10),壹是皆以修⾝为本(11)。其本乱⽽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古⼈⼋岁⼊⼩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全文及翻译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第一章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全文
第一章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赡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本末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八章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疐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九章修身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十章齐家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第十一章治国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