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 1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2 1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课题
《地球的表面》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对象
主讲老师
所属学校
助教老师
所属学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1)介绍地形制作板
“地形制作板”有正方形kt板和一片垂直立在上面的直条状长方形kt板构成。直条板上已做好0-6000示的海拔高度
②海拔是指某位置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或者是某位置与海平面的高度差。
③举例说明:我们目前在()楼上课,距离地面约为()米,而我们现在这里的海拔有()米
②展示高原模型照片提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高原地形是怎样的?
③对比分析:
教师出示高原、平原照片,提问:思考这两种地形有什么区别。
概括:
为更好的表示它们特点,在记录的时候我们用“----”表示平原,用“”表示高原。
盆地:盆地模型有何共同点?出示盆地照片问:盆地地形有什么特点?为形象表示盆地特点,记录时我们用“”表示盆地。
(2)引领认识存在认知差异的地形
①出示学生模型作品并提问:同学们做了这些高山(山脉)模型,一样吗?哪些方面不一样?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掌握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实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适应地球表面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及其形成原因。

2.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球表面地形的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形的名称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针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分别呈现其形成的原因。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表面”,属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卫星图像、地球表面的分类、地表形态的变化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的详细特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球卫星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陆地和海洋的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

2.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表面的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加深对地球表面的认识。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素材。

2.教学PPT。

3.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特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2.呈现(10分钟)呈现陆地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球表面的分类。

教师讲解陆地和海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8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地球的表面》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7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特点的信息;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对地球表面有哪些认识?
预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摸上去高低不同,坑坑洼洼;
如果学生说不出太多信息,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如: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目测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3.教师讲解: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确切的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1%,陆地约29%。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3.小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在本单元后面的几节课里我们将继续探究。
三、研讨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预设:地球表面有5种不同的地形,如: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原,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山地,有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四、拓展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2篇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2篇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篇)
2.1地球的表面(第一篇)
发、风的作用、流水作用等。

【设计意图】经过观察探索、根据资料完善、分组汇报、教师帮助完善这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对我国主要地形及其特点、影响因素有深入的认识。

拓展与小结1.小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流水作用等。

2.交流:你们居住的地方呈现出怎样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实际描述它的特点。

3.提问: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学提示:可根据课堂时间回答或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从太空中俯视地球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其次,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观察我国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的概念。

最后,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并猜测形成原因,将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记录下来。

如此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迹可循,更加完整与严谨。

第二篇
课题《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表面》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特点,通过观察和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地球的基本面貌、地形地貌等有所认识。

但六年级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现象,认识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现象。

2.教学难点:对地球表面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图片、视频、模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球表面地形、气候、植被等现象的实物标本或模型。

3.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气候和植被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等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各种地形、气候和植被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地形、气候和植被的实物标本或模型,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和分析,加深对地球表面现象的理解。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科版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科版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它的表面特征及其形成原理。

通过科学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表面,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适用于教授地球的表面特征,在教科版课程中使用。

一、目标和学习目标1. 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理解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理;- 运用观察、实验和分析方法,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特征。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并解释其形成原理。

- 技能目标:学生具备观察、实验和分析地球表面特征的能力。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激发他们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1. 教学内容:-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山脉、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理:板块运动、风化、侵蚀等。

2. 教学策略:- 观察和描述: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图片或实地考察,要求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山脉、平原、河流等特征,并思考其形成原因。

- 实验探究: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模拟水流侵蚀、风化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观察实验的结果。

通过实验,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理。

- 分析和比较:通过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地球表面特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和形成原理(板块运动、风化、侵蚀等)。

3. 观察和描述:组织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图片或实地考察,要求他们描述观察到的地形特征,并讨论其形成原因。

4. 实验探究: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例如模拟水流侵蚀实验,风化模拟实验等。

5. 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地球表面特征,让他们理解地球表面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2.理解地球的大气层和大洋,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意义。

3.能够描述大气层和大洋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4.能够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和所处的海洋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了解大气层和大洋的构成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气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了解大洋的重要作用和长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观察图片“地球的表面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表面。

2. 讲解地球的表面特征(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地球表面的了解,介绍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

2.通过图片展示大陆、海洋等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构成。

3. 讲解大气层(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气层的认识,介绍大气层的构成和作用。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和大气层的主要作用。

4. 讲解大洋(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洋的认识,介绍大洋的结构和特征。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洋的作用和影响。

5. 活动:使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2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地图软件,搜索世界地图。

2.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帮助学生成为地理的认知者。

6. 总结归纳(5分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及其特征和大气层、大洋的作用。

五、作业请学生们设计一份海洋保护手册,介绍如何保护大洋。

3.9.地球的表面训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3.9.地球的表面训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如下: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调查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特点及其变化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理解地形特点、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地球表面研究的兴趣。
例题2:
题目: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案:
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例如,地壳的断裂和隆起会形成山脉;板块的碰撞和挤压会形成高原和盆地。地壳运动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进一步改变地表形态。
例题3:
题目: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表形态?请举例说明。
答案:
人类活动会改变地表形态。例如,城市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建设道路和水利设施会改变水流和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会使土地变得平坦;采矿活动会破坏地形地貌。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特点会影响人类的居住、农业、交通等活动。
-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和建设城市,而山地地区则更适合畜牧业和旅游业。
3.地表变化:
-地壳运动:地壳的断裂和隆起,造成地表形态的变化。
-火山:火山喷发会改变地形,形成火山地貌。
-地震:地震会使地表发生断裂、滑坡等变化。
4.人类活动与地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特点及其变化。
2.互动式教学: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实践性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形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9《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9《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 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组织管理需要更加精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和贡献。
2.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上,需要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进行实验。
3. 在作业布置和评价反馈上,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让学生实时查询和分析地球表面的数据。
-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地球表面变化的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 学习日志:建议学生记录学习日志,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疑问和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改进措施
教学特色创新:
1. 引入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和参与度,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 运用多媒体资源和在线工具,提供丰富的视觉和互动学习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获取能力。
例如,通过模拟实验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的原理和地质构造的形成,以及地形如何影响水文的流动。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用于介绍地球表面地形的基本类型、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概念。
2. 案例分析题:请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生物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学科学第21课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1课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1课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第21课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地球的表面,感受自然之美。

【导入】1.游戏启发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启发的导入活动。

例如,将地球的表面图分成几个部分并打乱顺序,要求学生快速拼接恢复原貌,通过比拼速度,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对地球的表面产生好奇心。

2.观察实验准备一些不同的土壤样本,如沙子、黏土、泥土等,并放置在透明容器中。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并让他们猜测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探究】3.地理实地考察组织一次小型户外实地考察,选择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校园内的不同地貌特征进行观察。

学生们可以亲自接触并感受不同地表特征,如山丘、河流、湖泊等。

在考察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身临其境的方式去感知地球的表面。

4.图表分析讨论找到一些展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表或地图,比如:高山地带、平原、河流、海洋等。

学生们通过观察图表和对比分析,讨论地球不同地域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思考为什么地球表面会有这些区别,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

【实践】5.模拟实验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材料,如水、沙子和小容器。

学生可以通过倾斜容器、用水模拟河流冲刷地壳的作用,并观察沙子在不同角度下的移动情况。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地壳变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6.团队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地貌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是沙漠、火山、海洋等。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通过调查、观察、采集信息等方式深入了解所选地貌特征,并撰写小组报告。

同时,可以设计小组间的展示和分享环节,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拓展】7.生态保护意识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行动,比如节约水资源、种植绿化植物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的课题为《地球的表面》,教材来源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将通过PPT讲解和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一、导入环节(5分钟)1. 教师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引出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的事实。

3. 学生可用地理仪器测量全球范围不同地表的卫星图并比较它们。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形式介绍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涉及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平原、山脉、森林、草地等。

2.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个别地形如火山、沙漠及海洋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3. 在介绍过程中,需要突出以其它星球的地形和地貌的对比。

三、实践环节(20分钟)1. 教师将地球表面分成陆地和海洋两个部分的卫星图纸张贴在墙上,让学生分类贴标签。

2. 指引学生观察本地图形,比照卫星地图,为不同地形和地貌创立标签。

3. 学生小组讨论不同地形和地貌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并在讨论结果后汇报给全班。

四、课堂回顾(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口语测验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各组汇报学习心得体会。

五、课堂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作业,答题反映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总结: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知道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学会用地理仪器去测量不同地表的高低程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PPT 讲解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掌握了知识。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2. 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1)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等。 (2)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不同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3. 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1)介绍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 等。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4. 总结归纳 (1)总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它们的形成原因。 (2)强调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模型。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 认识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认识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地球表面的图片,提问学生地球表面有哪地形地貌,引出地球 的表面的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
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3、
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清洁的水资源却很有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又极其有限的矛盾性。

教学准备:、充气地球仪、纸盒、一瓶水、泥土、量筒等教具。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活动一生命之盒1、观察:生命之盒里有什么?2、交流:看到的东西。

*教师提示生命之盒里装着地球万物生活、生存离不开的四种物质。

活动二看图说一说1、观察:四幅不同的图片。

2、
思考:这是地球上的哪种自然景观?3、
讨论:在这些地方生活着哪些动物?生长着哪些植物?4、
朗读儿歌: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类、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就是我们的地球。

*课前搜集准备各种地貌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表面自然景物的多样性。

活动三海洋>陆地1、观察:充气地球仪。

2、思考: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3、游戏:看看右手
拇指在哪里?(教师抛给学生充气地球仪,接住地球仪时学生观察自己的右手拇指位于海洋还是陆地,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记录游戏过程。

)4、观察:从游戏结果发现了什么?
5、讨论:这样的游戏结果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
6、交流:地球表面海洋大于陆地。

*教师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的是右手拇指所在的位置。

活动四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1、
观察:世界上水资源的图片和世界上缺水地区的图片。

2、
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丰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缺水呢?3、
交流:缺水的原因。

(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水在海里是咸水,我们使用的是淡水。

)4、
小结: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

5、
观看:云南干旱的视频。

6、
设计:节水小标语。

*教师出示装有一定量的不同大小的量筒帮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

课前收集云南干旱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1、
水、土、空气、阳光2、
海洋>陆地教学反思:上完课后,随即进行了评课活动,听了专家和组内有经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和要求后,收
获不少,自己也对一些环节重新思考了一番。

“海洋>陆地”这个活动中,教材上用方格纸和世界地图,让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知道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要比陆地面积大得多。

在之前试教的时候发现:有的格子里面既有陆地也有海洋,学生就不清楚该放在哪一类了?学生们都能数出海洋的格数多于陆地,但是得到的确切格数却有着多种不同的答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就用一个小游戏——看看右手拇指在哪里?替换了教材上的这个活动。

但是这个游戏实质运用到了统计方法(如果累计抛地球仪的次数足够多,经过计算能够得到:海洋的次数/总次数≈71%,海洋在地球表面所占的面积越接近),这对二年级学生很难理解,绝大部分学生在乎是否能够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没有意识到它的实质。

如何把趣味性和学科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去思考。

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替换了教材上原来的大气层这个内容。

之所以这样设计一个方面是为了整堂课的完整性,前面一个环节已经学习到海洋与陆地,这时又折返学习大气层,不免感觉有些突兀,内容上没有一定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大气层对于二年级学生还是比较抽象的,它存在于地球的表面,这和学生理解的地球的表面这个概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出于以上两个原因的考虑,未设计学习大气层这个内容,而是围绕“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
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这个主题对这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设计。

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使用量筒演示,演示过程中出现了容积和百分比的表述,和韩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提到了此问题,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字没有具体的概念,这个内容过深了,当时只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的多少就可以了。

对教材的处理、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要更为细致全面,应该更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除了这两点,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低年级学生语速、语气还可以更贴近他们、评价语可以更多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等等。

发现不足、正视不足、改善不足,争取下次能够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