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合集下载

2.2.2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步骤

2.2.2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步骤

2.2.2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步骤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观点来看一看,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解决教学活动任务,而进行的系统而缜密的设计。

教学活动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过程和环节运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向学生传递知识,促进学生发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一般认为教学活动系统有几个重要的核心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这些基本系统要素。

以单位课时为对象的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是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内容分析来去选取和组织学习设计所需要的学习内容,确定课型,再明确学习的指导思想和取向定位。

微课程教学法一个重要的特点,不是抄袭,而是创新。

它强调的是学习设计,即面向学习者的学习设计,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

学习设计是对教学设计的颠覆。

不是设计教师怎么讲课,而是设计学生怎么学习。

在学习设计中,主要考虑学生的活动任务,要设计学生的发展脉络。

除此之外,学习活动设计还包含一个维度的考虑,就是课程和课型,比如同样的知识内容,新授课教学和复习课学习的要求不同。

以单位课时为教学内容的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具体步骤为:第一步是根据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分析、目标、重难点提炼出学生学习目标,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出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学生在依托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含微视频)学习之后可以具体完成的任务。

学习任务的完成指向学习目标,任务完成,学习目标业已达成。

第二步是归类整理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可以是文档材料,可以是PPT,当然最好是微视频,因为有教师讲解的微视频图文并茂,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不懂得地方还可以暂停,倒退,再听一遍;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在视频讲解中贯彻一些教学方法和理念(包括逻辑思维、核心概念解析、观念指导等)这比单纯的文档和PPT材料更为有效。

第三步是设计课堂学习任务。

在设计课堂学习任务的时候,应回顾本节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贯彻教学方法策略,设计课堂进阶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教学过程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设计的3个层次中处于中心地位。

(一)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

不论哪一种教学过程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五个基本要素。

即: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这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框架。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单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许多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材、设备、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等。

使这些要素能够做到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复杂的任务。

教学过程设计中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编写目标体系、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八个部分。

其模式如图12—3所示。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最终归宿。

教学过程设计模式采用了网络式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

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结果是目标体系,包括了该课程每一章节(或每课)的教学目标和其中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以及该学科的知识能力结构框架。

课堂教学设计以目标体系为依据,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确定教学结构流程和形成性练习,并进行教学实践。

教学评价处于教学过程设计模式的中心位置,反馈——矫正随时进行。

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对课程标准中总教学目标的达标度来衡量。

图12—3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图。

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1)分析和确定现实的需要。在教学设计初,先进行前段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等,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明确目标,并具体阐明、表述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
(3)设计诊断和评估的方法。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技术手段,设计开发检测、衡量、验收、评估教学质量的方法。
(2)进行教学分析
在教学目标之下,对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所需技能的分析。教学分析与检查起点行为二者并列,不分先后。
(3)检查起点行为
在教学分析的同时,为了解学生是否确实具有学习新单元的先决知识与技能,设计者必须先行检查学生的起点行为,也就是学习新知识前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经验。
(4)指定作业目标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和决策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用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选择更适宜于个性化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的材料,倘若现有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就需要开发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创设倾向于接近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的开发倾向于接近应用环境。“学”与“用”的环境高度一致化有益于知识技能的迁移。
基本特点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实用,可以把它概括为349,即教学系统设计着力解决3个问题、把握4个要素、适当安排9个教学环节。
着力解决的3个问题是:①学生必须学会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③如何衡量已经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评价。
必须把握的4个要素是:①教学目标;②学习者特征;③教学资源;④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增添或删减其它要素,但所有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这4个基本要素。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过程的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过程的模式

一肯普模式肯普模式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学)。

是由肯普(J.E.Kemp)在1977年提出,肯普在他的早期模式中,是用线条把各个要素顺时针连接起来。

但在后来的研究与实践中,他看到教师和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与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按照他所制定的顺序来进行设计,因此又经过多次修改才逐步完善。

该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

肯普模式主要特点(1)强调了十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一个要素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决策;(2)要素之间没有线条连接,表明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不考虑某一要素;(3)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在这个环境结构的中心,说明它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与归宿,各要素都要围绕它来进行设计;(4)表明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过程,评价和修改作为一个不断的活动与其他要素相联系;(5)教学设计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从任何地方开始,并可以按任何顺序进行。

肯普的这一模式是以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模式中寻找自己工作的起点,按具体需要编排顺序。

在他的著作中对学科内容、目标的确定和资源的选择等方面的阐述对教师很有吸引力。

但是,他对教学活动、形成性评价和修改的说明都不够详细。

肯普的教学设计程序:1列出课题,确定每一课题的教学目的;2分析学院特点;3确定可能取得明显学习成果的学习目标;4列出每一学习目标的学科内容和大纲;5设计预测题6选择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资源7协调所提供的辅助服务;8实施教学;9根据学员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评价教学活动以便进行反馈和再修正。

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过程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由它们即可构成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

三个主要问题: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①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4.2.44.2.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4.2.44.2.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四)“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1.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 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奥苏贝尔,1960年)
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 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 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
二、“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过程
(四)“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对象;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条件。
二、“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过程
(四)“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3.教学内容组织策略
步骤与方法; 能够撰写“学教并重”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能够应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过程于真实课堂中。
THANK YOU
目录 CONTENTS
01 知识回顾 02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1
知识回顾
一、知识回顾
?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知识回顾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 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三)“发现式”教学分支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小组
协作形式
小组规模适中 小组成员性别差异 小组成员能力差异 小组成员个性差异 小组成员相互熟悉
角色扮演 竞争
协同分工 辩论 伙伴
网络交流 互评互助
实践活动
实地采访 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 查阅文献 新知识学习 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 科学实验 日志记录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与步骤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与步骤
银行柜员 支票帐户管 理人员 前测
支票使用者/学习者分析:
信息类型 数据来源 学习者特征
2.对该领域 访谈: 已有的知识 目标学习
者 银行柜员
支票帐户 管理人员 前测
因为学习者是自愿到银行 开设自己的第一个支票帐 户,所以他已经知道什么 是支票帐户,能用来干什 么。前测证实大多数学习 者已经掌握了支票帐户开 户和使用所需要的过程。 剩下的就是要他们学会正 确填表(存款单,取款单, 存款证明,支票使用纪录 等)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 知识回顾 ※
模型有很多(P37)。但总的来说,符合 上述流程,此外根据支持的学习理论和教 学系统的层次:总的来说有三大模型:
A、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 B、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资源 C、双主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
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的步骤?
支票帐户管 理人员
显然最经济也最有教学效 果的方法是当学习者在银 行开立支票账户的时候发 给学习者一本小册子。他 们可以将小册子带回家, 在以后存钱、取钱或算帐 目结余的时候作为指南。 学习者和银行职员都认为 这种小册子对于能阅读和 能做加法的人就能够提供 有效的教学,其他的人可 能要从家里其他成员、朋 友或银行工作人员那里获 得帮助。
教学系统的前端分析 学习者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
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目标(学习结果)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系统设计成果的评价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及特征要素
第一节 学习者分析
Outline
科知识
隶属:原有知识结构范围中的新知识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Bread PPT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956545 @无敌的面包
?教学设计的模式有哪1 些因素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学生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教师
教学目标 评价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1、肯普模式——ID1的代表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1、肯普模式——主要特点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 强调了十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要 素取决的决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决策。
•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靠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其指导思 想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来促进和实现“刺激——反应” 联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难发挥。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模式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 操作性,又因为它允许教师自己来安排教学活动,也 具有灵活性。
谢谢聆听!
xx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中心制作
• 要素之间没有线条连接表明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不 考虑某一要素。
• 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在这种环形结构模式的中心,说 明他们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与归宿,各个要素都应围绕 他们而进行设计。
• 表明教学设计是个连续过程,评价和修改作为一个不 断进行的活动所有其他要素相联系。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 教学设计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从任 何地方开始,并且可按任何顺序进行。

教 学 系 统 设





普式 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模式:
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 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过 程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 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 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开发的理论简约形式。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些重要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些重要理论

一、 名词解释:1.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解决教学系统绩效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是一门注重理解和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

2.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3. 电子学习档案:利用信息技术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自己学习进步的程度。

4. 认知分布式学习: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是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环境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的事物的一个多分析单元系统。

5. 精细化理论: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是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6. 成分显示理论:10种教学活动成分组合成不同的策略。

7. HPI :人类绩效改进,系统的分析问题、明确目标、分析现状、揭示差距、剖析原因、寻找对策。

8. EPSS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种集成化的、支持特定服务的信息系统,是智能教学系统和工作平台的结合。

9. AI :人工智能,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10. KM :它帮助组织在人们需要得到正确信息的时候为他们提供那些信息。

11. BL :混合式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12. 绩效分析:是人类绩效技术模型的第一步,若没有明确和澄清问题及绩效差距,就不可能找出原因,也不可能设计或选择一种解决方案。

绩效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和测量期望绩效与当前绩效之间的差距。

绩效分析是整个绩效改进系统的重要一环。

绩效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组织与环境对于绩效和员工都有重大的影响。

组织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决定期望绩效的绩效标准。

环境的驱动因素很大地影响着当前绩效。

13. 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其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项目总的教学目标,以便为教学或培修改修改形成性评价 总 结 性 评 价 选择课题与任务 利用教学资源 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 评价 预测学生的 准备情况 分析学习者特征 实施教学 活动 分析学科 内容 阐明教学目标确定学习需要与学习目的 (了解优先条件与限制条件)训方案论证报告的撰写提供参考依据。

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核心概念:设计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过程模式、目标模式课程主题: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框架教学时数:1课时目的/结果指导学生制定设计过程计划,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

将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学习中教学流程图的画法学生发展特征(与本课程有关的认知、社会和情感)认知特点:整体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特征:社会观察学习情感特征:与过去的学习经验相联系提问策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模式的功能?三种典型模式思维的差异是什么?学习风格差异和个人风格其他策略学生风格特点不同,感知和处理信息的角度也不同学习者特征分析等,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

明确目标,并具体阐明、表述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

(3)设计诊断和评估的方法。

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技术手段,设计开发检测、衡量、验收、评估教学质量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选择和决策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用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选择更适宜于个性化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的材料,倘若现有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就需要开发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创设倾向于接近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的开发倾向于接近应用环境。

“学”与“用”的环境高度一致化有益于知识技能的迁移。

(7)教师方面的准备。

教师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主力军。

教师要参与教学设计过程,具备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有的素质、能力,否则,需要提前培训。

(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经过小范围的实验,可以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目的在于找到不足和差距,修改后再实施。

(9)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教学的质量、教学材料的使用效用以及教学设计方案的价值进行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做出定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与推广。

建立教学设计模型,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在相同领域内推广。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2学时)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2学时)

第三章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2学时)ID模式分析思路:适用范围?该教学模式由哪些要素过程?要素之间有何关系?比较该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与其他模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何特点?有何不足?学习理论基础?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部分:1)系统论2)学习理论3)教学理论4)传播理论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学习者2)教学目标3)教学策略4)教学评价一、第一代教学系统设计(ID1)的代表性模式:肯普(Kemp)模式(1977年)(行为主义)1、四个基本要素:1)学习者特征2)教学目标3)教学资源4)教学评价2、三个主要问题1)学生必须学到什么?2)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3)如何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3、十个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肯普(Kemp)模式二、第二代教学系统设计(ID2)的代表性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1993年)(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三、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产品包括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包,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有教学设计人员、教师、学科专家、媒体专家和媒体技术人员共同确定。

,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测试和评价。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范围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其设计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或选择或编辑现有的教学材料来完成教学目标。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该系统指的是比较大、比较综合和复杂的教学系统,如:一所学校;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一项培训方案等。

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施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

一、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学设计过程的认识观;是用来设计教学系统(含课堂、产品、系统)的科学方法论。

包括规划、设计、执行及评价整个教学系统的系统化程序。

系统方法的含义: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开发、设计的理论简化形式。

它包含三个要点:(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模式是对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再现。

(再现性)(2)它是理论性的,代表着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内容。

(理论性)(3)它是简化的形式、是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精心简化。

(简化性)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关于如何规定、设计教学活动的理论”,它是一套用来据顶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为了是学习者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重点是要确定达到教学目标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而不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步骤。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P28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方法。

三、1、以“教学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产品设计特征:(1)确定开发的教学产品要能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2)确定某些产品需要开发而不是选择或修改现存材料。

(3)开发的教学产品必须被大量的教育管理者使用。

(4)非常重视试验和修改。

2、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特征(1 )该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的是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而不是开发新的教学产品。

(2 )该层次的重点是选择、改编和采用已有的材料并选择已有的合适的教学策略而不是从头开发它们。

(3 )这一层次的设计一般由教师自己来完成,必要时,也可由教学设计人员辅助进行。

3、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特征:(1)系统级是比课堂教学和教学产品要大和复杂的系统。

(2)教学系统开发后要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和决策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用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选择更适宜于个性化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的材料,倘若现有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就需要开发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创设倾向于接近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的开发倾向于接近应用环境。“学”与“用”的环境高度一致化有益于知识技能的迁移。
2
1
教学流程
2.术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它看作过程,一种是将它看作结果。将教学设计看成是过程的人,重点放在探讨如何指导教师制定计划,如何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将教学设计看成是结果的人,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最后要形成的产品或者要实现的任务。
2.2.1设计模式
(1)分析和确定现实的需要。在教学设计初,先进行前段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等,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明确目标,并具体阐明、表述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
(3)设计诊断和评估的方法。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技术手段,设计开发检测、衡量、验收、评估教学质量的方法。
模式,其实质就是简化了的形式,它代表一个流程、一个策略或一个概念。设计的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一个问题、一种情景、一个过程或一种策略。它为人们在讨论问题时提供一个基础,便于共同理解和共同认识。
设计模式受设计思维的影响和制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将设计思维分为三种类型:程序性设计思维、典范性设计思维和叙述性设计思维。
教师或设计者对学生习得知识技能后行为表现的预先估计,要明确完成的质量标准,以便学生自我检测。
(5)拟定测试题目
根据教学目标、作业目标设计测试题,试题应该在作业目标范围内。
(6)提出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包括教材的讲解、媒体的使用、问题的解答、测试的原则、反馈的方式、师生的交互等。
(7)选定教学内容
主要是灵活地使用学校规定的教材,同时也包括合理地运用媒体以加强学习效果。
适当安排的9个教学环节是:①课题的任务和总的教学目标;②学生特征;③学习目标;④课题内容和任务分析;⑤预测;⑥教学活动;⑦辅助性服务;⑧教学资源;⑨学习评价。
3.目标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标模式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迪克(W. Dick)和凯瑞(L. Carey)于1985年提出来的。目标模式的一般设计程序如图2-14所示。
(2)进行教学分析
在教学目标之下,对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所需技能的分析。教学分析与检查起点行为二者并列,不分先后。
(3)检查起点行为
在教学分析的同时,为了解学生是否确实具有学习新单元的先决知识与技能,设计者必须先行检查学生的起点行为,也就是学习新知识前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经验。
(4)指定作业目标
2.2.2设计过程
完整的设计过程是以设计目的和内部结构及外部条件的综合协调为基础,形成一些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经过“满意原则”的检验而完成。设计的基本程序见图2-11。
图2-11设计的基本程序
设计的本质是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在决策之前,首先是理解问题的实质并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问题可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通常具有明确的起始条件和终极目标,具有唯一的答案或解题的算子;而结构不良的问题除了起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模糊不清之外,还可能拥有无数不同的解,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目标一致,但哪条路经最优,却要经过缜密的选择。因此,设计的过程是动态的和非确定的。
(10)系统的建立与推广。建立教学设计模型,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在相同领域内推广。
2.过程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是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的杰罗德·肯普(J. E. Kemp)教授提出来的。过程模式的一般设计程序如图2-13所示。
图2-13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主要观点
教学是一个系统,决定系统功能的执行依赖于4个核心要素:即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由它们可构成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
1.系统分析模式
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了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分析模式的一般设计程序如图2-12所示。
主要观点
系统分析模式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的是学生,“产出”的是受过教育的人。该模式强调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产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优的教学设计方案。
社会特征:社会观察学习
情感特征:与过去的学习经验相联系
教学策略
从剖析案例入手,建立整体思维框架;举一反三,学生分析其它模式
先行组织图(大理念)图表组织图
提问策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
模式的功能?三种典型模式思维的差异是什么?
学习风格差异和个人风格其他策略
学生风格特点不同,感知和处理信息的角度也不同
5
4
3
基本特点
该模式将教学系统设计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系统各种构成要素,为教学系统“产出”最优化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为进一步完善这一设计模式并使其富有操作性,罗伯特·加涅(Robert M. Gagne)等人提出了系统分析模式应遵循的10个基本步骤。
图2-12系统分析模式
基本步骤
设计的初级阶段面临的困难是难以确定问题的性质,自然也不可能预先选择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系统方法通常要求设计者对问题的理解先于对问题的解决。理解问题的过程包括一系列前后衔接的环节,最终完成对问题的描述并定义问题。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问题的解答也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
在设计的中期阶段,其任务是将“需要的”信息转化为“详细说明的”信息。设计者可以采用系统方法对问题进行层级分解,将一个设计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划分解决问题的时段,在特定的时间段解决特定的问题,并随时关注相关问题的出现。
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核心概念:
设计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过程模式、目标模式
课程主题: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框架
教学时数:
1课时
目的/结果
指导学生制定设计过程计划,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
将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学习中
教学流程图的画法
学生发展特征(与本课程有关的认知、社会和情感)
认知特点:整体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程序性设计思维基本上是一种理性思维,也是系统化思维。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对现实感到不满或不便就是问题,问题不仅可以定义,也可以分解与组合。从系统观角度可将问题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把大问题逐步化解为小问题,然后各个击破这些小问题,再将答案组合起来,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程序性设计思维模式来从事设计活动时,被称为程序设计方法或设计模式。
(8)进行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结束前,教师或设计者通过个体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和教师评价获得有益的反馈,以便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
(9)修正教学
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的资料,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修正教学方案。
学生反应
从典型模式入手,学生理解快
针对未来的调整
结合教学案例分析进行
基本特点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实用,可以把它概括为349,即教学系统设计着力解决3个问题、把握4个要素、适当安排9个教学环节。
着力解决的3个问题是:①学生必须学会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③如何衡量已经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评价。
必须把握的4个要素是:①教学目标;②学习者特征;③教学资源;④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增添或删减其它要素,但所有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这4个基本要素。
(7)教师方面的准备。教师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主力军。教师要参与教学设计过程,具备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有的素质、能力,否则,需要提前培训。
(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经过小范围的实验,可以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目的在于找到不足和差距,修改后再实施。
(9)总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教学的质量、教学材料的使用效用以及教学设计方案的价值进行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做出定性评价。
图2-14教学系统设计的目标模式
主要观点
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通过反复的实施、评估和修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基本特点
该模式被认为是当代最完善、最具系统性和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本步骤
该模式包括9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预期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包括知识、技能或态度。
典范性设计思维是一种历史思维,倾向于将自己传统上的杰出作品当作典范来继承。它包括典范的寻找、典范的模仿与突破。如先对范例作品进行临摹、仿作、分析,然后才进行突破,在师徒制盛行的时代这种设计思维极为流行。以典范性设计思维模式来从事设计活动时,被称为典范设计方法或设计模式。
叙事性设计思维是指创作的重点不在实用,而在于歌颂、表达。该思维类型是一种叙述故事思维,倾向于以说故事或主题表达的方式来思考设计创作。设计者注重选择主题、表达主题,透过说故事的方式来丰富设计作品的感染力,使得设计从“告知”走向“劝进”,从“劝进”走向“软性说服”。以叙事性设计思维模式来从事设计活动时,被称为程序设计方法或模式。
在实施阶段,设计者必须具有对设计行动的结果进行反思、评估的能力,根据设计过程调节理性与直觉,化解矛盾,协调对立关系,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新的探索。
2.2.3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解决教学系统绩效问题的过程。由于教学系统较为复杂,涉及的范围、内容、环境各不相同;教学设计者拥有的思维模式、教学理论也各不相同,因而采取的设计方法、过程步骤也不相同,产生了许多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据安德鲁斯(Andrews)和古德森(Godson)1980年的统计,当时见诸文献的I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只有40个,到了1991年这个数字就增大到数百个。这里,着重介绍和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