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效应
中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RCEP ICT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亚洲地区的贸易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此次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将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信息通信技术(ICT)产品出口贸易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本文将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RCEP 成员国ICT 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进行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ICT 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市场规模和贸易量日益扩大,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此背景下,RCEP 成员国具有广阔的ICT 市场前景,对中国抢占国际市场、提高整体竞争力极其重要。
因此,研究RCEP 成员国ICT 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理论框架及模型设定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学上的引力原理来描述商品流动、距离和经济差异等综合因素的贸易流量模型。
该模型将引力模型和前沿分析结合,可以使得我们能明确地考虑不同国家的外部因素习性对其商品贸易水平的影响,并且考虑到这些数据中存在的随机误差。
该模型的基本回归方程式如下:ln(Xij) = α + βln(Yi) + γ ln(Yj) + δ ln(Dij) + ε其中,Xij 为中国与其他国家i 之间的ICT 产品出口贸易,Yi 和Yj 分别为中国和国家j 的GDP,Dij 为两国之间的经济距离,ε为误差。
三、数据来源与修正本文使用2000-2018 年间中国与RCEP 成员国间的ICT 产品出口贸易数据,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数据库。
为提高模型的精准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修正:将跨境贸易数据中的中转贸易从计算中剔除,并对数据进行对数转化消除线性性偏差。
四、实证分析(一)模型结果首先,我们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来验证国内生产总值,对于中国与RCEP 成员国ICT 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中国GDP 对于ICT 产品出口贸易有着显著正向作用(β = 0.33,P < 0.05) ;同样,其他RCEP 成员国GDP 对于ICT 产品出口贸易也有显著正向作用(γ= 0.37,P < 0.05)。
(生产管理知识)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
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唐海燕张会清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为主要成员的东亚生产网络,经过多年的生产合作与相互的贸易投资,逐渐发展成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鼎足而立的三大生产网络之一。
然而,随着加快融入东亚生产网络,以及生产和贸易能力的迅速扩张,中国在网络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引发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重构。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角度,着重考察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位置变化,以及崛起的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
一、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与演进东亚生产网络是指在分割生产(Fragmented Production)的条件下,商品生产流程按价值链属性分散在东亚各国,区域内经济体在产品内分工的各个阶段从事专业化生产,并通过产品内贸易所形成的多层次、网络状生产体系。
它是在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产品内分工和垂直专业化模式下的新型区域性生产体系。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之前,东亚地区基本上是单一的产业间分工格局。
日本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发达国家,生产领域集中在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其他国家负责提供工业原料和资源品,并生产一些简单的普通消费品。
此后,由于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引入先进技术,东亚分工模式逐渐转向产业内分工,日本与"亚洲四小龙"之间的产业内分工因素明显增加,分工领域也从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展到钢铁、船舶、电子等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
东盟国家经过70 年代中后期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后,也开始参与东亚产业内分工体系。
进入80 年代,东亚分工又有了新进展,产业内分工继续深化的同时,出现了产品内分工的生产合作,主要形式包括外包(Out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生产分担(Production Sharing)等。
尽管分工模式发生了改变,但分工基础仍然是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东亚产品内分工的典型模式是日本、韩国等发达地区的企业承担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前道工序,并将零部件等中间品出口到东盟国家,由这些地区的企业完成劳动密集的后道工序。
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收敛与区域内贸易对其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
2018年第1期南洋问题研究No.12018(总第173期)SOUTHEASTASIANAFFAIRSGeneralSerialNo.173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收敛与区域内贸易对其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闫㊀森(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ꎬ福建厦门361005)㊀㊀㊀收稿日期:2017-07-07㊀㊀㊀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当前东盟经济发展的格局与趋势研究 (14JJD810004)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 东南亚地区发展报告 (11JBGP029)㊀㊀㊀作者简介:闫森ꎬ女ꎬ山东枣庄人ꎬ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㊁南洋研究院助理教授ꎬ经济学博士ꎮ摘㊀要:本文以1952-2016年亚洲15个经济体的数据为样本ꎬ全面衡量该区域在过去64年中人均GDP的收敛性ꎬ并分时期㊁分收入组讨论了区域内贸易对经济收敛过程的促进效应ꎮ实证结果表明ꎬ整个区域内的人均GDP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ꎬ但无法得到整体收敛的结论ꎬ收敛只存在于特定组别和特定的时间区间ꎮ 出口导向型 的发展战略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极大促进了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ꎬ并帮助它们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追赶ꎮ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ꎬ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ꎬ随着世界经济的疲软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ꎬ区域内贸易在各经济体对外贸易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ꎮ区域内经贸合作的发展不仅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ꎬ且后进经济体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收益ꎬ实现对先进经济体的追赶ꎬ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ꎮ关键词:东亚ꎻ东南亚ꎻ经济收敛ꎻ区域内贸易中图分类号:F114.4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3 ̄9856(2018)01 ̄0092 ̄13前言自上世纪90年代起ꎬ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就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ꎮ其研究之所以重要ꎬ是因为如果收敛性可以被证明ꎬ那就意味着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之间在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上的差距只是暂时的ꎬ并最终会趋向于相同的技术水平㊁需求偏好以及收入水平(Durlaufꎬ1996)ꎮ[1]但因为异质性等原因的存在ꎬ在各种关于经济收敛问题的实证分析中ꎬ无论是面板数据还是截面数据ꎬ较少能够得到收敛的结论ꎮ因此ꎬ研究中尽可能控制除了经济因素之外的异质性ꎬ实际上就为跨国比较提供了可行性保证ꎬ于是针对特定区域和特定经济体的研究应运而生ꎬOECD国家㊁欧盟区㊁拉丁美洲㊁非洲等先后成为被研究的对象ꎮ而在亚洲地区ꎬ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研究样本ꎮ首先ꎬ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由于地域临近ꎬ文化交融ꎬ以及近似的发展模式ꎬ相比其他地区能够最大限度上排除异质性对分析的干扰ꎮ其次ꎬ除了相似性ꎬ该地区又具有更大的多样性ꎮ一方面ꎬ上个世纪下半叶日本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创造了 东亚奇迹 ꎬ90年代起中国29取得高速发展ꎬ并逐渐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动力ꎮ另一方面ꎬ马来西亚㊁泰国㊁印尼和菲律宾在取得发展先机后遭遇增长困境ꎬ陷入发展瓶颈ꎬ而越南㊁柬埔寨㊁老挝㊁缅甸等其他东盟落后国家增长乏力ꎬ长期陷于贫困ꎬ直到上世纪末才开始走向发展的道路ꎮ最后ꎬ从 出口导向型 发展战略对区域内各经济体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Lucasꎬ1988)[2]ꎬ到东盟及 10+1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ꎬ再到2015年东盟宣布正式建成共同体ꎬ实现货物㊁服务㊁投资㊁技术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ꎬ贸易自由化和区域贸易合作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一直都扮演重要角色ꎬ其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区域内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更加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ꎮ基于理论和现实的综合考虑ꎬ本文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ꎬ考察1952-2016年15个主要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的敛散性和区域内贸易对上述敛散性的影响和作用ꎮ一、文献综述经济收敛的研究源起于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Solowꎬ1956)ꎬ该模型认为一国经济取决于资本存量与劳动投入等内生变量ꎬ和储蓄率㊁人口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率等外生变量ꎮ在外生变量给定情况下ꎬ由于资本边际产出递减ꎬ该经济体会收敛于稳态均衡点ꎬ即绝对收敛ꎮ但现实中由于外生变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ꎬ各经济体会收敛到不同的稳态均衡点ꎬ即条件收敛ꎮ而作为内生增长理论的代表ꎬLucas(1988)则认为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间的收入差距不会收敛ꎬ但其增长率存在收敛ꎬ并提出如果资本㊁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动ꎬ这种收敛性会增强ꎮ事实上ꎬ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ꎬ国际贸易往来不仅会让参与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同ꎬ也会带来技术的追赶ꎬ从而促进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收敛(BenDavidꎬ1996)ꎮ[3]因此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ꎬ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致力于验证世界贸易㊁区域内贸易与经济收敛之间的关系ꎬ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ꎮWilliamson(1993)首先讨论了贸易开放度与经济收敛之间的关系ꎬ认为自由贸易是经济收敛的动力之一ꎮBen-David(1993)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为例ꎬ证明二战以后欧洲内部的贸易自由化是区域内收入收敛的显著原因ꎮWalz(1997)在两国模型中加入技术发展滞后的第三个国家ꎬ利用简化模型进行分析ꎬ主要结论是:一体化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导致资源的重新分配从而刺激整体经济发展ꎻ且技术滞后的第三国可以在此过程中缩小与其他两国的收入差距ꎮ[4]Henrekonetal(1997)验证贸易和制度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ꎬ认为欧洲一体化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ꎮ基于欧盟数据对贸易㊁FDI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得到相似结论的还包括Baldwin(2000)㊁Dohrn(2001)和Gao(2005)等ꎮKutan和Yigit(2007)使用欧盟的数据分析了欧洲一体化对经济收敛以及生产力增长的影响ꎬ并比较分析了加入欧盟前后欧盟成员国的主要宏观指标ꎬ认为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ꎬ由此得出欧洲一体化对各个成员国都是有利的ꎬ特别有助于新加入成员赶超欧盟核心成员国的结论ꎮ[5]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ꎬ更多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和一些相反的结论也逐步出现ꎮBen-David(2003)以全球范围内选出的25个国家为基础ꎬ从其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的角度ꎬ证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存在着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ꎬ而这一趋势在所构造的双边贸易国中更加明显ꎬ尤其是收入较低国家向较高国家出口的增加会加快这种收敛速度ꎮBranko(2003)以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限ꎬ对1870-1950年欧洲㊁北美和大洋洲20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检验ꎬ结论是战争期间即非全球化时期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没有显著增加ꎬ因此至少在1950年之前的国际贸易制度与发达国家收入的收敛性有关系ꎮ[6]Ashok和Miyuki(2004)通过对亚洲㊁非洲及拉丁美洲的64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认为ꎬ贸易自由化的实施使得亚洲和拉丁美洲39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趋势ꎮ[7]DirkWillem(2008)利用近100个发展中国家1970-2004年的数据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ꎬ其结论认为:总体上ꎬ区域一体化对经济收敛的促进效应无法验证ꎬ但针对特定国家的增长检验说明区域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国家间的关键问题ꎬ如铁路㊁公路㊁空运和能源等领域ꎮ[8]针对亚洲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分析FDI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ꎬ虽然研究中各有侧重ꎬ但是对于FDI以及出口对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方面的观察存在较为一致的结论ꎮGrier㊁Tul ̄lock(1989)和Helliwell(1992)的截面数据分析证明亚洲经济体间不存在经济收敛性ꎮ[9]Fukuda和Toya(1995)在针对日本和亚洲新兴经济体(NIES)的研究中认为它们之间的增长率之间不存在绝对收敛ꎬ但如果以出口占GDP的比重作为控制变量ꎬ则这种条件收敛是存在的ꎮ[10]Kim(2001)利用面板单位根检验了亚洲17个经济体和亚洲新兴经济体在1960-1992年间的收敛性ꎬ证明了各经济体人均收入收敛于组均值和经济增长率不同步于平衡增长路径ꎬ条件收敛存在ꎮ[11]Chowdhury(2011)用随机单位根检验ꎬ分别以日本和澳大利亚为参照国ꎬ对亚太地区10个经济体进行了检验ꎬ认为虽然总体收敛性不存在ꎬ但发展较快的经济体之间存在俱乐部收敛ꎬ并提出样本国之间缺乏经济和金融一体化是导致发散的主要原因ꎮ[12]Hsiao(2006)使用1986-2004年东亚和东南亚8个经济体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检验了GDP㊁出口与FDI之间的因果关系ꎮ其研究发现ꎬ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分析ꎬ不同的国家GDP㊁出口以及FDI之间有不同的因果关系ꎬ无法得到一般性的结论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ꎬ如果使用面板数据(对总体而不是对个体进行分别分析)进行分析的结论是ꎬGDP与出口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ꎻFDI与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FDI上升会导致经济增长ꎻ反之不成立)ꎮ[13]除了上述研究ꎬ国内学者也对东亚㊁东南亚的经济收敛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ꎮ刘金全等(2009)利用面板单位根和TAR模型对亚洲8个典型经济体的经济收敛性进行了分组检验ꎬ认为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收敛ꎬ欠发达经济体之间则表现为发散ꎬ且中国与欠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路径正在逐渐拉大ꎬ并快速向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水平收敛ꎮ[14]范爱军等(2010)对 10+3 经济合作中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ꎬ认为2000年之前东盟国家经济收敛现象不明显ꎬ但之后以每年0.21%的速度收敛ꎬ且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收敛速度高于东盟内部的收敛速度ꎬ并提出高开放度促进了东盟国家的经济收敛ꎮ[15]杨帆㊁滕建州(2013)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边界检验的方法对1978-2011年东亚10个经济体之间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收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ꎬ实证结果发现在发达经济体之间经济收敛与贸易自由化互为因果关系ꎬ但是在不发达经济体之间贸易强度的提高虽在长期内可以推动经济收敛ꎬ可是经济收敛却不是贸易强度提高的原因ꎮ[16]综上所述ꎬ虽然出口会带动经济增长ꎬ但是经济增长是不是一定会导向经济收敛ꎬ即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逐渐减小ꎬ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却并没有统一的结论ꎮ此外ꎬ在过去的半个世纪ꎬ东亚㊁东南亚各经济体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ꎬ区域内经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ꎬ那么这些因素与经济收敛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ꎬ该区域内各经济体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怎样的趋势ꎬ贸易自由化和区域贸易合作的加强又在各个时期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是此前的研究没有回答的问题ꎬ也是本文探索的方向ꎮ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经济收敛性的总体检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ꎬ亚洲经济体经历了高涨与繁荣ꎬ也遭遇了发展困境和金融危机的冲击ꎮ那么ꎬ各经济体之间发展是否平衡?经济收敛路径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区域内或子区域内经济敛散性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是本部分所关注的问题ꎮ在样本和观测期的选择上ꎬ本文主要考虑到 49以下因素:首先,各经济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其次,经济体之间贸易关系的紧密性;再次,各经济体发展历程的完整性;最后,研究数据的可得性。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贸易规模:网络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中的时空限制,使得国际之间的贸易更加便捷高效。
网络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全球供应商和买家,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这样就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
2. 提高贸易效率:网络经济提供了更高效的交易平台和支付系统,缩短了交易的时间成本和交易的成本。
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企业之间的交易更加方便和快捷。
网络支付和结算系统的建立也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3. 促进跨境投资:网络经济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透明度和风险评估功能,使得投资者更容易获取和评估国际投资机会。
网络平台也为跨境投资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和机制,增加了跨境投资的机会和效益。
4. 改变贸易方式: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引入了新的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的兴起促使了新的消费和生产方式,如Uber和Airbnb等平台改变了传统出租车和酒店业的格局。
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使得国际经济贸易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网络经济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1.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网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运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国际社会应加强跨国数据流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完善数据保护机制,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2. 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网络经济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发展中国家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
国际社会应加大技术转让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发展中国家参与网络经济的能力。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
国际社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和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的创造者的权益,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4. 促进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网络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数字鸿沟加剧和就业问题。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
立体延伸 ,以技术为纽带 ,打破 了传统生产市场和消
费市场 的分割 ,已成为信息时代东亚区域 内贸易的标 从 全新 的视角探 讨 东亚生 产 网络 、产 品 内分工 和 中 国 志特点 ,也是东亚生产网络的主要 推动力量 。I C T产
品是 指信 息 、通信 及技 术产 品。成 熟 的 I C T产 品从 研 发到 生产 必然 经历 以下 步骤 :基 础科 学研 究 、I C T核 心技术 形 成 、 中间生产 技术 完 善 、生 产 技术 扩 散转 移
深入到产品 内贸易 。东亚经济飞速发展 ,区域 内贸易 繁荣 ,尤其是 以 电子信 息产品 ( I C T )为代 表的 中间产 品贸
易显著增长 ,促进东亚 区域 内贸易 日趋 紧密 ,并逐步形成 东亚生产网络 。在 新的分工格局下 ,中国的分工 地位随 之受到影响 。以 I C T产品为研究对象 ,从促进东亚 区域经济一体化 、改善我 国分工地位 以及发展 I C T产 品的战略 选 择人手 ,提出如何构建东亚生产 网络新格局 ,从而 实现 中国 I C T产业 的可持续 发展 。
东亚 区域 经济 依存 度加 深 ,并 日益 趋 向一 体 化 的重 要 表现 便是 区域 内贸易 的迅猛 发 展 。 中间产 品贸 易是 引
起 区域 内贸易 扩展 的重要 原 因 ,最 终 产 品贸 易 的增 长
基础科技研究崛起 ,重点发展 中间技术 ;其他东亚国
际依赖 日本 技术 扩 散 。从 贸易 角度 看 ,东 亚 经 济体 中
2 0 1 5 年l 0 月第 5 期
周
晨 :东亚 区域生产 网络下中国 I I C T产品内贸易策略
周 晨
( 福 州大学 经济与 管理 学 院 ,福 建 福 州 3 5 0 1 0 8)
信息通信技术(ICT) 对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影响分析
113Internet Application互联网+应用引言:信息通信技术,简称ICT,属于概括性很强的一个专有名词,代表了近现代所有与信息传输相关的设备以及现在信息设备上的软件。
在过去,我国用驿站和马匹为主要方式来传递信息并持续了上千年,直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电报电话才得以改变,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更是彻底改变了信息技术的传递方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信息”是这个时代最经典的名片,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反应速度,当人们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通过报纸书刊等纸质材料获取资料时,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以各种形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当人们还习惯拿着篮子去市场用钱包中的货币付款时,网络已经具备了购买商品和支付货币的功能,让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能买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心仪的商品。
当人们的学识还停留在,认为第三产业服务业正在代替工业成为国家占比最高的主要产业时,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其发展势头更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产业可以追赶,并会在未来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也明显的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但是,尽管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反应速度,但其发展的源动力依然是市场的需求,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传统的通信方式不能再满足人们需求,并且,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经济其他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二、我国对外贸易情况分析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除了影响国内的经济结构、经济形势和经济要素的分配,也同样会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
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兴起相对较晚,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贸易缺乏发展的条件。
但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超过了国内经济发展速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口的产品也从初级的第一产业产品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产品,并会在未来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网络经济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是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的经济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但与此网络经济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法。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了贸易便利性:网络经济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跨国贸易活动,使贸易更加便捷高效。
2. 降低了贸易成本:网络经济使得信息传递、销售、支付等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大大降低了贸易的成本,使得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国际贸易。
3. 拓展了贸易市场:网络经济使得买家和卖家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交流和联系,可以从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使得贸易市场得到更大的拓展。
4. 创造了新的贸易模式:网络经济催生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等多种新型贸易模式,为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机遇。
网络经济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1. 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中,数据的流动和交易频繁而广泛,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网络黑客、数据泄露等问题给跨国贸易带来了许多隐患。
2. 跨境监管问题:在网络经济下,一些涉及版权、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较为复杂,跨境监管困难增加了贸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 不公平竞争问题:一些国家的企业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价格倾销、侵犯知识产权,损害了其他国家企业的利益,导致国际贸易出现不公平竞争。
4. 信息不对称问题:网络经济中,信息可以被不正当手段加以掌控和操纵,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贸易的公平性。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1. 加强国际协作,加大网络安全投入,建立国际网络安全合作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和防范网络犯罪,确保贸易活动的安全和稳定。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周晨【摘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方式发生剧变,已突破产业间贸易,逐渐转向产业内贸易,进而深入到产品内贸易.东亚经济飞速发展,区域内贸易繁荣,尤其是以电子信息产品(ICT)为代表的中间产品贸易显著增长,促进东亚区域内贸易日趋紧密,并逐步形成东亚生产网络.在新的分工格局下,中国的分工地位随之受到影响.以ICT 产品为研究对象,从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善我国分工地位以及发展ICT产品的战略选择人手,提出如何构建东亚生产网络新格局,从而实现中国ICT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生产网络;产品内贸易;ICT产品【作者】周晨【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0东亚生产网络格局的形成得益于产品内贸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东亚生产网络内的ICT产业异军突起,ICT产品内贸易量增大,加快了东亚生产网络立体延伸,以技术为纽带,打破了传统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分割,已成为信息时代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标志特点,也是东亚生产网络的主要推动力量。
ICT产品是指信息、通信及技术产品。
成熟的ICT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必然经历以下步骤:基础科学研究、ICT核心技术形成、中间生产技术完善、生产技术扩散转移和产品规模化生产。
目前,在东亚生产网络内,ICT产品生产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基于技术差异形成分工,各经济体ICT产品内贸易的梯度特征和方向特征十分明显。
从技术角度看,日本基础研究缺失;中国基础科技研究崛起,重点发展中间技术;其他东亚国际依赖日本技术扩散。
从贸易角度看,东亚经济体中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我国逆差尤为明显,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新加坡是ICT产业主要贸易顺差国。
在新的分工格局下,中国的分工地位受到影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来自本国效应与边界效应的经验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来自本国效应与边界效应的经验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来自本国效应与边界效应的经验研究引言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贸易自由化成为双方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论文旨在研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对本国效应和边界效应的影响,以期揭示双边贸易自由化的实际效果,并为进一步推动双方经贸合作提供可行建议。
1. 贸易自由化与本国效应1.1 贸易自由化的定义与意义贸易自由化是指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取消贸易限制以及建立公平开放的贸易环境,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和便利化。
对于参与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其本国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政策对国内产业结构、企业竞争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1.2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与东盟自2005年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以来,一直在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
至2010年,双方实现了零关税的商品贸易,进一步提升了双边贸易自由化水平。
1.3 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的本国效应通过对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的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政策对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本国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3.1 产业结构调整贸易自由化加速了企业竞争,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中国对东盟出口商品主要为机电设备、纺织品等制造业产品,而从东盟进口主要为矿产品、农产品等资源类产品。
贸易自由化促使中国制造业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减少资源依赖,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1.3.2 企业竞争力提升贸易自由化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中国企业通过进一步开放内外贸易市场,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同时,东盟国家的企业也能够借助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实现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
1.3.3 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贸易自由化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了更快速的经济增长。
通过扩大贸易规模、推动产业链对接,促进了双方经济的互补和增长。
同样,贸易自由化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失业率,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东亚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东亚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亚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热点话题。
东亚地区由于相对密切的地理距离、相似的文化传统以及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
东亚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贸易自由化。
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签订贸易协定和降低贸易壁垒,东亚各国之间实现了更加顺畅的货物流动和资源配置。
例如,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使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由贸易区,极大地推动了跨国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合作。
其次,东亚经济一体化加强了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不同国家的优势产业通过互补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和东盟国家的资源丰富,形成了东盟与中国的贸易合作,使东盟国家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出口市场,而中国则从东盟国家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实现了互利共赢。
此外,东亚经济一体化也为区域内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投资的流动性增强,吸引了更多跨国公司来到东亚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和投资项目。
这种投资的增加不仅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地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东亚经济一体化也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是地缘政治的因素。
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历史和领土争端,这些争端常常会影响到经济合作的发展。
例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是经济文化差异的影响。
东亚地区虽然在经济上密切联系,但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制度仍然存在差异,这也会带来一些合作上的障碍。
例如,中国的商业文化注重人际关系,而日本的商业文化注重信任和保守,这种差异使得双方在商业合作上存在一定的摩擦。
另外,东亚经济一体化还受到全球经济不稳定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都会对东亚地区的贸易产生一定的冲击。
因此,东亚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盟,以应对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形势。
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关系发展 的影响。作为处 于工业 化进程 的新兴 经济体群 体 ,制 造 业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其 与 产 业 内 贸 易 的联 系也 最 为 密 切 。基 于 此 ,本 文 以 中 国 与 东 亚 经 济 体 制 造 业产业内贸易为研究对象。 产业 内贸易根据成 因不 同,又可 分为水平 型产业 内 贸易和垂直型产业 内贸易。前者 指质量相 似但 特征 、属 性不 同的同类商品 间的贸易 ,后者指 质量不 同的同类商 品间的贸易。产业 内贸易类 型不 同 ,对 其影响 因素可能 也会存在差异 。本文将考察不 同类 型产业 内贸 易的影响 因素 。中 国与 东 亚 经 济 体 的制 造 业 产 业 内 贸 易 以 垂 直 型
( 摘 要 ] 本文利 用 19 年 一20 年 S E四分位 贸 易数 据分另 对 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 的总 92 03 I T q
体产 业 内 贸 易、 垂直 型 和 水 平 型产 业 内贸 易的 影 响 因素 进行 了经验 研 究 。研 究结 果表 明 : 市场规 模 因素 对 中 国与 东亚 经 济体 制 造 业 产 业 内 贸 易水 平 起 到 了正 面 的 影 响 。人 均 G P差 异 与 3种 类 型 产 业 内 贸 易 D 水 平 的 变动 方 向相 反 ,这说 明 需求 结 构 的相 似 性在 中国与 东 亚 经 济体 产 业 内贸 易发 展 中具 有 重要 作 用 。 外 国 直接 投 资 与 贸 易 自由化 因素 在 2 世 纪 9 年 代 中期 前 对 制 造业 产 业 内贸 易发 展 具 有 正 效 应 ,但 在 此 0 o 以后 的促 进 作 用 并 不 明显 。 东亚 各 经 济体 的地 理位 置 、政 治 文化 等 因素 对产 业 内贸 易 的影 响存 在 明 显 的 个体 差 异 。 贸易 不平 衡 因素 对产 业 内贸 易水 平 测 算 中的 低估 作 用 不 能 忽视 。
ICT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研究
ICT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研究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它对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ICT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的意义。
首先,ICT的出现和普及使得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复杂度大幅提升。
传统的生产性服务贸易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和物理设备,难以实现高效的生产和交付。
而ICT的引入改变了这一现状,通过互联网和其他通信技术,企业可以实现远程协作、数据共享和实时沟通,大大提高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软件开发、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等行业可以通过ICT工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合作,提供更加专业和高效的服务。
其次,ICT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影响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ICT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国际市场,拓展海外客户和合作伙伴。
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商机。
另一方面,ICT也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由于信息和技术的流动更加自由,市场上的竞争者增多,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ICT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深度融合的阶段,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而生产性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各国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
ICT的应用使得生产性服务贸易更加高效和便捷,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ICT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提升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效率和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并对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关注ICT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变革和影响,并积极应对相应的挑战,以促进国际贸易的稳定增长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亚传统经济体系与贸易网络
东亚传统经济体系与贸易网络东亚地区一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
其传统经济体系和贸易网络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东亚传统经济体系和贸易网络的特点和影响。
一、东亚传统经济体系的特点东亚传统经济体系以农业为基础,主要生产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
这种经济体系强调家庭企业和家族经营的方式,由家族成员分工合作,形成一种紧密的社会网络。
同时,东亚传统经济体系强调道德和家族观念,注重稳定和秩序。
在传统经济体系中,农民和手工业者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参与者。
农民通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禽,以及进行农产品交换来维持生计。
手工业者则通过制作和销售手工制品来赚取收入。
这种分工合作的经济模式不仅体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加强了社会的互动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二、东亚贸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东亚的贸易网络是在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使得东亚地区适合农业生产和海洋贸易。
地理接近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也促进了东亚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的商业中心。
中国的出口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商品在东亚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的贸易网络延伸到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地区。
在中国以外的东亚国家,韩国、日本和越南也逐渐发展起独特的贸易网络。
东亚贸易网络的兴盛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贸易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融。
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了语言、宗教、风俗和技术的传播。
同时,贸易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许多东亚城市,如杭州、京都和平壤,都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中心。
三、东亚传统经济体系和贸易网络的影响东亚传统经济体系和贸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对整个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传统经济体系促进了劳动分工和合作。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东亚各国形成了互补的经济结构。
这种经济结构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贸易网络加强了东亚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通过贸易,东亚各国加深了相互了解,促进了友好关系的建立。
应用文-东亚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
东亚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东亚,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平衡,顺差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顺差的扩大,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
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越来越多,而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则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焦点。
在美中贸易逆差问题上,美国政府及许多学者都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过度保护本国市场,人民币汇率的过度低估,以及中国企业的倾销行为所致。
基于这一认识,美国政府一方面要求中国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提高人民币汇率;另一方面要求中国对美国开放市场,并对中国企业频频发起反倾销调查。
而中方则强调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原因是由于美国限制高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因此要求美国政府放宽对中国出口的限制,以平衡两国的贸易。
笔者认为,双方的分歧实质上涉及到投资与贸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问题。
因此,深入研究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我国的外资及外贸政策,对于我国的外贸及平息贸易摩擦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平衡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为三种效应:第一,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亚洲地区的主要对外投资体通过对华直接投资,将其对美的贸易顺差转移成中国大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形成所谓的顺差转移效应(surplus-shifting effect);第二,市场导向型的美国对华投资企业在我国市场的大量销售,减少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形成所谓的贸易替代效应(trade-substituting effect);第三,成本导向型的美国对华投资企业的产品大量返销美国,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形成了所谓的贸易创造效应(trade-creating effect)。
以上三种效应,明显扩大了中美贸易顺差,对中美间因贸易不平衡所产生的摩擦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第一个方面,并且主要分析东亚地区(主要是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
《我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贸易效率研究》
《我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贸易效率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产品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ICT产品制造和出口国,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之间的ICT产品贸易成为了双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如何提升与RCEP成员国间的ICT产品贸易效率,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贸易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为提高双方贸易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二、我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贸易现状我国与RCEP成员国在ICT产品贸易领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双方在电子设备、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等方面具有互补的产业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RCEP协定的签署实施,我国与RCEP成员国间的ICT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三、贸易效率面临的问题尽管我国与RCEP成员国在ICT产品贸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制约了贸易效率的提升。
1. 贸易壁垒:部分RCEP成员国存在技术性壁垒、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导致我国ICT产品进入当地市场难度加大。
2. 物流成本高:ICT产品价值高、体积大,物流成本较高,影响了贸易效率。
3. 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我国与RCEP成员国在ICT产品贸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贸易双方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和需求变化。
四、提高贸易效率的策略为提高我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贸易效率,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 降低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谈判,推动降低或取消技术性壁垒、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为ICT产品贸易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2. 优化物流体系:加强与RCEP成员国的物流合作,建立高效的物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推广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物流效率。
《我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贸易效率研究》
《我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贸易效率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品贸易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我国作为全球ICT产品的重要生产国和消费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
RCEP涵盖了亚洲、大洋洲的重要经济体,是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与RCEP成员国在ICT产品贸易中的效率问题,分析现状、探讨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二、我国与RCEP成员国ICT产品贸易现状近年来,我国与RCEP成员国在ICT产品贸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双方贸易额持续增长,ICT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尤其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合作日益紧密,互为重要市场和合作伙伴。
然而,在贸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贸易效率不高、物流成本较高等。
三、贸易效率问题分析1. 贸易流程繁琐:我国与RCEP成员国在ICT产品贸易中,涉及到的报关、检验、税收等流程较为繁琐,导致贸易周期延长,影响贸易效率。
2. 信息不对称:由于双方在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影响贸易决策和执行效率。
3. 物流成本高:ICT产品多为高价值、小批量、多品种的货物,对物流服务要求较高。
然而,目前物流成本较高,影响了贸易效率。
四、优化建议1. 简化贸易流程:建议双方政府加强合作,简化报关、检验、税收等流程,提高贸易效率。
2. 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3. 优化物流服务: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多式联运、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提高贸易效率。
4. 强化产业合作:加强双方在ICT领域的产业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5.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在ICT产品贸易中的专业水平,为提高贸易效率提供人才保障。
浅析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新兴科技,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变得更加便利、高效,同时也促进了进口和出口的增长。
本文将从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对外贸易模式的改变等方面,对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浅析。
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交流和交易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得跨国贸易变得更加便利。
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海外市场的开拓变得更加容易。
通过互联网,我国的出口企业可以直接接触到国外的需求方,而进口企业也可以更加便捷地寻找国内的供应方,使得进出口贸易能够更加迅速地开展。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新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商务的兴起,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得到了重新塑造。
跨境电商平台的出现,让国内企业可以直接面向全球市场,同时也为海外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渠道。
在电子商务的框架下,跨国贸易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亮点。
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外贸易模式的改变上。
传统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于国际商业展会和展览,而互联网的出现让贸易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洽谈。
这种新的贸易模式,不仅让对外贸易更加便捷高效,还使得贸易成本大幅降低。
互联网还催生了新的贸易模式,如跨境电商、互联网+外贸等,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还表现在贸易流程的优化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流程得到了极大的优化。
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贸易流程管理,使得贸易的整个过程更加规范、高效。
通过互联网的支撑,企业可以实现订单的在线下单、支付和物流跟踪等功能,使得整个贸易流程更加顺畅、透明。
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发展,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 内贸 易影 响 因素 为规 模 经 济 、 要 素 差异 、 地理距 离、 资 本技 术 差 异 、 外 商投 资 差 额 、 国 家 平 均 关税 水 平 等 , 并 从 技 术 效 应、 就 业 效应 、 产 业 转 移 效应 、 要素流动效 应等方面对 中国 I C T 产 品 内贸 易的 影 响 效 应 进 行 分 析 。 关键词 : 生 产 网络 ; 产 品 内贸 易 ; 效 应 中图分类号 : F 7 4 6 . 2 / . 9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8 0 7 ( 2 0 1 5 ) 0 7 —0 0 4 1 —0 5
2 O世 纪 8 0年 代 后 半 期 , 国际 分 工 进 一 步 深 化 , 东亚 地 区协作 日渐 紧密 , 专 业化 水 平 日趋 明晰 。较发
“ 雁身 ” , 随着“ 雁 身” 国家经 济 腾 飞 和 转 型 , 其 既要 承 接 日本产 业转 移 , 又要转 移低 附加 值产 业 至 出 口加工 型发 展 中 国家 , 如 中国, 由此 构 成 了“ 雁尾” 。 日本 产
资 。
网络 的分工 与合 作 有 如 下 一 些 经 典 例 子 : 由通 用 汽 车研 发 制造 的庞 蒂 亚 克 莱曼 斯轿 车 , 在韩 国组 装 , 在 美 国销 售 。 日本 生 产 发 动 机 、 电子 器 件 等 核 心 零 部
件, 小 型零部 件 由台湾 和马来 西亚 生 产 。韩 国则从 东 亚各 国进 口零部 件 , 在 本 国采 用 国产 钢 板 进 行 组装 ,
1 . 1 “ 雁 行模 式 ” 受 到 挑 战
一
直 以来 , 多 数学 者认 为东 亚地 区的分工 模 式遵
兴工业 化 国家 和发 展 中国家 经济 的崛起 , 日本 国内经
济逐 渐不 景气 , 各 国产 业 梯 度 的差 距 正在 缩 小 , 可 以
循“ 雁 行模 式 ” , 这 一理 论 由 日本 经济 学 家赤松 要 首先 提 出, 由小 岛清将 其应 用于 东亚 区域 内的产业 转 移现 象 。资本 雄厚 、 技 术先 进 的 日本 担 当“ 领头雁” , 重 点
达 的地 区逐渐 将 劳 动密 集 型 产 业 转 移 到 劳 动力 成 本 低廉 的 发展 中 国家和 地 区 , 而 发展 中 国家也 借 助产业
转移 带来 的技 术 扩散 优势 , 逐 渐实 现技 术升 级 和产业 发展 , 由此形 成 了东 亚 区域生 产 网络 。关 于东 亚生产
业 的逐 次迁移 拉 动 了其 他 东亚 国家 的产业 结构 升级 , “ 雁 行模 式” 正是 依 赖 于 日本 对 东 亚经 济 体 的直 接投
第 1 5卷 第 7期
201 5. NO. 7
7月
Sc i e nc e Te c hn ol o g y a nd I ndu s t r y
J u 1 . , 2 0 1 5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中国I C T 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效应
结 构单 一 , 增加 了经 济增 长 的对外 依 附性 , 形 成“ 雁行 模式” 的不 可持 续 性 。其 次 , “ 雁行模式” 理论 的最 终 结 果是 东 亚各 国产业 梯 度和 产业转 移 , 而 随着东 亚新
发 制造 , 韩 国负 责 资本 密 集 型 的车 身 组 装 , 台湾 和 马
来 西亚 承 担劳 动密 集 型的小 型零 件 制造 。可 见 , 国际 产 品 内贸 易现 象 引发 了东 亚 贸 易结 构 的变 化 和 国家
间分工 模 式 的变化 , 这 种价 值链 的分 割使 得分 工深 入
到产 品 的生产 工序 。
1 东 亚 生 产 模 式 转 变 与 生 产 网络 形 成
不 可否 认 , 在 2 O世 纪 9 0年 代 以前 , 在 特 定 的历 史条 件 下 , “ 雁 行 模式 ” 的确 为东 亚各 国发挥 比较优 势
参 与 国际分 工奠 定 了基础 。然 而 , 随着经 济全 球化 的 深 入发 展 , 技 术 和资 本 的 不 断 壮大 , 东亚 各 国 的分 工 地 位发 生 了历史 性 的变更 , 无论 是 东亚地 区在 世界 经
最后 出 口到美 国 。韩 国 、 日本 、 马来 西 亚 专 注 于 该 汽
车 生产 的不 同环 节 , 日本 主要 负 责核 心技 术部 件 的研
济 中的地位 , 或 者是 东 亚 区 域 内各 国 的分 工 地 位 , 已
不 是传 统“ 雁 行 模 式” 所 能 简 单 描述 的 。首 先 , “ 领 头 雁” 日本对 东亚 地 区的投 资在 过去 2 o年 里显 著上 升 , 但 日本 的对 外直 接 投 资 以 贸 易 主导 为 特 征 , 因此 , 东 亚各 国在 引进 日资 的过程 中 , 不仅 未能 享受 技术 溢 出 效应 , 反而 导致 东亚 各 国 的产 业 结 构不 合 理 , 且 出口
预见 , “ 雁 行模 式 ” 并 不 能 长期 存 在 。第 三 , 中国作 为
东亚 经济 的崛起 力 量 , 正在颠覆“ 雁尾” 的 角色 , 努 力
扶 植 资本 和技 术 密集 、 高 附加值 的产 业 。在产 业 结构 升级 的过 程 中 , 其 将 比较优 势 开始衰 落且 低 附加值 的
邵 宇
( 福 建 商 业 高 等 专 科 学校 ,福 州 3 5 0 0 1 2 )
摘要: 东亚 I C T 产 业 生产 网络 的 构 建 与 产 品 内 贸 易对 中 国产 生深 远 影 响 。从 “ 雁行模 式” 奠 定 良好 基 础 、 客 观 因素 的 促 进、 政 策 层 面 的转 变 、 电子 信 息产 品 的发 展 、 跨 国公 司 的推 动 五 个 方 面 阐述 东 亚 生 产 网 络 形 成 的 原 因 , 分析 东亚 I C T 产